水体治理
① 黑臭水体治理对全省经济发展有什么意义
治理黑臭水体是指将对已经被污染的河流、湖泊等水体进行治理通过治理去除其气味,改善其色度,去除对身体有害的物质,使其水质清澈无异味,达到相关标准。
污水处理是指将居民生活或者生产中产生并且排放的污水进行处理,目的是使水质中含有的各项指标达到国家的排放标准进而排放到水体中。
② 景观水体治理比较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别墅水系一般是人工修建的池塘(人工湖)或溪流,大多属于完全封闭性的非自然水体,本身自净能力极端低下,很容易水质恶化。由于是露天水体污染因素众多,别墅水系的水处理难度也很大,需要很高的技术含量。另一方面由于部分物业人员缺乏环保知识,无意识地对水质造成破坏,又进一步加重了别墅水系的污染。
③ 黑臭水体治理原则是什么
黑臭水体是百姓反映强烈的水环境问题,不仅损害了城市人居环境,也严重影响城市形象回。近几答年“让市长下河游泳”的呼声反映了百姓对解决和治理城市黑臭水体的强烈愿望。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系统性强,工作涉及面广。国务院颁布实施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明确,城市人民政府是整治城市黑臭水体的责任主体,由住房城乡建设部牵头,会同环境保护部、水利部、农业部等部委指导地方落实并提出目标:2017年年底前,地级及以上城市实现河面无大面积漂浮物,河岸无垃圾,无违法排污口,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2020年年底前,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到2030年,全国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
④ 城市黑臭水体有哪些治理方法
针对黑臭水体的治理,有专门的治理设备和治理方案,针对不同的河流排放出的污水程度,都会有一套不一样的治理方案,实际问题实际分析。
1.针对黑臭水体污染,在河流上有漂浮物的,先将漂浮的垃圾物质打捞清理上来。
2.再取出水样,进行分析对比
3.根据分析出来水体污染度,确定治理方向
4.根据治理的方向,确定治理所需要的最佳设备和材料等物质
5.一系列的工序处理后,再进一步分析水体是否已经处理达标的状态
具体可查看青藤环境科技!
⑤ 黑臭水体治理和污水处理是一个概念吗
两者并非同一概念
黑臭水体是指因过量纳污、超出其水环境容量而导致变黑、发臭,回通常低于答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V类水质标准,溶解氧小于2.0 mg/L。多位于人口密集、污染负荷强度大、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区域,主要包括城市建成区、城乡结合部、县城及中心镇等区域内水体。
水体黑臭是一种生物化学现象,当水体遭受严重有机污染时,有机物的好氧分解使水体中耗氧速率大于复氧速率,造成水体缺氧,致使有机物降解不完全、速度减缓,厌氧生物降解过程生成硫化氢、胺、氨、硫醇等发臭物质,同时形成FeS、MnS等黑色物质,使水体发生黑臭.水体黑臭是严重的水污染现象,使水体完全丧失使用功能,并影响景观以及人类生活和健康。
污水,通常指受一定污染的、来自生活和生产的排出水。污水主要有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初期雨水。污水的主要污染物有病原体污染物、耗氧污染物、植物营养物和有毒污染物等。
因此,从定义上来看,两者并非同一概念,污水处理的范围更广。
⑥ 简述水体治理的常用方法与原理
媒体治理分为生物治理,化学治理和植物自然分解治理。
⑦ 黑臭水体怎么治理
城市黑臭水体在治理前对周边老百姓的生活影响是很大的,漂浮物、臭味和令人不悦的颜色不仅会破坏水景观,还会影响水生态系统,甚至危害周边居民的健康。理论上讲,滨水空间还是价值很大的,很多人都喜欢临水而居,但如果这个水是黑的臭的,周边居民不仅没有因水受益,反而身心健康都会受到影响。其实,对于黑臭水体的治理,周边百姓应该是最直接受益者,所以,治理工程应该能够得到周边居民的认同和支持的。当然,在治理过程中会有诸如清淤、铺设管道这些工程施工,甚至有些地区由于工期原因,需要昼夜施工,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和一段时间内对周边居民的生活产生影响。再就是有些非法占用河道或挤占蓝线的建筑会面临搬迁,这些需要统筹规划,不能今天为了治理排除黑臭、明天为了防洪拓宽,不断地反复施工。有些地区黑臭水体治理可能还要与区域棚户区改造结合起来,协同推进。
⑧ 水体污染的治理意义
水污染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制约因素之一,已经引起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十五”期间,国家和地方在政策、法规、工程、科技和教育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遏制水环境恶化的趋势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水污染控制技术与治理工程”的实施也有利地提升了我国水污染控制与治理的综合科技支撑能力,但水污染控制与治理将是一项长期、复杂和艰巨的系统工程,水污染控制与治理的重大关键技术远未得到解决,水污染治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薄弱,设备产品制造水平偏低、质量有待全面提高,对水污染控制与治理规划制订、工程项目实施和运行监管的技术支撑仍然明显不足,水污染日益严重的发展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
造成我国水体环境严重污染且难以短期解决的原因是多方面和高度复杂的,涉及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管理体制不完善、决策与运行管理不当、监管与绩效管理不到位、关键技术与成套设备缺乏自主发展等方面。要解决现有的水污染问题,在各级政府和企业不断加大水污染控制与治理基本建设投入的同时,必须依靠科技的支撑,建立科学的工作平台,提升自身的能力,通过重大科技攻关与科技创新,一方面攻克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中的一些重点和难点问题,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适合国内实际需求的关键技术突破和成套技术方案,另一方面将国家在前几个五年计划期间研究和开发的成熟技术进行集成应用,探寻配套技术经济政策、技术标准、绩效平台和运行监管等方面的创新发展,并与水污染问题突出、亟待解决的区域治理工程规划相结合,进行系统技术集成和应用,建立城市水环境质量综合改善、饮用水安全保障、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污泥处理处置等方面的系列示范工程和区域性综合示范。
因此,实施本重大专项,通过关键技术研究开发、系统集成和应用示范,将比较全面的解决我国水污染控制与治理的重大技术瓶颈问题,健全水污染控制的支撑体系,提升政府部门的行政能力,建立水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及设备产品体系,带动水污染控制与治理行业的技术升级和产业发展,为国家和地方水污染控制与治理规划和重大工程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科学示范,对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⑨ 水体富营养化怎么治理
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对策
富营养化的防治是水污染处理中最为复杂和困难的问题。这是因为:①污染源的复杂性,导致水质富营养化的氮、磷营养物质,既有天然源,又有人为源;既有外源性,又有内源性。这就给控制污染源带来了困难;②营养物质去除的高难度,至今还没有任何单一的生物学、化学和物理措施能够彻底去除废水的氮、磷营养物质。通常的二级生化处理方法只能去除30-50%的氮、
一、控制外源性营养物质输入
绝大多数水体富营养化主要是外界输入的营养物质在水体中富集造成的。如果减少或者截断外部输入的营养物质,就使水体失去了营养物质富集的可能性。为此,首先应该着重减少或者截断外部营养物质的输入,控制外源性营养物质,应从控制人为污染源着手,应准确调查清楚排入水体营养物质的主要排放源,监测排入水体的废水和污水中的氮、磷浓度,计算出年排放的氮、磷总量,为实施控制外源性营养物质的措施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二、减少内源性营养物质负荷
输入到湖泊等水体的营养物质在时空分布上是非常复杂的。氮、磷元素在水体中可能被水生生物吸收利用,或者以溶解性盐类形式溶于水中,或者经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和生物作用而沉降,并在底泥中不断积累,或者从底泥中释放进入水中。减少内源性营养物负荷,有效地控制湖泊内部磷富集,应视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主要的方法有:
1、工程性措施:包括挖掘底泥沉积物、进行水体深层曝气、注水冲稀以及在底泥表面敷设塑料等。挖掘底泥,可减少以至消除潜在性内部污染源;深层曝气,可定期或不定期采取人为湖底深层曝气而补充氧,使水与底泥界面之间不出现厌氧层,经常保持有氧状态,有利于抑制底泥磷释放。此外,在有条件的地方,用含磷和氮浓度低的水注入湖泊,可起到稀释营养物质浓度的作用。
2、化学方法:这是一类包括凝聚沉降和用化学药剂杀藻的方法,例如有许多种阳离子可以使磷有效地从水溶液中沉淀出来,其中最有价值的是价格比较便宜的铁、铝和钙,它们都能与磷酸盐生成不溶性沉淀物而沉降下来。还有一种方法是用杀藻剂杀死藻类。这种方法适合于水华严重的水体。杀藻剂将藻杀死后,水藻腐烂分解仍旧会释放出磷,因此,应该将被杀死的藻类及时捞出,或者再投加适当的化学药品,将藻类腐烂分解释放出的磷酸盐沉降。
3、微生物投加方法:投加适当的适量的微生物(各类菌种),加速水中污染物的分解,起到水质净化的作用。微生物的繁殖速度惊人,呈几何级增长,微生物在繁殖的过程中分解水体中的有机物,吸收分解后的营养物质作为自身的个体的营养来源,其生长受环境的影响很大,例如PH值、温度、气压、水体中的溶解氧等等。
用微生物处理水质,必须定期进行微生物的筛选培育、保存、复壮等等一系列专业处理过程,来保证微生物菌体的健壮。自然系统中水与动物、植物、微生物共生共存,水为生物群落提供生命之源,反过来,生物群落又净化了水,形成了水体自然净化的机制。在人类出现以前,大自然就是依此规律运行,使得江河湖泊保持着洁净。一个基本的规律是,在一个健全的生态系统中,水质洁净是必然的结果。
天然水体的自净能力主要是靠水体中的各种生物(尤其是微生物)作用的结果。水体出现污染,是因为导入其中的“物质负荷”超过了生物“消化自净”的速度。在一个封闭的水生生态系统中,当外界物质进入的速度超过生物圈自身食物链循环的速度时,会造成食物链中某些环节种群的失衡,此时若不采取措施调整种群数量或结构(如把种群部分地从水体中取出,或人为地投入其他种群来抑制该种群的增长),就会使水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水质恶化。
利用现有的微生物,进行驯化,培养出适应当地情况的微生物,接着进一步对培养出来的微生物进行筛选,筛选出生理活性强的菌种,然后大量繁殖,投放水体。为了保证筛选出的微生物能保持良好的活性,一直处在高效的工作状态,在日常的工作中,必须定期对微生物进行筛选、保存、复壮,将变异带来的对微生物的影响降至最低,保持微生物物种的稳定性,这也是生态水处理中水质稳定的关键因素之一。提高水体的环境容量,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
微生物特别是氮循环细菌在水体自净能力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有机物的矿化分解,氮素的气化;磷盐的沉降和固定在湖底等都与聚磷细菌的作用分不开。自然界的水生植物附近共生有多种远比自由水体中丰富的细菌群落。
研制人工载体和优选高效细菌种群极为重要。利用优化的人工载体培养优化的氮循环细菌,释放到自然水体,以自然生物为一级载体,其它人工载体和底泥为二级载体,水中悬浮物为三级载体,将原来荒漠化水域中以水土界面为主的好氧-厌氧,硝化-反硝化条件扩大到水面和水体并加强细菌浓度,从而增加系统净化能力。
4、生物性措施:
★ 种养水生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大型飘浮植物、着生藻类、浮游藻类、沉水植物
利用水生生物吸收利用氮、磷元素进行代谢活动以去除水体中氮、磷营养物质的方法。水生植物包括凤眼莲、芦苇、狭叶香蒲、加拿大海罗地、多穗尾藻、丽藻、破铜钱等许多种类,可根据不同的气候条件和污染物的性质进行适宜的选栽。水生植物净化水体的特点是以大型水生植物为主体,植物和根区微生物共生,产生协同效应,净化污水。经过植物直接吸收、微生物转化、物理吸附和沉降作用除去氮、磷和悬浮颗粒,同时对重金属分子也有降解效果。水生植物一般生长快,收割后经处理可作为燃料、饲料,或经发酵产生沼气。这是目前国内外治理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措施。
★ 投放水生动物:螺、蚌等底栖动物可过滤悬浮物质,摄食生物碎屑,其分泌物有絮凝作用,螺有刮食着生藻类功能,虾和若干种类鱼类可摄食藻类、碎屑、浮游动物等。这些动物,作为健康水生态系统的补充组成,也有重要作用。 根据水体的特定环境,投放相适应的水生动物,如鱼类、底栖动物。
★ 建立人工生态体系:人工生态系统利用种植水生植物、养鱼、养鸭、养鹅等形成多条食物链。其中不仅有分解者生物、生产者生物、还有消费者生物,三者分工协作,对污水中的污染物进行更有效的处理与利用,并由此可形成许多条食物链,构成纵横交错的食物网生态系统。如果在各营养级之间保持适宜的数量比和能量比,就可建立良好的生态平衡系统。当一定量的污水进入这种生态塘中,其中的有机污染物不仅被细菌和真菌降解净化,而其降解的最终产物,一些无机化合物作为碳源、氮源和磷源,以太阳能为初始能源,参与食物网中的新陈代谢过程,并从低营养级到高营养级逐级迁移转化,最后转变成水生作物、鱼、虾、蚌、鹅、鸭等产物,人们不仅可以不断的取走这些增殖的产品,而且通过人们的不断的取走和加入的措施来保持水体的综合生态平衡,达到防治水体的富营养化的目的。
⑩ 水体污染怎样预防与治理
1976—1982年农业部估算全国污水灌溉面积约在133.33万公顷以上。普查涉及的37个灌区,共包括污灌面积38万公顷,约为已知污灌面积的27%。根据污水来源,概括为三大类型灌区:即城市混合污水灌区,石化废水灌区和工矿废水灌区。从污水的综合污染指数来看,37个灌区中有32个灌区综污水,有21个灌区,说明水质普遍不符合灌溉要求,也说明发展污水预处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污灌对作物可能产生危害的污水成分大致可分为如下三大类:城市污水、某些工业废水和畜舍排水中的过量氮素和有机物;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中的有机毒物;城市污水、工业废水、矿山排水和下水污泥中的重金素和其他有毒元素。城市污水、某些工业废水和畜舍排水中的过量氮素和有机物,首先危害主要谷类作物,其次也对水田的旱作物和旱田上的灌溉作物产生不良影响。污水中的氮素形态,分为无机态和有机态两大类,其中无机态氮包括铵态氮和硝态氮等。有机态氮包括胺态氮、氨基态氮和蛋白态氮等,各种形态氮所占的比例依污染源而有不同,生活污水中有机态氮约占40%,无机态氮约占60%。污水中的氮对作物生育的影响,因形态不同而有不同,但是无论哪种形态的氮,只要供应过剩,都会表现出过剩危害。土壤中有机态氮积累,是产生氮素过剩和土壤异常还原的主要原因。氮素过剩对作物的危害,一般表现为贪青倒伏、结实不良、病虫害多发等现象。污水中能够检出的有机毒物种类繁多,其中浓度较高、危害作物面积较大的有机毒物较多的有酚、氰和三氧乙醛;苯并(a)芘在污水中检出的几率并不算高,但因系强致癌物质,对其危害也给予了较多的注意。作物对酚有一定的忍耐能力,其适应范围因作物种类、品种,土壤类型和栽培条件而有不同。污水含酚25毫克/升以下时,水稻和小麦生长正常;50毫克/升以上时,开始受抑制。作物体内酚的残留量随污水中酚浓度增加而增加,酚在植物各部分的残留量按茎叶>根>籽实的顺序递减,残留在籽实中的酚量占总残留量的比例很小。污水中酚的浓度在12毫克/升以上时部分作物的品质变劣,口味变涩。
污水中的有机物随污水进入土壤后,在旱田氧化条件下最终全部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而在稻田厌气条件下则生成氢、甲烷等气体,醋酸、酪酸等有机酸,以及醇类等中间代谢产物。在厌气分解过程中,水中的溶解氧以及高价铁、锰和硫酸根等土壤氧化物中的氧被消耗,土壤氧化还原电位降低,生成二价铁、锰和硫化氢等,这些化合物同厌气分解的中间产物有机酸等被作物吸收,阻碍作物体内代谢,抑制作物生育、根的伸长和发根等,或者引起根腐病,由此造成作物减产,这种现象称为农田的异常还原危害。
污水中的矿物油和中性洗涤剂可使某些作物生育严重受阻。油类对作物的危害,除了直接附着于或侵入植物体而对作物产生生育危害外,还可因覆盖田面水表面而妨碍土壤中氧的补给,或促进水温和地温上升,而促使土壤异常还原,引起根腐现象。其次,还可能产生使土壤物理性状变劣等间接的不良影响。将油类施入兼作农用的污水地处理场,也可能会对植物种籽发芽产生不利影响。如果施入场地的油挥发性强,就应当在播种和种籽发芽之前或之后较长时间施用。油对植物发芽和产量的影响比其对土壤系统的冲击更为显著。土壤含油量大约为土重的1%看来是油脂造成多种旱作物减产的临界值,若土壤含油量达到土重的1.5%~2%,作物减产往往超过50%。这种效应发生在油类施入不久和尚未被去除之前。根据涉谷政夫的盆栽试验结果,就洗涤剂对水稻的影响而言,硬型ABS(烷基苯硝酸盐)达100毫克/升,水稻的生长量和产量就会急剧降低,软型LAS的危害稍轻,但就米质而言,5毫克/升即已表现出影响,10毫克/升以上时根的老化加速,稻株呈现秋衰现象,一级米中基白米百分数增加,米质明显变劣。根据水培试验结果,硬、软两种类型的洗涤剂都是浓度达10毫克/升时,糙米产量减半。
金属矿山、冶炼厂和电镀厂等废水,含有铜、锌、镉、砷等元素,常使农、药用作物受害,进而影响人体健康,成为一个重大的环境问题。重金属污染的水体危害作物的途径,除了含这些有害物质的灌溉水的直接作用外,还可以是以土壤为媒介而起作用。由此可见,水的污染是土壤污染的最主要原因。水体中的污染物对人畜的为害也很大。水体中的病原物可引起人畜疾病。日本的“水俣病”就是汞中毒引起的;“骨痛病”是镉中毒引起的。其他重金属也能引起中毒。水中的农药也能引起中毒。有的水体中还含有致癌物质等。
水体污染预防和治理的主要途径是控制污染源和废水处理。控制污染源的方法是节约用水,减少排污量,建立工厂废水处理系统和城市污水处理系统。污水处理的方法有生物法、化学法和物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