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沙尘暴
⑴ 治理"沙尘暴"的方法是什么
国外治理沙尘暴的方法
美国五招降服“黑风暴”
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因小麦价格昂贵,开始大力移民南部大平原进行农垦旱作。农场主大肆开垦这片广袤的处女地,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在开垦地的肥力耗尽后,他们马上撂荒,转而开垦新的生疏地。结果,伴随着20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的连年干旱而发生的风蚀作用,垦区沙漠化过程异常迅速,使南部大平原成为沙尘暴频发的“沙窝”,2000万公顷的草原土壤被刮走了1米厚的沙土层。
1934年5月的沙尘暴是美国历史上最强劲的沙尘暴。那年5月12日,美国堪萨斯、阿克拉何马、科罗拉多三州起源的黑风暴,尘霾蔽天不见天日,形成了一道高3000米、长1440000米、宽400000米的沙尘带,影响范围遍及美国本土三分之二的区域。3亿多吨土壤被吹进了大西洋数百公里外,16万农民倾家荡产被迫离开了大平原。
据美国土壤保持局的统计资料,1935年到1975年的40年间,美国大平原地区每年被沙尘暴破坏的面积达到了40万公顷,最多达到60万公顷,南部棉田因风沙问题每年的重播面积为80%,载畜量由刚开始的2000万头降到了后来的1100多万头。
为了控制大平原的土地荒漠化和沙尘暴,美国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生态保卫战,从多年的惨痛摸索中,美国形成了一套全方位作业的防沙经验,并成功减少了沙尘暴的发生。总的说来,美国治理沙尘暴主要有“五招”:
招数一:“天地结合”。将天气预报和地面治理结合起来。每次强风到来之前,气象部门提前48小时准确预测强风的行走路径,然后在其经过的地区对裸露的耕地进行喷灌,使之湿润结实,切断风沙源。
招数二:固沙有方。把植物纤维、旧报纸纸浆与粘性物质搅拌在一起,与绿色染料混合喷洒在沙尘表面,既固定了沙尘,又可美化环境。另外可将粘性的沙尘固化剂喷在沙漠上,其渗透可达1厘米,且表层不怕压,不起灰,可以走人、行车,非常结实,喷洒一次可锁沙尘一到两年,且成本比植树种草要低得多。
招数三:严惩不贷。沙漠土地拥有者和屋主在其周围人为制造沙尘或不采取措施控制沙尘,每天罚款500美元。如拒不执行,每天增罚2000美元。对在沙漠中施工的承包单位负责人和员工在开工前至少上4个小时的环境课,要求他们一边施工一边用水消尘。如果达不到要求,将勒令其停工或给予罚款。
招数四:提高农耕技术。采取不同成熟期和不同播种期作物间作、套种和作物留茬,大力推行免耕法,并使用特殊的农机具浅耕土地,有效防治了沙尘暴。
招数五:休牧返林。政府鼓励农户退耕休牧、返草返林。在不到5年的时间内,返林面积达1500万公顷,约占全国耕地总数的10%,全美土壤侵蚀面积约减少了40%。
中亚地区播绿治沙
前苏联的北哈萨克斯坦草原占了哈萨克斯坦国土面积的五分之一,与我国东北大草原和美国中西部大平原并称为北半球三大肥沃草原之一。该草原年均降水量255到317毫米,并集中在5到9月份,而年蒸发量却在650到750毫米之间,几乎没有无风天。
1954年以前,北哈萨克斯坦草原人口还很少,耕地也不多,少有沙尘暴发生。1954年以后,前苏联提出要在这里建立“东方商品粮基地”,开始大量向这里移民开荒。1954年到1961年间,从乌拉尔河流域到西伯利亚西部一带共开垦草原4150万公顷,1963年又开垦了617万公顷。
1959年,北哈萨克斯坦草原的人口就剧增到了275.3万人,随后更是以每年20万人的速度增加,他们大量伐木垦草作为燃料,进行深翻耕。对大自然的掠夺,终于使这片水草丰美的草原变成了世界四大沙尘策源地之一。刚开始,这里被卷起来的是黑色的沃土,被长时间风蚀盐碱化后,则形成了独特的白色沙尘暴。
为了治理沙尘源区,前苏联政府开始采取植树造林、退耕还草以及调整农业结构的方式治理沙尘暴,他们沿着草原区和森林草原区,营造规模巨大的防护林带。到1985年,已营造防护林约550万公顷。同时,前苏联政府还采取飞机播绿、调整农业结构等方式进行沙尘暴的治理。
经过这么多年的治理后,现在北哈萨克斯坦草原虽然还有沙尘暴,但与大开荒时相比,沙尘暴发生的次数和规模都较以前大幅降低。
澳大利亚围绕牧场治沙
澳大利亚地广人稀,农业主要是畜牧业,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澳大利亚的土地荒漠化主要体现在草场的退化上,广大的平原地区也是澳大利亚的沙尘策源地,因此,澳大利亚对沙尘暴的治理主要围绕牧场来进行。
据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的沙尘暴专家杨根生介绍,澳大利亚对牧区治沙主要有如下“三板斧”:
一、严格实行轮牧。杨根生告诉记者,在澳大利亚,农场一般被水泥柱和铁丝网分成了一个一个的方块,不同的方块就是不同的放牧区,澳大利亚人通常不会在同一个牧区里连续放牧,而是轮流使用不同的放牧区,以便牧草能有足够的时间恢复。
二、大力推广圈养。杨根生说,为了防止羊群将草连根拔起,破坏植被,澳大利亚政府还大力推行圈养,在生态不是很好的地方更是如此。通过割草圈养牲畜,就保留了草根和草茬,也就起到了固沙的作用。
三、科学搭配畜群数量和种类。杨根生告诉记者,澳大利亚养畜非常严格,养什么、养多少不是由农场主自行决定。澳大利亚政府每年都要对各牧场作一次普查,以确定次年的载畜量。而在同一个畜群里,牛、羊的数量搭配也是经过科学测算的,从而达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
此外,澳大利亚政府的法制很健全,执法也非常严格,对违反法规的人一向是严惩不贷,从而保证了上述制度得以顺利实施。
中东黄金铺就绿色
包括西亚和北非在内的中东地区,也是世界四大沙尘暴活跃区之一。由于人口增加,本来就是以不毛之地居多的中东地区,开始大量开垦牧场。乱砍滥伐森林、过度放牧,以及大面积垦荒,导致那里天然植被的破坏,荒漠化加速,沙尘暴经常发生。
为了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中东各国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采取了一些沙尘暴的防治措施。
一、制定禁止开垦牧场的法律法规,建立牧场保护区。目前,仅在叙利亚和约旦,这种牧场保护区就超过60个,但是这些计划大多没有显著效果,牧场还在继续恶化,其主要原因是这些生态系统极易受到破坏,而且畜牧量也大大超出这一地区的土地承受能力。
二、斥巨资绿化城市,这主要聚集在盛产石油的海湾国家。据了解,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最近几年花了数十亿美元在城市内外建造花园和绿地,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用于绿化项目的费用居世界之最。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人均绿地面积达12平方米。像多哈、迪拜等城市,绿化都非常好,而绿化和护理费用也是不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海湾国家每一块绿色就是一块黄金。
三、进行植树造林。阿尔及利亚的"绿色坝计划"就是令世人瞩目的生态建设工程。上世纪70年代初,这项规模浩大的绿色坝工程开始动工兴建。这条绿化带的主要工程在阿尔及利亚境内东北部,同时也是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利比亚、埃及五国的跨国工程。截至1986年,绿色坝工程已种植了70多亿株松树,总面积达35万公顷,整个工程将延续到21世纪。
四、节水保护生态,这主要是在以色列。与海湾国家不同,以色列不盛产石油,但这个沙漠国家利用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尖端的农业技术,大力推行滴灌等节水技术,进
⑵ 如何防治沙尘暴
1、靠规划。根据本地环境特点,研究科学有效的沙尘暴方法;
2、植树种草治理沙尘暴的源头;
3、加大国家、地方政府投入治理沙尘暴的力度;
4、鼓励社会力量的投入,治理沙尘暴。
⑶ 治理沙尘暴的根本方法
1.在沙漠地区种植适宜沙漠干旱地区生长的植物,如沙棘等,形成地被植物层,从而改善地被环境,固定土壤,降低风速,增加空气湿度,改善小气候环境。
2.在沙漠边缘种植乡土品种的低矮灌木和小乔木,改善植被分布。
3.在沙尘暴影响到的地区,大面积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
4.全面保护环境,在保证基本农田的前提下,扩大绿化造林面积。国家实行强制性造林法规。加大执法力度,严肃惩治毁林行为。
⑷ 如何治理沙尘暴
中国科学院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浩特盟连续5年的试验证明,减少人为压力,解放自然力,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今后国家的治理经费使用应当向小城镇集中,建立自然保护区,实现自然力恢复,国家补助牧民,让牧民变成生态的保护者。这样,减轻我国沙尘暴危害就大有希望了。
1. 退耕还林还草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改善生态环境效果确实显著
近二十年来,我们先后到陕西、山西、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新疆等西北省份进行研究工作和考察。看到了在一些干旱半干旱地区,通过禁牧,草原植被得到了一定的自然恢复,草地退化和土壤沙化得到了一定的抑制;退耕还林还草在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改善方面确实有显著效果。目前国家也确定退耕还林还草补助政策再延长一个周期,继续对退耕农户给予适当补偿,这是一个富有远见的英明决定。但如何将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改善作为一个百年大计,如何将退耕还林还草措施根据不同地区水资源和地形情况进行科学发展和因地制宜地落实,还值得进一步深入思考。
2.西北生态环境改善特别是沙尘暴减少的关键在于治理流动沙漠
由于西北地区干旱缺水,占我国国土面积近1/3是沙漠和戈壁,这些地区的沙尘和沙尘暴天气,应该是我国北方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如何保持和进一步提高退耕(牧)还林还草改善生态环境的效果,和进一步减少沙尘和沙尘暴的发生和危害。我们认为,在退耕(牧)还林还草之后,应该加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半)流动沙漠的治理,这才是改善西北和华北乃至全国生态环境的关键。
以前,我们看到许多关于沙尘暴和沙漠治理及西北生态环境改善的文章,基本都是根据各地情况论述的,没有一个宏观全局情况介绍和总体思路的探讨。我们通过多年来的实地考察,结合我国降水分布图,沙漠和沙尘暴分布图等资料对比分析,总结出我国西北生态环境治理的关键地区和关键问题,并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的治理措施。
我国沙漠95.37%集中分布在乌鞘岭和贺兰山以西的新疆、内蒙、青海和甘肃四省区。其中主要以流动沙漠和半流动类型为主,占沙漠面积的60%左右。沙漠、沙地占总土地面积的比例以内蒙最高达43.287%,其次新疆为31.727%,青海、宁夏和甘肃都在15%左右(图1)。这四个省份成为我国沙尘暴的主要发源地。随着降雨从新疆西部50mm到内蒙古东部地区500mm的逐渐增加, 流动沙地所占比例由西部新疆的60.45%向东部内蒙古的25.93%逐步减少(图1, 2) 。从图1可以明显看出,我国最大的两个流动沙漠是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内蒙古的巴丹吉林沙漠。
近年来,有研究表明,我国沙尘暴境内源区主要有4个: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吉尔班通古特沙漠;内蒙古西部阿拉善盟的巴丹吉林沙漠,东部的浑善达克沙地中西部(图3,4,5)。
因此,从以上这些资料对比中不难看出,治理沙尘暴改善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主要地区应该是在新疆和内蒙古的流动沙漠地区,特别是内蒙古的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和毛乌素沙地是我国强沙尘暴多发地区(图5),因此内蒙古流动沙漠地区生态环境治理对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生态环境治理目前最为重要。
图1. 中国流动沙漠(红色部分)分布图
图2 中国降水量分布图(和图1对照,50mm降水量的地区大部分是流动沙漠)
图3 中国沙漠分布图
图4 中国卫星照片图
⑸ 国外治理沙尘暴的经验是什么
美国5招降服“黑风暴”
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因小麦价格昂贵,开始大力移民南部大平原进行农垦旱作。农场主大肆开垦这片广袤的处女地,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在开垦地的肥力耗尽后,他们马上撂荒,转而开垦新的生疏地。结果,伴随着20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的连年干旱而发生的风蚀作用,垦区沙漠化过程异常迅速,使南部大平原成为沙尘暴频发的“沙窝”,2000万公顷的草原土壤被刮走了1米厚的沙土层。
1934年5月的沙尘暴是美国历史上最强劲的沙尘暴。那年5月12日,美国堪萨斯、萨克拉门托、科罗拉多三州起源的黑风暴,尘霾蔽天不见天日,形成了一道高3千米、长1440千米、宽400千米的沙尘带,影响范围遍及美国本土2/3的区域。3亿多吨土壤被吹进了大西洋数百千米外,16万农民倾家荡产被迫离开了大平原。
据美国土壤保持局的统计资料,1935~1975年的40年间,美国大平原地区每年被沙尘暴破坏的面积达到了40万公顷,最多达到60万公顷,南部棉田因风沙问题每年的重播面积为80%,载畜量由刚开始的2000万头降到了后来的1100多万头。
为了控制大平原的土地荒漠化和沙尘暴,美国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生态保卫战。从多年的惨痛摸索中,美国形成了一套全方位作业的防沙经验,并成功减少了沙尘暴的发生。总的说来,美国治理沙尘暴主要有“5招”:
招数1:“天地结合”。将天气预报和地面治理结合起来。每次强风到来之前,气象部门提前48小时准确预测强风的行走路径,然后在其经过的地区对裸露的耕地进行喷灌,使之湿润结实,切断风沙源。
招数2:固沙有方。把植物纤维、旧报纸纸浆与粘性物质搅拌在一起,与绿色染料混合喷洒在沙尘表面,既固定了沙尘,又可美化环境。另外可将黏性的沙尘固化剂喷在沙漠上,其渗透可达1厘米,且表层不怕压,不起灰,可以走人、行车,非常结实,喷洒一次可锁沙尘1~2年,且成本比植树种草要低得多。
招数3:严惩不贷。沙漠土地拥有者和屋主在其周围人为制造沙尘或不采取措施控制沙尘,每天罚款500美元。如拒不执行,每天增罚2000美元。在沙漠中施工的承包单位负责人和员工在开工前至少要上4个小时的环境课,要求他们一边施工一边用水消尘。如果达不到要求,将勒令其停工或给予罚款。
招数4:提高农耕技术。采取不同成熟期和不同播种期作物间作、套种和作物留茬,大力推行免耕法,并使用特殊的农机具浅耕土地,有效防治了沙尘暴。
招数5:休牧返林。政府鼓励农户退耕休牧、返草返林。在不到5年的时间内,返林面积达1500万公顷,约占全国耕地总数的10%,全美土壤侵蚀面积约减少了40%。
前苏联播绿治沙
前苏联的北哈萨克斯坦草原占了哈萨克斯坦国土面积的1/5,与我国东北大草原和美国中西部大平原并称为“北半球三大肥沃草原”。该草原年均降水量255~317毫米,并集中在5~9月份,而年蒸发量却在650~750毫米之间,几乎没有无风天。
1954年以前,北哈萨克斯坦草原人口还很少,耕地也不多,少有沙尘暴发生。1954年以后,前苏联提出要在这里建立“东方商品粮基地”,开始大量向这里移民开荒。1954年~1961年间,从乌拉尔河流域到西伯利亚西部一带共开垦草原4150万公顷,1963年又开垦了617万公顷。
1959年,北哈萨克斯坦草原的人口就剧增到了275.3万人,随后更是以每年20万人的速度增加,他们大量伐木垦草作为燃料,进行深翻耕。对大自然的掠夺,终于使这片水草丰美的草原变成了世界四大沙尘策源地之一。刚开始,这里被卷起来的是黑色的沃土,被长时间风蚀盐碱化后,则形成了独特的白色沙尘暴。
为了治理沙尘源区,前苏联政府开始采取植树造林、退耕还草以及调整农业结构的方式治理沙尘暴。他们沿着草原区和森林草原区,营造规模巨大的防护林带。到1985年,已营造防护林约 550万公顷。同时,前苏联政府还采取飞机播绿、调整农业结构等方式进行沙尘暴的治理。
经过这么多年的治理后,现在北哈萨克斯坦草原虽然还有沙尘暴,但与大开荒时相比,沙尘暴发生的次数和规模都大幅降低。
澳大利亚围绕牧场治沙
澳大利亚地广人稀,农业主要是畜牧业,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澳大利亚的土地荒漠化主要体现在草场的退化上,广大的平原地区也是澳大利亚的沙尘策源地,因此,澳大利亚对沙尘暴的治理主要围绕牧场来进行。
澳大利亚对牧区治沙主要有如下“三板斧”:
(1)严格实行轮牧。在澳大利亚,农场一般被水泥柱和铁丝网分成了一个一个的方块,不同的方块就是不同的放牧区。澳大利亚人通常不会在同一个牧区里连续放牧,而是轮流使用不同的放牧区,以便牧草能有足够的时间恢复。
(2)大力推广圈养。为了防止羊群将草连根拔起,破坏植被,澳大利亚政府还大力推行圈养,在生态不是很好的地方更是如此。通过割草圈养牲畜,就保留了草根和草茬,也就起到了固沙的作用。
(3)科学搭配畜群数量和种类。澳大利亚养畜非常严格,养什么、养多少不是由农场主自行决定。澳大利亚政府每年都要对各牧场作一次普查,以确定次年的载畜量。而在同一个畜群里,牛、羊的数量搭配也是经过科学测算的,从而达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
此外,澳大利亚政府的法制很健全,执法也非常严格,对违反法规的人一向是严惩不贷,从而保证了上述制度得以顺利实施。
中东黄金铺就绿色
包括西亚和北非在内的中东地区,也是世界四大沙尘暴活跃区之一。由于人口增加,本来就是以不毛之地居多的中东地区,开始大量开垦牧场。乱砍滥伐森林、过度放牧,以及大面积垦荒,导致那里天然植被破坏,荒漠化加速,沙尘暴经常发生。
为了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中东各国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采取了一些沙尘暴的防治措施。
(1)制定禁止开垦牧场的法律法规,建立牧场保护区。目前,仅在叙利亚和约旦,这种牧场保护区就超过60个。但是这些计划大多没有显著效果,牧场还在继续恶化,其主要原因是这些生态系统极易受到破坏,而且畜牧量也大大超出这一地区的土地承受能力。
(2)斥巨资绿化城市,这主要聚集在盛产石油的海湾国家。据了解,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最近年来花了数十亿美元在城市内外建造花园和绿地,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用于绿化项目的费用居世界之最。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人均绿地面积达12平方米。像多哈、迪拜等城市,绿化都非常好,而绿化和护理费用也是不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海湾国家每一块绿地就是一块黄金。
(3)进行植树造林。阿尔及利亚的“绿色坝计划”就是令世人瞩目的生态建设工程。20世纪70年代初,这项规模浩大的绿色坝工程开始动工兴建。这条绿化带的主要工程在阿尔及利亚境内东北部,同时也是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利比亚、埃及5国的跨国工程。
(4)节水保护生态,这主要是在以色列。与海湾国家不同,以色列不盛产石油,但这个沙漠国家利用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尖端的农业技术,大力推行滴灌等节水技术,进行生态建设和农业生产,成为农产品出口大国。
⑹ 沙尘暴的防治措施
沙尘暴的防治措施:
1、加强环境的保护。
2、恢复植被,加强防止风沙尘暴的生物防护体系。
3、根据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制定防灾、抗灾、救灾规划,积极推广各种减灾技术,并建设一批示范工程。
4、控制人口增长,减轻人为因素对土地的压力。
5、加强科普宣传。
6、在沙漠地区种植适宜沙漠干旱地区生长的植物。
7、在沙漠边缘种植乡土品种的低矮灌木和小乔木。
(6)治理沙尘暴扩展阅读:
沙尘暴的个人防护要点:
1、及时关闭门窗,必要时可用胶条对门窗进行密封。
2、外出时要戴口罩,用纱巾蒙住头,以免沙尘侵害眼睛和呼吸道而造成损伤。应特别注意交通安全。
3、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应减速慢行,密切注意路况,谨慎驾驶。
4、妥善安置易受沙尘暴损坏的室外物品。5.发生强沙尘暴天气时不宜出门,尤其是老人、儿童及患有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的人。
⑺ 防治沙尘暴的方法
大家知道植树造林可以防止沙尘暴,其实这是伪科学,因为沙尘暴是发生在很高的地方,什么样的树可以长到那么高?
但目前的办法也不多,也可以说防止的方法也就那么几种,当然植树造林也算方法之一!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目前国内防止沙尘暴的方法为以下几4种!
1植树造林为主的生态屏障
2退耕还林为中心的生态恢复保护带
3在河套和黄沙地区建起以黄灌带和毛乌素沙地为中心的鄂尔多斯生态屏障
4与蒙古国建立长期合作防治沙尘暴的计划框架,设置到蒙古国的保护屏障。
⑻ 治理沙尘暴的方法
种植树木。退耕还林。还草。会降低沙尘暴来临的几率。
⑼ 防治沙尘暴有哪些措施
人们防治沙尘暴采取的措施主要是通过减少沙尘物质的来源,例如整治沙漠化土地,植树种草以扩大植被的覆盖度,建立绿洲防护林体系等。同时还需要建立沙尘暴监测预警系统。
⑽ 防治沙尘暴做些什么
1、加强环境的保护,把环境的保护提到法制的高度来。
2、恢复植被,加强防止风沙尘暴的生物防护体系。实行依法保护和恢复林草植被,防止土地沙化进一步扩大,尽可能减少沙尘源地。
3、根据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制定防灾、抗灾、救灾规划,积极推广各种减灾技术,并建设一批示范工程,以点带面逐步推广,进一步完善区域综合防御体系。
4、控制人口增长,减轻人为因素对土地的压力,保护好环境。
5、加强沙尘暴的发生、危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的科普宣传,使人们认识到所生活的环境一旦破坏,就很难恢复,不仅加剧沙尘暴等自然灾害,还会形成恶性循环,所以人们要自觉地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6、在沙漠地区种植适宜沙漠干旱地区生长的植物,如沙棘等,形成地被植物层,从而改善地被环境,固定土壤,降低风速,增加空气湿度,改善小气候环境。
7、在沙漠边缘种植乡土品种的低矮灌木和小乔木,改善植被分布。
(10)治理沙尘暴扩展阅读:
北京沙尘暴天气出现的原因:
北京属于山前冲积洪积扇,在地质时期的第四纪,北京周围的山区,曾被冰壳所覆盖,后来,后期由于大气变暖,冰壳融化破裂,巨大的冰块在流水作用下向坡下滑动。石景山区磨式口的第四纪冰川擦痕,八大处公园中的冰川漂石,就是这样产生的。
山上的冰川洪水,将大量的泥沙、砾石推到山下,形成了冲积洪积扇,北京市区和市郊,均在冲积洪积扇上。按照沉积学原理,个体比较大的砾石最先沉积,然后是粗沙、中沙、细沙、粉沙和泥土。由于这种原因,在北京地下8—10米处常常可以见到沙子和砾石。
在离山比较近的地方,例如石景山区,剥开薄薄的地表土,即可以见到沙子和砾石。由于市区地下沙子埋藏比较深,只有在基建施工挖地槽时,才能够见到地下沙子。在修地铁、建高层建筑等等重大施工中,都会在地下暴露出沙子。
工地上的沙子,在大风作用下能够飞扬扩散。近年北京大搞基建施工,大小工地千余处,这是北京近年风沙活动频繁的重要原因之一。北方地区每年春季的大风或强风天气和干旱少雨、气温较高的环境是沙尘暴的产生必要条件之一。
从某种意义上说,北京的沙尘暴似乎不可抗拒。除此之外,北京郊区的耕地和垃圾场,在春季大风之际,也会出现尘土飞扬,成为北京重要的沙尘源。北京汽车逐年增多,汽车尾气中含有未能完全燃烧的炭粒,也增加了空气中的可吸人颗粒物。工业锅炉、家庭烧煤,也会产生煤炭的灰烬,成为灰尘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