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治理项目
1. 如何理解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概念
PPP模式开启水环境综合治理新局面
继国务院发布《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之后,财政部又会同环保部发布了《关于推进水污染防治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的实施意见》,治水,为何需要PPP?PPP治水有哪些新模式、新思路?
首先介绍了PPP的概念。她说,PPP是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是指政府为增强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提高供给效率,通过特许经营、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与社会资本建立的利益共享、风险分担及长期合作关系。具有政府授权、规制和监管,私营部门出资、运营提供服务,公私长期合作,共担风险,提高效率和服务水平的特征。
说,PPP模式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上确立的改革政策之一,也是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举措。PPP是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缩写,即公私合作模式,是公共基础设施一种项目融资模式。PPP模式反映的是更为广义的政府和企业的合作关系,更强调政府与企业的长期合作、共担风险和社会责任。参与其中的企业既可以是民企也可以是国企。PPP是一种融资、筹资机制创新,同时又是管理机制创新。PPP项目将包含设计、投融资、建设、运营的全生命期管理责任交给社会资本,形成全生命期管理的激励约束机制。这就比之前社会资本只负责设计、施工,而政府承担其他责任的碎片化管理方式更能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其次,项目的市场风险、建设风险、运营风险、金融风险等在政府、社会资本各方合理分担。PPP项目产出强调服务(譬如水环境综合治理的环境效果)而非工程建设投资,并且政府按产出绩效付费,这也在最大程度上激励了社会资本提高效率的同时保证项目质量。绩效指标的设定应该是技术、工程、投融资、运营、财税等多专业人员的联合攻关成果,想当然地认为绩效指标是工程技术人员就能设计的,是贻害无穷的事。
认为,水环境综合治理存在以下难点:污染源控制难度大,政府与治理单位之间的治理责任划分不清晰;治理的工艺路线种类虽多,但在国内大规模实践的经验少,技术风险大;产出绩效指标难设定,绩效考核难以进行;国内目前具备整合设计、建设、融投资和运营能力的环境治理运营商较少,政府可选择面不大,在PPP采购社会资本时容易出现流标或非理性报价现象。应用PPP模式治理水环境,难点则在于如何实现按效付费。盖芸建议,通过合理划分项目包、选择优质咨询机构、编制可操作的“PPP实施方案”、合理确定项目建设经营年限以及选择适用的采购程序等方式,就可以破解以上难点。
2. 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为什么不要消防审批 求一个合理说法
因为这个根据要求的是不需要审批的,这个不属于能够期货的建设,在第二十四条 依法不需要取得施工许可的建设工程,可以不进行消防设计、竣工验收消防备案。
3. 如何治理城市水环境
以洛阳洛河水系项目为例,科学性、系统性地从“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水文化、水管理、水经济”八个层次讲述了城市水环境治理的核心理念。为我们阐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内涵。
水务局提出“活力洛阳,水润古都”的洛河治理设计方案,以五维治水理念:保障水安全,防治水污染,修复水生态,营造水文化,培育水产业,按国际级滨水岸线的四大特色即生态化、人性化、地域性,经济性重塑洛河。首期实施的历史文化段流经隋唐历史保护区,工程范围包括5.5公里洛河段及5.2公里瀍河段,陆域面积近200万平方米。
洛河项目以生态施治理念结合场地现状,尽量保留原有植被体系,控制成本,从清淤疏浚、防洪提升、控源截污、道路建设、水生态修复、海绵设施雨水利用,到景观种植、洲滩栈桥、古建楼阁,场地艺术、灯光亮化、智慧旅游等,专业系统繁杂,涉及部门众多,且在老城区施工,新旧工程搭接,作业难度巨大、协调协同工作繁重。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在市水务局的指挥下,北控水务率领设计、施工等十几家单位高效务实、专业组织,经过20个月不懈努力,洛河示范段工程即告完工投入试运行。不仅实现了洛河城区历史文化段的生态治理和环境提升,而且重现当年洛阳隋唐盛世的华美风貌,助力城市价值提升。
洛阳媒体盛赞:洛河水系综合整治洛河示范段和瀍河示范段等重大水系工程的建成,是生态洛阳的“点睛之笔”。走进洛河水系综合整治示范段,亭台楼阁、栈桥回廊、景观小品入眼皆画,堪称我市治河工程的典范力作。
4. 水环境治理PPP项目建设方案应该怎么写
你公司既然是投标方,肯定获取有该项目的招标文件,应该按照招标文件的要求去写建设方案。
5. 渠江重庆段水环境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在重庆合川的项目部位置在哪里
这的话基本上来说的话是在环境比较好的各个位置上的非常
6. 水污染治理的重要性
水污染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制约因素之一,已经引起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十五”期间,国家和地方在政策、法规、工程、科技和教育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遏制水环境恶化的趋势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水污染控制技术与治理工程”的实施也有利地提升了我国水污染控制与治理的综合科技支撑能力,但水污染控制与治理将是一项长期、复杂和艰巨的系统工程,水污染控制与治理的重大关键技术远未得到解决,水污染治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薄弱,设备产品制造水平偏低、质量有待全面提高,对水污染控制与治理规划制订、工程项目实施和运行监管的技术支撑仍然明显不足,水污染日益严重的发展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
造成我国水体环境严重污染且难以短期解决的原因是多方面和高度复杂的,涉及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管理体制不完善、决策与运行管理不当、监管与绩效管理不到位、关键技术与成套设备缺乏自主发展等方面。要解决现有的水污染问题,在各级政府和企业不断加大水污染控制与治理基本建设投入的同时,必须依靠科技的支撑,建立科学的工作平台,提升自身的能力,通过重大科技攻关与科技创新,一方面攻克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中的一些重点和难点问题,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适合国内实际需求的关键技术突破和成套技术方案,另一方面将国家在前几个五年计划期间研究和开发的成熟技术进行集成应用,探寻配套技术经济政策、技术标准、绩效平台和运行监管等方面的创新发展,并与水污染问题突出、亟待解决的区域治理工程规划相结合,进行系统技术集成和应用,建立城市水环境质量综合改善、饮用水安全保障、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污泥处理处置等方面的系列示范工程和区域性综合示范。
因此,实施本重大专项,通过关键技术研究开发、系统集成和应用示范,将比较全面的解决我国水污染控制与治理的重大技术瓶颈问题,健全水污染控制的支撑体系,提升政府部门的行政能力,建立水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及设备产品体系,带动水污染控制与治理行业的技术升级和产业发展,为国家和地方水污染控制与治理规划和重大工程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科学示范,对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7. 水土保持项目的实施
喀斯特石漠化的形成,是喀斯特石质山区坡耕地或植被剥离后,坡面在水力作用下,土壤被搬运、流失后基岩逐步凸现和裸露的现象。因此,如何防止石漠化,控制石漠化的发展,实质上就是喀斯特山区的水土保持问题。
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将长江上游列为全国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并决定首批将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金沙江下游及毕节地区、陇南地区、嘉陵江中下游、三峡库区等四片列为国家的近期生态建设项目,拨专款扶持这些地区治理水土流失(简称“长治”工程)1989年,毕节地区的威宁、赫章、毕节、大方等4个县作为第一批“长治”重点治理县投入治理(照片6-1)之后,“长治”工程在全省的实施范围逐步扩大。目前毕节地区的全部8个县(市)、遵义市5个县(市)、六盘水市2个县(区)共15个县(市、区)已列入了“长治”县,近年来,国家每年扶持资金达到2000多万元。
“长治”工程的实施,充分考虑到贵州喀斯特山区水土流失导致石漠化问题,采取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的技术线路,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其理论依据是:小流域是一个自然的雨水集流区域,水土流失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即位移、搬运、沉积三个阶段都可以在小流域内反映出来。因此在治理上,就可以根据水土流失的规律,按不同的地形地貌,从坡面到沟谷,合理配置植物措施、工程措施和保土耕作措施,形成节节拦蓄的综合防止体系,控制水土流失。同时,小流域又是一个发展农、林、牧生产的经济单元,可以按照小流域的自然特点,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安排农、林、牧业生产,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发展小流域经济,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同时,使治理区群众尽快脱贫致富。10余年来,“长治”工程始终坚持采取的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在已经完成治理的248条小流域当中,有12条小流域被水利部、财政部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小流域”。“长治”工程的成功实践,已为贵州喀斯特地区治理水土流失,防治石漠化探索出了有效途径。
一、项目实施概况
全省到2000年“长治”工程已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7576.4km2,其中完成坡改梯83.2万亩,营造水土保持林280.6万亩,栽种经果林129.9万亩,种草69.3万亩,封禁治理302.3万亩,实施农业保土耕种措施271.7万亩,兴修塘堰156座,修建谷坊1688座,蓄水池2365口,水平沟782.2km,投资了20600.1万元,开挖土石方16037.1万方,总投工已达16078.3万个(照片6-2、表6-1)。
表6-1贵州“长治”工程统计表
续表
毕节地区8个县(市)共完成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437km2。其中,实施坡改梯70万亩,水土保持林234万亩,经果林109.8万亩,种草63.6万亩,封禁治理253.5万亩,保土耕作236.7万亩,建谷坊1507座,塘堰153个,拦沙坝94座,蓄水池697个,排灌渠289km,沉沙凼1570个。通过这些措施的合理配置,不仅大大改善了治理小流域的生态环境,而且促进了小流域经济的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在有效防止喀斯特石漠化方面,毕节的观音河小流域,高山小流域,威宁的中海小流域,玉龙河小流域,大方的木格小流域,金沙的老鸦岩小流域,赫章的则安沟小流域,黔西的附廓小流域,驮煤河小流域等都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遵义市5个“长治”县实施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61.9km2。其中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有桐梓溱溪河小流域、遵义连阡小流域、仁怀隆堡小流域、鲁班小流域、习水的良村小流域等。六盘水市2个县共完成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0.2km2,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典型有水城双嘎小流域,六枝的岩脚小流域。
二、项目实施效益分析
贵州省“长治”工程实施以来,治理区内各级党委、政府和群众抓住这一机遇,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把“长治”工程作为一项扶贫攻坚项目,作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造生存环境的宏伟工程项目来认真组织实施,广泛发动群众投入到这场整治穷山恶水的生态建设运动中,掀起了兴水保、反贫困的建设热潮。通过10年来的艰苦努力,治理区的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表6-2)。
1.生态效益:水土流失严重的状况得到有效控制,抗灾减灾能力大大增强,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贵州10余年来,“长治”工程共安排实施治理小流域248条。截止2000年底,累计完成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576.4km2。各项治理措施每年拦蓄泥沙1523万吨,拦蓄径流l1.7亿m3,经过治理后的地方实现了“土不下山、水不乱流”(照片6-3),缓解了洪涝灾害的危害。15个重点防治县(市)、区治理区内的植被覆盖率平均上升15个百分点。从而使蓄水保土能力大大增强,减少了泥沙对塘、库和河道的淤积,延长了水利工程的使用寿命,有效地避免了坝区良田好土被水打沙壅的现象,防洪减灾效益十分显著。
表6-2贵州省水土流失治理效益调查表
毕节市观音河流域的何官屯镇,过去水土流失极为严重,流失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81.62%,人穷地瘠,生态失调,灾害频繁,治理前的1982年4月,一场降雨量达67.4mm的暴雨,造成3人死亡,毁坏房屋上百间,上千亩良田被泥沙掩埋,损失极为惨重。1989年开始对该流域实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建起了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1993年9月一场降雨量达113mm的大暴雨,却没有任何明显灾害损失,与治理前形成了鲜明对比。
赫章县1996年5月23日遭受暴雨袭击,降雨量达191mm,已开展“长治”重点治理的财神河小流域与相邻未治理的兴发沟小流域相比,汇流历时推迟半小时,洪水历时延长3小时,洪峰流量减少60%,人员无一伤亡,而兴发沟则形成挟沙水流沟33条,长100km,冲毁农田房屋,损失折款1680万元,造成13人死亡。通过实施“长治”工程,治理区昔日的荒山秃岭变得林草葱郁,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使贫困山区的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2.经济效益: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实现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加快了农村脱贫致富的步伐
贵州省“长治”工程以挽救和改造坡耕地为突破口,大力开展基本农田建设,在进行坡改梯的同时,配套兴建排、引、灌等水系工程。实施坡改梯后,土壤的活土层一般都达到了0.5m以上,既保证了土不流失,又增强了耕地的涵水保墒能力。通过建设基本农田,将缓坡地改为水平梯田,将陡坡地改为梯地,耕作面变得平整,加上路通,水系配套,从而使生产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抗旱能力增强,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效益大大提高。同时,自然环境和生产条件的改善又为农业科技的推广运用提供了基础保障和条件,实现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增强了农业后劲,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实施“长治”以
来,建设基本农田67.4万亩,治理区每户新增0.48亩,有效地实现了治理区群众增产增收。
据统计,重点治理的15个县(市)、区治理区的粮食总产量1997年达343万吨,比1989年的242万吨增加了101万吨,增长了41.7%,平均每年增加14.4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原来的380元增加到850元,增长率为124%。如大方县木格小流域原为喀斯特高石漠化的严重水土流失区,群众生活极为贫苦,1990年人均产粮仅142kg,纯收入110元,通过以坡改梯为突破口的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有效地遏制了水土流失的发生发展,改善了生态环境,效益极为明显,据1996年调查,坡改梯使耕地单产大幅度提高,流域人均产粮达207kg,人均纯收入864元,有效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同时生物措施也初见成效,用材林、经果林长势良好,前景喜人(照片6-4)。
遵义市5个重点治理县“九五”期间以坡改梯为突破口,基本农田面积由治理前的84.6万亩,增加到96.52万亩,年增产粮食1.2万吨,毕节地区8个县通过10年来“长治”工程建设,实施坡改梯为主的基本农田建设71.8万亩,平均每年增加粮食2.87万吨,全区粮食产量由1988年的103.8万吨增加到2000年的231.76万吨,2000年6个贫困县全部脱贫,越过温饱线。
水土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小流域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山区人民开始走上脱贫致富的希望之路,通过治理的小流域,一般都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了合理调整。一是做到地尽其用,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效益,实现粮食增产。二是通过大力发展经济林果基地,促进小流域经济的发展,从而使治理区群众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经济收入大幅度增加。许多地方集中连片,规模规范种植的经济林果,已发展成为地方的拳头产品和支柱产业,并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可靠途径。
如威宁县自实施“长治”工程以后,全县目前已建成以苹果、梨为主的规模型经果林基地20万亩,1997年全县干果、水果产量已达3000多万公斤,县委、县政府为此做出了“依托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优质果树基地,发展县级支柱产业”的决策,明确提出了在2000年内建成30万亩优质苹果基地,以此实现全县人均增收300元,治理区群众增收1000元的战略目标,并且已将这一计划目标提交县人大讨论通过,正式纳入了威宁县“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目前该县主栽果品红富士苹果由贵州省农业厅组织的专家进行鉴评,荣获了“贵州省名优果品”的称号。
3.社会效益:提高了农村经济和社会效益,推动了农村两个文明建设
“长治”工程的实施,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贫困山区人民群众的极大关怀,治理区各族人民防治水土流失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大大提高,依法治山治水的意识大大加强,改造坡耕地和大力发展经果林,开展多种经营,长中短结合的格局基本形成,为近期解决温饱,中期致富奔小康奠定了基础,被群众誉为“德政工程”(照片6-5),增强了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凝聚力,“长治”工程在人民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广大人民群众在参与“长治”工程的实施中,学技术、学文化、学管理,增加了接受现代科技文化知识的机会,拓宽了与先进地区思想感情交流的渠道,使思想观念有了很大的变化,农民的商品意识和市场经济意识得到增强。
8. 如何解读"十三五"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建设规划
一是抓紧制定研究建立全国及重点区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协作机制,组建全国水污染防治部际协调小组和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水污染防治协作小组,要推动地方人民政府落实主体责任,努力形成“统一监管、分工负责”的水污染防治工作新格局。
二是制定方案,细化责任。各级环保部门要协助本级人民政府尽快制定本行政区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分流域、分区域、分行业确定重点任务和年度目标。同时要因地制宜细化《水十条》各项任务措施和部门分工,明确同级相关部门、下级政府、排污企业及社会公众的治污责任。
三是统筹考虑自然水系完整性,合理划分地表水生态环境功能区,科学确定水质目标,大力推行排污许可管理,有效衔接环境影响评价、排污收费等制度,确保水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能够客观反映质量变化情况,让公众切实感受到水环境治理效果。四是综合施策,严格监管。加强前瞻技术研发,创新环境监管手段和方式,加快发展环保服务业。会同有关部门加快完善污水处理费、排污费、水资源费等收费和税收政策,推行绿色信贷和实施跨界补偿措施,建立有利于水环境治理的激励机制。
五是编制规划,做好储备。抓紧启动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进一步细化分解水污染防治工作目标要求、任务措施、完成期限,并分解落实到责任主体;积极协同有关部门,针对流域控制单元达标、饮用水水源保护等中心任务,组织、论证、储备一批水污染防治项目。
9. 研究治理水污染的环保项目,在国家提供扶持资金的创业项目里吗
水污染的治理技术一直都是国家的重点扶持项目,特别是工业废水的治理以及饮用水的安全保障方面的。这类项目很多地方都设有国家扶持基金,但是相对的申报的要求也高,属于科技创新型创业项目。建议你去找中序机构评估一下项目,如果符合条件的话会有专业的顾问团队帮你完成项目的申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