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塌治理
Ⅰ 滑坡、崩塌可以采用哪些简易处置措施
● 开挖排水沟将地表水引出危险区
当滑坡、崩塌体尚未稳定,或者后山斜坡回仍存在滑动、崩落危险时,可以根答据现场情况,迅速开挖排水沟或截水沟,将流入危险区内的地表雨水堵截在外或将滑坡、崩塌区内的地表水引出区外。
● 及时封堵裂隙,防止地表水的直接渗入
滑坡后缘出现裂缝时,应及时封堵处理,防止雨水沿裂隙渗入到滑坡中。可以利用塑料布直接铺盖,或用泥土回填封闭,也可利用混凝土预制盖板遮盖。
在前缘紧急放置沙袋压脚,有效减缓了滑坡变形滑移,避免了一场灾难(四川丹巴,2005,引自文献[1])
● 在后缘实施简易的减载工程
当滑坡仍在变形滑动时,可以在滑坡后缘拆除危房,清除部分土石,以减轻滑坡的下滑力,提高整体稳定性。清除的土石可堆放于滑坡前缘,达到压脚的效果。
Ⅱ 崩塌灾害防治的一般措施
(一)主动撤离与躲避
按照崩塌防治的基本原则,对于危害性较大的不稳定斜坡体,应首先考虑人员撤离现场或工程线路绕避等措施。
(二)防护措施
采用遮拦建筑物,对崩塌运动的岩土体进行消能拦挡,限制崩塌体的运动,同时对建筑物进行遮拦,隔离崩塌体与受灾体,使之不能成灾。主要防护措施有:
(1)山坡拦石沟、落石沟、落石槽、落石平台。
(2)拦石桩、障桩。
(3)拦石墙(混凝土拦石墙、笼式拦石墙、钢轨拦石墙、钢丝拦石墙)、拦石网(图2-11)。
(4)遮挡明洞(图2-12)、棚洞。
(三)地质体改造措施
地质体改造内容是多方面的,包括地质体材料、结构面、结构体和环境条件的改造。
图2-11 铁路线一侧的拦石格栅
图2-12 预防崩塌落石的明洞
1.地质体材料的强化
地质体材料的强化改造一般采用注浆加固,常用水泥、水玻璃、环氧树脂和化学灌浆。
2.结构面的强化改造
岩体表面一般采用喷混凝土或挂网喷锚,进行岩土体表面处理,以提高岩土体表面结构完整性和表层强度(图2-13),多用以崩塌危岩体临空面处理和地下洞室或采空区处理。
图2-13 崩塌体表面防护
岩体内部结构面的强化改造可采用灌浆增加结构面之间的联结力;采用锚固(预应力、柔性结构)增加结构面之间的法向应力,以增加摩阻力;采用抗滑桩、抗滑楔(刚性结构)以及桩锚、键锚结合等工程,增加结构面之间的摩阻力和支撑力。
3.结构体改造
主要指对崩滑体的形态、体积、重量、结构进行较大规模的改造和重新配置,以减少重力形成的变形破坏力,增加支撑和平衡力,改善其力学平衡条件,提高崩塌体的稳定性。主要措施有:①头部削方减重;②削坡降低坡度;③坡脚堆载、支挡、锚固或反压,常采用堆筑土石扶壁反压、加筋土石扶壁墙、浆砌石挡墙、混凝土框架墙、锚索墙(图2-14)等;④采空回填支撑,常采用混凝土键、柱、浆砌石、毛石等回填支撑空区;⑤倾倒、悬空危岩支撑,常采用浆砌石、混凝土墙、柱、梁等进行支顶、支撑、嵌补,为其增加支撑结构体(图2-15)。
图2-14 锚索墙
图2-15 崩塌支撑垛
4.地质环境条件的改造
(1)水域边岸崩塌体坡脚防护:①抛石护坡;②防坡堤、护坡墙;③导水墙、丁坝,用以疏导高速水流或改变主流线,避免直接冲刷坡脚或降低流速;④拦沙坝,在紧邻崩塌体下游筑坝,减缓水流冲蚀并造成淤沙反压坡脚。
(2)地表排水工程:①防渗工程,疏干并改造崩滑体范围内的地表水塘和积水洼地,封闭地表裂缝,对易入渗地段进行坡面防渗(喷浆、抹面、铺填黏性土等)、增加植被。②排水工程,修筑集水沟和排水沟,拦截并排出地表水。
(3)地下排水工程:①地下防渗工程,用防水帷幕截断地下水。②地下排水工程,水平排水孔、水平排水隧洞、竖直集水井、泄水洞、洞孔联合、井洞联合等。
(4)坡面绿化工程。
Ⅲ 崩塌或危岩体治理工程
在崩塌或危岩来体治理工作源中,常采用以下工程措施的一种或多种,应根据灾害体的特征、危险性、发展趋势和受灾范围、对象、经济承受能力等具体情况加以选择。
1.全部或部分清除崩塌或危岩体
对于规模小、危险性大的崩塌或危岩体可采用爆破或开挖的方法全部清除,消除隐患。对于难以全部清除的崩塌或危岩体,可以将其上部岩土体部分清除,降低临空面高度,减小坡度和减轻上部荷载,提高坡体的稳定性。
2.排水防渗工程
在崩塌或危岩体及其周围地带,地面排水系统和堵塞裂隙空洞,排走积水,减少崩塌的几率。
3.加固边坡、改善危岩体或土体结构
采用锚杆与锚索加固危岩体,或采用支撑墩、支撑墙等支撑措施,或采用灌浆加固增强岩土体的整体性。
4.拦挡工程
采用拦石沟、落石平台、拦石桩、障桩、拦石墙、拦石网等将崩落过程中的岩土体消能拦挡,隔离崩塌体与受灾体。
5.遮挡工程
通过修建明硐、棚硐等设施对工程进行保护。
Ⅳ 黄土崩塌的治理工程
表面喷浆或植被,防止地表水入侵.
钻孔灌浆,起到支柱作用,同时可以固结周边黄土.
Ⅳ 崩塌的治理方案有哪些
一般是做水泥护坡,注意留变形伸缩缝.
Ⅵ 崩塌灾害防治的基本原则
1.优先考虑防灾躲避的原则
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尚不足以与大规模的崩塌等重大地质灾害相抗衡或会大量耗资,因此,应以防为主,以主动撤离、躲避为主,优先考虑躲避。
2.工程防治原则
(1)地质灾害防治是地质工程,不是一般的工程。它是以地质体作建筑对象,以地质结构体作为工程结构,以地质环境作为实践环境的一种特殊工程。
(2)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理论尚未成熟,包括地质学和工程学两大方面,强调地质观和工程观的融合运用,体现为以下几大原则。
a.及时把握防治时机的原则:地质灾害的成生发展具有阶段性,防治工作一定要把握时机。过早或过晚防治都是不利的。崩塌的根治性防治,应在其慢速蠕动变形阶段进行。
b.系统分析原则和针对性原则:地质灾害防治的系统分析原则是指地质灾害系统内部的有机联系原则、整体性原则、有序性原则和动态原则。应系统地分析崩塌灾害的形成机制和成灾因素,确定地质模型和力学模型,分析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环境地质体及持力地质体的工程能力。针对性原则是指针对变形破坏的主要力学机制、致灾因素、环境岩土体和持力岩土体的具体情况,进行工程方案选择。
c.综合防治原则和整体最优的原则:地质灾害的防治是综合性的,应整体考虑,综合治理。不局限于对孕灾地质体采取支护、抗滑等工程措施,应投入一定的辅助手段和措施,如生物措施、环境措施和针对致灾因素的措施,进行综合性治理。整体最优原则是要求地质灾害防治诸措施组合作用的整体防治效益最优,而不是局部、单项的措施达到最优状态。要多种措施巧妙组合,综合应用,争取以最低投入获得最佳防治效果。
d.技术上可行的原则:防治方案是否成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防治工程技术上的可行性,包括施工技术方法、技术水平、机械能力、设备、材料、施工条件、施工安全等多方面的可行性。
e.经济上合理的原则:包括投资水平的承受能力和减灾效益两方面。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的投入与取得的效益比值一般为1∶10~1∶20。若有政治上的原因和以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为主时,可另行考虑。
f.力求根治的原则:地质灾害的治理,应一次性根治,不留后患。对某些巨大的、地质条件复杂的崩滑体,需要通过监测才能做出正确评价,应全面规划、分期整治,力求根治。
Ⅶ 崩塌灾害防治的措施
1.主动撤离、躲避
崩塌灾害发生突然,历时短暂,破坏力强。在容易撤离、治理困难的条件下,撤离躲避是上策。
2.防护措施
采用遮挡建筑物,对崩塌运动的岩土体进行消能拦挡,限制崩塌体的运动速度,同时对建筑物进行遮拦,隔离崩塌体与受灾体,避免成灾。具体措施有:
1)山坡拦石沟、落石沟、落水槽、落石平台;
2)拦石桩、障桩;
3)拦石墙(混凝土拦石墙、笼式拦石墙、钢轨拦石墙、钢丝拦石墙)、拦石网;
4)遮挡明洞、棚洞。
3.地质体改造措施
对地质体的改造除用水泥、水玻璃、环氧树脂和化学灌浆注浆加固,加强整体的连续性,提高其力学强度外,常常要针对结构面、结构体和环境条件进行改造。
1)结构面的强化改造:岩土体表面一般采用喷混凝土或挂网喷锚进行处理,以提高表面结构的完整性和表层强度,多用于崩塌危岩体临空面处理和地下洞室或采空区处理。岩体内部结构面的强化改造采用灌浆增加结构面之间的联结力;采用锚固增加结构面之间的法向应力,进而增加其摩阻力;采用抗滑桩、抗滑键锲以及桩锚、键锚结合等工程,增加结构面之间的摩阻力和支撑力。
2)结构体改造:对崩滑体的形态、体积、重量、结构进行较大规模的改造和重新配置,以减少其重力形成的变形破坏力,增加支撑和平衡力,改善其力学平衡条件,提高崩滑体的稳定性。具体措施有:①头部刷方减重;②削坡降低坡度;③坡脚堆载、支挡、锚固或反压,常采用堆筑土石扶壁反压、加筋土石扶壁墙、浆砌石拦墙、混凝土框架墙、锚索墙等;④采空回填支撑,采用混凝土键、柱、浆砌石、毛石等回填支撑采空区;⑤倾倒、悬空危岩支撑,常采用浆砌石、混凝土墙、柱、梁等进行支撑、嵌补,增加支撑结构体。
3)地质环境条件的改造:
a.水域边岸崩滑体坡脚防护:①抛石护坡;②修筑防坡堤、护坡墙;③修筑导水墙、丁坝,疏导高速水流或改变主流线,避免直接冲刷坡脚或降低流速;④在紧邻崩滑体下游修筑拦沙坝,减缓水流冲蚀并造成淤砂反压坡脚。
b.地表排水工程:①防渗工程,疏干并改造崩滑体范围内的地表水塘和积水洼地,封闭地表裂缝,对易入渗地段进行坡面防渗(抹面、喷浆、铺填粘性土等)、增加植被;②排水工程,修筑积水沟、排水沟,拦截并排出地表水。
c.地下排水工程:①用防水帷幕截断地下水;②修筑地下排水工程,如水平排水孔、水平排水隧洞、竖直集水井、泄水洞、洞孔联合、井洞联合等。
d.抗风化工程:进行填缝、灌浆、抹面、喷浆、嵌补等,增强环境岩体的抗风化能力。
Ⅷ 崩塌的防治
1)崩塌调查。由于崩塌过程很短暂,令人防不胜防,建设前期必须对坡面进行调查。主要是全面调查建筑物后坡上松散物质的数量及稳定程度,对个别威胁大的危岩进行定位监测。当发现有细小岩块崩塌时,坡下人畜即行躲避。
2)坡下施工前事先把坡面上的危石处理掉,撬下或炸掉。
3)建筑物、村庄不要紧靠山脚崖脚,特别是喀斯特峰林峰丛区一般要离开坡脚崖脚15m以上。
Ⅸ 塌陷的防治
(一)预测
塌陷预测包括塌陷产生的地点、时间和强度。预测方法中地质条件分析是基础,确定致塌因素是关键。
1.地质环境分析
包括地表覆盖层和下伏岩层岩性和构造、土洞发育、地下水赋存状况及水力特征、地下水流向流量等。手段包括无人机侦查与遥感、水文地质测绘、物探、钻探、抽排水试验、岩土力学试验等。将勘测结果绘制成图,着重反映构造断裂带、接触带、岩溶强烈发育带、覆盖土层成因及结构、厚度、地下水等深线、土洞分布等内容。
2.塌陷现状分析
通过现状调查,并在图上反映出现有塌陷的形态、地貌位置、地质条件、组合和散布情况,注意塌陷与上述地质环境条件的关系。
根据上述工作结果,做出塌陷现状图,分析塌陷形成条件和现有及潜在塌陷的形成与发展趋势,与工农业发展的关联,进一步划定相关区域的塌陷区、潜在塌陷区、相对稳定区和稳定区。
(二)预防
1)对塌陷区及潜在塌陷区,规划建设时要尽可能避开。不能避开时,建筑物基础可用条型、筏型(成排长条)、长条箱型和大型基础等跨越塌陷区及潜在塌陷区;亦可采取钻孔灌注桩、打入桩、沉井、墩式基础等深基加固法把建筑物基础落在深部稳定可靠的基岩上。采用面上的措施,如疏导河沟、减少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联系、剥离不厚的覆盖土层、填堵落水洞、进行抽水试验、合理设计供排水系统等。
2)特殊措施。合理布置供水源地。抽水井孔尽可能远离生活生产区,减少塌陷对建筑物及人们生命安全的威胁;抽水井管应加过滤器,以防水流携带泥沙进入井管,导致土体流失。应开采深部岩溶地下水,将浅部地下水封堵或选土层厚度大地下水位深的地段抽水。
矿山:着重减少矿井疏干排水强度,采取缓排方式;防止地表水倒流,可采取黏土或水泥垫铺河底沟底,填堵落水洞,拦截洪水改河道等措施。
(三)监测预报
主要对地面及建筑物变形监测,水点(井孔、泉水、矿井突水点和水库渗漏点)的水量、水颜色的监测。出现浅黄、灰色、黑色为塌陷危险前兆。
(四)塌陷的治理
1)填堵法:对较浅较小的陷坑先填入块石、碎石,上覆黏土并夯实。
2)跨越法:陷坑较大较深时,采用直梁、拱梁和八字梁跨越。
3)强夯法:对原土层及回填土层进行夯锤吊落强力夯实,一个15t夯锤从20m处下落,可使地下8~9m深处土体夯实。
4)灌注法:将水泥浆和速凝剂(水玻璃、氯化钙)通过钻孔或溶洞溶隙灌入,达到强化土层、填充洞隙、拦截地下水流、加固地基的目的。
5)深基础法:采用打入桩、钻孔灌注桩、沉井、墩式基础等把建筑物基础置于深部基岩之上。
6)控制抽排水强度:抽水产生塌陷的地区,可减少抽排水量、减少地下水位降深,以减少塌陷。
7)疏、排、围、改:疏、排、改即将地表河沟疏导、排引、改河将地表引出塌陷区外围,即将塌陷坑围起、不让洪水通过陷坑落入地下。
8)平衡地下水气法:地下水位升降,引起岩溶空间空气正负压变化,在水库形成气暴、库底形成陷坑,因此,采取通气管、调压井、逆止闸等方法让岩溶空间不因地下水位变化而产生正负压变化。
思考题
1.列举崩塌形成的条件。
2.如何分析滑坡的成灾因素?
3.简述我国泥石流灾害的成因与防治对策。
4.塌陷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干旱反而容易引起塌陷?
Ⅹ 土体崩塌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防治崩塌的工程措施主要有:
1、遮挡:即遮挡斜坡上部的崩塌落石。这种措施常用于中、小型崩塌或人工边坡崩塌的防治中,通常采用修建明硐、棚硐等工程进行,在铁路工程中较为常用。
2、拦截:对于仅在雨季才有坠石、剥落和小型崩塌的地段,可在坡脚或半坡上设置拦截构筑物,如设置落石平台和落石槽以停积崩塌物质;修建挡石墙以拦坠石;利用废钢轨、钢钎及钢丝等编制钢轨或钢钎栅栏来挡截落石。这些措施也常用于铁路工程中。
3、支挡:在岩石突出或不稳定的大孤石下面,修建支柱,支档墙或用废钢轨支撑。
4、护墙、护坡:在易风化剥落的边坡地段,修建护墙,对缓坡进行水泥护坡等。一般边坡均可采用。
5、镶补沟缝:对坡体中的裂隙、缝、空洞,可用片石填补空洞,可用片石填补空洞,水泥沙浆沟缝等以防止裂隙、缝、洞的进一步发展。
6、刷坡(削坡):在危石、孤石突出的山嘴以及坡体风化破碎的地段,采用刷坡来放缓边坡。
7、排水:在有水活动的地段,布置排水构筑物,以进行拦截疏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