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
㈠ 如何从传统社会管理转向社会治理
加强社会治理建设,努力实现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在促进我国经济社会迸发巨大活力的同时,各种困难和问题也开始凸显。例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困难,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突出,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等等”[4]。要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必须加强社会治理建设,全面提高治理水平,努力实现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
第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解放思想,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具体情况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就是克服已有的经验和模式,探索出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加强社会治理建设,努力实现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要求执政党充分意识到:要实现国家和社会的有效治理,就要改变原有的政府为主导的治理结构,确立多元化治理结构,实现从政府本位向社会本位的转变。对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要重新定位。摒弃政府控制和管理社会的观念,树立政府引导、服务社会的观念;摒弃政府统治社会的观念,树立政府与社会合作治理的观念。
第二,要形成政府、社会和公民之间的良性合作机制,最大程度地激发社会活力。政府应改变原有的主导和控制观念,尊重和公平对待合作伙伴;要适当放权,统筹兼顾,减轻自己的负担;要相信和理解社会,重视社会组织的作用,社会组织是连接党和人民群众的桥梁,是连接政府、市场和社会的纽带。要鼓励高效的、为公民所认可和接受的社会组织的发展,“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5]。
第三,支持公民在法治框架下广泛参与社会治理。“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5]依法治理社会,要求政府全心全意为公民提供公共服务。社会治理不仅需要政府承担起部分责任,更需要公民自己负责。要在法治的框架内,建立和完善公共参与机制,鼓励公民通过合法的形式、制度化的渠道去参与社会事务,关心公共事务,解决社会问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是实现社会公平,这种公平是社会各阶层共存共生最终走向共同富裕的公平。依法解决社会矛盾,特别是上访等,要破解“信访不信法”的困局,加强法制宣传,强化教育疏导,引导公民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利益。
㈡ 如何理解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理念的转变
人民公仆一词由来已久,
说白了政党应该属于服务行业,
什么是服务呢?
首先你要确定你在为谁服务。
那么,你的服务能否让对方满意,就是你要追求的目标。
再回到原题,
管理是什么?
管理是依照硬性的指标达到期望的标准。
那么治理是什么呢?
治理是听取大多数人认同的方式,去达到大多数人想要的结果。
㈢ 为什么要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
管理是政府行为,是上对下的管理;治理是一种全民参与的行为,是一种大家一起动手,大家都是主人,大家都是一分子,社会是我们大家的社会,大家一起来开展的行为肯定效果要好得多。只有政府的管理没有群众的参与,效果肯定不好,而且,管理对群众来说是一种被动,被管理,好象是不积极,做错了,来管了,因此群众肯定没有主动性,甚至对抗。管理者自己也是只是对别人的管理,把自己凌驾于群众之上,有特权意识,反面自己没有做好。而治理则是充分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政府人员自己也是一分子,也要积极参与。治理的效果会比较好。
㈣ 如何理解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是必然qu
社会管理是指政府对社会的强制性政策要求,比如安全问题方面的管理,宵禁、禁枪支、禁毒品等;社会治理是指政府发挥政府作用,服务社会,为社会发展作出努力的提现,比如环境问题治理、治理黄河水患等;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一说并不是必然趋势,管理与治理只不过是政府对社会问题的不同处置方式的不同表达方式。
㈤ 我国在社会建设方面,真正从社会管理迈向社会治理的转折点是
我记得党的18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的社会建设真正从社会治理迈上了法制化的轨道。
㈥ 从社会管理走向社会治理,体现了怎样的思路转变
人民公仆一词由来已久, 说白了政党应该属于服务行业, 什么是服务呢? 首先你要确定你在为谁服务。 那么,你的服务能否让对方满意,就是你要追求的目标。 再回到原题, 管理是什么? 管理是依照硬性的指标达到期望的标准。 那么治理是什么呢? 治理是听取大多数人认同的方式,去达到大多数人想要的结果。
㈦ 为什么说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是一个必然趋势
社会管理从属于社会治理。社会不是一个实在的事物,所以社会管理是通过管理社会事务体现出来的,而治理,不仅包含了管理,同时也包含了规划,秩序,体制、规则的建立。
所以概念内涵社会管理 < 社会治理。社会治理 = 规划 + 建立秩序 + 制定规则 + 组织 + 管理。
说管理到治理是一个必然趋势这句话,可以这么考虑,建立体制与规划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也可以这么说,当还没有建立规划、秩序的时候,社会仅仅处于响应社会事务管理需求的阶段,只有社会管理,没有治理,随着社会意识水平提高,开始能够预先规划,建立秩序,构成治理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但是我们知道的,许多原始部落,他们有解决争端的方式以及婚嫁丧葬祭祀仪式,所以也有实质意义上的社会管理,但是发展了几万年到现在,他们还没有发展出秩序,也就是说的没有实质意义上的社会治理,所以,社会管理并非必然发展到治理。
㈧ 的含义及特征,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有何
“社会治理”与“社会管理”虽只有一字之差,但还是有很大区别。“社版会治理”权与“社会管理”的区别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覆盖的范围不同,“社会管理”在实践中往往被理解为无所不包,涵盖的领域过于宽泛,在实践中不容易把握、很难界定;“社会治理”则聚焦于激发社会组织活力、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健全公共安全体系等。二是“社会治理”相比于“社会管理”,更突出地强调“鼓励和支持各方面的参与”,强调更好地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而不是政府的管控。三是“社会治理”更加强调制度建设,特别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社会治理体系可以说是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研究政府、市场、社会三者之间可能出现的冲突与合作方式。
找了好久才找到的,麻烦采纳一下,谢谢
㈨ 为什么要用社会治理取代社会管理
其一,社会治理必须强调过程。在这里,过程的涵义是社会治理的动态性、发展性和延续性社会治理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经济背景下进行的,所以既不能靠制定一套一刀切的规章条例,试图在任何时空条件下都以不变应万变同时也不能靠一场运动式的大轰大嗡,试图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而这两者,恰恰是以往社会管理的最显着的特点。
其二,社会治理必须倡导调和。社会本身是一个有自组织能力的有机体,通常处于一个生机勃勃的过程中。所以,不能试图用某种强力乃至蛮力去支配社会。而是要让社会本身发挥其自我生存、自我发展乃至自我纠错、自我修复的功能。所以,社会治理需要高超的治理艺术,在收放张弛之间拿捏得恰到好处。而以往的社会管理的缺陷,恰恰是过于迷信强制力量。
其三,社会治理必须兼顾多元。社会是由各个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构成的,不同的阶层和群体的经济利益、社会地位和政治诉求都是不一致的。因此,社会治理必须非常重视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不论多数少数,不论强势弱势,不论公立民营,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共同分享发展成果。而以往的社会管理常常错把高高在上的施恩赐惠当成了最高境界,而且极具社会排斥的色彩。
其四,社会治理必须注重互动。要引导全社会达成利益共识,尤其是针对长期目标的利益共识,就要建立一个适合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框架和社会机制。使多元主体都能够提出自己的利益诉求,然后在沟通交流、相互妥协、协商一致的基础上达成社会共识。在行动上,也应该是互动型的,上下配合,同心同德。而以往的社会管理常常是一言堂,急功近利,短视而只顾眼前利益。
㈩ 如何理解由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转变
加强社会治理建设,努力实现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在促进我国经济社会迸发巨大活力的同时,各种困难和问题也开始凸显。例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