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整改整治 » 治理规划

治理规划

发布时间: 2020-11-23 09:11:04

『壹』 沙漠治理是中国五年规划吗

新疆地下水源达1150亿立方米,相当于两个黄河的年水量,把这些水资源利用好,就可把成片的沙漠转变为绿洲。2001年,天源新能源光伏扬水系统应用于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高速公路防沙林滴灌,。
解决方案:采用SolartechPS9200光伏扬水沙漠高速公路防沙林太阳能灌溉系统种植沙漠灌木、拐枣、柽柳、俊俊等进行滴灌,形成公路防沙林,固沙绿化,阻止沙漠化蔓延,改善周围环境及生态环境。
经济效益:该系统每年可发电27375千瓦时,在其25年的使用年限内可节省标准煤257.3吨、减排二氧化碳113.2吨、二氧化硫5.1吨、烟尘3.9吨、灰渣66.9吨。

:独立微重力太阳能扬水灌溉系统可满足防沙林建设、沙漠植物、药材种植对水的需求,对防沙治沙、扩大可耕地的面积、建设绿色循环经济,提供全自动太阳能灌溉用

『贰』 关于黄河治理与再造的战略构想及其工程规划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上述各段水流能量的合理分布,即优化配置?笔者认为:必须首先进行“上游分水改道,分能减沙”,方能有效“切断”晋陕峡谷高能输沙搬运通道,进而实现“中游限(断)能拦沙,减少下泄”,并同时进行“下游引水增能,冲沙减淤”方能达到目的。其中:

1)“上游分水改道,分能减沙”,是通过河口镇附近小沙湾或万家寨枢纽工程,向东分水改道而实现。具体的分水线路是穿越管涔山于怀仁东或朔州入桑干河,至官厅后,可分为两路:一路沿永定河向京、津、白洋淀等地区分水;一路沿燕山往东向唐山、滦河等流域分水(它突破了传统治黄,只在下游探讨和实施“分水、改道”的思想局限)。从而改变上游大量高能清水流路,从根本上“切断”晋陕峡谷河口镇—龙门段“高能侵蚀输沙通道”(只让其成为有计划下泄的蓄水梯级“床库”,以满足原两岸地区工农业生产及水土保持等生态环境用水需求)。进而减水减能,大幅减少黄土高原地区晋陕峡谷黄河段向下游的泥沙携带量。同时,解决我国北方缺水地区供水问题,特别是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实施后,我国北方地区严重缺水局面将会得到有效缓解。

2)“中游限(断)能拦沙,减少下泄”,是通过上游分水改道后,将“截断”的晋陕峡谷相机分段筑坝,拦蓄(主要为当地)洪水、泥沙而实现的。“蓄水”(也可利用小沙湾或万家寨分水改道节制闸工程有计划的下泄)以为当地工农业生产和水土保持等生态环境用水所需;“拦沙”以逐步淤高床库,抬高黄土地区起控制作用的晋陕峡谷侵蚀基准面,通过溯源淤积,从根本上逐步减弱两岸黄土地区千沟万壑流水动能,减弱泥沙下泄强度,“破坏”泥沙侵蚀的“搬运”环节,这对遏制黄土地区水土流失作用的恶性发展,并开始向良性方向转变起到极其重要的支持和配合作用。它在显著减少入黄泥沙量的同时,通过千沟万壑的自然夷平整治,将使黄土高原地区生态地质环境得到逐步改善。

3)“下游引水增能,冲沙减淤”,是利用原拟南水北调中、东两线黄河以南段工程,调引长江及其支流丹江水源,分别于黄河下游桃花峪和东平湖处入黄而实现的。通过调引大量清水入黄,除满足工农业需水外,着重解决黄河下游河道输沙载体水能不足问题。在上游分水减能、减沙和中游限(断)水、限能、拦沙的共同配合下,根据来水来沙系数的大小,依靠流域外调引清水,“适时、适量地匹配增能”,提高下游河道水流挟沙搬运能力,从而创建黄河下游动态冲淤平衡局面——实现黄河的根本治理(图13.1)。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上述战略构想的各部分之间是不能割裂而孤立存在的,它们是一个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其中,“中游限(断)能拦沙,减少下泄”部分(并不是现状治理那种“简单的拦”),必须与“上游分水改道,分能减沙”部分相结合,才能收到最佳治理效果。传统治沙之所以未能收到显著效果,除黄土地区特有的“岩性、气候、植被和地形”等自然因素决定外,缺少“上游分水减能,截断晋陕峡谷高能输沙通道”的有力配合,则是其最根本的原因。

图13.1 黄河治理与再造战略构想及工程规划简图

“下游引水增能”也必须与“上游分水减能”和“中游限(断)能拦沙”相结合,在上、中游“减水、减能、减沙”和下游“增水、增能、冲淤”的共同作用下,通过全流域上、中、下游载体水能的统筹(合理)增减即优化配置,方能取得下游河道“动态冲淤平衡”局面。否则,不仅下游动态平衡局面无从建起,正如前面所述,还将浪费大量的冲沙水资源,到头来,恐只能是引水冲沙,而不能很好地减淤。在溯源侵蚀的下拉作用下,还将加大中游地区的泥沙下泄量,加速黄土高原侵蚀夷尽局面的到来。

值得说明的是,“黄河治理与再造战略构想”各部分之间的有机结合,在实现黄河根本治理的同时,又能够较好地完成原拟南水北调诸规划目标(黄河以北可平交开口利用天然河道输水至白洋淀和天津)。它较为巧妙地在优化调度,即合理配置黄河侵蚀输沙载体水能的过程中,将“治黄”与“调水”有机地融为了一体,从根本上扬弃了历史上那种“单纯治”和“单纯用”的治-用分离的治黄思想,也使得当代较为“松弛的”治理与开发并重的思想,在新的更高层面上实现了“真正的融合”,具有“一石多鸟”的效果,这正是“黄河治理与再造构想”的精髓所在。

『叁』 土地规划中的禁止整治区域是什么

土地整治规划是指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指导和控制下,对规划区内未利用、暂时不内能利用和容已利用但利用不充分的土地,确定实施开发、利用、改造的方向、规模、空间布局和时间顺序。土地整治规划内容主要包括:制订规划期内土地整治战略,评价农用地整治、建设用地整治、未利用地开发和土地复垦潜力,明确土地整治的指导原则和目标任务,划定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安排土地整治工程(项目),提出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和重大政策等。

『肆』 规划环评如何促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近年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紧密配合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规划和工作布局,开展了一系列有关中国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课题研究,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研究就是其中一个研究重点。我们中心的专家对中国民众极为关注的自然环境保护、环境污染防治、生态恢复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并从健全制度和完善政策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资源和环境问题是中国现阶段发展所面临的重大约束,也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重大约束,还是影响地球上所有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需要凝聚全人类的智慧和力量来应对。

观诸人类现在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可以发现这些问题都是与现代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有密切的关联,具有复杂的成因。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人们在处理环境问题时需要综合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种知识,需要寻找技术性和制度性的解决方案。其中,自然科学领域里的环境科学是我们认识环境问题、开发环境技术的基础;对环境问题的科学认知,是我们制定各类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逻辑出发点,对环境政策的科学制定起着不可替代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因此,公共政策研究者需要同环境科学工作者紧密合作,将技术的可能性与政治的可行性结合起来,使环境保护的公共政策建立在坚实的环境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当然,环境保护政策的需求本身,也具有引导环境科学研究方向的重要作用。没有科学支撑的环境保护行动既浪费资源,又影响政府公信力,在一定程度上会延缓政府保护环境的进程;同时,如果没有解决现实问题的迫切需求,环境科学研究也可能走向象牙塔内的自娱自乐。英国、德国、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在治理环境污染近半个世纪的历程中,逐渐建立了以环境科学研究为基础的环境公共政策研究范式:一方面,通过开展环境科学研究,依靠环境监测,揭示环境质量演变规律,识别污染成因机理,最终提出污染控制措施;另一方面,公共政策研究基于环境科学研究所提供的技术解决方案,进行经济可行性和政治可行性分析,从全社会总收益的角度,制定出最优或者最适合的环境政策。在环境污染问题、气候变化问题日益全球化和复杂化的今天,科学研究与公共政策研究的有效互动是完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全球环境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径。

当前,中国在环境治理方面的紧迫性为环境科学研究带来了重要机遇和严峻挑战,对环境科学研究与公共政策研究的有效互动提出了更高要求。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基本形成了具有一定科技能力的环境科技人才队伍,环境科技体系逐渐完善,一些具有全局性、前瞻性、基础性的重大环境科技问题的研究取得明显进展,突出表现为:相关科学研究深化了人们对污染问题和治污规律的认识;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环境监测网络体系,环境质量评价与预测能力增强;建立了包括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监测方法标准等在内的国家环境标准体系;一批关键环境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得到突破。

在看到这些进展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与国内环境治理需求相比、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当前我国的环境科学研究还存在较大差距。眼下,中国所面临的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以及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严峻而复杂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环境科学研究的支撑。比如,针对当前中国严重的灰霾污染,我国相关科学研究尚不能对一些基本问题给出定论,在认知上处在“知道一些,但又不全知道”的水平;再比如,环境对人类健康影响的研究尚有很多空白,环境科学研究的不足增加了环境政策选择的难度。

与此同时,中国当前的环境科学研究与环境公共政策研究的协同亟待加强。公共政策研究必须建立在坚实的科学证据基础之上,只有基于对中国环境污染的形成原因、演化路径、实际影响等问题的科学研究成果,公共政策的制定才能区分出问题的轻重缓急,才能对治理污染的有限资源进行最优配置,进而有效率地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此外,中国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也迫切需要科学认知的支撑。应该看到,中国正处于污染排放高位趋缓期,老百姓“盼环保”、“求生态”的诉求日益高涨,全民环保意识日益增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在不断加快。在这种大趋势下,向公众及时完整传播环境科技知识,可以引导公众科学认识环境问题,有效凝聚治理污染的社会共识,为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在环境治理问题上,发达国家是先行者。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工业化并完成工业化的国家,英国治理污染的经验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都是很宝贵的。英国具有悠久的理性和科学传统,产生了洛克、斯密等思想巨人,产生了牛顿、达尔文等科学巨匠。观察当今英国,在环境科学、环境政策以及公众对环境和气候变化问题认知上,理性和科学传统都得到了发扬光大。这一点很是值得我们学习。可喜可贺的是,中国的科学家和公共政策研究人员在环境治理领域已经与英国同行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交流合作,并且取得了积极成效。

长期以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同英国的政府部门和公共政策研究机构在不少领域开展了交流合作。就在今年1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同英国国际发展部正式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在北京共同签署了谅解备忘录,并启动“发展知识合作伙伴项目”。以务实为鲜明特征的中英“从环境科学到环境政策”研讨会的举行亦能够有助于促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同英国相关政府部门和研究部门与英国同行在环境科学和环境政策领域的交流合作

『伍』 水土保持治理措施规划

一、标准条款

1 综合治理措施的总体布局

总体布局应包括措施平面配置与实施顺序安排两个方面,每个方面又各有小流域规划和大、中流域规划两个层次的不同要求。

2 综合治理措施的平面配置

2.1 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措施配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2.1.1 以整个小流域为规划对象,流域四周分水岭为界,不受行政区划(县、乡、村)的限制,进行全面规划,建成完整的防御体系。

2.1.2 根据流域内各类土地的适宜性和发展生产的需要,确定土地利用规划;根据土地利用规划,在不同利用的土地上分别配置相应的治理措施:在宜农的坡耕地配置梯田(梯地)与保土耕作措施,在宜林宜牧的荒地上配置造林种草与育林育草,根据需要在坡耕地和荒地配置各类小型蓄排工程,在各类沟道配置各项治沟措施,做到治坡与治沟、工程与林草紧密配合,协调发展,互相促进。

2.1.3 治理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根据各类土地防治水土流失的需要,因害设防地部署各项治理措施;而各类治理措施的产品又应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并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通过梯田、坝地等基本农田建设,应解决群众粮食问题;通过造林、种草和育林、育草和营造果园、经济林,应解决群众燃料、饲料、肥料问题,并与当地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结合,建成商品生产基地,发展市场经济,促进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2.1.4 小流域各项治理措施的平面配置,应逐项到位,落实到措施规划图上(一般应以土地利用规划为基础,有的可与之结合),明确反映各项措施的具体位置和数量,并作出典型设计,便于实施。

2.1.5 不同类型地区的小流域,其治理措施各有不同,应因地制宜。不能千篇一律,生搬硬套。

2.2 大中流域综合治理的措施配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2.2.1 应根据不同类型区确定各区的生产发展方向及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

2.2.2 根据规划范围内不同区的水土流失特点和开展工作的需要,确定重点防护区、重点监督区与重点治理区,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a)大面积连片的森林和草原,应列为重点防护区,制定和实施防止破坏林草植被的规划。

b)资源开发和基本建设规模较大,破坏地面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的,应列为重点监督区,实施监督执法,要求有关单位做好水土保持规划,与主体工程同步实施。

2.2.3 大中流域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农村生产方向,应当与所在省和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方向一致,并纳入区域经济体系,其治理措施配置应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服务

2.2.4 大中流域规划的实施,应在总体规划基础上,以小流域为单元,分期分批进行。小流域规划中措施配置的原则,在大中流域实施治理进程中均应遵循。

3 综合治理措施的实施顺序

3.1 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的实施顺序安排,应遵循以下原则:

3.1.1 应先治坡面,后治沟底;先治支毛沟,后治干沟;先治上游,后治下游。在某些具体情况下,需要采取相反的作法时,应经过科学论证,确定其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方可采用。

3.1.2 应先治投入少、见效快、收益大的地方。有的措施虽然投入较多、见效较慢,但对小流域的生产和治理有全局性重大影响,经过科学论证也应优先安排。

3.1.3 规划中对实施顺序上相互影响的措施,应根据其相互关系妥善安排。对广种薄收农业(粮食)用地偏多,而造林种草土地偏少的地方,应通过先修基本农田,提高粮食单产,促进陡坡退耕,造林种草。修建基本农田、退耕陡坡、造林种草三者的实施顺序应紧密配合,逐年交错进行。

3.2 大中流域综合治理的实施顺序安排,应遵循以下原则:

3.2.1 应根据各个类型区水土流失特点和开发利用的效益,确定其实施顺序。对水土流失严重,影响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和淤积下游水库、河道,危害较大的地区,应优先安排实施;对虽然危害不大,但投入少,开发利用效益大的地区,也应优先安排。

3. 2. 2 对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地区和贫困山区 ( 简称老、少、边、贫地区) 的实施,应优先安排。

3. 2. 3 经过研究确定为重点治理区的,应优先安排。如重点治理区面积较大,还应根据上述原则,选 “重点中之重点”优先安排。

3. 2. 4 在规划范围内分期分批实施的小流域,同样应根据上述原则,确定第一、二批优先实施顺序; 但应同时适当考虑大致均匀分布在不同的行政区划,避免过分集中。

4 各项治理措施规划

4. 1 坡耕地治理措施规划

4. 1. 1 梯田 ( 梯地) 规划应包括修梯田地段选定、类型确定、道路规划、地块布设、田埂利用等内容。陡坡区 ( 15°以上) 与缓坡区 ( 5°以下) 应有不同要求,因地制宜区别对待。

4. 1. 2 保土耕作规划应包括改变微地形的保土耕作 ( 沟垄种植,抗旱丰产沟等) 、增加地面被覆的保土耕作 ( 草田轮作、间作套种等) 、提高土壤入渗与抗蚀能力的保土耕作 ( 深耕、深松等) ,各地应根据不同条件因地制宜地配置。

4. 2 荒地治理措施规划

4. 2. 1 水土保持造林应主要在水土流失的土地上实施,应做到适地适树,既能保持水土,防治侵蚀,改善生态环境,又能解决群众的燃料、饲料、肥料,并增加经济收入。

4. 2. 2 水土保持种草应主要在水土流失的土地上实施,同时结合畜牧业的发展,选种抗逆性强的优良饲草。

4. 2. 3 封禁治理规划应包括封山育林与封坡育草两方面。对原有残存疏林应采取封山育林措施,对需要改良的天然牧场可采取封坡育草措施。

4. 3 沟壑治理措施规划

4. 3. 1 应以 “坡沟兼治” 为规划原则

在搞好集水区水土保持规划基础上,进行从沟头到沟口,从支沟到干沟的全面治理。

4. 3. 2 沟头防护工程规划

应根据沟头附近地形和来水情况,因地制宜地布设蓄水型或排水型沟头防护工程,防止水流下沟,制止沟头前进。

4. 3. 3 谷坊工程规划

应根据沟底地质和附近的建筑材料情况,因地制宜地布设土谷坊、石谷坊、柳谷坊; 合理安排谷坊高度与间距,减缓沟底比降,制止沟底下切。

4. 3. 4 淤地坝与小水库 ( 塘坝) 工程规划

a) 首先应进行坝系规划,在干沟和支沟中全面、合理地安排淤地坝、小水库和治沟骨干工程,并确定各项工程的实施顺序。

b) 根据淤地坝、小水库、治沟骨干工程三者的不同要求,正确选定每项工程的坝址,确定工程规模。

4. 3. 5 崩岗治理措施规划

崩岗是风化花岗岩地区沟壑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其治理布局原则与沟壑治理相似。

4. 4 风沙区治理规划

4. 4. 1 北部 ( 东北、西北、华北) 风沙区治理,应因地制宜地布设沙障、防风固沙林带、农田防护林网、成片造林种草和引水拉沙造田等措施。

4. 4. 2 中部 ( 黄河故道为主) 风沙治理,应采取密植杨柳堵住风源、淤土压沙、育草固沙等措施,固定沙丘,改造沙地,发展林果商品生产。

4. 4. 3 东南沿海风沙区治理,应营造大型防风固沙林带和选种适应高温树种,有条件的搞围海造田。

4. 5 小型蓄排引水工程规划

4. 5. 1 坡面小型蓄排工程。包括截水沟、蓄水池、排水沟三项措施。截、蓄、排应合理配置,暴雨时应保护坡面农田和林草不受冲刷,并可蓄水利用。

4. 5. 2 “四旁” 小型蓄水工程。包括水窖、涝池 ( 蓄水池) 、塘坝等,主要布设在村旁、路旁、宅旁、渠旁,拦蓄暴雨径流,供人畜饮用,同时可减轻土壤侵蚀。

4. 5. 3 引洪漫地工程。

a) 有引坡洪、村洪、路洪、沟洪、河洪等五种。其中前三种措施简便易行,暴雨中使用一般措施即可引水入田; 后两种应正式规划设计,修建永久性的引洪漫地工程。

b) 引沟洪工程包括拦洪坝、引洪渠、排洪渠等,主要漫灌沟口附近小面积川台地。

c) 引河洪工程包括引水口、引水渠、输水渠、退水渠、田间工程等,主要漫灌河岸大面积川地。

二、理解与实施

本节是新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说明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的总体布局以及各项治理措施规划。其中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的总体布局包括平面配置和实施顺序两个方面,每个方面又有小流域规划和大、中流域规划两个层次不同的要求。小流域的平面配置要求以整个小流域为规划对象,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和评价,因地制宜地进行治理,切勿不能千篇一律。大、中流域综合治理的配置要求根据各地特点进行水土保持分区,确定不同的治理措施,分区后也要遵循小流域措施配置的原则。在实施顺序方面,小流域遵循的是从小到大,从上到下,先易后难的原则。大、中流域则是采取,先治理重点区域,减少水土流失带来的危害。

各项治理措施规划包括了多项在我国最有代表性的水土保持治理区的治理措施,即: 坡耕地的治理措施规划、荒地治理措施规划、沟壑区治理措施规划、风沙区治理措施规划和小型蓄排引水工程规划。

与原标准相比,新标准改动的地方主要有:

( 1) 删除原标准一些条款中不必要的赘述,如: 7. 2. 1. 1 中 “从分水岭到坡脚,从沟头到沟口,从支毛沟到干沟,从上游到下游”,7. 2. 1. 5 中 “由于其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情况、水土流失特点不同”,7. 3. 2. 4 中 “使地方政府的领导力量和匹配资金以及劳工量能相应地均匀分布”,7. 4. 4 中 “我国北部、中部、东南沿海三地风沙区治理各有不同的规划要求” 等。

( 2) 对原标准某些条款进行了简化更改,如: 将条款 7. 2. 2. 1 “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情况和水土流失特点,将规划范围分为若干个不同类型区,因地制宜地分别提出每个类型区的治理措施配置要求,突出每个类型区的措施配置特点,并选一条有代表性的小流域进行典型规划,提出典型的配置模式。”改为 “应根据不同类型区确定各区的生产发展方向及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

( 3) 删除原标准 7. 2. 2. 2 的 “c) 对原来水土流失严重,对当地和下游造成严重影响或重点水利水电工程上游、老 ( 根据地) 、少 ( 数民族) 、边 ( 远山区) 、贫 ( 困地区) 列为重点治理地区,进行专项规划,提出比一般治理要求更高的治理进度和措施配置”部分; 原因是在本节后半段实施顺序安排中又有涉及,在此不作赘述。

( 4) 因为崩岗治理措施治理原则和沟壑治理相似,故删除原标准 7. 4. 3. 5 崩岗治理措施规划的解释。即: “a) 在崩口以上集水区综合治理,崩口处修 ‘天沟’,制止水流进入崩口。”和“b) 沟口底部修谷坊群巩固侵蚀基点。崩壁两岸修小平台造林种草,崩口下游修拦沙坝防止泥沙流出。”

三、示例

根据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合理进行水土保持治理措施规划,要充分发挥大自然的生态自我修复能力,恢复良好的生态环境,尽可能保持生态系统的自然性和良性循环。以“云南省师宗县五洛河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为例,简单概括如下。

1.基本情况

云南省师宗县五洛河地处东经104°14'~104°19',北纬24°33'~24°39',境内由高山、梁坡、沟谷3个地貌单元组成,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呈阶梯状,海拔高程1460~773.0m,相对高差687.0m,总面积14.78km2。系珠江干流上的一条二级支流,沟道平均经降i=0.045,平均沟壑密度2.12km/km2。属云贵高原之滇东岩溶地区的槽区地带。

区域内年平均气温18.3℃,最高气温达38℃,最低气温-2℃,多年平均蒸发量1710.4mm,多年平均降雨量1360.0mm,土壤以红壤土、紫色土、黄棕色土为主,土层一般厚为150cm,最厚1000cm,pH值6~8,成土母质主要是三叠系页岩母质。主要树种有云南松、柳杉,主要草种有长矛、紫君等。

水土流失侵蚀类型以面蚀、沟蚀和重力侵蚀等,总流失面积达8.09km2,占总面积约67.6%,据《云南省水文资料》推算年径流模数为:483830m3/km2,侵蚀模数3500t/km2·a。境内壮、苗、汉三民族聚居3个行政村,12个自然村,3866人口,1700个劳动力,人口密度192人/km2,以粮食生产为主,一年一熟旱作农业区,农业经济以甘蔗、生姜为主。

2.综合治理措施的总体布局及平面配置

以整个五洛河小流域为规划对象,依据地貌特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布设,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根据流域内各类土地的适宜性和发展生产的需要,确定土地利用规划;根据土地利用规划,在不同利用的土地上分别配置相应的治理措施,配套措施总体布局为:先上后下,先坡后沟;以集水工程措施为先导,以植物聚流措施为主体。

根据实际情况,在宜农的坡耕地配置梯田(梯地)与保土耕作措施,在宜林宜牧的荒地上配置造林种草与育林育草,根据需要在坡耕地和荒地配置各类小型蓄排工程,在各类沟道配置各项治沟措施,做到治坡与治沟、工程与林草紧密配合,协调发展,互相促进。五洛河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共进行:山梁顶防护,坡面防护,沟底、沟坡防护,村庄道路防护四道防护体系进行综合治理,建成完整的防御体系,实现小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的目标。

3.综合治理措施的实施顺序

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规划中,对实施顺序上相互影响的措施,应根据其相互关系妥善安排。应先治投入少、见效快、收益大的地方;对广种薄收农业(粮食)用地偏多、而造林种草土地偏少的地方,应通过先修基本农田,提高粮食单产,促进陡坡退耕,造林种草。修建基本农田、退耕陡坡、造林种草三者的实施顺序应紧密配合,逐年交错进行。

4.各项治理防护体系措施规划

(1)山梁顶防护体系。山梁顶自然坡度在10°以下,水土流失形式以溅蚀片状为主。防护措施为:分水岭营造防护林,荒坡地选林种草,实行耕造结合,以封为主,同时在坡面汇流集中处,修卧牛坑,涵养水分,保持水土,制止山梁顶水土流失。树种选择适宜区域生长迅速,防护性能好的树种种植,采用桉树营造防护林为宜。株行距为1.5m×2m,造林密度为3333株/hm2左右,共营造25/hm2桉树防护林,修卧牛坑7496个,形成第一道防线。

(2)坡面防护体系。坡面是产生水土流失的严重区域,由坡耕地、荒地形成。根据坡面水土流失的不同特点,不同地形条件和土地利用情况以及农业发展对基本农田的要求等,在小于25°集中连片的坡耕地区域内修筑水平梯田,建立高标准梯田,通过改变地形,起到蓄水保土,改良土壤的作用,变原来的“三跑田”为“三保田”。根据区域条件修筑梯田36hm2(540亩)。在大于25°的坡耕地进行退耕还林,荒坡地营造防护林,育草或封山育林,调节地表径流,缓减冲刷,有效防制了坡面侵蚀。在区域内,根据立地条件情况进行配置造林项目种类,在立地条件差的地带营造以桉树、杉木为主的水土保持防护林,株行距均为1.5m×2.0m,造林密度为3333株/hm2左右。在缓坡地带立地条件好的营造以芭蕉、脐橙、板栗为主的经济果木林。芭蕉的株行距为4m×4.0m,造林密度为630株/hm2左右。脐橙、板栗的株行距为3m×4.0m,造林密度为840株/hm2左右。其次是采取“以封为主,封育结合”的原则,进行区域内封禁治理,以较少的投入,扩大水土保持防护林面积。使区域内疏幼林迅速生长,不受人为破坏,并进行补植、补播及对幼林、中龄林的定期扶育管理等措施促进植被迅速恢复。因此,坡面营造水土保持防护林175hm2(2625亩),营造经济果木林125.54hm2(1883亩),封禁治理345.73hm2(5186亩),形成第二道防线。

(3)沟道防护体系。沟头修筑防护工程沟埂、埂墙、谷坊、涝池等,用来保护径流跌水而引起沟头延进,沟底打坝淤地或修筑小型水利工程,以稳定沟底,沟坡两岸修筑水平截水沟,以减少坡面汇流产生的面蚀,做到治坡与治沟,工程与林草紧密结合,建立能排能蓄,有引有栏的水利体系,有效堵截流失道路,稳定沟坡,防止沟岸侵蚀扩张,共配置水保工程20件。其中:水平截水沟8条,0.4m×0.4m矩形过水断面,Q=0.25m3/s,共长1.77km,涝池4个,V=3m×3m×2.8m,谷坊8座,形成第三道防线。

(4)村庄道路防护体系。该区域裸露面积较大,径流较集中。村庄设置“四旁”植树,道路两旁营造护路林,村庄庭院栽植果树及花卉、种草,发展庭院经济。此外,村庄在相应位置应配设防护工程,如排水沟、导流坝等,特别是场地、道路等,进行“硬化”处理等。结合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进行合理的配置,从而达到了综合治理的效果。内域内共有12个村民小组(自然村),共配置“四旁”植树风景林面积25hm2(375亩),树种选择迳延及圆柏。株行距为1.5m×2m,造林密度为3333株/hm2左右,营造庭院经济果木林面积20hm2(300亩),树种选择:美国黑李、油桃,株行距为3m×4m,造林密度为840株/hm2左右。配置道路“硬化”砂石路面4.5m宽,长3.17km,75#砂浆砌块石排水沟长2.06km,过水断面0.8m×0.6m,Q=0.35m3/s,形成第四道防线。

(5)农耕措施防护体系。在流域区内种植旱作物为主的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一大策源地,根据实际情况,除采用修筑梯田的面积外,其余小于15°坡耕地需要进行保土耕作措施减轻水土流失的危害。采取农耕措施技术为:横坡耕作、沟垄种植等方法改变微地形。增加地面植被覆盖,合理安排种植作物,采用间作、轮作、套种、混播等方法,提高农作物生态群落相互协调,生长环境互补的良好地面植被。采用地膜覆盖,育苗移栽,湿植播等方式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变土壤质地,增加团粒结构,提高抗蚀性,大力推广农科技术,推广优良品种,增施化肥,精耕细作,合理调整植株密度,使农耕措施既增加粮食产量,又具有明显的水土保持效益,配置农耕措施56.27hm2(844亩)。

通过以上对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调整,各治理措施的综合配置,五洛河小流域形成了控制水土流失的“四道防线”,建立了区域发展的生态效应,为区域繁荣山区经济脱贫致富,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陆』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哪些

综合考虑一个城市的人口、资源、能源、环境的 相互影响而制订的环境污染综合整治目标和措施。 城市环境规划的对象主要是大气、水、噪声、固体废 弃物和绿化等5个方面。
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
① 城市环境质量的目标,通常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 物、总悬浮颗粒物等大气环境质量指标;饮用水源水 质达标率、城市地表水中化学需氧量(COD)、氨氮、 溶解氧等水环境质量指标;区域环境噪声、交通干线 噪声等声环境质量指标。可以根据城市的特点,增 减环境质量指标。②城市环境污染控制的目标和措 施,目的是保障环境质量目标得以实现。通常包括 烟尘控制区覆盖率、工艺尾气达标率、汽车尾气达标 率、工业废水处理率、工业废水处理达标率、工业固 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率等工 业污染控制指标的目标和措施,以及城市污水处理 率、城市噪声控制区覆盖率、城市固体废物无害化处 理处置率等城市生活污染控制指标的目标和措施。
③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指标和措施,通常包括 城市气化率、民用型煤普及率、生活垃圾清运率、人 均绿地面积等指标的目标和措施。上述内容应纳入 到一个整体系统进行多目标的分析、评价和决策中, 从而提出耦合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城市环境 综合整治规划方案。

『柒』  生态地质环境整治规划

本次生态地质环境整治的前提主要是基于这些自然资源的基本条件、自然环境的背景与动态变化规划,结合沿江地区开发建设的战略思想,进而确定开发三江平原的指导思想和规划设想。

一、规划原则

依据上述规划依据,在具体区划中确定了以下原则。

(一)强调基础条件相似的原则

1)在同一区划中,大体具备环境条件上的一致性。

2)在同一区划中,大体具备环境影响上的相似性。

3)在同一区划中,大体具备环境发展和对策上的整体性。

4)在同一区划中,大体具备环境类型和功能上的同类性。

(二)因地制宜的原则

我们注意和强调资源与区位优势,但不忽视环境承载能力和当今经济的提供能力。

(三)总体利益的原则

要服从与服务于全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全局,但在体现区域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应体现社会实体和自然实体的利益。

(四)综合效益原则

要注重和体现区域联合,取长补短,在分工和协调中争取共同的最佳经济效益。但在重视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争取最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突出最大效益的原则

要发挥区域的全面优势,突出整体效益,但也应尽力简化区划的镶嵌特征,力求规划具有明确的定向性,发挥地域间最差异的比较优势。

(六)寓开于治的原则

要以治为龙头,开发与治理并重,在开发中注重不断调整开发与整治的关系。

二、区划类型的划分与命名方式

(一)区划类型的划分

在生态地质环境区划的基础上,着重从地貌、农业生态构建及经济发展两个方面考虑,可划分为台地国土整治开发保护区、平原多目标国土整治开发保护区、沿江口岸重点开发保护区、自然保护区4个大区。

(二)区划命名方式

一级区(大区)命名:地质环境+经济开发类型。

二级区(亚区)命名:经济开发类型+环境类型。

据上述原则和方式,结合地貌特点,将三江平原划分为4个大区16个亚区(表9-2)。

表9-2 三江平原生态地质环境整治分区表

三、规划分区说明

(一)台地国土整治开发保护区

1.植树造林亚区

本区主要分布于平原周边的山前台地区。

本区森林覆盖率较低,为了调节和建立新的生态平衡,就应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提高森林的覆盖率,彻底改变森林分布不均的状况。对于那些并不适宜开展农业的耕地要坚决退耕还林,防止水土流失等灾害进一步加重。据资料,一般在林带树高的25倍范围内,平均降低风速25%~30%,减少蒸发量20%,提高空气相对湿度5%~10%,调节气温1~2℃,增加土壤含水率1%~4%,可使各种农作物平均增产18%~20%。例如新华农场九连营造农田防护林40条,总长近40km,庇护农田1.2×104亩。随着林带的成长,过去的风口不见了,粮食产量逐步提高。另有八五○农场,1970年遭受风灾,无林带保护地块小麦毁种2次,而在7~9m高的林带保护下,则受害程度明显不同,在距林带100m范围内,单产184.5kg,100~200m内单产138kg,300m以上单产81kg。森林特别是各种防护林在调节小气候、护田保增产、改善生态环境、调节生态平衡中的作用应引起人们足够的认识,所以植树造林已成势在必行之趋势。要加强人工造林力度,一定要把植树造林落到实处,鼓励人们植树造林,大力开展生态教育,使植树造林的生态效益深入人心,可以采取分片包干责任制的措施,确保每一片荒山都披上绿装。大力营造速生丰产林,在进行常规人工更新造林的同时,应采取多渠道加速培育森林后备资源。在人工造林时,要实行科技造林,在选苗、移植、抚育方面实行科学的管理。选苗时应选根系发达茎干粗壮的上等苗,以提高更新造林的合格率、成活率与保存率。最终目的就是提高森林覆盖率,进而得以净化空气,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达到防风固沙的目的。

2.旱田开发亚区

主要分布于平原周边的山前台地区中的地势较为平坦、土壤相对比较肥沃的地区。现有耕作面积4 000km2,主要种植玉米、高粱、小麦等农作物及以大豆、马铃薯为主的经济作物。

在对旱田开发和利用的同时,要加强田间防护林网的建设,结合国家“三北防护林”建设,采取不同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投入。以防风和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农作物方面要引进优良品种,以增加农民的收入,从而达到提高土地利用的目的。要提高耕地土壤肥力,增加耕地投入,多投农家肥,少投无机化肥,以增加土地的肥力,减少环境污染。做到科学种田、科学管理耕地、合理调整种植结构,把水土流失、土地污染等破坏地力的因素降低到最低限度。改造中低产田,提倡种植绿肥秸秆还田,建立合理的耕作、轮作制度。

3.矿产开发亚区

本区已发现的矿产有煤、矿泉水、泥炭、砂金等。其中煤炭是本区内的主导矿业,主要分布于集贤、宝清等地,其储量约达40×108t,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是本区主要的工业支柱;金矿(主要为砂金)主要分布于黑龙江沿岸及八五三农场一带。

本区除煤炭、黄金等个别矿种外,其他矿种储量底数大多不清楚,因此本区的矿产资源开发尚待起步,近期工作重点要放在探矿上,为开发矿产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工作重点应放在非金属资源上,可以用建材资源之长补非金属和有色金属资源不足之短,筹集资金搞清主要矿种的分布、储量、品位等,逐步摸清本区的矿产资源底数。

前面已经提到,本区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环境地质问题,例如,煤炭的开发,引起的坍塌,采金引起的水土流失。所以环境保护工作应引起当地政府部门的重视,不要盲目进行开采。

4.居民生活亚区

本区主要包括市、县、农场、乡镇、矿区等居民生活区。

在对居民生活区的开发与建设的同时,要加强对居民生活区的改造工作,加快城区绿化带的建设步伐,多利用生活区的空地,对现有绿化带进行保护,比如生活小区的绿化建设,用以美化环境和净化环境。对拟建和新的生活区一定要搞好布局规划,合理布局,提高土地利用率。对于工业“三废”及生产废品,一定要经过严格处理才能排放,以减少其对环境的污染。城市建设用地要充分挖掘现有潜力,要提高土地利用率,居民住宅要适当提高档次,要合理调整土地结构。工业项目要尽可能向已设立的开发区、工业小区集中,切实提高土地的集中利用率。小城镇建设要做到合理布局、综合配套、保护耕地、节约用地的原则,来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

(二)平原多目标国土整治开发保护区

1.水田开发保护亚区

该区主要分布于平原区的各江河附近,如桦川、集贤、绥滨、富锦、同江、抚远、饶河、宝清等县市的部分乡镇,水田总面积6 000km2

在对水田开发的同时,要完善农田灌溉系统和排涝系统,减少内涝灾害的发生;加强田间防护林网建设,涵养水源;阻止土地沙化及水土流失,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推广机械化,把人工育秧、插秧变机器育秧、插秧;加大“科技兴农”力度,改造中低产田,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增加科技含量,建立新型耕作制度,提高播种质量和抗御灾害的能力。大力发展旱改水,可以提高农作物的经济效益及其产量,保证稳产。据资料,富锦市旱改水,亩产增加经济效益在100~140元左右。测区按其土壤、引水条件近期农改水田面积达15×104hm2,效益相当显著。

2.旱田综合开发亚区

本区广泛分布三江平原的大部分地区,是三江平原乃至黑龙江省、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分属红兴隆、宝泉岭、建三江3个农管局。总播种面积150×104hm2,主要种植玉米、高粱、小麦等农作物及大豆、马铃薯、甜菜、亚麻等经济作物。三江平原的大豆享誉国内外。豆制品加工业成为三江平原农业发展的经济基础和动力。此外玉米精细加工,作为制药业、轻工业的基本原料,产量丰富,物美价廉。

据调查,本区低产田主要分布在岗坡和低洼地,土壤主要是白浆土和沼泽土。中低产田改造主要是治理土地渍涝和土壤贫瘠,增强农田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减轻灾害程度,增加水利设施,因地制宜修建排水沟、截流沟、顺水壕等,解除其渍涝危害,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地肥力,改变其贫瘠状况,因地制宜高速整治作物结构,合理种植,并加强田间管理。

但本区土地开发利用上还存在着统筹规划不够、垦建失调的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盲目开荒造田,水利工程建设与开荒脱节,使部分耕地因遭受洪涝得而复失,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的开发,都是较难开垦的荒原,必须配合一定的水利措施方能开垦利用。另外种养失调,肥力不断减退,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由于片面追求粮食生产,耕地面积不断扩大,重用轻养,有机肥施用量少,化肥施用多,造成耕地板结,养分含量低,质量差,土壤有机质和自然养分含量明显下降,其中有机质含量由1958年的5%~6%下降到现今的3%,养分含量由9%下降到6%,已大大低于联合国农业组织规定的土壤临界值。

建议在土地开发利用的同时,一要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加大“科技兴农”的力度,同时要与土地的整治、保护等方面结合起来,作出统筹安排和长远规划。协助解决各部门、各待业用地之间的矛盾,加强对土地资源的宏观控制和计划管理,发挥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调整农业用地比例,全面发展农业生产。改良土壤,用地养地相结合,逐步改造低产农田,推广精细农业,提高土地生产能力。二要大力推广优良品种,结合绿色农业开发,把黑龙江的产品推向国内国外。

3.林牧渔业开发亚区

本区分布于松花江、乌苏里江的沿江地区及区内沼泽湿地地区,总面积约63×104hm2

林牧渔各业用地的合理结构与布局是保护自然资源的核心内容,这一问题已日益引起国内外有关方面的重视和注意。本区江岸不稳定,洪涝灾害多发,因此其开发应首推林业,次为渔牧业。林业应主要是营造沿江边境防护林,在树种上要选择根系发达、固土力强、要蘖性强的树种。在沿江滩地、河沟、洼地、江心岛屿适当营造薪炭林。以求防止和减少坍岸、国土流失、水土流失。此外植树造林还对固土防沙、防止水土流失有相当大的作用。

充分利用沿江发育的河网水溪与沼泡发展渔业,此计潜力很大。以绥滨县为例,其目前沿江就有渔点25处,可年均捕捞550t以上,尚有许多河流和沼泡适宜发展养鱼和捕捞事业。再如同江市的八岔乡,其沼泡面积达万亩,绥滨县的二号泡、三号泡等面积亦有400hm2以上,均具有一定的渔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潜力极大。该区在发挥众多沼泡河流自然渔业潜力的同时,可以逐步开发养鱼水面,可以建成万亩沼泡养鱼基地。同时应建立江段捕养保护区,如三江口段。

本区可大力发展牧业,亦可半牧、半农。本区土地资源丰富,荒地比例大,适宜牧业开发。例如萝北县嘟噜河、鸭蛋河低平原,由于水流回折、径流极度不畅,形成一定面积的沼泽地,间有少量漫岗孤岛,在莲花乡境内还有约1 000hm2砂质沼泽地,难以耕种。这些地区虽不适宜农业开发,却适宜牧业开发,现有草场就达1×104hm2,若逐步疏流排水,草场面积将会更大,部分可以作为牧场,部分可以作为草场地。再如绥滨黑松两江交界处,草原面积达3 000hm2,仅施家岛就有草原面积1 700hm2,草层高达126cm,草的覆盖度达98%,完全可以建成大型畜牧基地。牧业发展应以高起点、高科技为基础,对牛羊的品种要以国内外最好的品种加以推广,毛、绒产品要以国内外需求为导向,奶制品要深加工,以绿色品牌加以推广。

由于本区内蕴含丰富的草场资源,对富含木质纤维的草本、禾本科植物的利用作为造纸、轻工业的替代品可以称之为绿色产品,应当加大投入力度。萝北红旗造纸厂的兴建就是一个较典型的开发实例。

本区开发的主要障碍是沿江洪涝和洼地的内涝,治理重点是坍岸整治。即在重点坍岸地段修筑护坡。在沿江修筑、加固、改造防洪大堤,加速建设排涝工程等。从护岸、排涝始,到实现排灌结合,林、牧、渔的一并发展。

4.矿产开发亚区

本区零散地分布于三江平原地区,区内矿产相对山区较贫乏,已开发并查明的矿产有建筑用的粘土矿、江砂、石材、泥炭、矿泉水、煤,已发现的有沸石、石灰石、黄金、石油、地热、天然气、奇石等资源。

矿泉水和泥炭储量相当丰富,开采已初具规模。

据初步估算,三江平原的泥炭储量为12×108 m3。按泥炭含有机质50%计算,相当于2×108t纯有机质;按含氮量1.5%计算,相当于1 500×104t尿素的含氮量;按含腐殖酸30%计算,相当于1.5×108t泥炭腐殖酸。12×108 m3是一个相当可观的储量,按全区耕地5 000×104亩计算,每亩耕地可施用泥炭25m3。储量分布分散是三江平原泥炭蕴藏的一个特点,它影响泥炭的储量,不利于大规模开采。但从农业利用讲,有限的泥炭资源的无效分布,有助于就地开采就地利用。

泥炭是良好的改土造肥原料,是重要的有机质资源,合理地开发三江平原储量丰富的泥炭,对改良和培肥该地区的土壤,尽快地提高粮食产量,具有现实意义。

在开发利用泥炭资源的同时,要根据土地利用和农田基本建设规划及泥炭性质做出开采和利用计划。避免滥采乱开,把泥炭地切割得很零碎,使资源浪费,开采迹地难以利用。提倡泥炭加工利用,提高利用效果,逐渐养活直接利用数量。泥炭是在沼泽环境中,经千年、万年时间形成的宝贵有机质资源,应当切实加强保护。近年来,由于天气干旱和沼泽疏干、放荒、跑荒引起的泥炭地火灾极为普遍,泥炭地起火极难熄灭,使大量有机质资源毁掉,损失极为严重,应当引起足够重视,设法制止。根据开发和生态环境规划,建立泥炭地自然保护区。

三江平原地区蕴含丰富高硅、锶质矿泉水,储量丰富,在对外、对内贸易活动中均可作为一种非加工产品予以推广。以绿色产品为品牌,加大知名度。

三江平原是一个大型凹陷盆地,地质构造十分有利于地热、石油、天然气的形成与储存,目前已发现地热与天然气,相信这些矿产的寻找具有一定的远景。

5.居民生活亚区

本区主要包括佳木斯、富锦、萝北等县市及其下属的各个乡镇和同江、抚远两县下属的部分乡镇。本亚区中对城镇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要实行工业区与生活区分开;在人口较少的乡村地区,要实行农业小区化,即生活区相对集中,对那些居住在易产生洪涝灾害等地区的村屯要合并迁移,实现农业生产、生活的现代化。其他做法见(一)中4段。

(三)沿江重点开发保护区

沿江不仅是重点开发区,而且是特殊的经济区域,它是连接我国黑龙江省与国际贸易来往的纽带,又是黑龙江省发达的经济科技与丰富的自然资源结合部位,是黑龙江省对外开放的中转站和窗口。三江平原实施生态保护、区域创新,对落实三江平原战略开发与保护具有很强的辐射效率和带动作用。沿江开发区是促进区内外、国内外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是适应经济发展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

1.口岸开发亚区

本区包括名山、同江、抚远、饶河4个口岸。各个口岸隔江与俄罗斯都有对应城镇,从而使该区具有与俄对外开放的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早在19世纪初,该部分城镇就与俄国远东地区开展了边境贸易。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外经济贸易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边境地方贸易的蓬勃兴起,在国家及有关部门的关怀与指导下,口岸的开通工作得到了长足进展。口岸的开通使用,敞开了黑龙江省对外开放的大门,为全省发展外向型经济,特别是发展边境地区经济,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哈洽会”的成功举办,极大提高了黑龙江省对外开放的知名度,这与口岸的开通所起的作用是分不开的。

鉴于口岸在对外开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口岸所在地各级政府和黑龙江省有关主管部门,应努力克服资金短缺的困难,不断加强口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促进经济贸易的良性发展。改造以往旧码头,扩建成新现代化码头,对拟建口岸一定要搞好规划设计,努力建设高效益的现代化口岸。对口岸城市进行老城区改造,加强城市的绿化美化工程建设,减轻工业及生活废品对环境的危害,建立健全先进的市场体系,充分发挥现有的地缘与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对口岸要搞好布局规划,以提高城市的环境职能。土地要充分挖掘潜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合理调整用地结构,从而充分发挥口岸对外开放的功能。

2.旅游渔业立体开发亚区

本区主要分布于黑龙江、乌苏里江沿岸一带,其行政区划分属萝北、同江、抚远、饶河等市县,因其距口岸较近,其不仅有渔业的优势,而且也有旅游业的优势。所以在开发渔业的同时要与旅游业的开发结合起来,形成立体开发模式。

该区的开发规划,要遵循在开发全区资源优势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适应于不同层次市场的需要,让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以求最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城镇的开发要依赖于区域资源优势,区域经济又要依靠城镇经济的导向和辐射。坚持产业化发展原则,走立体开发的路子,构建包括旅游景点、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交通运输、旅游设施设备生产、旅游商品生产销售、旅游文化娱乐等内容的旅游产业体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托资源优势的开发原则,形成特色系列旅游产品,建立以大型骨干企业为龙头,集行、游、购、吃、住、娱为一体的一条龙经营体系,条件成熟时组建旅游企业集团,提高规模效益;坚持多元化的投资原则,实行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体一起上,自力更生与利用外资一起上,构建新型旅游业投资体系,大力发展旅游生产力;坚持服务社会化的原则,完善高效、便捷的社会化、市场化旅游服务网络,形成在导游、咨询、交通、食宿、购物、娱乐等方面各有分工、互助互补的市场要素体系;坚持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利用并重的原则,旅游资源开发和设施建设与环保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坚持适度超前发展的原则,在与地方国民经济相关产业发展基本协调的前提下,发展速度要快于地方国民经济发展的平均速度,行业的总体发展水平和投入产出率要明显高于其他产业;坚持“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的原则,加强行业精神文明建设,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努力造就思想、业务、作风、纪律都过硬的职工队伍。

(四)自然保护区

截至2002年底,全区建立了著名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有洪河、街津山、三江、长林岛、雁窝岛、七星河、挠力河下游;拟建有萝北水城子、喀尔喀石林、柳树岛、梧桐河等;市、县级自然保护区有桦川苏苏生态保护区,富锦兴隆、锦山、择林、三环泡、莲花泡沼泽自然保护区,同江莲花泡、八岔岛沼泽自然保护区,抚远海青莲花自然保护区,佳木斯四丰山自然保护区。但我们认为,现有自然保护区面积、区域分布及类型结构尚不能满足自然保护工作之需要,这与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的三江平原不相适应,与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需求相差甚远,不利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另外三江平原近些年来由于气候干旱和人为破坏,水域面积逐年缩小,森林沼泽草原已所剩无几。还有一些特殊意义的残丘、岛屿、古河道、沙岗、冰丘湖、自然堤等地貌景观具有科研价值和旅游观光价值,应将其保护起来,以便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永享这天造地设之美。所以我们建议应将区内所有森林、沼泽、草原、残丘、湖泊、江河、微地貌等保护起来,列为自然保护区。具体划分包括以下5方面:①沼泽自然保护区;②森林自然保护区;③草原自然保护区;④地貌自然保护区;⑤水域自然保护区。

『捌』 什么是土地整治规划

土地整治规划 是以土地整治为核心内容的规划。土地整治是指通过采取生物内措施和工程技术措容施,改变土地的生态环境,以建立新的有利于人类生产活动的生态系统平衡,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使土地资源能持续利用。土地整治是在一定地域上进行的,土地整治主要包括水土流失地的整治、盐碱地的整治、风沙地的整治、沼泽化土地整治和红黄壤综合整治等类型。

『玖』 如何解读"十三五"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建设规划

一是抓紧制定研究建立全国及重点区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协作机制,组建全国水污染防治部际协调小组和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水污染防治协作小组,要推动地方人民政府落实主体责任,努力形成“统一监管、分工负责”的水污染防治工作新格局。
二是制定方案,细化责任。各级环保部门要协助本级人民政府尽快制定本行政区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分流域、分区域、分行业确定重点任务和年度目标。同时要因地制宜细化《水十条》各项任务措施和部门分工,明确同级相关部门、下级政府、排污企业及社会公众的治污责任。
三是统筹考虑自然水系完整性,合理划分地表水生态环境功能区,科学确定水质目标,大力推行排污许可管理,有效衔接环境影响评价、排污收费等制度,确保水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能够客观反映质量变化情况,让公众切实感受到水环境治理效果。四是综合施策,严格监管。加强前瞻技术研发,创新环境监管手段和方式,加快发展环保服务业。会同有关部门加快完善污水处理费、排污费、水资源费等收费和税收政策,推行绿色信贷和实施跨界补偿措施,建立有利于水环境治理的激励机制。
五是编制规划,做好储备。抓紧启动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进一步细化分解水污染防治工作目标要求、任务措施、完成期限,并分解落实到责任主体;积极协同有关部门,针对流域控制单元达标、饮用水水源保护等中心任务,组织、论证、储备一批水污染防治项目。

『拾』 专业人士回答,建设规划和整治规划有什么区别

出发点不同,流程也不同,前者是在无无基础的前提下进行的,而后者是对现有的区域内属于不合理范畴的设施、设备、基础设施等进行新的改造

农村建设规划应该遵循的三个标准:
贴近实际,围绕“三所”(娱乐休闲场所、购物场所、乘车场所)、“六通”(公路、排水、供水、电力设施、电视、电话)、“一绿地”(相应比例的绿化带)
当然,整治规划就是在原有的没有达标基础设施上,进行符合这三个标准的改造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