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整改整治 » 我国沙漠治理现状

我国沙漠治理现状

发布时间: 2020-11-23 04:46:04

⑴ 中国的沙漠治理情况

8个字!
一塌糊涂。。。。。。。。。。。
毫无建树。。。。。。。。。。。
当然是不断的扩大咯。。。例子当然楼上那个就可以了。。
看看越来越平凡的沙尘暴。。
日韩都抗议中国的沙漠治理呢。。。砂子都吹到他们那里去了。。

⑵ 中国4大沙漠除毛素外其他几个沙漠的治理情况

中国的四大沙漠除茅宿外,其他的几个沙漠治理的情况都是非常不错的,也比较见成效,以前的沙漠面积是几百公里,现在已经大大的缩小了。

⑶ 沙漠如何治理

干旱地区荒漠化防治对策
3.1 加强草场管理
草原退化是干旱地区荒漠化的主要因素。因此,防止荒漠化必须把保护和退垦还草还林放在首位。核心是保持水的区域平衡,不同植被对水的利用强度不同,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农则农。具体措施包括:(1)抓紧落实草原家庭承包制;(2)限定最高草原载畜量,建立草原监理制度,严禁超载放牧;(3)搞好草原围栏,围栏旁边要种树;(4)改变饲养方式,推行牲畜舍圈养或划区轮牧;(5)加强对草原的养护,大力防治草原病虫鼠害;(6)采取草地复壮措施。
3.2 加强水土保持工作
在西部地区广布的山地和丘陵上,由水力引起的土壤侵蚀比较突出,导致土地质量下降,生产潜力衰退。因此必须加强对长江上中游山地环境的整治工作。具体措施和方法包括:(1)全面规划,综合治理。(2)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3)水土保持的管理和监测。(4)退化坡地改良与利用。
3.3 妥善安排山区农民
退耕还林还草是一项重要措施,但一些散居在缺乏基本生存条件地区的农民领取退耕补给的粮钱后,仍然靠山吃山,开荒、砍树、挖草。形成“越砍越荒、越荒越砍”的恶性循环。因此政府应创造条件,把分散居住在生活条件特别恶劣地区贫困人口逐步迁移出来,安置到适宜生存和发展的地区,从根本上解决生态保护和这些人口的脱贫问题。同时也抓紧落实退耕还林还草。
3.4 利用生物措施和耐旱基因资源
生物措施是指通过建立人工植被,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最终达到防止风沙危害,治理和开发利用荒漠化土地的目的。实践表明,生物措施是防止荒漠化的根本措施。机械和化学措施通常被作为生物措施的辅佐措施。防止荒漠化的主要生物技术措施为营造防风固沙林、农田防护林以及退化植被的保护和恢复。具体来说有3种方式,即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和封沙育林育草。
耐旱基因资源的开发是生物技术迅速发展到今天又一新的研究方向。近年来对植物耐旱机理的研究有很大发展,最重要的研究结果来自植物脱水过程中基因表达的研究。北京大学的实验室已从我国特有的物种中克隆出一种与耐旱耐寒相关基因的片段,有的转基因植物已表现出抗旱性和抗寒性的明显提高。这些节水型的、耐旱功能大大增强的植物可以成为阻遏沙漠化进程的先锋。耐旱基因使一些生物能够抗拒极端严酷的气候条件,利用耐旱基因的杠杆力量阻遏我国西部乃至全球荒漠化趋势前景可观。
3.5 利用保水剂产品和“干水“技术
保水剂是由高分子材料构成,能够吸收自身重量几百倍乃至上千倍重量的纯水,具有抗旱保苗、增产增收、改良土壤、防风固沙、水土保持等多项功能。据1999年统计,保水剂在我国北方干旱地区推广已百万亩,显著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及苗木成活率。
美国科学家发明的“干水”,是透明无毒无污染的胶体,在土壤里能为植物提供3个月的有效水分,使树木在极为严酷的干旱条件下越过枯萎死亡威胁、保护树苗成活。

4 结论
荒漠化防治是一项多学科的综合性工程,就目前的治理现状来看,还普遍处于较低的水平,而依靠科技进步,培养科技人才则是提高防治成效的必由之路。因此要尽快建立全国荒漠化监测信息网络,以便掌握荒漠化扩展和防治的动态信息,为防治荒漠化的宏观决策和确定不同类型的防治战略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尽快走出“贫困——破坏资源——更加贫困“的恶性循环。同时,我们还应提高全民的意识。

我国土地沙漠化的形势严峻,水土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是导致土地沙漠化扩展的主要原因。防治土地沙漠化的关键在于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依靠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实施分区防治战略,搞好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加快综合防治土地沙漠化的进度。

⑷ 中国目前沙漠治理情况如何

说实话,国家每年投入不少钱治理沙漠化,种植很多能抗沙漠化的植物,但关键问题是我们的破坏程度更大,很多内蒙、甘肃、新疆、陕西等地的城镇开发很不科学。造成了哪些地方的耕地变少不说,还出线了大量的沙漠化。

⑸ 对中国沙漠治理问题的看法

1、 谱写治理沙漠治理的新篇章

全国防沙治沙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沙区广大干部群众热切期盼的一件大事是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重要会议,对于进一步推进我国防沙治沙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自上次全国治沙工作会议召开十多年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全面推进我国防沙治沙事业。我们实现了全国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有效改善了生态状况和农牧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转变,维护了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为全国生态改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沙化问题的道路。这是沙区人民和广大治沙工作者艰苦奋斗的结果,是党和国家生态建设各项方针政策的巨大成功。

我国是世界上土地沙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有沙化土地173.9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近1/5,西部和少数民族地区及边疆地区是沙化土地的主要分布区,土地沙化影响着全国近4亿人口的生产和生活,部分地区沙化仍在扩展。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沙化问题始终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必须处理好的一个重大问题,也决定了防沙治沙工作始终是关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的一项重要工作。

和谐大业,生态为本。全面推进防沙治沙事业,不仅是提高沙区人民生活质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也是增进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不仅是维护和拓展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空间、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切实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迫切需要。我们必须从保护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从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以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把防沙治沙真正摆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位置,真正摆上沙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切实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坚持不懈地将防沙治沙事业向前推进。

新时期的防沙治沙工作,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预防为主、科学治理、合理利用的方针,遵循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实行综合防治、科学防治和依法防治。要牢固树立长期奋斗的思想,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建立和巩固以林草植被为主体的沙区生态安全体系,尽快使已治理地区的建设成果得到巩固,尽快使仍在扩展地区的土地沙化趋势得到遏制,尽快使广大沙区的生态状况明显改善,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在我国防沙治沙的历史进程中,涌现出一大批防沙治沙先进集体和英模人物。他们是保护环境的忠诚卫士,也是我国生态建设的有功之臣。他们顽强拼搏、甘于奉献的精神,将激励更多的人投身治沙事业。让我们用辛勤的汗水和不懈的奋斗,共同创造更加和谐美好的生活,共同谱写防沙治沙更加壮丽的篇章。

2、沙漠治理新思路

我国有70多万平方公里沙漠,57万平方公里戈壁荒漠,还有高原荒漠15万平方公里,基本都在西部地区。而且沙漠每年还在以340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不断扩大,成为我国的心腹之患和灾害的根源。改造这些沙漠始终是人类世世代代的梦想。但由于财政投入不足,水资源限制等因素,绿化治沙进展不大:局部好转,全局恶化,沙尘暴还是屡屡袭来。

最近在强国论坛看了“小小公民”的《治沙良策--把沙漠覆盖起来》后,觉得“把沙漠覆盖起来”确是治沙的一条新思路。但若按其文章说的“用太阳能电池板逐步将沙漠覆盖起来”,虽然有文章中说的那些好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成本过高,同时所发电力也缺乏市场---一方面现在的太阳能电力成本与火电,水电相比仍过高,另外这些沙漠地处西部,电力需求大户东南沿海城市相隔太远,输电成本过高,而北部又有火电优势。

对此笔者觉得或许可用廉价的塑料编织布,塑料薄膜来覆盖治沙---即将其铺盖在沙地上并用沙袋压住,使沙尘无法被风吹走。因为一方面与“用太阳能电池板逐步将沙漠覆盖起来”可大大降低成本,提高经济可行性。而另一方面与植树种草等绿化治沙方法比起来,覆盖治沙的好处是,不受水资源的限制,同时不受种苗,种植时间等等限制,可以日夜,四季不断地大规模的施工(因为塑料编织布,塑料薄膜等比起种苗来更能工业化地大量生产以满足大规模的施工的需求)。同时见效更快,因为植树种草是需要生长时间的,况且又难以保证都能成活。实际上我国以前建设的三北防护林,也已因缺水而面临毁灭的危险了。

虽然覆盖治沙不能产出给这项工程以直接回报,但考虑此项工程更能够促进就业(因其是劳动密集型工程),拉动经济增长;同时减少风沙侵袭,沙漠扩大等造成的损害及能间接增加产出;另外也为逐步绿化,开发西部创造了有利条件等等---即有水或需要时可揭开覆盖重新绿化,或供工农业开发用地之用。应是属于社会效益好的公共工程,值得政府考虑的。

当然用廉价的塑料编织布,塑料薄膜来覆盖治沙的可行性程度也是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比如廉价的塑料编织布,塑料薄膜能抗“风吹日晒”多久,也即维护成本多高,与用价高的抗“风吹日晒”能力好的覆盖物相比两者那个方案更好。以及能不能找到既廉价又抗“风吹日晒”的覆盖物?!同时也需详细比较覆盖治沙与植树种草等绿化治沙方法在短,长期成本和短,长期及直接,间接效益上究竟何者更佳:如果覆盖治沙的综合成本太高,则也就可能难以执行了,或者只能重点用于确实难以绿化治沙的地方:即缺水的流动沙丘,容易诱发沙尘暴的古湖泊,盐咸地等等。若只略高出绿化治沙,则考虑到上述好处,就可以实行覆盖治沙工程了。假如覆盖治沙综合成本少于绿化治沙,那就自然更具可行性了。

但是实际上,考虑到由于受水资源的限制,根本难以在沙漠通过大规模的绿化来永久性地治理好沙漠。因此即使覆盖治沙成本较高,也可能将成为未来根治沙漠危害唯一可行的方案而不得不实行的。

第二部分:典型观点和事例

1.“土地沙化”与“土地沙漠化”含义不同。“土地沙化”是自然的和人为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过程以耕地风蚀作用和草场风积作用为主。后者以地表覆盖沙层厚度在 10 厘米 以上为标准。堆积的风沙物质多来源于本地区地表的物质,即属于“就地起沙”。土地沙化是环境退化的标志,是环境不稳定的正反馈过程。如不采取根本措施,土地风蚀沙化过程不仅不会自动停止,反而会加剧发展。“土地沙漠化”是指在干旱多风的沙质地表环境中,由于过度地人为活动破坏了脆弱的生态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为主要特征的类似沙漠景观,造成了土地生产力下降的环境退化过程。沙漠化是当前世界上一个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是一个突出的地质问题。严重的问题是“全球沙漠化仍在曼延”。 我国也存在着土地沙漠化问题。在我国的沙漠化土地中,其中已经沙漠化了的土地为 17.6 万平方公里,潜在沙漠化危险的土地有 15.8 万平方公里,在湿润地带的风沙化土地有 1.9 万平方公里。受沙漠化影响的人口达 5000 余万人,有近 400 万公顷的旱农田和 500 万公顷的草场受其影响。近几年来,我国沙漠化土地面积从原来的 13.7 平方公里增加到 17.6 万平方公里。因此,我国面临的土地资源被侵蚀的形势也是严峻的。

2.尽管年年喊生态治理,国家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中国西部沙区的生态环境仍在加速恶化。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灾难,我们该从捡“芝麻”丢“西瓜”的治沙思路中警醒了。

沙尘源出现生态“难民”。在西北强沙尘暴源头的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和甘肃省民勤县境内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当地一批农牧民失去生产生活条件后被迫搬迁,成为生态“难民”。

在阿拉善右旗曼德拉苏木(乡),40岁的孟根其其格无可奈何地说,20多年前,她家在塔木苏镇放牧骆驼为生,后因草场退化、沙化更加严重,她家的羊迅速减少了10多只,全家4口人无法靠放牧维持生计,便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搬迁到曼德拉苏木开始了农耕生活,现在种着30亩土地。据了解,这些年曼德拉苏木先后从阿拉善右旗生态脆弱区接纳了像孟根其其格家这样的生态“难民”140多户。

阿拉善盟分布着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国土总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其中荒漠化土地达80%以上。在强北风的作用下,近年来巴丹吉林沙漠的流动沙丘以年均20米的速度向南侵进,局部地方流沙带已经与腾格里沙漠的西南缘“握手”相连。据国家林业部门通过卫星监测结合地面调查发现,这两大沙漠间出现了三条新的流沙带。而随着当地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和大风干旱灾害加剧,阿拉善盟的沙漠化土地正以每年1000平方公里的面积扩展。

而在西北地区另一强沙尘暴主要发源地甘肃省民勤县,因石羊河上游来水量逐年减少,加上地下水过量开采导致地表林草枯亡,土地沙化,大批农民被迫流落他乡。北部青土湖区成了沙漠大举南侵绿洲的通道,流沙年均推进8--10米,近10年外流人口达3.2万人,有的村社只剩下零星几户人家,44万亩农田一半以上因缺水和沙害弃耕。

3. 在新疆南部,塔里木河下游的生态灾难仍在继续,塔克拉玛干沙漠与库木塔格沙漠已多处“握手”相连。当地干部群众担心,如果两大沙漠最终交会合拢,导致塔里木河下游的绿色长廊消失,将会造成大片绿洲被风沙湮没、内外交通阻断等更加严重的生态灾难及社会问题。

更令人担忧的是,如果两大沙漠会合,塔里木河下游一条由天然荒漠胡杨林和灌木林组成的300多公里长的绿色长廊消失,不但连接新疆与内地的第二通道218国道将彻底被阻断,连巴州首府、南疆重镇库尔勒也会受到沙漠的包围,进而会使塔里木盆地和阿尔金山丰富的矿产资源失去开发的支撑。

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河,干流全长1321公里,它既是南疆几百万各族人民的母亲河,也是阻挡沙漠侵进绿洲的生态河。由于长期开发利用不合理,加之气候变化,从1972年开始,塔里木河下游大西海子水库以下363公里长的河道长期断流,尾闾台特玛湖干涸,沿岸林木大面积枯萎干死,塔克拉玛干沙漠与库木塔格沙漠东西夹击,土地荒漠化加剧。

巴州林业局提供的资料显示,在过去的数十年间,因塔里木河生态调节功能明显减弱,下游60%天然荒湖胡杨林和40%的灌木林因缺水枯萎衰败,400多万亩草场退化。218国道有几十处时常被流沙掩坦,局部地区部分群众失去了家园。

遏制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的关键是确保生态用水。2000年以来,国家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紧急启动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方案,并6次从博斯腾湖向塔里木河下游输水,对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的改善,植被的恢复和绿色走廊的保护起到一定作用。但是,由于生态灾难积重难返,塔里木河下游并没有出现预期“碧波荡漾,枯木逢春”的景象。

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据调查,虽然国家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植树造林,局部地区生态好转,但由于大面积的天然荒漠林被毁,使西北地区脆弱的生态雪上加霜。当地干部群众形象地说,重造林轻封育,捡了“芝麻”丢“西瓜”。

——天然荒漠林遭严重破坏。

20世纪80年代以来,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缘的新疆且末县,共造林18万亩,为全县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的生态保障。然而,受自然与传统习惯的双重影响,当地农牧民仍然维持着砍柴樵薪的原始生活方式,使天然荒漠林遭到严重破坏。而天然荒漠林生态系统属于世界上最脆弱的森林生态系统,它的自我演替、形成需要上千年的时间,人为破坏只需要几年时间。

面对风沙危害日益严重的情况,目前策勒县已围栏封育天然荒漠林48万亩。记者在现场看到,天然红柳、野芦苇已长到1米多高。担护林员每月150元工资却没有解决的来源。

——人工造林投入高,封沙育林效益好。

调查中,记者发现在西北风沙区人工造林成本高得惊人。然而,人工造林有国家资金支持,而天然荒漠林封育下达任务小,资金还往往难以到位。

墨玉县的波斯坦库勒生态治理区在茫茫戈壁滩上,当地群众在国家资金扶持下造林1.2万亩。县林业局局长张震年算账说,这里一亩地仅树苗费就高达200多元,加上整地、挖坑、打井和水利渠系配套,一亩地的造林要花600~800元。张震年坦言:“戈壁滩上的林子难养活”。

在南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策勒、且末、若羌等县了解到,在当地自然环境恶劣,以及生态用水与农业生产生活用水矛盾突出的情况下,建设人工防护林不得不采取滴灌技术,而滴灌造林不但投入成本高,后期管护更需要长期投入,有的地方虽然造成了林子却无力管护,进而背上巨额“包袱”。

4.遏制土地沙化,要以防为主,防治兼顾,做到防中有治,治中有防,防治结合。

5月20日,在全国这些组织的“水与沙漠化”研讨会上,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办公室一位负责人就土地沙化的现状及对策作了发言。他说,当前,除自然因素外,造成我国土地沙化的主要人为因素是“五滥”,即滥垦、滥伐、滥牧、滥采和滥用水资源。要遏制土地沙化继续扩展的势头,必须做好预防工作,“防”首先体现在加强对“五滥”的管理,杜绝人为破坏因素。

第一,应防止盲目开垦。滥垦是我国土地沙化的主要原因。自50年代以来,我国出现了4次大开荒,仅草原开荒就达2.08亿亩,其中1亿亩已撂荒成为沙地。1994年至1999年,全国在固定沙地及草地上开垦的耕地达1.7万平方公里,其中变成流动和半固定沙地的面积约占50%。

第二,应以草定畜。目前,我国大部分草场放牧大大超过其承载能力。全国草场理论载畜量为4.5亿羊单位,截至1997年底,全国存栏大牲畜已达1.4亿头,羊2.6亿只,折合8.6亿羊单位,超载近一倍。

第三,应控制樵采。滥砍滥伐和过度樵采一直是沙区植被的大敌,它不仅直接减少林草覆盖面积,更重要的是破坏了和谐的森林、草原环境。从1994年到1999年,青海省共和县沙珠玉乡因樵采破坏沙生植被达600公顷,新疆和田地区近5年因樵采共破坏以胡杨林、灰杨为主的天然荒漠林3800公顷。

第四,应严禁乱采滥挖。自1994年至1999年,内蒙古全区因搂发菜破坏草原面积达1.95亿亩,其中6000多万亩已经沙化。陕西省榆林地区仅煤田开发一项,就使26万亩植被被毁,30万亩土地沙化。近两年,国家颁布法律和规章,通过执法,搂发菜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但滥挖中草药和无序采矿破坏植被的现象依然十分突出。

第五,应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由于不合理利用水资源造成土地沙化的现象十分普遍。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由于50年代以来上游不断超量用水,造成下游270公里河道断流,530万亩胡杨林枯死,100万亩草场退化,25万亩农田被迫弃耕。

这位负责人同时强调,造成土地沙化、生态恶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在沙化土地的治理上,突出综合治理。要按照植物演替自然规律办事,以恢复沙区林草植被为核心,要多管齐下,林业措施、农牧业措施和水利措施综合运用,要因地制宜实施造林种草、退耕还林、退牧还林还草;耕地要大力推行保护性耕作方法,推广免耕法和作物留茬。对于水资源,要合理开发利用,做到开源与节流相结合,除保证必要的工业用水、人民生活用水外,还应重点保证生态用水。覆盖我国90%以上沙化土地的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三北四期工程都综合考虑了因害设防、因区施策,进展顺利,效果明显。

鉴于目前的现实问题,这位负责人建议国家应尽快推行四项政策:一是草原应尽快全部承包到户,坚决改变牲畜吃大锅草的局面;二是国有荒山、荒沙应无偿提供给造林种草者使用。落实谁造谁种谁有的政策,并允许继承、转让与拍卖;三是在荒山、荒沙、荒地造林,免交任何税费;四是对林产品、畜产品加工业减免征收营业税。

⑹ 中国沙漠治理还有希望吗

当然有希望,而且已经取得了成效。根据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宁夏、甘肃、内蒙古都保持了可喜的“双缩减”态势。与2009年第四次监测结果相比,截至2014年,三省(区)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71.8万公顷,沙化土地面积减少45.5万公顷。
中国在使人造沙漠恢复健康状况上的经验和技能是世界领先的。基于中国经验的分享,非洲的“绿色长城”计划已经在撒哈拉地区以及荒漠草原区展开。“南部非洲再绿化”也会受益于中国帮助。

⑺ 中国沙漠化治理现状

监测结果显示,截至2014年,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1.16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回172.12万平方公里。与 2009年相答比,5年间荒漠化土地面积净减少12120平方公里,年均减少2424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9902平方公里,年均减少1980平方公里。
监测结果表明,自2004年以来,我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连续3个监测期“双缩减”,呈现整体遏制、持续缩减、功能增强、成效明显的良好态势,但防治形势依然严峻。本公报是根据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编写的,简要介绍了截至2014年我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的最新信息,旨在使社会各界对我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防治工作取得的成效及面临的形势有一个客观了解,坚定防治信心,加大防治力度,建设沙区美好生态

⑻ 中国现在采用哪几种治理沙漠方法可行度如何

沙漠治理的主要方法
2.1防风固沙
2.1.1设置沙障。主要有草方格沙障、黏土沙障、篱笆沙障、立式沙障、平铺沙障等。草方格沙障使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流动沙丘上扎成挡风墙,以削弱风力的侵蚀,同时有截留降雨的作用,能提高沙层的含水量,有利于沙生植物的生长。黏土沙障是将黏土在沙丘上堆成高20-30m的土埂,间距1-2m,走向与风向垂直。黏土固沙施工简单,固沙效果较好,且具有良好的保水能力,但需要大量的黏土。
2.1.2在沙面上覆盖致密物。以色列尝试了一种塑料薄膜固沙法,即将塑料薄膜覆盖在沙漠上,并用石头等重物压住。这种方法可有效防止水散失,但塑料薄膜易被风刮起,使其丧失固沙和保水功能,同时造成二次污染。
2.1.3利用废塑料治理沙漠。该方法可有效固沙和保水。利用简单工艺将废塑料改性成为固沙胶结材料,然后在所种植物周围的沙表面喷洒1层固沙胶结材料,15-20min后固沙胶结材料就将表层沙胶结在一起,形成黏性固沙层。固沙层为柔性,很难开裂,且固沙层由固沙胶结材料与表层沙紧密黏结,重量较大,大风也很难将其刮起。
2.2植物治理沙漠植物治理指在沙漠地区播种沙生植物,以阻止沙漠扩张及改善沙漠土地。沙生植物具有水分蒸腾少,机械组织、输导组织发达等特点,可抵抗狂风袭击,并尽快将水分和养料输送到亟需的器官,其细胞内经常保持较高的渗透压,具有很强的持续吸水能力,使植物不易失水,能够适应干旱少雨的环境。其治理的方法:
①在沙漠地区有计划地栽培沙生植物,造固沙林。一般是在沙丘迎风坡上种植低矮的灌木或草本植物,固住松散的沙粒,在背风坡的低洼地上种植高大的树木,阻止沙丘移动;
②在沙漠边缘地带造防风林,以削弱沙漠地区的风力,阻止沙漠扩张。防风林的效果与林带的高度有关,树木越高大防风效果越好。此外,还与树木的疏密结构和透风性能有关。其类型有3种:紧密结构林带、疏透结构林带及通风结构林带。植物治理的效果重点在于选择适当的树种和科学的林带结构。
2.3水资源利用水资源利用在沙漠治理过程中最为重要。沙漠中的水源主要有地下水、河道水和降水。但沙漠区域的降水量不稳定,一般随气候的变化而变化,湿润年份降水量多,而干暖年份降水量少。沙漠地下水较稳定,其沙层厚,具有一定的“隔热”性,使水得以在地下保存。但这种稳定是相对的,受到降水的制约。解决水资源主要从汲水、输水和节水灌溉等方面考虑。
2.3.1汲水。其方式主要有2种:
①地下井汲水工程。在含有水体的古河道、古湖泊或地下水发育的沙漠区域可以建立地下井。井深度及口径的确定要综合考虑需水量、水层厚度与井底持力层等因素。
②坎儿井。坎儿井是井渠相连的汲水工程,由地表开挖许多竖井,挖到含水层,然后再在各竖井的底部相互挖通,以洞相联,形成地下渠道,在新疆地区被大量应用。渠聚的地下水顺渠道流至坎儿井的终端,引水出地面流入渠沟再进行灌溉。由于其沿山前倾斜的冲积层挖掘,渠头水位高,终端水位低,无需动力设备即可把水引到地面,且在地下渠道流动,蒸发损耗量小。
2.3.2输水。水资源的输送方式主要有渠道引水和管道输水。
①渠道引水。这是我国农业进行灌溉的主要方式,目前全国渠系水的利用系数为30%-40%,即输水损失率高达60%-70%。
②管道输水。该方式可减少水资源在输送过程中的蒸发和流失,其输水损失率仅为20%-30%,且输送量大。
2.3.3节水灌溉。节水灌溉技术主要包括喷灌和微灌技术。喷、微灌技术与地面灌溉相比,节水30%-70%,被广泛应用。

⑼ 现在我国沙漠治理情况

局部得到控制,总体上还是继续恶化!
1、沙漠化情况
根据国土资源部网站上的介绍:
中国荒漠化形势十分严峻 根据1998年国家林业局防治荒漠化办公室等政府部门发表的材料指出,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严重的国家之一。根据全国沙漠、戈壁和沙化土地普查及荒漠化调研结果表明,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4%,近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响。据中、美、加国际合作项目研究,中国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为541亿人民币。
中国荒漠化土地中,以大风造成的风蚀荒漠化面积最大,占了160.7万平方公里。据统计,70年代以来仅土地沙化面积扩大速度,每年就有2460平方公里。
2、沙漠化防治现状
退耕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长江流域防护林,环京津风沙治理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主要解决天然林的休养生息和恢复发展问题。
工程实施范围包括: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和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的17个省区市的734个县和167个森工局。从2000年至2010年主要实现三大目标:一是切实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二是加快森林资源培育步伐;三是妥善分流安置富余林业职工。

⑽ 中国现在沙漠面积是多少现在国家治理情况进展怎样

中国沙漠、戈壁、风蚀地和沙漠化土地总面积达156.8万平方千米。由沙丘所覆盖的狭义沙漠面积有68.4万平方千米;其中流动沙漠44.6万平方千米,半固定沙漠14.4万平方千米,固定沙漠9.4万平方千米。习惯上,把分布在西部干旱区、主要由活动和半流动沙丘组成的地区称为沙地;东部半干旱地区,并可能散布到半湿润地区,主要由固定和半固定沙丘组成的地区称为沙地。中国西部沙漠面积58.2万平方千米,东部沙地面积10.2万平方千米,沿海有约2000平方千米的海岸沙丘,中国比较集中分布的主要有塔克拉玛干、巴丹吉林、古尔班通古特、腾格里、柴达木盆地、库姆塔格、库布齐、乌兰布和八大沙漠和科尔泌、毛乌素、浑善达克、呼伦贝尔四大沙地。用心治理沙漠的老学者多了,不过基本没有人关心他们,默默无闻的贡献者。你不可以说中国的官员就知道GDP,难道全部都是吗,一部分而已。治理沙漠不是中国所有省市的职责,具体来说只是三北防护林涵盖省市的职责,不排除那些省市有贪污现象存在的可能,但是贪污严重上层不可能不注意到。在那些省市沙漠化治理是很受老百姓和国家中央领导机关关注的,你想不治理是不可能的。治理沙漠不是想象的种种树那么容易,你能保证你种下去的树能活?要灌溉的话在沙漠地区灌溉起到的效果也有限,再说修渠道也要钱,以为那些省市那么有钱的吗?治理沙漠是一个难题,不然沙漠化遏制早就搞掂了。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