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病及其治理
❶ 城市治理中的领导者面临哪些挑战
在社会结构转型和全球性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下,城市领导者面临着价值导版向转型、发展的资源权约束、领导方式的转型、知识和专业能力更新、"城市病"预防和强大舆论压力等挑战。为有效应对挑战,城市领导者必须增强行为理性,注意采取以下对策。一是摒弃权力崇拜的惯性思维,构建城市治理的体制机制。二是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正确处理"面子工程"与"里子工程"建设的关系。三是淡化片面依赖有形资源和资本的观念,通过营造优良的经济发展环境来发展城市。四是不断改善城市领导的人才结构,加强专业领导素质的强化培训,切实提高城市领导的科学化水平。五是超前谋划民生保障问题,有效预防和应对城市病与突发事件的爆发。六是加强与媒体的合作,提高社会公信力,努力树立正面的社会舆论形象。
❷ 北京将如何治理大城市病
据报道,9月29日第七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正式发布,新发布的总规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集中聚焦人口过多、交通拥堵、房价高涨、大气污染等“大城市病”治理。
城市病的解决,光靠一个城市规划很难,尤其光靠一个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很难,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安排,使得北京城市的总体规划能够不仅仅从北京市来考虑,还能够从京津冀的协同来考虑,能够从天津、河北和北京的合作来考虑,使得“大城市病”的解决有一个更好的背景。
希望京津冀协同发展可以改善北京大城市病,让北京变成一个宜居的城市!
❸ 如何彻底治理城市病
治理“城市病”堵不如疏
2010年03月30日 08:06东方早报
现在人们普遍担心的是“城市病”,具体来说,主要就是拥挤、污染和犯罪,但人们往往不去想什么是治理城市病的有效药方。
当然,限制城市规模的扩张可以直接“治病”,问题是,这样做的损失是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牺牲的是城市扩张中对于改善生活质量和提高收入的积极作用。所以,对于城市病,宜疏不宜堵!打个比方,人的年龄越大,病就越多,那么,我们是应该去找永葆青春的药,还是强身健体?
更易被人们所忽视的是,城市规模和拥挤、污染、犯罪这些问题并不是简单的正相关关系,有时,“规模经济”的道理也可以有效地用于治理城市病。比如说,人们在大城市里感觉到拥挤,而在现代城市里,缓解拥挤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公共交通,特别是城市轨道交通。而城市规模增大,恰恰有利于发挥规模效应,发展更为密集和便捷的轨道交通。
对于污染也是一样的道理。人们习惯的说法是,城市在长大,污染也更严重了。但人们往往忽视,如果把人口摊开,在总量上污染更严重。道理就在于,在集聚过程中,排污和治污都有规模效应,总体上,集聚反而有利于环境保护。更容易被忽视的道理是,通常城市在扩张的过程中,将更有利于服务业的发展,而服务业要比制造业更为“绿色”。
人们总是在说,内地的城市化和工业化道路不能再重复沿海曾经走过的高污染道路。这句话作为一种目标是对的,但如果说到实现的途径,就只有进一步地将人口向沿海地区集聚,这样才有利于内地的环境保护。
如果相信经济规律,那么,经济集聚的趋势将势不可挡,越早明白,损失越少。
在经济集聚的过程中,真正的挑战其实主要就两条,一是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犯罪问题,二是中小城市的公共服务问题。犯罪更是个宜疏不宜堵的问题,与限制人的流动相比,促进城市新移民与原有居民的融合才是正确的方向,越堵,歧视越重,犯罪率越高。而中小城市的公共服务问题,则需要转变中国的公共服务财政体系,越是欠发达地区,越是小规模的城市,其公共服务越是应该由中央和省一级的财政来补贴。
(作者为经济学教授,本文摘自3月29日出版的《财经》杂志)
❹ 为何说城市发展的同时需要治理大城市病
近些年,一线城市被“大城市病”困扰,准一线城市也正在或即将面临大城市病,比如产业发展不够均衡、公共资源分配不均、环境污染、可持续发展潜力不足等,专家表示,城市发展的同时需要治理大城市病。
最后对于一些人口拥挤的准一线城市,应疏散中心区的公共服务,推动公共服务的空间均衡配置,转变城市发展的空间战略,将离心疏散确立为未来主要的空间发展方向。
希望城市发展的同时,大城市病可以得到有效的治理!
❺ 地理题如何缓解城市病
城市病是指由于城市人口、工业、交通运输过度集中而造成的种种弊病。它给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带来了烦恼和不便,也对城市的运行产生了一些影响,所以被人们形象地称之为“城市病”。
国际上特大型城市的“城市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等,城市贫困等。
城市病的治理措施
1.树立规划权威,发挥规划的调控作用:
⑴加大投入;
⑵政府带头执行规划。
2.统筹兼顾抓规划,立足长远搞建设:
⑴各级领导必须形成“统筹兼顾抓规划,立足长远搞建设”的共识;
⑵规划一条道路或一个小区,要强调规划的前瞻性、预见性,各类管网要合理布局、科学布局,始终坚持先地下后地上原则组织施工;
⑶政府要对地下管线规划建设和管理加以立法,管理部门依法加强管理。
3.立足本地实际,实施增绿扩绿工程:
⑴充分利用城市现有的自然资源,合理安排绿地布局,突出园林绿化地方风格;
⑵强化绿化监督管理,确保城市绿地面积不被侵占。
4.加强污染治理,构建城市生态经济:
⑴严格控制污染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⑵优化能源结构;
⑶大力加快治污设施建设,增强污染治理能力;
⑷借助先进科技构建城市生态经济。
5.注重个性特色,科学为城市定位:
⑴做到文化特色和现代化气息相结合,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呼应,要有超前性、科学性、指导性,准确把握地域内的建设脉博;
⑵坚持以人为本,根据城市内不同区域的分工,突出功能,注重实用;
⑶强化城市总体规划,做好城市风貌规划,在新的建设中注入历史的遗存
使城市脱离肤浅平淡,丰富其文化内涵。
❻ 城市病的解决措施建议
例如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发展过度膨胀,出现了交通堵塞、环境污染、住房拥挤、人口过多等问题,被称之为“大城市病”。未来大城市发展应该采取多中心组团式,以避免或缓解大城市病的发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采取空间调整的策略。过去的城市发展模式是“单中心,摊大饼”,城市是发展中心,周边是居住区,大家早晨往中间走,晚上往外走,使得交通拥堵,并产生热岛效应。如果改变城市发展方式,如采取多中心组团式发展,在城市之外构建一个中心,建设城市新区,成为另外一个组团,这就和单中心分开并形成互补,热岛效应也能够解决。所以,未来大城市发展应该采取多中心组团式。
第二,在发展中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比如,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扩大,应该把制造业、重化工业逐步转移出去,重点发展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一般情况下,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城市病”也都会缓解。比如原来伦敦的大雾、纽约的案件频发、东京的环境事件等,都是“大城市病”的表现,但这些城市生态环境、社会治安已经得到不断的改善。
第三,大城市的发展要和周边城市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比如把零部件的生产转移到小城镇。大城市之所以膨胀就是因为人口密度过大,城市管理也容易出现各种问题。
第四,走新型城市化道路。传统城市化走的是一条“拼土地、拼资源、拼成本”的道路,随之带来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污染严重、城市管理水平粗放等系列问题,新型城市化道路正是对传统城市化所产生的一系列“城市病”的反思和纠偏,是遵循科学发展观的城市化发展道路。所谓新型城市化道路,就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统筹兼顾为原则,以民生幸福为方向,以新型工业化为基础,遵循工业化与城市化、农村与城市、人口与城市协调发展的城市化规律,倡导建立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社会参与的城市化机制,着力推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集约型、可持续的城市化模式。在新型城市化过程中,强调布局上必须科学合理,功能上必须宜居宜业,品味上必须特色鲜明,产业上必须高端化,管理上必须精细化,执行上必须落实到位。
❼ 高一地理简要说明治理“城市病”的方法和途径
城市病是城市化进程中因城市的盲目扩张、 违背自然规律搞建设 而表现出来的与城市发展不协调的失衡和无序现象, 它造成了资源的 巨大浪费、居民生活质量下降和经济发展成本上升,进而导致城市竞 争力丧失,阻碍城市可持续发展。
造成城市病的原因:
1、社会评价机制的功利化
2、决策体制的多中心化:城市发展不是科学规划的结果,而是决策层之间相互妥协的产物
3、行为目标的多向化:
4、管理体制的多元化:
治理城市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 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有效途径,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 发展的必然选择。
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做到:
1、树立规划权威,发挥规划的调控作用。
2、统筹兼顾抓规划,立足长远搞建设。
3、立足本地实际,实施增绿扩绿工程。
4、加强污染治理,构建城市生态经济。
5、加强城市土地资源管理,国有土地市场机制,土地利用规划 与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从源头上治理规划管理失控问题。
❽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城市病的思考
城市病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而滋生 所谓“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或城市地带集中的现象或过程 主要是农村人口的非农化 20世纪以来,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成为世界性潮流 2001年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斯蒂格列茨认为,新世纪对中国有三大挑战,居首位的就是中国的城市化 由于各地区加紧推进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的发展和规划没有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基础上,导致大城市产生了如地价昂贵、能源短缺...
❾ 大城市病的治理,重点是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 对还是错
例如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发展过度膨胀,出现了交通堵塞、环境污染、住房拥挤、人口过多等问题,被称之为“大城市病”。未来大城市发展应该采取多中心组团式,以避免或缓解大城市病的发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采取空间调整的策略。过去的城市发展模式是“单中心,摊大饼”,城市是发展中心,周边是居住区,大家早晨往中间走,晚上往外走,使得交通拥堵,并产生热岛效应。如果改变城市发展方式,如采取多中心组团式发展,在城市之外构建一个中心,建设城市新区,成为另外一个组团,这就和单中心分开并形成互补,热岛效应也能够解决。所以,未来大城市发展应该采取多中心组团式。第二,在发展中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比如,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扩大,应该把制造业、重化工业逐步转移出去,重点发展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一般情况下,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城市病”也都会缓解。比如原来伦敦的大雾、纽约的案件频发、东京的环境事件等,都是“大城市病”的表现,但这些城市生态环境、社会治安已经得到不断的改善。第三,大城市的发展要和周边城市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比如把零部件的生产转移到小城镇。大城市之所以膨胀就是因为人口密度过大,城市管理也容易出现各种问题。第四,走新型城市化道路。传统城市化走的是一条“拼土地、拼资源、拼成本”的道路,随之带来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污染严重、城市管理水平粗放等系列问题,新型城市化道路正是对传统城市化所产生的一系列“城市病”的反思和纠偏,是遵循科学发展观的城市化发展道路。所谓新型城市化道路,就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统筹兼顾为原则,以民生幸福为方向,以新型工业化为基础,遵循工业化与城市化、农村与城市、人口与城市协调发展的城市化规律,倡导建立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社会参与的城市化机制,着力推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集约型、可持续的城市化模式。在新型城市化过程中,强调布局上必须科学合理,功能上必须宜居宜业,品味上必须特色鲜明,产业上必须高端化,管理上必须精细化,执行上必须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