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整改整治 » 土地生态环境整治规划

土地生态环境整治规划

发布时间: 2021-03-16 15:54:43

❶ 什么是土地整治规划

土地整治规划 是以土地整治为核心内容的规划。土地整治是指通过采取生物内措施和工程技术措容施,改变土地的生态环境,以建立新的有利于人类生产活动的生态系统平衡,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使土地资源能持续利用。土地整治是在一定地域上进行的,土地整治主要包括水土流失地的整治、盐碱地的整治、风沙地的整治、沼泽化土地整治和红黄壤综合整治等类型。

❷ ◆《太原市土地整治规划(—年)》编制

该项目旨在编制完成《太原市土地整治规划(201—12020年)》,上报山西省政府批准。

目前项回目已完成了相关答研究,形成了《太原市土地整治规划(2011—2020年)》(初稿)。

该项目落实了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任务,为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农用地质量和利用率、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改善土地生态环境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

❸ 在土地资源规划中如何进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

土地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措施
(一)加强林业生态体系建设
突出以生态建设为首要任务,在确保造林数量、质量的同时,全面提升林业生态建设质量。规划期内,继续保护好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严禁采伐,搞好培育管理,提高生态功能;通过新造生态林、改造低产林和封山育林,继续搞好沿河两岸等水源地、主要公路两旁绿色通道建设;建设以森林群落为主体,构筑与城镇环境治理、江河治理和景点建设相适应的林业生态体系,改善城镇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农田生态环境保护
以耕地资源永续利用为目标,加强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建设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生态型农业生产发展体系,促进传统农业经济向资源型、知识型和网络型高效持续生态经济的转型;通过基本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提高土地肥力,扩大农田灌溉面积,加大病虫害的生物防治力度,大力推广高效低毒农药和生物源农药,积极治理白色污染,减轻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对25度以上的陡坡地应按国家有关政策尽快实施退耕还林,对25度以下的坡耕地必须加强综合治理,严格治理水土流失。
(三)加强城乡生态环境建设
加大各支流的水污染治理力度。依靠科技进步,提升改造传统工业,控制工业污染源,加强工业点源治理和大气污染防治,有效削减有害气体和烟尘排放量,全面加强废水、废气和固体污染物的控制、治理和综合利用。加强建设用地绿化和推进村庄整治、绿化与美化,改善农村居住环境。促进乡镇企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土地整理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引导乡镇企业向农副产品加工转移,因地制宜实行污染集中控制,严防工业污染向农村蔓延。
(四)加强矿山环境保护
严格按照矿产资源规划设置矿业权,实施矿山准入准出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矿山环境补偿机制,按照“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强化矿山企业对矿山地质环境的恢复治理责任,推进绿色矿山建设。
(五)科学规划实施土地生态建设重点工程
规划期间,重点做好镇域内垃圾处理厂规划建设。
应保障工程实施资金,确保工程顺利实施;在工程投入上增加科技含量,把实用技术推广纳入工程建设计划;强化技术管理过程;利用生态经济技术指标指导、验收、考评工程建设成果。
(六)制定生态补偿办法形成生态保护长效机制
根据国家有关法规政策精神,按照“商品有价,服务收费”和“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有关部门共同制定一个生态补偿办法,并尽快实施,从经济上保障生态建设的长期性。
(七)加强制度建设和执法,强化生态环境监控
加强土地利用方针、政策和措施的制定和完善,保持其连续性和稳定性。坚持和完善各级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鼓励进行生态建设的行为,保障参与主体的合法权益,增强生态建设的积极性。
应用信息技术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自动监控,开展对资源与环境的动态监测和及时预警,建立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应急系统,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成效。
严格执法,对不合环境保护的项目、工程和工矿企业,该关闭的坚决关闭,该整改的一律整改。
(八)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积极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宣传,让人们认识到土地生态建设是牵涉到自然、经济和社会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只有从生态经济系统的综合性、整体性和协调性出发,追求综合效益最佳,才能既促进生物环境质量的改善,又可在生物环境质量的改善中促进经济的发展,达到生态经济的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❹ 什么是土地整理规划

土地整理规划 土地整理是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田、水、路、林、村专进行综合整治,属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效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土地整理包括农地整理和非农地整理,从我国现阶段的情况而言,土地整理一般为农地整理,而整理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❺  生态地质环境整治规划

本次生态地质环境整治的前提主要是基于这些自然资源的基本条件、自然环境的背景与动态变化规划,结合沿江地区开发建设的战略思想,进而确定开发三江平原的指导思想和规划设想。

一、规划原则

依据上述规划依据,在具体区划中确定了以下原则。

(一)强调基础条件相似的原则

1)在同一区划中,大体具备环境条件上的一致性。

2)在同一区划中,大体具备环境影响上的相似性。

3)在同一区划中,大体具备环境发展和对策上的整体性。

4)在同一区划中,大体具备环境类型和功能上的同类性。

(二)因地制宜的原则

我们注意和强调资源与区位优势,但不忽视环境承载能力和当今经济的提供能力。

(三)总体利益的原则

要服从与服务于全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全局,但在体现区域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应体现社会实体和自然实体的利益。

(四)综合效益原则

要注重和体现区域联合,取长补短,在分工和协调中争取共同的最佳经济效益。但在重视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争取最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突出最大效益的原则

要发挥区域的全面优势,突出整体效益,但也应尽力简化区划的镶嵌特征,力求规划具有明确的定向性,发挥地域间最差异的比较优势。

(六)寓开于治的原则

要以治为龙头,开发与治理并重,在开发中注重不断调整开发与整治的关系。

二、区划类型的划分与命名方式

(一)区划类型的划分

在生态地质环境区划的基础上,着重从地貌、农业生态构建及经济发展两个方面考虑,可划分为台地国土整治开发保护区、平原多目标国土整治开发保护区、沿江口岸重点开发保护区、自然保护区4个大区。

(二)区划命名方式

一级区(大区)命名:地质环境+经济开发类型。

二级区(亚区)命名:经济开发类型+环境类型。

据上述原则和方式,结合地貌特点,将三江平原划分为4个大区16个亚区(表9-2)。

表9-2 三江平原生态地质环境整治分区表

三、规划分区说明

(一)台地国土整治开发保护区

1.植树造林亚区

本区主要分布于平原周边的山前台地区。

本区森林覆盖率较低,为了调节和建立新的生态平衡,就应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提高森林的覆盖率,彻底改变森林分布不均的状况。对于那些并不适宜开展农业的耕地要坚决退耕还林,防止水土流失等灾害进一步加重。据资料,一般在林带树高的25倍范围内,平均降低风速25%~30%,减少蒸发量20%,提高空气相对湿度5%~10%,调节气温1~2℃,增加土壤含水率1%~4%,可使各种农作物平均增产18%~20%。例如新华农场九连营造农田防护林40条,总长近40km,庇护农田1.2×104亩。随着林带的成长,过去的风口不见了,粮食产量逐步提高。另有八五○农场,1970年遭受风灾,无林带保护地块小麦毁种2次,而在7~9m高的林带保护下,则受害程度明显不同,在距林带100m范围内,单产184.5kg,100~200m内单产138kg,300m以上单产81kg。森林特别是各种防护林在调节小气候、护田保增产、改善生态环境、调节生态平衡中的作用应引起人们足够的认识,所以植树造林已成势在必行之趋势。要加强人工造林力度,一定要把植树造林落到实处,鼓励人们植树造林,大力开展生态教育,使植树造林的生态效益深入人心,可以采取分片包干责任制的措施,确保每一片荒山都披上绿装。大力营造速生丰产林,在进行常规人工更新造林的同时,应采取多渠道加速培育森林后备资源。在人工造林时,要实行科技造林,在选苗、移植、抚育方面实行科学的管理。选苗时应选根系发达茎干粗壮的上等苗,以提高更新造林的合格率、成活率与保存率。最终目的就是提高森林覆盖率,进而得以净化空气,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达到防风固沙的目的。

2.旱田开发亚区

主要分布于平原周边的山前台地区中的地势较为平坦、土壤相对比较肥沃的地区。现有耕作面积4 000km2,主要种植玉米、高粱、小麦等农作物及以大豆、马铃薯为主的经济作物。

在对旱田开发和利用的同时,要加强田间防护林网的建设,结合国家“三北防护林”建设,采取不同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投入。以防风和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农作物方面要引进优良品种,以增加农民的收入,从而达到提高土地利用的目的。要提高耕地土壤肥力,增加耕地投入,多投农家肥,少投无机化肥,以增加土地的肥力,减少环境污染。做到科学种田、科学管理耕地、合理调整种植结构,把水土流失、土地污染等破坏地力的因素降低到最低限度。改造中低产田,提倡种植绿肥秸秆还田,建立合理的耕作、轮作制度。

3.矿产开发亚区

本区已发现的矿产有煤、矿泉水、泥炭、砂金等。其中煤炭是本区内的主导矿业,主要分布于集贤、宝清等地,其储量约达40×108t,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是本区主要的工业支柱;金矿(主要为砂金)主要分布于黑龙江沿岸及八五三农场一带。

本区除煤炭、黄金等个别矿种外,其他矿种储量底数大多不清楚,因此本区的矿产资源开发尚待起步,近期工作重点要放在探矿上,为开发矿产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工作重点应放在非金属资源上,可以用建材资源之长补非金属和有色金属资源不足之短,筹集资金搞清主要矿种的分布、储量、品位等,逐步摸清本区的矿产资源底数。

前面已经提到,本区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环境地质问题,例如,煤炭的开发,引起的坍塌,采金引起的水土流失。所以环境保护工作应引起当地政府部门的重视,不要盲目进行开采。

4.居民生活亚区

本区主要包括市、县、农场、乡镇、矿区等居民生活区。

在对居民生活区的开发与建设的同时,要加强对居民生活区的改造工作,加快城区绿化带的建设步伐,多利用生活区的空地,对现有绿化带进行保护,比如生活小区的绿化建设,用以美化环境和净化环境。对拟建和新的生活区一定要搞好布局规划,合理布局,提高土地利用率。对于工业“三废”及生产废品,一定要经过严格处理才能排放,以减少其对环境的污染。城市建设用地要充分挖掘现有潜力,要提高土地利用率,居民住宅要适当提高档次,要合理调整土地结构。工业项目要尽可能向已设立的开发区、工业小区集中,切实提高土地的集中利用率。小城镇建设要做到合理布局、综合配套、保护耕地、节约用地的原则,来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

(二)平原多目标国土整治开发保护区

1.水田开发保护亚区

该区主要分布于平原区的各江河附近,如桦川、集贤、绥滨、富锦、同江、抚远、饶河、宝清等县市的部分乡镇,水田总面积6 000km2

在对水田开发的同时,要完善农田灌溉系统和排涝系统,减少内涝灾害的发生;加强田间防护林网建设,涵养水源;阻止土地沙化及水土流失,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推广机械化,把人工育秧、插秧变机器育秧、插秧;加大“科技兴农”力度,改造中低产田,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增加科技含量,建立新型耕作制度,提高播种质量和抗御灾害的能力。大力发展旱改水,可以提高农作物的经济效益及其产量,保证稳产。据资料,富锦市旱改水,亩产增加经济效益在100~140元左右。测区按其土壤、引水条件近期农改水田面积达15×104hm2,效益相当显著。

2.旱田综合开发亚区

本区广泛分布三江平原的大部分地区,是三江平原乃至黑龙江省、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分属红兴隆、宝泉岭、建三江3个农管局。总播种面积150×104hm2,主要种植玉米、高粱、小麦等农作物及大豆、马铃薯、甜菜、亚麻等经济作物。三江平原的大豆享誉国内外。豆制品加工业成为三江平原农业发展的经济基础和动力。此外玉米精细加工,作为制药业、轻工业的基本原料,产量丰富,物美价廉。

据调查,本区低产田主要分布在岗坡和低洼地,土壤主要是白浆土和沼泽土。中低产田改造主要是治理土地渍涝和土壤贫瘠,增强农田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减轻灾害程度,增加水利设施,因地制宜修建排水沟、截流沟、顺水壕等,解除其渍涝危害,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地肥力,改变其贫瘠状况,因地制宜高速整治作物结构,合理种植,并加强田间管理。

但本区土地开发利用上还存在着统筹规划不够、垦建失调的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盲目开荒造田,水利工程建设与开荒脱节,使部分耕地因遭受洪涝得而复失,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的开发,都是较难开垦的荒原,必须配合一定的水利措施方能开垦利用。另外种养失调,肥力不断减退,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由于片面追求粮食生产,耕地面积不断扩大,重用轻养,有机肥施用量少,化肥施用多,造成耕地板结,养分含量低,质量差,土壤有机质和自然养分含量明显下降,其中有机质含量由1958年的5%~6%下降到现今的3%,养分含量由9%下降到6%,已大大低于联合国农业组织规定的土壤临界值。

建议在土地开发利用的同时,一要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加大“科技兴农”的力度,同时要与土地的整治、保护等方面结合起来,作出统筹安排和长远规划。协助解决各部门、各待业用地之间的矛盾,加强对土地资源的宏观控制和计划管理,发挥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调整农业用地比例,全面发展农业生产。改良土壤,用地养地相结合,逐步改造低产农田,推广精细农业,提高土地生产能力。二要大力推广优良品种,结合绿色农业开发,把黑龙江的产品推向国内国外。

3.林牧渔业开发亚区

本区分布于松花江、乌苏里江的沿江地区及区内沼泽湿地地区,总面积约63×104hm2

林牧渔各业用地的合理结构与布局是保护自然资源的核心内容,这一问题已日益引起国内外有关方面的重视和注意。本区江岸不稳定,洪涝灾害多发,因此其开发应首推林业,次为渔牧业。林业应主要是营造沿江边境防护林,在树种上要选择根系发达、固土力强、要蘖性强的树种。在沿江滩地、河沟、洼地、江心岛屿适当营造薪炭林。以求防止和减少坍岸、国土流失、水土流失。此外植树造林还对固土防沙、防止水土流失有相当大的作用。

充分利用沿江发育的河网水溪与沼泡发展渔业,此计潜力很大。以绥滨县为例,其目前沿江就有渔点25处,可年均捕捞550t以上,尚有许多河流和沼泡适宜发展养鱼和捕捞事业。再如同江市的八岔乡,其沼泡面积达万亩,绥滨县的二号泡、三号泡等面积亦有400hm2以上,均具有一定的渔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潜力极大。该区在发挥众多沼泡河流自然渔业潜力的同时,可以逐步开发养鱼水面,可以建成万亩沼泡养鱼基地。同时应建立江段捕养保护区,如三江口段。

本区可大力发展牧业,亦可半牧、半农。本区土地资源丰富,荒地比例大,适宜牧业开发。例如萝北县嘟噜河、鸭蛋河低平原,由于水流回折、径流极度不畅,形成一定面积的沼泽地,间有少量漫岗孤岛,在莲花乡境内还有约1 000hm2砂质沼泽地,难以耕种。这些地区虽不适宜农业开发,却适宜牧业开发,现有草场就达1×104hm2,若逐步疏流排水,草场面积将会更大,部分可以作为牧场,部分可以作为草场地。再如绥滨黑松两江交界处,草原面积达3 000hm2,仅施家岛就有草原面积1 700hm2,草层高达126cm,草的覆盖度达98%,完全可以建成大型畜牧基地。牧业发展应以高起点、高科技为基础,对牛羊的品种要以国内外最好的品种加以推广,毛、绒产品要以国内外需求为导向,奶制品要深加工,以绿色品牌加以推广。

由于本区内蕴含丰富的草场资源,对富含木质纤维的草本、禾本科植物的利用作为造纸、轻工业的替代品可以称之为绿色产品,应当加大投入力度。萝北红旗造纸厂的兴建就是一个较典型的开发实例。

本区开发的主要障碍是沿江洪涝和洼地的内涝,治理重点是坍岸整治。即在重点坍岸地段修筑护坡。在沿江修筑、加固、改造防洪大堤,加速建设排涝工程等。从护岸、排涝始,到实现排灌结合,林、牧、渔的一并发展。

4.矿产开发亚区

本区零散地分布于三江平原地区,区内矿产相对山区较贫乏,已开发并查明的矿产有建筑用的粘土矿、江砂、石材、泥炭、矿泉水、煤,已发现的有沸石、石灰石、黄金、石油、地热、天然气、奇石等资源。

矿泉水和泥炭储量相当丰富,开采已初具规模。

据初步估算,三江平原的泥炭储量为12×108 m3。按泥炭含有机质50%计算,相当于2×108t纯有机质;按含氮量1.5%计算,相当于1 500×104t尿素的含氮量;按含腐殖酸30%计算,相当于1.5×108t泥炭腐殖酸。12×108 m3是一个相当可观的储量,按全区耕地5 000×104亩计算,每亩耕地可施用泥炭25m3。储量分布分散是三江平原泥炭蕴藏的一个特点,它影响泥炭的储量,不利于大规模开采。但从农业利用讲,有限的泥炭资源的无效分布,有助于就地开采就地利用。

泥炭是良好的改土造肥原料,是重要的有机质资源,合理地开发三江平原储量丰富的泥炭,对改良和培肥该地区的土壤,尽快地提高粮食产量,具有现实意义。

在开发利用泥炭资源的同时,要根据土地利用和农田基本建设规划及泥炭性质做出开采和利用计划。避免滥采乱开,把泥炭地切割得很零碎,使资源浪费,开采迹地难以利用。提倡泥炭加工利用,提高利用效果,逐渐养活直接利用数量。泥炭是在沼泽环境中,经千年、万年时间形成的宝贵有机质资源,应当切实加强保护。近年来,由于天气干旱和沼泽疏干、放荒、跑荒引起的泥炭地火灾极为普遍,泥炭地起火极难熄灭,使大量有机质资源毁掉,损失极为严重,应当引起足够重视,设法制止。根据开发和生态环境规划,建立泥炭地自然保护区。

三江平原地区蕴含丰富高硅、锶质矿泉水,储量丰富,在对外、对内贸易活动中均可作为一种非加工产品予以推广。以绿色产品为品牌,加大知名度。

三江平原是一个大型凹陷盆地,地质构造十分有利于地热、石油、天然气的形成与储存,目前已发现地热与天然气,相信这些矿产的寻找具有一定的远景。

5.居民生活亚区

本区主要包括佳木斯、富锦、萝北等县市及其下属的各个乡镇和同江、抚远两县下属的部分乡镇。本亚区中对城镇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要实行工业区与生活区分开;在人口较少的乡村地区,要实行农业小区化,即生活区相对集中,对那些居住在易产生洪涝灾害等地区的村屯要合并迁移,实现农业生产、生活的现代化。其他做法见(一)中4段。

(三)沿江重点开发保护区

沿江不仅是重点开发区,而且是特殊的经济区域,它是连接我国黑龙江省与国际贸易来往的纽带,又是黑龙江省发达的经济科技与丰富的自然资源结合部位,是黑龙江省对外开放的中转站和窗口。三江平原实施生态保护、区域创新,对落实三江平原战略开发与保护具有很强的辐射效率和带动作用。沿江开发区是促进区内外、国内外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是适应经济发展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

1.口岸开发亚区

本区包括名山、同江、抚远、饶河4个口岸。各个口岸隔江与俄罗斯都有对应城镇,从而使该区具有与俄对外开放的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早在19世纪初,该部分城镇就与俄国远东地区开展了边境贸易。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外经济贸易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边境地方贸易的蓬勃兴起,在国家及有关部门的关怀与指导下,口岸的开通工作得到了长足进展。口岸的开通使用,敞开了黑龙江省对外开放的大门,为全省发展外向型经济,特别是发展边境地区经济,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哈洽会”的成功举办,极大提高了黑龙江省对外开放的知名度,这与口岸的开通所起的作用是分不开的。

鉴于口岸在对外开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口岸所在地各级政府和黑龙江省有关主管部门,应努力克服资金短缺的困难,不断加强口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促进经济贸易的良性发展。改造以往旧码头,扩建成新现代化码头,对拟建口岸一定要搞好规划设计,努力建设高效益的现代化口岸。对口岸城市进行老城区改造,加强城市的绿化美化工程建设,减轻工业及生活废品对环境的危害,建立健全先进的市场体系,充分发挥现有的地缘与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对口岸要搞好布局规划,以提高城市的环境职能。土地要充分挖掘潜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合理调整用地结构,从而充分发挥口岸对外开放的功能。

2.旅游渔业立体开发亚区

本区主要分布于黑龙江、乌苏里江沿岸一带,其行政区划分属萝北、同江、抚远、饶河等市县,因其距口岸较近,其不仅有渔业的优势,而且也有旅游业的优势。所以在开发渔业的同时要与旅游业的开发结合起来,形成立体开发模式。

该区的开发规划,要遵循在开发全区资源优势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适应于不同层次市场的需要,让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以求最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城镇的开发要依赖于区域资源优势,区域经济又要依靠城镇经济的导向和辐射。坚持产业化发展原则,走立体开发的路子,构建包括旅游景点、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交通运输、旅游设施设备生产、旅游商品生产销售、旅游文化娱乐等内容的旅游产业体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托资源优势的开发原则,形成特色系列旅游产品,建立以大型骨干企业为龙头,集行、游、购、吃、住、娱为一体的一条龙经营体系,条件成熟时组建旅游企业集团,提高规模效益;坚持多元化的投资原则,实行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体一起上,自力更生与利用外资一起上,构建新型旅游业投资体系,大力发展旅游生产力;坚持服务社会化的原则,完善高效、便捷的社会化、市场化旅游服务网络,形成在导游、咨询、交通、食宿、购物、娱乐等方面各有分工、互助互补的市场要素体系;坚持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利用并重的原则,旅游资源开发和设施建设与环保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坚持适度超前发展的原则,在与地方国民经济相关产业发展基本协调的前提下,发展速度要快于地方国民经济发展的平均速度,行业的总体发展水平和投入产出率要明显高于其他产业;坚持“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的原则,加强行业精神文明建设,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努力造就思想、业务、作风、纪律都过硬的职工队伍。

(四)自然保护区

截至2002年底,全区建立了著名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有洪河、街津山、三江、长林岛、雁窝岛、七星河、挠力河下游;拟建有萝北水城子、喀尔喀石林、柳树岛、梧桐河等;市、县级自然保护区有桦川苏苏生态保护区,富锦兴隆、锦山、择林、三环泡、莲花泡沼泽自然保护区,同江莲花泡、八岔岛沼泽自然保护区,抚远海青莲花自然保护区,佳木斯四丰山自然保护区。但我们认为,现有自然保护区面积、区域分布及类型结构尚不能满足自然保护工作之需要,这与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的三江平原不相适应,与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需求相差甚远,不利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另外三江平原近些年来由于气候干旱和人为破坏,水域面积逐年缩小,森林沼泽草原已所剩无几。还有一些特殊意义的残丘、岛屿、古河道、沙岗、冰丘湖、自然堤等地貌景观具有科研价值和旅游观光价值,应将其保护起来,以便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永享这天造地设之美。所以我们建议应将区内所有森林、沼泽、草原、残丘、湖泊、江河、微地貌等保护起来,列为自然保护区。具体划分包括以下5方面:①沼泽自然保护区;②森林自然保护区;③草原自然保护区;④地貌自然保护区;⑤水域自然保护区。

❻ 《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总体目标是:用大约50年左右的时间,动员和组织全国人民,依靠科学技术,加强对现有天然林及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建设生态农业,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加强综合治理力度,完成一批对改善全国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的工程,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力争到下个世纪中叶,使全国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地区基本得到整治,适宜绿化的土地植树种草,“三化”草地基本得到恢复,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生态环境预防监测和保护体系,大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基本实现中华大地山川秀美。
到下个世纪中叶,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分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阶段进行规划。各阶段的奋斗目标是:
(一)近期目标。从现在起到2010年,用大约12年的时间,坚决控制住人为因素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努力遏制荒漠化的发展。生态环境特别恶劣的黄河长江上中游水土流失重点地区以及严重荒漠化地区的治理初见成效。主要奋斗目标是:到2010年,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万平方公里,治理荒漠化土地面积2200万公顷;新增森林面积390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百分之十九以上(按郁闭度大于0.2计算,下同);改造坡耕地670万公顷,退耕还林500万公顷,建设高标准、林网化农田1300万公顷;新建人工草地、改良草地5000万公顷,治理“三化”草地3300万公顷;建设一批节水农业、旱作农业和生态农业工程;改善野生动植物栖息环境,自然保护区占国土面积达到百分之八。在生态环境重点区域建立预防监测和保护体系。
从现在起到2003年是实现近期目标的关键时期。要力求起好步,开好局。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快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土地治理步伐,有效遏制黄河上中游等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趋势。有计划地停止天然林的采伐和湿地开发,坚决禁止毁林毁草开垦和围湖造地,对过度开垦、围垦的土地,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还林还草还湖,逐步将25度以上的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25度以下的坡地实现梯田化。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稳定解决贫困地区的脱贫问题,减轻经济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压力。到2003年,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万平方公里,治理荒漠化土地面积960万公顷;新增森林面积250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百分之十七点六以上,新增自然保护区面积800万公顷;改造坡耕地300万公顷,退耕还林300万公顷,建设高标准、林网化农田面积600万公顷;新建人工草地、改良草地2000万公顷,治理“三化”草地1500万公顷。在重点区域建设一批水土保持、节水灌溉、旱作农业和生态农业示范工程。建立全国生态环境预防监测体系。
(二)中期目标。从2011━2030年,在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之后,大约用20年的时间,力争使全国生态环境明显改观。这一时期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全国百分之六十以上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地区得到不同程度整治,黄河长江上中游等重点水土流失区治理大见成效;治理荒漠化土地面积4000万公顷;新增森林面积4600万公顷,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百分之二十四以上,各类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达到百分之十二;旱作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技术得到普遍运用,新增人工草地、改良草地8000万公顷,力争一半左右的“三化”草地得到恢复。重点治理区的生态环境开始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三)远期目标。从2031━2050年,再奋斗20年,全国建立起基本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系统。主要奋斗目标是:全国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地区基本得到整治,宜林地全部绿化,林种、树种结构合理,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百分之二十六以上;坡耕地基本实现梯田化,“三化”草地得到全面恢复。全国生态环境有很大改观,大部分地区基本实现山川秀美。

❼ 请问土地整理和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内容有哪些不同

1、根据土地整理的概念,土地整理是指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行为。 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土地整理专项规划,对田、水、路、 林、村等实行综合整治,调整土地关系,改善土地利用结构和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可利用土 地面积和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活动。 土地整理一般可分为两大类,即农地整理与市地整理。根据我国国情,现阶段土地整理的重点在农村地区。土地整理的主要内容包括:(1)调整农地结构,归并零散地块;(2)平整土地,改良土壤;(3)道路、林网、沟渠等综合建设;(4)归并农村居民点、乡镇工业用地等;(5)复垦废弃土地;(6)划定地界,确定权属;(7)改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2、程序根据新《土地管理法》的规定,结合各地实践,土地整理程序一般如下: (1)确定土地整理区域,提出工作方案。县、乡(镇)人民**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对土地利用的要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土地利用分区和有关专项规划,选定实施土地整理区域,制定实施土地整理工作方案。土地整理区域一般集中连片,规模视当地具体情况而定。 (2)组织进行土地整理规划设计。具体分析土地整理潜力、综合效益,提出具体的规划设计方案和权属调整的意见等,广泛征求有关方面意见后,完善有关规划及各类备件。 (3)依法报上级人民**或土地管理部门审核、批准。上级人民**或土地管理部门依照有关法规、政策、技术标准等,结合当地情况,审核、批准土地整理规划设计与工作方案并进行备案。土地整理规划设计及工作方案批准后,向社会公布。 (4)组织土地整理实施。按照批准的土地整理规划设计和工作方案,县、乡(镇)人民**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土地整理建设。 (5)确认权属。按照有关法律和政策规定,对调整后的土地,办理确定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等手续。 (6)检查验收。按土地整理规划设计的要求,依法由批准土地整理的人民**或土地管理部门组织进行检查验收并确定土地利用调整情况,包括耕地面积调整情况。有关资料、图件等整理归档。

❽ 城市土地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是》

1 保持基址的整体性与连续性
城市滨水绿地建设要站在滨水绿地之外,从整个城市绿地系统乃至整个城市系统等更高级的系统出发去研究问题。像中国古代军事家所说的那样: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势”就是全局发展趋势。江河的形成是一个自然力综合作用的过程,这种过程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系统中某一因素的改变都将影响到景观面貌的整体。所以在进行滨水景观规划建设时,首先应把滨水绿地作为一个系统来考虑,从区域的角度,以系统的观点进行全方位的规划,而不应该把河道与大的区域空间分割开来,单独考虑。
2 遵从基址的生态环境特征,减少人为干扰与破坏
在地球表面进行任何的改造都会对其造成影响,但这并不表明人类就退出生物圈不再进行建设了,而是应该认识到人类的建设行为对生态系统影响的成因与大小,通过设计来减少或避免这种影响。保持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让环境充满生机与活力。任何园林景观生态系统都有特定的物质结构与生态特征,呈现空间异质性,规划设计之前应该对基址进行系统的分析,考虑基址的气候、水文、地形地貌、植被以及野生动物等生态要素的特征,并在规划设计过程中遵从这些生态环境特征,尽量减少人为干扰与破坏。
3 生态、景观、防洪等多功能兼顾
城市滨水区的整治不单纯是解决水运、防洪等使用功能的问题,还应包括改善水域生态环境,改进江河、湖泊的水质,增加滨水绿地的游憩机会和景观效果,提升滨水地区周边土地的经济价值等一系列问题。仅从某一角度出发.均会有失偏颇,造成损失,因此必须统筹兼顾,整体协调。滨水景观的规划建设必须以系统工程为指导,在满足基本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合理考虑景观、生态等需求,把滨水绿地建设成多功能兼顾的复合城市公共空间,以满足现代城市生活多样化的需求。
4 以绿为主,生态优先
城市滨水绿地在城市中重要的生态功能要求,主要是通过植物来完成的,这就决定了对城市滨水空间的规划建设,必须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模拟自然江河岸线的自然生态群落结构,以绿化为主体,以植物造景为主体,强调以乡土树种为主,兼顾植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运用天然材料,创造自然生趣的滨水景观。规划设计应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加景观异质性,强调景观个性,促进自然物能循环,构架城市生境走廊,实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等几个方面作为滨水绿地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加以体现。
5 景观结合文化,突出地方性特色
自然景观整治与文化景观(人文景观)保护相结合,是城市滨水绿地体现城市历史文化底蕴、突出滨水绿地文化内涵和地方景观特色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对一些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的名城,充分挖掘城市历史文化特色,利用园林景观表现手法加以表达,保持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性,是滨水绿地生态规划设计的重要原则,它对恢复和提高滨水景观的活力,增强滨水绿地的地方特色、文化性、趣味性等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