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整改整治 » 政治理论高峰

政治理论高峰

发布时间: 2021-03-16 01:06:37

① 政治主要学习什么

政治学科首先要记住概念、原理、基本观点。而这些内容都比较抽象,我们不能死记硬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对概念可用句子层次划分法。比如: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就要明确两层意识,一是劳动产品,二是用来交换。为了加深理解记忆,又可用举例法,发别举出一些不是劳动产品的例了、是劳动产品不是商品的例子、以及是商品的例子。
对原理的记忆,一般要建立在理解概念记忆的基础之上。如价值规律,相关的概念就有:商品、价值量、社会必要时间,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从这内容可看出,它包括商品生产阶段与商品交换阶段,这样就比较容易记住“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商品交换的经济规律”这一基本观点。为了增加记忆的量,可用归类法:如制度类、原则类、基础类、作用类、关系类等。
要过理解关,就得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每学到一个原理,都要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善于举生活中的例子。另外,可常用对比法。如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意识与认识、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
要过应用关就得多做习题,多提问、多讨论、常反思。学生的分析应用能力差。要提高这能力,就得带着问题去看书,对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多与同学讨论,多请教老师。得到答案后还要多反思,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提高应用能力。

② 什么是哼廷顿政治发展理论的理解

政治发展理论产生于1950年代,兴盛于1960年代,于1970年代衰落。亨廷顿(Samuel P. Huntington)是西方政治发展理论中比较历史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对政治发展理论的贡献不仅表现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难以抉择》等一系列著作的出版[1],而且他还与迈隆·韦纳(Myron Weiner)组织哈佛——麻省理工的政治发展联合研讨会(JOSPOD)[2]。该研讨会始于1964年,来自剑桥——波士顿地区的学者们每月聚集到一起,就政治发展的诸多论题展开讨论。这些论题包括:发展中国家的农民、发展和种族关系、发展的外部和国际影响因素、人口与发展、第三世界民主制度和过程的角色等等。这对政治发展理论的繁荣起到了关键作用。

政治发展理论虽然已经衰落,但是政治发展理论所提出的重要命题、概念以及研究方法对政治学的发展贡献颇多。那么,批判地借鉴西方政治发展理论,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理论有诸多裨益。本文主要对亨廷顿的政治发展理论的研究作研究述评,并指出存在的问题,以期能够深化对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的研究。

一、国内外关于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的研究概况

国外对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的研究,始于1970年代。由于亨廷顿的文章和著作对政治发展的影响深远,而且立意新颖,约瑟夫·拉布隆巴拉(Joseph LaPalombara)[3]、马克·克塞尔曼(Mark Kesselman)[4]等学者对其著作发表书评。政治发展理论衰落以后,威亚尔达(Howard J.Wiarda)[5]等学者在反思政治发展理论的时候,高度评价亨廷顿的理论贡献。也有学者如亚历山大·格劳思(Alexander J. Groth)[6]对亨廷顿的政治制度理论进行专门的研究。而帕特南(Robert Putnam)[7]和卡普兰(Robert Kaplan)[8]撰写的亨廷顿思想传记,为我们全面了解亨廷顿的思想提供重要素材。近年来学者对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关注相对较少,佛兰西丝·哈葛扁(Frances Hagopian)[9]等在评论当代政治发展时提及亨廷顿的理论。

港台的学者对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的关注在1980年代达到高峰。1982年台湾允晨文化公司出版了当代政治学巨擘书系,其中彭锦鹏[10]所著《政治安定的设计家——韩廷顿》(台湾将“亨廷顿”译为“韩廷顿”或“杭廷顿”)一书,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亨廷顿的政治发展理理论。陈鸿瑜[11]、江炳伦[12]等学者也对亨廷顿的理论作了中肯的评价。

大陆学者在1980年代末期开始研究亨廷顿的政治发展理论。严博非[13]在1989年的《读书》上撰文指出,亨廷顿的《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的意义就在于抛弃“乌托邦”。1990年代,张星久[14]等探讨亨廷顿政治发展的理论体系。王彩波[15]等从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的变化角度来论述。近几年来,岳世平[16]等探讨亨廷顿的政治发展理论对我国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二、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的体系

亨廷顿的政治发展理论涉及到政治现代化、政治衰朽、政治制度化、政治稳定、政治参与、革命、改革等诸多方面。如何概括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的体系是学者面临的首要问题。

彭锦鹏认为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的目标是政治稳定和政治民主,政治发展的标准是政治制度化,政治发展的动力在于政治革命和改革。彭锦鹏称亨廷顿为“政治安定的设计家”。[17]

张星久认为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包括四个方面即:政治发展治不稳定的根源——现代化;政治发展的目标取向——政治制度化;传统政治体系实现变革的着力点——革新与吸收能力;实现发展与稳定的战略战术——费边式与闪电式战略的结合。[18]王彩波探讨了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的分析框架。这包括:政治发展目标(政治一体化、政治制度化和政治民主化);政治制度化与政治民主化的关系;经济变革与政治变革的关系。[19]

余红胜则分别从政治发展的根本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手段(政治制度化)、政治发展的动力(政治革命和改革)、政治发展的组织保证(政党)、经济发展与政治发展的关系、政治发展和政治现代化的关系等五个方面分析了亨廷顿的政治发展理论。[20]

由此可见,在亨廷顿的政治发展理论上,学者的意见较为一致。亨廷顿的政治发展理论是以政治秩序(政治稳定,前期)和政治民主(后期)为目标的,其政治发展的手段和标准是政治制度化,政治发展的动力在于革命和改革。当然,亨廷顿的政治发展理论非常丰富,比如亨廷顿对军队、知识分子和农民等阶层在政治变革中作用的分析也很精到。

三、亨廷顿政治发展的目标——政治稳定和政治民主

张桂琳[21]从寻找民主与权威的平衡视角考察了亨廷顿的稳定民主观。亨廷顿分析了发展总国家政治不稳定的原因,并提出稳定推进民主与政治现代化的措施:建立强大政府;强化制度化建构;重视政党在政治稳定中的特殊作用;重视政治发展中采取灵活的战略战术。张桂琳认为,亨廷顿的稳定民主观并非说明他不尊重民主,相反,亨廷顿是一个忠实的民主主义者,这从他1989年出版的《第三波》一书可以得到印证。所不同的是,亨廷顿是一个现实主义的政治思想家,他从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动荡不安的历史中感悟到:民主和稳定都是人类弥足珍贵的价值追求,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稳定是民主的前提。

Mark Kesselman认为,亨廷顿把政治稳定放在中心地位,政治衰朽意味着被统治者对政治秩序的瓦解。亨廷顿没有考虑统治者引发的政治动荡。实际上,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秩序可能更容易受到来自统治者阶层的破坏。他质疑亨廷顿的政治稳定观,认为亨廷顿所提出的政治稳定优先于自由的理由不充分。秩序必须优先于自由可以从逻辑上和经验立场上加以质疑。即使我们同意秩序在逻辑上先于自由,这并不必然要求秩序在时间上先于自由。实际上,那些早期有强大权威的国家(如普鲁士)证明并不如秩序和自由同时发展的国家(如英国)更自由。 [22]

Joseph LaPalombara也认为,亨廷顿提供政治稳定的解决方案是先验的和抽象的。亨廷顿的中心论证有两个相关的理论基础,即社会力量和公共利益。亨廷顿对二者的分析都不能令人信服。[23]

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对于亨廷顿政治稳定的研究主要是梳理和阐释,寻找其政治稳定观中能够为我国政治现代化建设所用的理论营养,批评性不足。而国外的学者对亨廷顿的政治稳定观进行了详尽地批评,从亨廷顿政治稳定的理论基础和存在的理由进行了评价。

四、亨廷顿的政治制度化思想及其标准

亨廷顿寻求政治稳定的路径是政治制度化。他对政治制度化的论证非常充分而且有力。可以说,亨廷顿是从传统的制度研究到历史制度主义研究的过渡性人物。不过,其政治制度化思想也遭到了很多批评。

Mark Kesselman认为政治制度化体现了诱人的价值,并且有助于推进公众利益。但是,这些价值是靠不住的、难以操作的,而且制度化和秩序都是包含代价的。实际上,政府尽力扩大这些价值,但是它们的要求有分歧。例如,自主性和适应性之间的冲突。强大的政府比弱小的政府更能够创造公众利益,但是它同样也更能够阻碍公众利益。[24]

Alexander J. Groth使用了房间的例子来说明亨廷顿的政治制度化的四个变量之间并非是能够互相调适的。测量房子的空间时,我们使用的是长、宽、高三个变量。三者的乘积就是房子的空间。那么,如果我们希望比较不同组织或程序的制度化的水平,我们使用“适应性”来对比“连贯性”;或者“复杂性”对比“自主性”。这些变量能否互相补足?是否是同时需要的?是否要达到同一水平?这些都值得怀疑。[25]

陈鸿瑜认为亨廷顿所列举的衡量政治制度化的尺度很难有一个固定的标准,譬如,组织制度要存续多久才能制度化?政治组织和程序能不受其他社会因素之影响吗?能够测度制度的自主性吗?[26]张星久认为亨廷顿提出制度化这一重要概念,并列出自主性、复杂性、适应性和凝聚性四个衡量指标,但是难以操作,令人生疑:一个政治体系到底怎样才是具备这四个条件,达到了制度化呢?岳世平也考察了亨廷顿政治制度化思想的缺陷:很难适合各国的国情;使人感到难以操作,有些地方令人费解;在亨廷顿列出的四个指标中,用时间存续的长短作为衡量组织适应性高低的标准,有失偏颇。当然,亨廷顿政治制度化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政治体制改革和对维护中央领导权威具有启示意义。[27]

国内外学者对亨廷顿政治制度化思想的批评也主要集中在其四个指标的内部调适性、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等问题上。毕竟,亨廷顿为发展中国家所开出的稳定的药方就是基于政治制度化的,如果政治制度化不具有操作性,那么其政治发展理论的大厦根基就会不稳固。

五、亨廷顿政治发展思想的变化

亨廷顿自1965年发表《政治发展和政治衰朽》一文以来,其政治发展理论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很多研究者注意到了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的发展,从早期关注政治发展,到关注政治民主,再到强调文化在政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邱国成从亨廷顿早期政治发展观的缺点入手来分析亨廷顿的政治发展观的重大变化:即民主取向的政治发展观取代了威权取向的政治发展观。亨廷顿早期的政治发展观的核心要素渗透着稳定目标的规制。但是,要保持政治的稳定,就必须对政治参与进行限制,但限制政治参与,又破坏了政治参与的动力。正是由于威权取向的政治发展观存在着上述的缺点,亨廷顿对政治发展观作出修改。这一修改过程首先是从政治发展的定义开始的。在70年代,他抛弃了制度化的定义,到80年代,他越来越重视文化的分析。到90年代初期,民主的目标代替了稳定的目标。[28]

李淑艳考察了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的发展和变化。她认为亨廷顿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为发展中国家确定的政治发展的目标是三个:即公民广泛的政治参与、政治制度化和政治参与。而在《难以抉择》中确立了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模式与选择。而发展模式的选择要根据政治精英的需要和态度来决定。在《发展的目标》一文中,亨廷顿提出了重要的观点:发展中国家要根据本民族、本国的文化来制订和选择社会、政治的发展模式。[29]

可以看出,亨廷顿引领政治发展理论的发展方向。随着第三世界政治发展的变迁,亨廷顿也适时地对政治发展理论作出修正。学界对亨廷顿政治发展变化的概括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他们并没有对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的变化作深入的分析。

六、结语:研究的不足与未来研究的展望

国内外学者对于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这表现在对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体系的概括上达成共识;深入研究了其政治稳定思想和政治制度化思想;剖析了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的变化。然而,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的研究上存在诸多不足,这体现为:一是没有关注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的连贯性,仅仅考察亨廷顿政治发展思想的变化,而没有分析亨廷顿政治发展思想中的不变主题;二是国内学者在研究亨廷顿思想时,往往对其思想作简约化处理,引用者多,而深入分析亨廷顿政治发展思想内涵的研究较少;三是没有从思想史的角度去考察亨廷顿政治发展思想的来源,亨廷顿政治发展思想的脉络应当如何梳理,没有分析亨廷顿政治发展思想肖像的背景。

鉴于亨廷顿是美国20世纪政治学理论发展的活化石,也是政治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我们对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的研究应当扩大视野,应当从思想史、比较研究等角度来深入研究亨廷顿的政治发展理论。未来对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的研究可以从以下三个领域展开:

第一、要考察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的渊源。我们认为,亨廷顿的政治发展理论主要来源于三位学者:一是基督教神学家尼布尔。Kaplan在访谈亨廷顿时,亨廷顿谈到他是莱因霍尔德·尼布尔的孩子。亨廷顿对秩序和稳定的关注主要基于尼布尔的人性理论。二是马基雅维里。亨廷顿在《第三波》中曾经提及自己就是现代马基雅维里。马基雅维里对现代国家建构的分析,正是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的主要源泉。三是路易斯·哈茨。作为美国著名的自由主义历史学家,哈茨对自由主义和美国建国理论的研究深深影响着亨廷顿。作为保守主义者的亨廷顿在多部著作中提及哈茨及其研究。当然,联邦党人、托克维尔、当时的政治发展理论家如阿尔蒙德、多伊奇等也是亨廷顿政治发展思想的重要来源。

第二、要探寻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中不变的主题。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经历了从前期强调稳定和权威,到后期强调民主和参与。我认为,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虽然发生了变化,但是亨廷顿政治思想仍然具有连贯性,这就是作为保守主义者的亨廷顿对秩序的关注。早在《士兵与国家》中,亨廷顿通过对美国军民关系的研究表现出对秩序的偏爱。这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表现更加明显。而后来的《难以抉择》和《第三波》,虽然是从政治参与和民主化角度去探讨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道路,但是亨廷顿的终极关怀仍是秩序。他试图在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中寻找秩序与民主的平衡。

第三、要比较研究亨廷顿与其它政治发展理论家的理论。政治发展理论云集了当时大多数优秀的政治学家,也形成了结构功能学派、社会进程学派和比较历史学派等三派。亨廷顿是比较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其对比较研究方法的运用和分析颇具特色。比较才能够鉴别出各种学派的优缺点,便于我们借鉴和运用。应当把亨廷顿的政治发展思想同比较历史学派的其他学者,如布莱克、巴林顿·摩尔等的思想作比较。

我国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发展阶段,这都对我们借鉴和吸收西方政治发展理论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深入研究亨廷顿的政治发展理论,并批判地借鉴其政治发展理论成为构建21世纪中国政治发展理论的一大课题。

PS:是亨廷顿啦~是个有名的政治学家。你看看以上信息对你有没有帮助。

③ 学习背诵政治的 最佳时间是什么时候

  1. 清晨起床后,此时刚结束睡眠,大脑经过一夜的休息,消除了前一天的疲劳,脑神经处于活动状态,没有新的记忆干扰。此刻学习一些难记忆而必须记忆的东西较为适宜。

  2. 刚进入睡眠1~2小时内,特别是夏天中午有午睡的习惯,下午2~3点钟,临睡时接受到的信息印像相对较深刻。不少事实证明,某些所谓“梦中得启示”的科学发现,大多是在这段时间内产生的。

  3. 入睡前1小时是学习与记忆的高峰期。利用这段时间来加深印象,特别对一些难以记忆的东西加以复习,则不易遗忘。

④ 儒家的最后高峰是谁

儒学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了
以孔子、孟子、荀子等为代表的先秦原始儒学,此时即使原始儒学,其主要内容都是关于“士”的修身方面的道德规范和从政方面的治国原则。
第一次高峰是两汉政治制度化宗教化儒学,西汉大儒董仲舒是其代表人物,董仲舒所说的“孔子之术”,显然已经不是原来的孔子学说,也不是原始儒家学说,而是经过他和汉初其他儒家学者发展了的,吸收了墨、道、名、法、阴阳等各家学说之长的,董仲舒心目中的“孔子之术”。从两汉儒学发展的历史看,儒学的宗教化是与儒学的政治制度化密切相关的,是同步进行的,前者是为使后者得以成立和巩固服务的。
第二次高峰是宋、明、清时期性理之儒学以佛教提倡出家有违忠孝之道,僧侣不仅不从事生产,而且其佛事活动、庙宇建筑等又劳民费财等为由,大肆进行辟佛。
性理学以继承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的道统和复兴儒学为己任,要复兴的儒学,主要是伦理道德、身心修养层面的儒学。他们希望重新充分发挥儒学道德修养方面的社会功能,夺回被佛、道占据了七百年优势的身心修养、思想理论领域。再则,性理学所复兴的儒学,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也都与先秦原始儒学有了很大的不同。

⑤ 中国儒学发展的两大高峰

第一次高峰是两汉政治制度化宗教化儒学,西汉大儒董仲舒是其代表人物,董仲舒所说的“孔子之术”,显然已经不是原来的孔子学说,也不是原始儒家学说,而是经过他和汉初其他儒家学者发展了的,吸收了墨、道、名、法、阴阳等各家学说之长的,董仲舒心目中的“孔子之术”。从两汉儒学发展的历史看,儒学的宗教化是与儒学的政治制度化密切相关的,是同步进行的,前者是为使后者得以成立和巩固服务的。
第二次高峰是宋、明、清时期性理之儒学以佛教提倡出家有违忠孝之道,僧侣不仅不从事生产,而且其佛事活动、庙宇建筑等又劳民费财等为由,大肆进行辟佛。

从儒家整体的发展史来讲,绝对的孔子真传是说不清的,韩非子就说过这样的话: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移为三,他们都在说自己是正统,谁能区分?先秦的时候儒家并不是社会的主流思想,当时是中国历史上最光辉的知识创造时期,号称百家争鸣,但是从汉武帝罢黜百家之后,再无此景。

历史走到了秦始皇改天换日,秦朝用苛法,商鞅变法之后,秦帝国是地地道道的法家思想,李斯建议焚诗书,百家争鸣一去不回。(焚书和坑儒是两件事,焚书不仅仅烧的是儒家的书,只要不是法律条文和种地建筑的书全烧,其中道家杨朱的书就没传下来)

⑥ 智谋发展的高峰期是什么时候

中华民族智谋发展的第三阶段是春秋和战国时期。从公元前的700多年到公元前的200多年,这500多年里,中华智谋发展到了一个高峰期。在这一个高峰期,诸子百家兴起,家家都是智谋家。诸子百家对智谋理论贡献大,智谋的代表人物多。当时周朝的分封有1200多个国家,而到战国晚期,则只有齐、楚、燕、秦、韩、赵、魏这七国。

当时国家的兼并、政权的更迭、军队的兴亡非常频繁,社会的大动荡产生了诸子百家。如果说西周时期是智谋的源头活水,那么春秋战国时期,则演成人类智谋史上最为灿烂的一段。

社会发展到春秋战国时代,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兴起,奴隶制度逐步瓦解,诸侯割据势力形成,诸侯间互相兼并,弱亡强存,频繁而激烈的争霸战争,促使人们开动脑筋,在竞争中谋生存,图发展。诸侯国国君争相礼贤下士,求贤若渴,视才为宝,不问门第,不问年纪,只要胸有韬略,就能受到上宾礼遇。由此带来了人们思想的空前活跃,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前所未有的局面。使一些诸侯国空前强盛。正如《史记》所载:“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强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辈,诸侯东面朝齐。”

诸子百家在竞争中,各有千秋,各有市场。《隋书·经籍志·子部》提出诸子有儒、道、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兵、天文、历数、五行、医方14家,流传至今的先秦诸子的书仍有20余种。诸子的各个学派之所以能够得到社会的广泛承认,分别都有一批本学派的崇拜者,其原因之一,就是各个学派都有其能够使一部分人信服的理论,都有一套在竞争中生存的方法。诸子理论中大都充满着自强与服众的浓厚的智谋色彩。

在这百舸争流的年代,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墨子、孙子、孙膑、吴子、尉缭子、苟子、韩非子、苏秦、张仪等等思想家、军事家、纵横家,各路智谋家,群星争辉,为了各个诸侯国的生存、发展和壮大,为了个人的仕途和声望,纷纷献计献策,一时间,高谋迭出,奇计横生,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社会政治、军事、经济的兴旺和发展,也极大地影响了后世。在当时,较早地形成智谋思想体系的代表人物,要数老子、孔子和孙子。而他们又有各不相同的特色。如,孔子的《论语》,主要是政略方面的内容居多,而《孙子》,则主要表现在兵学和战略方面的高明见解,而《老子》,则是统御智谋的鼻祖。

在诸子百家中首屈一指的首先是政略家。政略家则又首推孔子,孔子是研究政治智谋的人物。

孔子,是中华民族妇孺皆知的“圣人”。然而,历代给孔子戴的极多桂冠大多是思想家和教育家两大类。孔子从较为贫寒的家庭出身而成为一国的司寇及代理宰相,靠治国的高明政略周游列国,对当时的社会发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孔子的《论语》等学说内容使千朝百代人俯首听教,后世的历代封建帝王,无不把孔子尊为“师表”。说孔子是思想家、教育家固然当之无愧。但确切地说,孔子首先是一位智谋家。他的高明的治国之道几乎百世不衰,就是在我们今天社会主义国家内,经过五六十年的反封建运动,进行长期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在我们社会的各个层次和各个角落,仍然到处可以见到孔子政略的影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人,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孔子的祖辈曾是宋国的大贵族,因受排挤而逃到鲁国。他的父亲叔梁纥做过鲁国陬邑宰,是个地位不高的下级武官。孔子生下后不久,父亲就去世了,17岁时又失去了母亲。孔子于贫贱中长大,曾给季平子当过管理仓库和看管牛羊的小吏。由于孔子年轻时就有远大的抱负和严谨的治学精神,形成了在当时独树一帜的思想体系和智谋方法。他的才华虽曾得到过齐景公、卫灵公、楚昭王等君王的赏识,但由于下面卿大夫的反对而未能被重用。到鲁定公时代,孔子曾有一段政治上得意的短暂时期。孔子以自己的才智帮助鲁定公平定季氏的家臣公山不狃联合阳虎进行的叛乱之后,在公元前502年孔子49岁时,被鲁定公封为中都宰,一年之后又升任司空,又由司空升任大司寇。公元前500年,孔子曾跟随鲁定公赴“夹谷之会”,取得了使齐国归还侵占鲁国土地的外交胜利。公元前497年,孔子组织兵力打败费人。公元前496年,孔子55岁时,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代理宰相)。孔子与闻国政三个月,鲁国大治。齐人害怕了,便施反间计,鲁定公中计,疏远孔子。孔子被迫离职,从此周游列国14年,以自己的思想和韬略游说各国国君,在当时虽未得到重用,但他教育出来的“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等众多学生,在从政智谋和教育智谋方面,都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孔子死后,学生们把他的言论编为《论语》一书,是中国智谋宝库之中的瑰宝。

《老子》,又叫《道德经》,相传是一个被人们称为“老子”的隐士所写。老子究竟是谁?是先秦什么年代的人?在秦汉初年就有不同的说法。司马迁作《史记》时,记载了不同的说法:作《老子》的可能是当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的楚国隐士,这个隐士可能是与孔子同时而稍早的李耳,字伯阳,谥曰聃,即老聃,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今河南鹿邑);可能是与孔子同时的老莱子;也可能是孔子死后120多年的战国时代的太史儋。这一难题尚待史学家们去进一步考证。但《道德经》是道家理论的奠基著作,这是没有疑义的。

我赞从作《老子》者为李耳之说。李耳,字聃(一说字伯阳,聃是谥号。或说老氏,名聃),后人称其为老子。他生于公元前571年,和孔子是同时代人,大约比孔子年长20岁,做过周室收藏室的官,管理图书,后来他看到周室衰微,自己也隐退了,有人看见他骑着青牛西出函谷关,一去不复返,当了隐士。老子是道家创始人,他提出的“无为而治”的统治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统治产生过很深的影响。传说老子活的年龄很大,大约有90岁吧。太史公司马迁估计他大概活了160岁,或说200岁。这种估计不大可能。

有一次孔子到东周国都洛邑,向老子请教关于礼法的学问。老子告诉他:“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回去后,对弟子谈及他对老子的印象说:“我知道鸟能飞,鱼能游,兽能跑。至于龙,我却无从知道,它可以乘风直上云天。我今天见到老子,他可真如龙一样。”

现存的老子《道德经》一书,分上、下共八十一篇约五千言,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民间谚语形式写成的韵文哲理长诗,集中代表了老子的思想,既是哲学名著,也是著名的智谋著作。唐代王真在其《道德真经论兵要义述》中称:“《老子》未尝有一章不属意于兵也。”王夫之说《老子》为“言兵者师之”。林语堂先生说他是“全世界文坛上最光辉灿烂的自保的阴谋哲学”。

“无为而治”是老子最重要的政治智谋思想。“为无为,则无不治”。“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太上,不知有之……”他认为,圣人应以“无为”的态度来治理社会,就没有治理不好的。认为爱民治国,顺自然而无作为,是圣人大德之一种。最贤明的国君,是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人民各守其性,各安其生,人民完全是无拘无束,很自然地劳动生息,甚至不知有国君的存在。而最下等的国君,是那种以权术愚弄人民,以诡诈欺骗人民,法令不行。人民轻侮这样的统治者。因为这种国君本身就无信义可言,人民当然也不信任他了。他赞赏最贤明的国君,这种国君反而悠闲无为,并不轻易发号施令,人民却能安居乐业,获益丰足。年年如此,人民似乎并不觉得这是贤明国君的功劳,反而认为,我们原本就应该这样。阳子居曾问老子,英明的君王怎样治理天下?老子说:“英明的君王治理天下,功业普及,不认为是自己的功劳;教化万物,百姓并不感到依靠他。人民无法说出他的影响,但人民都乐于跟他在一起。”说:“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有其事、不足以取天下。”老子在这里,极力主张通过道家精神的修炼,将自身的情欲和妄想日渐去除,使自己达到“无为”的境界,就可以做到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就不愁治理不好天下。相反,如果凭着自己的意愿一意孤行,反而不能治理天下。

关于“祸福”,老子告诫人们,“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一思想,含有深刻的辩证法,后来不但在政治领域,在军事领域,许多聪明的将帅也都从中悟出许多道理,在变幻莫测的战场上,始终把握主动。

“治大国,若烹小鲜。”这是老子的治国之道。他认为,治理大国,就像烹烧小鱼一样,你不能老是翻动它,下面火烧着,锅又热,你要是不停地翻,那小鱼不碎才怪呢。其意在于,治理国家,要有长远之策,不能朝令夕改,或政令频繁。否则,人民会无所适从,或不堪烦扰,终日不安,总不知明日有何变故,这样的国家有不乱的吗?老子的这一思想,仍是出于他的基本政治谋术“无为而治”,是一种具体的治国方法。

老子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因而能产生许多警示后人的智谋思想。老子说:“弱之胜强,柔之胜刚”,他认为,人若能守柔弱的法则,就可以战胜敌人而保存自己。故曰:“弱者道之用。”他用水来说明柔弱胜刚强的道理:“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坚者莫之能胜。”天下之物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然而也再没有比水的力量善于攻坚了。即“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以柔克刚,以退为进,以屈求伸”是老子处世、治国的智谋艺术。可见老子并不消极,而是比较讲究斗争的智谋和艺术。老子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在中国数千年历史上,无论是政治领域,还是军事、外交领域,这种智谋思想都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

关于战争,老子的基本思想是:“夫佳兵者不祥之器者,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型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因而他主张“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他说,以力服人,人必不服,待有机可乘,还会得到报复。不得已而用兵,也只求达到救济危难罢了,绝不能逞强黩武。他认为,当时频繁的掠夺财物的不义战争,是统治者的罪恶,是因为统治者私人占有欲的恶性膨胀,因而他强烈地反对战争。但是他同时认为,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在反对别国侵略时,可以使用战争。“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即使不得不使用战争时,也应以平静、淡然、没有私愤和贪欲的态度对待战争。“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这就是说,即使是正义战争,胜利也就算了,不可逞强。制止了侵略就应立即罢手。“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就是胜了,也不要得意。胜而得意,就是喜欢杀人。而喜欢杀人的人,天下人不会归服他,他也就无法治理天下。

关于用兵,老子曾引用当时兵家名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意思是:我不敢先挑起战端以伐人,只有不得已才起而应战。在作战时,宁可退避三舍,不敢逞强冒进。以这种思想率军作战,则“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扔无敌”。这在用兵智谋上实际上是一种后发制人的方针,虽有行阵,却好像无阵无列;虽欲振臂,好像无臂膀可举;虽有兵器,却好像无兵器可用;虽对强敌,却好像无敌可赴。愈这样,却常可制敌于先。老子还告诫,“祸奠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统兵作战,致命弱点是轻敌。轻敌几乎丧失了最根本的东西——宝。老子谓“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爱,视士卒如赤子而尽力保护,所以能使部卒生勇武之气。俭啬则可积德蓄资,应用无穷。不敢为天下先,反而能得到天下拥护。三宝之中,以慈为最贵。以慈爱统御,战则胜,守则固,老天也会护卫他。老于说,善做将帅的,不会表现凶猛的样子;善于作战的,不会暴怒;善于克敌者,甚至不与敌交锋;善用人者,反而常处众人之中。“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战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老子还有许多智谋思想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如“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等。后人在运用老子这些智谋于社会实践时,往往会发现,一部《老子》其实处处都闪耀着智谋思维的火花。

老子是研究统御智谋的。他也是个政略家。苏秦、张仪是纵横家,主要特点是外交上的纵横捭阖,通过研究各个诸侯国之间的关系,以外交为达到目的的主要手段。其中尤其是苏秦,身挂六国相印,对外交智谋运用得十分自如。

然而,春秋战国时出现的智谋大家更多体现为兵家的管仲、尉缭、孙膑、孙武、鬼谷子这些人对于军事智谋,对于其他智谋的重要贡献。在诸子百家中兵家应该说是最为辉煌的。因为战乱年代,要以力取胜,以智取胜,更多的是用军事统帅、军事将领,所以兵家的著述比较多,兵家的观点比较深刻,兵家的地位也最高。这一时期兵家的代表作,除了世人比较熟知的《孙子兵法》之外,还有《鬼谷子》、《孙膑兵法》、《尉缭子》等。另外,管仲这些人虽然不是以兵法传世,但他的政略著作后人也是当作兵书而顶礼膜拜的。他同老子、孔子一样,在研究政略时,切入点常常是战争和军队,治国和安邦。应该说这一时期,在智谋学方面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同时达到了一个高峰。

⑦ 101思想政治理论是什么

101思想政治理论是考研政治考试,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考研政治,全名为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招生考试科目,属于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公共课科目。

考试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7)政治理论高峰扩展阅读:

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公告

报名要求

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包括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两个阶段。

所有参加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考生均须进行网上报名,并到报考点现场确认网报信息、采集本人图像等相关电子信息,同时按规定缴纳报考费。

应届本科毕业生原则上应选择就读学校所在省(区、市)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

单独考试考生应选择招生单位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指定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

其他考生(含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旅游管理和工程管理等专业学位考生)应选择工作或户口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指定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

网上报名技术服务工作由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负责。现场确认由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负责组织相关报考点进行。

网上报名

网上报名时间为2018年10月10日至10月31日,每天9:00-22:00。预报名时间为2018年9月24日至9月27日,每天9:00-22:00。

考生应在规定时间内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公网网址http://yz.chsi.com.cn,教育网址http://yz.chsi.cn,以下简称“研招网”)进行报名。

报名前,请务必提前浏览报考须知,并按教育部、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报考点以及报考招生单位的网上公告要求报名。

报名期间,考生可自行修改网上报名信息或重新填报报名信息。为避免多占考位,影响其他考生报考,一名考生只能保留一条有效报名信息。

考生报名时只填报一个招生单位的一个专业。

待考试结束,教育部公布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后,考生可通过“研招网”调剂服务系统了解招生单位的调剂办法、计划余额等信息,并按相关规定自主多次平行填报多个调剂志愿。

报名期间将对考生学历(学籍)信息进行网上校验,考生可上网查看学历(学籍)校验结果。

考生也可在报名前或报名期间自行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查询本人学历(学籍)信息。

未能通过学历(学籍)校验的考生应在招生单位规定时间内完成学历(学籍)核验。

考生应按要求准确填写个人网上报名信息并提供真实材料。凡因网报信息填写错误或填报虚假信息而造成不能考试、复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网上报名有关具体要求和注意事项,详见《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已在教育部官网http://www.moe.e.cn公开)及“研招网”报考须知。

网上报名时间充裕,建议广大考生合理安排报名时间,避开报名初期、末期高峰,避免网络拥堵影响报名。逾期不再补报,也不得再修改报名信息。

参考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公告

⑧ 政治理论学习不够,理论水平不高

可以多找些这方面的资料,自学,可以有效的提高自己的,就是还有这方面的能力。

⑨ 如何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党性修养

1、坚持以“学”立身,强化理论武装,增强党性修养。

学习是成长进步的阶梯专。注重学习是增强党性修养属、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精神境界的重要途径。要跟上时代发展,应对时代挑战,做到与时俱进,坚持立学为先,强化理论武装,增强党性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好思想认识的“总开关”。

2、坚持以“实”为本,明确作风标准,积极躬身实践。

要发扬求真务实、攻坚克难精神,在推动工作创新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勤于修炼,锤炼真功,提高本领。当前,就是要以"实"为本,秉持作风建设新标准,汇聚干事创业正能量。

(9)政治理论高峰扩展阅读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党的这一性质,决定了它的每个成员应当具有崇高的理想追求,坚定的政治信念,先进的思想觉悟,坚强的组织观念,必备的科学文化知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应该成为社会的中坚,民族的脊梁,阶级的先锋和时代的楷模。

要成为党员队伍中的一员,应该坚持不懈地加强党性教育,自觉实行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不断强化先锋队意识,积极履行党员的义务,才能充分发挥先锋战士的作用。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