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整改整治 » 镇社区治理

镇社区治理

发布时间: 2021-03-15 15:50:44

『壹』 如何在社区治理层面划分区县,街镇村社职能

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课题组组长,带头深入区县、街道、居村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建议。

『贰』 如何确定市县职能部门,乡镇政府在社区治理方面的法定权责

4.1.2 设立职业病防治领导机构 4.1.2.1 法定代表人是用人单位职业卫生管理体系的最高责任人,全面负责用人单位的职业 病防治工作。 4.1.2.2 用人单位法定代表人可在最高决策层任命一名或几名人员作为分管职业卫生工作 的负责人,其职责是: —建立、实施、定期评审职业卫生管理体系; —定期向最高管理层报告职业卫生管理体系的绩效; —组织并推动全体劳动者参加职业卫生管理活动。 4.1.2.3 职业病防治领导机构由: 法定代表人、管理者代表、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工会代表组成,其主要职责是审议职业卫 生工作计划和方案,布置、督查和推动职业病防治工作。 4.1.3 设置职业卫生管理机构 用人单位应设置或者指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及其相关组织, 负责本单位职业卫生管理体 系的建立和运行。 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及其相关组织的责任是: —组织执行职业卫生管理体系的方针政策; —制定职业卫生管理工作计划,确定明确的目标及量化指标,并组织实施; —组织对劳动者的职业卫生培训以及劳动者之间 (包括劳动者及其代表)的合作与交流, 以全面实施其职业卫生管理体系要素; —负责确定职业危害识别、评价及其控制人员的职责、义务和权利,并告知劳动者; —制定有效的职业病防治方案,以识别、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及工作有关疾病; —监督管理和评估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 —负责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测和职工职业健康监护。 4.1.4 用人单位应明确相关组织的职能 用人单位应明确工会、人事及劳动工资、企业管理、财务、生产调度、工程技术、职业 卫生管理等相关部门在职业卫生管理方面的职责和要求。 4.1.5 配备专(兼)职的职业卫生专业人员 用人单位应配备专(兼)职的职业卫生专业人员,对本单位职业卫生工作提供技术指 导和管理。用人单位按职工总数的千分之二到千分之五配备职业卫生专(兼)职人员,职 工人数少于三百人的用人单位至少应配备一名职业卫生专(兼)职人员。应检查职业卫生专 (兼)职人员的书面聘用文件、个人资质(职业卫生专业知识背景、工作经历和执业医师资 格)文件和专业档案。 4.1.6 职业病防治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责任制 用人单位在制定生产经营整体规划时, 应将职业病防治工作纳入法定代表人的目标管理 责任制中并通过层层分解的目标使下属机构都有相应的职责、任务、 目标、 进度和考核指标。 4.1.7 制定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 用人单位制定的年度职业病防治计划应包括目的、目标、措施、考核指标、保障条件等 内容。实施方案应包括时间、进度、实施步骤、技术要求,考核内容、验收方法等内容。 用人单位每年应对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的落实情况进行必要的评估, 并撰写年度 评估报告。评估报告应包括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的工作重点书面评估报告应送达决策层阅 知,并作为下一年度制定计划和实施方案的参考。 4.1.8 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用人单位应根据国家、地方的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的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相应的 规章制度。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应涵盖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作 业场所管理、作业场所职业病有害因素监测、职业病防护设施管理、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 管理、职业健康监护管理、职业卫生培训、职业危害告知等方面。 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应包括管理部门、职责、目标,内容、保障措施、评估方法等要素。

『叁』 如何创新城镇社区建设和社会管理

(一)逐步完善“多元共治”的善治格局
全面梳理社区工作,合理划分城市社区党组织、居委会、服务站的职责任务,细化具体工作和服务内容。完善社区党组织牵头、居委会和服务站参加的例会制度;建立健全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居民委员会以及其他社区自治组织、业主委员会、物管公司、社区代表联络员(即社区准人大代表)多方参与的社区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讨论社区社会管理中的重大问题和事项,协调沟通相关工作,尤其抓好以下四个着力点,推动社区“多元共治”善治格局的建立和完善。
1.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在我国基本完成了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现阶段,基层政府应该从微观的经济活动中退出来,整合和增强社会管理的职能。
一是要切实转变基层政府职能。城市区(街道)和乡镇一级的基层政府应该加快调整职能,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把经济职能剥离出来,交由上一级政府处理。让基层政府不再有经济指标的压力,全身心地投入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去,使社区与基层政府发生的互动被限制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
二是要把公共服务尽量下沉到社区。政府的社会管理和服务事务要按照“费随事转、权随责走”的原则下沉到社区,把社区服务站建设好,把公共服务送到居民的身边。通过严格设定专职岗位、规范工作流程和管理制度等,逐步实现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服务站的分设,强化社区服务站的政务服务职能。
三是要规范政府部门与社区自治组织的关系。进一步理顺政府部门和社区组织的关系,逐步理清社区自治组织承担的行政事务,规范政府部门设置的各类行政考核活动,对凡属于基层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职责范围内的事项,不得转嫁社区居委会。市、区(县)各部门进入社区工作,应由市、区(县)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领导小组)分级审批。各部门经审批允许进入社区的事项,在坚持“权随事转、费随事转、事费配套”原则下,明确授权内容、对象、权限、时限和拨付的经费。通过基层政府职能的调整,让城市社区从受到的行政束缚中解脱出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充满活力,与基层政府有着明显分界的社会实体。
2.积极发展各类社区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是现代社会社会管理的重要一级,没有充分发育的各类社会组织,就不可能让城市社区的社会管理取得新的突破。
一是不断强化社区居委会引领社区自治的功能。要做实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和社区议事会,组织居民开展民主自治;推行社区“准人大代表”机制,实现社情民意的有效传递;扩大社区直选范围,强化新型社区自治组织保证;鼓励社区居委会扶持和发展其他社区自治组织,壮大自治组织队伍。
1.明确社区工作人员身份和待遇。
针对当前社区岗位留不住优秀人才的现实问题,省政府应进一步明确社区工作者的身份待遇等基本问题,建议将社区服务站的工作人员定性为政府雇员,实行公开招录,工作待遇参照公务员管理,考核主体以职能部门和社区居民为主,推行岗位述职和民主评议方式。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定性为社会工作者,以社区选举和政府统一选聘专业社会工作者两种录入形式,待遇享受同等职级的公务员薪酬,考核主体为社区居民。
2.规范社区工作者管理。
一要妥善定岗定编。要根据社区规模,明确各种类型社区工作者的配备标准,严格控制社区岗位职数。建议社区规模在1000~2000户以内,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服务站配备工作人员分别不超过5人、3人,2000~3000户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服务站工作人员配备不超过7人、5人,总体规模宜控制在3500户以内。
二要切实规范管理。按照专业化、职业化要求,通过在岗培训、转岗安排等方式,逐步实现社区工作队伍的规范管理。对于不适合社区岗位要求的人员,进行有序置换,对于同一岗位不同职级、待遇的管理行为,进行有序规范和统一。
三要增强岗位稳定性。建议社区居委会任职期限延长至5年,保持社区岗位的稳定性。
3.提高社区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
一要加快落实“一社区一名大学生”计划。不断改善社区工作人员专业化结构。严格社区服务站工作人员的招录标准,其中年龄控制在40岁以下,学历为大专以上,具有相关服务经验。
二要实行社区工作者全员培训。建立3年一度轮训制度,明确培训时间和内容。鼓励和引导我省社区工作者参加国家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取得职业水平证书的将给予每月定额补助。
三要提高社区工作者的待遇。经济上要增加社区工作者的收入,政治上要在公务员录用、干部选拔等方面给予优待。
(四)加强以增强社区归属感和凝聚力为宗旨的文化建设
社区文化是社区居民在共同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区域性、群众性等特点的文化,包括社区意识、社区情感、社区人文环境等。加强社区文化建设,除了能够提高社区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外,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社区居民的相互了解,增强彼此的信任。新型社区是一个由“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共同体,同一社区居民构成越来越复杂,人们可能具有不同的职业、来自不同的阶层,甚至是暂居社区的流动人口,由于没有“单位制”条件下一起工作的交流机会,同一社区的居民基本上是“老死不相往来”。同时,由于城乡社区之间社会流动的加快,社区新成员还面临着有效融入社区的问题。只有通过文化的形式才能把社区居民凝聚起来,增强对社区的归宿感。
1.加强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社区文化重在建设。要把社区文化建设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统筹规划社区文化设施建设,加大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尤其要建设好社区文化中心。整合社区文化资源,争取社会的广泛支持,走“共建、共享”之路,发挥住社区单位在文化活动中的积极作用。
2.大力支持群众性的文化活动。社区要配备有文艺专长,热心于社区文化事业的专职工作人员,参与社区各类文艺团体的管理工作。政府要把为社区培训文艺人才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常组织社区文艺骨干进行培训,使之成为社区文化活动的主力军和社区文化活动的带动人。支持社区居民自发的群众性文化活动。
3.致力于培育社区的文化特色。每一个社区应根据本社区的地理位置、人员构成、文化层次等,创建本社区文化活动的品牌,形成本社区文化建设的特色。在内容和形式上要坚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从社区实际和居民需求出发,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载体,增强社区居民的认同度和参与的积极性。

『肆』 民政部门和乡镇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有区别有区别,门诊部门口乡村的社会是不一样的,因为他把你是。

『伍』 怎样推进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工作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就是要找准切入点、运用结合点、把握着力点,抓住着重点,千方百计解决影响社会和谐德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

(一)要加强社会矛盾化解,有力维护社会稳定.一是建立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相关制度。按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需要,健全完善矛盾纠纷定期排查、定期报告、
协调会议、首问负责制等制度,实现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使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二是注重矛盾纠纷的源头治理。要坚
持以人为本,在改革措施出台、管理方式改变、重大项目引进、重要活动举办等重大决策之前,充分征求群众和有关专家的意见,增加透明度,减少因决策不当带来
的社会各方的利益冲突。三是健全完善调处机制,及时有效地化解矛盾纠纷。健全完善镇(街)调解中心和村(居)调处工作站的组织体系建设和各项制度建设,运
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形式,及时有力地化解和处理矛盾纠纷,严防其升级、激化或转化。四是建立社会风险评估机制。加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不仅
要进行经济效益评估,看要不要干,而且要进行社会风险评估看能不能干五是建立积极预防稳妥处置社会公共危机事件机制。加强预防、稳妥处置。六是健全完善处
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快速有序反应机制,防止和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制定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预案,定期进行修订和完善,确保处置稳妥有效、协调有序。

(二)要加强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的整治,实现社会平安和谐。加强社会治安重点地区、重点部位排查整治,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改善民生、保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推进基层基础建设和平安建设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任务。

(三)要加强和改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实现人口的有序流动。如何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随着新的户籍管理规定出台,就需要我们探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办
法。一是把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列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逐步建立和完善覆盖流动人口的公共服务体系。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不仅是人口问题、经济问题,同时也是
社会问题、政治问题。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以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为目标,在制定公共政策、建设公用设施等方面,以为流动人口提供市民化待遇
为目标,统筹考虑长期在城市就业、生活的流动人口的利益和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覆盖流动人口的公共服务体系。要逐步完善保障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的体制机制,
努力为流动人口提供市民化待遇,亲情化服务,人性化管理,逐步实现流动人口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计生服务、子女就学、住房保障等方面与本地居民享有平等
权益。二是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一步完善流动人口管理的组织建设和机制建设。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创新机制、加强管理、优化服务、促进发展”的
根本要求,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摆上经济建设、社会管理的重要议程,着力巩固各级管理体系;完善各级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的服务管理机构,设立定级定编的专
职机构,配备专职人员,进一步完善流动人口组织建设和机制建设。三是以出租屋为重点,强化暂住登记,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抓手。

(四)解决社会组织管理服务问题,提升社会组织的管理服务能力。我国社会正处于前所未有的深刻社会变革中,社会生活多样化、多元化、多变化的特征日益凸
显,出现了一些新社会组织、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阶层。在当前新的形势下,解决好社会组织管理服务问题,提升社会组织管理服务能力。一方面,要加强境内社会
组织。对境内社会组织,坚持培育发展与管理监督并重的方针,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加强依法准入、依法管理和执法监督。明确有关部门管理、监督职能,明确社
会组织开业条件、审批程序、职责任务、活动宗旨,规范其行为。

(五)加强基层墓础建设,全面夯实基层基础。一是进一步加大平安建设的经费投入。要将平安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投入,以保证综
治各项工作和平安建设的顺利开展。二是健全完善基层政法综治组织机构。配齐配强市区、镇街综治办专职副主任和工作人员,明确责任,确保市区综治办和镇、街
道综治办有足够数量的专职工作人员。进一步加强镇(街)综治工作中心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村(居)综治工作站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站建设和村(居)
委会、治保会、调解会,以及基层公安派出所、人民法庭、司法所的建设,确保基层政法综治组织机构运行正常。

(六)发挥综治委成员作用,积极推进齐抓共管。要落实综治委各成员单位工作目标管贵任制,层层签订责任书;要建立和完善综治委各成员单位以及综治委“五个
专门工作小组”综治工作述职报告制度、联络员制度、平安创建联系点制度,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促进综治工作的全面协调发展;要进一步增强参与社会治安综
合治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陆』 如何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呢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政府主导的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

意见提出,要健全完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有效发挥基层政府主导作用,注重发挥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基础作用,统筹发挥社会力量协同作用;要不断提升城乡社区治理水平,增强社区居民参与能力,提高社区服务供给能力,强化社区文化引领能力,增强社区依法办事能力,提升社区矛盾预防化解能力,增强社区信息化应用能力。

意见要求着力补齐城乡社区治理短板,要改善社区人居环境,加快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优化社区资源配置,推进社区减负增效,改进社区物业服务管理。强化组织保障,要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完善政策标准体系和激励宣传机制。

『柒』 推进社区治理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

加强社区社会管理是全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社区从开始就被定义为“小社会”,社会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一个个实体的社区里进行,一个社区所面临的许多问题,既是某一社区中单独的存在,也是更大社会范围内的问题的具体表现。因此,探索社区存在的一些问题,为解决整个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些现象有所帮助。
一、“社区”来源
1887年滕尼斯用“社区”与“社会”两个综合性分析概念,来说明人类演进过程中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的两极特征。他认为“社区是一种持久的真正的共同生活,是一种原始的或者天然状态的人的意志的完善的统一体。”社会则是一种有目的的联合体。在社会里人们“虽然也像在共同体里一样,以和平的方式相互共处地生活和居住在一起,但是基本不结合在一起,而是基本上分离的。”由此,滕尼斯认为社区是由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同质人口组成的、价值观念一致、关系密切、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抚的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共同体,并强调人与人之间所形成的亲密关系和共同的精神意识以及对社区的归属感、认同感。随后20世纪20-30年代,研究都市社区的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R.E.帕克强调了社区的本质特征是“地域性”的观点。1955年,美国社会学家G.A.Hillery则认为,大多数社会学家认同的社区概念应包括社会互动、地理区域和共同关系三个特征。
目前我国对社区的研究较有影响力的范式是“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此类研究将社区视为社会的代表或者国家与社会的中介,通过社区去验证关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某些重要论点。另外一个研究方向是研究社区治理的具体范畴,他们认为社区是中国公民社会崛起、推动社区自治和城市共同治理的重要方式,政府向社区让权、还权、授权,成为社区自治的推动力,而草根社区通过公民行动和政治参与,并对管理体制形成强大的冲击力。
目前,按经济结构、人口密度、人口聚集规模标准分类,主要有农村社区、城市社区和集镇社区(或城镇社区)三种,本文探讨的是城市社区治理中存在的不足。
二、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我国的国家和社会关系经历了巨大的转变,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正逐步走向服务,各类非政府社会组织取得了一定能动性,社会管理的创新活动正如火如荼。尽管公民社会形成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结构已逐步改善,但因为公民意识尚不普遍、法制体系尚不健全、民间组织的自主性不强等原因,虽出现了不少社区自治的示范社区案例,但大多数采取的仍然是政府为主导的社区治理模式,政府外的社会力量如社区法定组织与民间组织等都还很弱小,存在以下不足:
1.治理主体定位不清
我国社区自治程度普遍较低,政府往往通过行政命令和强制手段直接控制社区的治理工作。在城市社区治理中,社区的独立性与法律赋予的自治性都受到了限制,社区成为基础政府组织及其派出机构的“附属物”。市、区各管理部门存在工作职能相互混淆的情况,结果往往各自为政,工作布置繁杂和重复交叉,使社区居委会这一群众性自治组织承担了大量原本属于政府部门的工作任务,成为政府部门的承受层、操作层和落实层,加之工作中权、责、利的不明晰和当前考评机制的综合因素,社区工作开展起来力不从心,疲于应付。这种社区行政化实际上形成了领导与指导兼有的双重关系,而其原本的自治管理功能却日益萎缩,不利于提升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也不利于提高社区居委会的威信,同时还严重影响了社区的承载能力。
在治理角色错位的的同时,政府过多地干预了非政府社会组织的自主权利,使得一些地方的居委会承担了一些应由非政府社会组织承担的事务性职能,如社区文化活动、公益慈善活动、志愿者活动等。由于政府角色上的缺位和越位,出现了“该管的未管,不该管的强管,管了的又管不好”的现象,影响了社区建设的健康发展。
2.社区管理资源匮乏
我国城市社区普遍面临资源匮乏、配套支持难以满足社区治理需要的困境。一方面是人力资源匮乏。由于编制等历史原因,当前从事社区治理与服务工作的多是下岗职工、家庭妇女、离退休职工等,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比例偏低,大多数从业者没有经过社会工作的专业培训,缺乏社会管理知识,面对社区各项功能社会化服务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另外社区工作人员工作强度很大,但工资薪酬却普遍偏低,吸引不了高素质人才,社区工作者队伍青黄不接。另一方面是政策资源缺乏。社区治理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很多条例过于笼统,执行起来难度较大,而政策间也缺乏有效衔接,这为注重细节管理的社区治理带来了很多困难。具体表现在:一是街道办事处指导下的社区居委会,对自身行政服务和管理的范围没有制定明确的制度规范,容易造成管理缺位或越位的现象;二是社区内的市、区属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分别按各自指令行事,与社区之间的关系缺乏有效的政策和法律依据,往往造成社区事务相互推诿扯皮;三是社区管理运行尚未形成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难以制约一些权力集中部门的工作。
3.社区参与性不强
社区治理的目标就是通过多元的社区组织实现对社区治理的参与,治理的主体既包括党团组织和政府组织,也有非营利组织和市场组织,还有居民个人。现阶段社区内居民参与和社会组织参与积极性都不高,社区活动的行政化痕迹明显。虽然很多社区管理机构对居民的意愿和要求给予了一定的重视,居民的合理化建议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采纳,但靠行政推动力来整合社会力量的方式很难吸引居民自觉参与。而在政府的强势领导下,社区社会组织活动的开展很多时候处于被动地位,因为这些组织无法像政府那样采取合法的强力手段实现公共管理和保护公民的公共安全与人权,而政府与营利组织又不能像非营利组织那样对社区弱势群体提供免费而又受到受助者欢迎的服务。此外,社区中存在各种各样的社会主体,这些主体在社区活动中构成错综复杂的关系,但目前各组织尚未明确各自所应该承担的职责和义务,比如社区非正式组织与政府机构之间、业主与物业公司之间的共建与共享尚未成形。 三、城市社区治理的对策分析
1.创新政府管理方式
虽然我国的社区治理模式大多数还是政府主导,但是参照武汉、上海等社区管理的创新经验,我们发现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由单一行政管理模式转变为政府与社区互动的治理模式道路可行,这是构筑政府依法行政与社区依法自治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模式,也是架构“小政府、大社会”的创新社会管理途径。一要明确居委会与各职能部门所担负的职责。各职能部门必须独立承担的行政管理责任,对于自己职能内的事务不推给社区,如果需要社区协助应该提供工作人员和相关经费,其他如社区保障、群众文化等社会性服务工作应从行政职能中分离出来,按“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移交社区,并界定社区自治管理的职责,包括社区社会机构的管理、邻里关照等社区公益事业建设等。二要创新社区评议的考核监督机制。对社区的考核由上级部门的单向考核,转变为上级部门、驻区单位、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的多向考核;政府职能部门在社区建立公示制、承诺制,接受社区成员的监督和评议;考核管理社区、服务居民的内容应当以社区居民的满意度为主,并取消考核与社区职能无关的内容,切实为社区工作减负。
2.加大人才队伍建设
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规划》指出,要积极推进社区服务人才队伍专业化、职业化,落实“一社区一名大学生”政策,实施50万大学生服务社区计划。对各种不同类型的人才,要采取公开推荐、民主推荐、群众推荐、组织推荐、个人自荐等方式,引入竞争机制,推行竞争上岗,创造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针对社区管理特点,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建立培训登记管理制度,鼓励社区工作者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考试和学历教育,对社区服务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切实提高社区干部的计算机操作、口头表达、文字组织、矛盾协调等技能。另外,要认真落实政务公开、财务管理、民主评议干部等规章制度,保障社区人才队伍的稳定,从而使社区管理服务水平向规范化、专业化、制度化发展迈进。
3.提升社区居民参与
社区居民参与度的高低,决定着社区建设与城市基层民主化实现程度的高低,是创建和谐社区的基础,也是实现社区建设自治发展的关键。首先,要引导居民群众在社区民主管理中发挥作用。通过建立社区网站、张贴宣传通知等各种方式实行居委会工作公开;开展试行社区事务听证制度,增加社区管理的透明度,提高居民责任感,对影响居民生活的大小事情通过召开听证会、楼道会等形式解决。其次,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和互助活动,融洽邻里关系,消除矛盾纠纷,满足社区居民多方面的精神需求,并通过树立社区活动积极典型,引导居民自觉参与社区的管理,形成和谐邻里、平等互助的良好社区风气。
4.培育各类社区组织
社区服务组织是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的重要力量,对该类组织的设立和发展要给予必要支持,特别是对公益慈善类、社会福利类、社会服务类社会组织等应简化登记手续,降低准入门槛,减免税收费用,对办公场所方面也应积极配合。此外,对一些提供服务的社会组织可以借鉴香港地区的做法,试水市场化的购买制度,引导符合条件的组织或个人创办公益性组织,扩大试点服务范围和内容,实现社区居民综合性服务的提供。
当前中国社会结构正处在公民社会逐步形成发展阶段中,处于这个阶段的公民社会虽已形成,但还不够成熟。作为典型的政府主导型的公民社会,中国处在市场、社区与民间组织还不成熟的转型时期,只有采取多种管理方式,积极加强人才培养,促进社会组织发展,培育社区公民意识,不断提高社区自治能力和自主意识,才能引导社区治理逐步走向成熟。

『捌』 西藏城镇社区治理读后感

下雪了,雪真大啊!地上白了,树上白了,就连房子上也白了。
前几天下了一场暴雪,学校放了两天的假。昨天老师发短信说明天有堆雪人活动。因为雪很深,我们迈着脚步艰难的来到了学校。到了间操时间,堆雪人活动如期开始了,同学们都准备好了工具:绿色的彩带呀,黑色的石子呀,五颜六色的瓶盖,都成了我们的工具。老师帮助我们找到了一块雪都差不多成型的地方,接着我们先用小铲子把雪都聚在一起,拍实。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