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整改整治 » 环境保护公司治理

环境保护公司治理

发布时间: 2021-03-13 05:37:59

❶ 常有大恒环保公司治理污水怎么样

我之前 污水 处理 是招 的 大 恒环 保, 这个 公司 做 这 个真 的不 错 , 是专门 研究 工 业 污 水 处 理 的。

❷ 主要的几种公司治理结构和公司治理模式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在工商登记里面,关于企业的经营状态有好几种方式,必须存续,开业,停业,注销等,那这些经营状态都说明什么呢,表示企业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企盈小编今天跟你说说。

经营状态一般分为八种:存续、在业、吊销、注销、迁入、迁出、停业、清算。因为不同省份可能有细微的区别,一般在营、正常、经营、在营在册、有效、在业在册也是在业的意思。

1、经营状态存续是指:企业依法存在并继续正常运营,但是不生产,也被称作开业、正常、登记。

2、经营状态在业是指:企业正常开工生产,新建企业包括部分投产或试营业。

因不同省份可能有细微的区别,一般在营、正常、经营、在营在册、有效、在业在册也是在业的意思。

3、经营状态吊销;未注销是指:吊销企业营业执照,是工商局对违法企业作出的行政处罚。企业被吊销执照后,应当依法进行清算,清算结束并办理工商注销登记后,该企业法人才归于消灭。

4、经营状态注销是指:企业已不复存在,丧失法人资格。

5、经营状态迁出是指:企业登记主管机关的变更,迁离某主管机关。

6、经营状态迁入是指:企业登记主管机关的变更,迁入某主管机关。

7、经营状态停业是指:由某种原因,企业在期末处于停止生产经营活动待条件改变后仍恢复生产。

8、经营状态清算是指:按章程规定解散以及由于破产、被吊销等其他原因宣布终止经营后,对企业的财产、债权、债务进行全面清查,并进行收取债权,清偿债务和分配剩余财产的经济活动。

❸ 公司治理的公司治理模式

公司治理模式主要有三种:英美模式、日德模式和家族模式。 英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基本特征
公司内部的权力分配是通过公司的基本章程来限定公司不同机构的权利并规范它们之间的关系的。各国现代企业的治理结构虽然都基本遵循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立的框架,但在具体设置和权利分配上却存在着差别。
1.股东大会
从理论上讲,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但是,英美公司的股东非常分散,而且相当一部分股东是只有少量股份的股东,其实施治理权的成本很高,因此,不可能将股东大会作为公司的常设机构,或经常就公司发展的重大事宜召开股东代表大会,以便作出有关决策。在这种情况下,股东大会就将其决策权委托给一部分大股东或有权威的人来行使,这些人组成了董事会。股东大会与董事会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委托代理的关系。股东们将公司日常决策的权利委托给了由董事组成的董事会,而董事会则向股东承诺使公司健康经营并获得满意的利润。
2.董事会
董事会是股东大会的常设机构。董事会的职权是由股东大会授予的。关于董事会人数、职权和作用,各国公司法均有较为明确的规定,英美也不例外。除公司法的有关规定以外,各个公司也都在公司章程中对有关董事会的事宜进行说明。公司性质的不同,董事会的构成也不同。在谈到公司治理问题时,常常要根据不同性质的公司进行分析。 为了更好地完成其职权,董事会除了注意人员构成之外还要注意董事会的内部管理。英美公司的董事会在内部管理上有两个鲜明的特点:
其一,在董事会内部设立不同的委员会,以便协助董事会更好地进行决策。一般而言,英美公司的董事会大都附设执行委员会、任免委员会、报酬委员会、审计委员会等一些委员会。这些委员会一般都是由董事长直接领导,有的实际上行使了董事会的大部分决策职能,因为有的公司董事太多,如果按正常程序进行决策,则很难应付千变万化的市场环境。也有可能因为决策者既是董事长同时也是最大股东,对公司事务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所以不愿让太多的人分享他的决策权。在这种情况下,董事会是股东大会的常设机构,而执行委员会又成为董事会的常设机构。除这样一些具有明显管理决策职能的委员会外,有的公司还设有一些辅助性委员会,如审计委员会,主要是帮助董事会加强其对有关法律和公司内部审计的了解,使董事会中的非执行董事把注意力转向财务控制和存在的问题,从而使财务管理真正起到一种机制的作用,增进董事会对财务报告和选择性会计原则的了解;报酬委员会,主要是决定公司高级人才的报酬问题;董事长的直属委员会,由董事长随时召集讨论特殊问题并向董事会提交会议记录和建议的委员会,尽管它是直属于董事长的,但它始终是对整个董事会负责,而并不只是按董事长的意图行事。美国的有些公司又成立了公司治理委员会,用以解决专门的公司治理问题。
其二,将公司的董事分成内部董事和外部董事。内部董事是指公司现在的职员,以及过去曾经是公司的职员,三种人,一是与本公司有着紧密的业务和私人联系的外部人员;二是本公司聘请的外部人员;三是其他公司的经理人员。外部董事一般在公司董事会中占多数,但一般不在公司中任职;内部董事一般都在公司中担任重要职务,是公司经营管理的核心成员,美国大多数公司企业的内部董事人数为三人,很少有超过五人的。外部董事有的是私人投资者,它通过在股票市场上购买公司股票而成为公司大股东,但他们往往对于公司的具体业务并不了解,大部分外部董事作为其他公司的代表进入公司董事会,而这些公司又常常是法人持股者。自70年代以来,英美公司中的外部董事比例呈上升趋势。按理讲,外部董事比例的增加会加强董事会对经营者的监督与控制,但是,英美大公司中同时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是公司首席执行官兼任董事会主席。这种双重身份实际上使董事会丧失了独立性,其结果是董事会难以发挥监督职能。
3.首席执行官(CEO)
从理论上讲,董事会有权将部分经营管理权力转交给代理人代为执行。这个代理人就是公司政策执行机构的最高负责人。这个人一般被称为首席执行官,即CEO。在多数情况下,首席执行官是由董事长兼任的。即使不是由董事长兼任,担任此职的人也几乎必然是公司的执行董事并且是公司董事长的继承人。但是,由于公司的经营管理日益复杂化,经理职能也日益专业化,大多数公司又在首席执行官之下为其设一助手,负责公司的日常业务,这就是首席营业官,即COO(Chief Operation Officer)。在大多数公司,这一职务一般由公司总裁(President)兼任,而总裁是仅次于首席执行官的公司第二号行政负责人。也有的公司,由董事长同时兼任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和总裁。此外常设一名首席营业官协助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的工作。此外,公司还设有其他一些行政职务,如首席财务官等。在英美公司的行政序列中,以首席执行官的地位最高,其次为公司总裁,再次为首席营业官,接下来是首席财务官。在总裁以下,各公司还常常设有多名负责具体业务的副总裁,包括执行副总裁和资深副总裁。这些副总裁一般都负责公司的一个重要业务分部,或者是作为公司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的代表担任重要子公司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由于首席执行官是作为公司董事会的代理人而产生,授予他何种权利、多大的权利以及在何种情况下授予,是由各公司董事会决定的。首席执行官的设立,体现了公司经营权的进一步集中。
4.外部审计制度的导入
需要注意的是,英美公司中没有监事会,而是由公司聘请专门的审计事务所负责有关公司财务状况的年度审计报告。公司董事会内部虽然也设立审计委员会,但它只是起协助董事会或总公司监督子公司财务状况和投资状况等的作用。由于英美等国是股票市场非常发达的国家,股票交易又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公司财务状况的真实披露,而公司自设的审计机构难免在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和真实性方面有所偏差,所以,英美等国很早便出现了由独立会计师承办的审计事务所,由有关企业聘请他们对公司经营状况进行独立审计并发布审计报告,以示公正。英美等国公司每年的财务报告书都附有审计事务所主管审计师签发的审计报告。政府的审计机构也在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公司经营状况进行审计并对审计事务所的任职资格进行审查。这种独立审计制度既杜绝了公司的偷税漏税行为,又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公司财务状况信息的真实披露,有助于公司的守法经营。 德日治理模式被称为是银行控制主导型,其本质特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商业银行是公司的主要股东
目前德日两国的银行处于公司治理的核心地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银行深深涉足其关联公司的经营事务中,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主银行体系。所谓主银行是指某企业接受贷款中具第一位的银行称之为该企业的主银行,而由主银行提供的贷款叫作系列贷款,包括长期贷款和短期贷款。
日本的主银行制是一个多面体,主要包括三个基本层面:一是银企关系层面,即企业与主银行之间在融资、持股、信息交流和管理等方面结成的关系;二是银银关系层面即指银行之间基于企业的联系而形成的关系;三是政银关系,即指政府管制当局与银行业之间的关系。这三层关系相互交错、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或称为以银行为中心的、通过企业的相互持股而结成的网络。 在德国,政府很早就认识到通过银行的作用来促进经济的增长。开始银行仅仅是公司的债权人,只从事向企业提供贷款业务,但当银行所贷款的公司拖欠银行贷款时,银行就变成了该公司的大股东,银行可以自己持有一家公司多少股份,在德国没有法律的限制,但其金额不得超过银行资本的15%。一般情况下,德国银行持有的股份在一家公司股份总额的10%以下。
另外德国银行还进行间接持股,即兼作个人股东所持股票的保管人。德国大部分个人股东平时都把其股票交给自己所信任的银行保管,股东可把他们的投票权转让给银行来行使,这种转让只需在储存协议书上签署授权书就可以了,股东和银行的利益分配一般被事先固定下来。这样银行得到了大量的委托投票权,能够代表储户行使股票投票权。到1988年,在德国银行储存的股票达4115亿马克,约为当时国内股票市场总值的40%,加上银行自有的股票(约为9%),银行直接、间接管理的股票就占德国上市股票的50%左右。
商业银行虽然是德日公司的最大股东,呈现公司股权相对集中的特征,但是二者仍然存在一些区别。在日本的企业集团中,银行作为集团的核心,通常拥有集团内企业较大的股份,并且控制了这些企业外部融资的主要渠道。德国公司则更依赖于大股东的直接控制,由于大公司的股权十分集中,使得大股东有足够的动力去监控经理阶层。另外由于德国公司更多地依赖于内部资金融通,所以德国银行不像日本银行那样能够通过控制外部资金来源对企业施加有效的影响。
2.法人持股或法人相互持股
法人持股,特别是法人相互持股是德日公司股权结构的基本特征,这一特征尤其在日本公司中更为突出。二战后,股权所有主体多元化和股东数量迅速增长是日本企业股权结构分散化的重要表现。但在多元化的股权结构中,股权并没有向个人集中而是向法人集中,由此形成了日本企业股权法人化现象,构成了法人持股的一大特征。
据统计,日本1949--1984年,个人股东的持股率从69.1%下降为26.3%,而法人股东的持股率则从15.5%上升为67%,到1989年日本个人股东的持股率下降为22.6%,法人股东持股率则进一步上升为72%,正由于日本公司法人持股率占绝对比重,有人甚至将日本这种特征称为“法人资本主义”。
由于德日在法律上对法人相互持股没有限制,因此德日公司法人相互持股非常普遍。法人相互持股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垂直持股,如丰田、住友公司,它们通过建立母子公司的关系,达到密切生产、技术、流通和服务等方面相互协作的目的。另一种是环状持股,如三菱公司、第一劝银集团等,其目的是相互之间建立起稳定的资产和经营关系。
总之,公司相互持股加强了关联企业之间的联系,使企业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在一定程度上结成了“命运共同体”。
3.严密的股东监控机制
德日公司的股东监控机制是一种“主动性”或“积极性”的模式,即公司股东主要通过一个能信赖的中介组织或股东当中有行使股东权力的人或组织,通常是一家银行来代替他们控制与监督公司经理的行为,从而达到参与公司控制与监督的目的,如果股东们对公司经理不满意,不像英美两国公司那样只是“用脚投票”,而是直接“用手发言”。但是德日公司的监控机制的特征有所不同。
4.德国公司监控机制的特征
德国公司监控机制的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德国公司的业务执行职能和监督职能相分离,并成立了与之相对应的两种管理机构,即执行董事会和监督董事会,亦称双层董事会。依照法律,在股份公司中必须设立双层董事会。监督董事会是公司股东、职工利益的代表机构和监督机构。德国公司法规定,监督董事会的主要权责,一是任命和解聘执行董事,监督执行董事是否按公司章程经营;二是对诸如超量贷款而引起公司资本增减等公司的重要经营事项作出决策;三是审核公司的账簿,核对公司资产,并在必要时召集股东大会。德国公司监事会的成员一般要求有比较突出的专业特长和丰富的管理经验,监事会主席由监事会成员选举,须经2/3以上成员投赞成票而确定,监事会主席在表决时有两票决定权。由此来看,德国公司的监事会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股东行使控制与监督权力的机构,因为它拥有对公司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聘任权与解雇权。这样无论从组织机构形式上,还是从授予的权力上,都保证了股东确实能发挥其应有的控制与监督职能。由于银行本身持有大量的投票权和股票代理权,因而在公司监事会的选举中必然占有主动的地位,德国在1976-1977年度的一份报告中表明,在德国最大的85个公司监事会中,银行在75个监督董事会中占有席位,并在35个公司监事会中担任主席。
如果公司经理和高层管理人员管理不善,银行在监事会的代表就会同其他代表一起要求改组执行董事会,更换主要经理人员。由此可见,德国在监事会成员的选举、监事会职能的确定上都为股东行使控制与监督权提供了可能性,而银行直接持有公司股票,则使股东有效行使权力成为现实。
二是德国监控机制有别于其他国家的重要特征是职工参与决定制度。由于德国在历史上曾是空想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极为活跃的国家,早在200年前早期社会主义者就提出职工民主管理的有关理论。1848年,在法兰克福国民议事会讨论《营业法》时就提议在企业建立工人委员会作为参与决定的机构。1891年重新修订的《营业法》首次在法律上承认工人委员会。德国魏玛共和国时期制定的著名的魏玛宪法也有关于工人和职员要平等与企业家共同决定工资和劳动条件,工人和职员在企业应拥有法定代表并通过他们来保护自身的社会经济利益等规定。尤其在二战以后,随着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德国职工参与意识进一步兴起,德国颁布了一系列关于参与决定的法规。目前,在德国实行职工参与制的企业共有雇员1860万,占雇员总数的85%。在德国的职工参与中,可以分为三种形式。其一是在拥有职工2000名以上的股份有限公司、合资合作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这种参与方式的法律依据是1976年通过的《参与决定法》。它涉及的主要是监事会的人选。监事会的人数视企业规模而定,在2000名以上到1万名职工以上的企业有监事会成员20名。职工进入监事会的代表中,职工和高级职员是按比例选举的,但每一群体至少有一名代表。其二是拥有1000名以上职工的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的参与决定涉及到董事会和监事会。董事会中要求有一名劳工经理参加。监事会的人数定为11人,席位分配的过程是,劳资双方分别提出4名代表和1名“其他成员”,再加1名双方都能接受的“中立的”第三方。其中的“其他人员”规定为不允许与劳资双方有任何依赖关系,也不能来自那些与本企业有利害关系的企业。其三是雇工500名以上的股份公司、合资合作公司等。规定雇员代表在监事会中占1/3,在监事会席位总数多于1个席位时,至少要有1名工人代表和1名职工代表。职工代表由工人委员会提出候选人名单,再由职工直接选举。
这样职工通过选派职工代表进入监事会参与公司重大经营决策,即所谓“监事会参与决定”,使得企业决策比较公开,这有利于对公司经营的监督,同时还有利于公司的稳定和持续发展。因为职工在监事会中占有一定的席位,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公司被兼并接管的可能性。这也是德国公司很少受到外国投资者接管威胁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而保护了经理人员做出长期投资的积极性。
5.日本公司监控机制的特征
日本银行的双重身份,决定了其必然在固定行使监控权力中,发挥领导的作用。日本银行及其法人股东通过积极获取经营信息对公司主管实行严密的监督。一方面,银行作为公司的主要股东,在盈利情况良好的条件下,银行只是作为“平静的商业伙伴”而存在。另一方面如果公司盈利开始下降,主银行由于所处的特殊地位,能够很早就通过营业往来帐户、短期信贷、与公司最高管理层商业伙伴的长期个人交往等途径获取信息,及时发现问题。如果情况继续恶化,主银行就可以通过召开股东大会或董事会来更换公司的最高领导层。 日本的董事会与美国很相似,基本上是实行业务执行机构与决策机构合二为一。但是日本董事会的股东代表特别少,从总体上看具有股东身份的仅占9.4%(主要股东为5.7%,股东代表为3.7%),而在上市公司特别是大公司中,具有股东身份的仅占3.9%,其余大部分都是内部高、中层的经理管理人员等,从董事会成员构成可以看出,董事会不是股东真正行使监控权力的机构。另外从表面上看,日本公司董事会也没有银行的代表,实际上并非如此,在日本公司董事会中,有一名以上的董事常常是公司主银行的前任主管,这是日本商业银行的通行做法。这位前任主管实际上就是为主银行收集信息,并对公司主管实行严密监控,当对公司主管经理的经营业绩不满意时,就可以利用股东大会罢免这些经理人员。 日本公司还通过定期举行的“经理俱乐部”会议对公司主管施加影响。尽管“经理俱乐部”会议是非正式的公司治理结构,但它实际上是银行和其他主要法人股东真正行使权力的场所。在“经理俱乐部”会议上,包括银行和法人股东在内的负责人与公司经理一道讨论公司的投资项目、经理的人选以及重大的公司政策等。 由于国情和企业所处的成长与发展环境的差异,使得韩国和东南亚的家族治理模式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在韩国和东南亚家族治理模式的特征中,有些特征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是相同的,但也有些特征只是在形式上是相同的,但在内容上却是不相同的。为了研究的方便,本文把形式上相同的特征都归诸于韩国与东南亚家族治理模式的共性,至于内容上的不同则在阐述相关特征时加以区别说明。同时,有些特征只存在于东南亚家族治理模式中,也有一些特征只存在于韩国的家族治理模式中,本文把这样的特征归诸于韩国和东南亚家族治理模式在特征上的差别。下面从共性和差别两个方面分别阐述韩国和东南亚家族治理模式的特征。
1.企业所有权或股权主要由家族成员控制
在韩国和东南亚的家族企业中,家族成员控制企业的所有权或股权表现为五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企业的初始所有权由单一创业者拥有,当创业者退休后,企业的所有权传递给子女,由其子女共同拥有。第二种情况是,企业的初始所有权由参与创业的兄弟姐妹或堂兄弟姐妹共同拥有,待企业由创业者的第二代经营时,企业的所有权则由创业者的兄弟姐妹的子女或堂兄弟姐妹的子女共同拥有。第三种情况是,企业的所有权由合资创业的具有血缘、姻缘和亲缘的家族成员共同控制,然后顺延传递给创业者第二代或第三代的家族成员,并由他们共同控制。第四种情况是,家族创业者或家族企业与家族外其他创业者或企业共同合资创办企业时,由家族创业者或家族企业控股,待企业股权传递给家族第二代或第三代后,形成由家族成员联合共同控股的局面。第五种情况是,一些原来处于封闭状态的家族企业,迫于企业公开化或社会化的压力,把企业的部分股权转让给家族外的其他人或企业,或把企业进行改造公开上市,从而形成家族企业产权多元化的格局,但这些股权已经多元化的家族企业的所有权仍然主要由家族成员控制着。上述五种情况中的每一种情况,在韩国和东南亚的家族企业中都大量存在着,而且上述五种情况包括了韩国和东南亚家族企业所有权或股权由家族成员控制的基本概况。
2.企业主要经营管理权掌握在家族成员手中
在韩国和东南亚的家族企业,家族成员控制企业经营管理权主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企业经营管理权主要由有血缘关系的家族成员控制,另一种情况是企业经营管理权主要由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和有亲缘、姻缘关系的家族成员共同控制。
3.企业决策家长化
由于受儒家伦理道德准则的影响,在韩国和东南亚家族企业中,企业的决策被纳入了家族内部序列,企业的重大决策如创办新企业、开拓新业务、人事任免、决定企业的接班人等都由家族中的同时是企业创办人的家长一人做出,家族中其他成员做出的决策也须得到家长的首肯,即使这些家长已经退出企业经营的第一线,但由家族第二代成员做出的重大决策,也必须征询家长的意见或征得家长的同意。当家族企业的领导权传递给第二代或第三代后,前一代家长的决策权威也同时赋予第二代或第三代接班人,由他们做出的决策,前一辈的同一辈的其他家族成员一般也必须服从或遵从。但与前一辈的家族家长相比,第二代或第三代家族家长的绝对决策权威已有所降低,这也是家族企业在第二代或第三代出现矛盾或冲突的根源所在。
4.经营者激励约束双重化
在韩国和东南亚的家族企业中,经营者受到了来自家族利益和亲情的双重激励和约束。对于家族第一代创业者而言,他们的经营行为往往是为了光宗耀祖或使自己的家庭更好地生活,以及为自己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份产业。对于家族企业第二代经营者来说,发扬光大父辈留下的事业、保值增值作为企业股东的家族成员资产的责任、维持家族成员亲情的需要,是对他们的经营行为进行激励和约束的主要机制。因此,与非家族企业经营者相比,家族企业的经营者的道德风险、利己的个人主义倾向发生的可能性较低,用规范的制度对经营者进行监督和约束已经成为不必要。但这种建立在家族利益和亲情基础上的激励约束机制,使家族企业经营者所承受的压力更大,并为家族企业的解体留下了隐患。
5.企业员工管理家庭化
韩国和东南亚的家族企业不仅把儒家关于“和谐”和“泛爱众”的思想用于家族成员的团结上,而且还推广应用于对员工的管理上,在企业中创造和培育一种家庭式的氛围,使员工产生一种归属感和成就感。例如,马来西亚的金狮集团,在经济不景气时不辞退员工,如果员工表现不佳,公司不会马上开除,而是采取与员工谈心等形式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家庭式的管理氛围在公司中产生了巨大的力量。印度尼西亚林绍良主持的中亚财团,对工龄在25年以上的超龄员工实行全薪退休制,使员工增加了对公司的忠诚感。再如,韩国的家族企业都为员工提供各种福利设施如宿舍、食堂、通勤班车、职工医院、浴池、托儿所、员工进修条件等。韩国和东南亚家族企业对员工的家庭式管理,不仅增强了员工对企业的忠诚感,提高了企业经营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亲和力和凝聚力,而且还减少和削弱了员工和企业间的摩擦和矛盾,保证了企业的顺利发展。
6.来自银行的外部监督弱
在东南亚,许多家族企业都涉足银行业。其中,一些家族企业的最初创业就始于银行经营,然后把企业的事业领域再拓展到其他产业;也有一些家族企业虽然初始创业起步于非银行领域的其他产业,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再逐步把企业的事业领域拓展到银行业。作为家族系列企业之一的银行与家族其他系列企业一样,都是实现家族利益的工具,因此,银行必须服从于家族的整体利益,为家族的其他系列企业服务。所以,属于家族的银行对同属于家族的系列企业基本上是软约束。许多没有涉足银行业的家族企业一般都采取由下属的系列企业之间相互担保的形式向银行融资,这种情况也使银行对家族企业的监督力度受到了削弱。 在韩国,银行作为政府干预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手段,是由政府控制的。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只有符合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要求,才会获得银行的大量优惠贷款,否则就很难得到银行的贷款。所以,韩国的家族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都纷纷围绕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从事创办企业和从事经营活动。这种情况使得韩国的家族企业得到了没有来自银行约束的源源不断的贷款。除筹资功能外,银行在韩国只是一个发放贷款的工具,而对贷款流向哪些企业,获得贷款企业的金融体质是否健康则很少关心,使得韩国家族企业受到来自银行的监督和约束力度较小。
7.政府对企业的发展有较大的制约
韩国和东南亚的家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受到了政府的制约。在东南亚国家,家族企业一般存在于华人中间,而华人又是这些国家的少数民族(新加坡除外),且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华人经济与当地土著经济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华人家族企业经常受到政府设置的种种障碍的限制。为了企业的发展,华人家族企业被迫采取与政府及政府的公营企业合作,与政府公营企业合资以及在企业中安置政府退休官员和政府官员亲属任职等形式,来搞好与政府的关系。而在韩国,政府对家族企业的制约主要表现在政府对企业发展的引导和支持上。凡家族企业的经营活动符合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要求的,政府会在金融、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予各种优惠政策进行引导和扶持,反之,政府会在金融、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予限制。因此,在韩国和东南亚,家族企业的发展都受到了政府的制约,但在东南亚,政府对家族企业采取的主要措施是限制,在韩国,政府对家族企业采取的主要措施则是引导和扶持。

❹ 想问下高洁雅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这个公司治理怎么样

我之前室内甲醛异味是找泉州市阿波罗质量检测机构处理的,效果还不错

❺ 北洋蓝(天津)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治理效果好吗

答:北洋蓝(天津)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治理效果事实应该好的。

❻ 福州立夏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治理甲醛比较专业吗

不是,要看有没有资质

❼ 环保公司治理废水需要资质吗

你好!zhousunxiao我来给你回答:
环保公司治理废水的资质认定
1、要根据你的工程承接能力而定,按照《关于水污染处理处置承接资质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注册资金在500万以上,可承接10万立方/天以上的大型污水项目的治理(一级);注册资金在100万~500万,可承接5~10万立方/天的中型污水项目的治理(二级);注册资金在50~100万,承接污水项目满2年,具有3次成功验收项目的治理污水企业,可承接5万立方/天以下的小型污水项目的治理(三级);新申请资质的污水治理企业,可领取临时废水处理资质。
2、申请临时资质,在企业所在的地极区、市、县主管环保部门申请,需提交相关的文件、照片、证书、从业履历等,一般审核60个工作日内;申请(一级)、(二级)资质,须到企业所在的省级市、首府主管环保的省级部门申请,一般审核期为90个工作日内。
还有什么需要,欢迎你提问。

❽ 室内怎么除甲醛呢就是新装修的房子,味道很重,一定要找公司治理吗添馨环保可以吗

可以的,这公司是做空气治理的,很好的,没有几天味道就没有了呢

❾ 公司治理三废,用于治理环保方面支出的费用属于会计中什么科目

你好!
公司 治理三废,用于治理环保方面支出 的费用属于会计中的制造费用-环境保护费(排污费)

如满意请采纳!

❿ 如何改善企业内部治理环境

当今世界,有许多国家都把发展中小企业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国外有些学者的研究表明,城市的中小企业密度与居民收入增长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一般地说,它们是呈正比例关系变化的。正因为如此,加快发展中小企业,提高国民收入水平,已经成为世界性的课题。欧盟国家在发展中小企业方面采取了积极措施,在中小企业公司治理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因此了解欧盟的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的现状与框架,将使我们得到有益的启示。

欧盟中小企业发展的基本状况

积极发展中小企业是欧盟经济中的重要特点,也是欧盟经济充满活力的原因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源泉。为了更好地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逐步实行规范化的管理,欧盟委员会提出了欧盟成员国采用欧盟的统一标准来划分中小企业的建议。这个标准将欧洲的企业规模划分为五种类型:“自雇企业”,即无雇用员工的企业;“非常小的企业”,即雇用员工1-9人的企业;“小企业”,即雇用员工10-49人的企业;“中型企业”,即雇用员工50-249人的企业;“大型企业”,即雇用员工250人以上的企业。这个标准比较好地反映了欧盟中小企业的共同特征,容易得到欧盟各成员国的普遍认同,因而,愈益成为研究欧洲中小企业分类的最权威的参数。
综观欧盟国家中小企业发展的情况,主要有以下特点:欧盟国家的中小企业在所有企业中占的比重很大;欧盟国家的中小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很大;欧盟国家的中小企业在科技进步中的作用很突出。
欧盟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总体政策,主要体现在马德里首脑会议通过的《欧盟中小企业白皮书》中,其核心在于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为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融资机制和发展环境。具体地说,包括改善融资环境、创设制度环境、促进技术创新以及提供信息服务等。

欧盟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的模式

欧盟各国的公司治理既有其共同性,又有其特殊性。我们这次考察选择的英国、德国、意大利三国,实际上代表了三种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
(一) 英国模式的公司治理
“共同模式”或称“英美模式”,标识着英、美等国在公司治理方面的某些特征。它的基本特征是股权的高度分散化与高度流动性。英国的资本市场相当发达,而且比较完善。 英国模式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它主要依靠资本市场来解决资本的配置与代理问题,因而表现出市场所固有的灵活性、激励与约束。这种高度发达与不断创新的资本市场,能够促进资本从低效领域向高效的转移,特别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风险投资产业筹集资金。但是,资本市场对于解决成熟产业比较严重的代理问题都存在缺陷。在股东分散的大公司,由于小股东在接管中同样存在“搭便车”现象,加之公司规模太大以及经理采取反接管的措施,使得一些接管难以发生或者成功,从而使这些企业的代理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
(二) 德国模式的公司治理
“德国模式”或称“德日模式”,标识着德、日等国在公司治理方面的某些特征。它的基本特征是股权集中度高,股票流动性小。在德国公司的股权结构中,银行的持股比重明显高于英美公司,而个人的持股比重则明显低于英美公司。从个人持股的比例看,美国为49%,英国为21%,而德国仅有15%。而在所有权集中程度方面,德国公司最高,上市公司中近3/4的公司都有一个大股东,其股权至少在50%以上。德国的资本市场类似于日本,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企业只能向银行融资。从俾斯麦时代起,德国人就认识到如何通过银行的作用来促进经济增长。银行与企业有着非常明确的关系,开始时银行只是公司的债权人,而当银行所贷款的那家公司到证券市场融资或拖欠银行贷款时,银行就变成了该公司的大股东。德国的银行参与公司治理,在公司融资及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德国的银行是全能银行,可以持有工商企业的股票。德国银行贷款的特点是长期贷款较多,约占2/3左右。银行对企业的贷款性质,使银行成为公司治理中的一个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从德国企业治理的结构看,还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双层的监督机构。德国公司的内部机构由股东会、监事会和理事会构成,理事会也叫管理委员会,属于执行机构,股东会和监事会都有监督的职能,形成了双层的监督机构。二是员工参与公司治理。德国很注重吸收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员工的权力和利益受到高度的重视。
(三) 意大利模式的公司治理
意大利公司治理结构的特点,主要是在于它缺乏通过持股或股权资本以及金融服务而对公司进行事后监督的金融结构。在意大利的公司所有制结构中,没有可能替代银行作用的金融机构。银行缺乏贷款的积极性,它们一般不喜欢与客户保护信贷关系型的融资。意大利小企业部门的中小型地方银行,在弥补小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中发挥了一些作用。意大利模式可称为家族或联盟控制的模式,它标识着意大利企业在公司治理方面的某些特征。意大利工业在发达国家中具有较高水平,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数量之多和企业规模之小,都是其他工业化国家所不能比拟的,因此,意大利素有“中小企业王国”之称。意大利中小企业的主要特色,就是地域同业中小企业集群,被称为“第三意大利现象”,实质上是指中小企业产业的有序分布。意大利北部艾米利亚——罗马格纳地区出现了一种以弹性专精的生产组织方式、先进的中小企业产业区和即时生产系统为特色的产业区。这种模式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注意,被称为“艾米利亚现象”。
从欧盟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的三种基本模式中,可以看到一些共同的特点:欧盟国家不仅普遍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而且采取有效的措施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包括税收优惠和金融支持及提供服务等方面的措施,有效地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使得中小企业在欧盟各国的经济发展中普遍地占据重要地位;欧盟国家的中小企业公司治理表现为共同治理,由于中小企业的规模比较小,内部治理结构一般比较简单,许多小型企业没有设立董事会或监事会,因此,企业治理就表现为内部治理与外部治理相结合的“共同治理”,即由投资人、经营者、顾客、政府、行业协会等共同担负起公司治理的任务;欧盟国家普遍重视工会组织的作用,注重保护雇员的利益,支持企业员工参与企业治理。在企业的监事会和理事会中,员工代表占有相当重的比例。这个特点导致了有的企业有意识地控制规模,从而影响了中小企业的数量及地位。

欧盟中小企业治理的几点启示

通过考察欧盟国家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了解欧盟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的框架,细致地分析它们的特点及优势,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积极发展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欧盟国家的共识,也是欧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因此,借鉴欧盟经验,就应该更加重视实施加快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

小企业占欧盟企业总数的99.8%,在欧盟国家的经济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欧盟国家普遍地扶持中小企业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措施,比如,英国特别重视发展中小企业增加就业岗位,德国特别重视通过发展中小企业推动技术创新,意大利特别重视通过发展中小企业推动区域性产业集群的形成。欧盟的实践证明,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促进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增加城市居民收入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国内外学者的实证研究也表明,中小企业的繁荣与经济增长、就业状况及城市居民收入水平之间,呈现一种正比例关系。所以,我们应该借鉴欧盟国家的经验,将积极发展中小企业作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
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已经成为欧盟国家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的重要特征,也是一般的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的总体框架,因此,借鉴欧盟经验,就应该鼓励利益相关者参与中小企业的公司治理。在对欧盟国家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的比较分析中,大家普遍认为英国、德国、意大利都采取了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框架。特别是一些小型企业,并没有也不需要成立董事会、监事会及理事会等机构,可见,它们没有很健全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其治理的内容和任务,绝非仅仅限于内部治理的范围,而是包括外部治理的利益相关者的共同治理。这恐怕也是一种全球性的现象,体现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的普遍的框架及特征。我们应该借鉴欧盟国家的经验,通过股东、董事会、银行、债权人、供应商、顾客及当地政府的参与,构筑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机制,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欧盟国家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的模式是多样化的,“英国模式”、“德国模式”、“意大利模式”都是有效的治理模式,因此,借鉴欧盟经验,就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学习这些模式。通过考察和分析,我们概括了欧盟国家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的三种主要模式,即以股权的高度分散化与流动性为特征的“英国模式”,以股权集中度高与股票流动性小为特征的“德国模式”,以家族或联盟控制的区域企业集群治理为特征的“意大利模式”。这些规模都具有各自的优势,当然,也有各自的劣势,如果想做到扬长避短,关键在于认清客观的实际情况,有条件地选择和采用。比如:近期目标可以更多地借鉴德国模式,即政府积极参与治理,支持员工参与共同治理;远期目标可以更多地借鉴英国模式,即通过利益相关者群体的成长和自律,实现公司治理的规范化及法制化;区域目标可以更多地借鉴意大利模式,即通过家族或联盟的控制,扶持区域性的中小企业集群。所以,我们应该借鉴欧盟国家的经验,从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区的实际出发,灵活地选用欧盟国家公司治理的模式,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的改善。
借鉴欧盟经验,应该寻找一条中国特色的中小企业公司治理道路。这就要求我们准确地把握我国的国情、省情和企情,将国际化的要求和中国企业的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研究制定一种改善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的框架。这样的框架应该考虑以下方面的情况: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的总体模式,即利益相关者的共同治理;欧盟国家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的成功经验,即“英国模式”、“德国模式”、“意大利模式”的合理借鉴;我国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的问题,包括外部治理的低效率、股权的高度集中、“三权合一”的治理结构等。应该把国际的原则、欧盟的经验和中国的情况结合起来,走中国特色的中小企业公司治理道路。
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扶持,改善中小企业公司治理也需要良好的环境。欧盟国家制定扶持中小企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政策、法律和资本市场、融资渠道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其中的资本市场和融资的因素是非常重要的,欧盟在这些方面做了有益的工作,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我国的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由于资本市场欠发达,法制不够健全,特别是信用体系不够完备,外部职业经理人市场空缺,导致中小企业以自有资金为主、股权高度集中化,完全依靠内部控制权来形成制度体系。解决融资问题,需要建立发达的资本市场,进一步开拓融资渠道;而融资的改善,又有赖于良好的信用环境的形成。总之,只有从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创造条件,才能有效地改善我国的中小企业公司治理。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