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整改整治 » 基层末梢治理

基层末梢治理

发布时间: 2021-03-12 08:25:22

1. 如何按照大抓基层的工作导向抓好基层党建工作

从严管党治党必须大抓基层。历史使命越光荣,奋斗目标越宏伟,执政环境越复杂,我们就越要增强忧患意识,越要从严治党,做到“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使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基层党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目前看,基层党组织整体状况是好的,但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有的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不强,甚至软弱涣散;一些党员党性意识淡化,组织纪律性不强,发挥作用不明显;有的党组织党内生活中的形式主义、自由主义、好人主义有所滋长。这些问题不认真加以解决,必然影响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历史经验证明,基层基础工作须臾不可忽视,须臾不能放松,只有把从严管党治党贯彻落实到抓基层打基础工作中去,贯彻落实到党员队伍教育管理中去,贯彻落实到党内组织生活中去,才能使我们党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强大、越来越有战斗力。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大抓基层。当前,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改革越是向纵深发展,越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从现实情况看,改革发展稳定大量任务在基层,推动党和国家各项政策落实的责任主体在基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也在基层。基层基础工作出了问题,必然影响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影响深化改革的成效。必须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适应经济基础、体制环境、社会条件的新变化,适应产业布局、行业分工、党员流向的新变化,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地创新党组织设置。推动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引导基层党组织团结带领群众投身改革、参与改革,深入做好思想引导、解疑释惑、化解矛盾工作,集聚正能量、消解负能量,把党的政治、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服务优势,抓好改革各项任务落实,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做出积极贡献。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大抓基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础在基层,工作重点在基层。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建立健全社会矛盾预警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协商沟通机制、救济救助机制,等等,这些都与基层党组织有着密切关系。基层党组织要在基层治理中有所作为,教育引导基层广大党员干部增强法治观念,正确处理党组织与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的关系,提高依法办事能力,通过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努力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各项任务和举措落实到基层。
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必须大抓基层。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基层的“神经末梢”,是党执政大厦的根基。如果不把基层组织建设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我们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不可避免会被历史淘汰。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群众对美好生活日益向往、对利益诉求日趋强烈、对服务需求日渐迫切,需要基层党组织进一步强化宗旨意识和群众观点,提高服务能力,拓宽服务渠道,打造各具特色的服务平台,探索因地制宜的工作载体,切实解决好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新形势下,我们必须强化执政意识、政治意识、忧患意识,下大力气抓好基层党建工作,进一步在薄弱环节和新兴领域健全组织扩大覆盖,不断巩固党的组织基础;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加大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力度,把高知识群体、新社会阶层的广大人员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
要树立大抓基层的工作导向。领导的行动就是最好的导向。大抓基层、固本强基,必须从各级党委做起,特别是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要站在从严管党治党、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充分认识抓基层打基础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承担和履行抓基层打基础的责任。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把基层党建工作真正摆到重要日程,部署工作要倾斜基层,督促检查要盯住基层,考核评价突出基层。要定期对基层党建工作进行研究谋划,加强宏观设计,既要提出目标任务,又要研究具体措施,加强跟踪指导,定期分析研判,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党员领导干部要经常深入基层一线,调查研究,加强具体指导。要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传导责任和压力,形成大抓基层的浓厚氛围。要加强对基层工作的具体指导,为基层支招,为基层减负,既要给基层下达“过河”的任务,又要帮助基层解决“桥”和“船”的问题。同时要帮助基层减轻不必要的负担,使他们更好地集中精力抓好工作。要健全和完善对基层基础工作的述职评议和考核,述职要突出抓基层打基础的内容,不光听怎么说,更要看怎么干;评议要评议基层基础工作怎么样,有一说一,有二说二,讲真话、讲实话,让抓得不好的红红脸、出出汗;考核工作要加大基层基础工作的权重,并注重考核结果的运用,聚精会神抓党建、工作成效显著的干部要作为选拔任用的重要条件,对基层问题多、群众意见大的要严肃批评,对因履行责任不到位导致矛盾突出、甚至酿成重大恶性事件的要严肃追究责任。
要树立大抓基层的用人导向。选什么样的人、从哪里选人、怎样选人,是最管用最有效的导向。一方面,要贤才能人上一线,精兵强将下基层,把有能力、有潜力、有前途、有作为的干部放到基层,尤其是要把市、县机关的优秀年轻干部派到乡镇、街道工作,使他们在基层一线经受锻炼,接通地气、熟悉基层,增长才干,从领导和骨干力量上加强基层、充实基层。另一方面,要选拔任用干部,要面向基层、面向一线,注重在复杂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一线培养、考验、选拔干部,把那些敢于担当、能够任事、善于处理复杂矛盾、群众认可的基层干部提拔任用到重要领导岗位。这样,形成良性循环,下去的愿意下,下去的有作为。同时,要重视关心村、社区等“体制”外的基层干部,他们工作任务重、压力大,非常辛苦。对他们要充分信任、体谅关爱,完善激励保障机制,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努力营造拴心留人的环境。表现优秀、工作突出的村和社区党组织书记可以选拔到乡镇、街道任职,打通基层干部的晋升渠道,加大从优秀和社区优秀负责人中选拔乡镇街道干部、考录公务员、招聘乡镇、街道事业编制人员的力度,积极推荐政治素质好、参政议政能力强的村和社区负责人作为各级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选,定期评比表彰村和社区党组织负责人,激发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好的用人导向,使基层成为年轻干部争相参与、建功立业的主战场和热心向往的工作岗位。
要树立大抓基层的政策导向。抓基层打基础离不开资源保障和政策支持。各级党委要研究制定向基层倾斜的有关政策,为抓基层打基础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保障。要落实报酬待遇等激励政策和制度规定。按照有关规定全面落实基层党组织书记、专职党务工作者报酬待遇和基本养老、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待遇。要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制度。把村、社区党组织工作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把国有企业党组织工作经费纳入企业预算;多渠道解决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组织工作经费问题,等等。在支持基层党组织活动场所、服务设施建设和便民利民举措方面,重点是建立落实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制度。要完善服务资源统筹机制。加强行业统筹,各系统各部门给基层安排任务,要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原则,提供相应的资金和资源,并以基层组织为主渠道落实到位;加强城乡统筹,推行部门包村、企业联村、村居共建,实现城乡基层党组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基层党建工作的倾斜和支持力度。
要树立大抓基层的舆论导向。总书记强调,无论是理论研究、宣传报道,还是文艺创作、思想教育,都要把坚持正确导向摆在首位,始终绷紧导向这根弦,讲导向不含糊、抓导向不放松。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各种舆论阵地,大力宣传抓基层打基础的重要性,宣传各领域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宣传各地各部门创新基层党建工作的新鲜经验,宣传扎根基层、无私奉献的优秀基层干部,宣传平常时刻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的优秀共产党员形象。引导广大群众看主流,不受支流支配;多看光明面,不受阴暗点影响;多看本质,不受表面现象迷惑。要注意不要把点上的问题说成面上的问题,不要把个别问题说成是整体问题,不要把局部问题说成是全局问题,尤其要防止基层干部被整体“污名化”的问题,通过正面的舆论导向,形成大抓基层、固本强基的良好环境和舆论氛围。

2. 如何推动乡村治理的法治化

日前有媒体评论称,农业生产方式变革,农村社会结构分化,乡村精英人才外流,传统宗法观念影响……乡村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末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同时要加快立法,推动乡村治理法治化。

分析人士表示,“村霸”背后很多都有宗族恶势力,要消除宗法社会的负面影响,让宗族恶势力难成气候,大学生村官与当地没有宗族纠缠,接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知识水平较高,有利于强化农村基层组织队伍。

希望乡村可以早日实现法制化治理!

3. 如何落实夯实基层,大抓基层的要求

从严管党治党必须大抓基层。历史使命越光荣,奋斗目标越宏伟,执政环境越复杂,我们就越要增强忧患意识,越要从严治党,做到“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使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基层党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目前看,基层党组织整体状况是好的,但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有的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不强,甚至软弱涣散;一些党员党性意识淡化,组织纪律性不强,发挥作用不明显;有的党组织党内生活中的形式主义、自由主义、好人主义有所滋长。这些问题不认真加以解决,必然影响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历史经验证明,基层基础工作须臾不可忽视,须臾不能放松,只有把从严管党治党贯彻落实到抓基层打基础工作中去,贯彻落实到党员队伍教育管理中去,贯彻落实到党内组织生活中去,才能使我们党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强大、越来越有战斗力。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大抓基层。当前,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改革越是向纵深发展,越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从现实情况看,改革发展稳定大量任务在基层,推动党和国家各项政策落实的责任主体在基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也在基层。基层基础工作出了问题,必然影响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影响深化改革的成效。必须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适应经济基础、体制环境、社会条件的新变化,适应产业布局、行业分工、党员流向的新变化,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地创新党组织设置。推动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引导基层党组织团结带领群众投身改革、参与改革,深入做好思想引导、解疑释惑、化解矛盾工作,集聚正能量、消解负能量,把党的政治、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服务优势,抓好改革各项任务落实,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做出积极贡献。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大抓基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础在基层,工作重点在基层。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建立健全社会矛盾预警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协商沟通机制、救济救助机制,等等,这些都与基层党组织有着密切关系。基层党组织要在基层治理中有所作为,教育引导基层广大党员干部增强法治观念,正确处理党组织与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的关系,提高依法办事能力,通过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努力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各项任务和举措落实到基层。
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必须大抓基层。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基层的“神经末梢”,是党执政大厦的根基。如果不把基层组织建设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我们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不可避免会被历史淘汰。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群众对美好生活日益向往、对利益诉求日趋强烈、对服务需求日渐迫切,需要基层党组织进一步强化宗旨意识和群众观点,提高服务能力,拓宽服务渠道,打造各具特色的服务平台,探索因地制宜的工作载体,切实解决好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新形势下,我们必须强化执政意识、政治意识、忧患意识,下大力气抓好基层党建工作,进一步在薄弱环节和新兴领域健全组织扩大覆盖,不断巩固党的组织基础;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加大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力度,把高知识群体、新社会阶层的广大人员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

4. 中国城市基层由社会控制到社区治理转变对吗

在当代中国基层治理体系的演进过程中,有三种类型的社区精英在不断巩固着中国执政的基础,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石。这三种类型的社区精英就是:革命型社区精英、经验型社区精英和知识型社区精英。
对于现代国家来说,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国家中的村落、社区乃至一基层组织的治理,都不是像传统社会那样,是在封闭的“封建化城堡”中独自运行的。无论是奉行自治原则的基层治理还是与国家政权体系相勾连的基层治理,都是作为现代国家建设的基石而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
基层治理与上层治理、国家政权的内部治理又是有区别的。基层治理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国家与社会的交接点而存在的。这样就决定了基层治理既要依靠基层、法律、选举等正式的制度要素,又要依靠基于信任、熟悉程度以及社区认同而形成的非正式制度要素。使基层治理体系得以运转的是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融合。这样,一个极为重要的要素就进入了我们的视野,这就是社区精英。基层治理要过得硬,仅仅依靠地方正式的公务人员是永远无法奏效的。这是基层治理的特性和逻辑所决定的。因此,要想提高基层治理的质量与水平,就得依靠一支特殊的队伍。这支队伍就是在社区拥有强劲影响力的“社区精英”。
一般来说,社区精英的成熟度与基层治理的质量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完善的基层治理体系得益于基层管理人员与社区精英的支持与合作。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如何培养社区精英,如何提高社区精英的影响力,如何配置与基层治理要求、基层治理特性相匹配的社区精英,都决定着基层治理的水平与质量。
在当代中国基层治理体系的演进过程中,有三种类型的社区精英在不断巩固着中国执政的基础,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石。这三种类型的社区精英就是:革命型社区精英、经验型社区精英和知识型社区精英。以上三种类型的社区精英都是与特定时代的逻辑和特色联系在一起的。
(一)革命型社区精英与基层治理的巩固
革命型社区精英孕生于新中国建立初期,在此后一段很长的历史时期内,革命型社区精英在基层治理体系中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新中国城乡社会的整合、国家政权末梢的巩固都是与革命型社区精英的诞生与成长密不可分的。在新中国建立之后,城市和乡村基层社会尽管都经历了被正式体系不断吸纳的过程,但国家对社会的吸纳并没有导致基层管理人员百分之百的官僚化、脱社会化或脱社区化。以居委会为载体的城市社区精英和以村委会为载体的乡村社区精英,都在国家与社会的连接点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沟通价值和整合作用。大量的口述史材料已经证明,尽管革命型社区精英所使用的管理工具与国家政权所使用的管理工具有着很大的相同性,但其管理成效的取得更要依靠个人魅力、人际信任、服务精神等生活化的管理要素。这恰恰说明了基层治理有着独特的逻辑、路径和成效标准。
(二)经验型社区精英与基层治理的重构
经验型社区精英是在改革开放时期,伴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单位体制的松懈以及国有的转制等结构性、体制性和政策性变动而逐渐孕育出来的。就城市基层治理而言,大量国有的中层管理者因为的转制而脱离原有组织。在随后的历程中,他们被吸纳到社区之中,从国有脱胎而来的管理者们在其原有职业生涯中积累的管理经验迅速转化为支撑社区治理的宝贵资源。由此塑造了特有的经验型社区精英队伍。他们对改革开放时期国家治理体系的巩固和中国执政基础的夯实产生了极为巨大的影响。就是在今天,很多城市的基层治理还不得不依赖于这一类型的社区精英以及他们在社区共同体中所缔造的制度传承与文化传承。就农村基层治理而言,在改革开放中诞生的经济能人等填补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之后所产生的精英真空。农村新型社区精英的成长既内嵌于农村权力和经济利益结构之中,又与正式的国家政权体系相嫁接,成为农村社会重塑基层治理体系的重要依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年龄等诸多原因,因特殊人生经历和特殊转型时期而诞生出来的经验型社区精英,即将退出基层治理的舞台。中国基层社会社区精英的代际更替能否顺利完成,将决定着国家治理的基石是否能够依然坚不可摧、固若金汤。诸多迹象表明,新型社区精英的培育和成长已经成为当下中国重构基层治理体系所面临的紧迫使命。
(三)知识型社区精英与基层治理的走向
伴随着经验型社区精英的隐退,一种新型的社区精英正在成长,这就是知识型社区精英。农村中的“村官”、城市社区中年轻的社区总支书记和居委会(社区)主任,已经成为当下社区治理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我们的调查中,农村社区基层治理中担当大任者往往是有知识(很多是高中毕业)、有见识(很多都有外出打工的经历)的年轻人。他们与早期革命型社区精英以及后来的部队转业型社区精英,在其成长路径、个人特质、管理方法和视野上都有了显著的不同。知识型社区精英的诞生,已经证明中国基层社会的社区治理在经历着社区精英替代进程。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特点,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节奏,同样,每个时代也有每个时代的主角。在中国基层治理的演进过程中,基层管理队伍特别是社区精英的成长都有其赖以存在的历史方位。任何一种类型的社区精英的成长也都有其特定的逻辑和路径。从革命型社区精英向经验型社区精英的转变,既是与基层社会的世俗化运动密切相关的,又是与国家政权对基层管理人员的结构性配置、新型社会空间对基层管理人员的吸纳联系在一起的。对于目前的中国来说,知识型社区精英的成长已经是大势所趋,但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就是,基层治理质量和水平的提高仅仅依靠知识是难以奏效的,基层治理的具体化、生活化、人际化、议题化以及应对的迅速性、及时性,都对知识型社区精英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调查,我们的观点是:(1)知识型社区精英的发展空间应该是开放的而不是闭合的。换言之,知识型社区精英可能不是永远沉淀于社区之中的,他们中的佼佼者很有可能成为新型高层管理者的一员。如果说以前的高层管理者大都有管理经济和主政一方的经历,那么未来部分高层管理者可能会经历社区化的洗礼。(2)知识型社区精英的来源应该是多渠道的,学校、社会、机关都应该成为向基层社会输送知识型社区精英的源头。从家门到校门再到机关门的“三门干部”只有经受社区的洗礼和锻造,才能成为真正的顶天立地的新型管理者。(3)革命型社区精英、经验型社区精英和知识型社区精英三者不是割裂的,其灵魂和使命是统一的、一体的、连续的。如果将以上三种类型的社区精英进行整体性的研究,总结中国基层治理的经验,探索中国基层治理体系演进的规律,进一步巩固社区精英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基石效应”和“基石地位”,则是中国国家治理之大幸。

5. 基层治理如何()是决定因素

基层治理的成效如何,人才是决定性因素。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提出,推动城乡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要始终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基层治理的基础性工程,引导更多人才在基层汇聚、在基层成长、在基层成才,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和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大量人口从农村进入城市,“单位人”逐步变为“社会人”,城乡基层治理发生了巨大变化,对基层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发生巨大变化。当前,农村致富带头人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城市专业化的社区工作者欠缺,已成为制约我省城乡基层治理效能提升的重要因素。打破基层人才瓶颈,夯实基层治理的人才基础,已是当务之急。

夯实基层治理的人才基础,要选好配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群众富不富,关键在支部”“支部强不强,要看领头羊”,村党组织带头人有觉悟、有干劲、有能力、有群众基础和奉献精神,作风正派、办事公道,才能搞好乡村治理,发展好村级经济。要在全省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以后,完善鼓励乡镇机关和事业单位干部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的政策措施,提倡符合条件的中心村、重点村、特色村党组织书记进入乡镇党委班子。广大优秀农民工在外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经验,是培育选拔带头人的重要来源,要深入实施优秀农民工回引培养工程,把更多优秀返乡农民工发展成党员、培养为村党组织带头人。

夯实基层治理的人才基础,要提高基层人才的专业化水平。乡村要重点培养本土人才,通过培育一批“土专家”“田秀才”、产业发展带头人、农村电商人才、农村职业经理人,打造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对教师、医生等专业人才,推行岗编适度分离机制,采取特设岗位等方式引进基层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城市社区要重点打造一支政治觉悟高、业务素养好、服务能力强、群众满意的社区工作者队伍。要研究制定社区工作者发展专项规划和政策措施,推进社区专职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体系建设。

夯实基层治理的人才基础,要加大投入保障力度,稳定人才队伍。在财力许可条件下,适当提高村干部待遇,进一步激发村干部干工作、抓发展的积极性。城市社区要加大激励力度,落实报酬待遇并形成正常增长机制,畅通社区工作者职业发展通道。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不断抓好基层人才队伍建设,为基层治理提供强大的人才基础和动力保障,才能不断提高基层治理效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要求。

6. 基层公务员是什么意思

基层公务员是一个相对概念,对县级单位而言是指依法纳入国家行政编制且由财政经费供养的乡镇公职人员,对地厅级以上单位而言则包括县级和乡镇公职人员,其中后者更被理论界和实务界所接受。
如果说基层政府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那么基层公务员就是一个个细胞。他们扎根基层,是最接近群众的公权力行使者,深刻影响着中国基层治理的现状和未来。
一种较为普遍的说法是中国“官民比”高达1:26,即每26个纳税人供养1名公务员。事实上,上述说法将国有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机关工勤人员以及离退休干部都纳入公务员范畴,扩大了统计范围。
严格意义上说,截至2012年底全国公务员总数为708.9万人,同时期中国大陆总人口135404万人,因此真正的“官民比”为1:191。同期,这一比例在英国为1:118,印度为1:109.5,俄罗斯为1:84.1,新加坡为1:71.4。
具体到基层,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强调精兵简政、严控编制,目前基层公务员约占公务员总数的60%。乡镇和街道办一般会内设党政综合办、经发办、城建办、社会办、综治办等工作部门,以及人大、妇联、团委等党群机构,加上派出所、工商所等“条管部门”,公务员编制在100名左右。
与全国乡镇平均管辖人口1.5万相比,基层政府的规模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么大,“一岗多职”和“一员多能”的现象较为普遍。由于行政编制由省编办统一管理,地方就不得不根据自身财力聘用事业编制人员和合同制人员,即所谓的“地方军”。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