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整改整治 » 生态治理持续

生态治理持续

发布时间: 2021-03-10 08:13:17

㈠ 我国生态问题及治理措施

一、我国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
1、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极为严重。
2、土地沙化、荒漠化问题十分突出。
3、自然灾难频繁,水旱灾难交替发生。
4、森林资源分布极不均衡,林草覆盖率低。
5、水资源严重短缺,且地区分布不均。
6、空气污染,主要来源于煤和石油等燃烧和工业气体排放物。

二、形成原因分析:
1、群众长期以来沿袭过去那种挖山种地、广种薄收、超载放牧等传统生产方式,只考虑眼前不考虑后果。这样不仅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粮食生产问题,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反而加剧了水土流失,导致了“越穷超垦、越垦越流、越流越穷”的恶性循环,严重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造成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2、在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地区,由于一些地方存在着只顾眼前利益,不计长远利益的心态,导致对大自然的无休止索取和掠夺式开发,造成生态环境质量下降。
3、传统粗放的耕作方式,只种地,不养地,只索取,不投入,只垦地,不护地,“种一年地,扒一层皮”,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承载能力弱化,人为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情况时有发生。
4、在开展生态环境建设上,有的地方没有战略眼光,缺乏系统思维,方法简单,措施不力,零敲碎打,应付上级,搞“面子”工程,造成劳民伤财,给生态环境建设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5、投入严重不足,地方匹配资金困难大,导致治理标准低,进度慢,效果差。以世界银行水土保持贷款项目为例,每平方公里治理投资平均达40-50万元,而目前国家投资给陕西省的每平方公里治理资金仅为2-3万元,加之陕北地区多为革命老区,经济发展落后,地方匹配资金和群众自筹能力十分有限,不足部分主要依靠群众投工投劳,因而治理速度慢、规模小、标准低、综合配套差,生态建设的效果不理想。
6、边治理边破坏现象时有发生。例如,陕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亦是贫困地区,盗伐林木现象时有发生;煤、气、油等矿藏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道路交通建设,往往破坏地貌和植被,造成了新的人为水土流失;粗放的掠夺式农牧业生产方式在水土流失重点区普遍存在,成为导致植被稀疏、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

三、解决对策:
1、植树种草,涵养水源,营造区域良好环境。水资源严重短缺,干旱连年发生,且持续时间长,追根溯源,就在于植被遭到严重破环,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能力下降。在空间布局上,应坚持“北草南林”的原则。
2、理顺思路,调整结构,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实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要适应新阶段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形势,由以粮为主的自给自足型农业向以林牧业为主的生态型农业转变,以发展特色农业、效益农业为调整的重点。要在保护和不断提高粮食生产综合能力,提高粮食生产水平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林果业、畜牧业等多种经营,培养主导产业,优化品种结构,开拓高附加值的特色产品,以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同时,推进农村经济向产业化、专业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标本兼治,综合治理,走生态农业发展之路。生态环境,重在保护。在抓好原有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监督的同时,要把小流域综合治理作为改善生态环的突破口来抓。要坚持“三高”(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达到“三保”(保土、保水、保肥),实现“三效”(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结合),搞好小流域综合治理;要以流域为单元,一条沟、一面坡、一架山的系统规划,山、水、林、田、路、草综合配套,工程、生物、耕作措施相互补充,全面提高小流域投入力度。通过清理河道、加固河堤和增加植被保持水土,防止流失。要把综合治理与科技开发相结合,通过治理一条流域,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群众,最终实现山绿、水清、村美、人富的目标。
4、全面规划,分步实施,要进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要按照“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先行试点、稳步推进”的原则,制定科学的、切实可行的山川秀美工程规划,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退耕还林要以造定退,重点是25度以上的坡耕地。退耕还林要尊重群意愿,不搞强迫命令和一刀切。对一时退不下来的陡坡耕地,要实行经济林草与粮油作物间作逐步退耕。以便做到退耕不减产,还林要增收,退得下,稳得住,不反弹。要分地区、分步骤搞好封山育林。按照“统一规划、集中配置、统一治理、政府控制的原则,搞好种苗基地建设,抓好省级和区域性重点苗圃,为植树造林,荒山绿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5、加强治理,保护资源,实现有序开发和综合利用。
(1)保护好天然林草资源,落实林业采伐政策,严禁乱砍滥伐;
(2)加强对已治理区域的治理和保护,对自然及人为造成的破坏及时采取维修和弥补措施,提高治理保护率;
(3)果断制止新的垦荒行为,严格推行封山禁牧,把人工治理与植被的自然恢复结合起来;
(4)要果断关闭和取缔“五小”企业,对地、市、县属工业污染源进行综合治理,不符合排放规定的企业不答应开机生产,保护空气和水资源不受污染;
(5)对地下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要具体规划,配套建设各项开发设施,逐步开发利用,不搞急功近利、竭泽而渔,杜绝破坏性、掠夺性开发;
(6)要进一步落实环保建设责任制,认真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法,加强环保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水平。
6、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开展资源节约活动,推进资源节约工作,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缓解资源瓶颈制约,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内涵就是实现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它是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途径实现发展的社会进步过程,对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转变,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㈡  生态环境恢复、保护与治理的方针和主要对策

1.人口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现行生育政策,提倡优生优育,保持低生育水平,2010年后人口增长率低于5‰。2030年前人口数量实现零增长,人口总量不高于1.21亿。

以农村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为重点,坚决抑制农村和流动人口出生率。

城市二胎率有上升趋势,应严格依政策控制。

建立和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实行更严厉的奖惩制度,杜绝计划生育工作中的“人情”失控和腐败现象。大力开展农村社会保障与社会保险工作,解决独生子女、双女户与老龄人口的后顾之忧。

发展农村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和在不破坏环境前提下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富裕程度是解决农村人口问题的必要途径。

2.土地资源

坚持保护耕地基本国策,坚决贯彻执行“土地管理法”及系列配套法规,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保护耕地总量基本动态平衡。既保证国家重点建设用地,又要注重保证我省粮食与食品供给安全。我省实现小康水平需人均耕地0.08 hm2,警戒水平人均0.073 hm2(据王国强),联合国最低警戒线人均0.053 hm2。依此标准,我省2010年达1.03亿人口时所需耕地分别为8240000 hm2、7550000 hm2和5490000 hm2。长远而言,我省人均耕地不宜小于0.066 hm2,人口总量不可突破1.21亿,依此计算,我省耕地总量不宜小于8050000hm2,其中基本农田不小于6900000 hm2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关系,切实搞好土地利用规划。统筹安排各类建设用地,合理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近期严格执行耕地“占一补一”规定。积极探索建立耕地储备制度。大型、重点建设工程用地单项审批,城、乡新增建设用地主要通过提高土地利用质量、盘活存量。要整顿回收城市闲置与低效建设用地,严防小城镇建设一哄而起,大片圈地。城市绿地不宜无限制扩大,尤其不宜大片建设空间利用率低的草地,建议城市建成区绿化率不超过35%。全省林木覆盖率不宜大于34%,土地绿化率不宜大于37%。主要交通干线两侧林地建设要适度,不可占用或荫蔽大量耕地,影响耕地质量。农村建设要消除“空心村”,提倡城镇化、高层化,压缩人均建设用地。

耕地总量稳定或增加的主要途径应通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水平实现。要加大城乡和工矿用地的整理、复垦力度,土地整理要实施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要正确处理耕地开垦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生态用地不宜计入后备耕地。在开垦后备耕地时不应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或生态破坏,禁止在15°以上较陡坡地和湿地、滩涂、沙丘地开垦耕地。

3.矿产资源

坚决贯彻《矿产资源法》及配套系列法规,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保护与开发并重。依照“有序有偿,供需平衡,结构优化,集约高效”原则,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控制矿产资源开发总量,遏止无序违法开采及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障资源供给安全。

开辟多元化投资渠道,加强我省经济急需大宗矿产(优质煤、油气、富铝矿)、后备资源不足矿产(金、银、铜、铅、锌、锑、萤石)、资源短缺矿产(富铁、氧化锰、富磷、钾盐、硫铁矿、铬、镍、铂族)、洁净能源矿产(煤层气、地热)的勘查,尤其要加强资源面临枯竭的大中型矿山周边地区的勘查。满足矿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建设需要。

对钼(钨)、锑、金、富铝、萤石、重晶石等矿产实行保护性开发,避免无序竞争,保护资源价值。

鼓励到省外、国外风险勘查,利用省外、国外资源弥补省内短缺。探索资源战略储备制度,逐步建立矿产资源可持续安全供应体系。

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益。提高煤、金、铝土矿等大宗矿产采选回收率,节约利用资源。开展中低品位铝土矿、铁矿、金矿尾矿、煤矸石、粉煤灰、钼矿中的钨、铁矿中的钴与放射性矿产、铝土矿中的镓、粘土矿中的锂等综合回收利用技术开发,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优势非金属矿产如沸石、膨润土、珍珠岩、高岭土、耐火粘土、高铝耐火三石、含钾岩石等深加工利用开发,提高资源利用效益。

处理好矿业开发与生态环境关系。搞好矿山和矿业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加强矿业塌陷区与矿业废地复垦改造,推行矿区生态环境补偿金制度。加大清洁能源开发力度,如水电、地热、天然气、煤层气、太阳能、风能、煤制气、煤制甲醇等;强化坑口电厂的消煤除尘技术,降低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煤尘排放。禁止平原开采砖瓦粘土,切实保护耕地。禁止在交通干线两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地质公园进行露天开采,保护地面景观资源。适度开发地下水资源,减轻地面沉降及其损失。

4.水土保持、绿地建设与国土整治

坚决贯彻《水土保持法》。坚持中央“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方针。停止毁林草和湿地开荒,不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生产粮食。农业综合开发由改造中低产田与开垦宜农荒地相结合转到以改造中低产田为主和保护生态环境上来。“十五”内实现25°以上陡坡耕地与活动性、半固定性沙丘沙地的退耕绿化。15°~25°较陡坡耕地除小部分土质肥厚者改造成标准梯田外,应大部分退耕绿化。2°~15°缓坡耕地改造成标准梯田,实行林、草、田间作,大力发展用材林、经济林和人工草地。处理好退耕与农民经济利益的关系。

组织实施重点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如黄河中游生态治理工程,汉江水系上中游防护林工程、太行山二期、大别山、桐柏山、伏牛山及黄土丘陵沟壑区等水土保持林及水源涵养林工程、农田防护林与农田林网恢复与建设工程、城郊生态防护林工程、农村“青山绿水”工程等。平原适度建设林地与林网,尽快扭转我省山区山秃水枯、平原沙尘肆虐现象。

以科技进步促进水土保持与国土整治。加强天然林区生态恢复与重建技术、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和植被恢复技术、生态网络建设技术、林业品种与林产品开发技术、防沙治沙林草新品种开发技术、沙漠化监测与预警技术等。借鉴邻省成功水土治理经验、选育适宜林种、草种与先进种植技术和多种经营等措施,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

认真编制国土整治规划,合理调配土地利用结构,既保证青山绿水、生态环境好转,又留足耕地与建设用地,保证人民生活与经济发展。

5.湿地保护、恢复与建设

履行《湿地公约》签字国义务。“通过国家行动和国际合作来保护与合理利用湿地”,“合理利用湿地是为人类利益而对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能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的特征”。

贯彻国务院“平垸行洪、退田还湖、以工代赈、移民建镇、泄淤除障、疏浚河湖”的方针,正确处理湿地蓄洪行洪、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农业经济发展间矛盾,有计划开展大规模湿地保护与整治工程。

禁止在现有湿地开垦耕地和进行开发建设,为干涸湿地引水补源,低洼易涝耕地与泄洪区腹地湿地化(建塘或培育湿地植被),适度发展湿地生态农业和旅游业。建设良性湿地生态系统。

建立常设湿地保护机构,投入必要资金研究与保护湿地环境、珍奇禽、鱼种类与生物多样性。新建小浪底、丹江、宿鸭湖、南湾水库、淮河干流、淇河、小南海珍珠泉、郑州花园口、商丘黄河故道等8个湿地自然保护区;规划建设黄河下游滩地、淮河干支流谷地等大型国家级、世界级湿地保护区,提高湿地保护与建设力度。

6.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生物多样性

依法进行自然保护。坚决贯彻《环境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森林法》、《草原法》、《渔业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等法规;履行《生物多样性条约》、《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等国际义务,切实保护好已建各类自然保护区。

加大我省自然保护区建设力度。依照《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纲要(1996~2010)》和《河南省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1999~2010)》中提出的目标,至2005年自然保护区达全省土地面积3.29%,2010年达3.65%。重要的是要尽快使分散的珍稀动植物栖息地连片规模化管理,保证物种与生态系统的生存完整性,以利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建设伏牛山、太行山、桐柏-大别山、熊耳山、黄河下游与淮河干流滩地湿地等大型自然保护区,给野生动植物提供足够的生存繁衍空间。在近期争取申报成功2~3处世界自然遗产、国际生物圈计划和世界地质公园,提高保护级别与知名度。

实行加强动植物资源保护,积极驯养繁殖、合理开发利用政策体系。保护区内坚决禁伐、禁猎和限制药材采集,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内以恢复原有物种正常繁衍为主,应保持自有特色,慎重进行新种引入和驯养,避免异种入侵造成生态灾难。

完善自然保护区法规体系。出台生态效益补偿办法、湿地保护办法等地方性法律法规。

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多方面开拓引资渠道,加强自然保护的物质基础。

7.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

强化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建设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坚决贯彻《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系列环境法规,争取城乡环境质量的全面好转。

建立节约资源、高效益、低污染型经济。在工业结构改革中,彻底淘汰高消耗、高污染型企业与生产工艺,不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不仅单项工程建设要做环境评价,所有社会经济发展计划、规划也应通过环境评价,从起点上杜绝产生新污染源的机制,以环境容量界定发展速度与规模。

改变污染监管治理观念,从末端治理、浓度控制变为全过程总量、浓度双控制;由单纯行政手段变为自我约束、完善,主动发展生态工业,进行清洁生产;由单纯防治污染变为防治污染与资源环境管理相统一,生态环境、社会、经济三效益的统一。当前迫切需要调整我省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和控制轻工、化工等污染大户的污染物质产生量,尽快减轻污染强度。

加强江河污染治理力度,协调与上、下游各省的治污规划、措施,尽快实现地表水质好转。“十五”期间除继续加强淮河治理外,重点治理黄河水质,保障沿黄城市合格饮用水与灌区合格农灌水。

加强城市环境的综合治理力度。切实限控机动车数量与排放标准,限期清理烟囱等点污染源;发展公交事业,提高集中供热、供气比例;改造城市结构,果断关、迁有污染倾向的工厂与开发机构;实施最严格的城市水源保护办法,让人民喝上“放心水”;尽快实行污水集中处理与垃圾无害化处理;注重城市噪声、电磁、光、热污染等特有污染类型治理,创造舒适、安全、安静的生活工作环境。

注意治理农村地区面源污染,实施生态农业,降低农药、化肥施用量与地膜使用量,坚决制止乡镇企业污染回潮。查清地方病病因,对症采取治理措施,实行严格的肉、蛋、奶、粮食、蔬菜等的质量检测标准,保障人民生命健康。

研究制定环境价格及税(费)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经济与环境关系的杠杆。

加大环境保护科技投入,尽快开发出有效治理造纸、制革、化工、印染等重污染废水和煤矸石等矿山尾矿治理与综合利用技术。

8.自然灾害类防御

最大限度减轻自然灾害损失。坚决执行《防震减灾法》、《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水法》、《防洪法》等法规,争取切实提高自然灾害预报和防治能力。

科学配置自然灾害防治力量。制定全省《自然灾害防御规划》,建设自然灾害防灾减灾统一指挥机构,统筹协调民政、气象、水利、地震、地矿、国土、建设、林业、农业、社会保障等各部门。以高技术综合手段建设自然灾害预期预警与中长期预报信息网络系统。加强自然灾害风险管理,超前预报、实时监测、随时监控、及时决策,促使自然灾害防治手段现代化。

注意经济建设、自然灾害防治与自然规律与自然环境相协调。把“人定胜天”的意识变为“天人合一,和谐相处”。农业要停止山地开荒、围湖造田;工程建设与矿山建设要进行地质灾害评价,慎重选址,严格遵循地质规律施工,预防重大灾害损失;水利建设要注意拦疏有度,留够行洪滞洪空间与下游用水,要考虑洪水资源化利用,变害为利。

均衡投资政策,把过多强调的防洪抗洪投资部分转移至植树造林、水土保持、滑坡泥石流防治、气象、地震预报等方面来。这样可收到综合防灾减灾效益,变被动防治为主动防治。

㈢ 如何持续推进大气的治理

据报道,日前环境保护部负责人表示,,5年来,中国特色的生态环境治理模式基本形成,坚决向污染宣战成效显著,今年是“大气十条”的收官之年,从目前情况看,设定的重要目标有望全部实现。

该负责人还表示,在推进大气治理过程中,我们还探索、创新、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做法、经验,未来我们会继续运用这些做法、经验,对于实现目标,我们还是比较有信心的,尽管任重道远,但我们决心更加努力,尽早打赢蓝天保卫战。

㈣ 采取多种措施综合、集中和持续治理

通过植树造林,特别是种植抗旱保水的植被,利用其强大的根系锁住水分,利用鱼鳞坑、水窖等积水,结合小流域综合治理,把坡地推成梯田。各项防治措施的基本原理:减少坡面径流量,减缓径流速度,提高土壤吸水能力和坡面抗冲能力,并尽可能抬高侵蚀基准面。在采取防治措施时,应从地表径流形成地段开始,沿径流运动路线,因地制宜,步步设防治理,实行预防和治理相结合,以预防为主;治坡与治沟相结合,以治坡为主;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以生物措施为主。只有采取各种措施综合治理、集中治理和持续治理,才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

(一)综合治理规划

在治理实施前必须进行规划,规划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晓斌,2007):①严格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实事求是;②因地制宜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合理安排农、林、牧用地的位置和比例;③以流域为单元进行规划;④合理配置水土流失地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做到耕作、林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坡与治沟相结合,造林种草与封山育草相结合,治理、管理与利用相结合;⑤在实施顺序上,先坡面后沟道,先支、毛沟后干沟,先上中游后下游;⑥在效益上,要投入少、产出多,要有经济效益,也应有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宏观规划

以大流域或以行政区(如中国的省、市、县)为单元做出的规划。这种规划涉及的地区较广,单元内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差异较大,其主要任务是:①在综合治理考察的基础上,对全单元进行系统和全面分析,依据社会生产力配置和经济长期发展规划及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合理划分不同的水土流失治理类型区;②根据各类型区的特点和优势,拟定水土流失地综合治理的方向,确定综合治理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主要措施和大体的实施安排;③对综合治理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进行科学分析评价。

(三)微观规划

以小流域为单元或以乡、村为单元的治理规划,治理的面积较小。主要任务:①在宏观规划指导下,认真总结当地水土流失治理的经验教训,应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具体地确定农牧林生产用地的适宜比例和布局;②优化配置各种水土流失地综合治理措施及实施顺序;③妥善安排各项治理措施的实施进度,做好人、财、物的综合平衡;④做好综合治理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预测和分析评价,必要时设置一定的监测设施。

㈤ 生态系统 可持续性

可持续发展认为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里约宣言》
指出“为了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应是发展进程的一个整体部份,不能脱离这一
进程来考虑”。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视环境保护,把环境保护作为它积极追求实现
的最基本目的之一,环境保护是区分可持续发展与传统发展的分水岭和试金石。
一、可持续发展突出强调的是发展,发展是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权利。
发达国家也好,发展中国家也好都应享有平等的,不容剥夺的发展权,对于
发展中国家,发展更为重要。事实说明,发展中国家正经受来自贫穷和生态恶化
的双重压力,贫穷导致生态恶化,生态恶化又加剧了贫穷。因此,可持续发展对
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是第一位的,只有发展才能解决贫富悬殊,人口猛增和
生态危机提供必要的技术和资金,最终走向现代化和文明。
二、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紧密相联。可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做为实现发展
的重要内容,因为环境建设不仅可以为发展创造出许多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效益,
而且可为发展保驾护航,向发展提供适宜的环境与资源;可持续发展把环境保护
作为衡量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的客观标准之一,因为现代的发展与现
实越来越依靠环境与资源的支撑,人们在没有充分认识可持续发展之前,随传统
发展,环境与资源正在急剧的衰退,能为发展提供的支撑越来越有限了,越是高
速发展,环境与资源越显得重要;环境保护可以保证可持续发展最终目的实现,
因为现代的发展早已不是仅仅满于物质和精神消费,同时把为建设舒适、安全、
清洁、优美的环境作为实现的重要目标进行不懈努力。
三、可持续发展认为,在环境保护方面,每个人都享有正当的环境权利。环
境权利和义务是相对的,对别人是一种权利,对自己则是一种义务,人们的环境
权利和环境义务是平等的和统一的。这种权利应当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维护。
四、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放弃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就是要及时坚
决地改变传统发展的模式——即首先减少进而消除不能使发展持续的生产方式
和消费方式。它一方面要求人们在生产时要尽可能地少投入,多产出;另一方面
又要求人们在消费时尽可能地多利用、少排放。因此,我们必须纠正过去那种单
纯靠增强投入,加大消耗实现发展和以牺牲环境来增加产出的错误作法,从而使
发展更少地依赖有限的资源,更多地与环境容量有机的协调。
五、可持续发展要求加快环境保护新技术的研制和普及
解决环境危机、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以及消费方式,根本出路在发展科
学技术。只有大量地使用先进科技才能使单位生产量的能耗、物耗大幅度下降,
才能实现少投入,多产出的发展模式,减少对资源、能源的依赖性、减轻环境的
污染负荷。
六、可持续发展还要求普遍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是人们必须改变对自然的传统态度——即从功利主义观点出发,为我所用,只要
对人类是需要的,就可以随意开发使用。而应树立起一种全新的现代文明观念,
即用生态的观点重新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人类仅仅当作自然界大家庭中一个
普通的成员,从而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崭新观念,这仅依靠个别人不
行、少数人也不行,只有使之成为公众的自觉行为,因此,要使环境教育适合可
持续发展。

㈥ 病害的生态治理策略是什么样的

有害生物生态治理(EPM)是建立在IPM的基础上,针对IPM无法解决的一些生态经济问题而提出的,同样遵循IPM的经济学原则,但其与IPM最主要区别之处在于对生态学原则的高度遵循,即把生态学原则提高到与经济学原则同等甚至更高的地位。EPM的主要目的是恢复失衡的生态系统和保护日益恶化的环境资源,维护人类在生态、资源、环境上的长远利益。EPM强调从植物生态系统的整体水平上对植物病害进行调控,强调系统自我调控能力的作用,遵循物质循环再生、协调共生与和谐高效、相争相克协同进化、物种的抗逆性和变异性、系统的自组织自协调持续调控原则。植物病害生态治理可以分为宏观生态治理和微生态治理。其出发点是保护好生态系统内的植物,在生态学的基础上以自然调控为主要方式,协调好植物、有害生物、有益生物及其环境的关系,保护生态物种多样性,使各生物群落做到合作共生、互相制约,并引入生物学进化规律,淘汰不利于环境的有害生物,使植物病害防治的方向朝着植物保护和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方向发展,将有害生物危害程度控制在一定的阈值之内。总之,EPM遵循生态学和生态、社会与经济多重效益的原则,既吸收了IPM合理的部分,又充分体现了有害生物持续控制的思想是IPM的发展方向,也是21世纪植物病害可持续管理发展的取向。

㈦ 大气污染治理怎样持续保持高压态势

环保部部长李干杰10月1日至3日带队赴河北、山西、山东、河南等地调研,看望并慰问假期仍坚守在一线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强化督查和巡查的工作人员。

在调研中,李干杰对推进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提出了要求。他指出,我们打的是一场治理大气污染、改善环境质量的攻坚战,也是一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攻坚战。



三要持续保持高压态势,强化环境执法监管。当前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形势严峻,今年以来一些地方空气质量状况出现波动,空气质量改善幅度明显放缓,甚至出现反弹,完成全年既定目标任务难度很大。要通过强化环境执法监管,督促各地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动大气污染防治各项措施落地见效。

四要严格量化考核问责,促进压力传导到位。认真落实督查、交办、巡查、约谈、专项督察“五步法”,切实将压力传导到地方基层党委、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落实大气污染治理“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全力完成《大气十条》各项目标任务,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

㈧ 如何做到环境的生态性治理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减少不合理土地,水资源利用。退耕还草还林。政策支持。加大环保理念宣传力度。关停,整改污染企业,给予环保企业一定奖励。因地制宜,科学使用土地。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