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整改整治 » 地方治理新论

地方治理新论

发布时间: 2021-03-08 13:39:21

A. 多中心理论的城市治理

城市是公共事物高度密聚的空间场所,因而也是多中心理论涉足最为频繁的场域之一。自然,多中心理论下的城市治理之道与一般的城市治理之道有着不同的视野。通行的观点认为,自主性单位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活动,根本无力解决社群的诸多问题,因此,只有一个决策中心的体制是大城市理想化政府模式。显然,这一观点有违多中心秩序下的大城市治理之理念。
为阐明自己的观点,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特别提到法国政治学家托克维尔(Tocqueville)对美国公共生活特色的认识。长期以来,混乱与无序被认为是美国公共生活的一道风景,托克维尔则努力透过风景看本质。他把“政府能够管理本地的事务”与“公民为自己做事”加以区分,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单中心结构与多中心结构的差异。他深刻地认识到美国人利用了多中心优势,凭借选举与协调来解决公共权威之间的冲突,而非依赖单中心的等级制命令来协调公共生活。托克维尔进而断言道,公民的集体力量永远会比政府的权力创造出更大的社会福利。
在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看来,大城市公共事物“混乱”背后“看不见的手”无时无刻不在调节着自身的运转,实现着自身的秩序,只是这种秩序是一种异常复杂的秩序。多中心框架下,大中小规模政府与非政府组织通过竞争合作,在实现秩序的同时还发挥着高水平的绩效。
多中心理论在城市治道中的基本假定是:第一,城市公益物品间异质性强,往往要求消费者的协作生产;第二,公益物品偏好类似的人容易聚居在一起;第三,服务于多个管辖单位的居民较了解不同单位的绩效;第四,差异性管辖单位的存在使居民方便表达偏好与迁移;第五,多管辖单位易使受益者分担成本;第六,许多潜在生产者的有效选择会约束低效行为;第七,竞争刺激规模经营、团队生产与协作,促进绩效。
所有这些预设与其理论取向直接相关,因为不同的理论取向会以不同的方式把握问题。单中心预设的研究致力于寻找权力中心及相关事理,一旦发现权威分散或管辖交叠就会因“混乱”而失望。在此,文森特.奥斯特罗姆在研究基础上对几个直觉性认识的挑战表明了自己理论取向的解释力。
许多大城市地区的中心是较高度一体化的管辖单位,为其居民提供大量服务,更接近于单中心安排,郊区居民为大量管辖单位服务,甚至还相互交叠,更接近于多中心安排。在特定人口密度、社会经济条件与空间位置相似的小区,由于供给服务的制度安排类型不同,那么其关键层面的差异便可以反映出不同的内在意涵:第一,一般认为高度多中心与不同部位服务水平及质量之差距呈正相关,但经验事实并非如此。社区间公共服务水平参差不齐,个人偏好亦形形色色,人们往往会‘以足投票’向切近偏好的社区迁移,且社区间税收与财政竞争又强化了这一趋向。此外,大管理区上下层居民与决策者有效沟通的差异以及大规模管理机构本身固有的信息与控制方面的制度缺陷,致使更近似单中心的巨型城市内居民小区之间也存在公共服务水平与质量的巨大差距。第二,一般认为,高度多中心与社会隔离呈正相关,但经验事实并非如此。单中心论者认为,郊区的社会隔离水平大于中心城市,多中心论者则认为在大城市各管辖单位中,人们以迁移表达偏好,如果偏见影响了偏好,偏见会反映在多中心体制中,并且还有其他因素比管辖单位更影响社会隔离,隔离程度可能比效区更甚。第三,一般认为,高度多中心或分散会引发公共服务成本的提升,但经验事实并非如此。早期社会科学研究中人们把规模性科层制与效率联系在一起,因而认为高度多中心引发出服务成本上升,但当今研究表明,规模经济因生产要素、消费要素、产品或服务类别不同而不同,与高度多中心并没有必然联系。第四,一般认为,高度多中心或分散引发城郊之间相关资源分配的不平等,进而影响到其他,但经验研究表明,高水平支出与高水平服务质量及公众满意度并非完全正相关,如有的市区警察服务的花费颇高,但服务效果却不比一些郊区在少花费的情形下所提供的服务更好,城市中心资源再分配并没有带来不同居民小区公共服务水平与质量明显的殊异。
反直觉现象的存在意味着能够透过“混乱”与无序的外表,把握“看不见的手”所营造出来的常规秩序。既然上述已经表明,制度缺陷与问题是单中心城市政府结构本身所固有的,许多城市问题由此而生,而社群控制、居民小区、城市及村镇组织可以提供潜在的补救,因此,多中心的城市治理之道需要更多对自发秩序的尊重、需要更多对自主力量的尊重、需要更多的多中心。
综上所述,多中心理论以其对学术与社会现实的执着求真精神提出了对社会秩序的全新洞见,在亚当.斯密这只“看不见的手”之外还发现了公共领域另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市场秩序与国家主权秩序之外发现了社会运转的多中心秩序。传统主流理论认为,权力分散化与交叠管理是“不正常”局面,与此相联系的重复服务与无效率是无法以绩效评估的“病态”,这一现象不仅是政府失灵的表现,还是政府失灵的根源,要真正根治与扭转,实现“效率与节俭”的优化,就应当把许多地方管辖权合并,把许多社群自主权上交。多中心理论打破了这一简单化认识,挑战了这一传统认识误区,揭示了这一领域的复杂性及其规律。在奥斯特罗姆夫妇看来,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人们缺乏对这一复杂现象的概念工具与理论框架。亚当.斯密以后,人们逐渐认识到市场本身的秩序,时至今日,以计划取代市场被认为是背离事物逻辑的做法,多中心理论则进一步认识到,以集权的官僚政府组织取代多中心的公共管理同样是背离事物逻辑的,公共领域背后的这只“手”有其自身不同的机理,公共经济理论正是对这一机理的阐述,公共事物自主性组织与治理理论就在市场与政府之外发掘了存在于民众之中的社会秩序与繁荣突现的力量,并还进一步发掘了使这种力量得以持续的制度性基础,突出了社会基础设施对可持续发展的举足轻重。研究中提出的许多反直觉认识既是多中心理论的智慧结晶,同时又是多中心理论发展的源头活水。
多中心理论不仅根植于西方社会的土壤之中,对素有制衡权利偏好的人们有着不可阻挡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而且具体到发展中国家,其生命力同样不可阻挡。多中心理论的许多经验研究就着眼于发展中国家的现实,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认为,存在于发展中国家的许多本土制度都具有无中心特色,这些具有无中心性的本土制度与多中心的制度安排原则具有基本的契合性,并且表现出旺盛的生命活力,是多中心制度发育与完善的适宜场域。
以多中心理论的独特诠释力与现实指导力反观我国目前的改革与制度创新,反观我国目前的社区、社群及公共领域的治理与管理,令人深思与得益之处会有许多。在近达三十年高度计划体制的“制度遗产”还在强烈地塑造着公私领域的运作之时,在上下级指挥链条还在强烈地影响着公私领域的自主发展空间之时,具有浓郁自发性实质,并同时充满进化论建构主义色彩的多中心理论所展示的公共事物及其治理的内在逻辑无疑具有颇具现实意义的导向功能。

B. 农村基层治理的新问题、新情况、新对策

当前,我国农村发展正在发生新的变革,同时,农村基层治理也面临着很多新矛盾和新挑战。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农村基层治理机制,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
一、在农村基层治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干部群众沟通渠道不畅。一些村干部民主意识薄弱,民主作风欠缺,在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公益事业发展、惠民为民政策落实上,向群众宣传沟通力度不足,出现“替民做主”现象。部分群众对村务工作不知晓、不理解、不支持,即使村干部为村民办了好事,也常常被误解,导致干群感情生疏、情绪对立。
(二)村务工作监督不到位。个别村干部仍然存在“家长制”作风,凭主观意志、人情关系办事,在生产和村务管理过程中,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不按规定召开党员、群众会议,不按照制度程序办事,提议决策不民主,村务管理执行不透明,过程结果不公开,缺乏有力有效的监督。部分村的账务不进行公开,有的村公开的帐目不清,数目不明。部分地方低保户评选不公开、不透明,“关系保”、“人情保”时有发生。
(三)村“两委”关系不尽和谐。部分村委会与村党支部的关系不是很融洽,工作仍存在碰到问题互相踢皮球、扯皮现象,造成有些工作重叠,有些工作死角无人管。有的村委会班子成员认为自己是全村群众选举的,而村党支部书记只是由占村民总数一小部分的党员“两推一选”的,于是盲目自大,自己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不尊重党支部的领导;有的村党支部认为,基层党组织是领导核心,就是要领导一切,于是就大包大揽,妨碍了村委会班子正常行使应有的权力。
二、问题存在的原因
(一)少数群众大局意识不强。当前农村兴办公益事业,既要靠国家的优惠政策支持、引导,更要靠群众自力更生、自主筹资筹劳。但少数有承担能力的群众大局意识、公民意识不强,只想享受权利,不愿承担义务,导致农村发展不快,村级债务增大,干部与群众、群众与群众不和谐因素增多。
(二)部分村干部综合素质不高。当前大部分村干部普遍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综合素质不高,现代基层治理理念有所欠缺。部分干部工作作风不扎实,执行力不强,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在工作上满足于过得去,对工作质量要求缺乏高标准;有的干部在仍习惯于 “一班人”“说了算,定了干”的“为民作主”的领导方式,常采用强迫命令和强制性行政手段,不能正确运用服务群众、民主协商的工作方法。
(三)部分基层干部服务意识不强。基层干部有的民主意识较差,决策不民主,听不进群众意见,凭主观想象决策和开展工作;有的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存在享乐主义和盲目攀比现象;有的工作不深入,工作怕吃苦、怕担责任、怕吃亏,对群众存在的困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没有深入的了解;有的工作作风粗暴,为民服务的意识不强,群众办事难,未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三、新时期完善农村基层治理机制的对策和建设
(一)治理规范化,完善村级民主自治机制。建立健全既保证党的领导又保障村民自治权利的村级民主自治机制,积极探索新型农村治理机制,着力强化农村基层自治结构,构建在党组织领导下,以政府管理为基础、村民自治为核心、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多元农村基层治理机制。因地制宜推广重大事项由村党支部提议、支委会和村委会联席会议商议、全村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以及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等做法。推进村务、党务公开,建立健全民主监督机制。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健全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深入开展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四项实践。探索城乡统筹背景下农村社会管理的有效途径,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建立健全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指导和支持村民委员会协助政府做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工作。
(二)培育民主意识,提高群众自我治理的能力。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拓宽范围和途径,丰富内容和形式,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当前基层干部的素质与村级治理机制还有一定的差距。进一步培养干部群众的民主意识,仍然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结合实际制定和完善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集体资产管理、财务管理等规章制度,用制度规范村干部和全体村民的行为,增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意识,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村级干部要在制度框架内管理村中事务,改变工作方式方法,学会运用示范、引导、服务的方式开展工作,运用说服教育、民主协商的方法处理农村工作中的矛盾和冲突。
(三)加强培养选拔,完善村级干部选人用人机制。村党支部换届选举实行“两推一选”,先由党员推荐、群众推荐确定候选人,再进行党内选举,改变村支部选举“由少数人选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做法。党委会成员的选举实行“两票制”,先由全体村民对本村现有党员投“信任票”,然后从得票超过半数的党员中提名村党委会候选人,召开党员大会“正式投票”选举村党支部组成人员。完善选民登记和投票程序,在村委会选举过程中,加强对村委会选举的组织和监督,严查舞弊贿选,确保村民有效行使选举权。加强对大学毕业生、退伍军人、私营企业主、返乡务工人员等新生代村干部的培养和选拔,以改变目前村干部年龄渐趋老龄化、学历偏低等难以适应新形势的现状。
(四)规范村务管理,完善议事决策机制。成立村民议事机构,由村“两委”成员、党员代表和村民代表组成村民议事委员会,通过村民议事委员会,把重大村务的决定权交给广大村民,凡村务大事,都要经村民议事委员会充分讨论后再决定,做到村干部、党员、普通村民三者决策的有机统一,使村民能够表达意见并参与决策,真正成为决策议事的“主角”。严格执行“一事一议”制度,充分发扬民主,严格履行程序。对村里的重大问题决策,先由村党支部形成决议,然后提交支委和村委召开的联席会议讨论决定,通过后提交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大会表决。凡涉及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事项,尤其是重大村务和财务,都要依法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 努力提高村务管理和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确保村务管理公开透明、公平公正。改革财务管理制度,探索每月到镇(街道)做账和每季度在联席会上公开账务和村级财务镇(街道)代管等制度,探索可行有效的村账审计方式,如第三方审计。
(五)深化“阳光村务”,完善村干部监督机制。建立健全村民代表会、党员和群众代表议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村民理财小组等群众性监督机构。进一步完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村议事会制度、党员和群众代表议事会等制度。实行重大事项必须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决定制度,听取和征求村民意见,深化民主监督工作。深化“阳光村务”工作,规范村党务政务、村务和财务等“三务”的公开内容、公开形式、公开程序和时限,将村事务“晒”在阳光下,“亮”在民心中,真正让村民知情,由群众监督,使村干部清白。村务监督委员会对村“两委”干部执行村务决策、履行村务管理和遵守财务管理制度等情况进行检查和全程监督,并及时公开。上级部门进一步加强对村委会工作的监督,定期检查村务、村账情况,听取村民意见。在公共服务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实行“项目公示制”,增强工作透明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增强村民民主参政意识和法律意识,进一步打通民意反映渠道,让村民的意见顺利“上传”到有关部门,使村民成为村干部的“全天候”监督者。

C. 治理理论的介绍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志愿团体、慈善组织、社区组织、民间互助组织等社会自治组织力量的不断壮大,它们对公共生活的影响日益重要,理论界开始重新反思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如果说新公共管理运动主要关注公共部门对市场机制和企业管理技术的引进,治理理论的兴起,则进一步拓展了政府改革的视角,它对现实问题的处理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领域,成为引领公共管理未来发展的潮流1。

D. 如何推进地方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深刻领会和认真贯彻中央要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实现这一总目标,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
一、充分认识行政体制改革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作用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力的集中体现。在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就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国家治理能力,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事务的能力。要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必须从各个领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三中全会就行政体制改革提出了许多明确要求,强调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这些都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要紧紧围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总体研究,细化改革的重点任务、路线图和时间表,到2020年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以此为基础,把各方面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

E. 美国地方治理为什么要分权和自治。

这都是来自欧洲的传统文化和思维习惯所导致的。
西方的传统文化都是从自我出发的,无论国家,还是国内的各个地区,都讲究自立独立。就是到了现在,欧洲还在产生新的独立,新的国家。当然了,地方就那么不变的一块,所谓的新的国家的产生无非是原有大国的分裂。其实,所谓的原有大国,除了原苏联外,其他的大国也并不大。小国家那么多,按说就该纷争不断的,但是欧洲并没有频繁出现这种问题,这说明欧洲人的民主意识和水平还是很高的,这可以和中东成为鲜明对比。
理解了欧洲,也就能理解美国和加拿大的治理制度和现状了。因为他们都来自欧洲,尽管他们的祖先在登陆美洲后的德性并不美好。

F. 在地方治理中人民政协发挥怎样的作用

政协组织对地方政治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地方治理是多主体治理,需要发挥多方面的作用。我国政治体制的组织结构中,党的组织、人大、政协是我国政治体制中的一大特色,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政治协商会议是政治协商机构,他们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分别行使着政治领导权和政治协商权,他们的工作在本质上也是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人民政协这个统一战线组织,联系着各民主党派、社会组织和国内外各界民主爱国人士,成为执政党和政府联系社会各界的一座桥梁,他既能整合民意,又能监督执政党和政府。
我国基层政治生活中,地方治理应该是依托于政府组织、社会组织和民间公民组织等各种组织化的网络体系,应对地方的公共问题,共同实现公共服务和社会事务的管理过程。治理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主要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治理的实质在于建立在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认同之上的合作。它所拥有的管理机制主要是依靠合作网络的权威。其权力维度是多元的、相互的,而不是单一的和自上而下的。治理可以弥补国家和市场在调控和协调过程中的某些不足,有效的治理必须建立在国家和市场的基础之上。
人民政协为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和地方治理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制度平台。人民政协具有协商议政的特点,强调通过沟通、协商取得共识,通过一套成熟、定型的协商方式,从制度设计和体制机制上保证了参加政协的单位和委员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达公民对于社会政治问题的观点和意见。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等职能,都是广义的民主协商。人民政协包括了各政党、各阶层、各民族、各宗教以及海内外同胞等各方面的代表,除了政协全国委员会和地方委员会各参加单位、各界别的委员,政协各专门委员会还联系着一大批社会各界人士,他们都是各行业、各界别的优秀分子和代表性人士,具有较强的参政议政能力和水平,通过他们及其所联系的社会成员,表达社会各界的利益要求。政协的特点与优势主要表现在这几方面:人才荟萃,智力雄厚,能够深入研究一些宏观的、重大的、深层次的问题;代表性强,信息量大,能够反映各方面群众的意见、愿望和要求;位置超脱,视野宽阔,能够比较客观地提出意见和建议;下通各界,上达中央,能够发挥民主渠道作用。所以在地方治理中,人民政协可以广开言路,使社会各方的利益诉求能通过协商渠道得到较为全面的反映,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整合各方面的利益,实现人民利益的最大化。人民政协这种民主形式,可以在地方治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出现了多元分化,新的社会阶层、利益群体不断出现,产生了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和内部矛盾。如何处理各阶层、各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寻找出化解矛盾、消除冲突的办法,为社会营造一个平稳发展的环境和机制,是实现政治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地方人民政协可以协助党委和政府,促进社会各阶层和谐相处。阶层和谐是社会和谐的轴心,社会各主要阶层之间利益关系的协调一致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
收集和反映社情民意是人民政协协助地方党委和政府做好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工作的重要手段。人民政协具有渠道畅通、代表性强的特点,是党委和政府联系各界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收集舆情、反映民意方面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一条重要的社情民意信息可引起党政领导对一些热点、难点问题的关注,一个新观点可以帮助党政领导对一些问题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一项科学的建议可以促进党政部门决策的完善。人民政协可以进一步发挥社情民意直通车作用,把当前社会中带有普遍性、预警性、突发性的问题及时准确地向党委和政府反映,有助于党委和政府掌握情况,使各项决策更加符合工作实际和群众要求,有助于革除社会弊端、维护社会稳定。
基层政协虽然不承担决策的职能,但可以通过政治协商制度规定的各种方式和途径,向上级和同级的权力机构传递人民群众的诉求,提供决策咨询。人民政协是政治包容性很强的社会精英阶层的集合体,传统的政协工作对象主要是在社会上层,是团结各界别代表人士开展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工作。在当前强调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新形势下,基层政协要更加关注基层,把工作领域向城市社区、农村乡镇拓展。

G. 如何提升落后地区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完善法律 由于环境保护涉及的面广且具有较高的技术性特点, 而政府管理社会的任务艰巨而复杂, 处理环境工作只有依法 行事, 才能克服行为上的任意性、盲目性。据统计,我国在 环境保护方面制定了8 部环境保护法律、15 部自然资源法 律、颁布了环境保护行政法规50 余项、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 件近200 件、国家环境标准800 多项。各地方人大和政府制 定的地方性环境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共1600 余项。这些法律 法规对环境保护、限制破坏资源环境、加快治理污染、综合 利用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应该看到,这些法律法规中仍 存在可操作性不强的部分,特别是社会发展快速的形势下, 出现新的环保问题,而法规政策又跟不上,形成执法难。因 此,地方政府应及时的制定和完善环保政策法规并予以细 化、量化,使之具有可操作性。
(二) 目标控制 2012 年,国家发布了《十二五节能减排规划》,地方 政府都将分担重任,需要做的工作很多。因此,地方政府应 根据上级政府下达的环保指标任务,结合本地的实际,制定 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将目标控制分解到企业、单位及政府 各部门,予以细化、量化,制定实施措施,监督落实和严格 考核。在经济发展上,优化区域发展布局,实行严格的产业 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和审批制度,从源头防范区域性、系统 性环境风险。 污染治理 深化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地方政府必须积极开展污染治理,一是督促企业落实治理主 体责任,制定治理方案,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筹措资 金,开展污染治理。二是政府承担的公共环境的污染治理, 如城镇化建设和发展中的生活废水、垃圾、水资源保护、水 土流失、城镇雾霾、生态保护等等方面,需要政府制定污染 控制措施,组织落实。
三是建立健全政策体系,对高耗能、 高污染的企业,实施惩罚性经济政策,促使企业加快发展循 环经济,开展清洁生产。
(四) 监督管理 提高环境监督管理效能是政府应发挥的重要作用,环 境质量的优劣显现出政府管理效能的高低。其一,政府必须 要有较强的环境监测监控能力和管理、技术人员队伍,及时 提供环境质量信息,让公民知晓环境状况。其二,完善监督 管理体制机制,深入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坚决打击环境违法 行为,重点查处影响民众健康、破坏生态环境和造成环境污 染事故的违法行为,切实保障民众环境权益和生态安全。其 三,发挥公众舆论监督的力量,形成合力。
(五) 资金投入 环境治理与管理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因区域发展的不 平衡,政府资金的积累、充裕程度各异,在促进社会经济发 展、改善民生的各个方面中,政府需要投入的资金很多,经 济欠发达的地区更是面临资金的严重短缺问题。但是,政府 融资的作用是很大的,单就环境治理上,政府的融资渠道是 很多的,一是银行方面的环保低息贷款。二是民间资本的利 用。三是政府出台环境治理、生态保护的经济政策。只要措 施得当,政策保障有力,监督完善,将会使环境治理资金投 入上能有较大的改善。 三、公民参与环境污染治理 无论承担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主体是地方政府部门, 还是企业、经营业主,缺少了民众的参与,在一定程度上降 低了环境治理和环境管理政策的落实程度。

H. 那些大城市治理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

曲阜利用孔子故里和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优势,把发展城市文化、培植城市个内性、突出容城市特色,作为重要的资产来经营,使城市这份国有资产不断升值,实物资产比5年前翻了两番,使曲阜成了外商投资的热点。其实现在很多城市,都有可以深挖的本地历史人物。

I. 西方语境下的治理理论是什么

西方影响的这个什么东西啊,这个应该是比较一个零食,或者是一个当地人研究出来的东西。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