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整改整治 » 社会主义政治理论

社会主义政治理论

发布时间: 2021-03-05 06:52:36

Ⅰ 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将什么纳入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是重大理论创新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个社会的经济体制,大体包括所有制、分配方式和运行机制等3个方面,三者之间关系密切。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是多种所有制,单一国有制不可能是市场经济;所有制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互相配合;所有制结构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方式也要多样化。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着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认识的进一步加深,十九届四中全会把“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升为基本经济制度,是顺理成章、很自然的事情,在逻辑上也完全合理、符合实际。

十九届四中全会是党的历史上首次用一次中央全会专门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全会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审议通过《决定》。

全面回答了在上述问题上,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既有理论上的新概括,又有实践上的新要求,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理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的基本经济制度,主要包括所有制结构、分配方式和运行机制这3个方面,分配就是指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运行机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这两项跟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并列提升为基本经济制度,可以更清晰、更准确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


Ⅱ 社会主义政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怎样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王怀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及其历史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概念,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两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当代中国大地上从事的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活动,是指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与当代中国国情相结合过程中形成的中国风格与中国特点。这种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表现出来的中国风格和中国特点,就是人们常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则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与当代中国国情及时代特征相结合过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是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理论总结,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
具体说来,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和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进行理论总结的结晶,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它的研究对象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性。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指导,是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中国如何实现现代化的理论论证,是强国富民的大道理。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一个新的理论轮廓。这个理论集中体现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特别是邓小平的著作中。这个理论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共同创造,邓小平是这个理论的主要开拓者和创立者。因此,用邓小平的名字命名,也是当之无愧的。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地位,大体上可以作这样的概括: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党在理论上取得的最大收获,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中,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从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简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新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及其发展
任何一种理论,都是历史的产物。即都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都是对某一历史时期人类实践经验的一种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是如此。具体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怎样产生的呢?
1987年,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过去固守成规,关起门来搞建设,搞了好多年,导致的结果不好。经济建设也在逐步发展,也搞了一些东西,比如原子弹、氢弹搞成功了,洲际导弹也搞成功了,但总的来说,很长时间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的状态,人民的生活还是贫困。‘文化大革命’当中,‘四人帮’更荒谬地提出,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还有道理,难道能够讲什么贫穷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吗?结果中国停滞了。这才迫使我们重新考虑问题。考虑的第一条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而坚持社会主义,首先要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大力发展生产力,体现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特点。”这段话,实际上已经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国内历史背景。这就是很长时间的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迫使我们重新考虑问题”;这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首先要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大力发展生产力,体现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特点”。换句话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产生于新的历史时期,就国内而言,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进行认真反思的结果,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坚持社会主义,如何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进行重新思考的结晶。
邓小平重新思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历史起点,就是“文化大革命”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从1966年开始的所谓“文化大革命”,使中国政治动乱,经济停滞,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人民生活长时期处于极度贫困状态。而恰恰这一历史时期,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借助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推力,社会经济快速平稳发展,结果,社会主义的中国与资本主义的西方生活差距不但没缩小,反而进一步拉大了。当邓小平从“文化大革命”的磨难中走出来时,就不能不面对这一民族灾难,痛苦地进行反思:这一切究竟为什么?我们党为什么在全局上发生这么大的失误,失误的根源在哪里?如何才能纠正这些错误?邓小平多次强调:是“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促使人们思考,促使人们认识我们的弊端在哪里。“为什么我们能在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提出了现行的一系列政策,就是总结了‘文化大革命’的经验和教训。”邓小平指出:“中国社会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二十年时间,实际上处于停滞和徘徊的状态,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发展和提高。”“从一九五七年开始我们的主要错误是‘左’,‘文化大革命’是极左”。“二十年的经验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告诉我们,不改革不行,不制定新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政策不行。”可见,邓小平就是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下进行理论思考和理论创造的。这种思考首先是从反思“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入手,进而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因此,我们有理由说,1978年之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沉痛历史教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
如果说1978年之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那末,1978年之后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鲜经验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的现实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大体是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同步的。1978年底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既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起始标志,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历史起点。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过程,大致上可以做这样的概括: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孕育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形成于80年代中期;初步表述是1987年的中共十三大;系统阐发是1992年春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报告。具体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孕育期。这一时期是邓小平集中反思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时期,在反思过程中逐步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观点。例如,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之后,要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任务;再不实行改革开放,整个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要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从中国国情出发,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等等,都是这一时期提出的。这一反思的结果,使邓小平在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基本命题。
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时期。这一时期,邓小平在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又初步总结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鲜经验,从而深化和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观点。主要有: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原则一是发展生产,二是共同富裕的概括;关于时代主题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以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等。在1987年中共十三大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个总题目,并列举了在对社会主义再认识过程中发挥和发展的十二个理论观点,认为这些观点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这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已经基本形成。
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初。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系统阐发时期。其标志是1992初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1992年秋的中共十四大。1992年初,邓小平经过几年的深入观察和思考,乘视察南方之机,把自己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理论总结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思考以及对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建议,集中进行了阐发,这是邓小平本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集中阐述,也是一位世纪伟人对后辈的“殷切期望和谆谆嘱托”。这些阐述包括: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三个有利于”标准的阐述;“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教诲;改革的性质与地位的新论述;计划与市场性质的明确界定,以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等。以邓小平南方谈话为灵魂的中共十四大,对这个理论的主要内容作出了新的概括,使之构成比较完整的科学理论。中共十四大报告使用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这个提法,提出了用这个理论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并对这个理论作了这样一个评价: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进而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概括为九个方面:即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一国两制”。这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已经得到比较系统的阐发。
第四个阶段,从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到2002年中共十六大。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实践中的丰富和发展时期。这一时期获得的重要理论成果,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方面的创新;二是提出我国政治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三是“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和阐发。
第五个阶段,从2002年党的十六大至今。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新世纪新阶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时期。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提出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和谐世界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点
按照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我们目前已经获得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点可以作如下概括: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需要经历一个比较长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约需要100年时间,这个时期的根本任务是集中精力持续、快速、高效地发展生产力,基本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具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二是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有五个显著特点:一是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二是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的政治制度;三是在少数民族集中地区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五是逐步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政治发展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法治国家。
第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主要有五个特点:一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二是坚持为人民大众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三是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背景继承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又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精神;四是坚持文化的现代化方向,充分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尤其是近代西方现代化过程中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和具有时代特点的人文精神;五是创造人民大众的、健康积极的、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标,是提高全体国民的文化道德素质,提升中华民族的整体文明水平。
第五,随着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结构,将是一种现代社会结构,即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将大幅度上升,占到国民的大多数,贫困者阶层和富裕阶层将成为少数,社会结构从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转变。逐步实现社会公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轮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其内容而言,是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理论总结。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多方面的,丰富多彩的,作为这一伟大实践的理论表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容也十分丰富,涵盖面很广,择其要点,主要有以下十二个方面:
1、时代主题论。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3、社会主义本质论。
4、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论。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
6、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论。
7、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
8、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
9、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论。
10、中国现代化建设领导核心论。
11、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论。
12、发展是硬道理论,或者科学发展论。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可以简要地归结为三句话:即十二个要点,五根支柱,一个核心。十二个要点以上已经概述了,五根支柱是: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②社会主义本质论;③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论;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⑤现代化发展战略论。
一个核心:发展是硬道理,或者说科学发展论。简言之,发展论。具体说: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尽快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加快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质就是加快中国发展的理论,依据这个理论制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就是加快中国发展的路线和纲领。
抓住时机,加快发展,尽快实现国家的现代化,是当今中国的时代主题,是当代中国人乃至以后几代中国人的历史使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理念;是邓小平思考问题、制定政策、部署工作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我们党一切新的理论主张的提出和一切方针政策的制定都是围绕发展中国这一中心展开的。落后就要挨打,贫弱就没有份量,长期贫弱,就会被时代淘汰。国家不富强,就什么也谈不上。这是历史告诉我们的一条真理。在当今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科教进步和国民素质的提高,是根本任务,是中华民族的大局,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和中国社会主义的命运和前途,关系到中国将以一个什么样的姿态出现在21世纪的国际舞台上。必须树立雄心壮志,横下一条心,排除各种干扰,加快国家发展,加速民族振兴。说“发展是硬道理”,硬就硬在这里。当然发展应是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应是以人为本的,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发展的着眼点和落脚点都要放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上。
总之,抓住时机,加快发展,尽快实现国家的现代化,是时代的呼唤,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第一要义。

Ⅲ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 。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回立、巩固和发展,既适答应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又同中华民族的历史、民族特点和文化传统相承接,并通过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历经磨炼而愈加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
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能够自我完善和不断发展、始终保持强大的生命力,一方面在于它有先进政党的领导。这个政党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能够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为社会主义制度保持强大的生命力提供了不竭的源泉和动力。社会主义制度适应并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经济文化的发展又对社会主义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为其发展和完善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智力支持。因此,社会主义政治与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协调互动和平衡发展,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途径。

Ⅳ 社会主义政治理念的含义是什么。谢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不断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共同思想基础。
三大基本理念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三大成果产生于不同时期,是同根源的、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细说了就是以下几个方面:
1、共同的时代背景,即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世界。
2、共同的理论主题,即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共同的实践基础,即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即“三个共同”)
4、都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的的成果。
5、都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Ⅳ 政治理论常识有哪些具体的内容

最基本的就是党的性质,党的理想,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这反映 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 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 上提出来的,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5)社会主义政治理论扩展阅读:

政治常识第三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一、社会主义的本质

邓小平在1992年1月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中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了进一步的理论概括,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出的理论概括。这一科学的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突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传统理论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只是局限于生产关系的层次。邓小平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的范畴,特别强调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离开了这一点,就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

第二,突出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性质的体现,是实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必然结果。这就把社会主义的本质与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统一了起来。

第三,突出了社会主义最终要达到的目标。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终要达到的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的一个根本原则。在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始终把握好这一根本原则。

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确立这一根本任务的依据是:

第一,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先进的社会制度,首先是要能够创造出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要实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也只有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出发,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第二,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客观要求。生产力水平落后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只有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的途径,才能有效地解决好主要矛盾。

第三,发展生产力是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基本条件。

一种社会制度是否具有优越性,从根本上说要看它是否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只有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生产力,使人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才能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Ⅵ 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包括哪些内容包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上,强调走自已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了中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

——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现阶段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同经济、政治的改革和发展相适应,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为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强调实行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应当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封闭只能导致落后。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保证,又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获得新的时代内容。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步骤问题上,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

——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断改善和加强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改善和加强自身建设。

——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则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

Ⅶ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要义

中国来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自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Ⅷ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目标是

和谐稳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新世纪的前20年,中国的发展处于一个关键的战略机遇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加速推进 ,必然对中国这样一个传统政治文化根深蒂固的社会产生更为强大的冲击,更易引发新旧政 治文化更替过程中文化的功能紊乱,对社会的和谐稳定产生极为消极的影响。这就要求执政 党及时地提供一种能为社会绝大多数成员普遍认同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并以此在多元价值 之间保持合理张力,抑制各种价值观之间的紧张,在包容的基础上达成更多的共识,维护社 会的稳定和发展。当然,在一个社会中,不同的个体因条件、经历不同而有着不同的政治态 度、政治情感、政治信仰和政治价值观,但在所有这些个体的“合力”作用下,总会形成一 个全社会能基本认同的政治文化即主导政治价值。
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 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作为当代中国的主导政治价值,这些理论通过对政治系统进行合理 性、合法性的解释和说明,为当代中国社会成员提供了政治文化精神与政治智慧的动力支持 。同时,还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对人们进行系统、深入和切实的理论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 教育,使人民大众对国家政治统治体系、政治过程和公共政策的理想、目标、意识、原则和 规则等广泛地采取社会政治认同态度,从而保证国家大政方针和政策、政令贯彻的畅通,以 实现政治稳定与社会和谐。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科学发展观本身的价值取向就是构建和谐社 会,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题中应有之义。这里的“和谐”,是指不同事物之间 协调、均衡、有序的状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 、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因此,新世纪新阶段要实现社会和谐、政治稳 定的目标,就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通过协调社会系统运行的效率与公平,缓解社会风险与 贫富差距拉大后部分社会成员产生的相对剥夺感和边缘化,缓和社会心理危机,扩大对主流 政治文化认同感。同时,通过吸取传统政治文化和西方政治文化的精华,以“和而不同”原 则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多样化进程,在共生共长、相辅相成的基础上,进一 步弘扬先进思想文化,把最大多数人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汇成一股容纳百川的精神合力 ,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形成。

Ⅸ 简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根据是什么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根据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经济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已占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
2.政治领域发生巨大变化。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我国的人民民主政治建设也在有步骤地向前推进。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及颁布施行,为各族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提供了必要条件和保证,为逐步健全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里程碑。这部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
3.阶级关系发生根本变化。伴随着社会经济制度和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变化,我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官僚资产阶级及其他剥削阶级被消灭,广大劳动者成为掌握生产资料的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4.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党和全国人民面临的主要任务也发生了变化。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
总之,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由此带来的社会各方面的变化,表明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在我国的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及社会生活其他领域初步确立。
(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理论依据
列宁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的理论,是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基础制度的理论依据。但这个社会主义需要经历一个不可能超越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实践证明,一方面,中国可以在没有实现工业化的情况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正是为了推进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由于经济文化还比较落后,中国的社会主义还只能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或者叫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经过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是不可能超越这个阶段的。

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理论

马克思说过:“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列宁明确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毛泽东说得更加形象鲜明: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些论断深刻揭示了科学理论对于变革社会、推动历史的巨大作用。中国共产党的实践一再证明,理论创新对于社会变革、尤其是社会主义改革具有关键性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也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逐步建立完善起来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正是以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就是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基本内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在对封建专制主义和资产阶级虚假民主的批判中,并在总结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民主实践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内容非常丰富,思想非常深刻。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基本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认为,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马克思提出:“人民是否有权来为自己建立新的国家制度呢?”他回答说:“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应该是绝对肯定的,因为国家制度如果不再真正表现人民的意志,那它就变成有名无实的东西了。”在这里马克思提出了要建立一种真正表现人民意志的新的国家制度。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民主的”的这个词,在德语里意思是“人民当权的”。总之在马克思看来真正的民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
其次,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认为,民主是目的与手段、历史性与继承性的统一。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应该把夺取政权建立自己的民主制度为目标。马克思主义认为,作为上层建筑的民主是具体的历史的。不存在超越历史阶段的 “一般民主”。恩格斯指出:“我们的党和工人阶级只有在民主共和这种形式下,才能取得统治。民主共和国甚至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特殊形式,法国大革命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再次,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认为民主与法制、权威是辩证的统一。马克思主义认为法律不过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是把统治阶级的意志上升为社会的普遍意志,实质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权力和统治秩序。马克思强调:“使法律成为人民意志的自觉表现,也就是说,它应该同人民的意志一起产生并由人民的意志所创立。”列宁也强调:“我们应当保障革命所争得的宪法”。恩格斯强调无产阶级的民主不排除权威,而且是要和权威相结合。
复次,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认为资产阶级民主的实质是专政,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历史上新的更高类型的民主。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在现代的代议制国家里夺得了独占的政治统治。现代的国家政权不过是管理整个资产阶级的共同事务的委员会罢了。”社会主义民主是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者阶级真正当家作主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中绝大多数成员享有的民主。
最后,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终极价值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马克思毕生奋斗的目标,就是实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首先是广大劳动人民的解放,让人民群众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使每一个人都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全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高命题,同样它也是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终极价值。马克思把要实现的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界定为一种“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以 “每个人自由发展”来界定“人的解放”,而人的“自由发展”则是最为终极的民主价值。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基本精髓与内涵的论述,我们发现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是真正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理论,代表人类民主理论的发展规律,代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是促进人类全面发展的民主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正是在这种先进理论的指导下一步步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理论依据”。所以说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理论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本质、优越性无不体现着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基本内涵。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基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中的议行合一、普选制思想”。
尽管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是“民主政治是一切国家形式的最终归宿,是国家的最终形式,是最终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亡”的思想,但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从来不排斥真正的民主:
马克思在总结巴黎公社经验的基础上指出:“那时还会留给中央政府的为数不多然而非常重要的职能,则不应该像有人故意捏造的那样予以废除,而应该交给公社的官吏,即交给那些严格负责的官吏。”1891年,恩格斯在为《法兰西内战》写的导言中进一步指出:“公社一开始想必认识到,工人阶级一旦取得统治权,就不能继续运用旧的国家机器来进行管理;工人阶级为了不致失去刚刚争得的统治,一方面应当铲除全部旧的、一直被利用来反对它的压迫机器,另一方面还应当保证本身能够防范自己的代表和官吏,即宣布他们毫无例外地可以随时撤换。”马克思完全肯定了巴黎公社在消灭资产阶级代议制方面的这一决定性的措施,他说:“公社不应当是议会式的,而应当是同时兼管行政和立法的工作机关”,这是马克思对“议行合一” 原则的经典表述。他进一步指出:“在公社没有来得及进一步加以发挥的全国组织纲要上说得十分清楚,公社应该成为甚至最小村落的政治形式……设在专区首府里的代表会议,应当主管本专区所有一切农村公社的公共事务,而这些专区的代表会议则应派代表参加巴黎的全国代表会议;代表必须严格遵守选民的确切训令,并且随时可以撤换。”对巴黎公社实行的普选制,马克思、恩格斯作了很高的评价。公社实行的普选制,“彻底清除了国家等级制,以随时可以罢免的勤务员来代替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老爷们,以真正的负责制来代替虚伪的负责制,因为这些勤务员经常是在公众监督之下进行工作的”。恩格斯明确地把人民的自由普选权和随时罢免权看作是人民群众管理和监督国家事务的主要手段。他说:“为了防止国家和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巴黎公社“把行政、司法和国民教育方面的一切职位交给由普选选出的人担任,而且规定选举者可以随时撤换被选举者” 。
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更是用了很多篇幅对巴黎公社的普选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说:“公社是各选区普选选出的市政委员会组成的。这些委员是负责人的,随时可以罢免。其中大多数自然都是工人或公认的工人阶级代表”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本质即“人民当家作主”。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代议制持批判态度。认为,议席为有产者占据,不能代表人民。资产阶级议会是“清谈馆”,“是在不断践踏人民意志”,它不能发挥民意机关的作用。是虚假的、形式主义的,掩盖了阶级统治的实质。马克思、恩格斯在对资产阶级议会制进行批判和总结巴黎公社实践经验时,提出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要建立代议制的人民代表机关的理论和政权建设学说,开创了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的先河;列宁在领导苏联十月革命中,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国家代议制的理论;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程中,毛泽东发展了马克思政权建设学说和代议制的理论,结合我国政权建设的实践,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和民主集中制的理论,最后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人类社会民主政治制度发展的科学总结,特别是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的研究批判和对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探索,为我国提出、建立、坚持、发展、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