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整改整治 » 治理对策

治理对策

发布时间: 2021-03-02 20:10:45

1. 简述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其治理对策

成因:
1)需求拉上(需求拉上型通胀):总需求的增长速度超出了内经济潜在生产能力而形
成的容通胀。
2)成本推动(成本推动型通胀):带来成本推动型通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总供给
冲击。
3)经济结构的特点引起(结构性通胀):这里会存在一个“看齐”问题,往往那些
效率低,逐渐衰弱的部门在工资水平,产品价格上要求像那些效率高,迅速发展
的部门看齐,进行攀比,这种缺乏相应生产成果基础的价格与工资的上涨如果在
越来越多的部门行业中蔓延开来,将导致结构型通胀。
4)国际经济传导(输入型通胀):会导致所谓的输入型通胀,也就是我们说的北欧
模型。主要是指国外的通胀通过国际经济传导引起本国总体价格水平上涨。

治理方法:
1)财政政策
遏制通胀一般会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常表现为减少财政支出,增加财政收入(减少政
府购买、转移支付;增加税收,提高所得税率等)
2)货币政策
遏制通胀一般会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常表现为①央行的正回购(融资)②提高法定准
备金率③提高利率④提高再贴现率等

2. 请简要分析如何治理失业问题,有哪些对策

中国现在的失业问题颇为严重,就业难将长期存在。原因很多,主要有每年新增就业人口多回、产业结构不合答理、缺乏相应的就业技能、就业观念存在偏差等。对此问题的解决不可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防止结合,简单的说就是制定正确的人口政策,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加强教育技能培训以及改变就业观念等。

3. 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 和 治理对策

通货膨胀是个复杂的经济现象,其成因也多种多样。
(1)直接原因。不论何种类型的通货膨胀,其直接原因只有一个,即货币供应过多。用过多的货币供应量与既定的商品和劳务量相对应,必然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出现通货膨胀。
(2)深层原因。①需求拉上。即由于经济运行中总需求过度增加,超过了既定价格水平下商品和劳务等方面的供给而引发通货膨胀。在我国,财政赤字、信用膨胀、投资需求膨胀和消费需求膨胀常常会导致我国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的出现。我国1979年至1980年的通货膨胀的成因即是由财政赤字而导致的需求拉上。②成本推动。即由于提高工资或市场垄断力量提高生产要素价格致使生产成本增加而引发通货膨胀。其中,由于提高工资而引致的生产成本增加又称工资推动,由于生产要素价格垄断而导致的生产成本增加又称利润推动。③结构失调。即由于一国的部门结构、产业结构等国民经济结构失调而引发通货膨胀。我国由于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经济结构失调问题,因而结构失调型通货膨胀在我国也时有发生。④供给不足。即在社会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社会总供给相对不足而引起通货膨胀。“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发生的隐蔽型通货膨胀很大一部分原因即是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商品供给严重匮乏而致。⑤预期不当。即在持续通货膨胀情况下,由于人们对通货膨胀预期不当(对未来通货膨胀的走势过于悲观)而引起更严重的通货膨胀。⑥体制因素。由于体制不完善而引起的通货膨胀。
以上是通货膨胀的几种主要成因。应该注意的是,对于某一次具体的通货膨胀,其成因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原因综合在一起导致的,因此需要综合全面的分析。
治理通货膨胀的主要对策
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有诸多不利影响,对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有破坏性作用,因此,一旦发生了通货膨胀,必须下决心及时治理。这种治理应该是多方面综合进行的。
(1)控制货币供应量。由于通货膨胀形成的直接原因是货币供应过多,因此,治理通货膨胀的一个最基本的对策就是控制货币供应量,使之与货币需求量相适应,稳定币值以稳定物价。而要控制货币供应量,必须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控制货币投放,保持适度的信贷规模,由中央银行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灵活有效地调控货币信用总量,将货币供应量控制在与客观需求量相适应的水平上。(2)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治理通货膨胀仅仅控制货币供应量是不够的,还必须根据各次通货膨胀的深层原因对症下药。对于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是关键。各国对于社会总需求的调节和控制,主要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在财政政策方面,主要是大力压缩财政支出,努力增加财政收入,坚持收支平衡,不搞赤字财政。在货币政策方面,主要采取紧缩信贷,控制货币投放,减少货币供应总量的措施。采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配合,综合治理通货膨胀,两条很重要的途径是: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控制消费过快增长,以此来实现控制社会总需求的目的。(3)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调整经济结构。治理通货膨胀必须从两个方面同时人手:一方面控制总需求;另一方面增加总供给。二者不可偏废。若一味控制总需求而不着力于增加总供给,将影响经济增长,只能在低水平上实现均衡,最终可能因加大了治理通货膨胀的代价而前功尽弃。因此,在控制需求的同时,还必须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一般来说,增加有效供给的主要手段是降低成本,减少消耗,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投人产出的比例,同时,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支持短缺商品的生产。(4)医治通货膨胀的其他政策。除了控制需求,增加供给、调整结构之外,还有一些诸如限价、减税、指数化等其他的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
总之,通货膨胀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经济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我们有针对性地根据原因采取不同的治理对策,对症下药。这种对症下药,并不是简单地根据原因分析一一对应,也不能机械僵化地照搬别人或自己以往的经验。而且对症下药也要以某一方案为主或优先,同时结合其他治理方案综合进行。也就是说,治理通货膨胀是一项系统工程,各治理方案相互配合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4. 翠屏湖的治理对策

于桥水库
一、 治理原则及目标 天津市水源地污染治理的核心在于源头控制。建立生态修复系统,实现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统筹协调,要以于桥水库的纳污能力为基础,减少污染物的入库量,促进流域的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污染源的治理,开展底泥疏竣和生态修复工程,同时减少内源污染,提高水体自净能力,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水源管理体制,建立全民全社会保护水资源的有效机制。同时,利用一切有效的措施,控制外源、削减内源、修复生态、依法管理、创新管理体制,确保城市正常供水。通过系统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的治理,确保于桥水库不发生水草和水藻的爆发,保证供水安全。 二、工程性措施 1、外排汛期上游高污染来水 根据于桥水库入库河流的特点和入库水质的好坏,可以采用优者留污者弃的方案。在沙河和黎河汇合之后的下游建水工建筑物,通过西龙虎峪的燕山口开挖导流明渠,可将高污染来水引入兰泉河,经兰泉河进入蓟运河,最后入海。 2、以前置库工程净化上游高污染来水 建立湿地净化系统是一种长期的、积极的治本措施。河流入库口处污染负荷集中,相对而言易于控制,采用前置库技术是截留入库污染负荷、控制水库富营养化的重要手段。前置库可建在于桥水库东侧(即于桥水库河流汇入处),其工程规划、实施、管理均在天津市范围内,可以避免跨省市实施的难度,并可以起到防洪、水资源利用、改善水库水环境等作用。 3、入库河口湿地建设 入库河口湿地的建设主要是栽种高等水生植物,当上游来水时直接由植物吸收氮磷等营养物质,或者作为前置库的二级净化措施进一步削减来水营养物质的浓度,同时削减河口地区长年积累在底泥中的污染,减轻水库内源污染,达到控制水藻爆发的目的,主要建设地区为淋河入库口、果河入库口水深在1.5 m左右的库区浅滩。 4、水生生态系统修复 水生生态系统修复主要是恢复水生动物和水生植物两个大系统。水生动物系统主要是保护鱼类资源,建立平衡的鱼类种群,利用鱼类的生长抑制草类和藻类的爆发,达到改善水库水质的目的。水生植物系统主要是抑制菹草的过分生长,达到多物种的平衡,使水库在每年6—9 月份有大量高等水生植物的生长与藻类竞争氮磷等营养物质和光照,来抑制藻类的爆发。
于桥水库
5、环库截污沟和湖滨带建设 在水库周边条件允许的区域,建立截污沟,控制库周边面源污染,直接拦截库周带有大量营养物质的农田沥水对水库的直接污染,使农田沥水首先进入截污沟并经过沟内水生植物一段时间的吸收净化后再进入湖滨带系统进行二次净化,然后再进入库内,大大降低库周氮磷等营养物质对水库富营养化水平的贡献度。 6、利用已推平鱼池建立湿地系统 于桥水库大沽高程22 m线内已推平鱼池800 hm2,而这些鱼池的特点是在水库和水库周边农田之间,并且对失去鱼池的村民已经进行了赔偿。为此,充分利用已推平鱼池的水深、鱼池与水库之间未完全推平的堤埝来拦截库周农田沥水,并在废弃的鱼池中建立湿地系统,可以净化库周来水。 7、河道湿地走廊建设 河道湿地走廊的建设主要在淋河的龙门口水库至入库河口之间、沙河的水口平水文站至与黎河交汇处,主要以栽种芦苇等高等水生植物来吸收营养盐净化来水。 8、环库居民迁移 水库周边大多数村落与乡镇居住着建库时的移民,其产生的大量生活垃圾堆积在水库的周边;加上地少人多,村民为了生存发展养殖业,同时受到生存的压力还使用非法手段掠夺于桥水库的鱼类资源、发展对水库有污染的行业和产业如旅游业,给于桥水库的水生生态系统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因此,为了打造蓟县最大的生态环境园区,对库区一定范围内的居民实行移民很有必要。 9、底泥疏竣或钝化 由于多年来的积累,水库已经形成某些底泥的高污染区域,底泥吸附污染物能力饱和,并开始释放部分污染物,为了去除内源,进行污染物底泥清除或钝化很有必要。工程主要是以河口区作为重点治理区域,通过用挖泥船作业对底泥的主要污染层进行清除移出库外,或者对底泥进行钝化处理,有效减少底泥污染释放,同时增强水库的自净能力。 10、混凝土制拦护网建立 于桥水库周边交通发达,围绕着水库就有两条主要公路,分别是北岸的邦喜公路和南岸的水库南路。其中,北岸的邦喜公路由于北岸坡度小,公路与水库22 m线相距较远,处于1~3 km 之间,对于运输车辆发生突发事件的可处理性较强,如果及时拦截通往水库的沟渠,对水库水质的威胁较小。但水库南岸坡度较陡,水库南路临库而建,尤其由别山镇苏庄子村至五百户镇青池村一段公路与水库22 m线仅有3~30 m,天然屏障少,一旦装有易燃易爆有毒化学品的运输车辆在这一路段发生交通事故,导致剧毒有害物质的泄露,以现在水库南岸的环境,任何抢险措施几乎都无法阻止有害物质进入水库,因此有害物质对水库水体的污染威胁时刻存在。混凝土制拦护网主要建设在水库南路的北侧,其主要特点是坚实耐用、使用时间长,同时混凝土基础可以有效延缓突发交通事故中发生泄露的有毒有害物质进入水库的速度,为抢险工作提供条件和争取时间,有效阻止污染事件的扩大。

5. 求“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产生的原因及治理对策

产生复原因:一是利益驱使,有制利的就执行,不利的就暂时搁置,致使政策扭曲变形。二是缺乏有效的政策监督机制,难以对政策执行的进度和效果实行有效的监督。三是有的政策制定的确不科学,与个别地方的实际脱节,如果执行将带来明显损失或者不具有可行性。
治理对策:一、政策的制定者要深入调查研究,政策要切实可行,符合实际。二、要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执行监督机制。三是明确奖惩,严明纪律。

6. 治理成功经验与治理对策是不是一个意思

治理成功经验于治理自对策不是一个意思。治理成功经验是以前发生过,经过治理,然后是这件事情处理得非常成功,这就是经验。治理对策是:这件事情已经发生了,然后你们在想什么办法用于治理!

7.  防治措施与对策

一、防治工作概况

地质环境管理作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一项行政职能还处于起步阶段,面对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现状和难度,我市自1993年起就如何针对本地区实际情况开展地质灾害防治调查,积极开展工作。基本查清了全市地质灾害基本分布规律,在全省第一个建立地质灾害防治市、县、乡、村四级联系网络,实施规划→细则→组织“三位一体”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新体系,已连续四年未发生重大地质灾害事件,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2002年4月被国土资源部授予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先进单位。

1.深入调查,分析原因

组织工程技术人员深入县(市)调查研究、收集整理各灾害点的地形地貌、地质条件、水土保持、当地气候、地质灾害类型等各类资料,并进行归类成册,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对本地区地质灾害发生的分布情况、特点、原因基本做到心中有数,为做好防治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健全制度,明确职责

首先在台汛期建立值班制度,速报制度;其次编制台汛期地质防灾预案;第三通报已知隐患(地段)点采取预防措施。每当灾害发生,立即组织技术人员赶赴现场进行调查工作。并通报有关部门,为领导决策和及时救治提供依据。

3.建立网络、掌握动态

并及时掌握本市地质灾害情况和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发展趋势,初步建立了以地、县(市)地矿局(办)、重点行政村主要负责人组成的四组地质灾害防治联系网络。

4.争取资金,积极防治

积极建议有关县(市)政府拨出专款治理的同时,协调搞好防治项目的规划、论证、立项上报工作,争取国家“地质灾害防治专项经费”430万元、省政府地质灾害防治专项经费650万元。

二、预防对策措施

地质灾害的形成和演化,主要是受大气降水、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等自然因素和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控制,因此试图通过人为努力全面阻止其发生,目前还有很大的困难,也是不太现实的。但只要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处理得当,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地质环境,认真贯彻执行“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切实加强地质灾害的调查、评价和规划工作,进行地质灾害预测分析,做好重大地质灾害的事前防范工作,特别要做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是可以防止或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减轻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的。

1.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工作

由于地质灾害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社会公众对地质灾害缺乏了解,因此当前迫切需要加强地质防治的科普宣传。因此各级政府首先要认真学习宣传贯彻《矿产资源法》、《环境保护法》、《水法》、《水土保持法》及国土资源部第4号令《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浙江省人民政府第104号令《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增强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地质环境保护法律意识,开展地质灾害科学知识宣传,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

2.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做得好与坏,也直接影响丽水市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步发展。应该看到,地质灾害发生比较严重的地区,都是比较贫困、交通闭塞、自然条件比较差的地区,防治地质灾害难度极大。丽水市是经济欠发达,又是困难落后的市,尤其是景宁、青田等县(市)刚刚脱贫,经济比较困难,对地质灾害防治既是经济问题又是社会问题,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把防治地质灾害这项工作摆到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尤为重要。

3.编制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要在近期内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水平,从现阶段来说,首先在深入了解灾情的基础上进行防治,即从致灾因素上进行调查研究,用于开展系统的、全面的基础性的地质灾害调查工作,以确定防治步骤、方法;其次,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地编制好丽水市中长期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1)了解掌握丽水市域地质灾害的类型、基本特征和分布规律,查明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点及其可能的危害程度、目前灾害体的稳定状况等。

(2)在此基础上进行地质灾害危险区划,将明显可能受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的区域,圈定为地质灾害易发区或重点危险区。

(3)将划定的危险区域,由地矿主管部门报当地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布,对危险区域进行工程建设限制和人为活动限制,并按照各地质灾害点危害程度、可能的危害大小,区分轻重缓急,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计划,研究提出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4.制订监督管理办法

《丽水市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实施细则》是保护丽水市地质环境,实施资源、环境、人口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预防和治理地质灾害、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可靠保证。制定并有效实施“实施细则”有利于使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实现以防治规划为指导,实施细则为依据,组织机构为手段的“三位一体”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新体系,对于推动地矿行政管理,特别是地质环境管理是有十分重要意义。

5.组织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工作

政府现有的财力不可能对所有地质灾害体都进行治理,对大部分地质灾害体,只能通过加强监测、预报,以避免因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尽可能减轻经济损失。

(1)各县(市)政府根据本区域初步调查和普查结果,确定各自的监测、预报重点,根据上级地矿部门的要求,编制好近期本区域的汛期地质灾害防灾预案,最大限度的减轻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2)根据地质灾害体(隐患点)所在的位置、威胁的对象,将灾害监测工作任务落实到具体部门、单位。对危害很大,可能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危害点,要由政府聘请专业队伍进行监测。

(3)一般性地质灾害(隐患)点,由灾害点所在乡、镇设立地质灾害监测组,由乡镇负责编制防灾预案,预案必须明确:地质灾害体动态监测人员、防灾预警的判据、预警发布机构及负责人、预警信号、撤离路线等。并选派工作认真,有一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责任心强的村民为监测员,对每个监测员进行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制定责任制,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开展群众性简易监测。

6.建立地质灾害防治基金

由于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新的公益性事业,社会效益巨大,而经济效益并不十分明显。地质灾害又是牵涉千家万户,防治地质灾害就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使之成为一项全民活动,建立起群测群防体系,充分调动各级政府、各行各业防治地质灾害的积极性,广泛动员和组织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多渠道筹集地质灾害防治基金,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和工程性治理措施提供物质基础。立足于防,防治并举,为丽水市经济建设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的地质环境。

三、防治对策措施

地质灾害的防治必须在地质灾害勘查的基础上进行,下面简单介绍常见的几种地质灾害的主要治理方法。

1.滑坡治理

滑坡发生前常有异常(前兆)现象,不同类型、不同性质、不同特点的滑坡在滑动之前,均会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异常现象,显示出滑动的预兆(前兆)。归纳起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大滑动之前,在滑坡前缘坡脚处,有堵塞多年的泉水复活现象,或者出现泉水(水井)突然干枯、井(钻孔)水位突变等类似的异常现象。

(2)在滑坡体中,前部出现横向及纵向放射状裂缝。这反映了滑坡体向前推挤并受到阻碍,已进入临滑状态。

(3)大滑动之前,在滑坡体前缘坡脚处,土体出现上隆(凸起)现象。这是滑坡向前推挤的明显迹象。

(4)大滑动之前,有岩石开裂或被剪切挤压的影响。这种迹象反映了深部变形与破裂。动物对此十分敏感有异常反映。

(5)临滑之前,滑坡体四周岩体(土体)会出现小型坍塌和松弛现象。

(6)如果在滑坡体上长期位移观察资料,那么大滑动之前,无论是水平移量还是垂直位移量,均会出现加速变化的趋势。这是明显的临滑迹象。

(7)滑坡后缘的裂缝急剧扩张,并从裂缝中冒出热气(或冷风)。

(8)动物惊恐异常,植物变态。如猪、狗、牛惊恐不宁,不入睡,老鼠乱窜不进洞,树木枯萎或歪斜等。

用肉眼识别滑坡体是否稳定的方法,在野外,从宏观角度观察滑坡体,可以根据一些外表迹象和特征,粗略地判断它的稳定性如何。

(1)已稳定的堆积层老滑坡体有以下特征:①后壁较高,长满树木,找不到擦痕,且十分稳定;②滑坡平台宽、大、且已夷平,土体密实无沉陷现象;③滑坡前缘斜坡较缓,土体密实,长满树木,无松散坍塌现象。前缘迎河部分有河水冲刷过的迹象;④目前的河水已远离滑坡舌部,甚至在舌部外部已有漫滩、阶地分布;⑤滑坡体舌部的自然冲刷沟切割很深,甚至已基岩;⑥滑坡体舌部的坡脚有清晰的泉水流出等等。

(2)不稳定的滑坡常具有下列迹象:①滑坡体表面总体坡度较陡,而且延伸较长,坡面高低不平;②有滑坡平台,面积不大,且有向下缓倾和未夷平的现象;③滑坡表面有泉水、湿地,且有新生冲沟;④滑坡体表面不均匀沉陷的局部平台,参差不齐;⑤滑坡前缘土石松散、小型坍塌时有发生,并面临河水冲刷的危险;⑥滑坡体上无巨大直立树林。

需要指出,以上标志只是一般而论,较为准确的判断尚需作出进一步的观察和研究。

当遇到滑坡灾害正在发生时,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当处在滑坡体上时,首先应保持冷静、不慌乱。一般除高速滑坡外,只要行动迅速,都有可能跑离危险区段。跑离时,以向两侧跑为最佳方向。在向下滑动的山坡中,向上或向下跑是危险的。当遇无法跑离的高速滑坡时,更不能慌乱,在一定条件下,如滑坡呈整体滑动时,原地不动,或抱住大树等物,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自救措施。

(2)当处于非滑坡区,而发现可疑的滑坡活动时,应立即报告邻近的村、乡、县等有关政府或单位。并立即组织有关政府、单位、部队、专家及当地群众参加抢险救灾活动。

(3)政府部门应立即实施应急措施,迅速组织群众撤离危险区及可能的影响区。通知邻近的河谷、山沟中的人们做好撤离准备,密切注视灾情的漫延和转化。如滑坡常在暴雨、洪水中转化为泥石流灾害(即次生灾害),应迅速设立观察点,密切注视其变化动态。

滑坡治理的主要方法:防治滑坡一般采取“避、排、减、挡、锚”等办法。“避”即在选择建筑物场地,铁路、公路选线,城镇选址时,应尽量避开滑坡体。在无法避开滑坡体,或对已建设在滑坡体的建筑,视经济可地性进行工程治理。主要工程治理措施归纳起来分为三种:一是“排”水,消除或减轻水的危害;二是改变滑坡体的平衡条件,如:削坡“减”重压脚、建筑“挡”土墙、抗滑桩、“锚”固等。三是改变滑坡岩土性质。

(1)截引地表水。拦截、排引滑坡外的地表水,避免地表水流入滑坡区;或将滑坡范围内的雨水及泉水尽快排除,防止雨水、泉水进入滑坡体内。排引地表水中整治滑坡不可缺少的治理方法,而且应是首先采取长期运用的措施。主要工程有:一是在滑坡外修筑横向截水沟、槽和纵向排水槽、排水暗沟等。二是滑坡体上修筑地表排水沟,此泉工程及时将地表水及泉水引走,减少其停滞下渗的机会。必须注意沟、槽要切实不漏水,并经常检修,否则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2)护坡脚。防治河水、库水对滑坡脚的冲刷,避免坡脚被冲刷掏空失稳,导致滑坡,主要工程措施有:一是“T”型坝。是在滑坡严重冲刷地段,促使主流偏向滑坡体对岸,保护滑坡脚免遭河流冲刷的建筑物。“T”型坝常横向下游,与水流夹角为60°~70°;它可使水流冲刷强度降低10%~15%。二是在滑坡前缘抛石、铺设石笼、修筑钢筋混凝土块排管,以使坡脚的土体免受河水冲刷。主要应用于江边、库边的滑坡体治理。

(3)削坡减重。削坡减重也称削坡减荷、削坡减载。此方法常用于治理“上陡下缓、头重脚轻”的滑坡或推移式滑坡,而在前方又没有可靠抗滑坡地段的滑坡体,使滑坡体外形改善,斜坡高度降低,坡度减少,滑坡体和重心降低,从而提高滑坡体的稳定性。若将上部削下来的填在坡脚,效果更好。

(4)采用挡土墙、抗滑桩、锚固等工程,以增强滑坡体的稳定性地。

滑坡治理实例:

(1)堵缝。地表上已有张开裂缝的滑坡,可用粘土或水泥土夯实,并做到成鱼背状。防止雨水和地表径流直流入缝下渗,起润滑加速下滑作用。云和县源乡荫桥坑村后山体滑坡上部开裂近20厘米,采用粘土堵缝后,已稳定了5年多时间,尚没发现新的发展趋势。

(2)排水。在滑坡体边界设环形截水沟,排除滑坡体外地表径流;在滑坡体界内修建树枝状排水沟,将水导出滑坡体外排水沟壁进行防渗处理。在滑坡体内可设置地下排水暗沟垂直排水井、孔等,用于疏干滑坡体或滑动面,减少土壤含水量。这是我市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治理方法,在庆元、景宁、龙泉、云和、青田、丽水等县(市)已发现的滑坡隐患点上采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支撑。在滑坡体脚设挡土墙、抗滑垛、锚固等。对于滑坡体积不大,采用挡土墙较好,而挡土墙内需设排水孔。对于滑坡体积物不厚的滑坡,可用木桩、钢轨、钢管、钢筋混凝土桩直接打入稳定的地基;对于厚度较大的滑坡体,可钻孔或冲抓套井回填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以增强滑坡的稳定性。支撑挡护这一方法在我市应用于公路边坡滑坡的治理。

2.崩塌治理

崩塌体的识别:可能发生的崩塌体主要根据坡体的地形地貌和地质结构的特征进行识别。通常可能发生崩塌的坡体在宏观上有如下特征:

(1)坡度大于45度,且高差较大,或坡体成孤立山嘴或为凹形陡坡;

(2)坡体内部裂隙发育,尤其垂直和平行斜坡延伸方向的陡裂缝发育或顺坡裂隙或较弱带发育,坡体上部已有拉张裂缝发育,并且切割坡体的裂隙、裂缝即将可能贯穿,使之与母体(山体)形成了分离之势;

(3)坡体前部存在临空空间,或有崩塌物发育,这说明曾经发生过崩塌,今后还可能再次发生。

具备了上述特征的坡体,即是可能发生的崩塌体。尤其当上部拉张裂缝不断扩展、加宽、速度突增,小型坠落不断发生时,预示着崩塌很快就会发生,处于一触即发状态之中。

崩塌治理的主要方法:

(1)拦截:对于仅在雨季才有坠石、剥落的小型崩塌的地段,可在坡脚或半坡上设置拦截构筑物,如设置落石平台和落石槽以停积崩塌物质;修建挡石墙以拦坠石;利用废钢轨。钢针及钢丝等编制钢轨或钢纤栅栏来挡截落石。

(2)支挡:在岩石突出或不稳定的大孤石下面,修建支柱,支挡墙或用废钢轨支撑。

(3)护墙、护坡:在易风化剥落的边坡地段,修建护墙,对缓坡进行水泥护坡等。一般边坡均可采用。

(4)削坡(刷坡):在危石、孤石突出的山嘴以及坡体风化破碎的地段,采用刷坡来放缓边坡。

(5)排水:在有水的地段,布置排水构筑物,以进行拦截疏导。

(6)镶补沟缝:对坡体中的裂隙、缝、空洞,可用片石填补空洞,水泥沙浆沟缝等,以防止裂缝、缝洞的进一步发展。

3.泥石流治理

泥石流的识别:能否产生泥石流可以从形成泥石流的条件分析判断,已经发生过的泥石流的流域,可以从下列几种现象来识别:

(1)中游沟身常不对称,参差不齐,往往凹岸发生冲刷坍塌,凸岸堆积成延伸不长的石堤;或凹岸被冲刷凸岸堆积,有明显的截变取直现象。

(2)沟槽经常大段的被大量松散固体物质堵塞,构成跌水。

(3)由于多次规模不同的泥石流的下切淤积,沟的中下游常有多级阶地,有较宽阔地带常有垅岗状堆积物。

(4)下游堆积扇的轴部一般较高耸,稠度大的堆积物其扇角小,呈丘状。

(5)堆积扇上沟槽不固定,扇体上杂乱分布着垅岗状、舌状、岛状堆积物。

(6)堆积的石块具尖锐的棱角,无方向性,无明显的分选层次。上述现象不是所有泥石流地区都具备的,调查时应多方面综合判定。

泥石流治理的主要方法:

(1)植物措施。泥石流突发性强,治理难度大。但它的发生和森林植被覆盖率有很大的关系,森林植被覆盖率大的地方不容易或不可能发生泥石流;森林植被覆盖率小的地方,森林植被破坏严重,水土保持能力差,容易或者有可能发生泥石流。因此,要防止泥石流发生,就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植树造林。根据泥石流流域各部位在泥石流形成中的作用是不同,地表径流形成区主要目的是水源涵养,调节径流,减缓流速,控制水动力;泥石流形成区主要任务是稳定沟床与坡脚、防治坡面的土壤侵蚀;流通区主要任务是减少汇入沟道水体,减少泥石流流量,创造泥石流停积的条件。我们可根据各区段不同要求,选择适当的林种植被,对荒地进行造林种草,种植水土保持林、特用经济林,发展以针阔叶混交林为主,林灌、草多层立体交错覆盖的造林结构,层层截流降水,减轻地表侵蚀,防止水土流失,防治泥石流。

(2)耕作措施。禁止毁林开荒,禁止顺坡耕作;25°以上坡耕地退耕还林,经济林果坡改梯,修建水平带、排水沟;实行等高耕作、等高带状间作、沟垄种植、垄种、草田轮作;推广少耕、免耕、覆盖耕作等保土耕作措施;固定耕地精耕细作,改变广种薄收的不良传统。

(3)工程措施

防护工程。在容易滑塌、崩塌的沟坡、谷坡、山坡采取削减载、排水抗滑、支挡等护滑工程,在沟中修建谷坊、淤地坝等固沟工程,巩固沟床,稳定沟坡,减轻沟蚀,控制崩塌、滑塌。对泥石流经过地区的桥梁、隧道、路基等其他重要工程设施;作一定的防护建筑物,用以抵御或消除泥石流对岸、坡及主体建筑物的冲刷、冲击、侧蚀等危害。防护工程主要有护坡工程、护岸工程、护墩工程和固沟工程等。

拦挡工程。在泥石流沟中修筑各种形式的拦挡坝,以控制泥石流的固体物质和雨洪径流。拦截泥石流的砂石、削弱泥石流的流量和能量,尽量将泥石流改变为一般洪水,减少泥石流对下游经济建设工程的冲刷、撞击和淤埋等危害。主要有格栅坝、桩林、拦沙坝等形式。

排导工程。为改善泥石流流势、增大桥梁等建筑物的泄洪能力,避开铁路、公路、渠道等设施。让泥石流按设计意图顺利通过排导设施顺畅地从保护的城镇、建筑物、道路物上游泄到下游,不造成危害。主要有排导槽和渡槽等形式。

4.地裂缝治理的主要措施

根据裂缝的特征,减轻地裂缝灾害的主要措施:

(1)对已有裂缝进行回填、夯实等,并改善地裂区土体的性质;

(2)改进地裂区建筑物的基础形式,提高建筑物的抗裂性能;

(3)对地裂区已有建筑物进行回固处理;

(4)设置各种监测点,密切注视地裂缝的发展方向;

(5)采取各种行政、管理手段限制地下水的过量开采;

(6)加强了地裂区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

四、建议实施防治工程项目

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社会性、基础性、综合性的系统工程,牵涉面广、技术性强,地质灾害不仅仅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给广大群众带来生命财产损失,而且制约了社会经济发展,防治地质灾害刻不容缓。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点是摸清底子,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加强监测、预报,对重点危险区段进行重点预防治理。

1.丽水地区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项目

本市地质灾害分布广泛,灾情严重,治理难度较大,要提高地质灾害的防治水平。

首先,在本市范围内部署分县(市)的1:5万的以地质灾害为主要内容的环境地质调查、区划工作,掌握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圈定地质灾害多发区,查明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点及其他可能的危害程度、目前灾害体的稳定状况等。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经济及人口分布状况,因地制宜地组织编制《丽水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规划》,提出具体的防治方案,实施该项目需2~5年时间,资金概算约500万元。

其次,根据调查报告对将明显可能受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的区域划定为地质灾害危险区,对危险区进行建设限制和人为活动限制,并对重点地段作重点勘察,对重要经济活动区、重要交通干线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危害性作出评价预测,实施该项目需3~5年时间,资金概算800~1000万元。

第三,对危害点进行综合治理,按照“自然形成的地质灾害,谁受益,谁治理,人为引起的地质灾害,谁诱发,谁治理”的原则,将防治工作落实到各有关部门、单位和个人,对地质灾害进行综合治理。

2.本市重点治理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项目

针对我区地质灾害频频发生,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十分重视,景宁、庆元、青田、丽水等县(市)政府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挤出一定资金,在重灾区开展地质灾害调查和采取初步的应及措施,为减缓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失起到积极作用。根据本市地质灾害现状与特点,近期建议实施的重点防治地质灾害(隐患)点工程项目30余处,包括金温铁路、330国道线及省道线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防治项目,预计需要投入建设资金2亿元(具体项目省略)。

8. 如何治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

多角度探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 治理对策。

一、加强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思想文化建设。

人是一切 社会活动中的主体,政策的执行落实要靠人来完成,其包括 政策执行者和政策目标所指向的群体。人是物质和精神的统 一体,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离不开思想意识的支撑,“思 想意识是一套逻辑相联系的价值观和信念,它提供了一幅简 单化的关于世界的图画,并起到指导人们行动的作用。

” 价值观和信念这种内化了的制约机制在某种程度上比其他制约方式更加有效,因为道德意识制约调节的是“理性经济 人”的内心思想,进而影响其行为和方式,它的作用带有根本性。加强政策执行主体和目标群体的思想意识教育,具体来说就是要加强二者正确的利益观和政绩观的塑造。首先得承认追求个人合理利益的正当性,但同时要认识到利益是一个矛盾体,包含了个人利益和共同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 益。个人利益的追求要以不损害公共利益为前提,在冲突的条件下,以公共利益为优先选择。

二、完善权力制约体系。

人类社会实践说明权力具 有腐蚀性,任何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条万古不易的经 权力寻租导致腐败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产生,影响政策执行效果的关键因素。因此,惩治权力腐败行 为是遏制地方“对策”行为的核心措施,必须要以权力约束 权力。

由于历史和认识上的原因,我国实行的是中央集权的 政治体制,这种集权体制在“集中力量办大事”方面具有优 越性,但过分的集权,不利于权力的互相监督,没有监督的 权力不能保障政策的有效执行。从现阶段来看,完善权力制 约机制首先要合理分权,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以及同 级政府不同部门之间的权力划分。

合理划分决策与监督等部门,使其互相监督,尤其是要提高监督部门的独立性,既保 障了政策执行,又实现了监控有力。在政策领域中,对权力 进行制约不是最终目的,其最终目的在于用权力来保障政策 的有效执行,减少执行中的“对策”行为。只有权力的互相 制约,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权力寻租的空间。对权力寻租行为 加大惩罚力度,增加腐败成本,使权力寻租腐败者“政治上 身败名裂、经济上倾家荡产、思想上后悔莫及”; 规范权力运作,使得官员的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从根本上保证 政策的实施。

三、健全科学民主的决策制度。

“上有政策、下有 对策”现象的出现,除了固有的政策执行主体自身行为上的原因,还有另一个诱发因素,那就是政策本身的问题。事实证明,“好制度可以让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 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 合理完善的政策,减少违反政策所带来的违规收益,加大政策违规的心理 成本和被发现的几率,使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所获得的净收 益趋向为零,甚至为负,尽量消除“对策行为”产生的收益 动机。

合理的公共政策则需要科学民主的决策制度来予以保 民主决策和科学政策评估是保证政策科学性的前提条件。要充分发挥专家学者以及广大政策目标群体的聪明才 智,还要把基层执行人员纳入决策议程。基层政策执行人员来自第一线,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加上专家学者具有的专业知识结构,二者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因此他们的建议往往 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同时,要在政策制定中吸收群众的合 理建议,比如采取进行民意调查、举行听政会等方式广纳民意,反之,有可能导致政策脱离实际。

四、完善政策执行的监控系统。

政策执行监控是保证政策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减少“上有政策、 下有对策”行为的有效方法。

①完善监控主体地位、权 力来源与配置。

②充分应用现代科技构建政策执行监控 系统,收集处理各种政策执行信息,建立完备的信息控制系统。

③资金、技术设备、人员编制等方面应对监控部门适当倾斜。

在监控行动的实施中,资金、技术设备、人员编制必不可少,而目前监控部门普遍存在资源不足等问题,必须对这些问题加以改善,避免因资源缺乏产生“下有对策” 行为,保证行政决策得以切实执行。

9. 中国古代盗贼问题的治理对策

在我们的认知当中,不管在古代还是现代,只有有人犯法,那得到的也将是法律的严惩。也就是这样,律法成为了我们每个人之中的保护伞,保护着我们大家,也保护着我们的财产和生命安全。

那么既然如此,但是在我们所熟知的宋代皇朝之中,却也依旧有着不少的人们违法乱纪的事情发生,那么宋代皇朝是怎么解决的呢?他们又说用着什么样的方法去完善的呢?这种疑问或许要需要我们去那记载着历史文明的书籍中,寻找答案了。

一,宋朝初建时期为什么叫"慎刑时代"
1.唐朝法典的延续与结合

早在唐朝时期,那个时候就已经具备了较为完善的法律架构,而且可以说是一本完整是法律体系--法典。针对各个阶层和平民百姓,以至于在全国范围都有着法律的影子,不仅如此在刑罚和惩治力度上也都有着其法典的影子。

不过,到了宋朝时期,这样的法典却没有延续下去,因为宋朝根本就没有像唐朝时期所拥有的法典,而有的也只是一本,搬照了唐朝《唐律》的《宋刑统》但是在那个时期,在皇帝等大臣的探讨和考虑下,也都曾想过如果直接照搬唐朝法律对于本国的国情,是根本行不通的。

不过在参考了唐朝时期的法律以后,因为其具备比较完善的体系,同时唐宋时期相隔很近,而且又经过五代十国的延续,在以宋代皇君臣立法的思想上,《宋刑统》可以说是"终宋之世,用之不改",与此同时,不仅这些有的考究,就连内容和体系上,也是摘自于不同的文典之中。

2.《宋刑统》的体系架构

要知道,在宋代君臣的整理和改善创新之下,《宋刑统》可以说是一个比较完善的法律体系了。其中的内容和结构上,都上沿用了唐朝时期的《唐律疏仪》来进行整理和加工,以采用,问答等形式来对法律进行有效的解读,也就再次看来,宋朝君臣们也同样知道,唐律是一个比较完善的法典,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引用唐律也是对历代法律体系和文明的延续。

同时在制作《宋刑统》的过程中,宋代君臣们又取用了《大周刑统》中的书名以及体例,因为《大周刑统》毕竟也是唐律中所删改的蓝本,在引用和架构上也是有着唐律的影子,搬用《大周刑统》也是必然之要,所以我们可以了解到,在某种形式上《宋刑统》也算是一个东拼西凑的产物。不过在其了解了它的地位以后,它所产生的作用却不是其他法典能够比拟的。

以至后来,在《宋刑统》的出现以后,比之唐律等法律有过之而无不及之处,在其中的内容上有着唐律的影子,但在其本质上却是符合着本国国情和社会因素的改变。而且在体例上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