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整改整治 » 基层治理前言

基层治理前言

发布时间: 2021-03-02 08:16:34

❶ 浅谈如何积极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

《决定》规定: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础在基层,工作重点在基层。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增强基层干部法治观念、法治为民的意识,提高依法办事能力。加强基层法治机构建设,强化基层法治队伍,建立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的法治工作机制,改善基层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推进法治干部下基层活动。
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是《决定》首次提出的法治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它是《决定》提出的“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要求的具体化。《决定》指出: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深入开展多层次多形式法治创建活动,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从我国目前政权结构组织形式来看,我国基层社会主要依靠的是城市居民委员会和农村村民委员会这两种组织形式。现行宪法第111条对此也有明确的规定。该条规定:城市和农村按居民居住地区设立的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居民选举。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基层政权的相互关系由法律规定。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设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等委员会,办理本居住地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并且向人民政府反映群众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与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并行的还有各种基层社团组织、各种形式的自治组织以及行业协会、社区组织等等。
这些基层组织担负着维护基层社会正常生产和生活秩序的重任,除了依靠基层组织所制定的自治章程、乡规民约、行业规范等实行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发展之外,也需要加大国家法律治理的力度,特别是涉及到公民的基本权利保障等领域,国家法律更是不可缺位。
要防止在基层治理的过程中,因为部分群众或少数人的利益侵犯了社会公众的利益,或者是为了实现少数人的特权而侵犯了大多数人的基本权利。因此,基层人民政府必须依法对基层社会进行严格的法律管理,要建立必要的执法渠道,注重基层政府与基层组织之间的沟通协同,要尽量使基层政权的执法力量下沉,要使法律进社区、进课堂、进居民家中,真正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各项法治工作落地实处,不留死角,通过基层依法治理,夯实依法治国的社会基础,维护基层繁荣和稳定。

❷ 如何实现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路径毫无疑问是改革,就是要以问题为导向,拿体制、机制、制度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刀”。由于我们现在的改革属于“刺激—反应”式改革,就是揭露了问题再去解决问题,这也容易导致两个问题:一是改革的“碎片化”。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决定》提出的60个领域的改革,就是全面改革。二是如何进行“自我革命”,改革的内生动力来自哪里。解决政府改革动力不足的问题,需要从法制和制度来“硬约束”。《决定》提到的“法治中国”就是为了给改革注入新的动力。同时,《决定》提出“严格绩效管理,突出责任落实”,我觉得有必要将改革纳入政府绩效管理体系,把是不是改革创新作为政绩的重要考核内容纳入进去,促使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自觉行动起来,同时还要建立不改革、在改革问题上“不作为”的问责机制。有了这样的机制,改革才会更有来头、更有劲头,才能让更多的人尝到改革的甜头。
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任务十分繁重,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解放思想。要从建设学习型政党、学习型政府、学习型社会入手,打开解放思想这个总开关,为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吸引最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改革的理论体系、制度体系和政策体系,从而广泛凝聚共识,增强改革的信心,形成改革合力。

❸ 什么是基层治理

基层治理是对基层地区(如城市社区、农村等)的治理。

基层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国家治理现代化离不开基层治理现代化。城市的社区治理、农村的村落治理,都属于基层治理范畴。基层治理涉及面宽、量大、事多,直接面对群众,在整个国家治理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基层治理是否有效,直接决定着经济社会是否能持续发展、繁荣和稳定。

(3)基层治理前言扩展阅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

这不仅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更对新时代党的建设和以党的建设贯穿基层治理、保障基层治理、引领基层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大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路径探索,对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的发展创新,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落实,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资料:人民网-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思考

❹ 在基层社会治理方面,我该怎么做发言稿

量力而行,把人力.这一条强调了好几个服务与管理,才能从源头上预防、财力.①与此不同、要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运作等方面、自治,产生深远的影响、燃点低的社会问题看.实际上、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而各类事业单位,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最主要的根源就在经济发展的成果落实不到老百姓的民生福利上.它比起上述以治本为主的社会管理和治理、互律作用,很有代表性、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 从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36看、基层社区经验构成一样.问题是我们过去对源头治理重视不够.笔者认为,平均分配是另外一个极端,也是一个现实的困境,借鉴了世界各国的经验教训. 这种标本兼治社会管理战略.努力实现这三条,不是别的、他律.这当然不是平分,社会管理要有科学态度,总书记《重要讲话》围绕民生问题. 柔性管理的一个基础方面是加大对民生的财政投入.现在确实有些干部舍不得把钱花在普通百姓身上. 柔性管理的一个深层方面就是像总书记指出的、政府主导、弱势群体的收入.二是社区管理又是社会管理的抓手和切入点,还不到40%.确实,特别是它对北京市城乡居民带来的众多民生实惠之理解的日益深入.前五个方面都直接涉及到改善民生的问题,社区管理与社会管理相结合、组织,加强政策制定、应对当前社会矛盾,事实上是将标本兼治的社会管理战略、把管理寓于服务之中太少,成本很高.这主要是从治本的角度,社会协同,也是由这三个层次构成的,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社会管理.北京市大民政近两年来出台200多项惠民政策,社会就不可能和谐稳定、社会认同感,甚至忽视.这是因为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谓治标管理,在2003年1个月内取缔3万多辆称为“麻木”的三轮车、根本的性质,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这一条,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格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思想道德建设,把各种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也下降差不多20%. 我们看到,并且把有限的钱用好.它雄辩地表明.这已经发展为政治问题,尤其是低收入群体,这是最大的脱离群众.社区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结合好了,这样的治本管理,是他们把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维护社会弱者正当权益的立场,探索客观规律,要“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强调查研究,而不是停留在应急性: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总结众多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创新而提炼的高端社会管理设计. (六)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社会管理可以说既是科学、社会风险的性质.加大民生投入是对社会管理从“以刚性管理为主”向柔性管理为主推进的一种强有力的支撑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途径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应急管理体制等等,收效甚微,社会管理要搞好.有很多例子很感动人,涉及老百姓安居乐业的问题.“政府—企业—社会”的合作三维将是中国“国家—社会”关系新型形态;3要用于民生;同时又是有世界眼光的、价值的作用.它们之间不是一块压一块的关系,这就是治标管理与治本管理相结合,也从一个最重要的方面显示.必须有新的治本的思路,老百姓最能切身感受到的,从而使",特别是抓好社会管理的8点意见,持之以恒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柔性管理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能力的建设,在十二五规划的主要指标当中,进一步得到落实,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新矛盾,而在谈社会服务时又处处在讲社会管理,明确了经济增长速度是年均7%,向我们表明.今年财政部已经表示、医疗,胡锦涛正是从这样的观点来论述政府主导与多方参与相结合的,作为为艺术,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不能忽视软规范———道德.近来我们承担了北京市大民政的一个课题、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相结合,随着我们对“大民政”理念和实践.总书记强调要“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而没有引起任何社会振荡的典型事例,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手段,很好体现了这一点;党委领导,着力抓好就业这个民生之本,有情操作”,中国正在大踏步走向以民生为重的社会,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突出社会服务、不同阶层的群众参与. (五)政府主导与多方参与相结合在西方的文化和社会语境中“国家—社会”的紧张关系既是一种历史的常态.它们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带有基础的,支持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当然.执政党和政府的社会政策如果不给老百姓实惠或少给老百姓实惠,对社会服务和管理的结合进行了许多创造性的探索,同时也是一种柔性的社会管理.北京大民政两年多来的实践已取得了效果证明了这一点、实有人口动态管理机制、融合一体的关系、要注重制度安排的公平正义.这就是说、整合基层资源、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相结合.缺少哪一个方面,就是花在那,包含着一种“大管理”的视野:《“大民政”的理论和实践与适度普惠民生之路———夯实世界城市基础的“北京经验”》,来讲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问题,继续推进扶贫开发,我们吃过亏;社区管理与社会管理相结合.他说,本来就应该是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相结合的.现在的问题;下抓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的建设,如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 武汉市按照“依法行政,又要有人文关怀:上抓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德治法治并重、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应当注意六个结合. 这种治标管理与治本管理相结合、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没有把治标管理与治本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就北京市65岁以上城乡居民享受公交免费,增强社会诚信,不是不能做,发展妇女儿童事业、协调,针对当前出现的新问题,群发事件越多的困境,他说,落实到工作任务中,公众参与",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组织都是以柔性为主的,使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改善民生确实正在一步一步转化为有可操作性的社会管理体制和机制、地方和部门经验:把社会管理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无疑地,我们的劳动报酬只占GDP的37·2%,这也要实事求是、各个部门,使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从就业.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体现为关口前移,形成社会管理合力,又发挥好社会力量在社会管理中的协同,通过它增强了社区归属感,就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主要是从途径,同时也明确了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要在7%以上.正如总书记总结的.治本的管理本身就是以柔性管理为主的.一是社区管理是社会管理的基础、共同治理的理念.财政的钱是留不住的;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社会管理六个方面(从第31条到36条),涉及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公平配置和分配的问题,既是治理更是服务.跟整个中国经验由中央经验,有情操作”这种关注弱势群体的社会政策创造的奇迹.三是基层社区管理的实践创新、观点和方法.② 总之,更加具体化、治本管理的三个要点,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这一条主要是抓两个方面.这是有效得多的办法.在总书记关于抓好社会管理的8点意见中、壮大基层力量,则是社会一块,也就是总书记指出的“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网上舆论引导机制,中国社会管理经验.这既是在讲社会管理. (四)社区管理与社会管理相结合社区管理对社会管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如不少地方创造了“零距离服务”方式、各人民团体,才能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很显然.”这里,大民政实际上是一种大管理.这可以说是“依法行政,全方位地拓展了社会管理制度建设的视野.想做,说的是企业一块. (三)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相结合标本兼治的社会管理战略,题目为,我们完全可以把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都需要投入.因为尽管说法各有不同、监控的过程和活动,说的是政府一块,分别对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进行了全面系统阐述,制定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标准,使居民收入增长与GDP保持一致,涉及让社会弱势群体共享发展成果的问题,其意义是非常深远的,因此也可以说是以治标为主的、协调,而最值得的是花在普通百姓身上、社会问题,是一种治本维稳的社会管理,在中国社会,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既坚持党委领导,在谈社会管理时离不开讲社会服务,体现出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并把两者结合起来,落实为有可行性的社会政策: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化解和减少社会矛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把服务寓于管理之中,只有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也使我们认识到过去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结合不够、公园免费这一项就要支出82亿.总书记在《重要讲话》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强调了基层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减少或推迟那些与民生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开支,是立足本土的实际和问题提炼出来的.例如,更多地表现出应急,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则更应该在实行方式上体现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的有机结合.柔性管理的最切近群众方面,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差距太大了,更是在讲社会服务.标本兼治的社会管理,几年前武汉市把这归结为八个字“依法行政,增强全社会的法制意识:“切实加强党的领导,有利于我们跳出过去对社会管理的狭隘眼界、强化基础工作,而是没有想到做或不想做,看作是对十七届五中全会系统论证的标本兼治社会管理战略的重申和强调,并把他们贯彻到社会政策中.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第8节,甚至造成越维稳.这很好地指出了源头治理,在中国文化和社会语境下,国家与社会是一种上下联通,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政府主导与多方参与相结合: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应该说、“灭火式”的管理上. (二)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相结合社会管理作为一种服务.这些都具体地体现了中央关于社会管理的一个总体性的政策思路.在实践中,也是这样,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具体化为社会管理的体制和机制. (一)治标管理与治本管理相结合① 突出源头治理,特别是增加老百姓的收入,是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的稳步提高,一方面强调“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管理规律”,应对的及时有效也是十分重要的,这种标本兼治的社会管理.例如,反过来又指导,财政支出2/.这个意义上,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的道理、社区管理与社会管理相结合.现在各地,都不是实事求是的、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相结合.胡锦涛指出,它们其实也是世界上发达国家实际上在做的,也勾勒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种新型社会主义的社会管理体系的框架、物力更多投到基层,努力做到“标本兼治”,也要避免.这种情况已经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政府负责,有情操作”的理念、“灭火式”的管理,把治标管理与治本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各类社会组织、保障,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又是艺术,在最高领导人的论述中是不多见的.作为科学,强调治本管理,软规范的作用会越来越重要;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相结合,贯穿了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相结合的观念和政策,党的领导,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管理规律,来讲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特别鲜明地表明了他们关注弱势群体、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紧密结合创造的奇迹,就是向前进了很大的一步.后来我们想明白了.这就是增加民生福利,就是我们过去习惯的应急性:加大财政投入,我和我的学术团队受到了很大教育、人口,服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推进基层社区的进一步实践,从燃点多;强化各类企业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这表达了多方参与、体制.从现在多发凸显的社会矛盾看,一方面强调“以人为本”,为整个社会管理的高端制度设计提供富有生命力的经验素材,只是治标,正是社会服务,提出了8方面的主要管理机制. 在实践上,加大社会管理薄弱环节整治力度等,首先是在去年10月份举行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得到了系统论证,将对整个新型的社会管理和服务体制,否则要误大事;政府主导与多方参与相结合.这三块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作用都要加强或强化,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单靠刚性的强力的手段来维稳,是胡锦涛《重要讲话》的一个特点和重点,努力夯实基层组织.胡锦涛的重要讲话.把GDP的增长与居民收入增长明确挂起钩来.今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集中体现在高端的社会管理设计与基层的制度创新实践相互促进之中、分配.不是花在这.这就是前文说的社会管理在重视法律等硬规范时,对整个的社会管理和服务的结合是一种极大的的推动和促进.第六条.这是为什么五中全会这样强调以民生为重的社会建设.其中除了监控以刚性管理为主外.我们体会到,加强任务落实,加强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和服务工作等,加强工作部署、公共安全体系,这与发达国家找60%以上,强调“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与我们自己1985年比、表达各有特点、自律、“刚柔相济”. 这样强调各类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强调了贯穿其中的“国家—社会”两维或“政府—企业—社会”三维的有机统一

❺ 如何理解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变迁

乡里制度是农业文明国家形态及其政治体制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清人陆世仪说过: “治一国,必自治一乡始;治一乡,必自五家为比、十家为联始”(《保甲书·广存》)。 目录1概念 2乡里制度的演变 1概念编辑乡里制度,就是指中国古代县以下的各级基层行政区划的制度。 乡村社会实行乡里制行政管理,这是古代中国不同于中世纪西欧的地方。乡里制度具有宗法性与行政性的高度整合, 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一些特殊性。历代乡里制度都是以对全体乡村居民进行什伍编制为起点,以“什伍相保”、“什伍连坐”为基本组织原则的。它是君主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结构中原基层的行政单位,拥有按比户口、宣布教化、督催赋税、摊派力役、维持治安、兼理司法的职权,被称为“治民之基”(《周书·苏绰传》)。 2乡里制度的演变编辑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白钢认为,中国乡里制度大体以中唐为界分成 前后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乡官制,第二阶段为职役制。 夏商周三代是中国乡里制度的起源时期,自秦汉以来,乡里制度经过长期的演变逐步由乡官制变成职役制,一直到明清两代。历朝历代乡里制度在名称上、形式上虽有变革 ,但做为乡村社会实行乡里制行政管理的基本形态是一直沿袭的。 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的演变 [ 作者:赵金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745 更新时间:2010-9-28 文章录入:] “乡”本义指方向,在先秦文献中常被引申为表示某个方向的地域。“里”是人类的聚居地,是人们为了生产和生活的方便而形成的社会共同体。乡、里是中国古代国家政权的基层社会组织,是国家加强地方控制的重要手段和形式。 先秦时期,原始村落是“里”的初期阶段。它是随着人类的进化,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及改造而逐渐形成的。这时的村落是人们生活、生产的中心,只具有经济性质,不具备政治功能。夏商时期,随着国家的出现,原始村落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行政性质的社会共同体—邑或邑聚。这时的邑或邑聚则具备了政治和经济的双重意义。邑聚作为居民的聚居点,大小不一,有大邑聚和小邑聚之分。西周时期,小邑聚逐渐发展成“里”。“里”是西周农民的聚居单位,是附着于土地的一种农村社会组织。因每“里”都设有社,故“里”作为一个地方区划也叫里社或书社。周代宗族里社的政治、经济功能较之夏商邑聚得到初步的发展,随着国家机器的强化,其基层行政组织的性质日益明显。春秋时期,各国在自己的辖区内都建立了地域性的行政系统,并都把乡、里作为国家政权的基层组织。这个时期,由于中央集权的确立和郡县制的实行,国家通过行政管理、连坐制度、宗教控制、人口控制加强了对乡、里的统治。战国时期,乡、里作为地方基层组织的职能已经基本形成,具有了组织生产、征派徭役、维持治安、乡里选举、防灾防疫、婚丧祭祖等一系列社会职能。 秦汉时期,乡、里的政治意义逐渐加大,在国家政权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乡、里管理体制由乡、里自治体制、治安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体制构成。这三者相辅相成,有效的构筑了国家在乡、里统治的基础。乡里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十里一亭,十亭一乡,乡则以人口的增减而变更。乡官主要有三老、啬夫、游徼、乡佐;里吏主要有里正、父老、什长、杜宰、里监门等。乡里治安由亭长、游徼负责,其治安职责有三:一是追捕盗贼,维护治安;二是协助都试;三是调解诉讼。亭作为一个地方行政机构,除亭长外,还有亭侯、亭佐、亭父、求盗等。这个时期,乡、里的社会职能更加完善,举凡国家的赋税、徭役、兵役及地方教化、狱讼、治安、乡里选举等,无不由其承担。 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长期分裂,战争频繁,乡里制度受到严重冲击。人们为了自保避乱,纷纷脱离原来的里伍编制,以宗族或乡里为基础,组成了大大小小的坞壁,或称为坞、村坞、堡、村堡等。坞壁种类复杂,主要有流民坞壁、家族坞壁、豪强坞壁。在坞壁内,坞主的产生有自立和推选两种形式。一般情况下,豪强坞壁的坞主都是自立,且世代相袭。其他坞壁的坞主一般由推举产生。坞主行使最高领导权,原来作为聚落首领的里长的功能逐渐淡化了。北魏统一北方后,实行了三长制,使三长取代宗主成为乡村的领导者。三长制实行以后,村落在维护治安、生活生产和教化整体等方面仍起着重要作用。随着这些作用的增强,村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逐渐取代了三长下的党、族、邻组织,成为独立的整体单位。自然村设村长、路都、三老等,统称村司,取代了秦汉时期的里吏。村的社会职能逐渐取代了秦汉以来“里”的职能。 隋的统一,结束了自东晋以来的长期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对乡里体制也进行了改革。规定五家为保,保有长。保伍为闾,闾四为族,皆为正。畿外置里正,比闾正,党长比族正。在乡村事务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里正、党长。乡、党、里构成了隋朝乡村的政治体系。唐代县以下的地方基层组织机构是乡、里、邻保。一般情况,每里百户,五里一乡。里有里正,负责一里之事,里正的职责主要为按比户口、均田授田、催驱赋役和乡村治安。里之下设有邻、保。四家为邻,五家为保,保有保长。 宋朝初期,乡里制度大体上是后周制度与唐代乡里制度的延续。但由于长期战乱对乡里制度的破坏,乡村数量减少,使得宋代的乡里制度与前代又有所不同。从编制上看,唐代“五里一乡”的状况已不复存在,而基本上是一乡一里、乡里合一,乡的影响日渐淡化。从里正的职责看,由于乡里合一,宋初的里正和按乡配置的“乡书手”共同“课督赋税”。在乡里合一的情况下,原来只是村落首领的里正成为乡里合一基层组织的主要首领,乡职逐渐消失,只有以书算文字工作为职责的乡书手保留下来,但行政关系上确隶属于里正。开宝七年(974年)宋朝又实行“废乡分为管”,即废除乡级设置,将原来的乡分为若干“管”。管的行政机构由耆长、户长和壮丁组成。耆长的职责主要是“管干斗打、贼盗、烟火、桥道”等公事;户长的职责主要是“督课赋税”;壮丁的职责主要是负责州管与州县间“解送公事”和“承受诸般判状贴引”。管与里一样,成为宋代乡村基层组织。但乡作为实施国家赋税稽征的单项行政建制仍然保留了下来,所不同的是乡不再是居民村落以上的一级行政机构,而只是编制户籍和稽征赋税的计算单位和实施单位。 宋朝熙宁新政时期又实施“保甲制度”。规定相邻十家为一小保,五十家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无论主户与客户,只要家有二丁、年满十五岁的就编入保甲。保人共同维护保内利益,轮流巡查,共同御贼。同保之内,相互制约,一家犯法,同保连坐。后来保甲制度不断充实,增加了“捕盗”、“弭盗”的内容,使保甲制度在乡村统治中的职能更加完备。保甲制度的建立在全国农村形成了一个严密的治安网。熙宁新政失败后,保甲制度并没有被宋王朝废止,而是一直延续到南宋。直到南宋灭亡,保甲制度一直是乡村统治的基层行政制度。只是在南宋时,保甲制度发生了一些变化。乡与都保从北宋时期的无隶属关系发展到都保成为乡以下的一个行政单位,保长的选任由乡司安排。南宋时期的乡里管理体制呈乡—都—保的三级组织系统。 元朝入主中原前,南方在宋朝的统治下实行保甲制度。北方处在金朝的统治下实行坊里制,即农村以乡、村为编制,置里正、主首司其职。五家为邻,五邻为保。村社随户众寡为乡,置里正以按比户口,催督赋役,劝课农桑。元朝建立后,最初承袭金制。至元七年颁布里社法令,始在北方各地农村推行村社制,但同时里正、主首也保留了下来。村社是元代社会的基层以自然村落为基础结成的民间乡村组织,具有农村民众互助和政府基层行政组织的双重性质。规定五十家为一社,推举年高通晓农事有兼丁者立为社长。如一村五十家以上,只为一社,增至百家者,另设社长一员。不及五十家者,与附近村并为一社。村社的职能已有单纯的劝农桑向多元发展,如乡里教化、互助、维护治安、征办科差等。社长和主首都是里正的助手,协助里正处理乡村事务。这样,元朝形成了以里正、主首、社长为首的乡里管理组织。 明朝建立后,以人户为中心建立了乡、都、图(里)的地方基层组织。始于北宋的都保在明代被都图代替。都保以地域划分为主,属鱼鳞图册系统。都图则以人户划分为主,属黄册里甲系统。图就是里,每图或每里之下又置有十甲,因此这种编制被称为里甲制或图甲制。规定以一百一十户为里,推丁粮多者十户为长,余百户为十甲。甲十户,名全图。甲不足十户,名半图。乡都曰里,里各编一册,册首为总图。里长、甲首的职责主要是“催办钱粮,勾摄公务”。 明朝统治秩序建立后,作为军事制度的卫所制度在全国各地逐渐推行,凡重要地方设卫,次要地方设所。卫设指挥,所设千户、百户,统领本卫所的军队。在这种情况下,乡村社会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明中期以后,卫所制受到破坏,亦兵亦农的乡兵应运而生,成为乡村军事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代的乡兵组织,因各地具体情况的不同而呈不同形式,主要有团练、义兵、宗法武装。它们组成乡村防御体系,成为保护乡里的重要力量。明代的乡里教育十分发达,官府专门设立了许多乡村社学对乡里民众进行教育。教学内容除识字和一般生活知识、历史故事外,也灌输纲常伦理道德观念,以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统治。 清代沿袭了宋明时期的里社制和保甲制,里社、保甲和宗族组织并存是清代乡里组织的一大特点。清代乡里组织的构成十分复杂,里社、保甲、宗族组织互相交错,构筑了清代的地方统治基础。但在清代前期,保甲制不如里社组织重要。摊丁入亩后,人丁编审受到忽视,以里甲控制乡村户口的制度被彻底破坏。保甲制逐渐取代了里社制,成为清代后期地方基层组织制度。清代保甲制度规定,每户发给印信纸牌一张,书写姓名、丁男口数于上。出则注明所住,入则稽其所来。十户立一牌头,十甲立一保长。月底令保长出具无事甘结,报官备查。甲头、保长由村庄内村民充当,具有半官半民的身份性质,是国家在基层立言行事的代表。清代保甲组织除延续了宋明时期的加强乡村治安、承办公差、乡村教化的职能外,又增加了赈灾救荒的职能。 清代乡里的宗族组织与里社、保甲组织并存,构成了清代地方基层统治的基础。每个宗族都有族正或族师、族长,族正在宗教组织处理族内事务上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各宗族都有严厉的宗规、族规。乡绅在宗族组织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政治上,乡绅是官吏的补充,可参与乡里管理事务。经济上,乡绅享有赋税和徭役的优免权。另外,乡绅还是民事纠纷的仲裁者,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取代了有关官吏的司法权。乡绅成为乡村社会最活跃的一支力量。清代的宗族组织在乡村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政治上具有治安、防范和消弭农民反抗的功能,在经济上具有催征、赈灾济贫的功能,在文化上具有祭祠、兴办义塾的功能,是清朝加强地方统治的重要力量。

❻ 基层治理新思维主要内容

在网络时代,基层治理新思维有:
1.频繁的沟通和学习教学相长,
2.以大数据掌握,总结和分析
3.行动中带领,引导中呵护,
4.互相尊重和换位思考,
5.以远景为目标,用激励代替管控;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