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整改整治 » 本王治理

本王治理

发布时间: 2021-03-02 06:11:31

『壹』 中国古代王朝治理有何特色

第一,中国古代的治理之道重视以民为本。

在研究中国古代王朝的发展和更替时不难发现,中国古代凡是强盛和开明的王朝,基本上都是重视“以民为本”的,文帝景帝时的“文景之治”,隋文帝时的“开皇之治”,李世民时的“贞观之治”,李隆基前期的“开元之治”等,都是重视惠民政策,关注民生状况的。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比较明确的民本观念。《尚书》所坚持一个基本理念就是强调:“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孟子在总结国家兴亡的经验时分析说:“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于是,孟子得出儒家治国的基本理念,他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离娄上》)这是先秦诸子最为明确的关于治国的基本要领。这一“民贵君轻”的理念影响了中国古代长时期的治国方略,成了历代明智君王管理国家必须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而这一原则到了唐代,便演化为魏征、李世民关于“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君民关系理论,是形象而深刻地阐明了“以民为本”的治理理念。

其实,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很早就知道国家治理必须以富民为本,早在春秋时期,管仲在论述国家治理方略时就强调:“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管子·治国》)在那么早的时期就明确提出治国必先富民的治理理念,这是很难得的。

『贰』 圣经中人们呼求神派个王治理从哪开始的

【撒上9:15】扫罗未到的前一日,耶和华已经指示撒母耳说:
【撒上9:16】“明日这时候内,我必使一个人从便雅悯容地到你这里来,你要膏他作我民以色列的君。他必救我民脱离非利士人的手;因我民的哀声上达于我,我就眷顾他们。”
【撒上9:17】撒母耳看见扫罗的时候,耶和华对他说:“看哪,这人就是我对你所说的,他必治理我的民。”
【撒上9:19】撒母耳回答说:“我就是先见。你在我前面上邱坛去,因为你们今日必与我同席,明日早晨我送你去,将你心里的事都告诉你。
【撒上9:27】二人下到城角,撒母耳对扫罗说:“要吩咐仆人先走(仆人就先走了)。你且站在这里,等我将神的话传与你听。”

『叁』 柏拉图为什么要哲学王治理国家

柏拉图(Plato,Πλατών, 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柏拉图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贤。他创造或发展的概念包括:柏拉图思想、柏拉图主义、柏拉图式爱情等。柏拉图的主要作品为对话录,其中绝大部分都有苏格拉底出场。但学术界普遍认为,其中的苏格拉底形象并不完全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苏格拉底。

柏拉图的宇宙观基本上是一种数学的宇宙观。他设想宇宙开头有两种直角三角形,一种是正方形的一半,另一种是等边三角形的一半。从这些三角形就合理地产生出四种正多面体,这就组成四种元素的微粒。火微粒是正四面体,气微粒是正八面体,水微粒是正二十面体,土微粒是立方体。第五种正多面体是由正五边形形成的十二面体,这是组成天上物质的第五种元素,叫做以太。整个宇宙是一个圆球,因为圆球是对称和完善的,球面上的任何一点都是一样。宇宙也是活的,运动的,有一个灵魂充溢全部空间。宇宙的运动是一种环行运动,因为圆周运动是最完善的,不需要手或脚来推动。四大元素中每一种元素在宇宙内的数量是这样的:火对气的比例等于气对水的比例和水对土的比例。万物都可以用一个数目来定名,这个数目就是表现它们所含元素的比例。

『肆』 本王是什么意思

是王的自称,就像古代皇帝自称“朕”一样

『伍』 梁惠王治理国家的具体做法是哪一句

梁惠王治理国家的具体做法是哪一句没有看过,真的不好意思。

『陆』 历代王朝是怎样治理边疆

对大一统帝国来说,巩固和治理辽阔的边疆,最大的困难首先在于边疆各地生产方式和经济方式有着重大差异。因为,自然环境及由此而来的生产方式的不同,必然造成汉族与各边疆少数民族产业上的不同,并导致各自生活方式和文化的差异。正如《礼记·王制》所说:“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所谓“不火食”,即不吃熟食,按照汉人郑玄“地气暖不为病”的解释,显然是南方湿热之地的自然采集生活,“不粒食”即不食五谷,属北方寒冷地区以狩猎畜牧为主的经济生活。司马迁在《史记》中也注意到了边疆各民族经济方式的差异,并专门列了五篇民族史传记,其中的《匈奴列传》在叙述匈奴畜牧狩猎生活和与军事相结合的特点之外,还对其日常生活和婚姻制度、文化水平等予以特别注意。在《西南夷列传》中,司马迁又依据生产方式等的不同,将这一地区的少数民族区分为几个不同的类型。可见,边疆各地与中原在经济方式和生活方式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而农业经济的推进,实为巩固边疆的关键。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也的确是以农业经济的推进为前导和基础来巩固和安定边疆的。从先秦时期开始,黄河中下游地区居民的生产方式逐渐分化,其中的华夏族,也就是汉族的前身,因为居住地区土质和气候比较适合原始农业发展,开拓容易,所以最早由狩猎和采集文化发展到农耕文化,遂不断向适于农耕的地区发展,攘却以游牧渔猎为主要经济方式和生产方式的部落。大致从战国中后期以后,中原从农主牧副、兼营林渔的经济格局转变为单一的农耕格局,农耕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唯一产业,而“四夷”则“逐草随畜,射猎为生”。在两种经济类型的竞争中,农耕文化因具有更强的经济实力和适应能力而居于主动,占有优势,以畜牧为主业的部族遂不断向周边地区如西北和北方退却,于是,农耕文化与畜牧文化在地理空间上日益明显隔离。

但在“华夷”对举的格局中,以农立国的大一统王朝向广阔的边疆地区推进农业并不是没有限度的。由于地理和气候的原因,各地的经济形态自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班固就说:“夷狄之人贪而好利,被发左衽,人面兽心,其与中国殊章服,异习俗,饮食不同,言语不通,僻居北垂寒露之野,逐草随畜,射猎为生,隔以山谷,雍以沙幕,天地所以绝外内也。”而且,中原农业文明在向边疆各地推进的过程中,遇到的情况也是不一样的。在适合农耕经济的地带如南方、东北、西北的绿洲地区以及北方的农牧结合地带,农业经济因更能适应当地的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更能满足比较稠密而且日益增加的人口的需要,所以推进起来就比较容易,华夏文化也表现出较强的同化力,如从楚国庄土乔到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以及元明清各朝,随着兵锋南指,甚至不须使用武力,即可席卷南方,顷而底定,农业经济向南方的推进几乎没有遇到太大的障碍。同时,伴随着汉末动乱、永嘉南渡、安史之乱、唐末纷争、五代十国、以及靖康南渡,数次大规模向南方移民,农业经济从黄河流域向长江、珠江流域推进,除部分深山僻谷以外,先秦时的“南蛮”、“西戎”基本上融人华夏而不复存在。从另一方面讲,游牧民族之入主中原,到了适于农业的中原,也往往迫于人口压力,不得不放弃原来游牧的经济方式,转而采用具有更高生产效率的农业经济方式,久而久之就融入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如秦汉以后,因为中原战乱,游牧民族凭借强大的武力,曾数度大举内迁,甚至入主中原。一些游牧民族的统治者顽固保持游牧固习,认为“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地以为牧也”。因而在以黄河中下游为代表的中原地区推行游牧的或以牧为主的生产方式,结果都没有获得成功。其间规模最大的一次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长期处于战乱之下,人口锐减,“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游牧民族把大量荒废农田改为牧场,一度实现以牧为主,但一俟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加。则很快回复到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最后,入主中原者也无一例外地被汉化。历史上,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清朝统治者之不得不废止“圈地为牧”,均是明证。

相比之下,农业经济的向北扩展则比较缓慢。著名的“新月形地带”的广大山地高原属于半农半牧的过渡地带,如果说这些地区以何种经济方式为主,主要取决于胡汉力量强弱对比的话,那么中原王朝向传统农牧分界线以北的地区推进农业的努力,则往往失败。幅员辽阔的边疆,尤其是北方和西方有广阔的草原、沙漠地区,可供游牧民族纵横驰骋,是从事畜牧业的优越生产环境,游牧经济在这些地区还是有其生命力的,所以游牧民族在长城以北地区经营游牧业,是经过自然选择的最合适的生产方式。相反,汉人既不能习惯严寒地带的气候,经营农业生产的效益又十分低,发挥不出农耕经济的优势。即使一些统治者挟军事胜利将中原经济方式一度推行于这些边疆地区,也往往不能持久。迁入这些地区的汉人,不但不能将对方汉化,反而渐染胡风,“逐水草而居,食肉饮酪”,过起游牧生活。历史上秦皇汉武挞伐匈奴、魏武帝征乌桓、唐太宗扫平突厥,虽然是积极防御之举,志不在得其地,但“得其地而不能耕”也是客观制约因素。如秦至西汉攘却匈奴后,在北方和西北边郡移民屯垦,将农耕经济大幅度推进,一直延伸到阴山脚下,使秦长城以南一度阡陌相连、村落相望,其中的“河南地”甚至被称为“新秦中”,与关中八百里秦川媲美,但不久就不得不主动撤离。东汉以后,这些地区又复归于游牧。

可见,向边疆地区推行农业经济,不是靠武力所能完成的,以农立国的大一统王朝不得不屈服于“自然法则”,承认农业经济与游牧经济在不同地区并存的客观现实,并对经济形态各异的广大边疆地区,采取因地而异的经营方略。

其次,边疆地区在文化上又有特殊性。一般而言,民族宗教和外来宗教对边疆地区影响力要大一些。如佛教在中原地区历经汉魏至隋唐数百年的中国化,成为封建统治者“神道设教”之工具,而边疆地区因文化落后,大多原原本本地吸收外来宗教,并与原始的迷信结合,反成为与汉文化背离的因素。而民间宗教作为对政府不满情绪的宣泄,在中原地区受到挤压后,也往往向儒家文化传统淡薄的边疆地区寻求活动空间。

此外,边疆地区又往往是汉文化的断层地区或者为多种文明的交汇地带,离心力与向心力同在。如河西走廊以西之西域就处于各种文明交汇的十字路口,域外文化和游牧文化的近水楼台,使得西域不时游离于中原王朝管辖之外。历史上,西域之库车、焉耆等绿洲地区,印欧文明的影响就一度比较显著,对中原曾时叛时附,这就影响到西域作为中国边疆的稳定,甚而至20世纪40年代仍出现“东土耳其斯坦”的分裂活动。这中间当然有中央政府软弱、实力不振等因素,但西域地处几大文明交汇地的特殊情况,使得中原王朝经营此一地区仅凭武力难以奏效,而必以农耕文明为代表的汉文化的推进为要务。再如北魏隋唐之河北六镇以及“安史之乱”及藩镇割据,虽有政治的原因,但作为边疆地区,此地的长期“胡化”也是不容忽视。

可见,广阔的边疆与内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方面存在的客观差距,使不同的边疆地区呈现出不同的区域特点,并使得边疆经营过程中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存在严重的不安定因素,安全隐患重重,危机不时爆发,离心倾向不时存在,严重影响着大一统的政治格局。所以,开拓之后如何安定、巩固民族成分复杂、经济形态各异、文化传统不一的广大边疆地区,安边固防,维护大一统的政治秩序,仍然是一项十分复杂和艰巨的任务,也是历代大一统王朝面临的重大现实课题。

『柒』 在君王治理国家策略上西汉哲学家董中舒强调要什么

汉武帝时,董仲舒主张“罢黯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采纳。此后两千余年历代统治者基本沿袭此策。

『捌』 鞭挞宁越以立威信,恐非治理之本。是什么意思/

【原文】
王安期作东海郡,吏录一犯夜人来。王问:“何处来?”云:版“从师家受书还,权不觉日晚。”王曰:“鞭挞宁越以立威名,恐非致理之本!”使吏送令归家。

【译文】
王安期任东海内史时,差役抓了一个犯了夜禁的人来。王安期问道:“你从哪里来呀?”此人回答:“从老师那里听课回来,没发觉天黑了。”王安期说:“如果靠鞭挞宁越这样发奋读书的人来树立威信,恐怕不是治理好地方的根本。”就让差役把这个人送回家了。

【注释】
王安期:名承,安期是他的字。名士传曰:“王承字安期,太原晋阳人。”
宁越:战国知人,《吕氏春秋》记载这样一件事:有人告诉宁越,要学习三十年才能学有所成,宁越说,我不休息,刻苦学习十五年就行。十五年后,他果然成了周威公的老师。因此在这里把宁越作为读书人的代名词。

『玖』 中国有几个王治理过

治理过什么,上古就不说了,开国帝王一般都好,这么多朝代,要是分析一个朝代还行。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