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整改整治 » 末端治理模式

末端治理模式

发布时间: 2021-03-02 03:17:15

①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实现我省矿业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多年来持续高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并没有完全改变粗放型增长模式,出现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状况,资源不足、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走一条科学发展的新路子。实践证明,发展循环经济,有助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河南省作为矿产资源的大省,要摆脱传统发展模式,实现矿业可持续发展,大力建设资源循环型社会是必然的选择。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使资源得以最有效的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逐步使生态步入良性循环,努力建设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生态示范区、生态省。”温家宝总理在2004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应进一步强化资源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意识。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并以此作为中国重大的历史任务和制定“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中央为循环经济在我国的创建作了有力的推动,也为我国矿业发展指明了道路。因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它关系到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关系到生态环境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问题。

诞生于19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他们虽然没有系统撰写关于物质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的专门著作,但对人与自然物质变换和能量转换、废物再循环等方面的论述都相当丰富。早在19世纪,当时资源循环问题并不像现在这样突出,人们对环境问题普遍缺乏认识的情况下,马克思恩格斯依然发现了人类生产活动与自然界的关系。

马克思在解释人与自然关系时提到:“人在生产中只能像自然本身那样发挥作用,就是说,只能改变物质的形态。不仅如此,他在这种改变形态的劳动中还要经常依靠自然力的帮助。”可见,人们在改变形态的劳动中要经常依靠自然力的帮助,这就要求人们必须尊重自然规律,人们与自然之间必须和谐相处。“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这种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实质上就是人类从自然界获得资源,然后加工成所需要的产品。这生产过程,也是将生产中产生的废物及产品使用后的废弃物排放到大自然的过程。马克思的这种变换理论,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当今世界出现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耗竭等问题,实际上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没有得到合理的控制和调整,从而造成的后果。

马克思恩格斯还尖锐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环境的影响。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用大量的篇幅描述了空气污染、水污染、垃圾问题、住宅问题以及工人劳动环境恶化给健康造成的危害等问题。马克思指出,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们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来进行物质变换。这就是说,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根本解决,在于人类对自然合理开发和科学利用。马克思还告诫人们,经济活动必须尊重自然规律,违背和超出自然规律就会受到惩罚。马克思、恩格斯有关这方面的经典论述,高瞻远瞩,直到今天仍然是我们发展矿业循环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农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一、循环经济与矿业循环经济

(一)循环经济及其特征

循环经济,是一种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在环境方面表现为污染低排放甚至零排放。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一致。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

循环经济的产生不是偶然的,是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长期演变的一个产物。从历史上看,人类的经济发展模式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第一是传统经济模式,以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为特征,是以“资源———生产———流通———消费———丢弃”和“资源———产品———废物”为社会运行模式,不加处理地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经济增长以大量消耗自然界的资源和能源以及大规模破坏人类生存环境为代价,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二种是“先污染,后治理”的末端治理模式,这种模式的具体做法是在生产链终点或者是在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界之前,对其进行一系列的物理、化学或生物过程的处理,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物对自然界的危害。“末端治理”模式的理论依据前期主要是庇古的“外部效应内部化”,认为可通过征收“庇古税”来达到减少污染排放的目的;接着“科斯定理”也成为末端治理的又一理论依据,提出在产权明晰的前提下,可以通过谈判的方式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并且可以达到帕累托最优;后来,又兴起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认为环境污染与人均GDP之间存在倒“U”关系,随着人均GDP达到某个程度,环境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等;第三种是循环经济模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对循环经济认识的逐渐深入,人们提出了一系列诸如“零排放”、“物资减量化”、“生命周期评价”、“延伸生产者责任”、“生态效益”、“生态工业园”等循环经济思想是一种由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在传统经济中资源的利用则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经济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物质和能量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所有的物质和能量在这个不断进行交换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性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循环经济考虑的是如何在既定资源存量的前提下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而不是经济增长的数量。循环经济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为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经济提供了战略性的理论范式。

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发展循环经济必须遵循“3R”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这是国际上公认的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原则。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原则是指在生产和服务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的产生。核心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再利用”原则是指产品多次使用或修复、翻新或再制造后继续使用,尽可能地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防止产品过早地成为垃圾;“资源化”原则是指废弃物最大限度地转化为资源,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既可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又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二)矿业循环经济及其内涵

矿业循环是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矿业系统,是它在矿业系统中的推广和应用。具体来讲,矿业循环经济是指地球上的矿产及矿产品,遵循矿产物质的自身特征和自然生态规律,按其勘查、采选冶生产、深加工、消费等过程构成闭环物质流动,与之依存的能量流、信息流内在叠加,达到与全球环境、社会进步等和谐发展的一个经济系统。其核心是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它是人类经济系统的基础,对人类的经济发展和环境变化有重大的影响力,而其本身发展又受到科学技术水平、人类认识水平的制约。

矿业循环经济与传统的矿业经济有着本质区别。传统的矿业经济基本上是一种由“矿产勘查——矿产品——消费——污染排放”的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以“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一高一低)为特征,系统内物质流交流叠加很少,造成出入系统的物质流远远大于内部相互交流的物质流;产品生产链较短,表现为粗加工多、精产品少,矿产资源利用率低,粗加工产品长距离运输等;局部地区矿产品的过量开采造成不少环境问题,有些难以治理,现在矿山通常只注意到矿坑水、选矿废液的中和,少量矿山的复垦等末端治理。矿业循环经济是一种“矿产勘查——矿产资源——产品——再生矿产资源——最终排放”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矿物质和能源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从而减少对矿产资源的消耗,把矿产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形成“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实现系统内以互联的方式进行矿物质交换,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系统内的矿物质和能量,从而产品产业链得以延长,产品质量提高,使用寿命增加,矿物质的综合回收率大大提高,从根本上消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当前我省矿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综合我省矿业发展现状特征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我省矿业发展必须选择走循环经济的道路。河南是一个人口大省,也是资源大省、矿业大省。长期以来,由于粗放型增长方式使矿产资源破坏和浪费,资源形势严峻。一是,各种矿产的开发力度不均衡,有的矿产已属强力开发,如:煤、石油和天然气、铝土矿、金、铁等。但有的矿产开发力度不够,如:钼、珍珠岩、红柱石、岩盐等,都是我省最丰富的矿产资源,但尚未达到适度开发的程度。二是,矿产综合利用程度不高,造成资源浪费。一些共生伴生矿产在开发中未综合回收利用,随着矿产的采出,伴生矿未悉尽回收,造成极大浪费。三是,矿产品加工程度低,矿山企业效益不高。矿产品深加工程度低,高、精、细高附加值产品少,廉价矿产品为主,矿山企业效益不高。四是,乱采滥挖、采易弃难、采富弃贫现象较为普遍。五是,科技水平低,工艺技术落后,资源利用率低,能源消耗量大。废弃物乱堆乱排,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水道堵塞、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严重。从以上情况来看,要促进我省跨越式发展,就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这是提高我省资源利用率、缓解资源短缺、减轻环境污染压力,实现矿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第一,发展矿业循环经济是实施我省资源战略的重要因素。加快发展矿业循环经济,以最少的资源能源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低的污染排放,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第二,发展矿业循环经济是防止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发展矿业循环经济要求矿山企业实施清洁生产,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实行永续利用方针。尽量减少浪费和废弃物的产生,从而减少污染,达到环保要求。同时对最终产品进行无害化处理,使资源利用后,废弃物零排放,实施保护环境的治本措施。第三,发展矿业循环经济也是提高科技水平、提升工艺技术、改善技术和生产管理、加大自主创新、提升矿山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矿山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转变增长方式,发展矿业循环经济,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使矿山企业竞争力得到尽快提升。总之,从我省矿业发展现状来看,发展矿业循环经济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稀缺和环境污染两大问题。积极以循环经济的理念构筑矿业发展新模式,实行资源环境利用和清洁生产,废弃物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这也是我省矿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发展我省矿业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矿产资源是我国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它是一种耗竭性资源,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我省大部分的能源、工业原料和农业生产资料是以矿产品为原料的。矿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整个工业体系的基础和先导。在未来的几十年内,对矿产品的旺盛需求和较强的依赖性,是无法彻底改变的。因此,有必要要抓紧认真研究、探讨发展我省矿业循环经济,促进我省矿业健康、顺利地可持续发展。

(1)认真实施3个原则,做到生产过程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生产过程属于循环经济中从资源投入到产品形成的过程。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要符合科学规范,从源头把关,预防和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具体有以下3个原则:①减量化: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物质和能源流量。在生产中,矿业企业可以通过减少原料使用量、重新设计生产工艺来节约资源和减少排放。②标准化;在生产中,尽量采用标准设备和零件。例如采掘、运输机械等设备局部零件便于更换,而不必更换整个设备。即使在设备使用生命周期结束之后,也易于拆卸和综合利用,而不必整机报废。③清洁化:在生产过程中,要尽量减小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不利影响。如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减少矿石的采掘量,生产过程中无用的矿石或矸石尽可能用于回填。上述3个原则的实现,关键是依靠科技进步,积极采用无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

(2)综合利用废弃物,实现资源的循环发展。循环经济的第二个环节将废弃物转化为新的资源,使物质得到循环利用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原则和标志。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主要包括使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减量化依靠重复利用,无害化则依靠填埋焚烧。废弃物的资源化可以将矿石或矸石作为原料来生产水泥,煤层中的瓦斯可以集中抽放用于民用。

(3)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发展矿业循环经济,要不断地进行技术开发和创新,保证在发展过程中有先进技术的支撑。主要是清洁生产技术、废弃物利用技术、污染防治技术和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等四大技术体系的发展。与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三原则相匹配,生产、消费、分解三功能相协调。清洁生产技术保证进入生产过程的资源量最少,产生的废弃物最少,能源消耗最少;废弃物利用技术保证在生产流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经过处理成为下一个生产过程、下一个生产部门或行业的原材料;污染防治技术则保证对生产过程中造成的污染和暂无法再利用的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保证对环境危害的最小化;地质灾害预防技术则保证对采矿过程中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进行精确预测和预先防治,力争采矿活动不会对矿区及周边地区环境质量造成大的影响。

(4)加快建立和完善制度体系和政策体系。研究制定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循环型矿业经济的制度体系和政策体系。包括财政、税收、金融、投资、技术等促进循环型矿业经济发展的技术经济政策和制度。矿业企业要用好用足国家对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充分发挥优惠政策的鼓励、引导和扶持作用。

(5)加强宣传教育,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矿业循环经济的科学理念。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培训活动,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转变观念,树立新型的矿业循环经济科学理念,发展循环型矿业经济不是少数人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矿业部门一家的事情,它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进行长期发展。各职能机构、矿业企业、地勘企业都要参与进来。同时要加大对循环型矿业经济及其在环境保护和减少资源消耗方面重大作用的宣传,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矿业循环经济建设。使全社会都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紧迫性。认识到发展循环型矿业经济是解决人类面临的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出路之一,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6)积极促进绿色消费。绿色矿产品不仅指被消费的矿产品是对人类和环境无毒无害的,而且也指这种矿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消费过程中和消费后产生的废弃物对人类和环境也没有危害,并且其废弃物易于分解而再资源化。鼓励人们消费及使用绿色矿产品和以再生资源为原料生产的产品,减少一次性产品的消费和使用,达到矿产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和环境影响的最小化。

(7)充分发挥经济手段作用。通过市场供求规律和价值规律,调节社会供求关系,促进生产者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和方式,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由于环境的恢复和资源的供给在一定时间内是有限的,这种“资源环境的稀缺性”,一方面,引发资源价格和环境价值的提高,加大了生产成本;另一方面,迫使人们以生态学、生态经济学为基础,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率,优化资源配置,在降低资源使用总量和减少“废弃物”排放的情况下,利用科技不断拓展循环链,增加物质产品的种类,提供更为有效的服务,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经济需求和生态需求,增强市场竞争力。此外,征收环境税。对有害于环境的活动、产品、服务征收一定的费用,来影响特定的生产方式和消费形式,以遏制经济活动中的污染排放超标,这也是十分必要的。而产品税和污染税则是促使人们按照“3R”原则进行经济活动的有效激励机制。

(8)建立矿业循环经济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发展矿业循环经济非常有必要建立完整、科学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通过一系列的指标评价,才能衡量循环经济的发展程度,考核资源利用的效率。才能进一步指导矿业循环经济的实施与改革。循环经济的理论大多是借用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基础,评价方法也离不开这些领域科学评价方法的综合运用。如:系统分析、物质流分析与管理、绿色核算、生命周期分析、全成本核算、环境管理等等。只有建立一整套科学的、发展矿业循环经济所需的评价指标体系,才能客观地反映实际状况,得出正确的综合评价,从而使矿业循环经济健康顺利地发展。

总之,运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原则,指导矿业实施循环经济,有利于节约资源,缓解当前资源约束压力,减轻环境污染保护环境,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矿业企业的经济效益,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发展,也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和实施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② 什么是清洁生产,与末端处理有什么区别啊!!

清洁生产是指将综合预防的环境保护策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期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

清洁生产与末端处理的主要区别如下:

一、作用不同

1、清洁生产:对生产过程与产品采取整体预防的环境策略,减少或者消除它们对人类及环境的可能危害,同时充分满足人类需要,使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一种生产模式。

2、末端处理:对生产过程产生的并通过管道在其末端排出的废物,在污染控制设施中进行的净化处理。

二、性质不同

1、清洁生产:属于一种生产模式。

2、末端处理:属于一种处理方式。

三、特点不同

1、清洁生产:新的创造性的思想,该思想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增加生态效率和减少人类及环境的风险。

2、末端处理:只有在采取上述措施后仍不可避免产生的 废物,才进行末端处理,使之无害化后最终排入环城。

③ 中国传统经济指什么有什么基本特点

传统经济体系是经济学的名词又称为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相对,多是於乡村专以及农业社会之中属出现,主要是依据社会风俗和惯例以解决三个基本经济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生产给谁)。而另外的三种经济体系是计划经济体系、市场经济体系以及混合经济体系。
传统经济模式是指在处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时,采用一种“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线性开放式过程,采用这种模式,随着工业的发展,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人口数量的增长,环境自身净化能力的削弱,导致环境问题日益加重,资源短缺的危机更加突出。“生产过程末端治理”模式,则开始注意环境问题,强调在生产过程的末端采取措施治理污染,但采用“先污染、后治理”的做法不科学,治理污染的技术难度大、成本高,且难以遏制生态恶化趋势,很难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三赢”。

④ 石油井下作业的清洁生产有哪些模式

石油井下作业过程中,常常会不同程度地污染到周围环境,为了避免有太大的末端治理压力,真正实现污染物的零排放,实施清洁生产已是企业节能降耗、控制污染、改善经济增长方式的理想模式。

1.石油井下作业清洁生产模式

1)防止污染物的发生

主要通过污染物末端治理预防污染物影响到环境,确保井下作业过程中排放的污染物不超出国家明文规定的要求。实践操作中,除了要采用末端治理的方式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之外,还必须全面回收利用、循环利用污染物,降低废物量。

2)注重节能降耗

主要是对生产过程进行有效控制,遵循节能降耗的原则,降低生产过程的废物排放量,然后有效治理实际排放出的废物,从而保证所排放的废物满足国家规定的规范要求。合理选择燃料,积极探索替代能源,加强工艺改革,对生产中排放的废物予以循环利用或者降低,减少企业末端处理废物的数量,从而实现清洁生产的目标。

3)以节能降耗为基础降低污染

以节能降耗为基础降低污染这一清洁生产模式,主要是上述两项清洁生产模式的优化组合。针对生产过程的中后期采用先进的管理与技术手段,防止废物的大量排放,以做到清洁生产。

4)注重持续发展的清洁生产模式

该模式相比前三种模式具有较高的成熟性。注重的是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有效管理,也就是生产前科学利用原材料,生产过程中加强污染控制,生产后回收利用排放的废物。

2.石油井下作业技术

1)管柱防护技术

因操作不当使得管柱遭到损毁并导致污染的情况时有发生,尤其是在出砂较多的油层当中,这种事故更易发生。因此,做好人造井壁防砂能够增强油层的支撑力度,修井过程中使用小吨位封隔器,简化生产管柱从而减少坐封次数。使用管柱防磨新工艺,进而能够有效地延长管柱使用寿命,增强抗磨能力。为了使管柱获得更好的养护,油田企业要定期对管柱进行保养以延长油井的寿命。

2)套柱防护技术

为了降低油井潜在污染因素,在套管设计方面要对容易产生损害的油井部分使用厚壁套管。井下容易发生腐蚀的区域,要选用防腐能力强、性质稳定的套管,由于地下油藏类型不同,面对不同的腐蚀介质,要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材质的套管,并使用有效的防腐措施降低腐蚀对套管的影响。在套管使用接箍保护环后能够有效减轻地层施加在台肩面上的压力,保护油井安全。增强固井质量也能有效保护套管。使用井身轨迹控制技术构建规则的井径,利用密度低、塑性强的水泥作为原料可以增强固井质量,进而提高套管承受外界压力的强度。

3)井下作业施工中的清洁技术

使用方钻杆自封封井技术时,可以对方钻杆与套管的空间进行密封,从而保持地面环境的清洁,并能将返出液重复利用。这种方法能有效解决井下作业中钻磨、冲砂、套铣等工序所产生的刺漏情况。在井下作业的过程中,管杆要进行清洁,这时残留的原油和残液会污染周边环境,可以引进当前常用的一种防污染塑料膜作为防护工具,清洁工作结束后对薄膜和残液进行集中处理,继而保护施工环境。

4)油气层保护技术——不压井作业

在油田生产中,几乎所有的油层在从勘探到开发及后期的维护过程中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在我国现有的油气层保护技术中,还没有一种技术完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油气层保护,但不压井作业技术的引进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油气层保护提供了可能。

不压井作业一方面可以为油公司省去用于压井作业的压井液及其处理费用;另一方面,由于油气层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油气层的产能会得到相应的提高,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地下的油气资源。图6.15为中原油田在采油二厂某井井上安装不压井作业装置,实现了不放喷、不压井的情况下的清洁生产。

图6.15中原油田安装不压井作业装置

⑤ 传统经济和新经济都各指什么

传统经济模式是指在处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时,采用一种“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线性开放式过程,采用这种模式,随着工业的发展,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人口数量的增长,环境自身净化能力的削弱,导致环境问题日益加重,资源短缺的危机更加突出。“生产过程末端治理”模式,则开始注意环境问题,强调在生产过程的末端采取措施治理污染,但采用“先污染、后治理”的做法不科学,治理污染的技术难度大、成本高,且难以遏制生态恶化趋势,很难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三赢”。循环经济模式,则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 IT写作社区/陈子弘/逛网拾话

新经济概念的正本清源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429次) 时间:2001年06月06日 08:56 来源:陈子弘 转载

网络经济的破灭,似乎就是“新经济”的破灭。但到底什么是新经济?至今这个名词还是一个松散的概念。正如经济学人杂志前年所述,90年代末期惊人的经济增长需要一个“很广义”的概念来诠释,因此媒体、华尔街业界以及一批经济专家便争相找个名词来填补这个概念。到底新经济这名词是怎么来的?据哈佛大学修伦斯坦中心最近调查发现,最早媒体、产业经济专家以及经济权威作家在1970年代就引用了“新经济”这个字眼,但描述的东西并不相同,有时甚至毫不相干。有时候,新经济指的是电脑科技,又有一阵子被用来描述服务业经济、全球化、双薪家庭、薪资变动迟缓、中小企业、非工业化以及企业再造。而在1980年代中期,新经济这个名词广获认同。陆续有相关以新经济为题的新书问世,如“新经济经营之道”、“认识新经济”等等。1986年,财富杂志(Fortune)刊出以“美国的新经济”为题的封面故事,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周刊也宣称美国正进入“世纪以来划时代的经济变革”,其特征是服务业和高科技的“新经济”崛起。即使到了1990年末期,新经济仍很难规范为一个明确的定义。大多数分析师和媒体把这种强劲的经济现象归结于电脑的普及。不过,他们就连资讯科技如何创造出增长也不明确。

⑥ 传统经济的模式

是指在处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时,采用一种“资源—产品—污染排专放”的单向线性开放式过程,属采用这种模式,随着工业的发展,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人口数量的增长,环境自身净化能力的削弱,导致环境问题日益加重,资源短缺的危机更加突出。“生产过程末端治理”模式,则开始注意环境问题,强调在生产过程的末端采取措施治理污染,但采用“先污染、后治理”的做法不科学,治理污染的技术难度大、成本高,且难以遏制生态恶化趋势,很难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三赢”。传统经济模式是以标准化、规模化、模式化、讲求效率和层次化为其特点,传统经济依靠产品自身来组织并发展,它注重有利可图的直接交易,着眼于经营业绩的高低,以营销做营销,通常借助广告来创立品牌,但缺乏客户满意度的标准。尽管新经济也着眼于经营业绩的高低,但它更加重视客户的终身价值以及股东利益,营销上注重以人为本,通过实际行动来创立品牌,努力保持和开拓客户资源。

⑦ 末端治理和源头治理的代表有哪些

简单来说来就是污染物的治源理措施采取于污染物的形成阶段还是进入环境之后。
以工厂废水为例,典型的点源污染,车间内的污水净化系统就属于源头污染治理,而一旦污水未经处理直接进入受纳水体,之后在采取无论是天然或非天然的措施,都属于末端控制。
以屋面产流为例,属于典型的面源污染,在屋顶采取雨水收集,或者绿色屋顶等都属于源头污染物控制,但是污水一旦汇入河网就属于末端调控了。
当然了也存在中途控制,属于污染物汇流过程中采取的措施。

⑧ 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区别是什么

C、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

传统经济模式是指在处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时,采用一种“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线性开放式过程

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过程

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模式的区别

20世纪90年代之后,发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成为国际社会的两大趋势。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引入关于循环经济的思想,此后对于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不断深入。目前,循环经济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人们的一种共识,对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模式的区别加以探讨,有助于人们明确发展思路。

就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而言,人类社会在经济过程中经历了三种模式:传统经济模式,“生产过程末端治理”模式,循环经济模式。

传统经济模式是指在处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时,采用一种“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线性开放式过程,采用这种模式,随着工业的发展,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人口数量的增长,环境自身净化能力的削弱,导致环境问题日益加重,资源短缺的危机更加突出。“生产过程末端治理”模式,则开始注意环境问题,强调在生产过程的末端采取措施治理污染,但采用“先污染、后治理”的做法不科学,治理污染的技术难度大、成本高,且难以遏制生态恶化趋势,很难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三赢”。循环经济模式,则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科学的发展观,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与传统经济模式有着根本的区别。

一是系统观不同。传统经济在生产和消费时,将人置身于由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构成的大系统之外。而循环经济要求人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将人置于大系统之内,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将“退田还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系统建设,作为维持大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来抓。

二是经济观不同。在传统经济中,只有资本和劳动等的循环,恰恰没有自然资源的循环,往往造成生态恶化、恶性循环。而循环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经济活动,不仅考虑工程承载能力,还要考虑生态承载能力,其经济活动与生态良性循环,能够使生态系统平衡发展。

三是价值观不同。传统经济在考虑自然时,将其作为“原料场”和“废弃屋堆积排放场”,视其为可供利用的资源。而循环经济视其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四是生产观不同。传统经济的生产观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创造社会财富,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而循环经济观念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循环使用资源,从而创造尽可能多的社会财富,达到“最佳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的效果。

五是消费观不同。传统经济观实际上提倡“拼命生产,拼命消费”,而循环经济观提倡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在消费时就考虑到废弃物的再利用,再循环。其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倡导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不造成环境污染;倡导消费者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

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仅是一个经济目标,而且是一个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根本出路之一。 (田生海 作者单位为中共三明市委党校)

⑨ 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有何不同

1、时期不同

清洁生产指将综合预防的环境保护策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版和产品中,以期减少对人类和权环境的风险。末端治理指在生产过程的末端,针对产生的污染物开发并实施有效的治理技术。

2、本质不同

清洁生产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对生产过程与产品采取整体预防的环境策略,减少或者消除它们对人类及环境的可能危害,同时充分满足人类需要,使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一种生产模式。

末端治理在环境管理发展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的阶段,它有利于消除污染事件,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生产活动对环境污染和破坏趋势。

3、效益不同

末端治理处理污染的设施投资大、运行费用高,使企业生产成本上升,经济效益下降;末端治理往往不是彻底治理,而是污染物的转移,如烟气脱硫、除尘形成大量废渣,废水集中处理产生大量污泥等,所以不能根除污染;末端治理未涉及资源的有效利用,不能制止自然资源的浪费。

清洁生产是一项系统工程,经济性良好,与企业发展相适应,废物循环利用,建立生产闭合圈,发展环保技术。

⑩ 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有啥区别论文一篇

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的区别 由清洁生产的定义可以知道,清洁生产是关于产品和产品生产过程的一种新的、持续的、创造性的思维,它是指对产品和生产过程持续运用整体预防的环境保护战略。 从上述清洁生产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到:清洁生产是要引起研究开发者、生产者、消费者,也就是全社会对于工业产品生产及使用全过程对环境影响的关注。使污染物产生量、流失量和治理量达到最小,资源充分利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而末端治理把环境责任只放在环保研究、管理等人员身上,仅仅把注意力集中在对生产过程中已经产生的污染物的处理上。具体对企业来说只有环保部门来处理这一问题,所以总是处于一种被动的、消极的地位。侧重末端治理的主要问题表现在: (1)污染控制与生产过程控制没有密切结合起来,资源和能源不能在生产过程中得到充分利用。 任一生产过程中排出的污染物实际上都是物料,如农药、染料生产收率都比较低,这不仅对环境产生极大的威胁,同时也严重的浪费了资源。国外农药生产的收率一般为70%,而我国只有50~60%,也就是一吨产品比国外多排放100~200公斤的物料。因此改进生产工艺及控制,提高产品的收率,可以大大削减污染物的产生,不但增加了经济效益,与此同时也减轻了末端治理的负担。 (2)污染物产生后再进行处理,处理设施基建投资大,运行费用高。“三废”处理与处置往往只有环境效益而无经济效益,因而给企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使企业难以承受。 根据废水水质、处理工艺流程及基础设施情况不同,处理1吨水/时需要基建投资2~6万元。据统计:处理1吨化工废水需要1~4元,而去除1公斤cod则往往需要2~6元。目前许多企业由于种种原因,使物料流失严重,提高了物耗和产品成本,已经造成经济损失,而流失到环境中的物料还需要很高的费用去处理。 (3)现有的污染治理技术还有局限性,使得排放的“三废 在处理、处置过程中对环境还有一定的风险性,如废渣堆存可能引起地下水污染,废物焚烧会产生有害气体,废水处理产生含重金属污泥及活性污泥等等,都会对环境带来二次污染。 但是末端治理与清洁生产两者并非互不相容,也就是说推行清洁生产还需要末端治理,这是由于:工业生产无法完全避免污染的产生,最先进的生产工艺也不能避免产生污染物;用过的产品还必须进行最终处理、处置。因此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永远长期并存。只有共同努力,实施生产全过程和治理污染过程的双控制才能保证环境最终目标的实现。 人类为“末端治理”付出了巨大代价,但环境问题依然日趋严重。因此必须大力推行“清洁生产”。 二战以后,尤其是二十世纪60至70年代,世界经济迅猛发展,由于人类对工业化大生产的负面作用(环境污染)缺乏足够认识,许多工业污染物任其自流,让自然界稀释、降解。工业界长期滥用稀释排放政策,污染物排放量超过了自然界的容量和自净能力,从而导致地区性公害乃至全球性环境污染,生态环境亦遭到严重破坏。在舆论和法规的压力下,工业界不得不从“稀释排放”转向“治理污染”,即针对生产末端产生的污染物开发行之有效的治理技术。这种做法被称为“末端治理”,也是所谓“先污染后治理”模式的由来。 与稀释排放相比,末端治理是一大进步,不仅有助于消除污染事件,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生产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程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末端治理的局限性日益增大。实践发现:这种仅着眼于控制排污口(末端),使排放的污染物通过治理达标排放的办法,虽在一定时期内或在局部地区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工业污染问题。 首先,随着生产的发展,工业生产所排污染物的种类越来越多,规定控制的污染物(特别是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排放标准也越来越严格,从而对污染治理与控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达到更加严格的排放标准,企业不得不大大提高治理费用,即使如此,一些要求还难以达到。另一方面,“三废”处理与处置往往只有环境效益而无明显经济效益,因而给企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使企业难以承受,进一步影响了企业治理污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据美国EPA统计,美国用于空气、水和土壤等环境介质污染控制总费用(包括投资和运行费),1972年为260亿美元(占GNP的1%),1987年猛增至850亿美元,80年代末达到1200亿美元(占GNP的2.8%)。如杜邦公司每磅废物的处理费用以每年20%~30%的速率增加,焚烧一桶危险废物可能要花费300~1500美元。即使如此之高的经济代价仍未能达到预期的污染控制目标,末端治理在经济上已不堪重负。 我国是以传统的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的生产方式来维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实际工程中,一般处理1吨水/时需要基建投资2~6万元;运行后,处理1吨化工废水约需要1~4元,而去除1公斤COD则往往需要2~6元。目前许多企业物料流失严重,本来就已经造成经济损失,而流失到环境中的物料还需要很高的费用去处理、处置,使企业承受双重的经济负担,并且使有限的资源加速耗竭,环境日趋恶化。 其次,由于污染治理技术有限,治理污染很难达到彻底消除污染的目的。排放的“三废”在处理、处置过程中对环境还有一定的风险性,而且有些污染物不能生物降解,治理不当还会造成二次污染;有的治理只是将污染物转移,如湿式除尘将废气变成废水排入水体,大量废水经处理变成含重金属的污泥及活性污泥等;废物的焚烧及废渣的填埋又污染了大气和水体,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再次,末端治理不仅需要投资,而且使一些可以回收的资源(包含未反应的原料)得不到有效的回收利用而流失,致使企业原材料消耗增高,产品成本增加,经济效益下降,从而影响企业治理污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污染控制与生产过程控制往往没有密切结合起来,资源和能源不能在生产过程中得到充分利用。任一生产过程中排出的污染物实际上都是物料,如农药、染料生产收率都比较低,这不仅对环境产生极大的威胁,同时也严重浪费了资源。国外农药生产的收率一般为70%,而我国只有50%~60%,也就是一吨产品比国外多排放100~200公斤的物料。如果改进生产工艺及控制,提高产品的收率,可以大大削减污染物的产生,不但增加了经济效益,也会减轻末端治理的负担。因此污染控制应该密切地与生产过程控制相结合。 尽管人类为末端治理方法付出了巨大代价,但全球性环境问题依然日趋严重。这种得不偿失的局面使人类醒悟到,与其被动地等待污染物产生后进行末端治理,不如主动行动,在工业生产中进行控制,力求把污染物消灭在产生之前。通过采用各种预防技术,把生产过程中的不同废物削减下来是可能的,在多数情况下,企业常常无需任何费用调整就能得到实施,同时还能取得可观的效益。 根据日本环境厅1991年的报告,“从经济上计算,在污染前采取防治对策比在污染后采取措施治理更为节省。”例如就整个日本的硫氧化物造成的大气污染而言,排放后不采取对策所产生的受害金额是现在预防这种危害所需费用的10倍。以水俣病而言,其推算结果则为100倍。可见两者之差极其悬殊。近年来,荷兰在防止污染和回收废物方面也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例如:95%的煤灰料已被利用作为原料;85%的废油回收作为燃料;65%的污泥用作肥料;家庭的废纸和废玻璃已有一半以上被收集分类和再生利用。 以上种种理论与实践证明:预防优于治理。面对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资源日趋短缺的局面,工业发达国家在对其经济发展过程进行反思的基础上,认识到不改变长期沿用的大量消耗资源和能源来推动经济增长的传统模式,单靠一些补救的环境保护措施,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的。美国国会1990年10月通过了“污染预防法”,把污染预防作为美国的国家政策,取代了长期采用的末端处理的污染控制政策。要求工业企业通过源头削减,包括:设备与技术改造、工艺流程改进、产品重新设计、原材料替代以及促进生产各环节的内部管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并在组织、技术、宏观政策和资金方面做了具体的安排。这就是“清洁生产”。 欧洲许多国家把清洁生产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例如欧共体委员会1977年4月制订了关于“清洁工艺”的政策;1984年、1987年又制订了欧共体促进开发“清洁生产”的两个法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极为重视发达国家这一工业污染防治战略的转移,决定在世界范围内推行清洁生产。我国也开始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并开始着手进行清洁生产的立法。 由清洁生产的含义可以知道,清洁生产是关于产品和产品生产过程的一种新的、持续的、创造性的思维,它是指对产品和生产过程持续运用整体预防的环境保护战略。清洁生产是要引起研究开发者、生产者、消费者,也就是全社会对于工业产品生产及使用全过程对环境影响的关注,使污染物产生量、流失量和治理量达到最小,资源充分利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而末端治理把环境责任只放在环保研究、管理等人员身上,仅仅把注意力集中在对生产过程中已经产生的污染物的处理上。具体对企业来说,只有环保部门来处理这一问题,所以总是处于一种被动的、消极的地位。 综上所述,清洁生产的思想是将污染物消除在生产过程中,实行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控制,从而减少资源的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使企业全方位受益。“末端治理”要向“清洁生产”转化。 需要指出的是,末端治理与清洁生产两者并非不能相容。推行清洁生产还需要末端治理,因为工业生产不可能完全避免污染的产生,最先进的生产工艺也会产生污染物。比如,绝大多数企业生产总要用水,用水就意味着废水排放的可能;用过的产品还必须进行最终处理、处置,比如汽车、家用电器总会因耗损而被废弃。“零排放”在目前还是一种难以达到的理想状态,我们必须先在生产过程中尽量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然后再对不得不产生的污染物进行末端治理。也就是说,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将紧密结合,长期并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护好我们的环境,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