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河宽
❶ 河道如何整治
为改善木材流送条件对河道采取的工程治理措施。其内容包括:①河道治理。疏炸和清除流送路线上的障碍物,用固定型治理工程建筑物封滩、堵岔、导流和护岸,或用漂浮型诱导设施诱导木材,对沉积形成的滩险采取疏浚措施等。②径流调节。修筑闸坝工程存贮径流,再按一定时段重新分配,以增加流送水深,提高流送能力。③水位调节。即修筑壅水坝淹没障碍物。这项工作多在设置径流调节闸坝工程时附带进行。④修筑人工水路。即修筑绕过或穿过滩险的渠道、筏道以及舍弃原河道而在沿岸另筑的人工渠道。上述几种措施通常根据河道具体情况及不同的木材水运方式单独实施或综合采用。
单漂流送河道整治
①炸礁:施炸前应对阻碍流送的滩险做详细调查,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和拟定爆破方案。因浮行原木在水流轴线附近较为密集,处于该位置的礁石需先炸除,边侧的后炸除;阻碍严重的先炸除,一般的后炸除。炸礁后要观察效果,然后决定续后的施炸方案,以逐步改善流送条件。中国在流送河川上炸礁多采用枯水期钻孔爆破作业法。凡爆破工程量大的石滩,需对炸礁和设置固定型治理工程建筑物封拦两种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分析,选取较优方案。②修筑固定型治理工程建筑物:河道经初期疏炸能够进行流送后,治理重点即转移到解决木材的大量搁浅插垛上。中国山区河川洪期水流表面流速多在4~5米/秒以上,漂浮型诱导设施难于工作,故治理工程建筑物以固定型为主。固定型治理工程建筑物可用于封堵、遮拦导致木材搁浅插垛的边滩、岔流、漏壕(纵贯边滩,大水过流、中小水干枯的岔壕)、中滩(大水淹没、中小水裸露的江心滩)、江心岛以及处于边滩尾端的回水区。中滩和江心岛迎水面可修筑分水鱼嘴导引木材。为防止水流淘刷地质松软的河岸及避免木材在岸边搁浅,可修筑丁坝或顺坝护岸工程。(见河道整治工程建筑物)③疏浚河道:当边滩或中滩迫使主流流向过分弯曲,致使木材运行不畅、滩上大量积垛,或利用固定型治理工程建筑物封滩堵岔会束缩水流过水断面导致对岸严重冲刷时,可考虑采取疏浚措施取直河道。疏浚施工应先按预定路线开挖4~6米宽的导沟,然后抛石筑坝截断原河道,导沟即可被水流拓宽冲深成新河道。截流石坝纵轴线应与新开河道水流轴线基本一致,最大交角不得超过20°。④设置漂浮型诱导设施:对不能或不宜修筑固定型治理工程而流速又较小的障碍河段(如停材严重的回水区、多支岔河段),可设置漂浮型诱导设施导引木材。中国因山区河川流速高、结构坚固的漂子在洪期也常不能安全工作,故多利用流送原木,临时连成单根原木漂子,或绑扎成2~3根原木的束状漂子,以解决中枯水位的木材诱导问题,洪水到来之前即行拆除。对一些重要且流速较低的区域,如诱导木材进绠、过坝、过桥孔等则应采用有抗洪能力的金属漂子、钢筋混凝土或钢丝网结构薄壁箱形漂子和原木螺栓结构漂子等。
排运河道整治
①石质滩险治理:其主要天然障碍物是妨碍木排通行的基岩滩、崩岩滩、跌坎及急弯等导致打排的石质滩险,因此初期治理也以炸礁为主。中国中南、华东地区人工放运的木排宽度在2~3米之间,流送线路宽2.5~3.5米即可,相应的疏炸工程量较单漂流送河川少。疏炸后的滩险如果水流漫散、纵坡陡峻或槽道参差不齐会磨损木排索具,导致散排时,可砌筑浆砌石筏道,以束水导流和形成人工水路。落差超过3米的跌坎也需修筑筏道与下游衔接。有打排危险的急弯河段可通过疏炸缓和弯度,或在下游修筑壅水坝,降低弯道流速。②径流调节:山区河川因大水期水流急,难于放排,多利用平枯水作业。对一些不能满足最小流送水深的小河需进行径流调节,多采取日调节方式,修筑小型闸坝工程。③河川的综合利用:中国放运木排的山区河川多途经农业区,随农田水利和小型水电事业的发展,修建了大量低水头闸坝,给木排放运带来很大困难。木材过坝和水利水电矛盾突出,应在互利原则下就工程布局、水量分配及过坝设施投资等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安排,以解决河川的综合利用问题。
❷ 如何进行河道维护与整治
第二章 河道整治与建设
第十条 河道的整治与建设,应当服从流域综合规划,符合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通航标准和其他有关技术要求,维护提防安全,保持河势稳定和行洪、航运通畅。
第十一条 修建开发水利、防治水害、整治河道的各类工程和跨河、穿河、穿堤、临河的桥梁、码头、道路、渡口、管道、缆线等建设物及设施,建设单位必须按照河道管理权限,将工程建设方案报送河道主管机关审查同意后,方可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履行审批手续。
建设项目经批准后,建设单位应当将施工安排告知河道主管机关。
第十二条 修建桥梁、码头和其他设施,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所确定的河宽进行,不得缩窄行洪通道。
桥梁和栈桥的梁底必须高于设计洪水位,并按照防洪和航运的要求,留有一定的超高。设计洪水位由河道主管机关根据防洪规划确定。
跨越河道的管道、线路的净空高度必须符合防洪和航运的要求。
第十三条 交通部门进行航道整治,应当符合防洪安全要求,并事先征求河道主管机关对有关设计和计划的意见。
水利部门进行河道整治,涉及航道的,应当兼顾航运的需要,并事先征求交通部门对有关设计和计划的意见。
在国家规定可以流放竹木的河流和重要的渔业水域进行河道、航道整治,建设单位应当兼顾竹木水运和渔业发展的需要,并事先将有关设计和计划送同级林业、渔业主管部门征求意见。
第十四条 堤防上已修建的涵闸、泵站和埋设的穿堤管道、缆线等建筑物及设施,河道主管机关应当定期检查,对不符合工程安全要求的,限期改建。
在堤防上新建前款所指建筑物及设施,必须经河道主管机关验收合格后方可启用,并服从河道主管机关的安全管理。
第十五条 确需利用堤顶或者戗台兼做公路的,须经上级河道主管机关批准。堤身和堤顶公路的管理和维护办法,由河道主管机关商交通部门制定。
第十六条 城镇建设和发展不得占用河道滩地。城镇规划的临河界限,由河道主管机关会同城镇规划等有关部门确定。沿河城镇在编制和审查城镇规划时,应当事先征求河道主管机关的意见。
第十七条 河道岸线的利用和建设,应当服从河道整治规划和航道整治规划。计划部门在审批利用河道岸线的建设项目时,应当事先征求河道主管机关的意见。
河道岸线的界限,由河道主管机关会同交通等有关部门报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划定。
第十八条 河道清淤和加固堤防取土以及按照防洪规划进行河道整治需要占用的土地,由当地人民政府调剂解决。
因修建水库、整治河道所增加的可利用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可以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用于移民安置和河道整治工程。
第十九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以河道为边界的,在河道两岸外侧各10公里之内,以及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河道,未经有关各方达成协议或者国务院水利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禁止单方面修建排水、阻水、引水、蓄水工程以及河道整治工程。
第三章 河道保护
第二十条 有堤防的河道,其管理范围为两岸堤防之间的水域、沙洲、滩地(包括可耕地)、行洪区、两岸堤防及护堤地。
无堤防的河道,其管理范围根据历史最高洪水位或者设计洪水位确定。
河道的具体管理范围,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划定。
第二十一条 在河道管理范围内,水域和土地的利用应当符合江河行洪、输水和航运的要求;滩地的利用,应当由河道主管机关会同土地管理等有关部门制定规划,报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二十二条 禁止损毁堤防、护岸、闸坝等水工程建筑物和防汛设施、水文监测和测量设施、河岸地质监测设施以及通信照明等设施。
在防汛抢险期间,无关人员和车辆不得上堤。
因降雨雪等造成堤顶泥泞期间,禁止车辆通行,但防汛抢险车辆除外。
第二十三条 禁止非管理人员操作河道上的涵闸闸门,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干扰河道管理单位的正常工作。
第二十四条 在河道管理范围内,禁止修建围堤、阻水渠道、阻水道路;种植高杆农作物、芦苇、杞柳、荻柴和树木(堤防防护林除外);设置拦河渔具;弃置矿渣、石渣、煤灰、泥土、垃圾等。
在堤防和护堤地,禁止建房、放牧、开渠、打井、挖窖、葬坟、晒粮、存放物料、开采地下资源、进行考古发掘以及开展集市贸易活动。
第二十五条 在河道管理范围内进行下列活动,必须报经河道主管机关批准;涉及其他部门的,由河道主管机关会同有关部门批准:
(一)采砂、取土、淘金、弃置砂石或者淤泥;
(二)爆破、钻探、挖筑鱼塘;
(三)在河道滩地存放物料、修建厂房或者其他建筑设施;
(四)在河道滩地开采地下资源及进行考古发掘。
第二十六条 根据堤防的重要程度、堤基土质条件等,河道主管机关报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在河道管理范围的相连地域划定堤防安全保护区。在堤防安全保护区内,禁止进行打井、钻探、爆破、挖筑鱼塘、采石、取土等危害堤防安全的活动。
第二十七条 禁止围湖造田。已经围垦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进行治理,逐步退田还湖。湖泊的开发利用规划必须经河道主管机关审查同意。
禁止围垦河流,确需围垦的,必须经过科学论证,并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
第二十八条 加强河道滩地、堤防和河岸的水土保持工作,防止水土流失、河道淤积。
第二十九条 江河的故道、旧堤、原有工程设施等,非经河道主管机关批准,不得填堵、占用或者拆毁。
第三十条 护堤护岸林木的,由河道管理单位组织营造和管理,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砍伐或者破坏。
河道管理单位对护堤护岸林木进行抚育和更新性质的采伐及用于防汛抢险的采伐,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免交育林基金。
第三十一条 在为保证堤岸安全需要限制航速的河段,河道主管机关应当会同交通部门设立限制航速的标志,通行的船舶不得超速行驶。
在汛期,船舶的行驶和停靠必须遵守防汛指挥部的规定。
第三十二条 山区河道有山体滑坡、崩岸、泥石流街自然灾害的河段,河道主管机关应当会同地质、交通等部门加强监测。在上述河段,禁止从事开山采石、采矿、开荒等危及山体稳定的活动。
第三十三条 在河道中流放竹木,不得影响行洪、航运和水工程安全,并服从当地河道主管机关的安全管理。
在汛期,河道主管机关有权对河道上的竹木和其他漂流物进行紧急处置。
第三十四条 向河道、湖泊排污的排污口的设置和扩大,排污单位在向环境保护部门申报之前,应当征得河道主管机关的同意。
第三十五条 在河道管理范围内,禁止堆放、倾倒、掩埋、排放污染水体的物体。禁止在河道内清洗装贮过油类或者有毒污染物的车辆、容器。
河道主管机关应当开展河道水质监测工作,协同环境保护部门对水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第四章 河道清障
第三十六条 对河道管理范围内的阻水障碍物,按照“谁设障、谁清除”的原则,由河道主管机关提出清障计划和实施方案,由防汛指挥部责令设障者在规定的期限内清除。逾期不清除的,由防汛指挥部组织强行清除,并由设障者负担全部清障费用。
第三十七条 对壅水、阻水严重的桥梁、引道、码头和其他跨河工程设施,根据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由河道主管机关提出意见并报经人民政府批准,责成原建设单位在规定的期限内改建或者拆除。汛期影响防洪安全的,必须服从防汛指挥部的紧急处理决定。
❸ 如何整治府南河
上个世纪末以来,我们国家、周边地区的水环境普遍恶化,河流污染非常严重,为了控制污染,改善人居环境,装饰城市,争取成为卫生城市、文明城市、最佳人居城市、环保城市,全国各大城市都刮起了一次治河运动,严格的来说,就叫治河风。这股风有人说是从成都府南河开始刮起的。清华的一个教授,叫俞孔坚,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我们的城市美化运动,更确切的是城市化妆运动,典型特征是唯视觉形式美而设计,为参观者而美,为城市决策者或者设计者的审美取向为美,强调展示性,以取得政绩为动力”。 对府南河工程要一分为二,确实有好的地方,确实也有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府南河第一期工程一共投资27亿人民币,主要为治理成都市中心区域府河与南河14公里河道。工程在1993年动工,1997年准时完工,完工后连续获得“联合国人居奖”(1998年)、“地方政府首创奖”、“最佳范例奖”三个奖项。一个工程能够连续获得三个奖,说明它确实有值得赞扬的地方,这是事实,但是值得关注的一点是治河是否成功的标准是水质,而府南河水质的整治并没有达到理想效果,整治前地表水是5类水,整治过后还是5类水。(府南河水质状况表参见PPT)我们国家地表水分5个标准,第一类是最好的,源头水;第二类与第三类,也是靠近水源的,水质比较好;第四类,人的身体就不能接触了;第五类是最差的。在整治前,成都市的地表水是五类水,甚至连五类水的标准都达不到,整治后还是这样。南河也是这样,整治前和整治后水质一样,介于五类水与四类水之间,人的身体是不能接触的。虽然我们花了很大力气进行整治,但最关键的水质量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地改善。结果河堤两岸的确是做到了绿树成荫,河水却总是清不起来,这个缺憾一直困扰着我们。这也引发了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治理城市河流的合理有效的方法究竟是什么?
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的水资源、水危机、水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加剧,这些都是没有办法回避的问题。那么,回顾成都的治河经历,结合成都市的治河经验,探讨成都的治河方法,把成都市府南河整治工程作为一个案例进行剖析,寻求合理的治河之道,是有意义的。
首先我们应了解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是怎么一回事。我现在大致给大家介绍一下府南河工程。府南河包括两条河:府河与南河。府河在成都北边,南河在成都南边,包围着成都。在1200年以前唐朝时,这两条河都在成都的南边,唐朝以后变为两江环抱。当时的市长川西节度史高骈,为了保护城市安全,形成两江环抱的格局,作为屏障,当时不叫府河与南河,叫郫江和检江,水质非常清,水量充沛。马可波罗到成都,在《马可波罗游记》中写道:“河水非常清,有许多鱼,河宽达到800米,河里有许多船,”人们根本不能想象有那么漂亮的一条河,有人认为他吹牛撒谎。我们不能把马可波罗的用语作为科学考察的标准,他可能有夸张,但他是一个非常可爱的旅行家,他向世界介绍了成都,向世界介绍了中国。许多人因为这本书才发现了东方。
那时,水质很好,但是随着时间流逝,水质变糟糕了。特别是上个世纪70年代以后,府南河的水质急剧恶化,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成都市规模扩大,城市人口膨胀,城市经济发展,需水量成倍增加,污染废弃物也成倍增加;另一方面是上游来水减少,府南河的水源来自岷江,由于岷江上游森林过度砍伐,致使水源涵养能力减弱,近60年来,岷江水量日益减少(都江堰岷江来水量变化情况表参见PPT)。岷江水的年径流量从20世纪30年代的174亿方到2002年的107亿方,减少了40%左右,但是在来水减少的同时,农用灌溉水却不断地增加,都江堰灌溉面积从解放前灌溉两三百万亩土地,后来增加到了一千多万亩,到了70年代以后,都江堰重新调配分水比例,成都市府南河到了冬季基本上就没有水了,河流没有了可以维持生态的基本流量,完全丧失了自净能力,造成河流污染。造成这种环境水污染的情况有很多客观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环保意识薄弱,这不仅仅是指我们老百姓,还包括政府决策者。有一次,毛主席说:“我要站在天安门上,看到烟囱。”于是郭沫若老先生也凑热闹写了一首诗,这首诗这样说“一支支冲天的烟囱,像一支支画笔,描绘着蓝天。”所以环境意识的薄弱导致人们不懂得要把人类的活动限制在自然容量的允许范围内。我们确实取得了经济发展的重大成就,但是同时也付出了破坏环境的沉重代价。
在府南河整治工程以前,也就是上个世纪80年代前,府南河主要存在哪些表面可以看到的问题呢? 1、水质恶化,污染严重,城区河道两岸有650个排污口,平均每天向河里排放污水60万吨,特别到了冬季,河里全是污水;2、河道淤塞,无法抵御五年一次洪水(在合江亭水流量489立方米/秒),防洪能力不足。在解放以后,成都发生过13次洪水,平均5年发生一次。最严重的一次是1981年7月13日,那一天死了107人;3、两岸房屋破败、环境脏乱。两岸住了10万居民,居住环境非常恶劣。滋生着疾病、贫穷、犯罪,引起了社会的不安定。有小学生给市长写信,新华社在内刊里发表通讯,说成都市锦江污染严重,这种情况使得成都市政府决心整治府南河。这种情况使得成都市政府决心整治府南河。
我们开始整治的时候是在1992年,当时的府南河整治规划设计原则还是非常正确的。一共三条,第一条是以根据城市发展总体规划要求,强调综合整治,以治水为核心,带动城市基础建设。第二个也是非常正确的,以建设生态城市为方向,改善两河及沿岸的生态环境;第三点是,挖掘两河文化传统,突出地方特色。一方面是历史文化传统,一方面是地方特色。但是限于当时我们的经济条件以及认识水平,尽管我们的规划原则很正确,但是在实施当中打了很多折扣,没有完全体现出来。
这项工程在规划后,于1993年动工。计划5年完成,我们准时的在1997年完成了。工程包括哪些内容呢?综合整治有哪些内容呢?包括了六个方面:
第一,防洪工程,通过综合整治工程,我们把五年一遇的防洪标准,提高到了200年一遇(1300立方米/秒)。第二,环保工程,原来的650个排污口,在第一期工程时,我们就堵了500多个,还剩105个,现在更少了。并且扩大污水处理厂,当时成都只有一个污水处理厂,原来每天可以处理10万吨污水,通过工程提高到可以处理40万吨污水,到现在成都的这个污水处理厂每天可以处理90万吨污水。第三,安居工程,因为工程需要,我们必须节省用地,必须拆迁。过去拆迁是非常困难的,但是我们府南河工程的优点,把拆迁工程变成了安居工程,老百姓都非常自觉,我们新建了24个新小区,搬迁10万人,人均居住面积提高1.4倍。原来河边居住环境非常糟糕,现在他们住进了套房,有卫生间、厨房,这个就体现了联合国的一个人居原则“人人都有适当的住房”。解决了十万人的住房问题,也就是解决了社会公正。第四,市政管网工程,我们在河两岸修了路,修了排水管道,埋设了电、气、通讯等地下管线,增加城市的服务能力。第五,绿化工程,我们在河两岸开辟了23多万平方公里的绿化带,修了19个开放性公园,不需要买门票,大家都可以进去,这里面最著名的就是活水公园,可能很多同学都去过,它完全改变了我们传统的造园手法,使公园具有了教育功能。第六个,文化工程,我们以水为依托,以成都市的主要文化为内容,以雕塑为主要手段,形成了府南河文化圈,个人认为这方面做得很不够。
1997年底府南河综合整治第一期工程(包括六个子工程)准时完工,完工以后,确实美化了城市环境,改善了周边十万居民的居住环境,消除了水灾隐患,两岸的地价房产也升值了,老百姓确实参加并监督了这个工程的实施过程,增强了市民的环保意识和家园感,热爱成都之情油然而生,大家都说成都变得很漂亮,所以它取得了明显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正因如此,联合国才会给我们颁这个“人居奖”。
府南河工程好的经验在哪儿呢?我认为,府南河的工程技术上没有特殊之处,是常规的河道工程,所以它的成就并不归功于技术与工程,而应该归功于出色的工程组织管理,例如宣传动员十分到位,把政府目标和市民的愿望紧密结合等。当时的常任副市长王少雄,代表成都市到联合国去介绍成都府南河工程经验和留给我们的启示,提出了府南河的模式。府南河模式是什么呢?他说:“一个发展中国家,在一个欠发达的地区,只要结合实际、科学规划、动员人民群众参加,通过自身的努力,是可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成都是一个欠发达的地区。府南河模式的要点有以下几点:一个是用可持续发展指导规划与建设,第二,抓好成都的整体规划;第三,充分发挥伙伴的作用,要发动群众,把政府的目标和群众的利益结合起来,征集专家的意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要把政府的目标和市民的意愿结合在一起,调动社会各个阶层的建设积极性,扫除建设工程的各个障碍。”这一点我们做得非常突出,包括拆迁,在一年以内搬光,说明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第四,政府工程和宣传工作非常到位,同开发方合作,用一种正确的方法进行管理,多渠道筹集资金,就能把这个工程搞成功。
工程虽然搞成功了,但是水质并没有得到很好地改善。当时社会上就有一些比较极端的看法,表示非常遗憾,有人说:“你们是建设了一条非常豪华的臭水沟。” 我是参加建设府南河的,听着心里都很不舒服,但是我仔细想了想以后,认为府南河工程确实存在着缺陷。一方面,我们要肯定成绩;另一方面,我们确实不能回避问题,然后再考虑应该怎么办。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刚刚提到的,成都市的经济能力有限;另一方面,是我们那个时候的认识水平局限。下面,我谈谈自己的看法,谈谈府南河工程的一些缺陷,一些我觉得做得不够的地方,这是个人看法,不一定正确,大家可以讨论。
府南河实现生态目标的主要措施是截污和河岸绿化,这两项措施当然是必要的,但显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我们对污染源没有好好地研究,所以不能从根本上来解决我们府南河的污染问题。府南河整治工程提出明确的指导原则是“改善两岸的生态环境,构成以水为核心的两河生态圈.”也就是说,最重要的是“生态”。那么,涉及生态主题的有哪些工程措施呢?把河流中的污水除掉,把河两岸绿化起来,这两项措施是很必要的,但也是很不全面的。而且有些工程措施完全违背了生态理念,最明显的是,我们将河岸做了渠化硬化,两岸用水泥砌了河岸,南河的上游干河不仅砌了水泥岸,河底还浇筑了混凝土,河底甚至可以开汽车,当时是为了防止冲刷,另一个原因是为了疏导方便。现在看来,这项设计是很不恰当的。而且我们在城区14公里的河段上修了7座橡胶坝,平均两公里一座,当时考虑的是,冬季断水时,可以用水坝抬高水位,使得城里可以有一些水。但是这样导致府南河的自然形态完全破坏了,这显然也是不符合生态要求的。它产生的负面影响是什么呢?第一,水的循环系统被破坏了,水生生物失去了栖息地,河的自洁能力减弱了,人们就以为水污染加剧了。第二,河两岸变得僵直,非常整齐的河岸,不再弯弯曲曲,改变了水文特征,降低了保水和蓄洪的能力。第三,高高的河岸,拉开了人与水之间亲近的距离,修了河以后反而把人与水之间的距离拉开了。这里我可以说一个真实的笑话,府南河修好以后,有人在此跳水自杀,于是我们的工作人员就跳下去救她/他,不但人没有救上来,跳下去救人的工作人员也死了,为什么呢?因为河岸太直了,根本没有可以攀爬的地方。人一下去,就只能死路一条。于是,当时我们府南河指挥部召开了一次会,请了很多专家来讨论“怎样才能使跳入府南河的人能够爬上来?”这是一个很滑稽的题目,大家提了很多很多方案,中间有个方案给我印象特别深。有人提出来,应该在河道两边,每隔20米挂一个救生圈,14公里长我们就需要买1400个救生圈。上帝保佑,没有执行这个方案。大家想一想,外地人看到了,会认为成都是个自杀者的天堂,都到这儿来死了。
为什么要搞河流渠化硬化?主要是两个问题,一个是成都土地非常昂贵,河流太宽没有那么多土地。第二个原因是防洪的要求,河岸必须禁得住河水冲刷。这就是成都市河流渠化硬化的主要原因,或者说是主要借口。这是城里面的借口,现在听说农村也想把他们的河流搞成这样,就是柏条河,一会儿会有另一个专家来说这个事情。如果我们的规划设计者可以把生态因素放在首要位置的话,即使在城市的中心,也可以把河流变得生动活泼的。假设我们换一种思路,把河堤做成绿化带,让河堤可以在200年一遇的洪水中淹一下也是可以的,而不是象现在大部分的时间里,府南河两岸都是15米高的两堵墙。河岸应该具有在短期内的淹没能力,这是很正常的。假设按照这种思路,我们就不需要按照高水位来设计河岸,我们可以按照常规水位或者低水位来设计。另一点就是因为土地太宝贵了,所以整个河段做成了矩形,实际上府南河两岸的绿地宽窄都是不一样的,有些地方很窄,有些地方还是很宽的。只要当时我们的设计者能够多花一点心思,河段中间的形式可以根据不同地理位置而变化,不用象现在这样所有地方完全相同。那样的话,就能做出非常精彩生动的河流,但是当时我们并没有这样做。还有河里修坝的思路,当时是为了保证冬季河里有水,结果因为水不流动,变成死水,在冬季发臭。怎样才能提高河流的美学价值呢?有人说,河流中的水不在于它的多,而在于其动人的姿态。确实是这样,水需要流动。
我想谈到的第二点是,府南河工程在工程技术上的缺陷。府南河治理河水污染的工程措施主要是在河岸两侧埋排水管道,以免向河里直接排污,再通过城市排水管把污水输往污水厂进行处理,达标排放,这种工程措施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事实证明有着明显局限性,不能根本解决问题。
1993年以前,府南河城区段共有650个排污口,通过第一期整治工程到1997年初还剩105个;97年后截污继续进行,到2001年9月检查,还有59个排污口;2004年3月再检查,只发现6个排污口,应该说经过反复截污,成都城区大部分污水已经截除,但河水还是清不起来,整治工程开始时向市民许诺的还两江清水没有兑现,原本以为通过以上的截污工程措施,府南河的水质会得到改善,但是却没有实现。说明我们对治理河流污染的认识是很不全面的,对污染源没有深入研究,可见工程措施带有非常大的盲目性。虽然已经花了100多个亿了,但是水质仍然没有改善。前不久,市长看到水还那么脏,用四个字来形容自己的心情:“无地自容!”
❹ 城市河堤治理内容是什么
1、城市河道治理的水利基本要素
从传统水利角度来讲,河道治理过程重点要关注水位、流速和雨水入河口高程3个因素,这3个因素直接影响河道治理的成败。河道设计水位要依据城市防洪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来确定,同时,要使雨水入河口内顶高于设计水位。城市河流流速是河道设计的一个重要参数,一般城市河流流速不宜太快或太慢。河道水位与流速可以通过沿途闸坝进行调度控制。
2、城市河道断面的选择
不同河段的河道功能不同,可选择的河道断面有很多,如矩形断面、梯形断面、复式断面等。由于城市用地紧张,因此河道的空间布局受到多重限制。采用矩形、梯形断面设计可提高滨水地带的土地利用率,但丰水期与枯水期水位波动大,且硬性护砌切断了河流水体与河岸间的物质能量交流,景观和生态效果上表现不佳。城市河道整治过程中的断面选择是区域景观结构选择的过程,构成景观的要素数目、类型、大小、形状和外貌特征对生态客体的运动特征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进而影响系统的整体功能。
河道断面设计重点考察标准洪水的影响范围,根据土地条件尽可能预留较宽的河道宽度,再根据河道基本的水量水位关系设计河道河槽和滩地分布比例,这样不仅可满足城市河道景观设计的空间需求,而且可在极端天气条件下起到缓冲作用,提高城市河道行洪能力。
3、城市河道景观设计
城市河流是一个线性系统,要根据线性工程的特性和经济可行原则,选择适宜的设计尺度,其景观设计的核心是基于生态原理引导城市河道与周边生态系统良性运行,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力促进系统有机更新能力的再生、.设计策略上面,需要尽可能满足多尺度多目标的景观需求,了解区域居住者、办公者、旅行者不同时期(如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间点等)的需求差异。同时,设计者要用发展的角度思考自然系统自身的变化和发展过程,运用适宜的人工干预引导自然系统向着有利的方向发展。例如,河道在自然状态下产生的水生生物群落和水陆两栖生物群落,会逐渐演化成一个复杂的“水生一水陆两栖一陆生”生态系统,考虑到系统发展带来的景观变化,应在设计阶段做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
对河道滨水空问的规划设计是当前城市景观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同单一的水域治理不同,滨水空间规划以生态理论为指导思想,将影响河道与滨河生态的所有问题(如防洪、堤岸、滩地、植被、水生生物等)加以考虑,制定综合规划,从而达到恢复水域生态稳定性的目的。
4、城市河道生态环境与景观效益
河道生态恢复意味着河道及滨水地带生态功能的恢复,能够支撑河道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和衍生。一般来讲,河流廊道的生态功能主要有栖息地功能、通道作用、过滤和屏障作用、源汇作用等、.在河道治理过程中,硬质衬砌形成的堤岸可认为是人工廊道,根据人工廊道的距离一效益分析,随着距离的延长,其经济效益逐渐降低,而自然廊道的环境效益会随着距离的延长而逐渐提高。其中,存在一个平衡点,在这个长度条件下,人工廊道的经济效益和自然廊道的环境效益大致相当。这反映了城市河道通过适度的人工干预,可以扬长避短,也可以解释为适度的局部衬砌可以提高防洪效益,对区域公共与财产安全起到积极作用。
城市河道生态恢复设计时,在河道的重要部位需要通过人工措施进行加固,对保障经济效益并发挥环境综合效益是有积极作用的。景观生态设计需要了解景观元素之间的连通性,避免降低景观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考虑在影响生物群落的重点地段保留生境和廊道。在生态系统设计时,尽可能以本地植物为主,以降低外来物种入侵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作用。河床坡降设计应避免大跌水方案,充分考虑鱼类洄游和上下游双向的物质、能量联系。
❺ 河道整治的治理措施
1. 山溪性河道治理
(1)滩地的保留和利用
滩地是山溪性河道的特有产物。一般河道滩地较开阔,洪水期水流漫滩,利于行洪滞洪,应保留其功能,并充分开发利用。流经城区的河道,在维持滩地行洪功能的同时,利用滩地设置绿化地、公园、交通辅道和运动场所,开发其休闲、亲水功能,成为市民娱乐、健身、游玩的好地方。整治中,顺应河势,因河制宜,保留河滩和弯道,恢复河道的天然形态,减少河床的坡降,降低洪水位,减少洪峰压力,同时可降低防洪堤的高度。另外,弯曲的水流更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为各种牛物创造了适宜的生存环境。
(2)复式 断面的设计
山溪性河道一般河滩开阔,河道断面设计可采用复式断面形式。枯水期流量小,水流归槽主河道;洪水期流量大,允许洪水漫滩,过水断面大,洪水位低,一般不需修建高大的防洪堤。枯水期根据河滩的宽度和地形、地势,结合当地实际充分开发河滩的功能:如滩地较宽阔,一般可开发高尔夫球场、足球场等大型或综合运动场;河滩相对较窄的可修建小型野外活动场所、河滨公园或辅助道路等。河滩的合理开发利用,既能充分发挥河滩的功能,又不因围滩而抬高洪水位,加重两岸的防洪压力。
(3)防冲不防淹的矮胖型堤坝设计
山溪性河流具有河床坡降陡、洪水暴涨暴落的特点,高水位历时短,流量集中,流速大,对沿河堤坝、农田冲刷严重:通过规划,采用防冲不防淹的矮胖堤型设 计,保护区下游堤段开口.还河流以空间,给洪水以出路,允许低频率洪水漫坝过水,确保堤坝冲而不垮,农田冲而不毁。以防洪为主要功能的农村河道,堤防基础冲刷严重,可采用松木桩基础,投资省、整体性好、抗冲能力强,以提高堤防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4)采用生物固堤,减少堤防硬化
对于乡村田间河道,除个别冲刷严重河岸需筑堤护坡外,应尽量维持原有的自然面貌,保持天然状态下的岸滩、江心洲、岸线等自然形态,维持河道两岸的行洪滩地,保留原有的湿地生态环境,减少由于工程对自然面貌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在堤防建设中,可采用大块鹅卵石堆砌、干砌块石等护岸方式,使河岸趋于自然形态。个别受冲河岸堤防内侧可采用种植水杉等根系为直根的树种或草坪护坡等植物护堤措施。
❻ 河道治理,要将河道清淤加宽。原河道支流众多,水深不明,这样的填挖方量如何测量计算高手指点!
如果方量较大,建议请专业的水下测量公司。
最简单的就是,在河道两端拉好绳尺,两个人在船上划船,沿绳尺用塔尺测水深,每50或者100米测一个断面,挖前挖后都测一遍,经过计算就得出方量了。
❼ 设计河宽和整治后的河宽是一样的吗
整治河段河槽的设计整治河宽确定方法
整治河段河槽的设计整治河宽宜选用下列方法确定:
1 分析河槽的河相关系,确定设计整治河宽。
2 根据历年河势资料和实测大断面成果,分析主槽的历年变化范围,统计造床流量相对应的河宽作为设计整治河宽。
3 根据整治河段的实际情况,选择可供类比的模范河段,点绘水面宽与流量的关系,根据造床流量推求相应河宽作为设计整治河宽。
4 按排涝要求开挖的河段,根据设计开挖的河槽断面上口宽确定设计整治河宽。
❽ 解释下宽河固堤、窄河固堤、微弯整治、双岸整治
该几个词为河道整治中常采用的一些方案措施,提高行洪能力和防洪安全。含义就是字面含义,给你介绍几个具体案例有:
“宽河固堤”,黄河防洪,保证黄河不决口,鉴于当时黄河下游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第一个治河方针。
“窄河固堤”,黄河下游窄河段挖河固堤工程,通过实测资料分析、模型试验和数学模拟 ,分析了黄河下游山东窄河段挖河固堤启动工程的减淤效果和固堤作用。分析表明 :在一定的时段内和一定的水沙条件下 ,挖河具有一定的减淤作用 ;挖河后横断面调整趋于窄深 ;挖出的泥沙用于加固堤防 ,提高了大堤的整体稳定性和防渗能力
微弯整治、双岸整治,从小浪底水库运用后河道整治面临的新问题:研究了宽河固堤(微弯整治)、窄河固堤与双岸整治形成的特定的历史背景,其整治目的与要求有所不同。微弯整治是在防洪抢险整治基础上演变的,使河道的游荡范围有所减小,防洪安全性有所提高。但微弯整治在下游游荡性河道极为宽浅,多条流路中选择一条典型流路作为规划治导线,通过人工造弯,试图形成人工控制的弯曲性河流,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窄河固堤的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社会发展,经济效益等多方面分析后提出的;双向整治是基于对黄河窄深河道泄洪输沙能力、过洪机理,淤滩刷槽之间没有联系的认识基础上提出的。小浪底水库泥沙多年调节,优化了来水来沙条件,通过黄河实测资料分析与动床模型试验证明双向整治对游荡河道治理有效,是形成窄深河槽,稳定主槽,保证防洪安全与提高河道的输沙能力所必须。为充分利用洪水,长距离输沙入海,实现下游主槽不淤高的目标提供了可能。
以上案例你可以在 中国知网上查到
❾ 河道治理对生产桥的宽度有要求吗
这是有规范的好吧,《公路桥涵设计规范》如果是双向六车道,车道宽度是多少,中间带宽度多少,左路肩多少,右路肩多少 数据都有明确规定 如果是双向八车道,又是另外的宽度,想了解的话就看看这本书吧
❿ 治理河宽和堤距是不是一个概念如果选择斜坡式堤防,那么治理宽度指的是设计洪水水面宽度吗
治理河宽应该是治理后河床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