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整改整治 » 淮河治理

淮河治理

发布时间: 2020-11-22 13:52:28

⑴ 淮河上中下游如何治理

上游:修建水库,植树造林
中游:修建蓄洪工程
下游:疏通河道,加固大堤,挖掘入海新渠道。

⑵ 2000年国家投资600亿元用于淮河治理,据央视报道,时隔四年淮河水又变成了五类水

呵呵
我说一下自己的理解
河流的污染,是城市发展的表现,包括城市经济规划,环保政策,以及投资环境,还包括市场氛围等等造成的
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如果没有人往河里扔东西,那么从雪到水,然后从小川汇聚成大流,漫漫形成淮河,淮河不会污染
600亿一点都不多,为什么我这么说呢?
第一,要让沿途所有的企业和居民保护环境,企业就必须投入巨资进行废水处理,可以自己出钱,也可以政府出资招标,那么别人为什么来你这里?你这里的发展潜力到底有多大?回报如何?等等这些,都是沿途政府需要去考虑的问题,那么很显然,地区的活跃性和可塑造性很关键,而这些不是这点钱能够解决问题的
第二,对高污染企业的前移问题,一个企业对地方经济的贡献不能磨灭,就算他现在在污染河流,因为很多人都靠这个企业生活着。那么到底是建立新的经济特区,或者还是进行高额的补贴等,都是政府经济规划当中涉及的问题,而政府的经济规划,又必须得到更高层次的支持,也就是更大的政策和经济支持,这些就不是一个小数字能够解决的,还包括土地征用,补贴,招标等等
第三,环保理念,这个就更不用谈了,时间+金钱+毅力等
第四,对于期望和能力的估计不足,导致没有将钱用在刀刃上,简单的说,贪污腐败
第五,监管机构的建立机制不足,法律支持不足,人才储备不足等等
第六,我对这个600亿的含金量表示怀疑,到底是给哪个部门了,以何种性质使用,审批流程和目标是什么样的,呵呵
总体上面来说,河流治理是城市发展的缩影,所谓母亲河,养育出来的是败家子还是栋梁之才,母亲河的水质最能说明问题,而败家子的改造问题,一直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大部分都以失败而告终,呵呵

⑶ 淮河治理遇到那些困难

从水利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全体会议上获悉,尽管治淮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效,但由于淮河流域水情复杂、治理投入资金不足等原因,治淮工程建设总体进展不快,现有的防洪减灾体系尚不完善,淮河治理亟待解决八大关键性问题。
一是上游拦蓄能力不足。目前,淮河流域大型水库总库容187亿m3,控制流域面积仅占全流域山丘区面积的三分之一。淮河干流上游尚无一座大型水库,部分病险水库尚未完成除险加固。二是中游行洪不畅,行蓄洪区安全建设滞后。淮河干流中游仍未达到设计行洪能力,沿淮行蓄洪区人口急剧增加,人水争地矛盾突出,安全建设滞后,避洪设施建设标准低,撤退道路、预警通讯等设施尚不完善。 三是下游泄洪能力仍显不足,洪水出路问题尚未从根本上解决。入海水道、分淮入沂和苏北灌溉总渠泄洪能力偏低,尚未达到规划确定的泄洪标准。四是干支流堤防标准低,堤基堤身质量差,堤身断面不足,险工险段和病险穿堤建筑物多,缺少必要的基础及防渗处理。五是平原低洼地区排涝标准低,排涝能力严重不足,因洪致涝问题尚未解决。在淮河遇中小洪水时,外河水位长时间居高不下,平原洼地积水无法自排,"关门淹"的现象十分严重。六是淮河部分重要支流尚未进行系统治理,遇中常洪水往往遭受严重损失。19项治淮骨干工程中确定的淮河左岸6条跨省骨干排洪河道建设,目前仅完成包浍河、汾泉河初步治理,以及洪汝河、奎濉河河道近期治理部分工程,主要支流排洪依然不畅。七是流域洪水调度与管理手段较为落后,防汛通讯和水文基础设施相对薄弱,防汛异地会商系统尚未完全建成。八是淮河流域洪涝干旱交错,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恶化等问题十分突出。由于来水偏少、用水量大和管理上的问题,洪泽湖和南四湖经常在死水位以下运行, 2002年南四湖上级湖全湖干涸、下级湖几近干涸,对湖区生态系统和当地用水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淮河水污染问题十分突出,水环境承载能力下降,生态环境恶化的情况尚未扭转。

⑷ 淮河治理困难的自然地理原因是什么

淮河流域5月至8月的汛期3个月通常降雨五六百毫米, 特别是6月、7月,江淮地区特有的梅雨季节,降雨可持续一二个月。范围之大,可覆盖全流域;丰水年和贫水年交替,降水量平均相差四五倍。研究淮河灾害史发现,近530年流域性洪涝灾害131次。其中洪灾平均3年多一次。历史上黄河“夺淮入海”,黄河泥沙在下游的沉淀,加剧了淮河下泄不畅的地理特征,使内涝成为淮河水灾的重要形态。产生淮河流域暴雨的天气系统为台风(包括台风倒槽)、涡切变、 南北向切变和冷式切变线,以前两种居多。在雨季前期,主要是涡切变型,后期则有台风参与。台风路径遍及全流域。[2] 暴雨走向与天气系统的移动大体一致,台风暴雨的中心移动与台风路径有关。冷峰暴雨多自西北向东南移动,低涡暴雨通常自西南向东北移动,随着南北气流交绥,切变线或锋面作南北向、东南--西北向摆动,暴雨中心也作相应移动。例如1954年7月几次大暴雨都是由低涡切变线造成的,暴雨首先出现在淮南山区,然后向西北方向 推进至洪汝河、沙颍河流域,再折向东移至淮北地区,最后在苏北地区消失。一次降水过程就遍及淮河全流域。由于暴雨移动方向接近河流方向,使得淮河流域容易造成洪涝灾害。

⑸ 淮河污染及其治理

2003年淮河流域大洪水的雨情!水情特征分析 2003年夏季强降水带长时间维持在淮河一带,雨带南北摆动的幅度很小,强降水带
几乎与淮河干流重合,各条支流和上游来的洪水汇集在一起,加上本地区强降水的径流作
用,6月21日~7月22日期间,淮河流域内的总降水日数普遍超过20d,降水强度大,强
降水非常集中,淮河流域的水位全面上涨,导致了2003年淮河流域大洪水"
造成2003年夏季淮河流域特大洪涝的直接原因是7月份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位于
江南!华南和西太平洋上空,这样的环流形势造成大量的水汽汇集在淮河流域"从850
hPa风场和相对湿度场的演变图可发现(图略),淮河流域强降水期间出现4次季风涌,将
孟加拉湾和南海的水汽向北输送至淮河流域,并在此形成了水汽辐合中心;与此同时,中
高纬冷空气扩散南下(图略),引起梅雨锋上强降水,这表明水汽输送和冷暖空气交汇是梅
雨期强降水的重要条件"
2003年淮河流域洪涝灾害的另一重要原因,就是中游下段河床剖面倒比降导致的河
道排泄能力不足"洪泽湖湖底海拔10~11m,位于河口的老子山处河床海拔9~10m,高
出浮山处河床4~5m,呈明显的倒比降"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增加了淮河流域的防洪压
力,尤其是上有洪水压境,下有洪水顶托的中游地区"同时,安徽省沿淮有4处蓄洪区和
17处行洪区,长期存在的问题是防洪标准低,部分行蓄洪区频繁进洪,行洪不通畅,难以
达到规划要求,从而加重了洪涝灾害的程度"
5 结 论
(1)6月21日淮河流域入汛后,共出现了7次强降水过程,雨带稳定,暴雨集中,强降
水过程接连出现,是仅次于1954年的第二个多雨年份"
(2)三次洪峰逐次递减,水位在警戒水位和保证水位之间振荡,蚌埠和洪泽湖的洪水
流量超过1991年"
(3)前期江淮地区降水明显偏多,导致江河湖库普遍高水位,给主汛期留下了很高底
水,因此,入梅后的连续降水,下垫面吸收很少,很快形成积水或径流,致使淮河洪水暴涨"
(4)淮河中游下段河床剖面倒比降导致的河道排泄能力不足,也加重了洪涝灾害的
程度"
参考文献
1 丁一汇.1991年江淮流域持续性特大暴雨研究.北京:气象出版社,1993.
2 周自江,宋连春,李小泉.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的降水分析.应用气象学报,2000,11(3):287~296.
3 国家气象中心..98中国大洪水与天气预报.北京:气象出版社,1999.1~34.
4 张顺利,陶诗言,张庆云,等.1998年夏季中国暴雨洪涝灾害的气象水文特征.应用气象学报,2001,12(4):442~
457.
5 陶诗言,倪允琪,赵思雄,等.1998夏季中国暴雨的形成机理与预报研究.北京:气象出版社,2001.
6 毕宝贵.南方持续暴雨,北方多雷阵雨.气象,1998,24(9):58~61.
7 陶诗言.中国之暴雨.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8 冯佩芝,李翠金,李小泉,等.中国主要气象灾害分析1951~1980.北京:气象出版社,1985.29~42.
9 周秀骥,薛纪善,陶祖钰,等..98华南暴雨科学试验研究.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3 水情特征分析
随着6月29日淮河流域强降水的开始,王家坝的水位和流量迅速上涨(图5a),7月1
日超过警戒水位,7月2日凌晨,王家坝泄洪,7月3日淮河流域的第一次洪峰通过王家
坝,流量达到5930m3s-1,并超过保证水位(29m)0.41m"由于7月6~8日降水减弱和
分洪强度加大,水位缓慢下降,流量快速减小"7月9日,降水强度加大,水位和流量再次
上涨,7月12日第二次洪峰通过王家坝(流量:4530m3#s-1,水位:28.79m)"7月13~
18日降水减弱,水位!流量迅速下降"7月21~22日的降水过程造成2003年淮河流域的
第三次洪峰"从总体上看,三次洪峰逐次递减,水位在警戒水位和保证水位之间振荡"
正阳关(图5b)!蚌埠(图5c)!洪泽湖(图5d)的水位和流量变化幅度均小于王家坝,三
次洪峰总体呈逐次递减特征,但递减幅度明显小于王家坝,水位一直处于超警戒水位之
上,正阳关前两次洪峰过境时都超过了保证水位,而蚌埠和洪泽湖均未超过保证水位,蚌
埠和洪泽湖的洪水流量超过1991年"
图5 2003年6~7月水位(实曲线)!警戒水位(实直线)!保证水位(虚直线)!淮河流域的洪水主要是由流域内广大地区的降水汇集而成的"本文选择淮河流域
15个代表站(河南西华!驻马店!信阳!固始,安徽亳州!宿县!阜阳!寿县!蚌埠!霍山!合
肥,江苏盱眙!射阳!高邮!东台),求取其逐日平均降水量,并计算得到淮河流域1954年
至2003年6月21日~7月22日期间
逐年降水量(图3)"由图3可以看到,
历史上淮河流域大洪水都与此曲线对应
较好,基本反映淮河流域多年降水特征;
2003年淮河流域的降水比常年明显偏
多,比1991年多122mm,但比1954年
少64mm,是仅次于1954年的第二个多
雨年份"2003年淮河流域降水量与
1954!1991年同期降水量差值图(图4)
也说明了这一事实,表明本文所选15个
站点基本上能代表淮河流域降水状况"
图3 淮河流域1954~2003年6月21日
~7月22日降水量变化
从图4b可看到,无论是6月1日~7月22日还是6月21日~7月22日期间,2003年淮
河流域降水均多于1991年同期"6月1日~7月22日,一般偏多50~100mm,安徽北
部!河南大部!山东南部偏多100~300mm"而在2003年强降水时段(6月21日~7月
22日),一般偏多60~200mm,河南东部!安徽北部偏多300~400mm"2003年6~7月
与1954年同期相比,淮河下游的江苏北部偏多50~100mm,淮河流域中上游比1954年
偏少50~200mm,即使在强降水时段(6月21日~7月22日)也呈类似的分布"
图4 淮河流域2003年6月1日~7月22日降水量与1954年(a),
1991年(b)同期偏差分布图(单位:mm)图1 2003年6月21日~7月22日淮河流域降水量(mm)(a)
和降水距平百分率(%)(b)(相对于1971~2000年平均值)
北侧的暖湿气流频繁地交锋于淮河流域,造成6月22~23日!24~27日!29日至7月3
日!4~7日!8~11日!12~13日!21~22日共7次强暴雨天气过程"7次暴雨过程降雨
的时空分布如下:
(1)6月22~23日,受副热带高压北抬和低层切变线的共同影响,山东中南部!河南
大部!安徽大部!江苏中北部!湖北东部出现大暴雨天气过程,雨带呈东北)西南走向,有
3个强降水中心,分别位于湖北麻城!河南商丘和山东沂南附近"降水量一般为50~100
mm,其中湖北东部大别山区,河南东部和南部以及山东南部的降水量达110~190mm
(图2a)"强降水主要出现在23日,日降水量超过100mm的站数达49个,日降水量超过
150mm的有5个,最大降水量出现在湖北东部"这是2003年淮河流域梅雨期的第一次
强降水过程"
(2)6月24~27日,主要雨带南压到江南北部,但淮河流域受补充冷空气的影响出现2003年淮河流域大洪水的雨情!水情特征分析X
毕宝贵 矫梅燕 廖要明 徐 晶
(国家气象中心,北京100081)
摘 要
利用地面加密资料,分析了2003年淮河流域6~7月降水的时空分布和气候统计特征
以及降水雨情!水情特征,并与历史同期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2003年淮河流域梅雨期经
历了7次强降水过程,降水总量和洪水流量都超过1991年同期,但低于1954年梅雨期;
2003年淮河流域降水的突出特点是:雨带稳定!暴雨集中和突发性强;水情特点是:洪峰逐
次递减;造成淮河流域全线超警戒水位的重要原因是:2003年春季降水偏多!7月份副热带
高压位置偏南以及淮河中游下段河床剖面倒比降"
关键词:淮河流域 降水 水位 洪峰
引 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淮河流域先后多次发生大洪水"1991年仅安徽!江苏两省受灾
人口达到71%,农作物受灾面积占60%,直接经济损失达450亿人民币;1999年皖南!苏
北和苏南出现50年不遇的大洪水;2003年6月下旬至7月中旬,淮河流域出现特大暴
雨,其雨量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影响范围之广,为历史上罕见,淮河流域雨情和水情均超
过1991年"近年来,许多气象学者对1991和1998年江淮暴雨[1~8]!1998年华南特大暴
雨[9]等过程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为大范围特大暴雨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利用地面
加密资料对2003年汛期淮河流域大洪水的雨情!水情特征进行了具体分析"
1 2003年淮河流域降水分布特征
2003年6月21日,我国主要降水带从华南!江南南部北跳到淮河流域,并在该地区
持续长达30d之久"6月21日淮河流域入汛后共出现了7次强降水过程,降水总量一般
为200~500mm(图1a),其中安徽北部!江苏中北部达500~700mm"安徽北部!河南东
南部!江苏北部等地降水总量普遍比常年同期偏多1~2倍,局地偏多2~3倍(图1b)"
由2003年6月21日~7月22日500hPa平均高度场(图略)可以发现,欧亚中高纬
呈两槽一脊形势"欧洲槽中不断有冷空气从阻高底部经巴尔喀什湖!黄河上游和青藏高

⑹ 高分求建国后治理淮河的故事资料

摘要:淮河流域是南北气候、高低纬度和海陆相三种过渡带的重叠地区,是典型的孕灾环境地带;人口密集、物产丰富、交通发达,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历史上洪涝与干旱交替,具有多灾性。建国以来,虽经多年整治,已取得一定成果,但随着社会经济与人口的发展,自然条件也在演进变化。现状中行蓄(滞)洪与人民生产、生活交织在一起,灾与利皆源于水。面对这些变化,21世纪治淮规划应在历年治理原则基础上加以新的调整。

关键词:21世纪 淮河流域 治理规划 对策思路

淮河是新中国成立后进行全面治理的第一条大河。建国之初,毛泽东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1950年10月14日中央政务院又作出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提出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1991年淮河发生洪水后国务院作出了《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提出“蓄泄兼筹,近期以泄为主”的治水方略。经过50年的治理,淮河流域初步形成了山丘区水土保持、水库、堤防、河道、控制枢纽、行蓄(滞)洪区、调蓄湖泊、水文水情预测报、洪水调度、防汛通信等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组成的综合防洪体系,改变了历史上长期遗留下来的“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悲惨状况。初步分析,累计减免洪涝造成的灾害面积2×107ha以上,经济效益达2000余亿元,为总投入的6倍多。治淮成绩虽然巨大,但目前淮河流域防洪标准仍然不高,难以防御建国以来的最大洪水;淮河干流在防御10~20年一遇的常遇洪水时也要以牺牲行蓄洪区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甚至生命为代价。干旱较为频繁,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趋势更加明显。因此,淮河的治理任务是艰巨的、长期的和复杂的。
1 基本情况
淮河水系原本完善,独流入海,水流畅通。12世纪以后,由于黄河南泛夺淮近700年之久,使颖河以东的干流淤塞破坏,排水能力显著下降,洪涝旱灾十分频繁,且长期得不到系统治理。
1.1 自然特征
淮河流域位于长江与黄河之间,东临黄海。现状以废黄洪为界,分为淮河与沂沐泗两大水系,总面积27万km2,其中淮河水系19万km2。淮河干流发源于河南桐柏山,流经河南、安徽至江苏扬州的三江营入长江,全长1000km,总落差196m,平均比降为万分之二,淮源至豫皖两省交界的洪河口为上游,面积3万km2,长360km,比降万分之五。从洪河口至洪泽湖出口的三河闸为中游,面积约16万km2,长490km,比降为百分之零点三,洪泽湖以下为下游,长150km,比降为万分之零点四。
沂沭泗水系是沂河、沭河和泗河水系的总称,均发源于山东沂蒙山区,流域面积8万km2。
淮河流域是我国南北气候、高低纬度和海陆相三种过渡带的重叠地区和典型的孕灾环境地带。流域跨豫、鄂、皖、苏、鲁5省39市(地区)176个县(市),现有人口1.6亿人(1997年统计数),平均密度600人/km2,(平原达700人/km2以上),是我国平均人口密度的5倍。耕地1.22×107ha,约为全国的八分之一,耕地率为鞘44.6%,是全国的4.5倍,居各流域之首。1997年粮食产量850亿kg,占全国产量的六分之一;煤炭探明储量700亿t,占全国的八分之一;现有火电装机2000万kw,京沪、京广、京九、陇海等7条铁路通过流域腹部。淮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油、棉生产基地。
淮河流域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侯区,多年平均降雨880mm,时空分布极不均匀,6~9月份降雨占全年降雨量的60%~80%。丰水年的雨量为枯水年的5倍之多。
1.2 洪水和灾害
据史志记载,建国前400年间曾发生过特大洪水9次;10年左右就发生一次中等洪水。建国后淮河水系最大洪水年是1954年,沂沭泗水系为1957年和1974年,1968、1975年为淮河干流上游和洪汝河、沙颖河特大洪水。1991年属淮河流域的较大洪水。
淮河洪水造成的灾情都很惨重。1593年7月下旬的特大暴雨,雨若倾盆,致使鱼游城关,舟行树梢,“方数千里,滔天大水,庐舍禾稼,荡然无遗,浮尸遍野”。1931年运河堤溃决,从淮阴至扬州,纵横三四百里,一片汪洋。洪水所及,荡然无存。受灾5.13×106ha,灾民近2000万人,死亡10.9万人。1954年洪水,受灾面积4.31×106ha,死亡2000多人。1957年沂沭泗洪水成灾面积达2.00×106ha,倒房300万间,1200多人死亡。1975年洪汝河、沙颍河洪水为历史罕见,造成我国第一次2座大型水库垮坝,生命财产损失惨重。1991年淮河洪水,受灾耕地5.52×106ha,倒房196万间,受灾人口540多万,损失粮食66亿kg,直接经济损失达340亿元。公路被淹、工厂停产、铁路几度中断。
淮河流域干旱成灾与洪涝灾害相近。据统计80年间,全流域旱灾的面积在1.33×105ha以上的大旱年有20多年。1989年流域四省旱灾成灾面积近4.53×106ha。南四湖、洪泽湖的水位处于死水位以下的年份越来越多,时间也有延长的趋势。
1.3 主要特点
流域地处过渡地带,天气系统复杂多变。地形大体由西北向东倾斜,西部、南部及东北部山丘区环绕广阔平原,中下游地势平缓,极易形成洪涝灾害。受黄河夺淮影响大,人工河道多。人口众多,人与水争地越来越激烈。无论是洪灾还是旱灾,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next]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治理任务艰巨,防洪形势严峻
20世纪90年代,淮河治理是在历次规划及实施工程的基础上,根据1991年洪水暴露出的问题及国务院治淮治太决定,修订了《淮河流域综合规划纲要》,论证和落实了工程措施。主要骨干工程有19项:淮干上中游河道整治及堤防加固;行蓄洪区安全建设;怀洪新河续建;入江水道巩固;分淮入沂续建;洪泽湖大堤加固;复建板桥、石漫滩等防洪水库;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大型水库除险加固;开辟淮河入海水道;建设淮河中游临淮岗洪水控制;汾泉河、包浍河初步治理;涡河、奎濉河、洪汝河、沙颖河近期治理;湖洼及支流治理;其他工程。这些工程原定2000年基本完成,目前仅完成4项,12项在建,任务完成不足一半。必须加大投入,加快治理速度,使淮河能防御1954年(50年一遇)以上量级洪水,沂沭泗河能防御1957年(大于50年一遇)洪水,这是淮河流域21世纪首要的治理任务。
2.2 行蓄洪区启用与生产发展矛盾突出
20世纪50~60年代,利用沿淮沿湖低洼地修建了28处行蓄(滞)洪区,总面积3944km2,耕地2.41×105ha,人口195万人。这些行蓄(滞)洪区,历史上是洪水滞蓄和回旋的自然场所,目前是淮河流域防洪体系的特殊组成部分。一定标准洪水时开启使用,成为河道的一部分参与行洪、蓄洪,削减洪峰。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种安排是有道理的,也是有效果的,但不能从根本上彻底解决问题。每遇行蓄洪,先保后弃,被迫扒口、炸堤,延误了时机,行蓄洪效果差,结果是既保不了行蓄洪区又逼高了沿程河道水位,造成全线防汛紧张局面,对社会影响极大,对政府的压力更大。虽经近10年治理,防洪标准仍然仅有2~15年一遇。从淮河的洪水特性、地形条件,和其本身的各方面条件来分析,今后防洪标准不可能有较大的提高。
一个时期以来,为解决行蓄洪区的问题,修建了庄台近500万㎡,避洪楼3.3万㎡,撤退道路700多km,此外还修筑了保庄圩和匹配防汛通信设备。治理是以逃生保命,不死人为目标,加上区内人口的过度增长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人与水争地的矛盾有增无减,远不能适应当前防洪抗灾和区内群众生产发展和生活质量提高的要求。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经常性地牺牲上百万人的利益来维持淮河一定的防洪标准,会越来越困难。21世纪的淮河治理,行蓄洪区的问题是不可回避的。
2.3 淮干中游排水严重不畅
洪河口至洪泽湖出口为中游,长490km,河槽宽自上而下分别为200m、300m、500m、平槽泄量王家坝至正阳关为1000m3/s,正阳关至涡河2500m3/s,涡河口以下3000m3/s。过窄的河槽使洪水极易上滩,水位压速上涨,且居高不下。中游窑河口至洪泽湖(长223km)的河底低于洪泽湖湖底10.0m高程,洪水壅积难下,形成“关门淹”,又顶托支流洪水下泄。以往的工程措施主要是退堤、切滩、加固堤防。排水问题虽稍有改善,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中游的问题,尤其是“关门淹”的问题。
2.4 洪泽湖及其周边圩区防洪矛盾突出
洪泽湖具有防洪、灌溉、供水、航运、水产养殖等综合效益。设计水位16.0m时,库容134亿m3,面积3700km2;校核水位17.0m时,库容169亿m3,面积约4300km2(含洪泽湖周边圩区面积)。周边圩区总数380个,总面积2064km2,有人口110多万人,耕地14.47×104ha,当洪泽湖蒋坝水位14.5m时破圩滞洪。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防洪水位偏高,涉及几个县城被淹;圩区人口多,安全设施少,撤退困难,加上圩区堤防无计划地加高,破圩滞洪的措施难以落实。如圩区不启用,防洪库容将减少40~50亿m3,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湖底高程高于部分淮河干流河底,中游河道渲泄不畅。
2.5 各类工程的联合优化调度研究不够,难以适应当前防洪抗旱形势的要求
淮河中游已经兴建了茨淮新河、怀洪新河等大型人工河道,即将建设中游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蚌埠闸枢纽已于1962年建成。目前,这些工程的调度主要是以洪水调度为主,较少考虑水量分配、生态环境用水等的客观要求。
此外,淮河的特大洪水防御方案是国务院于1985年批准的,在历次防洪调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1991年展开的治淮建设,工程、社会经济和其他条件已发生了较大变化,如仍按此调度,难免有不切合实际的地方,但至今一直未能开展修订工作。一旦出现特大洪水,很难保证不出现重大险情。
2.6 旱灾呈增长趋势,水资源严重短缺
20世纪80年代以来,淮河中游部分河段及洪泽湖、南四湖等河湖多次出现断流或干枯,且有增加趋势,水资源优化配置是淮河21世纪面临的重点问题。[next] 3 重点研究的问题及对策
淮河流域水系复杂,各类矛盾多,治理难度大,进展比较缓慢。需要针对目前流域治理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根据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要求、98长江大水对准河治理的启示、国家治水的大政方针以及客观条件的变化,运用新的治理思路,研究对策,对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环境恶化等问题实行统筹规划,综合治理。
3.1 各级政府要继续加大对水利的投入,缩短审批周期,加快治理速度
初步匡算完成19项治淮骨干工程的建设任务还需投入250~300亿元,花费10年时间的艰苦努力。因此,必须继续加大对治淮的投入。此外,还应尽可能地缩短审查审批周期。建议制定分级审查审批办法,以利于加快决策过程。投入的问题不彻底解决,治淮的任务就难以如期完成,更谈不上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服务。水利的性质属社会公益性,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是涉及国家安全问题。因此,必须以政府作为投入主体,也可以制定政策社会统筹解决,或采取综合措施加以解决。
3.2 加强基础性工作的研究
淮河的问题比较复杂,极需加强各方面的基础性工作。淮河河道演变和整治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多年来虽做了些工作,但投入少,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够,难以指导规划和治理。淮河上、中、下游河道特性差别很大,河湖关系十分复杂,虽然泥沙来量较少,含沙量较小,但人类活动的影响很大,值得花大气力对河道进行系统的观测和研究。
淮河治理规划是否要考虑黄河再次侵淮的问题也是值得深思的。黄河和淮河之间是一个北高南低的倾斜平原,一旦黄河南堤决口,黄河夺淮的历史就会重演。黄河南堤能否确保万无一失?恐怕是个难以回答的问题。但万一出现这种情况,淮河应有措施应付方是上策。建议作为准河的重大问题重点加以研究。
3.3 加强重点堤防的建设
淮河流域的Ⅰ级堤防约1725km,Ⅱ级堤防近3000km。目前的质量参差不齐,极易出现险情。一旦出险,后果十分严重,以淮北大堤为例,其长654km,保护人口887万人,耕地0.92×106ha,区内有众多铁路、国道、煤矿及电厂等,必须确保。而淮北大堤目前存在众多隐患;砂基堤段多,渗漏严重;从明清以来逐渐修筑的堤身质量差,难以确保长时间高水位浸泡后不出现重大险情。就淮河而言,只要Ⅰ级堤防不出现重大险情,近7000万人,约6.67×106ha耕地就有了安全保障。因此,近期规划的重点转移到重点堤防工程上,从战略角度看是十分必要的。
3.4 抓好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淮河流域防洪形势严峻,旱灾也不可掉以轻心。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水资源供需在时空上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淮河流域数年连旱,地表水补给不足和长年“超支”开采,防大旱防长旱的思想准备不足,抗旱设施投入也少。20世纪80年代以来,淮河干流出现过多次断流,断流时间、长度呈现出增长的趋势。洪泽湖、南四湖等湖泊的水位经常位于死水位以下,水环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如何根据水资源供给能力,合理确定工业、农业、城市、环境用水及地区间水量分配更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建议首先着手制定淮河流域水量分配办法,初步协调好各地区、各行业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在提高中期预报精度的基础上,研究科学地利用洪水资源的方法和措施,尤其是洪泽湖、南四湖等大型调蓄湖泊更应重点研究。淮河中游也应结合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的建设,与茨淮新河、怀洪新河等分洪河道及蚌埠闸枢纽开展水资源配置的联合调度优化研究工作。
3.5 行蓄(滞)洪区必须调整治理思路
当前,行蓄(滞)洪区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行蓄(滞)洪不及时,不通畅;二是行蓄洪机遇频繁,群众生活困难,生产难以发展;三是人口增长速度过快,安全设施越来越不足,人与水争地的矛盾十分突出。移民建镇虽是好办法,但以当前的国力,要全面启动,恐有较大困难。因此,必须对行蓄(滞)洪区进行调整。按照有退有保、有平有留的原则,分类进行治理。
1)对人口较少,面积小,标准低,行洪作用不明显的行洪区,如上、下六坊堤,石姚段、洛河洼等行洪区予以废弃。
2)对人口多,面积大,但防洪标准较低,进洪机遇频繁的姜家湖、唐垛湖等行洪区改建为蓄洪区;大部分人口在区内建高标准保庄圩予以解决,少部分迁移至岗边安置。建进、退水闸,实行计划蓄洪,确保居民及财产安全。
3)在行洪区内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将人口自然增长率限制在平均水平以下,鼓励外迁,限制迁人。改变耕作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地方政府应制定具有法律效力的扶持、补偿与救助的管理办法,依法管理行蓄洪区。
4)具备条件的行蓄洪区应尽量多建保庄圩,少建庄台和避洪楼。庄台既投入大又难以发展。实际情况是建设时够标准,过几年人口增加了又向洼地发展住房,难以彻底解决问题。避洪楼多建于低洼处,行洪时四面环水,仍需救助,且造价高。保庄圩既具完全性又节省投资,即使损失点库容也应大力推广。
5)瓦埠湖蓄洪区本身内水较大(4200km2来水面积),自建成以来末能发挥蓄洪削峰作用,应予取消,以利区内生产发展。
3.6 疏浚河道和兴建泵站,解决中游排水不畅和“关门淹”
淮河中游由于特殊的地形条件,洪水比降过缓,致使排水不畅。由于中游河床较稳定,含沙量小且有逐年下降趋势。因此,在正阳关以下河段应尽快实施“百船工程”计划,疏浚以扩大河槽断面,增加平槽泄量。
在中游建设大型泵站,重点解决“关门淹”,确保汛后耕地及时。
将洪泽湖设计水位由16.0m降至15.2m,校核水位从17.0m降低为16.5m,加大中游的洪水比降。同时开挖冯铁营引河,缩短洪水入洪泽湖的路程,开展淮河和洪泽湖的“河湖分离”方案研究,将小于或等于12000m3/s的洪水流量直接由入江水道下泄,既缩短洪水路径又增加洪水比降,减轻中游防洪压力。此外,也可考虑修建三河越闸,其功能主要是加大洪泽湖12.5~15.0m水位时的泄量,延缓洪水上涨速度,也利于洪泽湖正常蓄水位的进一步抬高。
对洪泽湖周边圩区进行风险分析,制定分级滞洪计划,确保及时滞洪并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根据工程建设、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重新修订淮河防御特大洪水方案。

⑺ 淮河为什么这么难治理

(一)社会经济、自然地理
淮河是我国七大江河之一,流域面积26.5万km2 ,其中我省淮河流域面积6.53万km2,涉及连云港、徐州、淮安、宿迁、扬州、泰州、盐城、南通、南京等9个市的54个县(市、区)。据统计,2001年末共有耕地4948万亩,人口4779万人,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3907亿元。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区,流经洪泽湖入江或入海,干流全长都是1000余km ,王家坝以上为上游, 王家坝至洪泽湖三河闸为中游,洪泽湖三河闸以下为下游。我省淮河流域范围:北至江苏山东省界、西至江苏安徽省界,东至黄海,南以通扬运河、如泰运河为界与长江流域相邻。我省淮河流域被废黄河分为两部分:淮河下游区和沂沭泗区。
1、淮河下游区位于废黄河以南,总流域面积18.7万km2,在江苏境内面积3.97万km2,涉及淮安、扬州、泰州、宿迁、盐城、南通、南京等7个市。该区承受淮河上中游15.8万km2面积来水,汇集于我省洪泽湖,该湖总库容135亿 m3,洪水经调节后,分别由入江水道、苏北灌溉总渠、淮沭新河-新沂河入江入海。由于洪泽湖湖底高程为10-11米,高出东部里下河地区4至8 m,成为“悬湖”,所以位于东岸的洪泽湖大堤就成了苏北里下河地区极为重要的防洪屏障。洪泽湖大堤属1级水工建筑,保护人口2800万人、耕地3000万亩。经过多年治理,洪泽湖总排洪能力为13000 m3/s至16000m3/s,防洪标准50年一遇左右。主要泄洪河道为入江水道,设计流量12000 m3/s;次要泄洪道为淮沭新河-新沂河,当淮沂洪水不遭遇时分淮入沂设计流量3000 m3/s;还有苏北灌溉总渠加废黄河可泄洪1000 m3/s。目前入海水道工程已实施4年,其设计泄洪流量为2270 m3/s,2003年汛前具备泄洪条件,如泄量能达设计标准,则洪泽湖防洪标准可提高到百年一遇。
区内主要河道还有里运河、新通扬运河、通扬运河、通榆河、射阳河、黄沙港、斗龙港以及里下河腹部众多大中型河道。由于苏北灌溉总渠、里运河、老通扬运河均属高水河道,受其包围的里下河腹部地区排水困难,极易受涝。区内主要湖泊除洪泽湖外,还有高邮湖、邵伯湖串联在淮河入江水道上,另有白马湖和里下河腹部多个小型湖泊。
区内有中型水库8座,总库容3.17亿立方米,小型水库204 座,总库容2.33亿立方米。
2、沂沭泗区位于废黄河以北,总流域面积7.8万km2,在江苏境内面积2.56万km2,涉及徐州、连云港、宿迁、盐城、淮安等5个市。主要河流有沂、沭、泗、中运河、新沂河、新沭河。沂河、沭河皆发源于山东省沂蒙山区,平行南下。沂河在刘家道口附近,分为三支,东支经彭家道口闸分沂入沭河;西支经江风口闸由邳苍分洪道入中运河;干流洪水经港上入骆马湖。沭河洪水及分沂入沭来水在大官庄分为两支,东支经大官庄闸由新沭河入石梁河水库;南支经人民胜利堰闸入老沭河,在新沂市口头入新沂河。泗运河水系由南四湖、中运河及其入河支流组成。沂沭河上游河道坡降大,洪水来得块、来得猛,峰高量大,预见期短。沂沭泗洪水主要调蓄库有南四湖、骆马湖和石梁河水库,主要入海河道为新沂河、新沭河。骆马湖洪水主要由新沂河入海,石梁河水库洪水由新沭河入海。骆马湖调蓄库容为11.5亿立方米,遭遇10年一遇以上洪水时,将退守宿迁大控制和启用黄墩湖滞洪区滞洪。该地区解放后先后发生了1957年、1974年大洪水,1957年黄墩湖被迫滞洪,1974年骆马湖最高洪水位25.47米,新沂河超标准行洪6900立方米/秒,经淮沭新河分沂入淮流量1170每秒立方米。
我省沂沭泗流域内有大型水库3座,总库容9.33亿立方米;中型水库10座,总库容2.58亿立方米;小型水库191 座,总库容2.19亿立方米。
(二)气象水文
位于淮河下游的江苏省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过度地带,南北气候差异较大,季风环流特征明显,春夏之交,暖湿气流北上,冷暖气团在江淮地区上空遭遇,常产生锋面低压和静止锋,形成连续阴雨,通称梅雨;进入盛夏,由于太平洋热带高压增强,多晴热天气,常发生局部暴雨;夏秋之际,受台风影响,常出现强度很大的台风暴雨。复杂多变的气候条件,往往带来灾害性的、突发性的暴雨洪水。
根据 1956-2000年四十五年资料分析,全省多年平均年降雨为 800-1100 毫米,南部多于北部,沿海多于内陆,低山丘陵多于平原水网地区;年际变化情况比较大,如泰州站1931年降水量达1794 毫米,而1978年仅411.8毫米,大丰站1965年降水量高达2015.2毫米,而1958年只521.0毫米; 各地的最大与最小年降水量极值比在2.3-4.4之间,一般是北部大,南部小。各地梅雨量的年际变化更为悬殊,极值比里下河腹部和苏北沿海垦区分别高达 31和53。在年内分配上经常出现春季严重干旱少雨,忙于抗旱救灾,而突然连降暴雨,洪涝成灾;这充分说明淮河下游区降雨、径流的时空分布变化很大,具有明显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
流域性洪水、区域性洪水和小范围局部洪水是由相应不同类型的暴雨所引发。该区暴雨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汛期6-9月。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前期(6-7月上旬)为梅雨,后期为台风暴雨或雷暴雨。梅雨易引发流域性大水,台风暴雨易引发区域性大水,短历时雷暴雨则造成小范围局部洪水。
梅雨特点是降雨范围广、雨量大、雨期长,但降雨强度不大。一般梅雨期长23-24天、梅雨量230毫米左右。但个别年份梅雨期可长达48天(1996年)甚至65天(1896年),梅雨量高达870 毫米 (1991年),有的年份梅雨期只有 3天(1978年),梅雨量只有28毫米。近百年来淮河下游遭遇过4次流域性大洪水:1921、1931、1954、1991年,给本区造成深重的洪涝灾害。
台风暴雨特点是相对降雨范围小,历时短,但暴雨强度大、破坏力强,是区域性洪水的主要原因,但一般不会引发流域性洪涝灾害。风暴潮(台风、暴雨、高潮)灾害性天气在沿海地区发生机率较高。根据我省51年观测资料统计,由于台风引发的日暴雨量超过300毫米的台风暴雨有 9次。时间多发生在8月份,暴雨量集中在24小时内,暴雨笼罩面积一般数千平方公里。
雷暴雨特点是历时短、强度大、范围小,出现机率多。它不会引发流域性或区域性大水,但对局部地区特别是城镇,会突发性积水成灾。在地域分布上,全区各地都曾发生过成灾性短历时强暴雨。
(三)历史洪水
淮河下游襟江临海,地势低平,河道坡度平缓,洪水宣泄时间长,常发生上中游洪水与当地降雨相遭遇,洪涝夹击、洪水出路不足。大水之年上游洪水下泄,形成三面高水压境,下受海潮顶托的险恶水情,如再遇上当地狂风暴雨,往往成灾。
淮河流域近代曾发生1931年、1954年、1991年等年份洪水。1931年洪水入湖洪峰流量19800m3/s,蒋坝最高水位16.25m(废黄河零点,下同),出湖最大流量(中渡)11100 m3/s;1954年洪水入湖洪峰流量15800m3/s,蒋坝最高水位15.23m, 出湖最大流量三河闸10700 m3/s,高良涧闸802 m3/s,高邮湖最高水位9.38 m;1991年洪水入湖洪峰流量超过10000m3/s,蒋坝最高水位14.06m, 出湖最大流量三河闸8450 m3/s,分淮入沂流量达1140 m3/s。入江水道金湖最高水位11.69 m(超历史),高邮湖最高水位9.22 m。1974年沂沭泗大水,由淮沭河分沂入淮流量达1170 m3/s。
流域内省辖市分市概况详见附表。

二、淮河下游防汛重点及现有防洪工程体系

经过连续50年的治理,淮河流域兴建了大量蓄洪、滞洪、泄洪、挡潮工程,使淮河洪水得到了初步控制。淮河下游防汛重点是三大项:洪泽湖大堤、入江水道、淮沭新河。主要防洪工程体系有蓄洪、泄洪、排水滞涝、挡潮工程体系。
(一)蓄洪工程体系-洪泽湖和水库
1.洪泽湖
洪泽湖是淮河中下游巨型平原水库、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位于江苏省淮安市西南部,水库总库容135亿m3,正常蓄水位13.0米,汛限水位12.5米,滨湖圩区破圩蓄洪水位14.5米。目前洪泽湖的防洪标准仅达40-50年一遇,相当于1954年型洪水。洪泽湖及其周边圩区对淮河下游洪水起着重要的蓄洪调洪作用。
防洪方面:根据《防洪标准》(GB50201-94)和《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标准(平原、滨海部分)》(SDJ217-87),设计防洪标准应为300年一遇,设计洪水位16.0米,校核防洪标准2000年一遇,校核洪水位17.0米。洪泽湖最大防洪库容为104亿m3。淮河上中游15.8万km2的洪水通过洪泽湖调蓄,排泄入江入海。洪泽湖的洪水出路主要有三条:一是入江水道,自三河闸至三江营全长158 km,设计泄洪能力为12000 m3/s,实际发生的最大行洪流量是1954年的10700 m3/s;二是苏北灌溉总渠,自高良涧闸至扁担港入黄海,全长168 km,设计泄洪流量800 m3/s,1975年实际最大行洪流量为1020 m3/s;三是分淮入沂,在淮河和沂河洪水不遭遇的情况下,自二河闸、淮沭新河至新沂河泄洪入海,设计分淮入沂流量3000m3/s,1991年分淮入沂流量达1140 m3/s。由于洪泽湖防洪标准较低,现正增辟入海水道,近期设计行洪流量2270 m3/s,2003年工程完成后洪泽湖的防洪标准可提高到100年一遇。
由于洪泽湖湖底高程为10-11 m,高出东部里下河地区4至8 m,成为“悬湖”,所以位于东岸的洪泽湖大堤就成了苏北里下河地区极为重要的防洪屏障。洪泽湖大堤属1级水工建筑,历来是治淮重点项目,根据大堤所处的重要地位,国务院明确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确保洪泽湖大堤的绝对安全。经过50年的整修加固,洪泽湖大堤现状为: 设计洪水位16.0m,校核洪水位17.0m,大堤堤顶高程18.0-19.7 m,顶宽一般为8 m,边坡一 般为1:2-1:5。并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对其主要堤段背水坡加筑20km长抗震平台。整个大堤北起淮阴县码头镇,南至盱眙县张大庄,全长67.25 km,其中二河闸以北27 km,二河闸以南40.25 km。洪泽湖大堤上的主要建筑物有:
①三河闸:位于洪泽县蒋坝镇淮河入江水道进口上,建成于1953年7月1日。共63孔,每孔净宽10m、净高6.2 m,总宽为697.75m,闸底板高程7.5m,弧形钢闸门,2×7.5吨卷扬式起闭机.设计最大泄洪量12000 m3/s。设计洪水位16.0m,校核洪水位17.0m。三河闸1954年遭遇大洪水,最大泄量为10700 m3/s。该工程为大型1级建筑物,目前江苏省最大的水闸。该工程主要作用为排洪、蓄水、发电,它与二河闸、高良涧闸和洪泽湖大堤等工程一起形成防洪屏障,将淮河上游洪水安全泄入长江。工程建成以来,发挥了巨大效益。
②二河闸:位于洪泽县顺河乡、洪泽湖大堤与苏北灌溉总渠北堤之三角地带,系淮河下游洪水泄入新沂河及渠北分洪的进洪口门。工程建成于1958年6月30日。共35孔,每孔净宽10 m,净高8.0 m,总宽为401.82 m。闸底板高程8.0 m。弧形钢闸门,2×15吨手电两用卷扬式启闭机。为大2级建筑物,按300年一遇设计,分淮入沂设计流量3000 m3/s。校核流量9000 m3/s。该闸设计校核水位同三河闸。该闸主要作用为防洪、灌溉。在淮沂洪水不遭遇的情况下,可分泄淮河洪水3000 m3/s经淮沭河、新沂河入海。最大泄洪流量9000 m3/s,其中5000 m3/s泄入渠北分洪区,确保里下河区安全。
③高良涧闸:位于洪泽县高涧镇,系洪泽湖控制工程之一。1952年6月建成。是苏北灌溉总渠渠首,涵洞式进水闸,共16孔,每孔净宽4.2 m、净高4.0 m,总宽80 m,闸底板高程7.5 m. 钢结构直升门,手电两用卷扬式16吨启闭机8台(每台起闭二孔)。设计泄洪流量800 m3/s。该闸主要作用为防洪、灌溉。
④周桥洞:解决洪泽县约30万亩农田自流灌溉。该洞箱式结构,2孔3×3 m,洞长56.05 m。设计流量33 m3/s。
⑤洪金洞:解决洪泽、金湖县30余万亩农田自流灌溉。该洞为3孔,直径3.15 m。
还有三河(蒋坝)船闸、堆头涵洞等。
洪泽湖蓄洪工程体系存在主要问题:
(1)洪泽湖周边滞洪区安全及预警设施建设尚未进行,实施蓄洪困难极大。
(2)洪泽湖大堤全线标准不一,大堤局部堤段堤身单薄、不密实,渗水、漏水、存在险工段;西顺河、高涧段存在堤坡冲刷、护坡损毁现象;整个大堤码头镇段尚有0.9 km未封闭;迎湖面防浪设施不全,现有的老石工墙仍存在错牙、臌肚、裂缝现象;张福河船闸等8座小型建筑物未加固。
2.水库
我省淮河流域内有大型水库3座,总库容9.33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5.34亿立方米;有中型水库18座,总库容5.75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3.28亿立方米;小型水库395 座,总库容4.52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2.04亿立方米。
大型水库:①石梁河水库。位于连云港市东海县北部,集水面积5573平方公里。总库容5.31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3.23亿立方米。②小塔山水库。位于连云港市赣榆县西北部,集水面积386平方公里。总库容2.82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1.46亿立方米。③安峰山水库。位于东海县南部,集水面积175.6平方公里。总库容1.20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0.95亿立方米。
中型水库:⑴河王坝水库。位于南京市六合县北部,集水面积35.1平方公里。总库容万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1296万立方米。⑵龙王山水库。位于淮安市盱眙县中部,集水面积196.6平方公里。总库容9183万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5712万立方米。⑶化农水库。位于盱眙县西南部,集水面积53.6平方公里。总库容4200万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1355万立方米。⑷桂五水库。位于盱眙县西南部,集水面积36.2平方公里。总库容2801万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1156万立方米。⑸红旗水库。位于盱眙县东南部,集水面积61.8平方公里。总库容3975万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2105万立方米。⑹山洪水库。位于盱眙县西南部,集水面积15.4平方公里。总库容1142万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463万立方米。⑺云龙湖水库。位于徐州市区西南部,集水面积54平方公里。总库容4229万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3489万立方米。⑻庆安水库。位于徐州市睢宁县北部废黄河边,引废黄河滩面降雨径流调蓄型水库。总库容6030万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2190万立方米。⑼阿湖水库。位于徐州市新沂东北部,集水面积193.7平方公里。总库容4094万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3707万立方米。⑽高塘水库。位于徐州市新沂东部,集水面积142平方公里。总库容3815万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3374万立方米。⑾崔贺庄水库。位于徐州市铜山县东南部,集水面积21平方公里。总库容3388万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1583万立方米。⑿贺庄水库。位于连云港市东海县中部,集水面积57平方公里。总库容2480万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1585万立方米。⒀大石埠水库。位于连云港市东海县西部,集水面积78平方公里。总库容1930万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1592万立方米。⒁西双湖水库。位于连云港市东海县中部,集水面积22.3平方公里。总库容1954万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579万立方米。⒂房山水库。位于连云港市东海县中部,集水面积38.2平方公里。总库容2218万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1338万立方米。⒃八条路水库。位于连云港市赣榆县北部,集水面积32平方公里。总库容2310万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1115万立方米。⒄横沟水库。位于连云港市东海县北部,集水面积42.2平方公里。总库容2529万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1239万立方米。⒅昌梨水库。位于连云港市东海县西北部,集水面积35平方公里。总库容2210万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1170万立方米。
沂沭泗流域其他工程同沂沭泗工程管理局资料。

(二)泄洪工程体系-河道工程
淮河下游泄洪工程体系主要包括入江水道、入海水道(在建)、淮沭河(含二河)、苏北灌溉总渠、废黄河等。
1. 入江水道
淮河入江水道是淮河下游最大的泄洪河道,自三河闸起至三江营止,全长158 km。流经淮安、扬州两市的洪泽、盱眙、金湖、宝应、高邮、江都、邗江、扬州市郊区等8个县(市、区),两岸堤防总长421.4 km,其中左堤长199.7 km(包括里运河西堤66.2 km),右堤221.7 km(不包括安徽省部分)已建块石护坡工程总长234km。
主要堤防防洪标准已由8000立方米每秒提高到12000立方米每秒,湖西主要圩堤也能应对80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同时建成三河闸控制、金湖控制、高邮湖控制和归江控制等四级控制、五级水位的以排洪为主,结合发展灌溉、排涝、航运等综合开发利用工程。
入江水道上段自三河闸到高邮湖长55公里,包括三河闸和金湖两级控制。这段堤防有:三河南、北堤,三河拦河坝,金沟改道东、西堤,淮南圩大堤和大汕子格堤等,共长147.7公里。堤顶高程按照行洪12000立方米每秒水位加超高3米施工,堤顶宽6-8米,并有二级平台,宽7-10米。盱眙县汪木排圩,金湖县衡阳圩、墩塘圩等圩堤,按照行洪8000立方米每秒水位加超高1.5-2.5米进行建设。
入江水道中段自高邮湖至邵伯湖六闸长55公里,并建有高邮湖控制工程。这一段大部属于湖区。湖东堤即为里运河西堤,成为“两河三堤”。由于高邮湖湖面风浪较大,迎湖面有部分防浪林台和块石护坡。处理了清水潭、马棚湾等历史险工。高邮以南至六闸,湖东均为新筑的京杭运河西堤,堤顶高一般均超过洪水位2.5-3米,顶宽6米。迎湖平台一般宽30米,并有干砌块石护坡。高邮湖、邵伯湖西几个大圩(郭集圩等)的堤顶高程一般超出洪水位2-2.5米,顶宽3.5-5米,局部迎风浪地段和险工地段建有块石护坡。高邮湖控制工程从东向西建漫水闸7座:新庄台河闸、庄台河闸、新王港闸、王港闸、新港闸、毛港闸、杨庄河闸。漫水套闸1座。湖东南部紧靠里运河西堤建“湖滨安全圩”,圩堤顶超高3米,即北堤高程12.5米、南堤12.1米、堤顶宽6米,边坡1:3。筑堤取土结合开挖深泓(新庄台河),河底高程2.0米、底宽不小于50米,边坡1:3。为群众生产及利于行洪,保留保麦圩,圩北堤顶高程限制为7.0米,南堤顶高程限制为6.0米。保麦圩东西堤顶高程限制为7.0-6.0米。
入江水道下段自邵伯湖六闸以下到三江营长48公里。这一段由廖家沟、芒稻河等归江河道分流入江,并建有归江四闸控制。目前江都段堤顶高程7.5-8米,堤顶宽2.7-3米,万福闸下和芒稻河堤顶高程为8.5-7.5米,顶宽2.5米。有部分块石护坡。
入江水道主要建筑物:(进口三河闸见前)
①万福闸:二级水工建筑物。共65孔,每孔净宽6 m,总宽466.8 m。闸底板高程-2.0 m,闸顶高程8.0 m。上扉门钢筋混凝土直升门,下扉门为钢闸门。设计流量7460 m3/s,校核流量8820 m3/s。
②太平闸:二级水工建筑物。共24 孔,每孔净宽6 m,总宽167 m。反拱底板正拱桥,闸底板高程-1.0 m,闸顶高程7.5 m。上扉门钢筋混凝土直升门,下扉门为钢丝网砼双曲扁壳直升闸门。设计流量1950 m3/s,校核流量2470 m3/s。
③金湾闸:二级水工建筑物。共22 孔,每孔净宽6 m,总宽157.2 m。反拱底板正拱桥,闸底板高程-3.0 m,闸顶高程7.0 m。闸孔净高10 m。闸门为上下两节,用铰连成一体,上节为钢丝网砼双曲扁壳闸门,下节为钢筋混凝土平板闸门。设计流量3200 m3/s,校核流量3500 m3/s。
④芒稻闸:共7 孔,每孔净宽10 m,总宽79.2 m。闸孔净高8.5 m。弧形钢闸门。设计流量830 m3/s,校核流量900 m3/s。
⑤其他主要建筑物:东西漫水闸、石港船闸,大汕子闸,高邮湖控制线新庄台河闸、庄台河闸、老王港闸、新王港闸、新港闸、毛港闸、杨庄河闸等漫水闸。
入江水道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由于河道设计中采用糙率值偏小,区间来水量计算不足,实际水位偏高,中小流量时即出现高水位现象。
(2)清障工作量大、投资大。要维持入江水道泄洪能力,需进一步加大清淤清障工作力度。其中:1.衡阳滩、大墩岭滩面障碍对三河闸出流影响较大,清障面积必须再行扩大,滩上树木亦需彻底清除。洪泽县三河、共和乡在行洪滩面上种有6800亩小麦,必须加强管理,及时清除横向圩埂。 2.金湖水位不断抬高,与大墩岭等滩面近年淤高和高杆植物有关。3.高邮湖水面积大,要继续开展新民滩等滩地的“以垦代清”工作,巩固清障成果。邵伯湖高滩需切除。
(3)现有堤防工程存在问题:沿线堤防有42公里无块石护坡,50多公里护坡标准不足,有15公里堤段渗水;归江河道朱家码头段、三圩、头桥、沙头等段11处长7公里堤段坍塌严重,部分堤段狗獾危害严重。
(4)沿线穿堤建筑物尚有东、西偏洪闸、毛港闸、新港闸等40余座涵闸存在渗迳长度不足、渗水严重、上下游护坡损坏等问题。
2.入海水道
1998年开始兴建的入海水道,最后在扁担港北注入黄海,全长163.5公里。紧靠苏北灌溉总渠北侧(两河三堤),5年完成近期主体工程。近期设计行洪流量2270立方米每秒,可使洪泽湖防洪标准提高到100年一遇,同时可将渠北地区700多平方公里的排涝标准由原来的3年一遇提高到5年一遇。2007年完成全部工程。远期设计行洪流量7000立方米每秒,可使洪泽湖防洪标准提高到300年一遇。入海水道采用河道行洪方式,即开挖深槽筑堤行洪,尽量缩小堤距,适当降低启用水位,滩地上的居民全部迁移安置。南堤保护里下河地区1835万亩耕地,确定为Ⅰ级堤防;北堤保护渠北地区150万亩耕地和淮安、楚州、滨海等城镇,确定为Ⅱ级堤防。两堤中心距为580 米左右,大量弃土放置北堤以北,工程占地宽 750 米左右(包括弃土)。堤顶高程按设计洪水位南堤加超高 2.5米,北堤加超高2.0 米,顶宽均为8米。近期工程的泓道布置按高低水分排的原则进行安排。运西段按筑堤控制挖一泓,兼排滩面涝水;运东至入海段挖南北两泓,近期工程的泓道设计规模按渠北地区五年一遇设计除涝流量,扣除渠北部分泵站抽排以及相机排入总渠的流量开挖泓道。泓道设计断面:南泓底宽30-118米,开挖深度3-5米;北泓底宽50-65米,开挖深度5-6米。边坡1:3-1:5。入海口设计防洪潮位3.6米,约50年一遇;设计排涝潮位为1.0米。计划2003年完成近期河道工程,初具泄洪条件。
入海水道建筑物工程。入海水道全线与二河、京杭运河、通榆河相交叉,切断了宁淮、宁连、淮扬、淮阜、阜宁、204国道与黄海等七条公路,并与渠北地区众多排捞河渠相交汇。在其沿线布置了二河枢纽、淮安枢纽、滨海枢纽、海口枢纽和淮阜控制;宁连公路桥、淮阜公路桥、阜宁公路桥、204国道和黄海公路桥;以及二十九座穿堤涵洞。地震设防:二河枢纽地震烈度为Ⅶ度,其余均为Ⅵ度。
①二河枢纽 二河枢纽是入海水道和分淮入沂的进洪口门,位于入海水道进口处。枢纽包括二河闸、二河新泄洪闸。二河闸于1958年建成,设计闸上泄洪水位15.23米,设计泄洪流量5270米3/秒。兴建二河新泄洪闸(近期11孔,远景30 孔,孔宽 10 米)。其泄洪能力近期设计2270 米3/秒,校核2890米3/秒;远景设计7000米3/秒,校核 7960 米3/秒。设计闸上泄洪水位14.11米。 二河枢纽工程计划2005年完成。
②淮安枢纽 入海水道兴建淮安地涵穿越京杭运河。枢纽包括入海水道穿运地涵和古盐河、清安河穿堤涵洞 。淮安地涵近期共14孔,孔口尺寸 8.0×8.0米,采用上槽下洞的短洞型式,设计泄洪流量 2270米3/秒;古盐河穿堤涵洞:近期还需封堵原古盐河穿运地涵,新建古盐河穿堤涵洞,排运西地区涝水,排涝流量159米3/秒。该洞共5孔,每孔3.5×3.5米;清安河穿堤涵洞:排涝流量18 米3/秒,涵洞型式为箱涵,l孔,孔径 3.5×3.5米;此外,需建淮扬公路跨入海水道高架桥和渠北闸加固等。淮安枢纽计划2003年完成。
③淮阜控制 根据河道设计布局,结合渠北地区排涝,河道内分设南、北两泓。由于老管河以西北泓高片涝水需汇入南泓和南泓涝水通过东沙港闸相机排水入总渠的需要,近期须设置排涝控制工程—淮阜控制。淮阜控制工程包括南泓漫水闸和南北泓间的调度闸二座建筑物。淮阜控制工程远景将拆除。淮阜控制计划2007年完成。
④滨海枢纽 入海水道在滨海县境内与通榆河交叉。为解决好入海水道行洪、排涝与通榆河调水、航运的矛盾需设置滨海枢纽工程。滨海枢纽采用立交方案,近期工程主要是建一座入海水道穿通榆河地涵,采用上槽下洞结构形式。设计过涵流量2270米3/秒,过涵水头差0.5米。该地涵新建22孔,孔径为6×6.5米,利用原排水渠地涵3孔。上部通榆河槽宽58米。滨海枢纽工程计划2003年完成。
⑤海口枢纽 海口枢纽位于江苏省滨海县的黄海边,紧邻灌溉总渠入海口。海口枢纽的主要作用是泄洪、挡潮,以及渠北排涝入海并衔接滨海地区南北交通等。近期工程按照 2270 米3/秒设计 。枢纽包括新建海口南泄洪闸、海口北泄洪闸、黄海漫水公路桥,拆除六垛北闸和老海口闸。海口南泄洪闸共5孔,单孔净宽10米;海口北泄洪闸共11孔,单孔净宽10米,北侧一孔为通航孔。海口枢纽计划2007年完成。
入海水道渠北排灌处理工程。渠北地区系指灌溉总渠以北,废黄河以南的狭长地带,西自二河东至黄海,长160余公里,总面积1710平方公里,耕地150万亩,人口133万人。地形高低起伏交错,高程从运西清浦区12.0至滨海1.0米。
本区原属里下河水系,开挖苏北灌溉总渠后切断了渠北地区的排水出路,从此涝灾频繁。虽然陆续兴办了一些水利工程,但自排标准仍低而不稳,抽排运行费用高、负担重,设备不配套、维修养护不及时影响正常运行。入海水道近期工程结合渠北排涝,排涝标准由三年一遇提高到五年一遇。沿线影响工程处理内容主要有:沿线赔建配套小泵站,在北堤上建排涝挡洪闸、通航口门等建筑物,新开调度河并疏通相应排涝河;废黄河、中山河险工及淤积处理、滨海闸下移等。
3.苏北灌溉总渠
苏北灌溉总渠西起洪泽湖边的高良涧闸,横贯淮安、盐城两市的洪泽、清浦、楚州、阜宁、滨海、射阳等六县(区),至扁担港入海,全长168公里,于19

⑻ 淮河水污染治理措施

当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或地下水等水体后,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使水体的水质和水体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的现象,被称为水体污染。大量的无机、有机污染物进入水体,不仅破坏水生生态系统,而且危害及到人体健康,造成水质性缺水使人们工农业生产、生活受到影响.
要解决我国的水污染问题要从多方面着手综合考虑,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其对策措施有:
1、减少耗水量:当前我国的水资源的利用,一方面感到水资源紧张,另一方面浪费又很严重。同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许多单位产品耗水量要高得多。耗水量大,不仅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而且是造成水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
通过企业的技术改造,推行清洁生产,降低单位产品用水量,一水多用,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等,都是在实践中被证明了是行之有效的。
2、建立城市污水处理系统:为了控制水污染的发展,工业企业还必须积极治理水污染,尤其是有毒污染物的排放必须单独处理或预处理。随着工业布局、城市布局的调整和城市下水道管网的建设与完善,可逐步实现城市污水的集中处理,使城市污水处理与工业废水治理结合起来。
3、产业结构调整: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是有限的,合理的工业布局可以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自然能力,变恶性循环为良性循环,起到发展经济,控制污染的作用。关、停、并、转那些耗水量大、污染重、治污代价高的企业。也要对耗水大的农业结构进行调整,特别是干旱、半干旱地区要减少水稻种植面积,走节水农业与可持续发展之路。
4、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包括农村生活源、农业面源、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的污染。要解决面源污染比工业污染和大中城市生活污水难度更大,需要通过综合防治和开展生态农业示范工程等措施进行控制。

5、开发新水源:我国的工农业和生活用水的节约潜力不小,需要抓好节水工作,减少浪费,达到降低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用水量。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对于缓解山东华北地区严重缺水有重要作用。修建水库、开采地下水、净化海水等可缓解日益紧张的用水压力,但修建水库、开采地下水时要充分考虑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6、加强水资源的规划管理:水资源规划是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工农业发展规划的主要组成部分,应与其他规划同时进行。
合理开发还必须根据水的供需状况,实行定额用水,并将地表水、地下水和污水资源统一开发利用,防止地表水源枯竭、地下水位下降,切实做到合理开发、综合利用、积极保护、科学管理。

利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作用,促进水资源的节约化,促进污水管理及其资源化。为了有效地控制水污染,在管理上应从浓度管理逐步过渡到总量控制管理

⑼ 淮河为什么被称为害河.如何治理它呢

淮河的警告
作者:陈桂棣
序 话说淮河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
“江淮熟,天下足。”
这古老的歌谣不知流传了多少个年代。
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的主峰太白顶的淮河,起初不过是轻浅如线的一股细流,涓涓
湲湲于长江与黄河之间的危岭野谷,它不停息地集聚着,流淌着。来到浩瀚的大平原时,
便以博大的胸怀汇流纳川,先后将泉河、颍河、涡河、奎河、沂河、沭河等数百条河流,
拥入自己的怀抱。于是,它迅速地变得洪洪泱泱,终于成了匍匐在祖国心腹地带的一条
大河。
在中国的版图上,没有任何一条河流像它那样密如蛛网般地纵横交错了。一级支流
120多条,二级支流460多条,全流域主要跨省河流就有100余条,养育着两岸一亿五千
多万人口,其人口密度雄居全国各大流域之首!
淮河流域地跨河南大部、安徽和江苏北部、山东南部以及湖北少部。拥有名播海内
外的郑州、开封、许昌、平顶山、阜阳、蚌埠、淮南、淮北、徐州、扬州、淮阴、盐城、
临听、济宁、枣庄、连云港等36个地市;毫州、宿州、充州、膝州、项城、淮安、兰考、
曲阜、盰眙等182个县以上城镇,星罗棋布。
淮河古称淮水。它和我们这个民族一样的古老。
相传,伏羲氏和女蜗的氏族部落就活动卞这流域上游的颖河岸边和今天的河南省淮
阳一带。三王之首的夏禹不仅娶了淮河岸边的涂山氏为妻,而且,为疏导淮水,三过家
门而不入,终使这一片天地变得风调雨顺,人丁兴旺。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就建都于此。而夏、商王朝的兴起,创造了灿
烂辉煌的东方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列强常以淮河相毗邻;其后,但凡历史上出现南北分治,也多
以淮水为界,仅南北朝,南方的宋、齐、梁、陈,北方的北魏、北齐、北周诸国对峙
170多年之久,就是划淮而治的。到了统一时期,淮河又常是州、郡、府、道的边界。
因此,大河两岸,战事纷坛,曾多少次刀光剑影,鼓角齐鸣,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
活剧:淝水之战、陈胜吴广农民起义、刘邦项羽的楚汉之争、曹操吕布的彭城交兵……
漫卷战火狼烟的风云。
淮河自古多豪杰。许多人的名字,至今仍像耀眼的星辰,闪烁在我们的上空:伟大
的思想家孔子、孟子、庄子、老子;杰出的政治家管仲、刘邦、曹操、诸葛亮、朱元璋;
民族英雄关天培,巾帼英雄梁红玉,神医华伦,书圣王羲之和颜真卿,史学家司马光,
文学家施耐庵和吴承恩;更有少林名僧,梁山好汉,扬州八怪……文才武略,风靡云蒸,
真是人杰地灵。
然而,淮河又是一条极不幸的河流。它的遭际在中国,乃至在全世界,也是不多见
的。
据载:裹挟着大量泥沙的黄河,从汉武帝时代就开始侵入淮河。最严重的一次,是
公元1194年,黄河在阳武(今河南原阳县)决口,占据那里的金统治者,希望以水代兵,
借黄河的洪水侵扰南宋,致使暴虐的黄河在无遮无挡的淮北大平原,一泻千里,抢去淮
河入海的水道,自此,黄河开始了长达七百多年的夺淮历史。
挟带一万多亿吨泥沙的黄水,使鲁南的沂、沐、泅河不能入淮;苏北淮阴以下入海
河道被夷为平地,逼淮从洪泽湖南决入江;无数支流和湖泊被淤浅或被荒废,整个淮河
水系遭到彻底破坏。
黄河使淮河环境的变迁,成了世界河道史上罕见的变化最激烈的河道之一。
昔日那美丽的歌谣,被强悍的黄河击碎了;历史上的丰饶富足,也恍惚成了遥远的
童话。淮河两岸民不聊生: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有雨无雨都成灾。
淮河成为举世闻名的害河。
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年,淮河又一次发了大水。受灾的百姓衣食无着。毛泽东看着淮
河灾情的电报,特别是读到“人民群众在汪洋大水中挣扎,遭毒蛇噬咬而毙命”时,嘴
里不住念道:“解放了,老百姓还受这么大罪?”遂喊来秘书田家英,顿足首:“不解
救人民,还叫什么共产党!”
当时,国家经济十分困难,而帝国主义又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将战火烧到
了鸭绿江边。值此内忧外患之际,毛泽东却毅然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把
治理淮河和抗美援朝看得同样重要,调百万之众,在数千里的治淮工地上摆开了“人定
胜天”的战场。
这是中国共产党坐了天下之后,进行的第一项伟大的建设工程。这工程一干就是四
十多年。四十多年里总投资400多亿元。先后建成各类水库5300多座,大中小型水闸
4364座,加高加固支流堤防15000多公里,尤其是苏北灌溉总渠的竣工,打通了一条新
的入海河道;而且,基本理顺了豫、皖、苏、鲁四省的水系,将整个流域置于有限的控
制之内。淮河终于由水害走向了水利,那古老的歌谣也正一天天变成了现实。
然而,有谁会想到,在治理淮河走过了40多年艰辛历程的今天,水患既隐,污患又
出。1993年国家环保局发表的《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指出:“淮河流域水污染较重。枯
水期水质污染严重,超标河段占82%。”淮河成为中国水污染最严重的一条河流。这种
危害,比黄河带给它的更为深重。它直接危害到了两岸人民的生存环境,祸及子孙。

五十年代淘米洗菜,
六十年代洗衣灌溉,
七十年代水质变坏,
八十年代鱼虾绝代,
九十年代身心受害。
一首新的歌谣,唱出了淮河儿女心中的隐痛。

⑽ 淮河治理

在山丘区开展水土保持
堤防加固
扩大淮河上中游行洪通道,加固淮北大堤等堤防,使王家坝、正阳关、蚌埠和浮山水位为29.3、26.5、22.6和18.5m时,泄洪量达到7000、9000、10000和13000立方米/秒;修建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对大洪水拦洪削峰,处理设计标准下20多亿立方米的超额洪水;开挖怀洪新河,使与已建成的茨淮新河衔接,分泄淮河洪水2000 立方米/秒,同时接纳豫东、皖北地区来水。
加固洪泽湖大堤,保证蓄洪;巩固入江水道,续建分淮入沭,使淮河下游入江入海达到13000(相机可达16000)立方米/秒的能力。 建设入海水道工程,近期增加淮河入海能力2270 立方米/秒,远景达到7000 立方米/秒。 建设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工程,实施分沂入沭及其调尾工程,完善大官庄枢纽,扩大新沭河,修建刘家道口闸,使沂沭河洪水大部东调入海;扩大韩庄运河、中运河,加固骆马湖堤防,扩大新沂河,接纳南四湖、邳苍地区和沂沭河部分洪水入海;治理南四湖,加高加固湖西堤,修建湖东堤。
治理淮北洪汝、沙颍、汾泉、黑茨、涡、包浍、奎濉诸河;治理淮南白露、史灌、淠、池诸河;治理湖洼和支流。 实施行蓄洪区安全建设,修建庄台、避洪楼、撤退道路、通信报警系统;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实行多种经营,减轻负担,加强计划生育,鼓励人口迁出。
同时,加强防汛指挥体系建设,建立流域协调制度,建设水情监测预报、通信预警、洪水调度等非工程防洪系统。
实现以上规划,近期淮河上游可防御10年一遇,中游可防御100年一遇,下游可防御略超过100年一遇的洪水;沂沭泗水系中、下游可防御50年一遇的洪水;主要支流可防御10~20年一遇洪水,排涝标准可达到3~5年一遇。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