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整改整治 » 社区居民参与治理

社区居民参与治理

发布时间: 2021-02-23 06:09:52

A. 如何引导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

一、整合社会资源,为提供社区居民更好公共服务
以社区居民实际需求为取向,社区社会组织发挥自身的人才、资源等优势来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服务需求。社区服务对象,以福利性服务的“老、残、孤、困、优抚”社会救助对象为重点,逐步拓展到共享福利性、公益性、社会性多层次服务的全体居民;社区服务项目,由一般性日常服务的理发、餐饮、家电维修等项目,拓展到高层次的法律咨询、就业培训、医疗保健、物业管理等多方位、宽领域的服务。坚持物质性服务和精神性服务并举,开展面向所有对象,覆盖不同层次,满足各类需求的社区服务。
随着人口需求的多样化以及需求层次的提高,任何一个政府无论其多么强大都不可能提供所有的服务。如我区各镇老年协会,积极承担政府职能,以为社区老年人提供服务内容的各种活动,各协会利用身体较好,年纪相对轻的老年人,帮助年老体弱的老年人,早晨看看起床了没有,中午看看饭吃了没有,晚上看看灯和煤气关了没有,这是政府难以做到的;组织老年人旅游,看看改革开放成果,这是社会不愿做、家庭难以做的;组织老年人晨练,使有害功法无容身之地,这是政府很难做好的。政府在加强社会管理中更多地是依靠社会力量,依托社区社会组织,将政府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那些职能,事务剥离和转移交给社会组织,利用社会组织向居民提供公共服务,来实现居民多样化的需求。
社区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社会服务中寻找定位,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多的沟通、理解、互相机会,促进邻里和睦,增强社区凝力,在提高社区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上发挥服务作用。进一步促进了人与人的和谐,起到了政府与社区、政府与家庭、政府与群众的桥梁作用。成为和谐社区建设和社会公共服务的重要力量。

二、参与社区建设,为拓宽社区建设资金投入渠道。
社区建设标准的高低,取决于政府财力的投入。由于政府财力有限,这些社会组织的涌现吸引了许多社会资金投入社区,回报社会、服务社会,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和发展,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从而拓宽了社区建设资金的资源。首先是增加了社区的社会保障资金。构建和谐社会须关爱弱势群体,帮助弱势群体走出困境,必须建立社会福利、救济、互助等社会保障机制,这单靠政府力量的帮扶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组织的积极参与,充分利用民间闲散资金来有效地帮助弱势群体。社会组织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弱势群体服务上,如各种技能培训中心、民办学校、养老院等都充分利用了民间大量资金来办公益性的社会组织,缓解社会问题,提供较多的就业岗位,保证社区稳定、凝聚群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次是社区建设资金。国外的社区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资助、社会捐赠和社会组织收取的服务费三种渠道。在我国,政府对社区建设投入总体不足,社会捐赠未形成风气,依靠社会组织可以充分调动民间资金,合理整合社会资源,繁荣社区经济。如上海亲和源老年公寓,是我区社会组织进入养老服务领域的一个典型,它以社区为依托,积极引入社会资金,占地125亩,建筑面积为9万多平方,1200床位,是构建亲情、和谐的老年生活社区,实现健康、快乐的老年新生活。其设施及服务均体现了南汇“双高”特色,有效缓解社区及周边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养老压力。

三、丰富社区文化,为促进社区和谐文明协调发展。
社区建设的一个首要任务是推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这些社区社会组织,尤其是如老年协会、群众文化团队、志愿者协会、康复协会等组织具有民间性、自发性的特点,以共同的兴趣爱好为纽带。开展活动较为频繁,对丰富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南汇区域内就活跃着268支各类群众团队,他们引导社区居民自觉遵守公民道德规范,拓展人们奉献社会的渠道。社区日益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各类文艺、活动丰富了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与精神生活的需求,社区居民在回报社会的过程中既体现了自身价值,也陶冶了自己的情操,提高了公益意识和集体意识,从而形成了整个社会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同时,活动的开展也多角度地加强了社区的思想政治工作,激发了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真正发挥了社区的自治功能,改善了社区人际关系。多彩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社区文化生活,促进了社区的和谐稳定。
和谐社区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与时俱进的战略任务,既要与区域综合发展水平相适应,又要更好地促进区域发展。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建设,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加强社区社会管理基础工作的大局出发,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充分发挥社会亲和力和特有的联系社会的渠道作用,集中精力、集中资源,努力在推进和谐社区建设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但是,社会组织由于其产生、发展到成熟,有一个不断自我完善,逐步加以规范的过程,因而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问题。从我区了解和调研的情况看:由于目前在社区(镇)社会组织服务管理层次上出现空位。所以,社会组织工作的事,就求助于基层民政干部(如各镇社会组织预警网络、社区群众活动团队备案管理工作、社会组织基层管理服务等),工作责任不明确、不理顺就影响了工作开展和进程。因此,需建立区、镇两级社会组织服务管理中心来解决工作中的空位,充分发挥社区社会组织服务管理中心的作用,是社会组织管理工作进入社区、服务社区的有效途径。为基本实现社会组织管理有阵地、服务有载体、活动有依托、社区群众得实惠的目标。在服务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整合社区资源、满足居民需求和提高社区凝聚力以及构建和谐社区建设当中有着十分重要作用。

B. 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能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社区治理属于地域性基层社会治理范畴,是行政管理服务和群众性自治的有机结合,具有明显的共治属性,其基本手段和方式是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
首先表现为社区治理是对某一地域范围内的公共事务和公共行为实施综合治理,属于俗称的“块块管理”;
其次表现为社区治理是整个社会治理的基础环节,属于社会治理的前沿阵地,直接面对居民群众,具有零距离了解社情民意和群众需求的先天优势,能够做到在第一时间提供服务、解决问题;
再次是坚持系统治理,把社会管理从政府单向管理向政府主导、社会多元主体共同治理转变。
为此,要充分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通过依法理顺社区体制、转变政府职能、整合社区资源、扩大社会协同和群众参与等手段,不断提高行政管理效能、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增强社区居民自治能力、丰富社区各类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的形式和途径,实现政府职能规范明晰、社区治理体制科学合理、社区居委会自治功能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培育和监管体系全面完善、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方式丰富多样,在社区形成党政善治、居民自治、社会共治和厉行法治有机结合的良好局面和治理模式。
一、要明确治理主体,推进社区治理多元化。依法明确社区各类治理主体,理顺工作关系,建立以社区综合党组织为核心,以社区居委会为基础,以社区工作站为平台,以社区服务中心为依托,以社区社会组织为补充,驻社区单位密切配合,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现代社区治理结构和议行分离的社区组织架构。
二、要厘清工作职责,推进社区工作规范化。全面清理取消、转移工作事项,撤销检查考核评比和临时机构,规范社区盖章证明事项,切实减轻社区工作负担,实现社区工作 “瘦身减负”和社区居委会增强自治功能的有机结合。分别制定社区各类工作清单,建立社区行政事务准入制度,推进社区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三、要加强组织领导,推进社区治理共建化。着力构建“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社区共建格局,充分发挥社区综合党组织“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优化管理、维护稳定”的作用。以开展区域化党建为抓手,以扎根基层、服务群众、促进和谐为重点,以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站为主体,有效整合社区内党群组织、政府组织、中介组织、市场组织等相关资源,建立党群互动新平台和基层党建新品牌,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资源的共有共享。
四、要扩大基层民主,推进社区居民自治常态化。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基层民主,以实行社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核心,充分激活社区居委会自治功能,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选举并培养一批社区自治带头人,丰富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形式和途径,努力实现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五、要加强多元共治,推进社区治理协同化。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从过去“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领域逐渐退出来,通过建立社区基金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服务机构等,充分发挥社区各类组织和驻社区单位的协同作用,让社区群众广泛参与到社区事务的管理中来,逐步形成党、政、社、群互联、互补、互动的社区治理和公共服务网络,推进社区治理的专业化、社会化和协同化。
六、要完善服务体系,推进社区服务便民化。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以公共服务、志愿服务、便民利民服务为主要内容,不断优化行政审批服务、全面提升社区公共服务、大力发展便民利民服务、积极倡导社区志愿服务、推广完善政府购买服务。逐步建立面向全体社区居民,主体多元、设施配套、功能完善、内容丰富、队伍健全、机制合理的社区服务体系,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七、要健全网格管理,推进社区治理信息化。优化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加强公共信息资源库、网格信息员队伍、社会管理工作网、社区综合信息采集系统以及决策分析支持系统、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整合各类信息系统和资源,打通各部门的“信息壁垒”,构建统一的社区信息平台,创新社区管理方式,提升社区服务水平,满足社区居民不断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
八、要双向考核评议,推进社区工作公开化。不断丰富基层群众自治内容,满足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积极推进社区各项事务公开,逐步精简“上对下”的考核,尝试开展“下对上”的评议。推动各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层面的双向互动,在全面推进社区事务公开、整合各类考核评比事项的基础上,探索建立各职能部门、街道和社区的双向考核评议机制。

C. 什么是社区治理

社区治理是指政府、社区组织、居民及辖区单位、营利组织、非营回利组织等基于市场答原则、公共利益和社区认同,协调合作,有效供给社区公共物品,满足社区需求,优化社区秩序的过程与机制。

社区治理除了明确的任务目标之外,过程目标更是其所注重的因素。社区治理要解决社区存在的问题,完成特定的、具体的经济社会发展任务。

此外,社区治理还要培育社区治理的基本要素,包括调动社区居民参与公共事务,培育改善社区组织体系,建立正式、非正式的社区制度规范,建构社区不同行为主体互动机制等。

(3)社区居民参与治理扩展阅读:

社区治理的内容涉及社区成员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事关社区成员的切身利益。它包括社区服务与社区照顾;社区安全与综合治理;社区公共卫生与疾病预防。

社区环境及物业管理;社区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社区社会保障与社区福利等。要做到社区公共事务的治理就必须最大限度地整合社区内外资源。

构建社区治理机制,调动社区居民参与,达成社区事务的良好治理。社区治理区别于政府行政管理,其权力运行方式并不总是单一的、自上而下的。

D. 怎样引导居民群众广泛参与街区环境治理

社区是城市居民的家园,社区的安定直接关系到一个城市的繁荣与稳定。创建“平安社区”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区域竞争力,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实际行动。

我觉得,要做好社区综治工作和群防群治工作,必须从上至下,从领导到基层,从社区居委会到居民群众,都要得到共识,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创新理念,整合资源,专群结合,标本兼治,严厉打击犯罪活动,积极化解不稳定因素,构建打防控一体化的治安防范体系,充分发挥群防群治的力量。

一、落实综治工作领导责任制

从街道干部到各社区的专职工作人员,都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综治工作和群防群治工作抓好,切实负起保一方平安的责任。

1、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紧紧围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加强治安防范,强化基础工作,着力排查调处矛盾纠纷,推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的落实,保持良好的社会治安秩序,维护社会稳定。针对新时期稳定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制定全年综治工作方针。

2、建立责任到位层层负责的工作网络。街与各居委签订目标管理责任状,及时指导工作的开展。

3、以社区居民的切身利益为落脚点开展综治宣传,如一些机团单位较多的社区宣传阵地,可利用这些社区文化角、墙报,深入地宣传严打的重要性,普及综治以及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分发宣传材料,收集居民意见,在社区内也起到广泛宣传的作用、形成人人知法、懂法、守法和维护治安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激发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的积极性。

二、开展“安全创建”活动,推动防范措施的落实

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创建”活动,营造各社区范围内的治安稳定环境,是搞好安全防范和综合治理工作的基本途径。要从群众关心的问题入手,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重点抓好严重影响群众安全感的盗窃、抢劫等多发性案件的预防工作。

1、深入开展创建“无毒社区”和与驻街单位共建安全社区等工作,全面提高社区居民的安全感。

2、我们可以从居民中选出身体素质好、责任感强的同志充实到治安防范队伍当中,定期在社区的各个楼院当中巡逻,起到良好的镇慑作用。其次,与派出所、物业公司配合,由派出所指导物业公司保安人员在小区内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夜归人员实行护送制度,确保小区大楼的走道照明亮灯率达95%。

3、健全治安防控体系和维护社会稳定长效机制。健全治安防范队伍,严密监控和重点路段、部位的治安动态,及时处置突发性治安事件,对全街道治安秩序进行有效的监控、防护和及时作出应急反应,健全维护社会稳定和维稳工作机制,能有效预防、发现、调处和化解不稳定因素。

4、开展治安乱点、盲点、治安混乱部位的整治活动。对一些主要街道的车辆停放秩序、小区治安秩序、出租屋、商铺、废旧物资回收业、娱乐行业和重点路段进行治安情况专项整治。

三、健全综治维稳工作长效机制

1、结合目前各社区实际,整合现有社会资源和专区民警、居民群众的力量,健全防控网络,增设治安岗亭或警务室,加强边际治安联防,加强街巷、道路巡防,将治安巡逻覆盖街道整个区域。构建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责任到人、专群结合”的群防群治新格局,增强治安防控能力。

2、建立暂住人口管理工作制度,全面加强暂住人口各项工作。积极发挥检查督促作用,配备暂住人口专管员,使暂住人口的管理、教育、服务、维权各项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教育,结合街道辖区内的非公企业党组织建设,培养吸收外来务工人员中的优秀分子加入党团组织,组建若干由暂住人口组成的调解员队伍。二是加强管理,对出租房屋加强治安管理,督促和鼓励用工单位、出租房主与居委会做好暂住人口登记做证工作,深入排摸“三证合一”和暂住人口办证一站式服务,做好暂住人口治安、计生、劳动就业等工作。三是加强服务,推行暂住人口适度集中居住。四是要重视暂住人口的维权工作,协同有关部门努力维护外来民工合法权益。

3、大力倡导见义勇为,街道应每年评选、表彰奖励各社区涌现的见义勇为积极分子,弘扬社会正气,营造全社会勇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浓厚氛围,同时要做好青少年法制教育,努力减少青少年犯罪。

4、加强各社区工作人员责任心,切实维护社会政治稳定。要把排查调处矛盾纠纷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重点排查化解那些可能导致重大恶性刑事案件和可难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矛盾纠纷。要耐心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真心实意地为群众排忧解难。积极发挥街道、企业治保会调委会作用,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的信访问题,及时研究对策,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努力减少集体访、重复访和越级访的发生。处置群体性事件坚持依法办事、坚持按政策办事,坚决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坚决维护社会稳定。

四、构建党建工作载体,发挥社区党组织作用

1、各社区应积极与驻地单位党组织开展结对共建活动,帮助驻地单位搞好内部的环境卫生,落实解决下岗分流人员再就业,提供后勤服务等。结对共建单位也积极帮助社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推动社区党建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

2、掌握居民和党员的专业特长,在社区中建立党员志愿者队伍,本着深入社区为民服务的宗旨,动员组织社区党员积极参加各种义务服务活动,如开展“党员义务奉献日”、义务劳动、法律援助、义诊、免费维修维护电脑、扶贫帮困等活动。

3、以建立为群众服务的组织,为居民排忧解难。关心下岗、失业、孤独、病残人员,帮助解决实际困难。通过这些活动,使党员在社区作用得到了发挥,社区党组织和群防群治的凝聚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我们要积极研究综治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认真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将综治工作摆上议事日程,逐年推进并有新的突破,不断探索群防群治新形式,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活动,把居民群众的心凝聚起来,使他们充分认识综治工作的重要性,以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为东风街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良好的治安环境、健康的文化环境、安全的生产环境和公正的法治环境,进一步积极稳妥地推进各社区居委会综治工作的开展。

E. 如何推进居民自治和社区参与式治理

实现居民自治,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是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第一原则。居民参与标志着对社区的认同和关爱,标志着居民既可以对社区内的利益分享,又能对社区内的责任承担。为使社区的自治工作真正开展起来,我认为,首先要做好四方面的基础工作:
第一,要加强对社区的归属感,认同感,强化社区居民“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意识,动员和组织社区居民主动、积极、广泛参与社区自治活动、参与社区的开发和建设。社区居委会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开展工作、宣传发动上,使社区建设的宗旨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引导社区居民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意识,踊跃参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社区自治工作。一个有活动、有创造力、工作效力高的社区,都是居民参与率相对比较高的社区。
第二,要使社区服务成为自治功能的支柱。现在的社区服务实际是要社区来解决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提出的问题,要落实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和物质需求,而社区却没有足够的力量,这就需要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支持,动员社区居民参与自理,让越来越多的居民自己来协调和管理他们在社区的各种关系。如社区“老娘舅”志愿者服务队和观前街道“金乡邻”服务联盟,弥补了社区在服务功能上所存在的缺陷,为居民开展全方位的服务,使社区居民家里事有人管,发生困难有人帮,使他们切身感受到社区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第三,近年来,社区面貌发生了较大的改变,社区居民的生活环境也有了明显改进,但我们不能否认,当前社区建设的实际工作中,还存在居民对社区工作缺乏热情的情况,社区建设某种程度上成为社工人员而非社区居民的事情。实现居民自治,推动和谐社区建设,关键是要充分调动居民的积极性,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工作。居民群众参与社区建设,其中涉及社区知情权问题,要让居民群众了解社区做了一些什么工作?近期又在做什么工作等等,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在于社区主任。社区工作者要放下架子,自觉接受居民群众的检查和监督,同时社区也应定期召开党情和社情发布会,将社区重大事项、以及难点、热点问题公布于众,求得居民的理解和信任。一方面调动居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提高了社区工作的可信度。
第四,开展健康文明、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居民群众参与和关心社区建设。每位居民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参加诸如舞蹈队、志愿者服务队、社区教育讲师队、“编外党支部”等,由热心群众工作,有一定专长的居民骨干经常组织活动。近年来,社区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先后成立了“夕阳红”老年舞蹈队、书法兴趣小组、读书读报小组等,较好地丰富了居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增加了这些人员对社区建设的关心和参与,增强了社区居民自治的力度。
通过做好上述四项基础工作,为社区居民自治提供了一个平台,但这还仅仅是一个方面,我认为要真真实现社区居民自治,除抓好基础工作之外,还应抓好社区内部的建设,使社区居民自治不仅是停留于表面,而是进一步拓展自治的空间。在这方面还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选举配备居民群众信得过的具有一定能力和工作水平的社区居委会成员班子。(二)实现社区工作者的述职制度。(三)实行居民群众评议社区工作者制度。(四)、实行社区事务公开制度。(五)发挥退休工人自管小组的作用。

F. 如何动员社区居民参与社会治理

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社会体制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强调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如何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是新形势下街道和社区工作必须认真破解的新课题。近年来,江东区百丈街道坚持以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为抓手,引导居民以组织化方式参与社区建设,推进政府和社会协同治理,使社区自治功能明显加强,社会活力得到有效激发。
搭建组织成长平台,使社会组织发展土壤从“稀松”变“肥沃”
在社区中,居民之间多由于地缘上的紧密联系和兴趣上的志同道合,自发形成了以公益或互益为目的的社会组织。这类组织发起于居民,服务于社区,为其提供必要的阵地资源,是保证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为此,近几年,百丈街道在社区普遍建成“开放式”服务大厅、有效压缩了办公空间,还通过腾挪、置换、改造等方式,新建社区文化宫、教育活动中心等一批个性化活动阵地,总面积逾8000㎡,80%以上为社会组织共享。在这个过程中,社区社会组织对阵地定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们不仅需要充足的活动空间来维系组织的“生存”,还需要更具功能性的阵地来保障组织的“成长”。
基于这一现状,我们做了两个创新。第一,是在社区层面普遍建立邻里中心这一枢纽型平台,该平台将居民的个性化服务需求与社区内的社会组织进行对接调配,并为社会组织提供包括活动监管、项目策划、技能培训、场所保障等多项支持。第二,是在街道层面建立“百·和”社会创新基地,创新孵化社会公益机构,并通过社会联络、资源分配、需求对接等方面的协调,解决社区外的社会公益组织和社区服务需求之间的信息不畅问题。三年来,该基地已成功孵化天音心理援助中心、新宁波人网等11家公益机构,通过为新市民开展“一技之长”培训、为矫正人员提供心理疏导等形式,把更多的专业服务力量注入到了社区之中。
理顺组织培育机制,使社会组织发展状态从“草根”变“树林”
社区社会组织在发展中多面临三个问题:一是发展初期多规模小、组织松弛、管理粗放;二是中坚力量多以退休人员为主,热情有余而能力一般的现状普遍存在;三是居民参与动因多系兴趣所致,自觉的参与意识尚显不足。这三个问题,归根结底,就是规范管理、能力提升、激励引导三个环节不到位。
为此,在实践中,我们创新标准化管理机制,推行了社会组织“八个一”标准,要求所有组织在运作中都要具有一份章程、一份登记备案表、一名团队领袖、一个固定场所、一份年度计划、一份年度总结、一本活动记录册和一份重大活动报告表。我们创新分类提升机制,围绕组织领袖,侧重运用小组工作模式,定期组织交流,共同分享组织运作和项目培育经验;围绕组织成员,侧重依托“道德讲堂”、“墙门读书会”等,以学习交流形式渗透互助服务理念。创新积分激励机制,对居民参与服务的内容进行量化积分,实行积分兑换制;还举办“百丈百星”评选活动,为社会组织和社区居民创造“走红毯”、“领奖杯”、“秀风采”的机会,使社区参与成为一种新风尚。目前各社区共有118个社会组织,增长速度连续三年超过10%。
培育组织品牌特质,使居民对社会组织从“认识”变“认同”
社区社会组织不仅要有活动人员、场地、经费等基础要素,还要有自己特有的价值理念、服务内涵和品牌影响力,这样才能使更多的居民产生共鸣、乐于参与。可以说,社区社会组织的品牌知名度和感召力一定程度上体现着组织生命力,和居民的参与度密切相关。
近年来,我们对内突出品牌塑造,推行社区工作特色项目建设机制,鼓励社区社会组织积极申报特色,由街道在综合论证基础上,择优立项,全程予以指导和经费支持,并通过经验交流、现场观摩等形式,帮助理清发展思路。对外突出形象展示,经常性依托爱心义卖、文艺汇演、主题节庆活动等形式,综合展示组织风采。同时,由街道、社区牵头,通过编制服务“菜单”,依托IPTV电视界面推送服务项目等形式,进一步扩大知晓率。如今,已有不少社会组织有了自己的展示舞台,如划船社区Z372助残服务梦工坊定期举行爱心义卖、演武社区清风艺术团每年举办清风艺术节、舟孟社区邻里守望协会创新举办邻里文化节等,包括阳光八号、新市民俱乐部、为民活页社、小巷公议会、书报之友社等一批“明星”组织脱颖而出,不少在全区、全市乃至全省都小有名气。
拓展组织伙伴资源,使社会组织参与主体靠“余热”变“火热”
俗话说,“社区工作重千斤、社会组织挑八百”,要挑起“八百重担”,光有社会组织成员的满腔热情和满身干劲是不够的,需要把企业、学校、专业组织、机构、基金会等多方力量都纳入到社会组织中来,才能使这份重担挑得名副其实。
我们在实践中,创新了项目合作模式,通过居民提服务需求,社区出项目策划,社会组织出人力,企业出资源的形式,保证社区公益服务项目实施,有效解决了社会组织面对服务对象“心有余而力不足”,爱心企业“满腔热情却无的放矢”这一难题。例如,如针对空巢、独居老人需求,设计家庭安全服务项目,由兴光燃气公司提供技术支持,社区安全检查志愿团队承接实施。又如,针对社区0-3岁婴幼儿及家长的早教服务需求,社区推出了BABY早教乐园服务项目,由南方贝贝早教中心提供专业师资,社区计生协会承接实施。以划船社区为例,基于这种模式,已经有13个社会组织找到了合作伙伴,成功实施了春风就业、周五帮办、美丽窗台打造、单亲家庭幸福扶手等一批特色项目。

G. 推进社区治理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

加强社区社会管理是全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社区从开始就被定义为“小社会”,社会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一个个实体的社区里进行,一个社区所面临的许多问题,既是某一社区中单独的存在,也是更大社会范围内的问题的具体表现。因此,探索社区存在的一些问题,为解决整个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些现象有所帮助。
一、“社区”来源
1887年滕尼斯用“社区”与“社会”两个综合性分析概念,来说明人类演进过程中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的两极特征。他认为“社区是一种持久的真正的共同生活,是一种原始的或者天然状态的人的意志的完善的统一体。”社会则是一种有目的的联合体。在社会里人们“虽然也像在共同体里一样,以和平的方式相互共处地生活和居住在一起,但是基本不结合在一起,而是基本上分离的。”由此,滕尼斯认为社区是由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同质人口组成的、价值观念一致、关系密切、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抚的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共同体,并强调人与人之间所形成的亲密关系和共同的精神意识以及对社区的归属感、认同感。随后20世纪20-30年代,研究都市社区的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R.E.帕克强调了社区的本质特征是“地域性”的观点。1955年,美国社会学家G.A.Hillery则认为,大多数社会学家认同的社区概念应包括社会互动、地理区域和共同关系三个特征。
目前我国对社区的研究较有影响力的范式是“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此类研究将社区视为社会的代表或者国家与社会的中介,通过社区去验证关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某些重要论点。另外一个研究方向是研究社区治理的具体范畴,他们认为社区是中国公民社会崛起、推动社区自治和城市共同治理的重要方式,政府向社区让权、还权、授权,成为社区自治的推动力,而草根社区通过公民行动和政治参与,并对管理体制形成强大的冲击力。
目前,按经济结构、人口密度、人口聚集规模标准分类,主要有农村社区、城市社区和集镇社区(或城镇社区)三种,本文探讨的是城市社区治理中存在的不足。
二、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我国的国家和社会关系经历了巨大的转变,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正逐步走向服务,各类非政府社会组织取得了一定能动性,社会管理的创新活动正如火如荼。尽管公民社会形成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结构已逐步改善,但因为公民意识尚不普遍、法制体系尚不健全、民间组织的自主性不强等原因,虽出现了不少社区自治的示范社区案例,但大多数采取的仍然是政府为主导的社区治理模式,政府外的社会力量如社区法定组织与民间组织等都还很弱小,存在以下不足:
1.治理主体定位不清
我国社区自治程度普遍较低,政府往往通过行政命令和强制手段直接控制社区的治理工作。在城市社区治理中,社区的独立性与法律赋予的自治性都受到了限制,社区成为基础政府组织及其派出机构的“附属物”。市、区各管理部门存在工作职能相互混淆的情况,结果往往各自为政,工作布置繁杂和重复交叉,使社区居委会这一群众性自治组织承担了大量原本属于政府部门的工作任务,成为政府部门的承受层、操作层和落实层,加之工作中权、责、利的不明晰和当前考评机制的综合因素,社区工作开展起来力不从心,疲于应付。这种社区行政化实际上形成了领导与指导兼有的双重关系,而其原本的自治管理功能却日益萎缩,不利于提升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也不利于提高社区居委会的威信,同时还严重影响了社区的承载能力。
在治理角色错位的的同时,政府过多地干预了非政府社会组织的自主权利,使得一些地方的居委会承担了一些应由非政府社会组织承担的事务性职能,如社区文化活动、公益慈善活动、志愿者活动等。由于政府角色上的缺位和越位,出现了“该管的未管,不该管的强管,管了的又管不好”的现象,影响了社区建设的健康发展。
2.社区管理资源匮乏
我国城市社区普遍面临资源匮乏、配套支持难以满足社区治理需要的困境。一方面是人力资源匮乏。由于编制等历史原因,当前从事社区治理与服务工作的多是下岗职工、家庭妇女、离退休职工等,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比例偏低,大多数从业者没有经过社会工作的专业培训,缺乏社会管理知识,面对社区各项功能社会化服务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另外社区工作人员工作强度很大,但工资薪酬却普遍偏低,吸引不了高素质人才,社区工作者队伍青黄不接。另一方面是政策资源缺乏。社区治理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很多条例过于笼统,执行起来难度较大,而政策间也缺乏有效衔接,这为注重细节管理的社区治理带来了很多困难。具体表现在:一是街道办事处指导下的社区居委会,对自身行政服务和管理的范围没有制定明确的制度规范,容易造成管理缺位或越位的现象;二是社区内的市、区属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分别按各自指令行事,与社区之间的关系缺乏有效的政策和法律依据,往往造成社区事务相互推诿扯皮;三是社区管理运行尚未形成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难以制约一些权力集中部门的工作。
3.社区参与性不强
社区治理的目标就是通过多元的社区组织实现对社区治理的参与,治理的主体既包括党团组织和政府组织,也有非营利组织和市场组织,还有居民个人。现阶段社区内居民参与和社会组织参与积极性都不高,社区活动的行政化痕迹明显。虽然很多社区管理机构对居民的意愿和要求给予了一定的重视,居民的合理化建议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采纳,但靠行政推动力来整合社会力量的方式很难吸引居民自觉参与。而在政府的强势领导下,社区社会组织活动的开展很多时候处于被动地位,因为这些组织无法像政府那样采取合法的强力手段实现公共管理和保护公民的公共安全与人权,而政府与营利组织又不能像非营利组织那样对社区弱势群体提供免费而又受到受助者欢迎的服务。此外,社区中存在各种各样的社会主体,这些主体在社区活动中构成错综复杂的关系,但目前各组织尚未明确各自所应该承担的职责和义务,比如社区非正式组织与政府机构之间、业主与物业公司之间的共建与共享尚未成形。 三、城市社区治理的对策分析
1.创新政府管理方式
虽然我国的社区治理模式大多数还是政府主导,但是参照武汉、上海等社区管理的创新经验,我们发现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由单一行政管理模式转变为政府与社区互动的治理模式道路可行,这是构筑政府依法行政与社区依法自治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模式,也是架构“小政府、大社会”的创新社会管理途径。一要明确居委会与各职能部门所担负的职责。各职能部门必须独立承担的行政管理责任,对于自己职能内的事务不推给社区,如果需要社区协助应该提供工作人员和相关经费,其他如社区保障、群众文化等社会性服务工作应从行政职能中分离出来,按“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移交社区,并界定社区自治管理的职责,包括社区社会机构的管理、邻里关照等社区公益事业建设等。二要创新社区评议的考核监督机制。对社区的考核由上级部门的单向考核,转变为上级部门、驻区单位、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的多向考核;政府职能部门在社区建立公示制、承诺制,接受社区成员的监督和评议;考核管理社区、服务居民的内容应当以社区居民的满意度为主,并取消考核与社区职能无关的内容,切实为社区工作减负。
2.加大人才队伍建设
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规划》指出,要积极推进社区服务人才队伍专业化、职业化,落实“一社区一名大学生”政策,实施50万大学生服务社区计划。对各种不同类型的人才,要采取公开推荐、民主推荐、群众推荐、组织推荐、个人自荐等方式,引入竞争机制,推行竞争上岗,创造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针对社区管理特点,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建立培训登记管理制度,鼓励社区工作者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考试和学历教育,对社区服务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切实提高社区干部的计算机操作、口头表达、文字组织、矛盾协调等技能。另外,要认真落实政务公开、财务管理、民主评议干部等规章制度,保障社区人才队伍的稳定,从而使社区管理服务水平向规范化、专业化、制度化发展迈进。
3.提升社区居民参与
社区居民参与度的高低,决定着社区建设与城市基层民主化实现程度的高低,是创建和谐社区的基础,也是实现社区建设自治发展的关键。首先,要引导居民群众在社区民主管理中发挥作用。通过建立社区网站、张贴宣传通知等各种方式实行居委会工作公开;开展试行社区事务听证制度,增加社区管理的透明度,提高居民责任感,对影响居民生活的大小事情通过召开听证会、楼道会等形式解决。其次,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和互助活动,融洽邻里关系,消除矛盾纠纷,满足社区居民多方面的精神需求,并通过树立社区活动积极典型,引导居民自觉参与社区的管理,形成和谐邻里、平等互助的良好社区风气。
4.培育各类社区组织
社区服务组织是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的重要力量,对该类组织的设立和发展要给予必要支持,特别是对公益慈善类、社会福利类、社会服务类社会组织等应简化登记手续,降低准入门槛,减免税收费用,对办公场所方面也应积极配合。此外,对一些提供服务的社会组织可以借鉴香港地区的做法,试水市场化的购买制度,引导符合条件的组织或个人创办公益性组织,扩大试点服务范围和内容,实现社区居民综合性服务的提供。
当前中国社会结构正处在公民社会逐步形成发展阶段中,处于这个阶段的公民社会虽已形成,但还不够成熟。作为典型的政府主导型的公民社会,中国处在市场、社区与民间组织还不成熟的转型时期,只有采取多种管理方式,积极加强人才培养,促进社会组织发展,培育社区公民意识,不断提高社区自治能力和自主意识,才能引导社区治理逐步走向成熟。

H. 什么是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变革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的社会服务、社会管理、社会保障的功能从政府剥离到社区,社区已成为社会管理的最前沿。以信息技术推进社区建设,已成为提高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
一、发展社区信息化建设的缘由和意义
当今,人类社会正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迈进。社区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信息化是在政府主导和社会广泛参与下,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综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整合社区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提高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在国家信息产业不断发展的宏观背景下,推动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内在动因是提高社区管理和服务质量之需求;社区信息化在客观上成为由传统社区向现代社区转型的推进器。社区信息化的价值在于同传统的社区管理和服务方式比较,实现了多方面的革命性变革,如管理和服务理念、手段、方式、运行机制、绩效等。
(一)社区信息化促进了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是伴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向前发展的,社会科技的每一次大的变革,都会实现人们生活方式上的一次大的跨越。蒸汽机、电灯、汽车、电视机等,无不如此,互联网的诞生,更是全方位的改变了人们生活方式。互联网使市场变大了,商品更丰富了,网上缴费、网上购物已经变为现实。进一步提升了人们消费需求层次,加快了消费节奏,促进了市场的发展。因为有了互联网,人们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网上聊天、网上下棋、网上阅读、数字影院等都可以在网上得以实现。
(二)社区信息化促进了人们工作方式的转变
电子政府使政府部门办公实现了自动化,文书的传送,文件的审批都可以在网上得以实现。通过网络平台举行的视频会议,也使开会成本大大的降低。广州市69%的党政机关采用网格化的公文流程,电子政府实现了政府办公手段上的一次革命。实践证明,电子政府不是孤立的,必须与社区信息化相衔接。因为政府需要的各种社会信息数据来源于社区,由政府负责提供的教育、文化、卫生、治安等公共服务需要落实到社区等等。同时社区办公自动化,也极大地减轻了社区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社区信息化促进了人们交往方式转变
从全国的统计看,20002005年,我国电话用户总数由2.3亿增加到7.4亿,平均每年新增1亿户。固定电话主线普及率由12部/百人,提高到27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由7部/百人,提高到30部/百人。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由93.7%提高到95.29%。因特网上网人数从2250万上升1.11亿,上网计算机从892万台上升到4950万台。青岛的统计情况看,网民比例达30%,家庭电话和手机普及率达98%。在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及时准确获得和传递各种信息,成为现代人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社区信息化为居民参与社区活动和事务搭建了新的平台、拓宽了参与渠道,成为扩大居民参与的有力手段。社区论坛、社区博客、网上结社等成为人们新的交往方式。据不完全统计青岛市网上结社已达到近千家。在2007年青岛市第九届居委会换届选举前夕,为了引导广大选民正确行使民主权力,弘扬社会正气,青岛市举行了“我心目中好社区居委会主任”大讨论,全市有30多万居民参与了这项活动,其中社区信息化平台发挥了重要作用。青岛市委市政府每年举办的“市民月”活动中,有60%的参与者通过网络、电话等方式为城市发展出谋划策。为居民参与民主事务和社会管理搭建了平台。
(四)社区信息化提升了现代社区建设水平
伴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逐步实现,社区建设也将逐步实现现代化,社区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全面实现社区信息化。社区信息化是由社区政务信息化、社区管理信息化、社区服务信息化、社区家庭信息化组成的。社区信息化将从社区管理和服务手段上实现变革,满足各类群体不同层次的社区服务需求将得以实现,居民的各种利益维护和诉求的表达将会得到及时地传递,社区的各种信息资源将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社区工作人员的办公摆脱了繁重的手工劳作实现自动化,大大地减轻了社区人员的工作量,为现代化社区建设插上腾飞的翅膀。
二、全国社区信息化建设取得的主要进展
我国的社区信息化建设从上个世纪九十年末开始起步,到现在已走过了十余年的历程,在信息化发展进程中各地较好的坚持了“政府主导、部门牵头、社会参与、资源共享、发展社区”的工作原则,坚持了因地制宜积极推进发展、以民为本促进创新发展、整合资源推动集约发展、建章立制实现规范发展的工作方针,社区信息化从局域网到城域网,从单机版到网络版,从单项服务系统到信息集成,逐步实现了社区信息化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从少数城市到全国范围推进的良好局面。目前全国有40余个城市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社区信息化发展与城市信息化和社区建设发展水平是联系在一起的,全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性,也决定了各地社区信息化发展不可能是同一个模式和同一个水平。我国社区信息化建设大体呈现出四个发展梯次。

I. 如何运用创新社区治理的方式,扩大居民有序参与 文教

(一)、建立健全居民参与社区民主议事的各项制度。为进一步增强居民自治意识,保障广大居民对社区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建议权等基本政治权利,提高社区民主自治水平,应该积极推进社区居委会的直接选举,完善居务公开、民主评议、事务听证和社区居民代表会议等各项制度。一、建立健全社区民主选举的规章制度,坚持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成员依法民主选举;二、完善民主决策制度,规范民主决策程序;三、灵活运用社区民情恳谈会、事务协调会、工作听证会和成效评议会等载体,鼓励社区广大居民和其他群众性组织积极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公益性事业决策,实现“民主促民生”,共谋社区发展。
通过创新社区管理体制、设立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以承担社区行政事务和其他公共事务为职责,形成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各尽其能、各负其责的社区管理新格局。积极引导驻区各单位、物业管理机构参与和谐社区建设,营造“人人了解、人人支持、人人参与”共驻共建的浓厚氛围。
(二)、建立多渠道民主参与社区自治途径。强化社区民主监督,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结合传统工作方式,落实“居务、财务、事务、服务”四公开制度,切实保障居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逐步完善社区工作督导机制和民意调查机制,形成“发现问题—整改落实—推进工作”的良性工作链。
不断创新工作方式,畅通民意诉求渠道,组织居民有序开展与其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工作的监督评价活动,并以评价结果为工作绩效的重要参考依据,保证民主监督的经常化。以人为本,重要的是畅通渠道,例如上门走访、开设社区论坛、建立民情信息站等形式,了解民情,掌握社情,为群众解疑释难,密切党和群众的联系。要开展形式多样的“以人为本”社区建设系列活动,引导居民群众和辖区单位积极参与。采取开座谈会、警民恳谈会等有效形式,不断畅通外来务工人员参与居民自治的渠道。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群众呼声,倾听群众的意见,对居民群众的情况做到“知底、知情、知心”,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居民群众真正了解民主自治、参与民主自治,感受民主自治。
(三)、加大宣传力度,营造“社区是我家”的浓厚氛围。社区是各种人群聚集的密地带,是社会多种矛盾的沉淀区域,在“四个多样化”的新形势下,又是多种观念形态相互激荡的场所。社区工作者站在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宣传群众的最前沿,必须做好宣传工作,要让社区居民了解、熟悉社区服务的各项职能,发挥好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传。
通过社区宣传阵地,宣传社区的服务宗旨、服务内容、工作性质,特别要抓好居民代表、居民小组长、党员干部的宣传教育工作。结合开展社会法律、道德、科普知识、文化艺术等宣传活动,大力宣传社区的一系列好人好事。通过针对性的宣传教育、群众性的创建活动,宣传群众最关心的事,让社区居民群众走进社区,认识社区、信任社区。
(四)、提升社区自我形象,形成“社区是我家”的认同感。以人为本,是社区建设工作最重要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为民服务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社区工作的特点所决定的。以人为本,必须“有的放矢”,这个“的”就是群众的利益。要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所急,办人民所需,以群众呼声为第一信号,以为群众服务为第一职责,以为群众谋利益为第一追求,以群众满意为第一目标。要以“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人民群众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群众答应不答应“作为评判标准。
社区要以“民心工程”为挈机,为群众多办好事多办实事,改善小区的硬件设施,创造优美的社区环境。社区要积极协助政府职能部门实施的“背街小巷工程”、“危旧房改造工程”、“庭院改善工程”等家门口的民心工程,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全面提升小区居民的生活品质。从而使小区最广大老百姓得到实惠,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社区要结合本社区固有的特点,联系实际,着力解决居民反响强烈、群众要求迫切、矛盾聚集较深的热点难点问题。要做到深入走访群众,分析查找原因,及时解决问题,排解纠纷,维护社区稳定,建立和谐的邻里互助关系,增强居民“社区是我家”的认同感。
(五)、培育社区组织,创新社区活动载体,搭造居民参与平台,强化“社区是我家”的归属感。
通过组建社区志愿者服务队,开展文体活动等,吸引居民参与社区活动。一方面可以整合社区资源,为社区居民提高便民利民服务,另一方面努力实现社区服务模式的多样化,不断开拓社区服务新领域,探索社区服务新途径、新办法,走社区服务网络化、专业化、市场化的新路子。
开展五好家庭创建活动,通过开展思想教育、伦理道德、科学知识、法律常识、文化娱乐等活动,使居民群众积极参与社区工作中来。群众觉得这些活动看得见、摸得着、做得到、能共享。通过评选网络型家庭、学习型家庭、科普型家庭、学法守法家庭等特色家庭和评选五好楼群等活动,提高居民参与创建活动的积极性。
组建社区文体队伍,让社区文体骨干能有机会参与到社区活动中来,带动更多的人一起娱乐、休闲。文化是社区的灵魂,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是教育人、培养人的重要载体。通过在重大节假日期间进行各种文艺演出活动、群众文化沙龙等活动。组织各类文体比赛。如象棋、画画比赛、社区群众运动会、游园晚会等等,都可以为居民群众提供参与社区的机会,为有一技之长的居民创造发挥平台。
总之,在公众参与意识较低的情况下,应通过完善各种参与的载体来提高公众的参与程度,推动社区从“政府主导型”向“居民自治参与型”发展,逐步实现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通过积极培育社区意识,增强了居民和驻区单位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着重培育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和社区居民的自治意识,社区自治是公众参与的高级形式,也是公众参与的制度条件之一。公众参与社区自治是社区发展的内在动力。社区发展的根本目的就在于通过居民积极参与社区自治,帮助居民提高公众参与的能力与水平。

J. 社区成员参与治理可以有什么样的形式进行

社区成员参与治理:
社区主体是居民。居民的利益多元化,居民阶层化,需求多样化是现代新型社区的主要特点。
社区治理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就要把握和适应这个主要特点。社区参与式治理就是突出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以“共同行动”为基础,以提高社区居民组织化为目的。参与式治理就是强调社区多元利益群体的互动;通过协商寻求共识,采取共同行动,对问题进行治理。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