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整改整治 » 九曲河整治工程

九曲河整治工程

发布时间: 2021-02-22 01:52:29

『壹』 为群众干实事的作文

随着推动加快发展、建设幸福资阳的铿锵脚步,秉承着“民生的事是天大的事,老百姓的事无小事”的理念,资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生工作,始终坚持民生的根本取向,把群众利益高高举过头,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让人民群众共享幸福资阳建设成果,交出了一份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把大写的“民生”镌刻在了资阳大地上,留在了老百姓的心坎里。
民生连着民心。资阳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生动实践,深刻诠释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认真践行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有力提升了广大群众的幸福指数,温暖了民心,凝聚了民气,激发了民力。
如今,资阳人民正以“幸福资阳”感到骄傲和自豪。
筚路蓝缕,成就喜人。
盘点近年来资阳改善民生的心路历程,一幅壮美而温馨的民生画卷在人们眼前徐徐展开……
扶贫解困行动——为了30多万农村贫困乡亲
初夏的阳光,照进禹兴付红砖黑瓦的新房,打在了老人沧桑而安详的脸上;老伴蒋祖群照看着两个打闹嬉戏的孙子,心中充满甜蜜……好一幅农家和睦融融图。
年届耄耋的禹兴付是雁江区清水乡鲤鱼村特困户,失明多年;老伴蒋祖群70岁,腿有残疾;儿子患脑癌去世,智障儿媳丢下两个不满3岁的孩子独自离开了家,两位老人与两个年幼的孙子相依为命,艰难度日。
2009年5月23日,履新刚刚一个多月的资阳市委书记李佳,在得知禹家境况后,立即前往看望慰问。在破烂的草房前,她紧紧拉住老人的手,满含热泪动情地说:“老人家,你们辛苦了,党和政府一定会帮助你们的!”掷地有声,情动田野,对禹家的帮扶迅速展开,立竿见影:6月20日,新房子落成;7月9日,禹家老小乔迁新居,相关部门还送来了卧具、衣柜、两头猪仔和饲料等;随后两位老人办上了低保,两个小孙子作为特殊对象被纳入了农村五保。
以解决禹兴付家庭困难为契机,资阳市、区、乡三级联动,对整个鲤鱼村实施整体扶贫解困,短短两个月时间,鲤鱼村面貌焕然一新,900多名村民喜上眉梢……
在资阳农村,感受到这种新变化的,不仅仅是禹兴付一家,也不仅仅是鲤鱼村。
面对97个贫困村、38.5万农村贫困人口的严峻现实,顺应他们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的殷殷期盼,资阳市委、市政府站在大力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高度,从解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紧迫的问题着手,把农村扶贫解困工作提上了重要日程,借鉴与完善鲤鱼村的帮扶模式,以领导联村、部门帮村、干部驻村“三村扶贫行动”为载体,迅速启动实施农村扶贫解困行动计划,力争用两年时间,使全市97个扶贫新村的贫困人口实现生活水平、生产条件、居家出行、健康状况、致富能力“五个明显改观”。
2009年8月21日,以全市2009—2010年农村扶贫解困行动计划实施动员大会召开为标志,以97个贫困村为重点,资阳拉开了农村扶贫攻坚的序幕,正式向农村贫困宣战。
37名市级领导身先士卒、率先垂范。每位市级领导干部带头联系两个以上贫困村,全市97个扶贫村均有市级领导挂点帮扶。“三村扶贫行动”开展以来,李佳多次深入简阳市石盘镇卫星村和方家林村调研指导,与当地群众一起共商脱贫致富办法,指导扶贫项目规划建设,帮助协调解决扶贫项目建设资金缺口问题;其他市级领导也纷纷深入所联系的扶贫村,帮助搞好扶贫规划,带去技术信息,协调资金项目,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70余个市级帮扶部门和97名驻村干部迅速深入联系村开展工作。对他们的要求明确而具体:不完成帮扶目标任务绝不脱钩!
2010年3月全省“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活动启动后,进一步拓展联系范围、联系对象、联系内容,全市780余名市县级领导干部、350余个市县级部门、6400余名科级以下党员干部积极投身活动,掀起了扶贫解困的新高潮。各级领导干部带着感情、带着责任,主动深入农村,给项目、给资金、给技术;驻村干部与村民朝夕相处、同甘共苦,为群众解决各种现实问题,有力推动了扶贫村的发展……
2012年5月11日,资阳市委召开全市“农村扶贫解困”暨新一轮“三村扶贫行动”工作会议,新选派173名机关优秀干部到重点扶贫村开展蹲驻帮扶工作。以此为起点,全市所有机关党员干部采取“一对一”、“多对一”等方式,直接联系帮扶困难群众,农村扶贫解困行动向纵深推进。
截至2011年底,资阳市共投入扶贫帮扶资金4.31亿元,扶贫新村建设顺利推进,落后面貌明显改善,5万多农村低收入人口告别了贫困,“五个明显改观”的目标初步实现。
重大民生工程——让民生福祉“落地生根”
初夏的夜晚,凉风习习,华灯初上,雁城九曲河畔台阳路市民文化休闲长廊好不热闹。跳舞爱好者伴随音乐声翩翩起舞,健身爱好者踏着节拍跳着健身舞蹈,老人们在这里悠闲地漫步……自九曲河综合整治工程示范段、九曲河广场和台阳路文化休闲长廊投入使用以来,这里成了市民们休闲的好去处。
家住皇龙小区的张女士深有感触:“我做梦都没想到两年前还破烂不堪的地方会建成今天这样漂亮的长廊,现在,我出了家门就有地方跳舞了。”
一条河流的治理,带来了一座城市的嬗变。这就是九曲河综合整治工程。
九曲河是资阳人民的母亲河。她曾经是美丽的,但由于种种原因,九曲河沿岸已变得“脏、乱、差、臭”,严重影响到市民的生产生活,影响到城市功能发挥和资阳对外形象,人民群众对此反映强烈。
整治九曲河,还母亲河一泓清水,还资阳一片蓝天,成为数十万资阳市民的最大期盼。
情系民生,闻讯而动。2009年5月27日,市委书记李佳,时任市长、现任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罗勤宏,市政协主席罗雪松,时任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郭云放等领导专门深入资阳城区九曲河进行调研。李佳强调,要从老百姓最关注、最现实、最紧迫的事情做起,坚定推进九曲河整治,改善百姓人居环境。
6月15日,中共资阳市委二届十次全会作出了《关于实施九曲河综合整治工程的决定》,提出用两年半左右时间,通过对九曲河城区段河道和沿河两岸的综合整治,使九曲河成为“水清、路畅、岸绿、景美”的景观带,全面提升资阳城市人居环境和城市形象。6月18日,九曲河综合整治工程誓师动员大会及开工典礼隆重举行,总投资约13.3亿元的资阳建市以来最大的民生工程正式开始实施。
市民奔走相告,网友好评如潮,社会各界纷纷捐款、建言献策、踊跃参与……
此时,距离李佳就任资阳市委书记只有两个月时间。权威人士指出,如此迅速的行动,如此雷厉风行的作风,折射出的是资阳市委、市政府认真倾听群众呼声,顺应人民群众迫切期待,着力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民生情怀。
如今,九曲河综合整治工程实现了“水清、路畅、岸绿、景美”的目标,资阳城区旧貌换新颜……
九曲河综合整治工程,为资阳改善民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不仅仅是九曲河。
另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毗河供水一期工程,于2012年5月12日正式开工建设,川中旱区数百万群众近半个世纪的夙愿终于实现。
长期以来,川中老旱区433万群众(其中资阳旱区人口达366万之众)盼水、望水、等水、找水,饱尝缺水之苦、用水之难。自1971年毗河供水工程正式列入四川省《岷江水利初步规划》以来,整整四十年,旱区人民盼“毗河”、想“毗河”,望穿秋水;整整四十年,各级领导换了一茬又一茬,一直都在为之不懈努力。
2009年,资阳市委、市政府把毗河供水工程立项上马作为当前解决民生问题的头等大事之一、列为“一号工程”,成立了高规格的工程推进领导小组。李佳明确提出:“促成毗河供水工程上马,解决旱区老百姓盼了几十年的吃水问题,是我们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资阳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全力以赴、超常付出、积极推动。三年来,市委书记李佳亲自带队进京汇报争取的次数就达18次,至于到省城汇报,更是难计其数……
就这样,在资阳市的强力争取下,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国家有关部委和省级相关部门的配合帮助下,在成都、资阳、遂宁三地联动下,停滞了多年的毗河供水工程立项建设工作再启动,经过无数次的艰辛努力,经过专家对工程项目建议书的预评估、现场评估,对可行性研究报告评估、国家发改委批复等多个环节,终于2012年5月,国家发改委同意毗河供水一期工程开工建设,旱区人民饱受干旱缺水之苦的日子将一去不复返。
与此同时,老鹰水库枢纽除险加固及防空洞工程也全面完成,有效解决了资阳城区数十万市民的饮用水问题;旨在把河流带回城市,彻底改变资阳城区的水环境,打造资阳城市“水在城中游,城在水中立”宜居宜业美景的资阳城区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以“全国一流、西部首创、四川典范”为目标,集物资仓储、救助救济、应急避险、养老休闲于一体的民生家园——资阳市民政福利创新园等一大批重大民生工程,也在同步加紧实施……
在这里,以实施一批重大民生工程为突破口,扎扎实实推动民生福祉“落地生根”,让人民群众真正得实惠,成为资阳着力改善民生探索出的一条有效路径。
九大民生行动——分好“蛋糕”惠民生
雁江区丰裕镇二郎村五组年逾七旬的罗素芳老人,2011年11月体检时被查出患有直肠癌。对于农村居民来说,罹患大病可是件天大的事,光医疗费用就可能把家庭压垮。但罗素芳老人并不为此担忧。她住院治疗一个多月,康复出院,共花去医疗费3万余元,报销了一半多,自己负担了一部分。她说:“我参加了新农合,每年只要缴30块钱,看病住院都能够报销,多好啊!要是没得这个政策,你医得起呀,还不得等死呢。”
民生为重、民生为先。在这里,资阳始终坚持把维护全市发展的整体利益与实现广大群众的具体利益有机统一起来,在推动加快发展的同时大力改善民生,在全力“做大蛋糕”的同时精心“分好蛋糕”,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共享幸福资阳的阳光雨露。
于是,看病是否便宜、入学是否容易、出行是否方便、就业是否顺利、住房是否有保障、是否安居乐业等等,维护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切身利益,成为资阳市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着力重点。
于是,以就业促进、扶贫解困、教育助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文化体育为主的“九大民生行动”,在全市范围内深入实施,成果丰硕: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覆盖面不断扩大。近三年来,资阳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新增就业6.62万人;至2011年底,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覆盖人数达到44.69万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覆盖人数达到128.815万人;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城乡医疗救助水平大幅提高,城乡低保对象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群众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大幅提升。近三年来,资阳市建设保障性住房8729套、棚户区改造14063户、新建沼气池6万口,58.4万人喝上了干净、清洁的饮用水,5万多低收入群众告别了贫困生活,城市低收入家庭的居住条件和城乡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极大改善。
——交通基础条件大为改观,群众出行更加方便。近三年来,资阳市在建高速公路336公里,通乡油路(水泥路)新增301.1公里,通村公路新增3315.1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了13900公里;全市171个乡镇提前三年实现百分之百公路“硬化到乡”,2815个行政村提前两年实现百分之百公路“村村通”。交通条件的改善,有效解决了当地群众出行难、运输难的问题,为农民增收致富注入了强劲动力。
——卫生、计生事业蓬勃发展,“看病难,看病贵”有效缓解。近三年来,资阳市改扩建医疗机构270个,医疗机构总数达到4912个,总床位达到15067张;改扩建乡镇卫生院86所,完成了全市1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89个乡镇卫生院、4079个村卫生室的基础医疗设备配置,卫生综合服务能力得到全面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全覆盖,参合农民达到409.35万人,建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3个,覆盖人口62.12万人。人口与计生工作健康发展,低生育水平进一步巩固。
——教育助学全面推进,教育事业加速发展。资阳市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得到全面落实,近三年来,全市共免除125万余名学生学杂费6.28亿元,向118.9万名学生免费提供1.15亿元的教科书,向14.6万名寄宿贫困学生发放生活补助1.34亿元,全市普通高中发放助学金额3826万元,中等职业学校发放助学金额5517万元;职业教育改革事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市中职在校生人数由2009年的4.6万人增加到5.1万人。
——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成效显著,群众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近三年来,资阳市新建村级农家书屋2000余个,免费开放各类文化场馆80万人次以上,广播电视村通率达到100%,社通率达到100%,在120个村安装了体育健身工程,安装全民健身路径56个点;实现了全市行政村每月免费放映一场公益电影。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深化平安资阳建设。严厉打击各类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的刑事犯罪,在全省创新推出了“赔付制”保安、专职治安巡逻队建设、农村“四方合作”工程等治安防控机制,城乡一体化防控体系初步形成,人民群众安全感明显增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扎实开展省、市、县三级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加强和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重点青少年群体、“两新组织”、信息网络等服务管理,全市社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健全和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基本实现了“小事不出村、难事不出乡、大事不出县、矛盾不上交”目标,资阳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积极构建大普法工作格局,深入开展依法治理活动,公民法律素质和全社会法治水平显著提高,资阳被评为全国“五五”普法先进市。
在一项项民生行动实施的背后,离不开强大的财政投入作为支撑。在这方面,资阳毫不吝啬,从来就是“大手笔”。近三年来,资阳市通过建立和完善以民生为导向的公共财政投入体系,共投入民生资金210亿元(其中用于“九大民生行动”的投入就达114.42亿元),2011年民生投入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达66.2%,2012年财政的民生投入将突破100亿元,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67.2%。巨量的财政投入,把保障和改善民生落到了实处。
九大民生行动的推进,广大群众生产生活全方位改善,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作出了最好的注脚。
不变的民生情怀——为老百姓做事最幸福
一封署名“李佳阿姨”的信件交到了胡燕桃手上。信中鼓励她“要坚强面对人生,勇敢战胜病魔”。病榻上的女孩热泪盈眶,激动不已,绝境中看到了生的希望……
写信的“李佳阿姨”是资阳市委书记李佳,女孩则是资阳籍女大学生胡燕桃。一场突如其来的病魔,把市委书记与女大学生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2010年12月30日,就读于四川农业大学的资阳籍女大学生胡燕桃,被确诊患上急性淋巴白血病,几十万元高昂的医疗费使这个本不富裕的农村家庭陷入了绝境。李佳得知此事后,高度重视,迅速作出批示,并带头捐款。一场“拯救白血病女孩”的爱心接力随即展开,短时间内社会各界捐款就达40余万元,胡燕桃得到了及时救治。她激动地说:“一定把李佳阿姨和社会各界的爱心转化为动力,坚决与病魔抗争,争取早日康复,努力学习,回报社会!”
倾听民间疾苦声,一枝一叶总关情。
李佳常讲:“对困难的群众,要看见一个帮助一个;对群众的困难,要知道一件解决一件。我们帮老百姓做一件事,可能就会帮他们翻过一道人生的坎。”
其言殷殷,其意切切,民生情怀感人至深。
只有认真倾听群众呼声、准确把握民生脉动,才能更好贴近民心,改善民生。于是,党委、政府与群众零距离互动的网络交流平台建立起来,“我有话对市(县)委书记、市(县)长说”、“书记、市长信箱”、“民声回音壁”等,在资阳各大网站开设,并建立起群众意见办理和回复机制,受到热捧。广大网民踊跃发帖、积极跟帖,说意见、提建议、吐心声、谈诉求、寄希望;各级领导关注网帖,从中体察民情、了解民意、倾听民声、掌握诉求;相关职能部门回应迅速,态度诚恳,内容具体而实在。据不完全统计,仅2011年,就办理网民来信和留言3827件,回复率达98%。
如今,网络平台成为了资阳加快发展的“助推器”、促进社会和谐的“减压阀”、干群互动的“连心桥”。
“共性靠政策、个性讲感情。”面对多种多样的民生诉求,资阳市始终坚持用不同质的办法解决不同质的问题,妥善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简阳三岔湖养鱼网箱的成功取缔,就是一个典型的范例。
三岔湖波光粼粼、风景秀丽,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资阳市委、市政府着意将其打造成为世界级山地湖泊型文化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但网箱养鱼成了一只“拦路虎”。多年来,宽阔的湖面上密布着10985个养鱼网箱,888户渔民、4000余人长期以此为生,但却严重污染了水体,影响到旅游开发,取缔网箱养鱼势在必行。
群众的生计大于天。按照“既要搞开发,又要维护群众利益”的思路,在多方听取意见、深入了解渔民诉求、充分尊重民意的基础上,经过“先做做民意调查、看老百姓答应不答应,开展风险评估、看事情干不干得,方案具体公开听证、看事情怎么干”科学严谨、细致入微、丝丝入扣的“三道关”,三岔湖10985个养鱼网箱终于和谐取缔,4000余人的生活得到妥善解决,实现了群众生计与旅游开发有机统一,为推动三岔湖高水平开发打下了坚实基础。
……
事例多多,不胜枚举。
这一桩桩、一件件,如春风化雨,滋润着群众的心田——
“作为资阳人,我们感到幸福和温暖!”这是广大群众的共同感受。
同样感到幸福的还有资阳市委书记李佳和她带领的一班人。
她在《为老百姓做事最幸福》的署名文章中,深情地写道:“……当看到雁江区清水乡鲤鱼村特困群众禹兴付搬进新家,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时,我们感到这是一种心怀群众、真情为民的幸福;当看到身患白血病的乐至县大学生胡燕桃在绝望中又见希望,年轻的生命得到有效救治时,我们感到这是一种奉献爱心、传递真情的幸福;当看到九曲河畔面貌日新月异、‘三村扶贫行动’催生农村新变化,广大老百姓受益称好时,我们感到这是一种情系民生、造福百姓的幸福……”
“为政之道,以厚民为本。”两种幸福的感受在这里融合,淋漓尽致展现了资阳改善民生的不懈努力,把“民生的事是天大的事,老百姓的事无小事”的理念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幸福资阳建设作出了最好的诠释!

楼主采纳,谢谢。

『贰』 谁有丹阳市委十届十二次全委会议的报告

再加压力 蓄势发力 提升竞争力
在更高平台上快步跻身苏南强市之林
———在中共丹阳市委十届十二次全委(扩大)会议上的报告(摘要)
杨根林
(2005年7月25日)

这次全委(扩大)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镇江市委四届十一次全会精神,认真总结上半年各项工作,部署下半年各项任务,重点是围绕甩帽进位目标,动员全市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再加压力,蓄势发力,提升竞争力,构建更高平台快步跻身苏南强市之林。下面,根据市委常委会讨论的意见,我讲四个问题。
一、再加压力,迈出跻身苏南强市之林的更快步伐
今年以来,全市经济社会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1、发展新跨越,甩帽进位的基础更加坚实。上半年,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了较快增长,预计实现GDP127.22亿元,增长14.7%;财政收入12亿元,增长32.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05亿元,增长47.47%;工业销售193.2亿元,增长22.9%;利税总额13.5亿元,增长30%。对外开放取得新进展,上半年全市新批外资项目54个,合同外资1.93亿美元,实际外资6085万美元。实现自营出口2.3亿美元,增长50%。新批民资项目331个,利用民资24.5亿元。项目推进加快,上半年完成技改投入27.5亿元,增长33%。农业形势良好,小麦总产1.15万吨,增长11.3%;农民人均纯收入2860元,增长20%。
2、环境新提升,甩帽进位的后劲更加增强。今年是丹阳城建史上投入较多、动作较大的一年。城乡道路建设加快推进,伊甸园路、丹延路、城河路、丹凤北路、迎宾路等城建重点工程正在加快建设,机场路正在抓紧实施,农村公路绿化工程全面完成。水环境整治加快推进,九曲河枢纽、西南低洼片区防洪除涝和城北分洪道整治等工程正在积极推进,内城河整治按照“贯通水系、彻底清淤、抬高水位”的要求全面推进,云阳、后巷、埤城、导墅等镇的河道疏浚基本完成,城乡水环境面貌明显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天然气输入工程紧张施工,长江取水口污染基本根治,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
3、社会新进步,甩帽进位的保障更加有力。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稳步推进,第一批全面完成,第二批正在积极推进,党员干部队伍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不断增强。党务公开深入推进,“双让”活动不断深化,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得到切实加强,机关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的水平不断提高。第一批事业单位改革全面完成,体制机制活力进一步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文明素质进一步提高,社会治安形势明显好转,社会环境持续稳定。
上半年各项工作,为全市的甩帽进位打下了坚实的工作基础,也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全市上下在精神状态、发展氛围等方面变化很大。1、发展氛围全面优化。2、发展热情全面升温。3、发展能力全面提升。
上半年及近年来跨越发展的实践,为三年甩帽进位奠定了坚实的工作基础和思想基础。全面小康,甩帽进位,时间紧迫,任务艰巨。我们在坚定信心的同时,更要看到形势的严峻和挑战的严酷,审时度势,再加压力。
压力来自于激烈的区域竞争。区域竞争的压力是最大的压力。放眼苏南,东部地区提速提升的势头异常迅猛。环顾周边,在镇江范围内,部分人均指标和关键指标,我市已不再领先。溧阳和金坛在外向发展和城市建设等方面也正全力追赶,后来居上。再看苏中,通州、海门正以丹阳为标杆,实现全面赶超,融入苏南板块。去年两市的利用外资均超过了我们,今年上半年两市的发展速度分别达到了15.8%和15.6%,比我市快1个百分点。江都和启东也都瞄准苏南,瞄准丹阳,都把跻身全省十强作为追赶目标,区域发展的追赶压力前所未有。
压力来自于强烈的群众期盼。稳定和谐是最直接的期盼。老百姓不仅要增加收入,更要提高生活质量。老百姓在看病、上学等方面的支出明显偏高;社会不公平的事、老百姓不满意的事还时有发生。
压力来自于紧迫的小康进程。这次镇江召开的市委全会对小康进程重新进行了规划,要求丹阳提前一年,在2006年总体达标,个别指标2007年达标。小康进度压力很大。甩帽进位的压力很大。尤其在财政收入、镇级经济、城市品位、产业层次、服务环境、国企改革、全民创业等方面追赶跨越的压力很大。
二、蓄势发力,积聚跻身苏南强市之林的更大能量
市委十届十一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了“苏南次发达地区”的阶段定位,提出了三年“甩帽进位”的奋斗目标。年初召开的全市领导干部会议进一步提出了“甩帽进位”的总体要求、关键指标和重要措施。下一步,必须围绕目标要求,狠抓落实。当前,尤其要进一步深化认识,在关键环节上蓄势发力,夯实基础。
1、坚定信念,提高标杆。既重发展定位,更重跨越进位。甩帽进位必须坚定信念。甩帽进位必须科学务实。拉高标杆不是盲目攀比,甩帽进位不是全面赶超。与东部地区相比,我们的差距很大,总量规模等绝对指标是无法在短期内赶上发达地区的,而且差距还会进一步拉大,这一点必须有清醒的认识。我们说的甩帽进位,是指甩掉“苏南次发达地区”帽子,进入“苏南较发达地区”行列。较发达就是指在关键领域、关键指标上跨档进位,积小胜为大胜,由量变到质变,用无数单项工作的领先实现经济社会的后来居上,为今后长期赶超、跻身发达地区打下坚实基础。
2、解放思想,能快则快。既重快中求好,更重好中求快。
3、创新作为,破解制约。既重规模实力,更重后劲潜力。
4、求真务实,全力提升。既重同位竞争,更重错位发展。
三、提升竞争力,打造跻身苏南强市之林的更高平台
1、提升产业竞争力。一是提高产业集中度。到2007年,特色产业销售超10亿元的镇达三分之二,其中超30亿元的镇5个,打造一批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特色产业镇。二是提升产业层次。眼镜产业要迅速达到年销售80亿元规模,打造中国眼镜之都的区域品牌。五金工具产业在保持高速工具钢产量全国第一的基础上,力争成为世界第二,建立国际特种钢生产基地。汽摩配件产业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集成配套体系,在质量、价格、服务上争创全国一流。木业、印刷包装等产业也要强化产业链的延伸,从“单打巨人”向“全能冠军”发展。三是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中国眼镜城、华东灯具城等专业市场的升级改造,规划建设家具市场、五金工具市场,构建与产业发展相配套的市场体系,尽快崛起一批年成交额超30亿元、超50亿元的市场网络。重点建好开发区、沿江工业区两大物流中心。加快总前委旧址、海会寺、季子庙二期等重点项目建设,积极规划齐梁文化开发。
2、提升企业竞争力。一是项目推进上规模。确保大亚、天工、飞达、沃得等规模企业每年都有“亿字号”项目投产。年内培育1家销售超50亿元企业,5家超20亿元企业,三年内3家企业年销售超百亿元,5家超50亿元,80家超亿元。二是技术创新上层次。鼓励有条件企业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和专门的科研开发机构,3年内建设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110家厂办科技机构,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创新体系。力争3年培植高新技术产品120个,高新技术产品销售达200亿元,较2004年双倍增。三是品牌提升上水平。积极协助天工、飞达、鱼跃、万新、肯帝亚等企业争创国家名牌产品或免检产品称号,每年新增1-2个国家级品牌产品,3-5个省级品牌产品。力争3年内,每个支柱产业集群都拥有“中国名牌”,乃至国际品牌,使名牌产品对全市经济贡献份额达30%。
3、提升开放竞争力。一是引进大项目。年内新批总投资超亿美元项目2个,超5000万美元项目5个。二是强化招商活动。重点办好8月份赴浙江等地的民资招商,10月份赴欧洲的产业招商以及年底赴日韩的专题招商。充分运用好4·18经贸洽谈会和汽车零部件发展论坛等各类招商活动成果,确保全年合同外资6亿美元,实际外资2亿美元,吸引外地民资40亿元。三是创新招商思路。加快开发区、沿江工业区、云阳企业社区和各镇工业园区建设。
4、提升环境竞争力。一是打造优美的城市环境。放大规模,新民西路向新312国道延伸,云阳路向东延伸,拉开中等城市框架,打造十里长街特色。提升品位,加快开发区建设,今年10月份三大中心、八大工程全面开工,增强新区功能。继续把水环境整治作为今年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充分展现“江南水乡、现代气息”的城市特色。内城河改造工程年底前竣工,城北分洪道二期工程年内开工。二是构建便捷的交通环境。尽快完成新老312国道与高速公路互通,加速推进建设机场路,形成东中西三路齐上高速的大交通格局。在年底前保质保量完成城区六大道路建设,力求出精品。在对农村公路完成绿化美化的基础上建立养护长效机制,加大对农村公共交通、危桥改造等建设的资金投入,对农村客运班线进行公交化改造,年底前开通列入计划的7条城乡公交线路。三是建设高效的服务环境。
5、提升体制竞争力。一是用规范化的运作推动国企、事业单位改革。稳步推进丹棉、丹化等大中型企业的改制,吸引外商特别是跨国公司购买、兼并大中型企业。对已改制企业要“回头看”,确保改制规范。对改制不彻底的企业,要进行“二次改制”。在第一批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转企的基础上,制定第二批生产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计划并积极探索对医院等社会事业单位进行民营化改造,市场化改革。二是用国际化的视野推动民营经济发展。三是用人本化的意识推动保障体系的完善。要大力加强基本养老保险的扩面和征缴工作,年内确保全市企业参保面在95%以上,基金缴费率在95%以上。年底前城镇职工医保参保面超过95%,并稳步在镇村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雇工中推广。
6、提升人文竞争力。一是用丹阳精神激发内动力。二是用创新学习激发战斗力。三是用吸纳人才激发竞争力。
四、真抓实干,构建跻身苏南强市之林的更强保障
当前,我们正处于甩帽进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任务很重,压力很大。全市各级一定要认清形势,奋发进取,真抓实干,为三年甩帽进位、快步跻身苏南强市之林提供坚强保障。
1、激发全民创业的活力。一是弘扬自强自立的创业精神。二是弘扬坚忍不拔的拼搏精神。三是弘扬创新突破的开拓精神。
2、提升干部创新的能力。一要以新的理念引领发展。二要以新的思路突破重点。三要以新的办法破解难题。
3、增强服务创优的意识。一是增强大局观念。二是提高服务效率。三是树立亲商形象。
4、构建和谐发展的氛围。一是营造政通人和的政治局面。二是营造协调公平的社会局面。三是营造安居乐业的稳定局面。
同时,要深入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第一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已顺利完成了各项任务,第二批先进性教育活动正在开展。要深刻认识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大意义,以饱满的政治热情,从全局和战略的角度,积极投入活动中去,真正把先进性教育活动作为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推进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的重大政治任务,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扎扎实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加快发展,全面和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全市各级党组织一定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确立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团结和带领广大干部群众,与时俱进,真抓实干,为甩帽进位、快步跻身苏南强市之林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叁』 资阳(西门市场)拆迁

嗯的确是要拆的..但是据说新建西门市场是修在原址的上面,市场上面不是起咯一座桥么...好像就搬在那里..

『肆』 描写资阳九曲河变化作文800家

2014年7月24日,一定会载入资阳城市发展史册。

这一天,依旧烈日炎炎。但和往年不同,一泓清水贯流全城——“引沱济九”引水工程竣工了!这一工程标志着九曲河综合整治主体工程全面竣工!随着沱江水缓缓流入九曲河,资阳城的“母亲河”碧波荡漾,河畔绿树成荫,“水清、路畅、岸绿、景美”的城市新景观呈现在资阳人民眼前。

“城西二里资溪,萦纡九曲,合流雁江。”《蜀中名胜记》有载。位于资阳中心城区的九曲河,自北向南全长57公里,纵贯城区12.5公里,是资阳城的母亲河。自上世纪80年代起,随着城市发展,九曲河受到严重污染,沿河两岸脏、乱、差、臭现象日益突出。母亲河失去了清澈的容颜和鸟语花香的环境。

“还‘母亲河’一泓清水!”老百姓的呼声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从老百姓最关注、最现实、最紧迫的事做起,2009年6月,资阳市作出了实施九曲河综合整治的战略决策,启动了资阳建市以来工程量、投资量最大的民心工程、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

5年,九曲河完成了史无前例的华美蝶变。一条河流的治理带来了一座城市的嬗变,曾经杂乱无章、脏乱差臭的城市面貌已成历史,资阳的人居环境、城市功能得到了质的飞跃提升——

涤新一条河,美了一座城。夜幕降临,九曲河沱江入口至建南桥河段,彩灯闪烁,交相辉映。一路沿河上行,沿途景色美不胜收:苌弘广场、生态建筑、休闲景观桥、建南桥……一条超长滨河廊带公园已经形成,“水清、路畅、岸绿、景美”的城市新景观已然形成。

涤新一条河,大了一座城。以九曲河综合整治为契机,资阳拉开中心城市“一城三区”100平方公里大城市建设序幕——通过对河流沿线城中村、棚户区、企业的搬迁改造,带动35平方公里老城区提档升级;启动城南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整体带动起步区为25平方公里的城南新区勃然兴起;启动城东新区建设,30平方公里宜居宜业宜商“生态江城”展露风采。

涤新一条河,催动了一座城的跨越发展。九曲河综合整治工程中的民生情怀、环境优化和发展决心,正转化为强劲的发展动力。“正视、面对、拿下”,一个一个攻坚破难;充分开放,境内外500强企业纷纷落地;经济总量“4年两次跨越升位”,进入全省“千亿俱乐部”。倾心为民,真情为民,“把加快发展高高举过头、把群众利益高高举过头”,“幸福资阳”扬帆起航。

『伍』 资阳市有哪些大型公司工厂落户

“十一五”期间,我市坚持实施招大引强、招商选资,瞄准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500强企业,重点对接攻坚,成功引进9户世界500强企业、10户国内500强企业,实施21个项目。这些企业的入驻和项目的成功实施提升了资阳对外开放形象。
我市引进的9户世界500强企业分别是百威英博、韩国现代、法国家乐福、中交集团、中粮集团、南车集团、中石油、中海油、华润集团,分别投资建设首期投资6.5亿元的百威英博西南(资阳)生产基地、投资100亿元的四川现代汽车生产基地、投资0.7亿元的法国家乐福资阳商业中心、投资87亿元的沱东新区城市建设、投资1.6亿元的天然五谷食品生产基地、投资30亿元的中国西部(资阳)动力装备研发制造基地、投资4.4亿元的中石油宝鸡资阳钢管厂15万吨螺旋焊管技改和投资10亿元的石油储存经营、投资3.5亿元的北帕斯大型天然气液化设备研发生产、投资30亿元的四海食品产业园等项目。
我市引进的10户国内500强企业分别是广西玉柴、重庆建工、四川华西、新希望、金德管业、苏宁电器、民生银行、国美电器、五粮液集团、浙江中设建工集团,分别投资建设投资6亿元的大中小功率柴油发动机生产基地、投资47亿元的遂资眉高速公路、投资13亿元资阳城区九曲河综合整治工程和投资0.3亿元的资阳市文化体育中心建设、投资3.6亿元的华西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投资8亿元的金德管业集团西南(资阳)基地、投资0.5亿元的苏宁电器商城、投资0.8亿元的资阳民生村镇银行、投资0.4亿元的资阳国美电器、投资22.8亿元的凯力威210万套全钢子午胎生产线项目、投资2.6亿元的乐至江南大市场建设项目。
上述投资合作项目中,15万吨螺旋焊管技改、金德管业集团西南(资阳)基地、资阳市文化体育中心建设、苏宁电器商城、资阳民生村镇银行、资阳国美等项目已竣工运营。百威英博西南(资阳)生产基地、沱东新区城市建设、北帕斯大型天然气液化设备研发生产、大中小功率柴油发动机生产基地、遂资眉高速公路、天然五谷食品生产基地、资阳城区九曲河综合整治、凯力威210万套全钢子午胎生产线等项目正强力推进。四川现代生产基地、法国家乐福资阳商业中心、中国西部(资阳)动力装备研发制造基地、华西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等项目正在加紧前期工作。

『陆』 河堤工程简介

位于河流变迁带的河道堤防是防止河流下游洪水漫溢的主要水利工程形式,防洪效果十分显著.筑堤束水之策在防洪实践的历史上早有应用,现在河堤在下游河道两岸更是普遍,已成为最主要的防洪措施之一.与水库相比,虽然河堤没有太大的调洪能力,然而其工程造价和技术要求较低,从而成为最广泛的防洪工程形式.尤其是在自然条件不适宜于修建水库的地区,更是依赖于河堤防范洪水

重庆市长江主要支流乌江干流
彭水县城防洪堤应急工程简介
一、项目基本情况

彭水县城地处乌江、郁江交汇处,依山而建,面水而居,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素有“乌江明珠”美誉,是渝、鄂、湘、黔边区水陆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县城现驻有机关、事业、企业、驻军、学校等单位400余个,常住人口7.4万人,城区面积5.4平方公里,到2010年,规划城区面积将达到10.0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0万人。由于乌江、郁江洪水年年肆虐,县城没有防洪护堤工程,处于未设防现状,肆虐的洪灾时刻威胁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彭水县城防洪堤应急工程是为了防治乌江、郁江洪水,综合治理河道,保持水土,改善、美化城市环境,提高城市防洪标准达到二十年一遇,确保县城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的一项效益十分显著的公益工程。

工程分四期实施,总工期8年,即2003年10月至2011年10月。

二、工程建设规模

1.防洪标准

根据《防洪标准》GB50201-94、《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 《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CJJ50-92和《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报告》,该工程的设计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洪水频率为5%。该工程防护堤堤顶高程为240.5米(黄海高程),达到20年一遇防洪标准。

2.建设规模

根据《重庆市彭水县城防洪堤项目建议书》,彭水县城防洪应急工程,防护河堤总长12180米,其中乌江段8580米,郁江段2200米,九曲河段1400米。已建成乌江右岸彭水客运码头和左岸南渡沱货运码头长820米,滨江大道已作为开发区在乌江左岸建成河堤1060米,但设防红线未达到国家标准,尚需加高完善。因此,目前防洪应急工程规划河堤总长为10300米,加高完善1880米。

应急防洪工程计划分为四期实施,总工期8年,总投资5.3142亿元。其中第一期兴建乌江右岸客运码头至庙咀532米,郁江左岸庙咀至望江亭737米,郁江右岸至九曲河口647.8米,该区域为最严重的塌岸沉陷区,合计1916.8米,工程总投资8904.69万元。

第二期工程是兴建乌江右岸观音岩—外河坝长1.5公里,郁江左岸温泉—望江亭0.6公里,郁江右岸张家坝—学坝0.1公里,合计2.2公里,该区域为受洪水冲掏危害严重的河段。

第三期工程是兴建乌江左岸下坝—菲菜梁—烂泥沱1.5公里,九曲河左、右岸1.4公里,合计2.9公里,该区域为受洪水淹没严重的学校、厂矿和居民区。

第四期工程是兴建乌江左岸原榨菜场—南渡头0.72公里;右岸水文站—沙沱—彭水客运码头2.36公里, 同时对乌江左岸货运码头、滨江开发区,右岸彭水客运码头设防标准不足的河段2.0832公里加高完善设防措施,合计5.1632公里,该区域为受洪水冲刷边岸强烈和受洪水威协严重的河段。同期开展治理烂泥沱、外河坝岸坡的泥石流及滑坡,对河堡后山的古滑坡,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治理。

第二、三、四期工程建堤8383.2米,总投资44237.31万元。10.2632

三、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一)防治乌江郁江洪水,保障县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乌江、郁江洪水均由流域内降雨形成。乌江流域面积较大达7万多平方公里,由于上游贵州境内的暴雨洪水使我县造成过境洪水灾害。郁江在彭水县城与乌江汇合,流域面积4602平方公里,流域内降雨范围广,强度大,汇流时间短,来势汹涌。彭水县城临两江而建,处于未设防现状,两江洪水对县城构成了严重威胁,每年汛期,洪灾损失惨重。据统计,建国54年来,共发生较大洪灾41次,平均1.3年一次。其中特大洪灾23次,平均每2.3年一次。从1982年到2002年的21年间,乌江、郁江洪水共导致居民死亡5人、伤122人,淹没房屋8000余户23335间42万余平方米,倒塌850余户1945间3.5万余平方米,县城蔬菜基地累计受灾(含重复被淹没)4万亩,县城管线、城市道路、下水道等市政设施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彭水码头规划为重庆市五个重要港口之一,每年均被淹没,直接经济损失3.8148亿元。同时,长年洪水浸泡引发县城地质灾害隐患点16处,危及2万余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尤其是1982年7月28至29日,24小时内普遍降雨达213毫米,郁江发生百年一遇特大洪水,洪峰流量达9750m3/秒,乌江洪峰流量达16500m3/秒,江水暴涨至236.5米,导致县城居民受伤35人,损毁房屋854户1725间3.1万平方米、中小学校3所,15家街道企业被淹停产,淹没耕地(蔬菜)1.2万余亩,冲毁耕地1500亩(已变成无法复耕的砂砾地),存粮损毁10万公斤;县城三分之一的街道一片汪洋,直接经济损失2200余万元(1982年统计数)。

1999年6月25—28日、7月18日,县城两次降雨量达190毫米,乌江发生二十年一遇洪水,洪峰流量达18700m3/秒,洪水超警戒线13.1米达到238.1米,且淹没时间长达10天以上,损失极为惨重。此次洪灾造成县城1人死亡、38人受伤,1005户、5.6万平方米民房被淹,其中倒塌房屋258间、1.03万平方米,有25家企业、8所学校、1万余亩耕地(蔬菜)被淹,直接经济损失达9998万元。

2003年7月8至11日,乌江上游贵州省境内的思南、德江、沿河等地普遍降暴雨,雨量150毫米以上,酉阳县、秀山县降暴雨109毫米,加之县境内普遍降暴雨110毫米,乌、郁两江洪水暴涨,7月11日县城洪水位达到236.5米,造成县城1500多间房屋2500人遭淹受损,倒塌房屋178户708间,680余人被洪水围困,紧急转移人口680人,淹没蔬菜基地5000亩,淹没工矿企业5个,淹没学校2所,诱发县城滑坡危险区2处,方量达25万立方米(目前险情仍未彻底排除),县城直接经济损失9000万元。县防洪指挥部及时启动防洪预案,组织抗洪抢险,减轻了灾害损失,幸未发生人员伤亡事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县城规模和经济总量不断增大,洪水灾害损失随之不断增加,由于城市防洪标准低,防洪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县城安全得不到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得不到保障,严重影响了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建设县城防洪应急工程是十必要和紧迫的。

(二)防治水土流失,治理河道,稳定江岸,保障县城安全。彭水县城地处山谷狭槽地带,四周崇山峻岭,森林植被差,一些本来稳定的古滑坡,坡积物,多年沉积的江岸,因缺乏森林保护表土,洪水涨势又更加凶猛,以至形成滑坡、泥石流和坍塌区。县城四周又属水土流失极强区,近几十年泥石流造成车毁人亡,阻断交通,摧毁厂房、民房的灾情一直未间断。

县城乌、郁江河段多为冲积层堆积和深层淤积,洪水暴涨暴落冲刷岸沿,引起大面积的崩塌,使岸沿不断向后退缩,庙咀一带的河床比五十年代扩宽一倍以上,使原约200米宽的半岛区,几乎殆尽。两江汇合后的外河坝也比五十年代扩宽近百分之八十,目前坍塌仍在继续,庙咀附近民房大量倾斜变形,地面产生10—25毫米裂缝长数十米,经初步估算每年有塌方10—20万立方米被洪水冲入乌江。

县城乌江、郁江岸沿接山体坡面,山势陡峭,坡度均在35°以上,坡面坡积物厚度在2—10米,3.2公里岸线范围内约500万立方米,1996 年在乌江左岸发生一次较大泥石流,方量在10万立方左右,使县水泥厂停产四个多月。直接经济损失达800万元;1998年在乌江右岸发生一次小规模的滑坡,方量万余立方米,掩埋民房3间,使交通中断半个多月。据统计,县城乌江、郁江洪水每年均诱发江岸滑坡、崩岸、泥石流10余处,每年有水土流失量约60万立方米进入三峡水库。县城防洪应急工程将建成防护堤12.18公里,可确保县城江岸稳定,减轻三峡水库的淤积压力。

(三)改善美化城市环境,大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彭水县城依山而建,面江而居,地理位置差,城市发展空间受限,汛期洪水泛滥,枯期污水横流,城市环境和形象极差。通过防洪堤工程的实施,两江河道的综合治理,不仅大大改善和美化了城市人居环境,提高了城市品味和形象,而且有效利用了河滩土地,拓展了城市建设和发展空间,推进了城市绿化、交通、治污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了城镇化建设的步伐。

四、目前工程进展情况

1998年,完成了县城应急防洪工程项目建议书;2000年,完成一期工程可研报告;2001年底,可研报告通过市计委、市水利局评审,2002年1月24日一期工程可研报告获批复;2002年5月,一期工程初步设计完成并于当年8月8日获得初设批复,已具备开工条件。截止2003年,县上已千方百计筹措资金235万元,完成了一期工程15万余立方米土石方工程量。

『柒』 田小典: 什么样的干部会"被陷害"

近日,网曝一名群众前往四川省资阳市九曲河综合整治指挥部反映自身诉求时,负责接待的一名女工作人员却背对群众玩电脑游戏,完全不理睬群众的提问。对此,该工作人员的同事则认为是被“陷害”。(1月24日《华西都市报》)
当下,人人都是“自媒体”,充分利用网络曝光这一平台来表达诉求,希望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达成目的。而网络曝光平台也不负众望,几乎只要干部被曝光,几乎都是“见光死”。重者被开除、进监狱,轻者被警告、受处分。而被曝光的干部也不计其数,有的打游戏,有的上班吃零食,四川资阳这位干部上班时间玩电脑游戏不理睬群众之所以关注度高,还在于在同事眼里,她是被“陷害”的。
或许,每一件网络曝光事件的背后都有公众不知道的另一面;或许,我们看到的视频是被剪辑修正过的;或许,曝光者真的就是下了一个“套”,开一残局游戏“陷害”这名女干部,然而,我们不得不问:什么样的干部会“被陷害”?
从新闻报道中得知,群众是去反映问题的,这名九曲河综合整治指挥部干部对群众的提问不理不睬。从网络上我们可以查询到,这个综合指挥部是牵涉工程进度的,或许这名曝光者是拆迁户,有诉求要向指挥部讲,当群众有疑问、有诉求时,干部在接待群众时,都应该热心、耐心,即便群众的要求不合理,甚至是出难题,基层干部解决不了,也应该友好相待,出现不理不睬的“冷状态”,难怪这名干部会被群众摄像曝光了。
要改善干群关系,需要党员干部,尤其是直接与群众接触的干部们放下身段,真心把自己当做是人民的“仆人”,而非群众来求我办事,这样的状态下,即使无法满足群众不合理的诉求,也不会出现被“陷害”的情况。严格要求自己,在上班时间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即使是别人有心“下套”,也找不到对象了。

『捌』 优凝舒布洛克自嵌式挡墙有哪些成功的工程案例

南水北调东线宿迁段; 桂林漓江下游改造;
辽河石佛寺水库; 武汉汉江防洪堤工程;
潘阳湖二期防洪工程; 扬州沿山河整治;
扬州新城河工程; 南京滁河支流撇洪河;
福州闽江支流入海口河道整治; 南昌赣江景观工程;
福州市琴亭湖治理 福州恩顶水库治理
山西煤矿塌陷区整治; 山东青岛城市防洪于家河工程整治;
苏州杨家港河闸; 上海苏州河二期整治工程;
山东日照高速公路排洪沟; 南京雨花区送驾河;
无锡城市防洪河道改造工程惠巷浜; 泰州老许庄河;
南京汤山水库; 泰州老三河
无锡巷惠浜 肥东店埠河
无锡太湖科技园 常州潞横河
云南思茅河整治工程 福州马尾区五里沟工程
上海长兴岛工程 南水北调东线段
进贤县水上公园 宝应三支排河
淮安市涟水全民健身主体公园 南京柏家河
京塘公路六号桥 沧浪河整治工程
合肥四里河整治 扬州市乌塔沟分洪道工程
芜湖市扁担河综合整治工程 苏中江都机场周边水系调整工程
益阳桃江灰山港河道改造工程 常德体育生态园
株洲湘江风光带 长沙黄花机场项目 娄底市湘中大道孙水河公园 长沙星沙生态公园
黑龙江鹤岗小鹤立河工程 丹阳九曲河城区段护岸工程
唐山环城水系一期(南湖调水)

『玖』 太湖的水利工程

苏南太湖地区有耕地1290万亩,其中湖西及滨湖山丘区160万亩,洮滆、澄锡虞及沿江平原644万亩,阳澄、淀泖、锡澄运河及湖西圩区486万亩。全区北临长江,南依太湖,湖荡众多,河网密集,引水蓄水条件优越,一般年份灌溉水源比较充裕。除湖西山丘区有水库塘坝蓄水并从江湖补给外,平原区主要引用江水,圩区主要引用湖水。
随着古代农业开发,灌溉事业续有发展。秦汉时期,沿湖低田开始筑堤圈圩,沿江高地逐渐引用江水,洮滆平原陆续兴筑陂塘。南北朝时,西部金坛以东修筑了单塘、吴塘、南北谢塘等较大塘堰。东部常熟“高乡滨江有二十四浦,通潮汐,资灌溉,而旱无忧”。隋唐年间,润州(镇江)、常州、苏州都有灌溉排水工程。唐元和八年(813年),“在常州西开孟渎,北通长江、南接运河,长41里,引江水溉田四千顷,并以通漕”。太和年间(827~835年),浚盐铁塘,两岸开挖塘浦,广筑堰闸斗门,拦水于岗身之东灌溉高田。唐末,吴淞江北已有规格成片的塘浦圩田,加之龙骨水车逐渐普及,旱涝不及。吴越时期,巩固完善塘浦圩田,续浚海虞二十四浦,一河一浦皆置堰闸,出现了“低田常无水患,高田常无旱灾”,“岁多丰稔”的景象。北宋初年,一度毁闸废堰旱涝加剧。宋景二年(1035年),范仲淹督浚白茆、福山、浒浦、七丫等大浦,以利引排。庆历二年(1042年),开常州通江各港,灌田万顷。熙宁年间推行农田水利法,灌排工程得以恢复。进入南宋,围垦之风日盛,部分地区出现了陂塘娄渎悉为田畴,有水则无地可蓄,有旱则无水可戽的局面。明清时期,继续拓浚通江港浦,并不断建闸以收引潮之利。由于技术条件限制,古代江建闸屡兴屡废,而且启闭不灵,引排失时,小潮引不进,大潮引不足。清末又改在支河筑坝拦蓄高潮。
民国时期,除继续拓浚通江河港,江兴建水闸(1936年建白茆五孔钢筋混凝土水闸),支河筑坝设涵外,开始发展机电动力提水灌溉。早在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无锡西乡就出现煤油机带动龙骨水车提水灌溉。民国4年(1915年),开始用国产柴油机带动龙骨水车提水。民国9年以后,开始采用柴油机带水泵提水,并出现了业主经营流动机船包田戽水。民国13年,震华电厂在武进兴办电力灌溉站,受益2000亩。民国14年苏州电厂供电,开始用流动电灌机船在吴县灌田2万亩。民国20年,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成立模范灌溉管理局,管理局下设武锡区办事处,从事武进、无锡一带电力灌溉建设,并在吴江庞山湖设庞山试验场,于民国23~25年建设3座固定灌排站,装机10台套,设计流量2.67立方米每秒,灌田8600亩。1949年,机电灌排动力发展到4.56万千瓦(其中柴油机4.23万千瓦),灌排面积227万亩(其中机械灌排面积211万亩)。太湖、阳澄湖、淀山湖周围有40万亩用电力及风车提水灌溉,其余都用人力、畜力水车提水。
太湖流域虽然水源充沛,但大旱年份降雨量少,潮水引不进,湖水蓄不住,缺水十分严重,古代多有严重旱情记载。宋熙宁十年(1074年),太湖涸,湖心见古坟墓街市。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太湖为陆地,泖湖、滆湖、运河俱涸,河流绝。崇祯十一年至十七年(1638~1644年)连续大旱,蝗食禾稼,民多疫死,人相食。民国23年(1934年),沿江地区引潮不及,内河浅涸,吴江水位只有1.87米,宜兴水位只有1.46米。武进、江阴、常熟、太仓、昆山、松江等11个县旱灾,河水干浅、污染严重,饮水不洁,不能食用。各地发生疟疾、赤白痢、霍乱等时疫。
建国初期,疏浚通江小港及内部河浜,修筑蓄潮坝,增建木涵洞,提高引潮蓄潮能力,陆续合并车,扩大机船灌溉,并开始兴办固定机电灌溉站。1952年,丹阳珥陵电力灌溉工程开工,建8座电灌站,于1953年完成,灌田11.5万亩。1955年,兴建金坛湟里机械灌溉站,灌田6.6万亩,常熟金家大圩机械灌排工程受益1.9万亩,吴江平北站灌田1.3万亩,昆山周墅站灌田1.1万亩。后又在吴县、吴江兴建湖东电灌区,受益10.8万亩。到1956年,太湖地区机电灌溉动力达到8万千瓦。
在试办机电提水灌溉工程的同时,逐步扩大引江能力,解决灌溉水源。1952年在七浦塘入江兴建七浦闸。1953年发生中等旱情,太湖地区受旱320万亩,此后陆续疏浚了九曲河、德胜港、白屈港等沿江引水河道。1956年全线拓浚锡澄运河、开挖七浦塘下段。1958年,开挖望虞河、张家港、浏河、杨林塘、常浒河、新孟河。次年又拓浚江南运河常镇段及九曲河。并相继建成张家港闸、浏河闸、谏壁闸、望虞闸、杨林闸、浒浦闸、九曲河闸。沿江骨干引水工程初步建成,不但改善了沿江地区的灌溉条件,而且在旱年还可向太湖补水。1958~1959年大旱,沿江河道发挥引水效益,单浏河、望虞河、张家港在1959年8月份就引水近5亿立方米。经全力组织抗旱,湖东地区旱情缓解,但湖西地区旱情严重,胥溪河下坝坝下水位曾降至2.5米。1958年6月,省抗旱会议研究同意开通胥溪河东坝引固城湖水抗旱。7月,镇江地区动员8000人突击开坝,8月份开始引水12立方米每秒。东坝开通后,原有下坝标准较低,不能防御汛期洪水。1959年4月决定在东坝以下3.6公里处筑封坝挡洪,同时建茅东进水闸,引水灌溉高淳、溧阳20万亩高亢农田。60年代,沿江河道继续并港建闸,苏州地区52条通江河道并港建闸34座,闸孔总宽429.4米,日平均引水能力可达40立方米每秒。
1971年灌溉季节,90天降雨仅172毫米,7月8日长江大通流量仅2.2万立方米每秒,8月3日镇江潮位只有3.15米。湖东地区大力引水,旱情减轻。湖西地区引水能力不足,旱情严重,虽然沿江河道引进江水10.5亿立方米,又在丹徒等地设临时站提引江水,洮滆湖水位仍下降至2.5米,南河南渡水位降至1.88米,农田受旱成灾54万亩。1971年以后,湖西地区继续扩大灌溉水源,湖东地区转向改善内部灌溉条件。
60年代末,苏州地区发展“双三制”(双季稻三熟制),带来泡田灌峰集中、用水量增大的新情况,原有灌区面积大,渠道长,送水不及时,不能满足灌溉需要。1973年苏州地区水利局在昆山县试点,总结出双三制水稻灌区的规模,一般以一千亩左右的耕地、一个大队(村)范围、一千米长度左右的渠道、一小时内灌水到田为宜。此后,全地区对面积偏大、站址不当、用水不及时的灌区进行调整。到1979年,苏州地区机电灌区调整为3455处、面积524万亩,其中2000亩以上的灌区,由原来占总数的39.1%下降为3.4%,500-2000亩的灌区由57.4%上升到65.7%,500亩以下的灌区由3.5%上升为31.9%。
1972年以后,湖西地区拓浚九曲河、德胜河及江南运河镇武段,扩建九曲河闸,重建锡澄运河定波闸(工农闸),遇1971年型潮位引水能力可扩大至17.4亿立方米。1973年开始进行湖西地区水利规划,灌区分水库塘坝灌区36万亩,东坝引水灌区20万亩,沿江灌区28万亩,滨湖灌区51万亩,内部引江灌区540万亩。规划引江灌区灌溉控制水位2.8-3.3米,扩大沿江河道引水能力,低潮时用抽水站提水300立方米每秒。1975年,谏壁抽水站开工,装直径2.8米轴流泵6台套,设计流量100立方米每秒,包括备机为120立方米每秒,可补给280万亩农田灌溉水源。
1978年太湖流域出现特大干旱,5~9月降雨314毫米,比1934年干旱还少32毫米,伏旱接秋旱长达70天,河湖水位普遍下降,山区水库塘坝干涸,各地充分发挥通江河道的作用,大力引江抗旱。湖东地区沿江9个骨干水闸(含工农闸、十一圩闸)在5~9月引进江水32亿立方米,其他沿江涵闸引进24亿立方米,合计56亿立方米,不但基本满足地区农业用水,而且补给太湖水量6.4亿立方米。湖西地区谏壁水文站潮位一度降到2.99米,江水引不进,刚刚投产的谏壁抽水站从7月1日至9月28日连续运行3个月,抽引江水6.4亿立方米。但湖西地区尚缺水13亿立方米,受旱103万亩。
70年代,机电动力灌溉迅速发展,到1980年,全区有固定排灌站1.9万处、50.5万千瓦,灌排面积966万亩。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田灌溉用水情况发生了变化。苏州地区对面积在1500亩以上的灌区进一步作了调整,土地比较平坦的灌区仍控制在千亩左右,稻棉轮作和地形复杂的半高田地区一般控制在500亩左右,到1982年固定灌区增加到5369个,其中2000亩以上94个、1000~2000亩967个、500~1000亩1566个、500亩以下2742个。1983年太湖灌区机电动力增加到79.4万千瓦,实灌面积939万亩。
1980年,水电部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提出《太湖流域综合规划报告》,认为全流域有1053万亩耕地灌溉水源不足,其中除浙西滨湖和杭嘉湖地区外,江苏境内湖西引江、澄锡运河、望虞河、湖西滨湖、淀泖滨湖五个灌区517万亩(内水田414万亩)农田缺水。供水工程以1971年为设计典型年(保证率94%)需补水34.7亿立方米;以1978年为校核典型年(保证率约98.3%),按80%供水,需补水59亿立方米。由湖西引江系统、锡澄运河引江系统、望虞河引江系统引长江水灌溉并进入太湖向其他灌区供水;湖西地区需设330立方米每秒抽水站(除已建谏壁站外,在九曲河、小河、得胜河各建60立方米每秒抽水站),望虞河设100立方米每秒抽水站,澄锡运河需增建鲥鱼港闸。1987年,省水利勘测设计院提出《江苏省长江流域区域性防洪排涝灌溉规划意见(初稿)》,认为1978年现状缺水29亿立方米,湖西区需结合沿江排涝站抽引江水330立方米每秒(新沟河、鲥鱼港或白屈港各半),并建控制线利用洮滆湖蓄水。湖东区充分利用沿江河道自引外,需结合阳澄片拟建排涝站抽引江水120立方米每秒。 青山水库:位于杭州市西部33公里,在东苕溪上游,集雨面积603㎞²,于1958年动工,1964年4月建成。枢纽工程包括:扩大粘土心样砂壳坝,最大坝高24.1米,坝顶高程38.1米,主坝长579米,副坝一座,高8.8米,长71.6米,泄水建筑物为溢洪闸一座,底高程25米,共5孔,每孔净宽7.7米,还有5扇弧形钢闸门5-7.7×5.8米,最大泄流量2230秒立米;输水兼泄洪洞底高程16.5米,直径4米,水电站装机4×500千瓦。 水库以防洪为主,结合灌溉发电。原按百年一遇洪水设计。
对河水库: 对河水库位于德清县余英溪上,集水面积164.7㎞²。于1958年7月动工。1965年8月建成。原设计坝高42.1米,总库容1.9亿立米,施工中1961年降低为坝高33米,总库容1.16亿立米。
老石坎水库:老石坎水库位于安吉县西苕溪,集雨面积272㎞²。于1958年8月动工,1970年3月建成。
赋石水库:位于安吉县西苕溪西溪,集雨面积328㎞²。于1972年10月动工,1977年3月建成。
沙河水库:位于溧阳县南部丘陵山区,集水面积148.5㎞²。于1958年动工,1961年建成。
大溪水库:位于溧阳县南部大溪河上游,集水面积90㎞²。于1958年11月开始兴建,到1960年6月完成主、副坝输水涵洞,坝型为均质土坝,大坝做到高程17.0米。
横山水库:位于宜兴县太华山区,屋溪河上游,集水面积154.8㎞²。水库兴建分两期施工:第一期,从1958年到1960年,初步完成了清基、防渗齿墙、输水隧洞,大坝做了少量土方,未合拢。第二期,从1966年进行续建,到1969年按计划完成。枢纽工程包括:主坝一座,坝顶长840米,副坝两座,坝顶总长3250米,坝型为均质土坝;溢洪闸一座,设计最大流量448立方米/秒;西岸挖有非常溢洪道宽460米,输水涵洞两座,合计设计流量10.2立方米/秒;涵洞出建水力发电站两处,装机5台,容量500千瓦。
合溪水库:工程项目于2005年6月经国家发改委立项审批。坝址位于长兴县合溪涧上,诸道岗水文站的下游,距长兴县城12公里,集雨面积为235㎞²,主要功能集防洪、供水、旅游开发和改善水环境为一体,总库容1.11亿立方米。水库枢纽由拦河坝、溢洪道、供水建筑物及放空洞等组成。工程总投资90361万元。 望虞河工程:包括全长60.8km的河道疏浚,修建两岸堤防及护岸,望亭水利枢纽和常熟水利枢纽,两岸配套建筑物,影响工程处理及工程管理设施等,总投资12.92亿元。
太浦河工程:西起江苏省太湖边时家港,东至上海市南大港接西泖河入黄浦江,贯穿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全长57.6km。工程主要包括:河道疏浚、堤防及护岸工程;太浦闸加固工程(共29孔,每孔净宽4米);太浦河泵站工程(装机300立方米每秒)及配套建筑物工程。总投资15.97亿元。工程于1991年11月开工,至2005年12月全面建成。2006年4月通过水利部与江苏省、浙江省和上海市人民政府主持的竣工验收。
杭嘉湖南排后续工程:是太湖流域杭嘉湖地区向杭州湾排水的骨干河道。拓浚4条沟通杭嘉湖地区与杭州湾的纵向骨干河道,建设配套外排枢纽工程,改善杭嘉湖地区排涝条件,为太浦河承泄太湖洪水腾出行洪通道。
环湖大堤工程:包括加高加固太湖大堤255公里,其中江苏190公里,浙江65公里;大堤太湖侧护砌205公里,其中江苏段139公里,浙江段65公里;新建、加固各类门控制建筑物141座,其中江苏100座,浙江41座;铺设堤顶防汛公路路面138公里,其中江苏段90公里,浙江段48公里。
东西苕溪防洪工程:是浙西山区向太湖排水的骨干河道,东部杭嘉湖平原的西部防洪屏障。通过拓浚东西苕溪河道、加固修建西险大塘等工程,引导浙西山区洪水进入太湖,保护杭嘉湖东部平原的防洪安全。
杭嘉湖北排通道工程:西起白米塘,东至王江泾-芦墟一线,北临太湖、太浦河,南至澜溪塘、麻溪,区域面积约700余平方公里。行政管辖分属江苏省苏州市及浙江省湖州、嘉兴市。本区湖荡密布,地面高程仅3.0-3.5米,均低于汛期外河水位。
黄浦江干流闵行~三角渡段防洪工程:通过建设两岸防洪墙和支河门控制建筑物工程,提高该河段的防洪能力,保护沿线防洪安全。
红旗塘工程:浙江省嘉北地区和上海市的青浦、松江和金山区境内,总投资9.75亿元。红旗塘工程等别为Ⅱ等,干河堤防、护岸按3级设计,支河堤防、水闸按4级设计。公路桥按三级公路桥设计,机耕桥按四级公路桥设计,干河跨河桥梁通航按Ⅳ级航道标准设计,其余桥梁按等外级航道标准设计。
扩大拦路港、疏浚泖河、斜塘工程:位于苏沪交接的青浦区境内,总投资7.23亿元。工程为Ⅱ等工程,元荡分流节制闸为2级建筑物,干河堤防、护岸及清水港泵闸为3级建筑物,各支河建筑物为4级建筑物;元荡公路桥按一级公路桥设计,跨拦路港桥及防汛道路桥按四级公路桥设计;防汛道路为等外级公路(参照四级公路以上标准);拦路港航道等级为Ⅳ级。 太湖水网圩区是江苏省长江流域比较低洼的地区,总面积11307平方公里(其中圩区面积5183平方公里),耕地561万亩,(其中圩区面积465万亩),易涝面积220万亩。根据这一地区的特点和排水出路,圩区分为湖东水网圩区、湖西圩区2片。
湖东水网圩区
湖东水网圩区位于太湖下游阳澄、淀泖地区,是太湖水网圩区最低洼的地方,西至望虞河,北抵盐铁塘,东、南两侧与上海、浙江界邻。圩区面积3483㎞²,耕地345万亩。区内湖荡密布,河港纵横,是有名的水网地区。
太湖下游古有淞江(吴淞江)、东江、娄江三江泄水入江、入海。春秋吴国曾开浚蠡渎、胥浦、黄浦。秦汉开始围田垦殖,三国续有屯田,南北朝时圩田发展较快,部分地区已是低乡田皆筑圩,足以御水,涝不为患。隋唐以后,东江、娄江相继湮塞,逐步在东南和东北方向各形成36条港浦入海入江,洪涝泄路开始变化。唐元和二年(807年)开元和塘,自苏州至常熟90里,导塘西高水入运;元和五年始筑吴江塘路,与古塘岸相接,有利于陆路通行和低田开发;太和元年至九年(827~835年),浚盐铁塘截东北高水。中唐以后,零星分散的围田开始发展为规格成片的塘浦圩田,沿吴淞江北五里七里开一纵浦、七里十里开一横塘,塘浦之土筑为堤岸,一河一浦皆有堰闸。吴越时期,巩固完善塘浦圩田系统,并在吴淞江北浚青阳港及入江港浦,江南浚急水港、小官浦。北宋初期,吴淞江开始淤塞,东南排水渐堵,太湖洪水经阳澄、淀泖腹部农田弥漫盈溢,然后入海;加之大面积拓垦荒地、围垦造田而阻塞水路,塘浦大圩逐步分化为浜泾小圩,洪涝灾害日趋频繁。此后,虽多次裁治吴淞江,拓浚通江港浦、沿湖娄渎,洪涝出路仍每况愈下。北宋至和二年(1055年)开挖至和塘,导阳澄湖水入吴淞江。明永乐元年(1403年)实施“掣淞入浏”,开范家浜,浏河一度成为排水干河;不到半个世纪,范家浜又冲深扩大为黄浦江,洪涝出路有所缓解。明清两代,多次浚治白茆、浒浦、七浦、浏河等入江36浦,巩固小圩体系,开挖圩内河网。民国时期,继续疏浚白茆、七浦、浏河等排水河道,建白茆闸,引进机电排水,但湖东水网洪涝合流、易洪易涝的状况改变不大。
建国初期,集中力量修整加固圩堤。1949年汛期先后遭受梅雨台风袭击,圩堤溃决。各县成立低田复圩工程处组织抢修。到1951年加固圩子3115个。1952年,昆山、吴县、常熟的圩堤堤顶分别加高0.2米。1954年暴雨洪水,大面积破圩沉圩,未破圩也严重受涝,仅淀泖区,就受淹90万亩,暴露了鱼鳞小圩御洪排涝标准低的弱点。汛后,在全面加固圩堤的过程中,先后进行了昆山石牌乡拦杆圩和常熟坞丘乡西湾圩联圩并圩、常熟金家大圩机械排灌、吴江湖东和昆山同心圩电力灌排的试点,收到很好效果,并在全区推广。与此同时,1952年兴建七浦闸,1956年拓浚七浦塘中下段21公里。
1957年开始进行太湖流域规划,提出建设太浦河、望虞河和太湖控制线的“两河一线”工程,实行洪涝分治、高低分开的治理方案。经中共上海局及水电部同意,于1958年冬望虞河、太浦河工程相继开工。望虞河于1960年7月初通后,发挥了区域排水作用。太浦河中途停工,仅江苏境内太浦河上段形成,将淀泖地区一分为二。阳澄、淀泖地区形成三路排水的格局:娄江至沪宁铁路以北为阳澄片,涝水直接排入长江;沪宁铁路与太浦河之间为淀泖片,由众多河港汇水淀山湖入黄浦江;太浦河南为浦南片,合杭嘉湖来水入黄浦江,部分水也穿过未全线沟通的太浦河,北排至淀泖地区辗转入黄浦江。阳澄片面积1430㎞²、耕地150万亩,淀泖片面积1500平方公里、耕地132万亩,浦南片面积553㎞²、耕地46万亩,地面高程大多为3~4米,3.5米以下为低洼圩区,以上为半高田圩区。
1958年冬开始的“高标准河网化”工程中,全区大规模联圩并圩,发展机电排水,整治阳澄片浏河、杨林塘、常浒河等排水干河。圩区治理按照1954年洪水位遇1956年台风不决,1957年雨型三日雨量200毫米雨后一天排出不成涝的标准,联圩并圩,加高圩堤,建设机电灌排站。到1962年已初步建成千亩以上联圩281个,其中万亩以上大圩56个,5000亩以上至1万亩大圩83个,千亩以上至5000亩圩142个,圩内耕地176万亩,平均每圩耕地6263亩。圩区机电排灌工程,1958年以昆山昆北、吴县渭塘、常熟任阳和辛庄、太仓八里桥、吴江八坼和震泽等为重点,新增0.97万千瓦、受益94万亩。1959年又以常熟莫城和藕渠、昆山昆中、吴县保安和望亭、吴江浦南等为重点,新增0.81万千瓦、受益48万亩。1960年以昆山昆南、吴江铜罗和青云、太仓双凤和新毛等为重点,新增0.36万千瓦,受益33万亩。到1962年,电力灌排面积已达117万亩,占联圩耕地的66%,圩内排水从“三车”为主发展到以机电排水为主,排涝能力大为增强。
由于联圩发展过快,地形复杂,面积过大的联圩产生了新的内外排水矛盾。1961年经江、浙两省协商,将浦南片9个大圩调整为22个圩,让出13条内河作为外河排水,1965年又分拆了5个大圩。此后,常熟县分拆了5个大圩,昆山县调整5个大圩让出9条排水河道,吴县结合调整联圩整治6条排水河道,改善了外部排水条件。到1972年,千亩以上联圩为404个,其中万亩以上大圩30个,5000亩以上到1万亩大圩104个,1000亩以上至5000亩圩270个,圩内耕地184万亩,平均每圩耕地4554亩。
1970年后,续建太湖大堤、继续整治排水干河、建设半高田联圩、调整改善机电灌排。上海市实施青松包围工程后,东泄黄浦江的43条河道封堵了23条,淀山湖下排条件恶化。1977年,江苏、上海商定扩大拦路港,但未能实施。在此期间,曾机浚急水港9公里,改善淀泖片中部涝水东泄淀山湖的能力;开挖八荡河莘塔段,使淀泖片南部涝水直接东泄元荡达淀山湖;全面拓浚娄江和浏河二期工程,浚治白茆塘中、下段,开挖杨林塘西段以及七浦塘上游昆山石牌镇和常熟任阳镇两处束窄段,提高了阳澄片排水入江能力。1979年,昆山提出兴建千东、千西大联圩计划。1983年开始千东大联圩工程,将吴淞江以南、千灯浦以东24个半高田小圩及部分圩外耕地计15万亩面积联并成可分可合的大圩,增强分级预降、分区排涝能力。1986年冬又开始进行千西联圩工程。至1987年,湖东水网圩区经过全面治理,全区建联圩610个、耕地229万亩,其中低洼田联圩326个、127万亩,半高田联圩284个、102万亩,已全面普及机电灌排。阳澄片排水入江能力大为提高,但尚未达到1962年雨型设计标准。淀泖、浦南片尚未摆脱洪涝不分的局面,排水出路困难。
湖西圩区
湖西圩区位于太湖上游湖西地区的山丘区与平原区之间,面积1700㎞²,耕地120万亩,地面高程在4.0米左右。圩区的分布,西部在通济河西岸和丹金溧漕河南段,南部在南河和中河一带,东部在太湖周边。圩区的排水出路,历史上受平原区所限均向东排入太湖。圩区的主要排水河道,西部是通济河、丹金溧漕河;南部是南河、中河;东部是漕桥河、殷村港、武进港、舜河等。宋、明代期间,曾局部疏浚丹金溧漕河、武进港、漕桥河、舜河等。民国期间,局部疏浚南河、丹金溧漕河、漕桥河、通济河等。民国29年(1940年),江阴、武进、无锡三县边区抗敌委员会动员沿河群众疏浚舜河。这些河道,既排涝水,又排洪水,标准较低,不足三年一遇。
建国后,湖西圩区整修圩堤,联圩并圩,发展机电灌排,兴修农田水利,并拓浚排水干河,沿江河道建闸控制,不断提高排涝能力。1975年《江苏省太湖湖西地区水利规划》编制完成后,进一步按规划要求拓浚排水干河,并于1978年在江边谏壁建成抽水能力120立方米每秒的谏壁抽水站,减轻了北部平原向圩区排涝的压力。
该地区主要排水干河的整治情况为:南河—南溪河,起自于淳溧交界,横贯溧阳,于宜兴市大浦入太湖,长87.5公里。1951年冬疏浚宜兴护城河,1965年、1966年疏浚南河东段(南渡桥至宜溧交界处河段),1969年拓浚南河西段(河至南渡河段),1973年拓浚下坝至河段,1974年拓浚东氿至太湖河段等。中河—北溪河,西起溧阳县庆丰乡老鹳咀南河分水,东至宜兴的西氿,全长45.5公里,于1976年拓浚溧阳境内(老鹳咀至杨巷桥)29公里。丹金溧漕河,北起江南运河七里桥,经丹阳、金坛两市后,南达溧阳市城区与南河相接,全长66.9公里。该河于1954年、1958年、1959年、1969年、1971年5次疏浚丹阳至金坛河段,1966年、1977年、1981年3次疏浚金坛至溧阳河段,并于1970年在丹阳、金坛两县交界处建丹金河闸1座。通济河,上游从句容县仑山水库起到宝埝段,为山丘区的溪河,长33公里;下游进入圩区,从宝埝经直溪镇后达丹金溧漕河,长36公里,建国后分期进行拓浚。丹阳、丹徒县于1964年、1969年、1971年拓浚宝埝至三汊河段。金坛县于1958年、1966年、1972年、1973年、1976年分5期拓浚三汊河至丹金溧漕河段。武进港(原称戚墅港),位于武进东南地区,北起江南运河,南由蝴蝶浜入太湖,长29公里。1974年、1977年、1978年分3次全线拓浚。漕桥河,位于太湖、滆湖之间,东起太湖百渎,经漕桥、马庄、尖头通滆湖,长22.3公里,1966年进行全线疏浚。殷村港(又称太滆南运河),西起滆湖沙渎港,经和桥镇、陈桥后入太湖,长23公里,1975年全线拓浚。以上排水干河经多次治理,引排能力有较大提高,但湖西圩区还不能全面抗御十年一遇的涝情。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