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整改整治 » 内蒙治理蝗灾

内蒙治理蝗灾

发布时间: 2021-02-21 07:42:27

① 唐山大地震、06年内蒙古蝗灾、超强台风“桑美”救灾事列3则。

唐山大地震
当几乎筋疲力尽的李宝昌又一次带人钻进废墟的时候,他突然发现,一群法国人和丹麦人也自动地跟在他的身后,领头的竟是法国访华团60岁的团长蒙热。“我们也要去找日本人……”“不,不行!”李宝昌被这意外的情况弄得不知所措,“你们,快回去!”可是外宾们已经奔上了废墟。李宝昌通过翻译喊叫:“你们别参加!别参加!你们幸存下来就是我们最大的安慰,我们不能让你们再被砸伤!”几个年轻的外国人挣脱开拽住他们的手,已经跑到了中国人的前面。一位法国太太也跑了上来。她脱下自己的高跟皮鞋,塞在李宝昌的手里 ,又指指李宝昌被鲜血染红的赤裸的双脚。
所有的人回忆起来,都认为这是奇异而动人的一幕:在一片黑魆魆的废墟上,白种人、黄种人,自动地组成了一个救死扶伤的集体。他们身边是随时可能倒塌的断柱、残壁,他们头顶有晃动着的断梁;然而他们除了记着那几个濒死的生命,已经把一切都忘了。他们忘了伤痛,忘了时间,忘了地点,忘了国度。那一瞬间一切都模糊了。踮着一双法国高跟鞋的李宝昌在喊叫,在指挥。法国人、丹麦人、中国人在一起寻找日本人的踪影。人们最后发现:日本专家田所良一、武腾博贞已经遇难,身负重伤的须永芳幸也在送到唐山机场后死亡。7月28日下午,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决定派一架专机到唐山接运外国人。两辆汽车从宾馆风驰电掣般地驶向机场。像任何汽车在7月28日那天都会遇到的情形一样,它们在路上被成群的伤员截住了。司机面前是老人、孩子、重伤员……无数双求救的眼睛。“这是外宾,”司机嘴发涩,心发颤,“这里有受重伤的外宾。让我走吧。……”这就是我们善良而真挚的中国人民。
当他们听到“外宾”两个字时,那一片呼救声、叫骂声立时止息了。中华民族历来把礼仪看得重于一切,高于一切,世世代代继承了这种民族的风格。他们默默地退让开去。尽管那些被木棍支撑着的伤腿能挪动的每一步都痛得钻心,那些躺在板车内的被推开去的伤员的每一声呻吟都揪着亲人的心,他们还是让开了道路。这几十名外国人在机场同样受到了最高的礼遇:在饥饿的7月28日,他们得到了空军警卫连给他们送来的一人一小杯宝贵极了的米汤和一个又厚又硬的油饼。最后,他们穿着空军战士捐献的绿军装、蓝裤子和“老头布鞋”登上飞机。那一刻,他们哭了。他们拉着中国朋友沾血迹的手,一遍遍地问:“你们自己的家人不知怎么样?”“开滦矿工不知怎么样?”“还有他们,那些扮演小白兔的小朋友,他们现在在哪里呢?”这些外宾还没有忘记那些可爱的中国儿童,就像今天,唐山人民还在向我充满感情地谈起这些外宾一样。

06年内蒙古蝗灾
记者在草原上见到了用来灭蝗的8台拖拉机,据灭蝗队的队长介绍,8台拖拉机连轴干,10天最多只能消灭20万亩的蝗虫。而整个苏尼特右旗发生蝗灾面积1375万亩,重灾区面积280万亩,要单靠这8台拖拉机承担如此繁重的灭蝗任务,只能用杯水车薪这个词来形容。
而最快的方式,就是利用飞机空中撒药灭蝗。一架农用飞机一小时的飞行费用是2400元,一个小时飞机可以喷洒一万亩的草场,那么280万亩的重灾区就需要六十多万元。苏尼特右旗副旗长王哈斯对记者说:“旗里、盟里都无力支付如此高额的灭蝗费用,我们尽了最大努力,仅仅对160万亩的受灾草场撒了药,而剩下的1215万亩受灾草场只能任其发展。

超强台风“桑美”
当晚,市120急救中心所有医护工作者24小时坚守岗位,“120”电话铃声不断响起,急救车不停歇地出入医院大门,接诊求救伤病员。随着水位上涨,暴风雨中的120急救车几次熄火。尽管情况十分危险,但医护人员依然不顾个人安危,争分夺秒地迎着暴雨寻找遇难者,尽可能地把每个求救病人接到医院。当晚120急救中心救治了200多位在台风中受伤的病人,其中有三位是临产孕妇,一位孕妇家住麻坑里,为二胎产妇,即将临盆,当时120急救车驶出院大门时,院门口的大树倒压路面,一米多高的积水淹没车道,车身受狂风猛击在风雨中摇晃,险情环生,车内的医护人员却牵挂着这电话一求两命,大家互相鼓劲,一定要小心行驶,把产妇安全接到医院。

120当晚接诊的多是被玻璃砸伤的、被门夹伤的、骨折的外伤病员,其中一个小时内就收了47位伤员。120急救中心展开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急救工作,门诊及住院手术室病人不断,急救中心医生办公室、护士站、医生值班室、护士值班室全成了临时的清创手术台,市医院李桂心院长、林琛副院长、敖日影助理及外科医生及时赶来忙着给伤者清创,当晚调动全院的清创包仍不够用,联系了中医院请求增援,伤员不断增多,投入急救工作的医护人员滴水未进,连续作战,克服饥饿与疲倦,抢救和陪护伤病员。台风中的伤病员大多没有家属陪伴,没有办法缴纳住院费用,医护人员自觉当起伤员的守护神。

② 如何治理蝗灾

1、环境保护

蝗灾的发生,自然因素是主要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有相当一部分人为因素。蝗虫必须在植被覆盖率低于50%的土地上产卵,如果一个地方山清水秀,没有裸露的土地,蝗虫就无法繁衍。

现在有些地方的生态意识不强,有的单纯认为治理污染才是保护环境,而对于改善蝗虫适生区的植被、土壤和小气候等工作,由于短期内看不到效益,并不重视。

2、药剂防治

建议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对口农药,如5%锐劲特悬浮剂,每亩用20—30毫升兑水50—60公斤喷施。

也可以在蝗蝻(蝗虫若虫)出土10日内,用敌百虫粉撒于小竹、杂草上,或用敌敌畏烟剂熏杀。施药后还要加强监测,在一周内迅速检查防治效果,对漏治和防效差的地段及时补施药一次。

还可使用诱杀法:将稻草切成四五寸长,放入用人尿50公斤,加入50%可湿性敌百虫0.05-0.l公斤配制的药液中,浸没8小时,于晴天早晨分散堆放于蝗虫多处。

目前,最有效的灭杀蝗虫办法是用飞机喷洒农药,该法杀虫率高、灭杀范围广,但成本高,而且以化学防治为主的防治方式只能应一时之需,不能保证长治久安。

3、天敌防治

从长远看,要有效防治蝗灾,必须着眼于生态建设,要实行植物保护、生物保护、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四结合。特别是要确保生物的多样性,保护好蝗虫的天敌。据统计,我国目前有68种蝗虫的天敌,包括鸟类、两栖类、爬行类等,它们对控制蝗虫的数量具有重要作用。

(2)内蒙治理蝗灾扩展阅读:

灾害物种:

蝗灾的致灾物种主要为蝗虫。蝗虫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直翅目、蝗科,身体一般绿色或黄褐色,咀嚼式口器,后足大,适于跳跃,不完全变态。

其幼虫称为“蝻”,主要以禾本科植物为食,种类很多,世界上共约有1万余种,在我国就有300余种,如飞蝗、稻蝗、竹蝗、意大利蝗、蔗蝗、棉蝗等是农林业的主要害虫。

蝗虫在后腿的某一部位受到触碰时,蝗虫就会改变原来独来独往的习惯,变得喜欢群居。蝗虫通常胆小、喜欢独居,危害有限。但它们有时候会改变习性,喜欢群聚生活,最终大量聚集、集体迁飞,形成令人生畏的蝗灾,对农业造成极大损害。

③ 历史上中国人是如何治理蝗灾的

办法1:人工扑打法
这是中国古代历史最为悠的灭蝗方法。以《捕蝗要法》的记载,这种方法,主要是由乡民们用竹竿撑起八尺长的白布,以顺风的方向三面围追,把蝗虫驱赶到一处后,再集中力量扑打。属于自春秋战国年间起,农民们迎战蝗灾的“白刃战”。
这种方法虽说耗费体力,却工具简单方法简便,且适合大批乡民集体作战。因此两千年来,在中国农村十分普及。
办法2:壕堑掩埋法
人工扑打法虽说简单,但毕竟人力体力消耗太大。于是到了汉朝年间,累坏了的国人们,也脑筋灵光一现:何必要和蝗虫打白刃战?给蝗虫挖坑不就行了?于是“壕堑掩埋法”应运而生。
以东汉《论衡》等典籍介绍,这种方法,要先在蝗虫要经过的地区,挖出大量深宽二尺的大坑,然后在蝗虫到来后,以扑打等方法把蝗虫引入坑里,再集中力量进行填埋。这种办法的“歼敌”效果极好,通常一埋一大片。操作难度却也高:一旦土埋的太浅,蝗虫也能钻出来。
《晋书》里记载,河东地区当时发生蝗灾,人们采用“壕堑掩埋法”埋杀蝗虫,熟料埋进土里的蝗虫,转眼就飞出来,反而把庄稼啃了个光。
于是,一种更狠的办法,唐朝时就普及了:篝火诱杀法。
办法3:篝火诱杀法
其实,火烧蝗虫的愿望,在春秋战国年间,就是十分强烈。《诗经》里就有“秉被蟊贼,以付炎火”的呐喊。到了唐朝时,这种“火烧蝗虫”的操作,也终于成熟起来。
以《捕蝗图册》和《治蝗全法》里记载,要想“火烧蝗虫”,就要在天黑时点燃篝火,而且篝火之外,还要在蝗虫密集的地区分路设灯,用密切配合的灯光,把大批蝗虫吸引而来。然后被火烧到的蝗虫,就会失去飞行能力。大批百姓趁机捕杀。还可以以将被杀的蝗虫,在壕堑处集中掩埋。

唐朝开元年间,面对席卷中原的大蝗灾,唐朝宰相姚崇果断启用“篝火灭杀法”,短时间里成功将大灾扑灭!
而发展到农业科技更发达的宋代,大规模的灭蝗烧荒也被采用:将蝗虫的滋生地一把火烧光,不但断绝灾难隐患,更可在烧荒处开荒种地,可谓一举多得。
办法4:据虫除卵法
也同样是在农业科技井喷的宋代,防灾意识也深入人心:与其在大灾时累死累活灭蝗,不如提前斩草除根。趁着冬天的机会,把蝗虫的虫卵滋生地端掉。因此,就有了“据虫除卵法”。
以《宋史》的记载,宋代的农民们,就常在冬天寻找蝗虫滋生地。《治蝗全法》也总结了宋代以来“据虫除卵”的经验:凡是蝗虫虫卵滋生的地方,地上都常有无数像蜂巢一样的小孔,必须果断挖土铲除。明清年间,人们更开发出了原始“农药”,比如“百步草浓汁”和“陈醋混合液”,专用灭杀虫卵。
但这种找虫卵的办法,以北宋沈括等名臣的叫苦说,简直就是累断腿。有时累死累活刨虫卵,第二年蝗灾还是汹涌而来。到了明朝年间,人们更明白一个事实:种地其实比找虫卵更能杜绝隐患——垦荒除蝗法。
严格说来,垦荒除蝗法其实起于元代,以《农书》记载,元朝的农民们,就常垦荒种植芋桑等作物,用以抵抗蝗灾。发展到明朝时,更有了系统的操作:滋生蝗虫的地方,都是“涸泽”地区,必须要将其改造成为农田,在垦殖的过程里,通过各种方式杀灭掉虫卵,同时种植绿豆豌豆等蝗虫不吃的植物,用于蝗灾时的备荒口粮。
在徐光启的《农政全书》里,这种“垦荒除蝗法”不但有了完整记录,更随着《农政全书》的享誉世界,流传于欧美各国。对西方近代的病虫害防治研究,也提供了重要影响。
但话说回来,上面这几个办法,虽说各个靠谱,可在古代的科技条件下,这些办法也只能做到缓解灾情,把粮食损失降到最低点。一直到现代社会,世界各国运用各种现代科技手段,才能够勉强控制蝗灾。叫这个可怕灾害,看似离现代生活比较远。某些“吃货拯救蝗灾”的调侃,更可以说是对病虫害灾难的严重无知。
可是,就是在科技条件有限的古代,坚强的中国人,依然世代更新着治蝗灭蝗的经验,勇敢面对着每一次灾难。这样的智慧与勇敢,恰是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

④ 唐山大地震、超强台风桑梅、06年内蒙古蝗灾救灾事例事例

唐山大地震救灾事例
在唐山发生强烈地震后若干小时,通往唐山的各条公路上,便出现了日夜兼程赶往唐山的解放军救灾部队和满载救灾物资的解放军车队,有的冒着滂沱大雨连续一天一夜强行军赶到灾区。短短时间内,数不清多少军种、兵种,人数逾十万的人民子弟兵即进入唐山各个区域实施紧急救灾。到处都能看到军民并肩战胜灾害的动人景象,许多人是在这里真正读懂了“鱼水情深”的真切含义。
在唐山救灾的58天里,炙热的太阳晒黑了我们的皮肤,单调的给养使身体虚弱,缺少清洗条件使军装被汗水渍得变了色,但没有谁发出怨言。“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也在规范着我们的行为。我们小分队在清理死难者时遇到手表、戒指等贵重物品和人民币,全由师群众工作干事老刘登记在簿,移交给当地居民委员会,并由收到人签字。群众的一针一线都没人染指。
在唐山救灾中,酷热和大雨是轮番陪伴我们。我们曾三次在夜雨中起来,扛上油毛毡、塑料布,送给附近和稍远的群众。
就在我们奉命帮助居民搭建简易住房的一天下午,临近收工时突然乌云滚滚,遮天蔽日,接着倾盆大雨铺天盖地而来。我们立即把汽车上的油毛毡和塑料布分发给居民并帮助搭盖。下午来的时候没有一个战士带雨衣,战士们搭盖油毛毡全是冒着大雨进行。淋湿的衣裤紧紧地贴在身上,由于气温陡然下降,许多战士冻得浑身打颤。

⑤ 中国古代多次发生蝗灾,古人都有哪些治理蝗灾的办法呢

我国古代对于蝗虫的防治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发展,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最古老的方法就是人工防治法,利用蝗虫的趋光性,用火将蝗虫杀死。

其次还有用器具捕杀的方法。到了后期开始在农业上进行发展,培育特殊的种子来避免蝗虫灾害的发生。

还有一些地区采用生物防治法,利用其他生物来减少蝗虫灾害等。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政府的主要赋税来源也来自农业,人民的生产生活也依靠农业。因此水灾、旱灾和蝗虫并称为我国历史上三大自然灾害。随着华夏五千年的发展,蝗虫曾多次威胁过华夏大地。为了战胜这一灾害,古人主要采取了政策+技术两种措施来处理蝗灾。

总结:

在我国古代,治理蝗虫的方式有很多,这些都是古代人民勤劳创造的结果,蝗虫灾害也给了我们深深的启示,我们不能够过度开发破坏大自然,应该与自然和谐共处。

⑥ 呼伦贝尔大草原着蝗灾了吗

7月初以来,受高温少雨等气候因素影响,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发生蝗虫灾害。据最新通报,截至月15日,全区草原蝗虫危害面积3334.6万亩,严重危害面积1473.6万亩。不过,农牧业厅工作人员表示,今年蝗灾主要以点片状发生,总体上预计不会形成严重危害。
啃食植被进村上街
前天和昨天,京华时报记者探访了受灾严重的赤峰市巴林左旗多处草原,蝗虫的影响遍布草原、村落甚至乡镇街道。
前天下午5点左右,隆昌镇常胜村村南草地仍留有不少蝗虫啃食痕迹。据村民介绍,7月初,蝗虫先在附近的丘陵和山区孵化,后进入草地。“有人在山区见到了刚孵化的小蝗虫,一开始并不多,后来就成规模了。”
“蝗虫太多,在大街上都能见到,我们赶紧关紧房门。”村民张女士称,7月15日前后,隆昌镇街道上都能见到成群的蝗虫。
村民们还称,蝗虫不仅啃食草原草地,还有一些进入耕地啃食谷物。“我家谷地就被毁了5亩,谷苗都被吃了。”村民胡女士称。
投入4140万元灭治蝗灾
昨天上午11点左右,巴林左旗白音乌拉镇查干白其嘎查(“嘎查”即蒙古族行政村)附近草原仍有成群的蝗虫,巴林左旗草原站工作人员正在草原上灭蝗。牧民走过时,能看到数十头蝗虫蹦出,甚至有蝗虫跳到脸上。
巴林左旗草原站副站长巴特尔介绍,从7月初开始,工作人员每天喷洒生物药剂灭治蝗虫,目前巴林左旗南部草原已完成喷药,工作人员仍在北部灭蝗。
巴特尔称,由于近期内蒙古开始降雨,给灭蝗行动增加了困难,“降雨会稀释药剂,不利于灭杀蝗虫”。
昨天,农牧业厅工作人员表示,为灭治蝗灾,自治区政府及时下拨草原蝗虫防治资金4140万元。截至7月15日,全区累计投入劳力17216人次,调运飞机3架,飞行作业176架次,动用大型喷雾机械1379台套,防治草原虫害766.2万亩。
据介绍,灭蝗70%以上采用生物措施。截至7月15日,全区采用绿僵菌、苦参碱、烟碱·苦参碱、牧鸡、牧鸭等完成防治面积507.5万亩。目前,灭蝗工作正在进行中。
呈点片状未形成连片灾害
昨天,农牧业厅最新通报称,受气温偏低、降水偏少等因素影响,全区草原蝗虫发生危害较常年有所推迟。截至7月15日,全区草原蝗虫危害面积3334.6万亩,严重危害面积1473.6万亩,平均虫口密度为每平米19.8头,最高虫口密度为每平米70头。
农牧业厅工作人员表示,今年蝗灾主要以点片状发生,未形成大面积集中连片、高密度暴发,但不排除受干旱等气候影响,发生面积扩大、危害程度局部加重的可能。总体上预计不会形成严重危害。
据介绍,蝗卵在不适宜孵化条件下滞育期较长,最长可达14年,每年还不断积累,待温度、湿度等条件成熟,卵就会孵化,形成危害。随着内蒙古草原植被有效恢复,并经过多年综合治理,草原蝗虫危害面积和危害程度已连续6年下降。从目前看,今年是较轻的一年。2004年,内蒙古草原蝗虫危害面积1.5亿亩,严重危害面积近8000万亩,虫口密度基本在百头以上,最高达550头。
文/京华时报记者常鑫
图/京华时报记者赵思衡

⑦ 近来,内蒙古2000多万亩草场发生蝗灾。蝗虫蚕食草场,损失了牧草,即损失了牛羊等人类的蛋白质资源。

这个蝗灾是这个季节应该发生的么?

⑧ 内蒙蝗灾对旅游有影响吗

是么‘

⑨ 内蒙古蝗虫灾害是什么蝗虫

稻蝗

外观特征:体长♂21~31mm,♀26~39mm。体背灰褐色;腹部和各脚绿色。生态习性:本种是平地与低海版拔地区权草丛间极常见的蝗虫。成虫除了冬季外,几乎随处可见。主要以禾本科植物叶片为食,早期是稻作的重大害虫。
生活环境:平地地区、低海拔地区〈800公尺以下〉。
生活小环境:草丛环境。 食性:植食性昆虫,包括植物各部位与腐果。
活动时间:昼行性昆虫。

⑩ 2014内蒙古蝗灾每年都有吗

反正达茂每年都有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