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治理
Ⅰ 推进国土综合整治有哪些重大作用
土地综合整治是在一定的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专,以土地整理、复垦属、开发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平台,推动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农业规模经营、人口集中居住、产业聚集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一项系统工程。土地综合整治事关长远、牵动全局,只有拓宽视野,整体谋划,创新思路,统筹推进,才能实现“政府得土地、农民得实惠、城乡得发展”。
Ⅱ 国土整治的介绍
国土整治是对国土开发、利用、治理、保护的总称。其任务是通过考察、评价、规划和管理,有计划、有步骤地合理开发、充分利用、积极治理和有效保护国土资源,协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以达到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水平的目的。
Ⅲ 中国地理和国土整治
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
一、在开篇语中,教材简要地指出了:(1)国土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即国土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2)我国国土资源的分布特点和开发现状,即地区分布不均衡、开发利用的多样性;(3)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即因地制宜地进行国土整治能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要进行国土的整治与开发,首先要弄清“国土”的含义。在导入本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从国土概念入手,让学生知道广义的国土是指国家管辖范围内的全部资源的总和,而通常所说的狭义的国土资源主要指自然资源(如土地、水、生物、矿产、海洋和气候资源等)。
二、第一个黑字标题的内容主要包括国土整治的基本概念、我国开展国土整治的大背景、全国范围内的国土整治重点工作。让学生从区域差异显著的事实出发,认识到我国开展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的必要性。
教材首先给出了国土整治的概念。我们可以用下面的框图来反映国土整治的4个主要方面。
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补充国土整治这四个方面之间的辩证关系。这就是国土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之间是有矛盾的,但它们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是应该做到协调一致的,必须把开发、利用国土和治理、保护国土统一起来,把为当代人谋福利和不损害后代人的需要统一起来。国土整治的本质和最终目的是协调人与其依存的自然界的关系,从而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接着,教材从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分析了我国国土整治的大背景。第一、第二点主要是从自然条件来说明我国国土的基本状况,第三点是从目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来看我国国土整治的基本条件。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异显著;自然资源总量大,但按人口平均的相对量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耕地、森林、草场等后备资源不足。我国可利用国土资源的有限性表现得很明显。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需要大量开发与利用国土资源,因此,在国土利用方面,已经形成了人地关系十分紧张的局面,长期以来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其治理保护之间的严重失调,导致了资源的破坏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三、国土整治工作具有地域性的特点,这是因为研究任何国土整治问题都离不开特定的地区,因为任何国土资源的分布都是与地区联系在一起的。本书把全国范围的主要国土整治工作放在这一单元,而不同地区的国土整治工作采用案例式分单元依次介绍。
教材较详细地介绍了目前正在进行中的全国性的几项国土整治工作。这几项整治工程涉及范围广,必须坚持全国一盘棋的观点。
四、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的辩证关系是本节的一个重点。搞好国土整治一定要从区域发展的目的出发,要运用区域分析的方法,研究地区之间自然、经济、社会以及历史的联系,要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承认区域差异,利用区域差异,发挥区域优势,促进区域的发展。
教材首先指出对某一区域进行国土整治的最终目的是促进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这里要向学生强调区域的发展是可持续性的发展,而不是只顾眼前利益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在确定每一项国土整治重大措施时,一定要坚持正确处理局部和全局的关系;正确处理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关系,做到统筹规划,合理安排。
接着,教材点出了区域发展的一个基本原则:要针对区域发展的资源优势和主要限制因素,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开发和治理。教材还一一列举了本书所要讲述的区域整治与发展的案例。
教材最后一段是想让已是高三的学生意识到:在不久的将来就要投身到祖国、家乡的建设之中,国土整治这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由我们来承担和完成。目前同学们应该通过学习,了解国土整治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培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为将来投身祖国和家乡的建设做好知识的准备。
Ⅳ 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意义
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
一、在开篇语中,教材简要地指出了:(1)国土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即国土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2)我国国土资源的分布特点和开发现状,即地区分布不均衡、开发利用的多样性;(3)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即因地制宜地进行国土整治能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要进行国土的整治与开发,首先要弄清“国土”的含义。在导入本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从国土概念入手,让学生知道广义的国土是指国家管辖范围内的全部资源的总和,而通常所说的狭义的国土资源主要指自然资源(如土地、水、生物、矿产、海洋和气候资源等)。
二、第一个黑字标题的内容主要包括国土整治的基本概念、我国开展国土整治的大背景、全国范围内的国土整治重点工作。让学生从区域差异显著的事实出发,认识到我国开展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的必要性。
教材首先给出了国土整治的概念。我们可以用下面的框图来反映国土整治的4个主要方面。
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补充国土整治这四个方面之间的辩证关系。这就是国土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之间是有矛盾的,但它们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是应该做到协调一致的,必须把开发、利用国土和治理、保护国土统一起来,把为当代人谋福利和不损害后代人的需要统一起来。国土整治的本质和最终目的是协调人与其依存的自然界的关系,从而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接着,教材从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分析了我国国土整治的大背景。第一、第二点主要是从自然条件来说明我国国土的基本状况,第三点是从目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来看我国国土整治的基本条件。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异显著;自然资源总量大,但按人口平均的相对量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耕地、森林、草场等后备资源不足。我国可利用国土资源的有限性表现得很明显。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需要大量开发与利用国土资源,因此,在国土利用方面,已经形成了人地关系十分紧张的局面,长期以来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其治理保护之间的严重失调,导致了资源的破坏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三、国土整治工作具有地域性的特点,这是因为研究任何国土整治问题都离不开特定的地区,因为任何国土资源的分布都是与地区联系在一起的。本书把全国范围的主要国土整治工作放在这一单元,而不同地区的国土整治工作采用案例式分单元依次介绍。
教材较详细地介绍了目前正在进行中的全国性的几项国土整治工作。这几项整治工程涉及范围广,必须坚持全国一盘棋的观点。
四、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的辩证关系是本节的一个重点。搞好国土整治一定要从区域发展的目的出发,要运用区域分析的方法,研究地区之间自然、经济、社会以及历史的联系,要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承认区域差异,利用区域差异,发挥区域优势,促进区域的发展。
教材首先指出对某一区域进行国土整治的最终目的是促进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这里要向学生强调区域的发展是可持续性的发展,而不是只顾眼前利益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在确定每一项国土整治重大措施时,一定要坚持正确处理局部和全局的关系;正确处理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关系,做到统筹规划,合理安排。
接着,教材点出了区域发展的一个基本原则:要针对区域发展的资源优势和主要限制因素,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开发和治理。教材还一一列举了本书所要讲述的区域整治与发展的案例。
教材最后一段是想让已是高三的学生意识到:在不久的将来就要投身到祖国、家乡的建设之中,国土整治这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由我们来承担和完成。目前同学们应该通过学习,了解国土整治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培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为将来投身祖国和家乡的建设做好知识的准备。
Ⅳ 我国开展国土整治的主要工作是什么
我国开展国土整治从以下工作方面着手
一、要尊重民意、维护法定权益。
国土整治工作与项目区所在地的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要严格贯彻落实国发(2010)47号文件精神,严格按照项目实施程序实施。充分保障国土整治项目所涉及的当地农民的权益,认真做到使当地群众知情、讲出他们的真心实话、调动他们参与项目的积极性、接受他们的监督,要在充分听取当地农民的意见、保证各方利益最大化后才能实施。要做到整治前农民同意、整治中农民参与、整治后农民满意、对项目区内土地权属的调整、农田整理等,要做出多种切实可行的方案供论证选择,项目的实施将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自主决定,绝不能够搞强拆强建。
二、要加强领导、落实共同责任。
国土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涵盖从农业生产到农民生活的诸多领域,受众和影响面广,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实施体系,形成由国土部门搭建平台、地方政府主导、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的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从根本上确保项目在申报实施验收管护等方面均为阳光操作,还要建立监督部门、职能部门、监理单位、基层群众四位一体的监督模式,做到“资金投入封闭运行、技术指导准确、监督管理有效、项目收益凸显”的四到位。
三、要多元筹资、整合各种项目。
要提高国土整治的建设标准、增加资金投入,打造高标准基本农田,提高地力和产出能力,是我们实施国国土整治的最终目的,但依靠目前这种单一财政专项资金多部门多行业的投资方式只是杯水车薪,极易就造成了不得不使部分项目压缩成本的现象,从而使项目建而不全、建而不精,严重影响了惠民工程的效益、也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我们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标准,整合各行业、各部门的相关项目,集聚有限的资金办大事,办精品工程。我们还要出台一些支持国土整治项目实施的若干奖补政策。一方面是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鼓励自筹资金;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金融、工商民营资金投入国土整治的新模式,引导社会资本通过市场化运作参与实施国土整治项目建设,为国土整治工程的实施提供宽泛而稳定的资金保障。
四、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实施。
开展国土整治工作,必须强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龙头地位,要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管控范围内科学编制专项规划,由国土资源部门统筹协调、县级政府组织,使其与生态建设与保护规划、水利、林业、畜牧和交通等规划相衔接,项目设计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紧贴“三农”的现实情况,做到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相对集中、先易后难的逐步开展整治工作。
五、要健全制度、完善工作机制。
要实行“一张图”管理,加快进行国土整治工作的数据库建设;要建立完善国土综合整治项目在线备案制度,实现国土整治信息的统一管理,加大对农村综合整治项目的实施情况的社会公示力度,接受公众和社会监督;建立档案管理制度。确保项目区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资料得到有效地保护和利用;要制定权属管理制度。要明确受益主体、规范收益用途,确保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利得到保障,切实维护好农民权益;要建立项目管理制度。确保项目区的设立、批复、实施、验收等规范有序;要落实管护经费,建立长效机制,加强对项目建成后的环境和设施维护。
六、要做好权属调整和安置工作。
国土综合整治项目必须要按照权属的实际情况,单独成立一个由地籍管理和乡镇主要领导及农业农村工作的专家们组成的权属调整小组,有针对性的对整治项目中涉及的权属进行专项调整,从而实现安置政策的透明,减少工程实施中的阻力。
Ⅵ 国家对土地整治有什么标准和要求
日前,国务院公布《关于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47号)。《通知》要求,要严肃查处增减挂钩试点和农村土地整治工作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对不符合政策规定的一律叫停,进行整顿、规范和限期整改;对未经批准擅自开展增减挂钩试点、超出试点范围开展增减挂钩和建设用地置换或擅自扩大挂钩周转指标规模的,要严肃追究有关地方政府负责人及相关人员的责任,并相应扣减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
《通知》指出,近年来,各地开展农村土地整治,有效促进了耕地保护;同时,一些地方在农村土地整治过程中,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加挂钩试点,对统筹城乡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出现了少数地方片面追求增加城镇建设用地指标、擅自开展增减挂钩试点和扩大试点范围、突破周转指标、违背农民意愿强拆强建等一系列亟需规范的问题,侵害了农民权益,影响了土地管理秩序,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坚决予以纠正。
《通知》强调,要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城乡统筹发展为导向,以增加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以切实维扩农民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把维护农民权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做到农民自愿、农民参与、农民满意。
要严格规范增减挂钩试点,坚决扭转片面追求增加城镇建设用地指标的倾向,坚决制止以各种名义擅自开展土地置换等行为,严禁突破挂钩周转指标,严禁盲目大拆大建和强迫农民住高楼,严禁侵害农民权益。
要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大力推进以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建设为重点的农田整治,规范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建设,积极组织实施农村土地整治重大工程促进国家粮食核心产区和战略后备产区建设,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基础性保障。未批准开展增减挂钩试点的地区,不得将农村土地整治节约的建设用地指标调剂给城镇使用。严禁以整治为名,擅自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扩大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严禁在农村土地整治中,违法调整、收回和强迫流转农民承包地。
《通知》还对做好这项工作的保障措施予以规定。一是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地方政府主导、国土资源部门搭建平台、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国土资源部会同相关部门根据职能分工,加强全程指导和有效监管。二是强化资金整合和使用管理。三是做好农村集体土地权属管理。四是严格监督管理。要加强增减挂钩试点和农村土地整治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实行全程监管;要完善项目在线备案制度,对项目的批准和实施情况,实行网络直报备案,及时向社会公示;要做好项目的可行性论证和立项工作。充分发挥国家土地督察和土地执法监察的作用,完善发现问题和查处机制,强化监督检查,及时纠正发现的问题。五是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对增减挂钩试点和农村土地整治开展情况进行一次全面自查、清理,国土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全面检查。
Ⅶ 什么是土地(国土)整治
改变土地不良性状、防止土地退化、恢复和提高土地生产力的措施。主要包括:①生态(生物)治理。着眼于增加绿色植被、植树种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减少自然灾害、改良土壤和净化环境、减少土地污染,恢复和提高地力。②工程治理。主要通过水利灌排工程、造田改土工程和小流域治理工程,实行综合治理,从根本上改善生产条件。③农业技术治理。主要采取合理的耕作方法、轮作种植、合理施肥和科学的排灌方法,协调作物与水、土条件的关系,改进农作技术,提高产量。④防治土地污染,保护土地环境。坚持依法进行环境监测与保护,严格执行工业“三废”(废气、废水、废渣)排放处理标准,并减少和防止化肥、农药、塑料薄膜对土壤、水体和农产品的污染,使农业环境保护工作逐步制度化、法律化和科学化。
Ⅷ 什么是土地综合整治
一、土地综合整治的内涵
早期,我国是把土地整理、土地整治作为挖潜农村土地,实现农村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手段。但是对土地的改造并未能完全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这就需要一个内容更加丰富、全面改善农村面貌的新举措出现。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在吸收了其他农村土地保护和改良手段的基础,恰好完成了别的途径无法实现的任务,即真正地实现了农民生产、生活等方面的根本性转变。
实际上,土地综合整治是一个复杂的大概念,它包括利用、开发、保护、治理、法规、规划、管理等诸多要素。概况地说,土地综合整治,是通过土地要素的合理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通过土地、资本、技术结合,对人(农民)、产业以及社会经济进行综合的统筹,使农民从被动城市化到主动城市化,实现在一样的土地过上不一样的生活。
其主要做法包括:土地整治(农田整治、村落整治等)、发展非农产业,进行体制和机制创新,通过建立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市场、协调各方主体利益,以及进行配套制度改革等,最后的目标是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有良方,土地节约集约有增量,农民安居乐业有保障,城乡统筹发展有希望”。
土地综合整治的根本目的是统筹城乡,解决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对土地的需求,为了避免再出现如本书第二章所指出的各种问题,必须避免计划经济体制下“一窝蜂”、“运动式”地进行,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采取各种经济、法律、行政的手段,稳步进行综合整治。这里所说的规则,就是完善的空间规划体系。完善的空间规划体系能够保证在实施土地综合整治时,各个部门形成合力,协同做好土地综合整治涉及的土地整理、城乡建设、产业布局,避免出现多头管理、政出多门以至于政策措施之间出现冲突,降低土地综合整治效果。这部分内容将在本书第八章第一节中进行详细分析。
二、土地综合整治的内容
(一)农田整治——提高耕地集约节约利用
耕地是保障一个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不可替代性的重要资源。耕地保护工作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大局。国家要发展,首先就要解决13亿多人的吃饭问题,要解决吃饭问题,就必须保护相当数量和质量的耕地。加强耕地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始终是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研究解决的战略性问题。因此,我国将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开展农田整治是对耕地、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进行整理复垦,在新增加耕地的同时,做到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建成集高效农业、节水农业、循环农业和集约化农业为一体的高标准农田,为规模经营和发展现代农业创造条件。
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将农民迁移到新建小城镇居住,可以把布局分散、数量很大、使用效率很低的农民宅基地集中起来,统一整理复耕还田。整理复垦后的土地,会大大超过小城镇建设所占用的耕地,确保耕地没有减少,实现了土地使用集约化。
如台湾的农地重划使每一块地均能直接临路、灌溉及排水,并透过土地交换分合,集中农户土地,便于农机耕作及农事管理,加速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所得。通过农地重划,促进了台湾农村土地的机械化、市场化、现代化,并且对台湾的农村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同样,成都的城乡互惠共享的“金土地工程”也通过土地综合整治,极大地释放了土地资源。在旧有的经济模式下,成都市耕地一直存在中低产田(土)比重较大、田块过小过多且不规整、田埂和田间道路占地较多等问题,造成土地资源浪费,也不适应农业规模经营发展。根据测算,如果通过对这些土地进行规模整理,可整理新增耕地10%以上。此外,成都历史形成的农村居民住宅有95%都是以自然村落、院落或独户居住,用地达146万亩左右,人均占地面积150平方米,呈现“散、多、乱”状况。而通过实施土地整理工程,引导农民集中居住,人均占有集体建设用地面积可下降到70平方米左右,全市将腾出60万亩集体建设用地。
同样,德国巴伐利亚也是通过土地整理1,推进农业现代化。巴伐利亚和欧美许多地区一样,随着经济的发展,大批农民很难靠单纯的农业生产维持生计。巴州政府千方百计地阻止农民卖掉田产,帮助他们在本地开辟新的生路。一方面,在制定村镇整体发展规划基础上,推行农村“土地整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通过政府财政补助,将村庄分散的小块土地进行合并,以便于大型农业机械进行耕作;通过土地置换,将优等的土地用于农业,劣质的土地用于建设基础设施和工厂企业;通过土地整理,建设田间道路、排灌设施,使农村用地更加符合农业发展的要求。同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积极推广机械化作业,组建合作社,提高农业生产的集约化和现代化水平。在上个世纪30年代,巴伐利亚一个农民只能养活10个人,农民占从业人员的33%。如今巴州一个农民可以养活100个人,农民人数仅占全部从业人员的3%。与50年前相比,现在巴伐利亚的农民已从140万人减少到21.4万人。但是,农村经济却在不断发展,不仅为居民提供了种类丰富的农产品,而且成为全州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州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年产值为320亿欧元(其中纯农业产值为60亿),是仅次于汽车和机器制造业的第三大产业。农产品的出口额由1970年的5亿多欧元增长到现在的45亿多欧元。目前巴州有三分之二的中小企业扎根于乡间,其中农业企业14万个(占全德的三分之一)。许多农村企业都开展多种经营,有56%的企业非农业收入高于其农业收入。
Ⅸ 如何治理土地荒漠化
治理土地荒漠化的方法如下所示:
(1)植树种草。当植被盖度达到30%以上时,土壤风蚀就会基本消失。种树种草治理沙漠化的措施,就是基于控制土壤风蚀的原理提出的。在沙漠化发展严重的农耕地区,主要采取把部分已经沙漠化的耕地退还为林地和草地的方法,以达到沙漠化土地恢复的目的。但由于区域内一部分土地种树种草,与本区域内另一部分土地承载力的大幅度跃升,没有协调同步,或者仅考虑到种树种草,而未在建设基本农田、大幅度提高单位土地的产出水平上下功夫,导致种树种草与本已过重的人口压力之间矛盾日趋激烈。
(2)围栏封育。在草原地区牲畜压力过大,过度放牧造成了土地沙漠化。治理的方式通常采用“围栏封育”,即把草场划分成若干小区,使围起来的草地因牲畜压力的消失,而自然恢复。
土地荒漠化,就是指土地退化,也叫“沙漠化”。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对荒漠化的概念作了这样的定义:"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灾害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发生了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