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整改整治 » 造像治理

造像治理

发布时间: 2021-02-15 19:43:40

A. 古代时候的城池名字

1.幽州。

远古时代的九州之一。即现在的北京市。

出处: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2.兰陵。

即现在的山东省枣庄市。

出处:唐·李白《客中行》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译文:兰陵美酒甘醇,就像郁金酒的香气芬芳四溢。兴来盛满玉碗,泛出琥珀光晶莹迷人。主人端出如此好酒,定能醉倒他乡之客。最后哪能分清,何处才是家乡?

3.姑苏。

即现在的苏州市。

出处:唐·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译文: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 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 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4.徽州。

即现在的安徽省。

出处:明·汤显祖《有友人怜予乏劝为黄山白岳之游》: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译文:想要识得金子银子的气息,多多到黄山白岳游览。我这一生最痴迷的事情,就是不在做梦的时候到访徽州。

5.长安。

即现在的西安市。

出处:唐·卢纶《长安春望》: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春生 一作:春来)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译文:东风吹拂,微微春雨洒过青山;登高远望,长安城中房舍叠嶂,草色闲闲。故园就在梦中,可是何时才能归还;冬去春来,江上舟来舟往,又有几人得以还家。

长安城外,河流原野,纵横交错,一直延伸到天边浮云之外,长安城中,宫阙参差错落,笼罩在一片残阳之中。又有谁理解我这位读书人,生逢乱世,孤身一人,满头白发,形容憔悴,漂泊流荡在荒远的秦关。

B. 公元675年,武则天为龙门什么石龛造像

卢舍那大佛。
卢舍那大佛,作于唐高宗咸亨三年(公元672年),位于洛阳龙门西山南部山腰奉先寺,通高17.14米,是龙门石窟中艺术水平最高、整体设计最严密、规模最大的一处。
武则天及在龙门奉先寺雕刻卢舍那大佛的消息传入日本后,740年圣武天皇发愿“朕亦奉造”,即东大寺的卢舍那佛。
一、建造背景

盛唐是一个崇尚光明并充满光明的朝代,不以苗条纤秀为美,开明开放富强是大唐的标志,这些在卢舍那大佛身上都有所体现。历史记载卢舍那大佛是武则天的“报身像”。武则天自起名“曌”。姓,不用辨。则:在辞海里有乃,即,只,而,若,之,那么的含义;天:在辞海里有颠,天帝,天空,依靠,精神源本的含义。曌,不言而喻,光照乾坤。而卢舍那的译意正好为“光明遍照”。
卢舍那大佛开凿于唐高宗咸亨三年(公元672年),也许这是唐高宗为给武则天献礼而专门开凿的。时为昭仪,为卢舍那大佛的开凿,48岁的武则天一人就捐钱两万贯,这里不能说唐高宗和武则天之间没有达成一种默契。佛像一凿就是3年9个月,直到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才告完工。这座高高的卢舍那大佛就是则天皇后的形象与仪表及容姿,大佛的头部就是武则天48岁时容貌的再现,大有母仪天下的威严与风度。可是,则天皇后却是在卢舍那大佛这座则天皇后报身像建成后近十年(公元684年)才临朝称制国。在这期间,则天皇后在弘道元年(公元684年)废中宗(李显)立睿宗(李旦)又废睿宗,亲理朝政,改元光宅。到公元690年,则天皇后直接自称圣神皇帝,国号为周。改元天授。此时的武则天除唐高祖(李渊)外,已经历了大唐四帝,成为封建社会和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以千古一女帝的气魄、睿智、才华和坚毅,纳谏用贤,协助高宗,扶助中宗、睿宗和亲自治理国家50年。是武周皇帝开创了殿试的先河,亲自考试贡士;是武周皇帝允许九品小官和百姓自行荐举;是武周皇帝改官制,规定五品官可升入士流;是武周皇帝减赋税、轻徭役;是武周皇帝督修了《姓氏录》。这些都是大唐国度开明、开放,公平、公正,社会稳定繁荣向上的延续和体现。直到武周皇帝死后近50年唐玄宗(李隆基)后期,才出现了安史之乱,大唐盛世的光环才略显暗淡。
二、建造技艺

这座大佛是大唐国师善导监制的,《像龛记》中保留了一些“支料将”的名字,他们是李君瓒、成仁威和姚师积。他们的名字对世人是那么生疏,而那些为雕造这座大佛而付出毕生精力的匠师们更是默默无闻。为什么他们没有像米开朗琪罗、罗丹一样留下辉煌的名字?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匠师社会地位低下的原因。然而他们创造的奇迹、创造的辉煌为人类留下了大唐文化的精粹。
这座卢舍那大佛是龙门石窟中艺术水平最高、整体设计最严密、规模最大的一处。龙门西山的奉先寺是唐高宗咸亨三年开始修建的,共花了三年零九个月完成。它供奉的主神为卢舍那佛,“卢舍那”的意思就是智慧广大,光明普照,民间又称他为报身佛,除此之外还有肋侍菩萨两尊,佛弟子、金刚、神王各两尊,高度则逐渐降低,造成一种众星捧月的效果。

整个像龛东西进深38.7米,南北宽33.5米,由西京实际寺善导禅师等人主持修建。主像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 米,头部高4 米,发髻呈波纹状,面部丰满圆润,眉如弯月,目光慈祥,眼睛半睁半合,俯视着脚下的芸芸众生,嘴边微露笑意,显出内心的平和与安宁。他的表情含蓄而神秘,严肃中带有慈祥,慈祥中透着威严,威严中又有着一种神圣与威武,是一个将神性和人性完美结合的典范。大佛端坐于八角束腰莲花座上,身披袈裟,衣纹简洁清晰而流畅,背光华美而富于装饰性,烘托出主像的严整圆润。

大佛依山而坐,居高临下,使前来瞻仰的人们需登到半山腰才可见到大佛,增添了人们的崇敬之感。卢舍那大佛至今上半身保存完好,下半身虽然手足有些残破,但其整体所显示的当时佛雕的高超技艺仍令人叹服。
三、名称来源

传说卢舍那佛像是按照武则天的形象塑造的。
在佛教中,卢舍那是报身佛。卢舍那这个名字其实就是法身“毗卢遮那”的简称,释迦如来在立名时,把他的报身和法身立在同一个名中,表示法、报不二。

佛有三身,法身即是最本质、最圆满的智慧,是无相可言的。法身佛就是宇宙的人格化,一切佛的智慧和宇宙本身平等不二,所以一切佛的法身根本无分别,都是摩诃毗卢遮那佛(汉译为 大日如来)。

报身是佛的修行依因果感召而来的报应身,是修行圆满、大彻大悟的表现。阿弥陀佛、药师佛等都属于报身佛,卢舍那如来也是。释迦如来原本是莲华藏世界中,卢舍那座下的十地菩萨,也是卢舍那的化身、分身之一,他来到娑婆世界,依照法门修行而成就了卢舍那的报身。
释迦牟尼佛则是化身。他以卢舍那化身的身份,来到娑婆世界示现成佛。一切佛像实际上都是以他为根本原型而塑造的,包括我们不曾见过的阿弥陀佛、药师佛、卢舍那佛,甚至毗卢遮那佛等等。

20世纪20年代,瑞典汉学家喜龙仁写了一本有关龙门石窟的专著,对龙门石刻艺术给予很高的评价。过去西方学者总是用鄙视的眼光看待东方的雕刻艺术,而喜龙仁在深刻透析过龙门石窟的雕刻艺术后,认为东方雕塑更具“整体平静的和谐”。

C. 该如何保护石窟艺术

、政府提供充足的资金,以维护保养,并且建立一支专业化的长期负责的文物维护队伍。
2、控制参观游客的数量,轮回开放可参观处。
3、采用高科技手段保养石窟造像。碑刻、壁画。及时探测文物的病灶、内伤。加以修复。
4、采取国际合作,借鉴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文物保养新技术、新方法

下面的可以参考一下:
云冈石窟2窟现状调查的内容和方法
闫宏彬 黄继忠
--------------------------------------------------------------------------------
阅读次数: 3149 发布时间:2008年4月16日
默认字体 9pt 10pt 11pt 12pt 13pt 14pt 15pt 16pt 17pt 18pt 20pt 25pt

云冈石窟是国务院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2001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云冈石窟开凿于北魏时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是佛教传入中原的经典巨作,也是那个时期民族大融合的见证,以其规模宏大、雕像奇伟精绝冠于一世,现有大小洞窟242个,造像51000余尊。长期以来在各种自然营力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石窟风化严重。
1938~1942年日本学者长广敏雄等人曾对云冈石窟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细致的调查工作,其研究成果——《云冈石窟》至今仍是研究云冈石窟的权威著作,但是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石窟的保存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况且该书仅有日文版,目前国内仅存3套,不便查阅。1961年赵不忆等人对云冈石窟的病害情况做了较为全面的调查,开了石窟病害调查之先河。在此之后还有许多前辈从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角度研究了云冈病害的机理和控制因素。至目前为止,尚没有全面的洞窟现状和病害情况的调查报告,文物保护面临着家底不清的尴尬局面,同时也不利于后人了解洞窟病害的发展过程。
为此,我们于2006年4月开展了2窟现状试验调查工作,意图在全面总结前人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制定一套适合于云冈石窟的现状和病害调查描述的体系和方法,进而对云冈石窟开展全面的调查,建立完整的洞窟档案体系和病害风险评价体系,明确不同病害的形成机理和控制因素,从而合理地调配科研和保护的力量,选择更为有效和细致的保护方法和材料,制定出将来较长一个时期保护和修复的计划。本文着重介绍本次洞窟病害调查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该项工作分为制定病害描述标准语言、病害和现状描述、绘制病害分布图、资料调研、检测分析等几个部分。
首先,我们综合了前人关于病害的认识和实地观察的结果,按成因的不同,如外来物质造成的、石质本身缺陷造成的、水引起的、大气污染造成的、盐类活动造成的、不恰当修复造成的等,从较为宏观的尺度制定了云冈石窟砂岩病害描述的标准术语,从容易观察判定的形态学角度,明确了各种病害判定依据。
病害的分类同时也是病害严重或危险等级的划分依据。如酥松的鳞片状脱离是较为危险的并且不易修复和控制的一类病害,而层状脱离和鳞片状脱离虽有相似的成因,却远不及鳞片状脱离危险,并且可以通过适当的方法修复,而这类病害继续发展的结果,会形成表面平滑的侵蚀带,造成雕刻表面信息的完全丧失。
制定了病害描述的标准后,我们结合 “云冈石窟洞窟调查”的研究成果,参照考古方面的习惯,制定了洞窟保存现状的描述的规范,主要内容涉及洞窟的形制、造像的内容、保存情况、病害情况等,对残存的泥塑和彩绘内容、施工工艺、保存情况、病害情况亦进行描述。
洞窟测绘图是绘制病害分布图的基础。60年代长广敏雄等人的实测图(正投影)虽与现在的实际情况略有出入,但变化不是很大,同时变化正好反映了半个世纪以来雕刻的变化情况。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原来的纸张已经发黄,字迹和线条也有些模糊,不能直接使用。为此,我们首先把图纸扫描到计算机中,然后用图像处理软件做了净化处理,去掉了影响图像质量的噪点,用专门的矢量化软件处理后,得到了较为满意的矢量化的测绘图,与在洞窟内的实际测量结果比较,图形的尺寸是准确的。
为了保证病害图的准确性,同时也为了直观表现洞窟的现状,光在测绘图上手工标明病害情况,或直接将手工测绘图数字化,都是明显不能满足要求的。为此我们试图将影像图叠在实测图的下方,然后绘制病害图。但是,实际过程中,无法用普通摄影方法完全解决镜头球差和色差。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后在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刘建国老师的帮助下,应用全站仪和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和地理信息处理软件,成功解决了这个难题。得到的洞窟照片是令人满意的,基本可以和实测图对应。
在图形处理软件中,将纠偏拼对后的照片叠放在矢量化的实测图的下方,配合实测的手工病害图,就可以在矢量化的实测图上画出准确的病害分布区域,然后就可以用图例填图了,应该指出的是,要将各类病害图分层绘制,这样将来使用时就可依据不同的需要,屏蔽或显示相应的图层,得到所需要的图了。
病害面积的量算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求积笔,输入图纸比例,沿病害边界走一遍就可量算出该区域的面积;另一种是通过地理信息软件,也可以很方便地计算出所选区域的面积,病害图矢量化以后,我们将病害面积也加入到病害描述中去,这样病害描述就更为科学了。
完整的病害调查报告还应包括下述内容:①雕凿年代、开凿背景、形制和内容;②历史、艺术、科技价值的评估;③历代修建和维护情况、破坏情况;④解放后加固修复实验和工程的名称、时间、主要内容、实施者、具体位置、效果评价;⑤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情况,如地貌、地层岩性、层理、节理分布、地下水活动情况等;⑥岩石(砂岩和泥质页岩)物理化学特性,如:岩石的孔隙度、粒度、容重、比重、力学强度、抗压、抗剪性能、导热性能、热胀性能、吸水性能、透水性能、毛细吸水性能等,胶结物的成分、结构和性质,特别是岩石的劣化机理和耐候性能等;⑦区域气候和水文;⑧环境污染情况,主要包括降尘(量、成分)和污染气体(SO2、CO2、NOx等);⑨病害检测分析,结构、化学成分、矿物组成等。由于前人已经作了大量的工作,上述资料通过调研基本完备,需补充的主要有岩石(砂岩和泥质页岩)的导热性能、热胀性能,病害的检测分析,病害监测等。
病害描述与病害图结合,就能客观地评价洞窟内各种病害的分布规律,再配合检测及监测的结果,我们可以了解病害的成因和控制因素,进而针对每个洞窟甚至是每个位置的不同病害提出相应治理和控制方法。例如:平滑状侵蚀往往位于洞窟的下盘壁面(距现地面高度约3米左右),调查原始档案发现洞窟内的原始地面高于现在80厘米左右,云冈砂岩的毛细水高度约为2米,洞窟北壁原有一泉水直接出露在洞窟内,气象观测结果表明云冈所处位置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干旱风大。因此,我们认为:洞窟下盘在毛细水的作用下长期潮湿,又由于风力作用发生干湿交替的过程是造成该洞窟下盘壁面严重侵蚀的主要原因。为此最为有效治理方法应该是降低毛细水作用的高度,而砂岩的毛细水上升高度是砂岩的一个基本性质,除非用附加的材料来改变它,而许多研究成果又证明这不是一个明智的方法,所以唯一的解决方法只有降低窟内的地面和地下水位,实际上我们已经在60年代进行了类似的处理,将地面下降了80厘米,同时将2窟泉水降低1米左右,沿暗沟排出窟外。事实证明这种方法是非常有效的。
对文物本体实施现状和病害调查是文物保护的客观要求,针对单体文物由于其体量较小,一般容易实现,对于像石窟寺这样体量较大、自身结构和保存环境条件都很复杂的文物来说,无疑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更需要广大基层工作者甘于寂寞、乐于奉献的精神和责任感。国内目前已有许多兄弟单位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如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克孜尔石窟等,本文亦不是最终的调查报告,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主要由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投资维修,成立法定专门机构实施保护管理。1952年成立“大同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下设“大同市古迹保养所”。1953年更名为“山西云冈古迹保养所”。 1957年5月更名为“山西云冈文物管理所”。1959年3月更名为“山西云冈石窟文物保管所”。1964年5月山西省人民委员会设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云冈石窟”保护标志,该标志以大理石碑镶嵌于山门东侧墙上。1989年9月大同市人民政府发文,决定成立“山西云冈石窟文物研究所”。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主要采取以下措施进行保护管理:

1.依法保护
现行有关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有关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山西省文物保护实施细则》、《山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办法》、《大同市云冈石窟保护管理条例》。

2.公布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保护范围
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云冈石窟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5年2月,首次划定保护范围,包括重点保护区、安全保护区与地下安全线三部分,制定了安全规则;1989年,大同市人民政府颁发了国土使用证,计510723.883m2;1995年8月,制定《云冈石窟规划》时,根据周围环境的变化情况,调整和修订了云冈石窟的保护范围及保护措施。即在原有保护范围的基础上增加了绝对保护区,扩大了原重点保护区,安全保护区更名为建设控制地带,其中增设了环境控制区。这样使得绝对保护区、重点保护区、建设控制地带以及地下安全线形成“上、中、下立体交叉保护与近、中、远多层保护体系”。

《云冈石窟规划》中的绝对保护区、重点保护区和地下安全线(地下安全线是因周围煤矿众多,为防止地下掘进而设它),属于世界遗产保护概念中的“保护范围”,因云冈石窟环境条件特殊,在具体管理方式上依条件不同又作了细微划分。建设控制地带与环境控制区,属“缓冲区”,也因具体条件不同而作了进一部划分。

3.石窟维修保护
建国以来,云冈石窟的广大文物保护工作者,一贯坚持在保护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不同时期影响石雕保存的主要因素,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云冈石窟维修保护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0-1973),这一阶段主要是建立健全保护机构,进行了大量的保护试验工程,维修加固了部分洞窟,也培养了保护人才。

1950年国家文物局组织有关专家对云冈石窟进行勘测调查,1955年正式成立专门保护机构,1960年国家文物局召开“云冈石窟保护会议”,拉开了云冈石窟科学保护的序幕。

60年代,技术人员应用“丙烯酸脂类”先后对第1窟塔柱、第10窟、第11窟前立壁的佛龛座、佛头部进行化学灌浆粘接,取得了一定效果。同时,科学保护人员应用环氧树脂进行了大量的粘接试验,并将研究成果应用在第1窟门拱、第23窟、第28窟的裂隙灌浆加固中,还对一些残断落石进行了归安粘接。在此基础上,又结合传统的拉锚支护技术对1、2窟前立壁进行了锚杆加固和混凝土浇铸支护。这些试验工程为70年代大规模洞窟加固工程提供了依据和方法,同时使保护方面的人才得到了锻炼。

第二阶段(1974-1989),主要解决石窟的稳定性的问题。

1974-1976年,对五华洞(9-13窟)和昙耀五窟(16-20窟)实施围檐裂隙灌浆加固、锚杆牵拉、钢筋砼框架结构料石支护;窟顶窟前做了排水工程;整修了保护性围墙以内的环境(包括1-4窟的围墙、5、6两窟木结构窟檐的防腐工程);发掘清理1-4窟;并进行了石雕风化的监测和地下震动的测量工作。工程中大规模应用的“石窟围岩裂隙灌浆粘接加固”的研究成果于1978年获得国家科学大会奖,并且推广到国内一些石窟的加固中,如甘肃的麦积山石窟、重庆的大足石刻等。

三年工程以后,又陆续对其他洞窟进行了加固,并恢复了一度中断的窟区小气候监测和环境状况监测,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云冈石窟的稳定性问题已基本解决。

第三阶段(1990-1995),主要是石雕防风化综合治理及相关研究。

1990年,在云冈石窟召开了“云冈石窟石雕风化治理规划”专家论证会,1991年成立“八五”工程领导组。随后在中央和省、市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分别拨款,从1991年到1995年,展开了大规模的石雕防风化综合治理。主要工程有:加固14窟、13窟西无名窟、29-31窟、32-5、33-1、33-6等洞窟;山顶防渗排水;降低并硬化窟前地面;修建保护性围墙;修建7、8保护性窟檐及其它改善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关的综合性治理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研究方面主要是与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合作:
1991年在窟顶建立了全自动气象站。
进行了大气环境质量,特别是粉尘的监测工作。结果表明云冈石窟及洞窟内外降尘与漂尘超标,这些数据为研究制定有效合理的防护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有力地说明了治理环境的必要性。
在5、12、16窟安放了半自动温湿度记录仪。
对石雕表面盐分及颜料进行分析研究,为清洗盐分及颜料的保护提供了依据。
对19窟窟檐建造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19窟窟檐设计草案。
1992年10月10日-1992年10月29日举办“石窟遗址管理培训班”。

第四阶段(1995至今),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进行环境治理。

云冈石窟文物研究所自成立以来一贯重视环境治理工作,1987年成立了绿化队,在窟区做了大量的绿化工作,使窟区绿化面积占总面积的50%强。

大同市是中国的主要产煤基地。位于石窟前面的109国道云冈段是煤炭外运的主要道路之一,运煤车辆川流不息,造成窟区大气环境指标严重超标。研究表明,煤尘沉积在石雕表面与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水作用加速石雕的风化。为彻底扭转这种局面,保护云冈石窟文物安全,国家于1998年投资2亿元人民币新建运煤专线,同时改造原有109国道云冈段,使之成为一条旅游专线,从而大大地改善了云冈石窟的旅游环境。

1.采用现代检测手段进行监测、建档
从六十年代起,先后采用钻探、物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方法对石窟的地质构造、裂隙发育情况进行了勘测调查;采用?散射探测石雕风化层和岩石含水量;应用差热分析、X衍射、X荧光、红外光谱、偏光显微镜、化学分析等手段测试分析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化学组成及结构;分析研究石雕表面盐分和颜料;利用近景摄影技术建立洞窟档案;同时建立气象站,对石窟区的小气候进行多年监测;针对近年来大气污染日益严重的问题,从1988年起,开始监测石窟区的环境污染状况,做了酸性气体和煤尘对石雕风化的影响研究。通过几十年的研究,初步摸清了石窟气候变化的规律,找到了影响石雕保存的主要因素,为更加科学的保护云冈石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维修保护现行技术手段
云冈石窟的维修保护严格遵守“不改变原状”即尽最大可能保存文化遗产的真实性的原则,采用传统手法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在窟龛岩体加固中,主要采取支护、锚杆加固等工程方法,对裂隙进行化学灌浆粘接处理。在水害治理方面,主要采取堵截、引导、铺设防水层、大规模改善周边环境等方法。在污染治理方面,主要采取环境绿化、修建窟檐、消除主要污染源的方法进行综合治理。同时积极开展化学保护材料的研究,以期解决云冈石窟石雕表面防风化的问题。

3.窟区安全保卫工作
1986年我所正式成立保卫科,全面负责窟区的文物及游客的人身安全,维护正常的游览秩序。1995年成立云冈石窟文物安全警卫队。现有专职保卫干部4人,警卫队员20人,负责对窟区昼夜巡逻。

1996年始安装云冈石窟文物安全技术防范系统,该工程正在进行之中,此工程的完成必将进一步加强窟区的安全保卫工作。

D.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有关知识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的方形或圆形浅穴式房屋发展到现在,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修建在崇山峻岭之上、蜿蜒万里的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建于隋代的河北赵县的安济桥,在科学技术同艺术的完美结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桥梁科学的前列;现存的高达67.1米的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是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北京明、清两代的故宫,则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规模建筑群。至于我国的古典园林,它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它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这一系列现存的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象一部部石刻的史书,让我们重温着祖国的历史文化,激发起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同时它也是一种可供人观赏的艺术,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我国古代的建筑艺术也是美术鉴赏的重要对象。而要鉴赏建筑艺术,除了需要理解建筑艺术的主要特征外,还要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些重要特点,然后再通过比较典型的实例,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

一、巧妙而科学的框架式结构
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因为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木构架结构,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墙倒屋不塌”这句古老的谚语,概括地指出了中国建筑这种框架结构最重要的特点。这种结构,可以使房屋在不同气候条件下,满足生活和生产所提出的千变万化的功能要求。同时,由于房屋的墙壁不负荷重量,门窗设置有极大的灵活性。此外,由这种框架式木结构形成了过去宫殿、寺庙及其它高级建筑才有的一种独特构件,即屋檐下的一束束的“斗拱”。它是由斗形木块和弓形的横木组成,纵横交错,逐层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这种构件既有支承荷载梁架的作用,又有装饰作用。只是到了明清以后,由于结构简化,将梁直接放在柱上,致使斗拱的结构作用几乎完全消失,变成了几乎是纯粹的装饰品.

二、庭院式的组群布局
从古代文献记载,绘画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现存的古建筑来看,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一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家中主要人物,或者应和外界隔绝的人物(如贵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离外门很远的庭院里,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宋朝欧阳修《蝶恋花》词中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字句,古人曾以“侯门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处,就都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

同时,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北京故宫的组群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体现这一组群布局原则的典型实例。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它最便于根据封建的宗法和等级观念,使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在住房上也体现出明显的差别。中国的这种庭院式的组群布局所造成的艺术效果,与欧洲建筑相比,有它独特的艺术魅力。一般地说,一座欧洲建筑,是比较一目了然的。而中国的古建筑,却象一幅中国画长卷,必须一段段地逐渐展看,不可能同时全部看到。走进一所中国古建筑也只能从一个庭院走进另一个庭院,必须全部走完才能看完。北京的故宫就是最杰出的一个范例,人们从天安门进去,每通过一道门,进入另一庭院;由庭院的这一头走到那一头,一院院、一步步景色都在变换,给人以深切的感受。故宫的艺术形象也就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脑海中了。

三、丰富多采的艺术形象
如前所述,建筑不仅仅是技术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中国古代建筑经过长时期的努力,同时吸收了中国其他传统艺术,特别是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的特点,创造了丰富多采的艺术形象,并在这方面形成了不少特点。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1、富有装饰性的屋顶
中国古代的匠师很早就发现了利用屋顶以取得艺术效果的可能性。《诗经》里就有“作庙翼翼”之句,说明三千年前的诗人就已经在诗中歌颂祖庙舒展如翼的屋顶。到了汉朝,后世的五种基本屋顶式样——四面坡的“庑殿顶”,四面、六面、八面坡或圆形的“攒尖顶”,两面坡但两山墙与屋面齐的“硬山顶”,两面坡而屋面挑出到山墙之外的“悬山顶”,以及上半是悬山而下半是四面坡的“歇山顶”就已经具备了。我国古代匠师充分运用木结构的特点,创造了屋顶举折和屋面起翘、出翘,形成如鸟翼伸展的檐角和屋顶各部分柔和优美的曲线。同时,屋脊的脊端都加上适当的雕饰,檐口的瓦也加以装饰性的处理。宋代以后,又大量采用琉璃瓦,为屋顶加上颜色和光泽,再加上后来又陆续出现其它许多屋顶式样,以及由这些屋顶组合而成的各种具有艺术效果的复杂形体,使中国古代建筑在运用屋顶形式创造建筑的艺术形象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成为中国古代建筑重要的特征之一。

2、衬托性建筑的应用
衬托性建筑的应用,是中国古代宫殿、寺庙等高级建筑常用的艺术处理手法。它的作用是衬托主体建筑。最早应用的并且很有艺术特色的衬托性建筑便是从春秋时代就已开始的建于宫殿正门前的“阙”。到了汉代,除宫殿与陵墓外,祠庙和大中型坟墓也都使用。现存的四川雅安高颐墓阙,形制和雕刻十分精美,是汉代墓阙的典型作品。汉代以后的雕刻、壁画中常可以看到各种形式的阙,到了明清两代,阙就演变成现在故宫的午门。其它常见的富有艺术性的衬托性建筑还有宫殿正门前的华表、牌坊、照壁、石狮等。

3、色彩的运用 中国古代的匠师在建筑装饰中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这个特点是和中国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分不开的。因为木料不能经久,所以,中国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用榫卯结合的关接,同时增加美观,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以后又用丹红装饰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处绘制彩画。经过长期的实践,中国建筑在运用色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在北方的宫殿、官衙建筑中,很善于运用鲜明色彩的对比与调和。房屋的主体部分、也即经常可以照到阳光的部分,一般用暖色,特别是用朱红色;房檐下的阴影部分,则用蓝绿相配的冷色。这样就更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一种悦目的对比。朱红色门窗部分和蓝、绿色的檐下部分往往还加上金线和金点,蓝、绿之间也间以少数红点,使得建筑上的彩画图案显得更加活泼,增强了装饰效果。一些重要的纪念性建筑,如北京的故宫、天坛等再加上黄色、绿色或蓝色的琉璃瓦,下面并衬以一层乃至好几层雪白的汉白玉台基和栏杆,在华北平原秋高气爽、万里无云的蔚蓝天空下,它的色彩效果是无比动人的。当然这种色彩风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与北方的自然环境有关。因为在平坦广阔的华北平原地区,冬季景色的色彩是很单调严酷的。在那样的自然环境中,这种鲜明的色彩就为建筑物带来活泼和生趣。基于相同原因,在山明水秀、四季常青的南方,建筑的色彩一方面为封建社会的建筑等级制度所局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南方终年青绿、四季花开,为了使建筑的色彩与南方的自然环境相调和,它使用的色彩就比较淡雅,多用白墙、灰瓦和栗、黑、墨绿等色的梁柱,形成秀丽淡雅的格调。这种色调在比较炎热的南方的夏天里使人产生一种清凉感,不像强烈的颜色容易令人烦躁。从这里也可知道,我国古建筑的色彩的运用,除了上面提到的两种主要格调外,随着民族和地区的不同,也有一些差别。中国古代建筑的类型很多,主要有宫殿、坛庙、寺观、佛塔、民居和园林建筑等。其中宫殿与园林建筑的成就最为突出。所以,这里着重欣赏宫殿建筑和园林艺术。

一、宫殿 自www.netbian.com彼岸社区
自www.netbian.com彼岸社区
我国由于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历代帝王为了满足其骄奢淫逸的生活和维护其统治的威严,往往大兴土木,营建各种宫室殿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兴建的阿房宫,就已达到惊人的规模。西汉初年修建的未央宫,宫城周围达8900米。汉高祖刘邦曾因见到这座宫殿建筑的奢华而动怒,主持这一工程规划的萧何说:“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无以重威。”这说明统治阶级已经认识到,规模宏大的宫殿建筑也可以作为巩固其政权的一种工具。萧何的这个看法,使以后历代帝王更加重视都城和宫殿建筑。所以,秦汉以后,宫殿建筑始终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可惜许多宫殿建筑都已成为遗迹。现在保存下来的规模最大、最完整、也是最精美的宫殿建筑,首推北京的故宫。 自www.netbian.com彼岸社区
自www.netbian.com彼岸社区
整个故宫规模宏大,极为壮观。仅以宫殿的核心部分紫禁城为例,它东西长760米,南北长960米,占地72万多平方米。根据宫廷建筑的一般习惯,故宫也可以分作皇帝处理政务的外朝和皇帝起居的内廷两大部分。故宫中的乾清门,就是外朝和内廷之间的分界线。外朝以“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主,前有太和门,两侧有文华殿和武英殿两组宫殿。内廷以“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它的两侧是供嫔妃居住的东六宫和西六宫,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三宫六院”。故宫的这种总体布局,突出地体现了传统的封建礼制“前朝后寝”的制度。而整个故宫的设计思想更是突出地体现了封建帝王的权力和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例如,主要建筑除严格对称地布置在中轴线上外,特别强调其中的“三大殿”,“三大殿”中又重点突出举行朝会大典的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为此,在总体布局上,“三大殿”不仅占据了故宫中最主要的空间,而且它前面的广场面积达2.5公顷,有力地衬托出太和殿是整个宫城的主脑。再加上太和殿又位于高8米分作三层的汉白玉石殿基上,每层都有汉白玉石刻的栏杆围绕,并有三层石雕“御路”。使太和殿显得更加威严无比,远望犹如神话中的琼宫仙阙,气象非凡。至于内廷及其它部分,由于它们从属于外朝,故布局比较紧凑。 自www.netbian.com彼岸社区
自www.netbian.com彼岸社区
此外,还应当指出的是,故宫是最能体现建筑是一种时间与空间的持续性艺术的最好的例子。人们从天安门一步步走进故宫,穿过端门和午门时,两旁是一间间重复出现的朝房,再进去就是太和门和“三大殿”,这一系列建筑、特别是其中的三大殿仿佛是一部乐章中的一个重要乐段。然后又出现“后三宫”。它们是大同小异建筑的不断的重复,可说是又一个乐段,或者说是乐曲主题的“变奏”。而每一座宫殿的本身,也都是由许多构件形成的重复。至于东西两侧比较低矮的廊、庑、楼、门等建筑则犹如配合主调的伴奏。这样,人们漫步故宫中的感受,是在时间进程中对一系列连续的空间序列印象所产生的总和,这与乐曲的艺术效果是很相象的,所以,整个故宫,就象一部大型的、凝聚的乐章。 自www.netbian.com彼岸社区
自www.netbian.com彼岸社区
当然,整个故宫建筑由于是为体现帝王的政治权力而服务的,因而不可避免的产生严正而刻板的缺点,但是,从故宫建筑群的整个建筑艺术来说,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殊风格和杰出成就,是世界上优秀的建筑群之一。而这一杰作,从明代永乐年间创建后,五百余年中,不断重建、改建,动用的人力和物力是难以估计的,真可谓“穷天下之力奉一人”。所以,这宏伟壮丽的故宫,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 自www.netbian.com彼岸社区
自www.netbian.com彼岸社区
古典园林中国现存的著名古典园林数量不少,多数是明、清两代的遗物。而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则集中在江南。前人有所谓“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评语。我国建筑界也认为“中国古典园林精华萃于江南,重点则在苏州,大小园墅数量之多、艺术造诣之精,乃今天世界上任何地区所少见。”之所以形成这一情况,主要是因为从春秋以来,苏州一直是我国南方的重要城市,它具有物质丰裕、文化发达、山明水秀的优越条件,自晋室南迁以后直至清代,历代贵族官僚不断地在苏州建造供他们享受的园林。因此,现存的苏州古典园林相当可观。在刘敦桢的《苏州古典园林》一书中论述的古典园林就有十五处(拙政园、留园、狮子林、沧浪亭、网师园、怡园、耦园、艺圃、环秀山庄、拥翠山庄、鹤园、畅园、壶园、残粒园、王洗马巷某宅庭院)其中,最为著名的拙政园、留园、狮子林、沧浪亭和网师园,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在江南其他地方和北方地区,至今也保存着一些著名的古典园林,北京的颐和园和北海,以及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就是北京地区最著名的古典园林。不论是南方的还是北方的古典园林,也不论是封建帝王的皇家宫苑,还是官僚、地主、富商的私人花园,尽管由于地区和园主在政治、经济上所处的地位不尽相同,而在园林的规模、风格等方面表现出各自的特点,但是,它们都是为满足封建统治阶级的享乐生活而建造的,在园林布置和造景的艺术手法上有许多共同之处。这些共同之处,构成了具有浓厚的诗情画意的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从我们欣赏古典园林艺术的角度来讲,下面的一些造园艺术手法,是应当特别加以指出的。
http://www.netbian.com/topic_10039_1.html

1。结合实例叙述我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色?
1.大屋顶
2.门
3台楼
4.高台
5.墙
建筑群的艺术特色,和谐,含蓄,宁静,内向。
(1)选址:人们以最大的限度发挥其建筑基地的优点,弥补不足。
(2)布局:受中庸之道的影响,对天圆地方等诸多传统学说的遵从,中国的传统建筑除休闲的园林外,多是中轴对称,这在大型建筑群上显得尤为突出。即使受地形限制,也要想办法对称。达到心理和意念上的平衡。
例子:北京的紫禁城的规划和布局突出这一点。

(3)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架为主,也决与之对应的平面和外观。
古代木构架式:穿斗式(受空间限制,节省材料,抗震)
抬梁式(长江以北)
井干式(林区适用)
木架结构的特点:
A. 结构灵活,易于拆装
B. 坚固与柔韧并举,适应性强
C. 取材容易,便于加工
(4)斗拱
斗拱在中国木构架建筑的发展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它的演变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形制演变的重要标志,也是鉴别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年代的一个重要依据。
斗拱在中国古建筑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它位于柱与梁之间,由屋面和上层构架传下来的荷载,要通过斗拱传给柱子,再由柱传到基础,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
二、它向外出挑,可把最外层的桁檀挑出一定距离,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造形更加优美、壮观。
三、它构造精巧,造形美观,如盆景,似花兰,又是很好的装饰性构件。
中国官式建筑所特有的结构之一。
东汉和三国时期技术相当成熟。
元清以退化。
由于森严的等级制度,斗拱只出现在宫殿,庙宇等官式建筑上,斗拱以成为衡量建筑的等级标准之一。 http://iask.sina.com.cn/b/9699693.html?SHID=1194225653.798

E. 怎样保护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的保护比较复杂,首先是控制游客数量,其次是保护周边环境,三则要治理病害,防止风化。

F. 关于大同的历史

大同,在大禹划分九州的时代,是属于古冀州的,靠近九州的边界,离北方游牧民族非常近。是华夏族与北狄的交接地带。等到商朝的时候,商朝开国君主在今天大同南部地区,分封了一个国家,叫代国,他跟商朝王室一样,姓子。

代国的历史从商朝初年一直到战国初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代国以北就完全是游牧民族的领地,史书记载,这些部落有东胡、林胡、娄烦等几个不同的民族。等到战国时期,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灭亡了代国,其领土就跟这些游牧名族接壤,经常受到他们的侵扰。

不久,赵国就建立了强大的骑兵部队,凭借这支部队,赵国军队将东胡,林胡,娄烦这个几个民族从大同地区驱逐了出去,并在山西北部、内蒙古南部,建立了三个郡,云中郡、雁门郡和代郡,并建立了大同历史上第一座城市——平城。后来,赵武灵王的墓也建在了大同下面的灵丘县。

西汉初年,刚刚建立汉朝的汉高祖刘邦在大同白登山,被匈奴冒顿单于四十万骑兵,围困了七天七夜。据说,最后靠陈平献美人计而逃脱。从此,一直到汉武帝时期,七十多年,汉朝和匈奴一直是以和亲政策为主。

等到汉武帝时期,大同是边关重地,飞将军李广也长期在大同一代同匈奴作战。

大同,在大禹划分九州的时代,是属于古冀州的,靠近九州的边界,离北方游牧民族非常近。是华夏族与北狄的交接地带。等到商朝的时候,商朝开国君主在今天大同南部地区,分封了一个国家,叫代国,他跟商朝王室一样,姓子。

代国的历史从商朝初年一直到战国初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代国以北就完全是游牧民族的领地,史书记载,这些部落有东胡、林胡、娄烦等几个不同的民族。

正是由于大同是山西北部难得的一块平原,而且又紧靠游牧民族所占据的蒙古高原,是他们进入中原地区的门户。所以历史上,这里一直是中原民族和游牧民族争夺的焦点。

等到三国时期,这里重新被游牧民族乌桓和鲜卑占领,平城逐渐成为废墟。等到南北朝时期,蒙古高原上的鲜卑族逐渐强大起来了。他们建立了北魏王朝,他们在汉代遗址之上,重新修建了平城。公元398年,北魏帝国正式迁都平城,大同开始了他作都城的历史。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事情,是北方游牧民族和汉族大融合的一段时期,也是佛教、道教、儒家文化大融合的一段时期。大同作为北魏帝国的首都,见证了一段历史。

在辽代,大同作为这里的地名被正式确定下来,一直到现在。看来,游牧民族对大同世界,也是非常的向往。

明代,大同终于又回归汉民族政权的统治之下。但也意味着,他又成为边塞之地,杀戮的战场。更重要的是,自明成祖迁都北京之后,这里成为保卫北京最重要的军事重症,将会承担更多的冲击。

1453年,蒙古大军入侵大同,皇帝明英宗帅50万大军御驾亲征,如同汉高祖一样,又被包围了。但这一次,他没有刘邦那样幸运能够逃脱,而是全军覆没,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悲惨的俘虏皇帝之一。

明代,大同对北京太重要了,所以这里留下了坚固的城墙。城墙的夯土是如此的结实,以至于建国后一直没有拆除完毕。当城墙砖被后人渐渐拿去建房子之后,就剩下黄黄的土墙了。

这种状况持续了好多年,曾经让大同的市容大受影响。近年来,大同重新维修了城墙,加添城墙砖,重修城楼,让大同城墙的雄姿重现于世。

(6)造像治理扩展阅读

大同在历史上一直是中国北方的中心城市,素有“三代京华,两朝重镇”之称。大同自古为军事重镇和战略重地,是兵家必争之地。曾发生上千次大小战事。大同境东北的采凉山是汉代刘邦与匈奴奋战七昼夜的战场;金沙滩(今属朔州界)是杨家将血浴沙场的故址。

大同是民族融合的大平台,在促进中华民族大融合上功绩卓著;是都城建设的里程碑,北魏平城的城市建设独具特色;是改革创新的大舞台,北魏平城时代的重大政治、文化改革,影响深远,荫及盛唐;是佛教中国化的先行者,佛教的政治化、本土化是从平城时代开始的;

是古都艺术的新模式,无论是北魏时代的云冈石窟,还是辽金时代的华严寺、善化寺等,均堪称旷世精品,开创了大同模式;大同还是军事防御的大前沿。大同是在中国历史上地位显著的古都、艺都、佛都、军都、融合之都、改革之都。

G. 关于文成公主的故事

公元复641年,24岁的文成公主在江夏王制李道宗的护送下前往遥远的吐蕃和亲,唐太宗李世民为了弥补文成公主远嫁的辛苦,给她准备了十分丰厚的嫁妆。不仅有许多金银财宝,绫罗绸缎。还有许多蔬菜和谷物的种子。

除此之外,还带了大批的关于医学、农学、天文地理等各个方面的书籍前往吐蕃。文成公主出嫁的消息传到吐蕃,从唐朝边境到吐蕃境内,一路都有人在接应,每个地方都会文成公主准备好了牦牛、食物、水源等各种需要的东西,为文成公主的和亲之旅准备的妥妥当当。

松赞干布对文成公主也十分重视,亲自从从逻些赶到柏海迎接。于是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盛大的婚礼也在柏海举行了。

(7)造像治理扩展阅读:

文成公主入藏的主要功绩:

1、文成公主入藏,唐蕃之间的友谊有了很大的发展。

2、文成公主的博学多能,对吐蕃国的开化影响很大。

3、巩固了唐朝的西陲边防,更把汉民族的文化传播到西藏,西藏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也藉由大唐文化的营养得以长足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文成公主

H. 一城人文典故,传承楚汉文化,千年魅力楚都,颂扬时代精神,弘扬豆腐

东坡肉
苏东坡在杭州做刺史的时候,治理了西湖,替老百姓做了一件好事。
西湖治理后,四周的田地就不怕涝也不愁旱了,这一年又风调雨顺,杭州四乡的庄稼得了个大丰收。老百姓感谢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好处,到过年时候,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
苏东坡收下很多猪肉,叫人把它切成方块,烧得红红的,然后再按治理西湖的民工花名册,每家一块,将肉分送给他们过年。
太平的年头,家家户户过得好快活,这辰光又见苏东坡差人送肉来,大家更高兴:老的笑,小的跳,人人都有夸苏东坡是个贤明的父母官,把他送来的猪肉叫做“东坡肉”。
那时,杭州有家大菜馆,菜馆老板见人们都夸说“东坡肉”,就和厨师商量,把猪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酥的;挂出牌子,也取名为“东坡肉”。
这只新菜一出,那家菜馆的生意就兴隆极了,从早到晚顾客不断,每天杀十头大猪还不够卖呢,别的菜馆老板看得眼红,也学着做起来,一时间,不论大小菜馆,家家都有“东坡肉”了。后来,经过同得公认,就把“东坡肉“定为杭州的第一道名菜。
苏东坡为人正直,不畏权势,朝廷中的那班*臣本来就很恨他。这时见他得到老百姓的爱戴,心里更不舒服。他们当中有一个御史,就乔装打扮,到杭州来找岔子,存心要陷害苏东坡。
那御史到杭州的头一天,在一家馆里吃午饭。堂倌递上菜单,请他点菜。他接到菜单一看,头一样就是“东坡肉”!他皱起眉头,想了一想,不觉高兴得拍着桌子大叫:“我就要这头一道菜!”
他吃过“东坡肉”,觉得味道倒真是不错,向堂倌一打听,知道“东坡肉”是同行公认的第一道名菜,于是,他就把杭州所有的菜馆的菜单都收集起来,兴冲冲地回京去了。
御史回到京城,马上就去见皇帝。他说:“皇上呀,苏东坡在杭州做刺史,贪赃枉法,把恶事都做绝啦!老百姓恨不得要吃他的肉。”
皇帝说:“你是怎么知道的?可有什么证据吗?”
御史就把那一大迭油腻的菜单呈了上去。皇帝本来就是个糊涂蛋,他一看菜单,就不分青红皂白,立刻传下圣旨,将苏东坡掉职,远远地发配到海南去充军。
苏东坡被调职充军后,杭州的老百姓忘不了他的好处,仍然象过去一样赞扬他。就这样,“东坡肉”也一代一代地传下来,直到今天,还是杭州的一道名菜。
飞来峰
传说四川峨眉山上,从前有一座会飞的小山峰。它一会儿飞到东,一会儿飞西;飞到哪里,就在那里压坍许多房子,压死很多人。
那时,西湖灵隐寺里有一个和尚,因为他整天疯疯癫癫的,不守佛门的清规,所以人们都叫他疯和尚。有一天,疯和尚得知中午辰光,那座奇怪的飞山将飞落到灵隐寺前的村庄上来。他担心山落下来会压死很多人,就五更爬起身,奔进村庄,挨家挨户地告诉说:“今天中午有座山要飞到这村庄上来了,大家赶快搬场呀,迟了就来不及啦!”
老头儿听了直摇头:“疯和尚,你又来寻开心了,山是顶重的东西,谁见过会飞的山呀!”
当家人听了叹口气:“我们穷佃户往哪里搬家呀!要是真的有山掉下来,压死也只好怨命啦!”
小伙子听了哼鼻子:“别编谎话吓人啦!山压下来就拿肩膀顶着,我们不怕!”
小伢儿们嘻嘻哈哈地跟在他后面,指手划脚看热闹。
疯和尚这家进那家出,全村百十户人家都关照过了。他说得嘴唇破、唾沫干,却没有人信他的话,更没有一家人准备搬场的。
太阳越升越高,中午眼看就要到了,疯和尚急得团团转。这时,他忽地听到“的的打,的的打”吹唢呐的声音,赶紧顺着声音奔过去。一看,好呀,原来有一家结婚,人进人出,热闹极了。疯和尚搔搔头皮想一想,就推开众人,钻到堂前,不管三七廿一,把新娘子往肩上一背,抢出大门往村外飞跑。
新娘子头上的红披巾还没有揭掉,忽然糊里糊涂地叫人背着飞跑,也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只吓得哇哇叫。疯和尚抢新娘子,这还了得!人们抓门闩的抓门闩,抡扁担的抡扁担,挥锄头的挥锄头,举钉耙的举钉耙,没命地追赶上来。一面追,一面喊:
“抓住疯和尚!”
“前面快快拦住呀,别放他跑了!”
这一下,把全要都哄动了。也不管是亲戚不是亲戚,是朋友不是朋友,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全村人都追了出来。只有村东一家财主没有动,倒反站在门前看热闹,讲风凉话:
“出家人抢新媳妇,真是件新鲜事,嘻嘻!” 疯和尚背着新娘子,一个劲住前奔。他跑得真快哩!大家一直追出十几里路,还未追上他。等到太阳当头,疯和尚站住脚,不跑啦。他从背上放下新娘子,自己往地上一座,摇着扇了扇风凉。人们赶到他跟前,刚要揪住打他,却不料一霎时天昏地暗,伸手不见五指,大风刮得呼呼地响。突然“轰隆”一声,人们都被震得跌一跤,大家爬起来一看,已经风停云散,太阳刚照在头顶上了,却见一座山峰刚刚落在他们的村庄上。人们这才明白过来:疯和尚抢新娘子,是为了救大家的性命。
村庄被压在山底下,大家都无家可归了。有的人急得捶胸顿脚,哇哇大哭起来。疯和尚说:“哭什么!你们不知道,村里的财主已被压死在山下了,今后你们各人种自己的田,还怕盖不起房子!”
人们被说得高兴起来,欢欢喜喜地正想散去,疯和尚又讲话了:“别走别走,大伙听我说,这座山峰既然能从别处飞来,也就会从这儿飞走;飞到别的地方,以会害死许多人命脉。我们在山上凿它五百尊石罗汉,就能把山镇住,不让它再飞往别处害人,你们看好不好?”
大家听了,一齐说好,马上就动起手来,锤的锤,凿的凿,“丁丁当当”忙了一夜,五百尊石罗汉就凿全了,山上山下布满石龛佛像。只凿了罗汉的身躯,却来不及凿出眉毛眼睛。疯和尚说:“我有办法,让我来!”他不用锤了用凿,只用他长长的手指甲到石罗汉脸上去划。半天工夫,便把五百尊石罗汉统统都安上了眉眼。
从此,这座小山峰就再也不能飞到别处去,永远留在灵隐寺前面啦!因为它是从别处飞来的,所以就叫做“飞来峰”
风荷御酒坊
风荷御酒坊 曲院风荷,南宋时曾是宫廷制曲作坊。2003年设南宋酒文化陈列,用壁画、场景复原等手法生动地展示南宋御酒制作流程、宫廷酒宴、民问酒肆、赛酒会等内容。不但可了解南宋酒文化内涵,且可品尝南宋名酒。
杭州人文景观
西湖美景,不仅有阳春里夹岸相拥的桃柳,夏日里接天连碧的荷花,秋夜中浸透月光的三潭,冬雪后疏影横斜的红梅,更有那烟柳笼纱中的莺啼,细雨迷蒙中的楼台。西湖不仅擅山水之胜,林壑之美,她更因众多的人文景观而增色生辉。自古以来,西湖就和英雄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岳飞、于谦、张苍水,清末革命家秋瑾、徐锡麟、陶成章等,都埋骨西子湖畔。他们的光辉业绩,一直为人民所传颂。他们的英名和浩然正气,将长留在西湖的青山绿水之间。
自唐宋以来,西湖就和诗人、画家结下不解之缘,诗人白居易、苏东坡、林和靖、柳永┅┅都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篇。"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白居易、苏东坡的这些名篇,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漫步在绿柳笼烟、桃花灼灼的苏、白两堤之上,默诵白居易、苏东坡当年吟咏西湖的名句时,自然会追念起他们治理西湖的功绩。正是他们,给西湖开拓了至今叫人流连忘返的诗一般的境界。名闻遐迩的"西湖十景",散布在西湖四周的山山水水、茂林修竹之间。"十景"的名目来源于南宋宫廷画家马远等人西湖画卷的题名,后来经过清朝康熙、乾隆两位皇帝的题字勒石,一直流传到现在。近代大画家吴昌硕,现代大画家黄宾虹、潘天寿等,都描绘过西湖的仙姿丽质。西湖正是由于有古今诗人、画家的题咏和描绘而更负盛名。
西湖的名字也和灿烂的文化联系在一起。这里的许多古代石窟造像、碑刻和建筑,是我国古代人民的艺术瑰宝、珍贵遗产。飞来峰上的200多尊崖石刻,是五代至宋、元时期的作品,线条流畅,栩栩如生。慈云岭的后晋造像和烟霞洞的五代造像,神情飘逸,雄浑自然。它们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西泠印社珍藏的东汉"三老讳字忌日碑",杭州碑林的南宋石经,都是古代著名碑刻。六和塔、白塔、保叔塔、灵隐寺和梵天寺经幢等建筑和雕塑艺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知慧的结晶。孤山南麓的文澜阁,是我国珍藏《四库全书》的七大书阁之一。
清代以来,杭州仅存十个城门,每个城门各有特点,用杭州话说起来,便是:北关门(武林门)外鱼担儿;坝子门(艮山门)外丝篮儿(附近多织绸的机坊);正阳门(凤山门)外跑马儿;螺蛳门(清泰门)外盐担儿;草桥门(望江门)外菜担儿;候潮门外酒坛儿(绍兴运来的酒由此进城);清波门外柴担儿;涌金门外划船儿;钱塘门外香篮儿(经此到昭庆寺、灵隐、天竺烧香);太平门外粪担儿(农民运粪由此进出)。
李泌于唐代大历年间到杭州任刺史时,为了解决居民饮水问题,他在人口稠密的钱塘门、涌金门一带开凿6井,采用"开阴窦"(即埋设瓦管、竹筒)的方法,将西湖水引入城内,对历史上杭州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李泌开的六井现大都有湮没,仅相国井遗址在解放街井亭桥西。其余五口是:西井(原在相国井之西),方井(俗称四眼井),金牛井(原在西井西北),白龟井(原在龙翔桥西),小方井 (俗称六眼井,原在钱塘门内,即今小车桥一带)。
康熙题匾
康熙皇帝下南,来到了杭州。他在西湖四周到处游山玩水,吟诗题字,自称是个风流皇帝。
一天,他要到灵隐来耍子了。
灵隐寺里的老和尚得知消息,真是又惊又喜,连忙撞钟击鼓,把全寺三百多个和尚都召集拢来。和尚们披起崭新的袈裟,头顶檀香,手敲法器,嘴里念着南无阿弥陀佛,大家跟着老和尚,赶到三里路外的石莲亭,把康熙皇帝接到灵隐来。
老和尚陪着康熙皇帝,在寺前寺后、山上山下转游了一遍。康熙皇帝见灵隐有高高的山峰,清清的泉水,山上长满绿荫荫的树,地下开遍红艳艳的花,真是一个好地方哩!他心里一高兴,就吩咐在寺里摆下酒席。
皇帝摆下酒席,可热闹啦!吹的吹,弹的弹,唱的唱,一时把这个佛门净地,竟变成了帝王之家!康熙皇帝一手拈着山羊胡须,一手捧着酒盏,又灌黄汤又吟诗。
老和尚早听说过康熙皇帝喜欢吟诗题字。这时见他那摇头晃脑的样子,便去找跟随康熙皇帝的地方官商量:“大人老爷呀,我想求皇上给山寺题一块匾额,你们看能不能?”
杭州知府说:“好哩,好哩,如果皇上给你灵隐寺题了匾额,就连我整个杭州府都沾光啦!”
钱塘县官也接上来:“皇上酒兴正浓呢。你这辰光去求他题匾,我看一定会答应的。”
老和尚心里落了实,就壮壮胆子,走到康熙皇帝面前跪下磕头:
“皇上呀,看在灵隐寺大菩萨的佛面,替山寺题块匾额,也让我们风光风光吧!”
老和尚这一求,正好搔着康熙皇帝的痒处。他点了点头,抓起笔刷刷几下,就写起一个歪歪斜斜的“雨”字。这辰光,他已经喝醉了,手腕有点发颤,落笔又忒快了些,这个“雨”字竟占了大半张纸!灵隐寺的“灵”字,按老写法,在“雨”下面还有三个“口”和一个“巫”呢!现在只剩下这小半张纸的地位,随你怎样也摆不下了。重新写一张吧,那多么丢脸呀!康熙皇帝一只手抓着笔,一只手不住在拈他那撮山羊须可是一点办法也没有。围在旁边的官儿们,明知道康熙皇帝下不了台,但是谁也不敢明说,只有站在旁边干着急。还好,有个大学士名叫高江村的,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先在自己手掌心写了“云林”两个字,再装作磨墨,挨近康熙皇帝身边,偷偷地摊开手掌。康熙皇帝一看,哎呀,这两个字真是救命王菩萨呢!不觉酒了醒一半,便稀里湖涂地写下“云林禅寺”四个大字。写完,把手一扬,将毛笔抛出老远。
老和尚过来张张,不对呀!“灵隐寺”怎么写成“云林禅寺”呢?他也不看看风色,就结结巴巴在问:
“我们这里叫做‘灵隐寺’,不叫‘云林寺’呀!是不是皇上写错啦?”
康熙皇帝听了,把眼睛一瞪,喝声:“多嘴!”老和尚哪里还敢再开口,只好恭恭敬敬地立在旁边了。康熙皇帝回过头来,问官儿们:
“这地方天上有云,地下有林,你们说说,把它叫做‘云林寺’对不对?”
“对呀,对呀,皇上圣明!”
……
听官儿们七嘴八舌地奉承他,康熙皇帝乐得哈哈大笑,便吩咐把匾额雕起来挂上。
皇帝一句话,官儿们就忙了。他们一面叫人将灵隐寺原来的匾额换下来,一面找来雕花匠,把康熙皇帝写的“云林禅寺”四个大字雕在红木上,贴金底,黑漆字,二龙戏珠镶边,当场挂到山门上。
从此以后,灵隐寺就挂着名不副实的“云林禅寺”的匾额。但是,杭州的老百姓并不卖他的帐,尽管“云林禅寺”这块匾额一直挂了三百年,大家还仍旧叫它“灵隐寺”。
钱江大桥
横贯钱塘江南北,是连接沪杭甬、浙赣铁路的交通要道。1934年8月8日开始动工兴建,1937年9月26日建成。这是我国第一座自己设计、自己建筑的现代化大桥。由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主持设计建造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双层大桥。正桥15墩、16孔,下层铁路桥长1322.1米,单线行车;上层公路桥长1453米、宽6.1米。建国后曾多次维修。在六和塔上俯瞰钱江大桥,大桥如江上飞虹,壮丽景观,历历在目

I. 山西省昔阳县有什么风景区

昔阳县重要景点

昔阳县地处太行山区,境内山峦棋布,沟壑纵横。大寨是县境内典型的太行山村,大寨与虎头山森林公园一直是国内外知名的旅游景点。名胜古迹则有石马寺、崇教寺和卧佛岩等。

大寨和虎头山森林公园

大寨位于昔阳县城东南5公里处,是太行山深处的一个在国内外知名度很高的山村。大寨新村建于1963年8月洪灾后的层叠排窑式村民住宅,依坡就势而建,景观独特,是大寨新村建设史的一个缩影。全国著名劳动模范、被称为“扎白毛巾的副总理”陈永贵的故居位于村南端、排窑东侧,为一低矮的瓦房小院。院中房屋陈设简朴依旧,有陈永贵及其家人使用过的家具和中外友人赠送的小礼品。附近的宋立英、郭凤莲家舍,也都是游人常常造访的场所。村前的大寨旅行社旧院内,有周恩来、李先念、叶剑英、邓小平、陈毅等住过的房间,均按原样陈设布置。
位于大寨村南的虎头山森林公园,面积1.75平方公里,为一综合性的游览区。区内绿树成林,枝繁叶茂,果实累累。七沟八梁一面坡已建成“人造小平原”,山腰有210亩果园。山坡上全部用青石砌垒的290道梯田塄沿映衬田间。横跨团结沟的高空水槽凌空飞架崖间,5000余米长的军民渠盘绕山梁田边,引来清水灌满山腰散布的5个蓄水池。登山约数十步,有周恩来纪念亭,为一八角攒尖式小亭,1994年建成。该亭是为纪念周恩来1965—1973年间先后3次到大寨登.上虎头山所建。亭下北侧,有1995年围绕水池修建成的、长约数十米的半月形水榭,供游人临池游玩赏景。陈永贵墓位于虎头山西向山腰,依山面村,墓后林木环绕,墓基坐东南朝西北,墓体圆形,高1.5米,水泥砌筑。与陈永贵墓相邻的,还有一代文豪巨匠郭沫若诗碑,为汉白玉碑,于1992年11月16日为纪念其百年诞辰所立。碑上刻有郭沫若1965年12月7日参观大寨时写的《颂大寨》诗一首。著名作家孙谦墓依次建在虎头山下。在陈永贵墓北侧山坡上有一道三层228级台阶,可直接通向大寨展览馆。山顶建有陈永贵题字的大虎牧场,饲养有近200头梅花鹿,其中近百头小鹿放牧林间。

石马寺
位于昔阳县城西南15公里处的洪水乡石马村,距大寨村约10公里,占地面积700平方米,是一座摩崖石刻与庙堂建筑相结合的佛教寺宇,1986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534年(北魏永熙三年),原名石佛寺,后因寺前建有石马一对,故改称石马寺。现存有元代所建的大佛殿,明代所建的观音阁和子孙殿、伽蓝殿、钟鼓楼、山亭及南窟廊等古建筑,但大部坍塌严重,寺僧正在国家支持下进行维修。寺四周群山环抱,清泉绕流。寺坐东向西,西端隔石马河建有戏台和石牌坊各1座。石马河上有1745年(清乾隆十年)所建石桥1座。石刻造像雕在一块高17米、东西长16米、南北宽15米的巨石四周和附近30多米高
的石崖上。现存有石刻造像1300余尊,大者高5米,小者高仅5厘米,高l米以上者有66尊。其中,魏齐时期造像占70%左右,佛像、菩萨、力士、胁侍及供养人像肉髻磨光,面容消瘦,宽衣博带,肩胛狭窄。隋唐时期的弥陀、观音、十六尊者造像面形丰满,比例适度,姿态自如,雕工精致,线条流畅。

崇教寺

位于昔阳县城东北隅。始建于1069年(北宋熙宁二年),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与寿圣寺合并称北寺。寺内前后大殿与左右配殿围成天井式院落,四殿梁架互相衔接,屋顶殿身融为一体,东西宽20米,南北长27.5米,占地面积550平方米,是一座由元代和明代建筑组成的四合殿堂,建筑结构颇具特色。令人称奇的是院内四周无水道泄水,下雨排水,全为地面自然渗透。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卧佛岩

位于昔阳县城东40公里处的丁峪乡孔氏村西的太行山峻岭中,又称卧佛寺,为一天然岩洞。洞坐东向西,宽36米,深34米,高20米,洞后壁凿一卧佛长5.2米,宽1.4米。据寺内石碑记载:“元至正年间凿石佛,长数丈,卧于岩下。”洞内另有石雕佛像20余尊,为1525年(明嘉靖四年)增凿。卧佛岩地处太行深山的悬崖绝壁之中,两崖相距甚近,似巨大屏风悬立,地势险峻,环境幽雅,近年前往观光旅游者络绎不绝。

龙岩大峡谷
龙岩大峡谷旅游区位于太行山中段主脊西侧,山西省昔阳县东南部孔氏乡境内,东邻河北省赞皇县嶂石岩国家风景名胜区,西距大寨森林公园76公里,旅游区总面积140平方公里,当前开发面积近50平方公里,具有优美的山水风光,丰富的物种赋存,多样的植被覆盖,优越的避暑气候,鲜明的地域文化和宝贵的历史遗迹,在此建设旅游风景区,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并能使其实现资源得到永续利用。

毛家大院
乐平镇西南沟村的毛家大院位于昔阳县城西12华里,始建于清嘉庆年间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它阅历大清朝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六朝,以古朴典雅不予规整,太行风情浓郁。太行清代民居毛家大院太行风情、历史悠久、造型庄重、情趣别致、典雅浓郁的儒文化品味。
毛家大院背山面水、依山而建。整个建筑群有一街两巷六组大院、十五个相互贯通小院组成,虽经岁月沧桑保存基本完整,现有房屋120余间,窑洞20余孔。毛宅院落集轴线布局前堂后院,座西向东为基本特征,如三益堂大院主体建筑居中,左右厢房对称,前中后三园逐级递升,院院相通,充分体现了以礼为本的儒文化内涵。
……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