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失败
Ⅰ 我要一篇关于公司发展历程 或者说是怎么治理成功或失败的论文 3000字
民营企业的变革路径与成长特点 作为多年来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民营企业可以说是汇聚了中国社会制度变迁中的各种矛盾,各种新旧思想、新旧规则、新旧利益在此发生着最为直接、也是最为激烈的碰撞与交锋。为了准确把握什么是“民营经济”或“民营企业”,安排设计更富成长性的制度,需要我们对民营企业的成长历程进行系统的分析。从民营企业变革路径与成长特点看,其演进过程可大致划分为混沌、激情与理性三个阶段: (一)混沌阶段(1978—1992年):在争论中发展 1978年底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民营企业春天的来临,但由于受到计划经济思维和“左”的错误思想的影响,民营企业还是一个充满争议的经济形式。从1978年到1992年,民营企业是以公有制经济的“有益的、必要的补充”的形式出现,这在具体政策上体现为两个限制:一是限制民营企业使用包括银行贷款、石油、矿藏、钢材、煤炭等重要物资在内的体制内资源;二是限制民营企业进入一些被认为重要的行业。尽管民营企业存在上述种种约束,在理论上也有关于它是“姓资”还是“姓社”的诸多争论,以及由此所导致的政策上的反复,但由于其自身机制的优势和社会上所存在的“两大空白”(市场空白和法律空白),使得它在这种充满争论、又充满机遇的混沌的环境中,一直快速地向前发展着。 这一时期民营企业成长的特点可以概括为:经营者相对较低的文化素质与其财富的迅速膨胀形成巨大反差。具体分析,主要基于以下原因:民营企业领导人主要来自于农民。这一时期,人们经常用两个70%来刻画这一时期民营企业领导人的状况,即70%的领导人出身于农民,70%的领导人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短缺经济”和体制缺陷为民营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长期的计划经济严重地束缚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即便在改革开放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1978-1997年),我国经济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短缺的局面,这种短缺的经济格局所形成的巨大市场潜力,为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同时,由于存在着很多法律上、政策上的空白与漏洞,就为这一时期的民营企业老板提供了一个巨大的“用武”之地,使得很多民营企业老板在极短的时间里迅速地积聚了巨大的财富。 (二)激情阶段(1992—1997年):在肯定中发展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之后,中国共产党迅速确立了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战略。与此同时,党对民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也有了新的认识。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非公有制经济要与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而不再是过去的“补充”。这一思想隐含着给予民营企业“国民待遇”的政策取向。民营经济的发展前景开始变得明朗起来,政治风险大大地降低,打消了很多人对私人从事工商经营的顾虑。民营企业的又一个春天来了,神州大地到处都掀起一股股经商的热潮,到处都飞扬着人们创业的激情。 这一时期民营企业的成长特点可以概括为:知识分子成为经商的主体,科技型企业迅速成长。从统计数字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经商人员主要来自于有一定社会关系或学历较高的那部分人群。过去知识分子不愿意经商是因为放弃的成本对他们来说太高,而随着社会上其他群体收入的不断增加,收入增长缓慢的知识分子感觉到继续留在现有工作单位的机会成本在迅速上升,于是心理上就越来越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性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就达到了顶峰。由于缺乏“用手投票”的机制,知识分子在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激励之下选择了“用脚投票”,即离开原来的工作岗位、转向通过办企业来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当时社会将其称之为“下海”)。例如,北京的中关村地区虽然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已经享誉海内外,但是其具有历史意义的发展却是在1992年以后,一大批高科技民营企业就是从那个时候起陆续创办起来的。 (三)理性阶段(1997年至今):在竞争中发展 1997年是中国宏观经济从总体上的“短缺”到“有效需求不足”的一个分水岭。有效需求不足或总供给过剩意味着市场竞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激烈、残酷。与此同时,1997年7月泰国爆发的金融危机,迅速波及到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使我国产品的对外出口受到严重的影响,企业经营者越来越感觉到,现在的市场越来越难做了。总之,在宏观经济退潮的背景下,中国民营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些民营企业失败了,更多的民营企业提出“二次创业” 的口号,并对自身的经营方式和体制开始进行深入的反思,民营企业进人了一个理性、反思、学习的年代。 这一时期民营企业的成长特点可以概括为:“集中”破产,普遍陷入“二次创业”的困境之中。这一时期民营企业的破产不是以分散的形式出现,而呈现出一种集中的特点:一是时间上的集中,即民营企业破产数量在1997-1998年这两年时间突然飙升,以致有人把这两年称作为中国民营企业的“破产年”。二是出现问题的形式也比较集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民营企业是在其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急转直下的。显然,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离不开对改革开放后中国这段历史的分析。其实,民营经济的问题并不是1997年后才开始出现,而是很早就已经存在,只不过这些问题被短缺所推动的经济繁荣所掩盖,当经济发展速度慢下来之后,这些被掩盖着的问题都暴露出来了。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我国绝大多数民营企业治理结构不健全,还基本上是一种人治型企业,企业老板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民营企业实现持续成长的制度安排 通过对民营企业成长过程和成长特点的分析,民营企业只有从管理层面上建立起一整套系统、规范、科学的“责、权、利”相统一的企业管理体制,真正走出家族式、人治式管理模式,才能实现自身的持续成长。从实践中看,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制度和人才,而制度和人才则来自于企业的“分权让利”,所以,通过“分权让利”重新安排设计更富成长性的制度,是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关键。 (一)“分权” “分权”可以给企业带来制度。民营企业能不能突破原来的家族经营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分离经营权和部分控制权,安排设计更富成长性的制度成为民营企业持续成长的关键。我们清楚的看到,许多民营企业并不缺乏纸上的制度,但是很难落到实处。这除了企业老板带头破坏制度之外,还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三权合一”所带来的权力的过度集中。设想一下,当一个企业老板集“三权”于一身的时候,那么他所制定的关于防止权力滥用的制度,能在多大程度上起作用呢?但是,如果老板开始分权,即把自己掌握的部分权力让给别人来行使,他就会这样考虑:我把这项权力给了张三,张三会不会滥用?他会在什么情况下滥用?如果滥用,他应该受到什么样的惩罚?这样,在下放权力的时候,他就会与对方约法三章,规定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如果做了不该做的事情之后,会有什么样的后果等等。显然,这种“约法三章”的过程也就是制度的制定过程,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老板也有积极性来执行和监督它。 (二)“让利” “让利”可以为企业赢得人才。民营企业向现代企业发展、实现自身持续成长的主要障碍是缺乏高层次经营人才,而家族经营像一堵高墙拦住了外面经营人才的进入。能否赢得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板对利益的态度,中国古代就总结出了“财聚则人散,财散则人聚”的经营智慧。这就是说,当企业的老板把盈利全部装入自己口袋的时候,就没有人愿意给他干活;而当老板同员工一起分享利益的时候,则人才就会从四面八方而来。这并不是说人才都是见钱眼开的,而是人才可以从老板对金钱的态度当中,发现企业的经营哲学、老板的胸怀以及企业的发展前景,从而决定自己的去留。有鉴于此,建立一套基于约束的职业经理人激励机制可以促使企业所有者的物质资本与经营者的人力资本有机结合,使两者的利益有机的统一起来,同时又可以最大限度调动经营者的主观能动性,防止偷懒和机会主义行为,从而推动企业的运行效率。当前,我国很多民营企业已经开始重视通过管理层持股或员工持股的方式来实现利益的共享,虽然在实践中出现了诸多问题,但通过规范治理结构、硬化约束,是可以实现多赢目标的。
Ⅱ 1.帕玛拉特与安然公司治理失败主要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有人认为,帕玛拉特似乎具有很机敏的能力,它通过快速收购提高利润和收入打消了市场疑虑。一些全球著名的银行,包括花旗集团、J.P.摩根公司和德意志银行,它们心甘情愿地构筑衍生交易,使帕马拉特这样的公司能够向海外转移资金和利用这种交易进行投机。
像安然公司一样,帕马拉特公司过于喜欢复杂的债务和衍生交易,经常使用包括它的某些子公司在内的复杂的海外机构进行关联交易。许多投资者和银行都难以理解它的资产负债表,也难以对它的债务情况进行准确评估。因此,由于帕马拉特公司的财务缺乏必要透明度,投资者无法把握股票的真实行情,结果蒙受巨大损失。
对于帕玛拉特破产事件,也许人们应该从中得到这样一个启示:尽管一个公司曾经拥有不断创新的进取精神、前景看好的强势品牌、幅员广阔的营销市场与数额颇丰的销售收入,但是一旦公司的高级管理层违背创业初衷,依靠有意设计财务谜局欺瞒投资者与信贷机构而获取暂时的利益,最终将会前功尽弃并遭到市场的无情惩罚与摒弃。
(2)治理失败扩展阅读:
帕马拉特 Parmalat 是典型的意大利家族式企业集团,在全球30个国家开展业务,共拥有3.6万余名雇员,年收入超过75亿欧元,并一度被视为意大利北部成功企业的代表。
但是一周前,帕马拉特还是意大利最大的乳品巨头,转眼之间,爆炸新闻接二连三:其资产负债表出现了143亿欧元的黑洞;公司提出破产保护申请;帕马拉特股票急剧波动直至最终停牌。
司法、财政机构迅速介入;债权人公开宣布追讨投资;创始人兼公司董事长卡利斯托·坦齐锒铛入狱…… 短短2周多时间,号称牛奶帝国的帕马拉特就终结了它的神话。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帕玛拉特
Ⅲ 为什么中国食品安全治理会失败
政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相应的食品安全检测权威机构及审核机构甚至于是虚设机构,法制不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导致治理失效。
Ⅳ 自然灾害国家出钱治理失败导致民房倒塌求救求救找那个部门
拯救者Y7000 2019新款 15.6英寸游戏本笔
Ⅳ 政府管制失败 原因
第一,地方财政体制弊端扭曲了政府治理机制对乡镇政府的工作激励。从政府职能上讲,乡镇政府是直接服务于乡村并依法对乡村直接实施管制的一级政权组织。现阶段乡镇政府所承担的事权十分繁杂,大体上可区分为经济管理事权和社会管理事权。根据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原则,既然乡镇政府承担了如此众多的事权,也理应拥有与之相适应的财权。然而在我国地方财政级次中,乡镇级财政是最为薄弱的一级财政。1994年的财政分权改革并没有为地方政府建立起独立的地方税体系,目前地方各级政府都没有构成自己财力基础的特色税种,而是共享相同、有限的地方税源。在这种情况下,上级政府必然首先考虑本级政府的财政利益,往往会利用其所拥有的体制决策权制定出按行政隶属或行业进行分税的财力分配模式以便自己能够占有大税种和大税源,同时也不愿意通过转移支付的形式向下级政府让渡自己的财力,结果导致地方财政的财力层层向上集中,使乡镇政府的事权和财权极不对称。事权和财权的不对称刺激乡镇政府巧立名目乱收费、乱集资和乱摊派,以摆脱财政困境。显然,不同于税,费的种类和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乡镇政府的敛财意图,其随意性很强,而且费收到政府手中之后,其用途很难得到外界的监督和控制。这样,一旦乡镇政府的“乱收费”行为在客观上具有合理性并被冠以政府的名义,不仅会抑制农户的正当经营活动,从而降低农户生产性投入,而且会使乡镇政府治理机制滋生许多制度漏洞,进而导致官员个人收益控制权膨胀,最终扭曲对乡镇政府的激励。这表现在,一方面乡镇政府财政陷入困境,农村社区公共产品的供给严重不足,另一方面乡镇政府的机构却有增无减,而且经常在缺乏严密的市场调研和可行性论证的情况下,便通过“乱收费”大搞社会效益很差的“政绩工程”。
第二,地方财政体制弊端扭曲了政府治理机制对县级政府的工作激励。同乡镇政府一样,县级政府也是直接为农村居民提供公共服务的基层政权。所不同的是,县级政府需要在更大的范围内实施其政府职能。尽管承担了如此众多的事权,但由于其在地方财政级次中处于底层,在财力分配上处于不利地位,所以县级政府财力也十分薄弱。县级政府所承担的事权与其可支配财力的高度不对称不仅直接导致我国县级行政区内大型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而且还从以下两方面扭曲了对县级政府的激励:(1)县级政府在实施社会性规制时通过滥用行政权力对企业进行各种形式的收费、罚款和摊派,以补足其履行事权所需的财力。政府滥用行政权力一方面会给企业经营带来额外的成本,从而削弱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还会给某些地方官员的抽租行为打开方便之门,即他们能够非常方便地利用手中的行政规制权力提出某些不利于企业的行政决策作为威胁,迫使企业向之行贿。抽租行为的直接后果是诱导许多人把努力方向转移到抽租或寻租领域,最终不仅导致公共部门运行效率降低,而且造成私人部门生产性资源投入的减少。(2)县级政府为了获得更多的财源或者直接介入竞争性产品生产领域,或者在对企业经营的整体风险状况没有把握的情况下便贸然以财政信用的方式支持地方企业的发展。政府介入竞争性产品生产领域显然违背了公共财政原则,会导致社会经济资源的低效配置和浪费,而盲目对地方企业投入财政信用资金会导致政府或有负债增加,进而可能使其财政状况进一步恶化。
第三,地方财政体制弊端扭曲了政府治理机制对地市级政府的工作激励。在地方政府体制中,地市级政府管辖的范围既包括中心城市,又包括下属各县。相应地,其政府职能应主要体现在促进城市经济和县域经济协调发展,以实现城乡一体化。由于在地方财政级次的位置仅次于省级政府,所以地市级政府具有较大的财权,能够将一些好的税种和税源集中到本级政府,从而能够在地方财政体制所安排的财力分配模式下获取较多的财政收入。从政府管理的角度讲,充足的财力应该有利于地市级政府在整个辖区内调控经济运行,从而更好的完成其职能。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绝大多数地市级政府通过财力分配权将资金集中后,更多地用于支持中心城市的发展,而不是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结果反而加大城乡之间的分割和矛盾。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激励扭曲,是因为地方财政体制中对地市级政府事权的界定与地市级政府官员的利益目标具有不相容性。具体讲,尽管从资金使用的边际社会效益上看,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增加一单位资金所创造的社会收益可能远远高于在城市经济发展中投入一单位资金所增加的社会效益,但是从地市级政府官员的利益角度看,投资于县域所带来的个人效用要低于投资于城市所增加的个人效用,因为在城市建立的政绩往往容易被观察到,而在县域建立的政绩不易被观察到。这样,地市级政府在财政预算决策中往往是重“市”轻“县”,以追求最优的政绩效应。
Ⅵ 企业管理失败案例有哪些
商场浮沉,很难得说清楚。从以前到现在失败的例子很多。
以下是一些经典案例。
Ⅶ 中国在治理气候变暖上有什么失败的案例不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而当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从而导致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这一现象。
全球变暖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但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而且威胁人类的生存。
2012年10月14日,英国《周日邮报》借英国气象局名义宣称全球已停止变暖16年,再次引发热议。同年,16位科学家共同发表文章对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暖一说提出质疑。
Ⅷ 徐汇汇治理为何认证失败
您上传的身份证照片可能有问题,要按照他的要求拍摄并上传,再不行就拨打他们的热线客服电话询问。
Ⅸ 腐败不治理会亡党 治理会亡国------这句话是“蒋介石”说的原话。
这句话出自电影《建国大业》中“蒋介石”的一句台词:“反腐败,亡党,不反,亡国。”
只是电影人物的台词,未必就真正出自蒋介石的原话,但反映的却是当年国民党政府腐败的真实情况。
民国后期国民党官员的贪污腐败,确实惊人。
吴相湘在《孙逸仙先生传》一书中评论说:“南京时代官僚腐化比较北洋时代过之无不及”。“国民党高级军官90%以上拥有自己的商业背景”。在孔祥熙中央银行总裁及财政部长任内,公开揭露的贪污大案就有孔祥熙、吕咸私分美金公债案、郭景琨黄金案等多起。在孔祥熙、吕咸私分黄金案中,孔祥熙等人贪污的美金折合国币达20多亿元。
蒋经国,派往当时的全国金融中枢—上海当副督导,主导上海的经济改革。蒋经国踌躇满志,全力反腐,最后却无法撼动四大家族的利益链,以失败告终。
电影中蒋介石在蒋经国反腐失败后说的这段话
因为当时的老蒋靠的就是这些富商巨贾,
一旦治理他们,这些奸商势必背叛老蒋。蒋介石所说的亡国,其实是指自己失去政权。
Ⅹ 古代治水失败的故事
夏鲧,即鲧,传说为尧舜时代的部落首领,夏禹之父,由四岳推举,奉尧命治水,九年未成,被殛于羽山。相传他始作城郭。 在史记的记载中,鲧是被尧的几个大臣名字叫四岳的推荐的,当时的 连环画封面
尧对鲧好像不太放心,但是由于没有合适的人选,最终,尧还是起用了鲧,颇有一些死马当活马医的味道。也有说鲧与当时的三苗同样都是颛瑞的臣子,三苗被贬去南方,而鲧也被罢免。直到洪水泛滥时,帝尧才重新任命他。在其他的神化传说中,鲧就不是尧的臣下了,就象后羿一样,是天上的神主。他下界是为了帮助地上的人们的。但是与后羿不同,他的下界是不在天帝的准许下的,也就是私自下界。不仅如此,在他下界的时候,他还偷了天帝的一件宝贝,这件宝贝的名字叫息壤,据说是一种可以自己生长的神土,鲧大概就是想利用他来治理洪水的。 洪水治理的结果如何,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总是他方法不对而终于失败被杀,其实从屈原的天问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鲧治理洪水几乎就要成功了,只是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天帝发现了鲧的行为,大为震怒,派了著名的刽子手火神祝融下界将鲧杀死在羽山。又收回了息壤,终于使鲧的治水失败了,我们可以看出来,这个天帝是多么的无情和自私。也可以看出来鲧的伟大,在某种程度上,鲧就类似于古希腊神化中的盗火的普罗米修斯,但是我认为在伟大之处,鲧实在是不输于他的,因为鲧在死后也没有放弃帮助人类的志愿,他留下了一个伟大的继承人,他就是中国上古著名的英雄人物----大禹。
传说中,鲧死后尸体三年不腐烂,后来不知道是谁,有说就是祝融, 鲧治水
用吴刀剖开了他的尸体,这时禹就出来了,而鲧的尸体则化为黄龙,飞走了。一说黄能,所谓黄能相传是一种三足鳖,在山海经中有记载。 大禹继承了父亲的遗志,开始治水,不知道为什么,这次的治水非常的成功,天帝不仅没有从中捣乱,还派了大神应龙相助。这位应龙也是非常著名的龙神,在山海经中也有记载,代表了雨神的意思。传说只要在地上画上应龙的样子,就可以招来雨水。这时他则帮助大禹挖河开山,在治理的过程中,伏羲、河伯也纷纷相助大禹,后来在东汉几乎成为国学的谶纬学鼻祖的河图洛书,传说也是在这个时候由神龟所献的。终于依靠疏导和围堵两个方法的结合,洪水终于被制服了,人们拥戴治水有功的大禹做了他们的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