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河治理
苏州河的污染始于20世纪初。1920年,苏州河部分河段第一次出现“黑臭”现象。据1996年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测试,苏州河上游的水质为五类水,而下游的水质远劣于五类水。苏州河的污染如此严重,它有七大污染源。而在2010年完全治理好苏州河的污染问题,过程如下:
市政府于1995年12月正式提出,要把苏州河作为“上海环保重中之重”,开展全面综合治理。数以百亿元计的财力及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向苏州河。
2007年5月,上海通过了《苏州河综合治理方案》。市政府提出两个治理目标。一,2000年底消除黑臭;二,2010年鱼虾重现苏州河。
据上海市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徐祖信介绍,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和农业污水、畜禽污水等随意排放直接导致了苏州河的河道自净能力不断减退。严重的有机污染、底泥对水质的污染、支流对干流的污染、不利的水动力条件加剧了对苏州河水质的污染和水上航运的影响。。
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民心工程”。这项综合整治工程是一项长期并且复杂的系统工程,上海历届市委、市政府对苏州河整治工作予以高度重视。
综合调水是2008年年底可以消除苏州河干流黑臭的主要措施。从5月31日起,苏州河综合调水措施成为苏州河整治的一项常规性工作。调水主要通过吴淞路闸桥涨潮关闸、落潮开闸,将苏州河水体变成由西向东单向流动的河流,使河内的污水不再因潮水的涨、落而上下回荡。为了配合综合调水,木渎港、彭越浦、新泾港以及蕴藻浜等河道的闸门也相应实行调度方案。
苏州河综合调水工程中的吴淞路桥闸改造和彭越浦泵闸建设工程已经竣工,并投入运行,保证了年内苏州河干流基本消除黑臭,上游26公里的河道防汛墙建设也已经完成,上游的河道疏浚正在进行,已经疏浚约116.09万立方米预计12月底竣工。
由于2008年6月19日入梅,7月2日出霉,属于“空霉”,因此调水难度大。经过各方的努力,2008年6月10日,苏州河基本消除了黑臭,8月,在苏州河里出现了绿萍、鱼、鱼虫、龟类等水生动植物。
自2008年5月31日调水以来,在感官上,苏州河干流已经基本不黑臭了,过去两岸的居民夏天不敢开窗,2008年夏天可以开窗了。从苏州河河口、铁路桥、曹家渡等处的水体观测点反映的情况看,除部分时间受泵站排污影响外,苏州河干流基本消除黑臭,水色呈青灰色或者青黄色。本来匆匆掩鼻而过的市民,如今开始向苏州河投去了关注的目光,绿萍、小鱼、绿林、高楼,苏州河所有的这一切变化,成了街头巷尾老百姓的谈资。
苏州河支流污水截流工程是苏州河治水的主要措施,也是苏州河消除黑臭的重要前提。支流污水截流工程的污水收集范围约200平方公里,计划截流污染源1635个,截流污水量25.44万吨/日,排放污水的80另外,一期40石洞口城市污水处理厂将削减六支流截污中北片污水对长江大水体的污染。支流污水截流工程已经按计划全面开展,对截流的污染源单位的纳管工作已经启动,2009年6底以前将完成污染源的截污纳管。闸北区粪码头搬迁在2009年上半年完成,长寿路桥以东的环卫码头搬迁也力争2010年一季度完成。
2002年水质进一步改善,长寿路桥以东将建成滨河林荫道,2010年苏州河与黄浦江、苏州河支流水质的同步改善,全面提高水体质量,恢复水系环境生态功能,使市区河段中有鱼。
⑵ 什么时候开始治理苏州河
1999年12月26日苏州河综合整治一期工程全线开工
也就是上海污水治理二期工程建成通水的同一天
⑶ 苏州河被污染的原因及目前治理苏州河的处理方法和成效
地理题么?工业生活污水排放;先发展后治理的关念没有得到改变,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技术相对落后,污染得不到有效和及时的治理;人们环保意识薄弱。至于治理,这个就要政府认真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⑷ 在上海苏州河治理中,实施曝气复氧工程,其主要作用
复氧使得好氧细菌能够有氧呼吸,将河水的有机物分解成氧气和水,使得河水清澈。
⑸ 政府如何治理苏州河
伴随我们生活的苏州河正在“复活”。辞旧迎新之际,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总投资31.4亿元的苏州河治理三期工程不久前已正式启动。
6年前的今天,2001年1月3日中午,上海电台“市长热线”栏目中播出过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苏州河干流水域基本消除了黑臭!
苏州河——上海的母亲河。它曾经拥有非凡的青春活力,它曾经给上海的发展带来富庶与繁荣。但是,它也曾因全河黑臭而成为这座城市的耻辱,成为制约上海跻身世界一流都市之列的一大缺憾。
上海市合流污水治理一期,亦即苏州河合流污水工程于1988年8月奠基。7年之后,市政府于1995年12月正式提出,要把苏州河作为“上海环保重中之重”,开展全面综合治理。数以百亿元计的财力及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向苏州河。
随着苏州河治理的有序进展,换来了各方人士一片真诚赞叹。在2005日本爱知世博会上,苏州河综合治理工程成了中国人民首次获得“能源全球奖(水资源组)”殊荣的项目。去年6月,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一期工程又荣获我国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的最高奖项——“国家环境友好工程”奖!
转眼间,离苏州河干流基本消除黑臭已过去了6年。这6年中,苏州河的治理又有了哪些进展?“母亲河”现在的“面容”和“体质状况”究竟怎样?近日记者与一批专家行舟苏州河,探访了这条正在恢复青春的城市河道。总体见闻令人欣喜:排污口堵了,航船少了,河面净了,鱼儿来了,水线绿了,不少外国朋友手持照相机、摄像机在河边不断转悠……
三探“母亲河”印象各不同
十年前记者采访时,但见苏州河河面垃圾漂浮,浑浊的浪花中夹杂着油污,散发阵阵剌鼻的腥臭与化学药剂味。特别令人难堪的是,外白渡桥河口处那条黑色河水与黄色江水截然不同的“泾渭线”。当时刚视察过苏州河的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丙乾曾含蓄地批评:“上海是全国经济发展的龙头,黑臭的苏州河与上海的地位是不相称的”。专家们则总结出苏州河的“七大污染源”,大声疾呼“对症下药”:苏州河功能定位亟待明确,苏州河岸的码头必须尽快搬迁,苏州河截污工程要尽快上马,苏州河底泥要下决心疏浚……
2001年再上苏州河,河水颜色“黄中泛青”,河口“泾渭线”不复存在,水面的浓烈腥臭也已消失,两岸以往林立的码头、河上长龙般的船队也不见了,河岸边出现了“绿化样板段”的长廊小亭,两岸堤壁“水线”上首次发现了由苔藓组成的一条细细绿带。但那时的河面上仍有噪声震耳的运输船,水面上仍有不少垃圾杂物以及水葫芦、水花生、“东洋草”。河堤内侧还有不少孔洞——形形色色的雨、污水口,断断续续地向河中排着污水。
此番三访苏州河,河上景象有了巨大变化。从莫干山路码头上船,先向下游直达河口,再上溯中山路桥,把中心城区苏州河段“扫描”了一遍。船行一路,没有看到一条靠泊的运输船,只有两艘特许工程船匆匆驶过;大部分河面罕见垃圾;河堤两旁还有不少老排污孔,却没见一只“活水口”;十多公里的河岸大部分已建成绿化,亲水平台、人工港湾、河边小道上,钓鱼捞鱼虫的、放生乌龟杂鱼的、牵狗溜达的、推着婴儿车老人车在河边欣赏风景的,不绝于岸,一片温馨和谐的景象。
最需关注的当然还是水质。五年前河堤“水线”上发现的细苔藓带,已“长”成一条粗粗的草带——茵茵绿草丛中间或长出了小树,引得同行的两位生态学家的相机举个不停。据此他们认定苏州河的“生命体征”已经稳定复苏。
“母亲河”正在“复活”,是一个千真万确的事实。
污染治理尚未“到家”综合管理还未“到位”
苏州河水从感官上,还远未达到“清”的程度。底泥的“二次污染”依然严重,其水质总体上仍在五类上下徘徊。
河中的鱼儿几乎全是“客鱼”。它们在河中到底能存活多久,尚是悬念,而要让它们在河中“生儿育女”,更不容易。
河岸垃圾码头还有一座尚待搬迁。这是一座“三合一”的垃圾、粪便、泥浆码头。作业时稍不注意,脏东西就从河边滑落河中。
几家性急的开发商,在河边挖起了人工港汊、滩涂,建造了游艇码头。谁知道,这些外观亮丽的“港汊”、“滩涂”、码头,竟成了藏污纳垢场所——涨潮时,河上杂物漂进港湾,退潮时就“躲”在里面出不来,而保洁船又无法开进去打捞。
林林总总的不足,归纳起来无非还是两个老问题,一是污染治理还未“到家”,二是综合管理力度还未“到位”。
治污已有新方略。苏州河上最后一座“三合一”脏码头铁定要“尽快搬迁”。争议多时的底泥疏浚问题也已得出明确结论,将引入国际先进的浚泥船,在两年中疏浚130万立方米百年沉积的苏州河底泥。
至此,专家们十年前提出必须尽快治理的七大污染源,全部有了着落。
但是,光有综合治理还不够,必须加上“长效管理”。目前,市环卫部门已经建立“苏州河水面市容环境卫生质量评估系统”。但对苏州河两岸的公共绿化和景观资源,以及对直接影响河水质量的岸线设施的建设与维护,尚缺少有力的协管机制。对于正处于“康复”期的苏州河,“管”的力度显然还必须大大加强。
重建流域生态系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在继续着力治污、下工夫管河的同时,苏州河流域生态系统的构建也该提到议事日程上了。
专家们提出:我们应该使苏州河成为一条与国际一流都市身份相匹配的生态之河、文化之河、和谐之河,使我们的“母亲河”能够在2010年世博会到来之际,光彩照人地出现在世人面前。
许多专家反复强调:苏州河是一条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特殊河流,必须充分兼顾它的自然与人文属性,在抓紧治理污染、修复自然生态的同时,还要努力保护与构建苏州河的人文生态系统。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其一,河里要有鱼、河上要有鸟,而且都要“货真价实”。
许多动植物专家都认为,人们常把“河中有鱼”作为苏州河自然生态的一种标志,这是有道理的。但这“鱼”,必须是河中土生土长,那才能算是苏州河自己的“本生鱼”。“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不光要彻底根除七大污染源,也不光要有上游好水源源不断地充入,而且要改造苏州河堤内壁的结构,要尽可能把水泥光壁改成砌块垒壁,留有大量沟缝,供水生植物扎根,才可为河鱼提供‘谈情说爱’、筑窝产卵的地方,把它们的根留住。”
对于河岸的生物植被状况,著名植物专家严玲璋认为,目前苏州河岸的绿化建设有两个缺陷,一是各自划片、块块分割;二是品种畸重景观,没有考虑接纳其它生物。“为了恢复苏州河的生态系统,一定要对沿岸植物系统作好充分的研究,作出科学的规划,各区、各地块在具体建设绿地时均必须照此执行,最后使苏州河岸线的绿化不仅品种多样,而且能够连片成线,这样才能形成丰富多彩的类自然植被。”
其二,河旁应该营造浓郁的文化气息。
如何存留苏州河的人文生态,或曰社会历史文化,同样值得我们关注。众所周知,在所有国际大都市中有资格称作“母亲河”的河流,无一例外都把功能定在了“文化”上。而现在苏州河两岸,历史文化留痕已经明显淡去,倒是火急慌张地被加上了许多商业负担,河上的大型活动越来越频繁,但每次活动之后,河岸河面就都会产生许多垃圾。尤其是两岸的一些商业楼盘,往往在开发房产的同时,在河边建造了不少商业气息浓重的“文化设施”,来增添“人气”、吸引买主。这种做法,眼前可能会给河道增加一些所谓的“亮色”,长远看,它给苏州河文化造成的硬伤,可能会难以愈合。
⑹ 苏州河整治了多少年
上海苏州河的污染始于20世纪初。1920年,苏州河部分河段第一次出现“黑臭”现象。2007年5月,上海通过了《苏州河综合治理方案》。经过三年治理,2000年底消除黑臭;2010年鱼虾重现苏州河。
⑺ 上海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2003年至2005年实施了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二期工程,总投资约40亿元人民币,紧紧围绕以“治水为中心,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同步推进水环境整治和两岸开发建设。实施以改善水质、陆域环境、绿化建设为目的,共涉及截污治污、两岸绿化建设、环卫码头搬迁等8项工程措施。详见: http://www.sscrpho.org/苏州河环境整治专项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