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石漠化
❶ 石漠化治理措施有哪些
石漠化治理化须多管齐下,比如搞好封山育林、荒山造林、退耕还林、转变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实施生态移民等;同时要制定优惠扶持政策,鼓励支持企事业单位、个人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参与石漠化治理;尤其是要重视调整石漠化地区能源结构,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减少森林资源的能源性消耗。
❷ 云贵高原水土流失导致石漠化产生的原因及采取的整治措施
严格管理,恢复自然植被:将农业生产活动限制在适宜的地方;不适宜的地方实行严格保护措施,避免人类活动扰动土层,以逐步恢复自然植被。
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如选择免耕的农作物,改牲畜放养为圈养等,以避免农业活动过多扰动山地很薄的土壤层。
合理规划,控制人口 数量:按环境承载力规划人口,将超过环境承载力的人口转移到适宜的地区。
经济补贴措施:给农民适当经济补贴(包括粮食、商品能源等),解决农民的生活用粮、用柴等问题,帮助农民开辟新的生计(如手工业、第三产业等),或以经济手段鼓励农民主动保护和恢复植被。
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通过实际情况的对比,使农民认识保护山坡、石间土层的重要性,提高农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吸引社会力量:以优惠的政策鼓励个人和企业参与保护和治理环境。
客土移植:将土壤资源丰富地区的土壤转移至该地区。
❸ 植树对石漠化治理的意义是什么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工业生产对于自然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多,很多自然资源中含有的有害物质在其被利用时被泄露出来,导致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尤其是我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之后,更是使我国的石漠化问题日益显现出来.
由于日益严重的石漠化问题,给诸如贵州等岩溶地区的地貌带来了很大的阻碍,因此,为了促进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一定要重视对于石漠化的治理,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需要消耗的自然资源越来越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特别是西部大开发后,石漠化问题愈发凸显。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对石漠化的治理力度,结合岩溶地区实际情况,创新植树造林技术,更好地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❹ 石漠化的治理
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核心。石漠化治理应遵循水土保持的原则,因地制宜;要坚持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核心,以提高水土资源的永续利用率为目的,把石漠化治理与退耕还林、防护林种植、水土保持、人畜饮水、扶贫开发等生态工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综合防治。防治石漠化的对策,首先要立足保护好岩溶地貌地区尚未发生石漠化的地方,防止其发生石漠化,预防潜在石漠化的继续恶化演变;对于已发生石漠化的地区要实行综合治理,使其逐步向良性发展,重点应放在轻度和中度的石漠化上。
防治石漠化须多管齐下。如封山育林、荒山造林、退耕还林、转变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实施生态移民等;同时要制定优惠扶持政策,鼓励支持企事业单位、个人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参与石漠化治理;尤其是要重视调整石漠化地区能源结构,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减少森林资源的能源性消耗。 我国石漠化扩展趋势发生逆转,生态治理工程贡献率达72%
2012年6月1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林业局有关负责人通报“第二次全国石漠化监测结果”。我国石漠化地区监测范围涉及黔、滇、桂、湘、鄂、渝、川、粤等8个省(区、市)的463个县,是珠江的源头和长江水源的重要补给区,也是南水北调水源区、三峡库区,生态区位十分重要。1999年以来,我国相继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工程,加大长江、珠江防护林等重点工程建设投入,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石漠化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
第二次全国石漠化监测结果显示,我国土地石漠化整体扩展的趋势得到遏制,由过去持续扩展转变为净减少,岩溶地区生态状况呈良性发展态势。截至2011年,我国石漠化土地面积为1200.2万公顷,占监测区国土面积的11.2%,占岩溶面积的26.5%。与2005年相比,石漠化土地净减少96万公顷,减少了7.4%;年均减少1600平方公里,缩减率为1.27%。而上世纪90年代末为年均扩展1.86%、“十五”期间年均扩展1.37%。
岩溶地区石漠化净减少,生态状况向良性方向发展,是因为我国实施了综合性举措。其中人工造林种草和林草植被保护等生态治理工程对石漠化土地逆转发挥着主导作用,贡献率达72%;土地压力减轻和农村能源结构调整促进的植被自然修复率为18%;实施农业工程与农业技术措施的贡献率为7%;其他因素的贡献率为3%。
实践表明,石漠化治理的过程还是一个减贫的过程。通过治理石漠化,工程区保持了水土,调整了种植业结构,发展了林果业、木本粮油。统计表明,工程区农民这些年的人均收入年均以12.5%的速率递增。
❺ 如何治理云贵高原地区的石漠化现象
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城市化步伐;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加强水土保持工作;改善能源结构,大力推广沼气和省柴灶;加强对缓冲区的管理,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
满意请采纳
❻ 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根据《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2006~2015年)》,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总目标是:通过加强对林草植被的保护和建设,合理开发利用草地资源,发展草食畜牧业;加强基本农田建设,抓好蓄水保土工程;以及农村能源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合理开发利用当地资源等,到2015年,完成石漠化治理面积约7万平方千米,占工程区石漠化总面积的54%;新增林草植被面积942万公顷,植被覆盖度提高8.9个百分点;建设和改造坡耕地77万公顷,每年减少土壤侵蚀量2.8亿吨。用将近10年的时间,控制住人为因素可能产生的新的石漠化现象,生态恶化的态势得到根本改变,土地利用结构和农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草食畜牧业和特色产业得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续稳步提高,农村经济逐渐步入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其中“十一五”(2006~2010年)期间的目标是,在稳定现有石漠化治理资金渠道,逐步增加投入力度。在继续实施面上治理的基础上,同时,安排专项资金重点开展100个县(市、区)的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作,摸索石漠化治理模式和不同条件的治理方式。到2010年,治理石漠化面积约3万平方千米,占工程区石漠化总面积的23%,植被覆盖度提高3.6个百分点,每年减少土壤侵蚀量5588万吨。试点县要基本遏制石漠化扩展的趋势,生态环境要有所改善,农民收入稳步增加。
❼ 什么是石漠化综合治理
石漠化是亚热带、热带湿润岩溶地区,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地表呈现石质化的土地退化现象。我国现有岩溶面积44.99万平方千米,其中,石漠化土地面积12.96万平方千米,以贵州、云南、广西最为严重。目前,我国石漠化还在加速发展,最近几年以年均2%左右的速度扩展,呈现局部治理、总体上加剧的趋势。石漠化对社会经济影响表现为,石漠化地区林草植被减少,水源涵养能力减弱;水土流失对下游造成严重影响,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恶劣的生态环境,制约了当地农民的脱贫致富。石漠化地区恶劣的生态条件、落后的经济成为影响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边疆安宁的重要隐患,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备受社会关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将石漠化地区综合治理纳入生态保护重点工程。2006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在国家发改委会同国家林业局等有关部门联合上报的《关于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有关情况的报告》上做了重要批示。2007年3月12日,国务院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加快推进石漠化治理工作。同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荒漠化石漠化治理,促进生态修复”。2008年2月1日,国务院批复了《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2006~2015年)》,自2008年起,国家正式启动了100个试点县的试点示范工作。
❽ 减少石漠化的措施高中地理
石漠化(Stony Desertification)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导致土壤严重流失,基岩大面积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也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
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核心。石漠化治理应遵循水土保持的原则,因地制宜;要坚持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核心,以提高水土资源
石漠化
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核心。石漠化治理应遵循水土保持的原则,因地制宜;要坚持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核心,以提高水土资源的永续利用率为目的,把石漠化治理与退耕还林、防护林种植、水土保持、人畜饮水、扶贫开发等生态工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综合防治。防治石漠化的对策,首先要立足保护好岩溶地貌地区尚未发生石漠化的地方,防止其发生石漠化,预防潜在石漠化的继续恶化演变;对于已发生石漠化的地区要实行综合治理,使其逐步向良性发展,重点应放在轻度和中度的石漠化上。
防治石漠化须多管齐下。如封山育林、荒山造林、退耕还林、转变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实施生态移民等;同时要制定优惠扶持政策,鼓励支持企事业单位、个人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参与石漠化治理;尤其是要重视调整石漠化地区能源结构,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减少森林资源的能源性消耗。
❾ 如何治理石漠化
简单地说就是该片区的植被严重破坏,土壤基本失去,仅剩下裸露的岩石。同时岩石受冷、热等物理作用进行分化,形成碎片或类似沙漠的小颗粒,使水更容易流失。也会形成程度不等的泥石流。同时使形成区域的环境更加严酷,治理成本和难度极大。治理方面首要任务是恢复土壤,同时恢复植被,并辅助以相应工程措施,防止水土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