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整改整治 » 社会治理下载

社会治理下载

发布时间: 2020-11-21 18:29:25

⑴ 深圳社会保险管理中心在哪里下载

保险小编帮您解答,更多疑问可在线答疑。

进“深圳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局”官方网站------下载专区------标准规划下载---------网上服务意向表,点击下载。
进官网后仔细查

⑵ 黄岛区社会治理手机客户端如何下载

治理、社会治理,是一个非常现实的真问题。人们对于治理,尤其是社会治理这个现实问题的关注和研究,比较迟于或少于对“社会统治”和“社会管理”问题的关注和研究,而且政界对于治理、社会治理问题的关注和研究要大大迟于学界。所谓政界关注治理、社会治理问题,是以2013 年11 月12 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标志的。目前,人们对治理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关注和研究盛况空前,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洋洋大观。然而,这些成果总体说来至少存在两个方面偏向:其一,对治理问题的关注和研究还比较停留在“碎片化”层面,尚缺乏总体性的升华;其二,对治理问题的关注和研究还比较侧重于“治道”而较少从“政道”着眼或着手。比如说,注意到了创新性地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问题;注意到了政府治理问题;注意到了把“社会管理”转变为“社会治理”,明确了由“管理”到“治理”虽只有一字之差,却体现了更深刻的含义,更丰富的内容,更明确的要求,等等。笔者以为这些认识不可缺少,但只是初步的,还有待提高。我们应当在对我国社会特质进行再认识的基础上,从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高度,从正确处理政道与治道相统一的高度,从着眼于把“共同治理”升华为“相互治理”的高度来关注和研究社会治理问题。 一、多质态社会与社会治理 一般生活的常识告诉人们,任何一种社会都是需要治理的。可问题往往不在于要不要治理或为什么要治理,而在于要什么样的治理或怎样治理。要什么样的治理或怎样治理,通常也不是由治理者或治理组织所能决定的,能够决定一种社会采取什么样的治理或怎样治理的,归根结底是该社会自身,即社会治理是由社会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社会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治理。进一步说,一定社会所决定的一定的社会治理又直接决定着该社会的存续状态甚至发展前途和命运,这里根本问题还是在于“社会决定”。我国的社会治理是由我国的社会情境或“社情”决定的。因此,比较全面地认识我国的社会性质、发展阶段及其状态,就成为我国能否进行有效社会治理的前提。 目前,对我国社会的认识比较集中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我国处于并继续处于社会转型期,即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另一种观点认为,我国现正处于并还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两种观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联系主要是指他们都直接面对我国的社会现实,对其本质给予一定程度的揭示和认知;其区别主要是指他们从各自的侧面对我国社会现实给予本质的探索,不具有同质性或趋同性。作为自成体系的理论,它们能够单独成立,但都不能直接用来作为指导我国社会治理实践的理论支撑,甚至还有可能产生某种程度的误导。如,前一种观点对我国社会实现何种现代化,尤其是对我国社会向何处去的问题没有给予清晰而又正确的回答;后一种观点则对我国社会现实中客观存在着的非社会主义问题,尚未给出足以令人信服的、更为坦率的理论阐明。因此,这两种观点还需要在民主、自由、平等基础上对话、互动,互助包容从而不断创新。为着创新社会治理,我们必须首先在认知我国的“社会”特质问题上达成基本共识。 经过近20 年的初步研究,笔者对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方位及其特质主要持有的基本观点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基本原理,根据一脉相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我国的社会是坚持以社会主义为发展定向的社会,现正处在并还将长期处在“后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这是一种多质态社会亦即各种主义、价值并存的社会。在社会治理的整个历史进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导向,才能保障我国社会的长治久安。如果我的这些体认能够成立的话,那么,我国的社会治理至少要涉及到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其一,人类社会治理。我国的社会治理不仅限于“社会”。这里的社会主要是相对于“自然”而言,不限于狭义的社会。一方面,社会治理的最大空间是基于“天人合一”理念,着眼于环境友好、生态文明建设,处理好社会治理与自然治理的关系。另一方面,社会治理也是基于广义的社会治理,不限于具象层面的、为治理而治理的具体社会事务的治理。换言之,就是要积极处理好广义社会治理与狭义社会治理的相互关系。 其二,全球社会治理。我国的社会治理不限于国家(内) 社会。如果说基于天人合一理念的社会治理是基于构建人类社会的命运共同体,那么,不限于一国层面的社会治理,就是着眼于全球化视阈中的全球社会治理,即基于世界眼光,积极处理好国家( 内) 社会治理与国际社会治理的相互关系。 其三,国家社会治理。我国的社会治理首先应该是整个国家层面的社会治理。社会先在于并孕育了国家。社会治理先于国家治理,国家治理产生于社会治理并最终回归于社会治理。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换位思考,在谋求国家统一社会治理的历史进程中,要积极处理好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的相互关系。 其四,区域社会治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之一就是区域社会特色。我国幅员辽阔,由于自然地理、历史文化的差异,沿海、东、中、西部社会梯度发展极不平衡。我国的社会治理应当基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区域社会的区情、社情出发,遵循共同但有区别原则,分工协作,谋求区域社会有效治理。既要强调守土有责,谋福一方,又要防止和克服区域社会治理中的负外部性及邻避现象,并且积极处理好区域社会治理与国家社会治理的相互关系。 其五,领域社会治理。社会是一个巨大的系统,由经济社会、政治社会、文化社会等子社会系统构成。社会治理是由经济社会治理、政治社会治理、文化社会治理等有机构成。各子系统的社会治理各有其相应的内容、形式、方式、方法及其规律,并呈现出轻、重、缓、急等不同情形。不同领域的社会治理互为条件、互为目的,既不能相互割裂,也不能相互替代。应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分工协调,积极处理好总体社会治理与领域社会治理的相互关系。 其六,基层(社区) 社会治理(自治)。社会治理除了应该分区域、分领域治理外,还应该分层次或层级治理。相比较而言,目前关于社会治理的研究相对集中在基层社会治理,特别比较集中在社区(农村社区、城市社区、转型社区等)层面的社会治理,这是应该的和必须的。社会治理的基础在基层,社会治理的最美花朵开在基层。基层社会治理不好,地动山摇。但是,除了基层社会以外,还有中层社会、高层社会。各层次的社会治理各有其不同的功能与作用,在整个社会治理系统中,也应当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积极处理好不同层次社会治理的相互关系。 以上各种社会治理的情形都不是孤立地存在,因而在具体社会治理的历史进程中,都应当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此外,还有实体社会治理、虚拟社会治理,等等。其中,虚拟社会亦即时空实体社会交织的网络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一个对现实世界发生重大影响的虚拟社会已经形成,它极大地推进了全球社会一体化的进程,促进人类社会从未有过的发展与进步,但也带来从未有过的新的社会问题。这势必要求世人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积极处理好实体社会治理与虚拟社会治理的关系。 二、政治体制改革与社会治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最为关键、核心的概念或关键词是“全面深化改革”。从特定意义上说,这一核心概念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另一种表达法,它宣告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新时期的到来。所谓政治体制改革新时期,主要是指以《决定》为标志,我们开始“啃政治体制的硬骨头”时期。我之所以有如此感悟,主要基于两点体认。 从“全面深化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看,因政治现象所具有的特性所决定,没有哪项改革是与政治及政治体制不发生关系和联系的。人们一般认为我国的改革开放从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此后,我国的改革之路是“先”经济体制改革,“后”政治体制改革,或“重”经济体制改革,“轻”政治体制改革,认为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总体说来是“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甚至认为党的十三大以后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是“倒退”的。对此,学术界当然有些不同的看法。其实,改革开放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郑重或审慎的做法应当分轻、重、缓、急。笔者以为,我国真正的改革开放是从解放思想开启的,解放思想究其实质是一场“思想改革”;我国的整个改革是以思想改革先行的,尔后才有其他改革跟进。根据列宁关于“经济方面的政治”的思想,我们应当用有别于“传统政治”或“西方政治”的“新政治观”来关注、考量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中的“政治”。结合《决定》的基本精神,笔者对“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解是:所谓“全面”是相对于改革开放过程中的比较不全面或不那么全面而言的,侧重于改革的高度、广度;所谓“深化”是相对于改革开放过程中的比较不深化或不那么深化而言的,侧重于改革的高度、深度。而且,从改革的比较不全面、不那么全面到全面,也是一种“深化”;从改革的比较不深化或不那么深化到深化,也是一种“全面”。根据《决定》精神,所谓全面深化改革,主要集中在六个方面的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体制———政党体制(党的建设制度)。其中,全面深化既体现在“六大体制际”横向之间的全面和深化,又体现在每一大体制自身内部纵向的全面和深化。比如,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公有制、国资、国企改革,既是全面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和新的起点,又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和新的起点。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第一,六大体制改革中的政治体制、党的建设制度,首先应该是属于政治、政治体制的,但是它们的有效改革和建设具有鲜明的经济性、文化性、社会性、生态性意义,甚至它们的改革是否有效或建设能否成功,直接关乎经济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体制的改革是否有效和能否成功;第二,六大体制改革中的经济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体制,应该是分别属于经济性、文化性、社会性、生态性的,但是它们的有效性改革和建设也同时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意义,甚至它们的改革是否有效或成功,直接关乎政治体制改革是否有效、党的建设制度的改革是否有效与成功。由此可见,全面深化六大体制改革,所谋求构建的是一种当代中国长治久安的命运共同体! 从“政治体制改革”与“社会治理”的关系看,由于社会是人们各种治理行为过程的“载体”或“底盘”,因而没有哪项政治及政治体制改革是与社会治理不发生关系和联系的。《决定》中创造性地提出“三个治理”即: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并明确指出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究其本质而言,“三个治理”都同国家体制、政府体制和社会体制的改革密切相关。关于国家治理,将其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突出国家治理的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注重国家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这当然突出了全局性的政治及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作用和决定意义。关于政府治理,《决定》强调了政府治理的有效性,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等问题。基于政治与行政、政府与政治的关系(政府一定是政治的,政治的不一定是政府的),政府治理是离不开政治及政治(政府) 体制改革的。关于社会治理,《决定》强调了社会治理创新,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等问题。在我国,社会治理即社会体制改革,应当凸显社会性,而社会性亦即人民性,人民具有至上性,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人民的一切,是我国社会治理最鲜明的特色,也是当代中国最大的政治。应当指出的是,在中国现行体制下,社会治理是以国家和政府治理为前提的,其间,国家、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是社会治理创新的根本问题,因而社会治理创新必会指向政治和政府体制改革。“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这三者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是普遍联系、辩证发展着的。我们应当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国家及政府关系的一般原理,唯物又辩证地处理好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三者之间的关系,构建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理体系。 三、政道与治道统一中的社会治理 一般说来,不同的文明时代,不同性质的社会、国家和政府,会有不同性质的治理,但是不管什么性质的治理,都应当在总体上体现政道与治道的统一。政道决定治道,有什么样的政道就有什么样的治道,而治道体现政道,为政道服务———当然,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也难免出现短暂的治道偏离政道的情形。此外,无论是政道还是治道都会随着社会的变迁或发展而发生变革。 所谓“政道”,是指相应的政治、政权或政治制度,主要回答和解决为谁、为什么人的问题。如资本主义社会的政道就是为资本,社会主义社会的政道就是为人( 民)、为社会。所谓“治道”是指相应的吏治、治权,即组织政府和管理机构,处理公共事务,解决公共问题,提供公共服务,主要回答如何为谁、如何为什么人的问题。 在人类历史上,传统的治道的制度平台包括无限政府、人治政府、专制政府、极权政府、封闭政府等。现代治道的制度平台包括有限政府、法治政府、民主政府、分权政府、开放政府等。从前者向后者的变化即为治道变革。我国的治理不仅体现着治道的变迁,而且更体现着政道的变革。《决定》中阐述的国家治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以及由此衍生出的政党治理、军队治理、民族区域治理、多元治理、司法治理、依法治理、以德治理、网络治理、协同治理,综合治理等等,都是为着或围绕着我国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文化制度、基本社会制度等进行和的,充分体现了我国政道与治道的有机统一。如果偏离政道,一味追求所谓治道的变革,为了治理而治理,势必会走上老路或邪路。然而,全部的问题可能在于:如何确保我国政道的选择和坚守符合国情实际,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怎样提高这种符合的程度。 在此基础上,就其中的社会治理而言,政界和学界已经有很多思考与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魏礼群提出,我国的社会治理要在社会治理理念、主体、方式、体系、制度、机制和能力等七个方面创新,要着力把握政府善治、合作共治、基层自治、社会法治和全民德治等五个关键环节。对社会管理、社会治理的初步研究,主要侧重于政道问题上的政治主体与治道问题上的治理主体的“二合为一”,认为我国的社会治理事实上经历着从“治理社会”到“社会治理”过程。治理社会主要体现为党、国家和政府的“三位一体”的独家治理或“独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治理社会的局面已大有改观,由治理社会开始转变为社会治理,由独家治理发展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多元社会主体的“合作治理”、“协同治理”、“共同治理”。 这里的合作、协同、共同治理的“共治”,主要是针对具体的公共事务、公共问题、公共服务等各主体参与者的共同治理,尚未涉及到各参与主体(际)之间的治理问题,或者说只是体现治道的“共治”,尚未真正体现政道的“共治”。相对于治道的共治而言,政道的治理应当称为“互治”。因此,早在2002 年,笔者提出和论证了“官民互治”问题。“社会治理”中的社会,不仅要成长为自治、自理的政治主体,还要成长为名副其实的治党、治国、治政府或治官的政治主体。一项基本原理是:治理者必须首先接受治理。哪有不接受社会( 人民、公民) 治理的治理者? 当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这种“互治”已在我国社会政治生活中初见端倪,也必将成为我国未来理想的社会治理前景。

⑶ 新党章下载

10月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胜利闭幕。大会通过关于十六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关于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新华社记者 刘卫兵摄

党章是党的根本大法,是立党、治党、管党的总章程。党的十七大立足于新世纪新阶段的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我们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着眼于完成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党和国家面临的新任务,对党章作了重要修改。深刻理解和把握新修改的党章,对于在新的历史阶段更好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更好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具有重大意义。

新修改的党章突出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坚持了改革创新和与时俱进的精神,在保持党章总体框架不变的前提下,对党章的一些内容作了适当修改或补充完善,提出了一些新思想、新观点,作出了一些新规定。

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集中全党智慧,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脉络进一步清晰。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体现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全体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的论断写入党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十七大报告鲜明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把这个重大论断写入党章,对于动员全党更好地把握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奋斗目标新表述写入党章

党章把党的基本路线中的奋斗目标表述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把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高度。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谐”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里,这让人们看到了民族复兴征程上一个里程碑式的显著标志。

“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写入党章

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写入党章,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意义。

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认识更加全面、更加清晰,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等重大课题越来越关注。

我们党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尊重和保障人权,建立健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制度和程序;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这些都是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取得的重大认识和成果。

把这些内容写入党章,对于全党同志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要求,继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

党的建设方面取得的重大认识和成果写入党章

十六大以来,我们党着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这是我们党在党的建设方面取得的重大认识和成果。

把这些内容写入党章,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党内民主建设的一些成熟制度写入党章

党章中规定,党的各级组织要按规定实行党务公开,党的各级代表大会代表实行任期制,党的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委员会实行巡视制度,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报告工作、接受监督,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的常务委员会定期向委员会全体会议报告工作、接受监督。这表明,我们党把实践中一些成功的做法吸纳进来并加以制度化。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党的自身建设面临很多新情况、新问题,新修改的党章对此都给予了极大的重视。这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我们党的治党管党水平,有利于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中央党校党建部 宋福范)

⑷ 区块链如何赋能社会治理

区块链如何赋能社会治理?

⑸ 山西省基层社会服务管理网格员直报平台的网址是什么怎么下载

可在网络网中搜索该网页找到后点击下载即可 可将文件保存在你指定的文件夹中

⑹ 《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 提高政府社会治理能力》 论文

⑺ 现代政府社会管理的主要目的

建立公共财政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有力工具。公共财政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宗旨,提供私人难以通过市场配置获得的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公共财政蕴含着公共理性,体现财政的公共性质及在实现公平正义、普惠社会公众方面的价值。建立公共财政,不仅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而且要处理好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夯实相应的社会基础。公共财政的社会基础主要指公共财政存在与运行的社会环境,包括社会的组成与结构、社会存在与运行的规则与方式、社会成员的文化与价值认同等。社会基础是公共财政有效运行的前提,直接影响公共财政的价值取向及其结构、效能和可持续性。公共财政模式的建立与目标的实现,必须与相应的社会基础相适应。
近年来,我国一方面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实行财政信息公开、强化社会监督等举措,推动社会建设,打造公众参与财政活动的平台,提高了公共财政的运行质量;另一方面积极推进社会治理改革,夯实公共财政的社会基础,公共财政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同时应看到,公共财政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制度建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推进公共财政的社会基础建设,同样是一项需要进行长期努力才能较好解决的重要课题。事实上,现代政府社会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培育合理的现代社会结构,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化解社会矛盾冲突,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从而构建经济、社会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社会基础和环境,其中就包括公共财政得以建立和运行的社会基础。推进公共财政的社会基础建设,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力。
加强公共财政自身的基本制度建设,规范行政行为,为社会发展创造基本支撑条件。政府部门首先要努力加强自身建设,提升法治水平,加强对公共权力的约束,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适宜的环境。同时,要选择与现实社会相契合的组织路径和发展路径,以规范和优化社会秩序为目标,通过建立和完善社会福利系统、社会文化价值系统等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支撑条件,增强人们的社会认同,不断完善社会治理。在这一过程中,政府需要充分发挥动员与引领作用,切实开展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公共财政文化建设,努力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社会发展基本支撑条件建设。
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使之与公共财政发展目标相适应。一是进一步加大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的投入。推动公共资源社会投入配置重心下移,注重充实基层财政,有效提高基层政府管理和提供服务的能力,并把基层政府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上来。二是提高社会自我协调和自我管理能力。充分发挥社区自治组织、工青妇等人民团体、行业协会的作用,广泛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在这个过程中,财政应合理运用收支政策工具,促进社会基础发育,提高社会自我协调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努力为公共财政有效运行打下坚实的社会基础。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商学院)

《 人民日报 》( 2019年09月28日 15 版)
(责编:邢郑、庄红韬)
人民日报客户端下载手机人民网人民视频客户端下载人民智云客户端下载领导留言板客户端下载人民智作
推荐阅读
3411亿元!一季度全国减税“成绩单”出炉
新华社北京4月23日电(记者申铖)记者23日从国家税务总局了解到,随着今年首个季度申报“大征期”结束,一季度减税“成绩单”已经出炉。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累计新增减税3411亿元。 “今年以来,全国税务系统坚决贯彻党中央、国…【详细】

压减数千亿涉企收费举措细则将出
进一步压减涉企收费的举措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经济参考报》记者从业内获悉,当前,相关部门正在密集展开调研,相关减费细则有望近期出台,将为企业减负数千亿元。与此同时,多个部门在陆续公示直属及相关单位的涉企收费目录清单,从国家部门到地方政府…【详细】

一季度股市大涨 证券私募基金规模不升反降
今年一季度A股涨势如虹,沪指涨幅将近24%,证券类基金收益出现了大幅增长。不过,华商报记者注意到,证券类私募却出现了不升反降的“奇怪”景象。 私募基金规模主要靠股权、创投类推动 格上理财数据显示,截至3月末,私募行业平均…【详细】

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
中新网4月23日电 国新办今天下午举行发布会,介绍一季度工业通讯业发展情况。据悉,工业生产好于预期。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比去年四季度和全年分别回升0.8个和0.3个百分点,其中3月份增速达到8.5%。 …【详细】

人社部:6248亿余元养老金到账运营
人社部:6248亿余元养老金到账运营 回应“2035年养老金将要用光”时称,能够保证长期按时足额发放 新京报讯 (记者马瑾倩 吴为)昨日,人社部召开2019年第一季度新闻发布会。就媒体求证“2035年养老保险金将要用光”…【详细】

图说财经
故宫门票被炒到9999元?《流浪地球》,爆款如何打造这位火车司机26年考了8本驾照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300元的银币你见过吗?托举起“流动的中国”

⑻ 大数据应如何助力社会治理

日前有媒体评论称,“大数据”曾经是个大众眼中颇有距离感的专业词汇专,可是这几年“大数据”属成了人们身边的高频词汇,关于大数据如何助力社会治理再次引发了关注。

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的交汇融合引发了数据迅猛增长,数据已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大数据正日益对全球生产、流通、分配、消费活动以及经济运行机制、社会治理方式产生重要影响。大数据既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便利,打开了未来的无限可能,同时也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专家表示,大数据正在塑造未来的样貌,目前大数据在社会治理的应用方面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探索,未来通过大数据来努力推动社会治理的网络化、智能化和系统化,最终可以有效解决政府治理精准化的问题。

⑼ 请问谁有保密法免费下载的网站啊

http://zwgk.zjg.gov.cn/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1725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