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治理内容
㈠ 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如何发挥基层组织作用
一是统一思想,明白为什么要治理,它的意义。
二是要达到的目标及时间。
三是从哪些方面去治理。
四是方法与步骤。
五是基层哪些组织各自的责任。
六是考核与评估。
最后是总结与提高。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离开发展,实现民富国强、促进社会和谐、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坚持党的先进性都无从谈起。
基层党组织要始终把服务群众作为重要职责,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
(1)乡村治理内容扩展阅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全体人民最广泛地团结起来,把各方面力量最大限度地凝聚起来,共同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奋斗,对各级党组织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思想教育作用,始终把抓好党员的学习和教育放在基层党支部建设最经常、最基本、最重要的位置,努力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教育内容不具体、方式单一、实效不明显等问题。
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基层党支部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扎实做好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把广大群众紧紧凝聚到党组织周围。
㈡ 我国乡村治理方式问题表现在哪些方面
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出台主要是为了解决目前我国农村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体制建设任重道远。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许多体制性障碍,影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还很多,城乡二元结构还未根本破除,各种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的机制还未完全建立,农村综合改革和其他各项改革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以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为例,尽管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已近20年,但当前我国农村金融还普遍存在许多制度性、技术性、操作性问题。具体而言,主要表现为:一是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农村信用社没有发挥应有的支农作用;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又过窄,而且随着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的完成,贷款业务又进一步萎缩;商业银行出于自身经济效益考虑,将部分分支机构从县乡退出;农业的保险制度落后,农业商业保险规模小,险种单一。二是农村资金流失严重。农业银行及一些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在农村吸储能力很强,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贷款却较少;城市信用社下乡揽储挖走部分资金,转向城市。三是缺乏农村特点的贷款担保制度。在现行信贷政策下,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自身不能提供有效的贷款抵押担保,难以得到需要的贷款。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势必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通过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加强国家的政策扶持和完善农村金融风险规避机制等三方面加大金融支农的力度。
2.农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农业生产力总体水平不高。
(1)国家对农业发展的投入严重不足,农业发展缺乏后劲。一是农业基本建设投入不足,其占国家基本建设投入的比重,“六五”时期为5.1%,“七五”为3.3%,“八五”为3%,可见逐年减少。由于基本建设投入不足,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老化严重,全国约有1/3的水库带病运行,60%的排灌工程急需维修,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逐年下降,遭受灾害面积逐年扩大。二是农业科研经费严重不足。我国农业科研经费占农业生产总值的比重不到0.1%,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比重不到0.2%,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由于利益的驱使,社会、企业和农户对农业的投入也不多。没有建立国家、企业、农民合作组织的财政、金融、税收、农产品价格补贴等体系和运行机制,农业投入不足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因素。
(2)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结构性矛盾突出。虽然我国目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农业生产品种结构单一,产品结构层次低;农产品加工业滞后,农产品增值困难;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落后,难以形成规模经营;缺乏科学的区域布局等等。
(3)农业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脆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难以持续提高。我国人均自然资源少,加上在相当长时期内耕地缩减、淡水短缺、人口增加的趋势不可逆转,部分地区生态环境还在继续恶化,我国农业发展的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趋紧,导致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难以保证。
(4)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科技、信息等服务滞后。我国农业服务体系长期以来以推广和服务为主,目前,农业服务体系存在队伍膨胀、机制不活、负担太重、观念滞后、服务能力低、市场组织化程度低和经济效益低等各种问题,很难适应市场农业发展的要求。
(5)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农业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我国目前许多农村地区个体贩运户规模小且不稳定,区域市场发育不全,大宗农副产品难以及时有效地销售出去,远远不能适应农产品的流通要求。
3.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滞后,农民权益难以得到保障。改革开放以未,伴随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各种民主形式和实现途径被创新性地探索出来,广大农村居民参与基层民主建设的积极性不断增强,自身的权益也得到了更有效的保障。但是,在新时期新情况下,我国目前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仍存在许多突出的问题,面临很多挑战,主要表现为:
(1)农村基层组织缺乏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性。我国目前一些农村党员干部思想观念陈旧、能力不足,基层组织软弱涣散,缺乏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思想僵化、志气退化、组织弱化“三化”倾向比较严重,致使党组织在农村的战斗堡垒作用得不到正常发挥。
(2)村民自治发展存在诸多问题,如村委会直选中的贿选问题,村委会与村党支部的“两张皮”的问题、村民自治中乡政村治异化的问题、村民自治中村规民约的违法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地阻碍了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推进,导致农民民主权利得不到保障。
(3)乡村宗族势力挑战村民自治。农村宗族势力的存在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与强制性的国家权力退出农村有关,是农村在适应现代政治的组织资源缺失状态下传统势力的恢复。宗族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村落中集体组织的不足。合理利用宗族组织可以大大降低农村社会运行成本,对发展农村生产和村民自治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宗族文化与民主政治毕竟是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文化,宗族势力对乡村民主政治的发展具有许多消极影响。宗族势力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入侵到农村基层政权,成为农村治理体制的组成部分,从而利用基层政权的力量牟取私利或扰乱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更重要的是,宗族势力很容易被黑恶势力所利用,从而形成以宗派宗族为基础的、对社会具有严重危害的邪恶势力。因此,农村基层民主要发展,必须逐步清除宗族势力。
(4)人口流动使村民自治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一定数量素质较高的村民的存在是村民自治的组织基础,但我国目前农村农民的大量外流,严重地削弱了村民自治的组织基础。大量高素质农民的外流,一方面使村庄中可供民主选举的高素质的村委会成员候选人减少,由此直接导致村委会工作能力的下降;另一方面,留在村里的农民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他们有很多对行使民主的程序和意义不太懂,从而容易导致民主的程序流于形式,民主决策也很容易异化为少数村干部决策。
4.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缓慢,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拉大。近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使我国农村社会面貌得到了很大改观。但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难以满足广大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要。农村教育基础依然薄弱,中小学师资队伍数量不足、办学条件差、留守学生多等问题十分普遍,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任务相当繁重;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不健全,基层医疗卫生基础薄弱,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十分突出;农村公共文化资源十分短缺,不少地方文化活动场所和设施破旧残损、年久失修,没有文化活动场所、没有文化活动设施、没有文化活动内容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农村社会福利严重滞后于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社会福利机构匿乏、社会福利覆盖面狭窄、地区发展不平衡、各福利项目发展不平衡、缺乏统一的组织管理等诸多问题;农民生育观念与国家政策有很大差距,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任务十分艰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致使农村居民公平享有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权利难以保证,极大地抑制了农民消费水平和发展能力的提高,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障碍。
5.农村环境问题非常突出,生态环境治理任务艰巨。我国目前农村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安全受到了很大威胁。这些问题突出地表现为:
(1)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由于受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农村当地局部生态平衡遭破坏,进而在整体区域范围内造成生态功能失调,生态调节作用减小,各类自然灾害频发。
(2)农业污染加剧。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地膜等化学投入,造成严重的地面污染,不仅导致农作物减产、农产品品质下降,而且对土壤、水、生物、大气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同时,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的废弃物对农村环境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极大地影响农村居民的日常生活。
(3)居民生活污染严重。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农村生活污染由分散走向集中,各种问题日渐严重。主要表现在:农村生活垃圾数量增多,而且几乎全部露天堆放,没有进行有效处理;生活污水任意排放,致使河流、湖泊污染严重;生活取暖排放的大气污染物没有经过处理就直接排放,对当地空气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
(4)工业污染增多。我国农村工业污染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乡镇企业污染。我国乡镇企业数量众多,而且大部分设备简陋、技术落后、能源消耗高、缺少防治污染的设施,致使由乡镇企业发展带来的污染问题十分突出,加重了农村环境的压力;二是城市向农村转嫁的污染。由于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一些耗能高、污染重、难以治理的企业迁移到农村,造成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同时,城市“三废”直接转移到农村,由此给城市周边区域的环境带来严重污染。[1]
(5)应提高居民整体文化素养。只有居民文化教育水平上去了,科技生产力才能上去,视野开阔,才能更好的发展,做到:资源、环境、产能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㈢ 如何提高乡村治理能力
何提高农村基层治理能力 农村基层政权我政权体 制重要组部社稳定家建设基石改革放三十特别自20世纪80代撤社建乡作农村基层政权乡镇政府落实党家农村政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村社稳定等面发挥替代作用三十间通权改革、税费改革、机构改革等系列措施我逐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政府管理体制进入21世纪伴随工业化、城镇化及社经济转型深入推进我农村进入新发展阶段农村社结构加速转型农民利益诉求元化城乡发展加速融合与同发展程存平衡、稳定、持续问题益突前我农村基层政权现实运转程存少问题突表现:其乡镇政权权力责任等乡镇政权管理权限经济能力限却承担着限政治责任票否决事项必要增加乡镇政权工作压力困难;其二乡镇政权与农村群众自治组织、经济组织社区组织关系待理顺;其三乡镇政权民主基础牢乡镇制度没全面落实能适应农民益提高民主意识诉求乡镇政府往往农民高度信任由于些体制问题少乡镇政府主要精力部资源放应付级派行政事务缺乏广农民提供公共服务力难实现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适应新发展形势落实依治基本略必要通改善行政体制、创新社治理式落实制度加强乡镇政权建设 通政府立推进社治理创新与变革 强化基层政府律位进步明确基层民主治理程重要位解决完善我前基层治理存问题关键通律规明确界定乡镇政权各权力主体关系包括乡镇、乡镇党委乡镇政府各自职责权限权利义务关系严格按照律规履行职责遵循基层政权组织村民自治组织定程序使其规范运行创新农村基层民主运行体制机制效应农村社同群体利益诉求政府权力行必需受制衡与监督政府公共服务行政应体现民意满足广民群众需求与呼声 服务型政府建设契机加强乡镇政权社管理公共服务职能要重点履行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强化公共服务、着力改善民加强社管理、维护农村稳定推进基层民主、促进农村谐等四面基本职能乡镇工作员要提高思想认识真树立农民服务理念效应广农民社治安、医疗卫、教育文化、基础设施、社保障等公共服务需求改革目前考核体制严格控制乡镇领导票否决事项再推本经济发展、维护社稳定作考核乡镇官员主要指标提供公共服务、着力改善民作主要考核指标通政府立增强农村基层政府权能财政完整性并相应建立起必要自与自相结合责任监督机制通体制机制改革管理创新建立健全基层治理平台机制实现政府治理序化、治化、民主化针发展差异性给予治理必要灵性自主性探索符合各实践要求治理制度模式 完善推进基层民代表制度建设 乡镇民代表制度重要组部基层家权力机关其加强改进党领导、实现民家作主具重要作用必须进步完善乡镇选举做实差额选举遏止消除选举贿选、虚假选举等乱象使民群众能真选自满意代表实行选举公改变代表候选透明规范状况改革代表员结构提高农民代表与专业士代表比重限制政府序列员参选代表要建立履职规范做实代表履职工作实现代表联系选民态化、制度化与选民保持密切联系听取意见要求真服务乡镇代表主席团履职应议期间向闭期间拓展些期履职或消极履职代表要通定程序撤销其代表资格同要充发挥乡镇监督职能前乡镇缺乏官员问责质询必须财政、事、提案质询等面真履行监督职责;乡镇代表通主席团依行使权力犯重错误、能胜任工作政府工作员行使罢免权 乡镇制度建设必须坚持完善党工作领导改进乡镇党委工作领导式各应根据实际力展创新乡镇制度、实现民家作主化形式断完善制度加强自身建设着力提高代表素质提高议政能力提供力保障 加强基层社区组织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制度 乡村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公益事业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民依直接行使民主权利重要式要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充满力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健全村委及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与计划育等设委员二要断完善村务公民主管理扩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重点拓宽范围途径丰富内容形式逐步建立责权明晰、衔接配套、运转效村级民主监督机制保障村民享更更切实民主权利 条件区要按照域相近、规模适度、群众自愿原则科界定农村社区区域范围明确其定位构建适应社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农村社区组织体系探索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完善村民自治新途径首先加强村党组织核村级组织配套建设明确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农村社区建设职责其明确农村社区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城市社区建设、村民自治、社区居民自治间联系区别探索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同模式、工作思路政策措施再推进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积极推进民服务中国制度改进服务式探索引导社救助、社福利、医疗卫、计划育、社治安、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劳保障、律服务等公共服务进农村社区机制使政府公共服务覆盖农村探索缩城乡差别效措施展农村社区互助服务解决农民关注热点、难点问题入手社区服务或服务站基础志愿服务抓手社区服务逐步向农村延伸探索推进农村社区服务式、途径组织员村民社各面力量参与农村社区服务社区建设探索引导社力量共同参与农村社区建设效机制 培育发展基层社组织推进政府职能转型 积极培育发展基层社组织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关键素政府通引导农民自愿基础建立各类民间社区组织介服务组织探索完善农村社区建设领导体制、工作机制经费投入机制才能断增强农村社区建设乡村治理新力农民合作社带农户进入市场基本主体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新型实体创新农村社管理效载体鼓励农民兴办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元化、类型合作社逐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化相结合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要序发展民事调解、文化娱乐、红白喜事理事等社区性社组织发挥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作用要建立健全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民调解、行政调解、司调解联工作体系健全律援助制度推涉涉诉信访工作改革畅通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
㈣ 晋中市提升乡村治理能力二十五条试行主要涉及到哪一些方面的内容
晋中市提升乡村治理能力二十五条试行主要涉及到哪一些方面的内容?
㈤ 我国乡村治理方式问题表现在哪些方面
1、农民权益保护问题突出。
随着城镇化的加速,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提高政绩,不遗余力征地卖地,盲目招商引资和兴建新城或各类园区,这样不仅牺牲了当地的环境,还损害了当地农民的各种利益,导致农民与当地基层政府间的矛盾加剧,影响了这些地区的稳定与和谐。
2、农村空心化问题日益严重。
留守在农村居住和生活的基本是妇女、儿童和老人,号称“386199部队”,这些人员不仅无法承担起农业生产的重任,更使乡村治理主体乏力,不能承担起乡村治理的重任,特别是影响村民自治的顺利推行。
3、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发展滞后。
农村自然环境有加速恶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农村水土污染严重,污水和垃圾处理落后,不仅威胁到农产品质量安全,也极大影响了农村居民的居住环境与健康。
(5)乡村治理内容扩展阅读:
实现乡村有效治理的行动方略:
1、实现理念创新,重点是把握因地制宜、地方特色、科学治理三个要点。
应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以人民为中心,突出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强调地方特色,构筑符合当地乡村社会特点、合法合理合情的治理方式,以最大程度地凝聚人心、最大程度地改善民生福祉、最大程度地维护民众的共同利益。
2、在治理方法上,应实现自治优先、道德约束、法治保障。
有了科学的理念、完善的治理主体以后,能否采用正确的治理手段和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对此,党的十九大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总体方法论要求。
3、在治理支持上,可实行“班长”工程、能人计划,并努力推进服务延伸。
乡村治理体系的建设,除了需积极发挥乡村自身的力量外,还需依靠乡村外部力量的支持和帮助。坚持以人才振兴为抓手,“输血”和“造血”并重,治理体系才能够得以长期、有效的运行。
㈥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整治包括哪些内容
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一项重要手段。
农村环境保护事关农民的切身利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农村的和谐稳定。加强农村环境保护,不仅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任务,更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充分利用宣传教育阵地,运用各类媒体大力宣传治理农村环境污染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积极引导广大农民摒弃陈规陋习,培养他们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强化他们的环保意识。
二是完善监管体系,强化落实目标责任。环保部门应不断深入农村,检查督促环保法规的落实情况以及环境监测、监察情况,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执法监督,建立环境报告制度,促进有关部门真正把环境管理和生产管理有机结合;在乡、村、组三级建立乡(镇)长、村主任、组长负责的农村环保责任机制,细化任务,加强检查,确保责任落实;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严格落实问责制,促使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走上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三是加大综合治理,全面开展环境整治。重点抓好水污染治理、饮用水源保护、固体废弃物治理、人畜粪便污染治理和综合利用,对污染和破坏农村环境的违法行为依法查处。全面落实农村环保“以奖促治”政策措施,率先针对重点流域、区域和问题突出地区开展集中整治,着力解决危害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影响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如:清理积存垃圾和其他有碍观瞻的杂物以及污水,重点治理农村乱堆乱放、乱搭乱建、乱倒乱流、乱种乱养、乱贴乱画等“十乱”现象。
四是设立环治基金,建立环保长效机制。加大对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的资金投入,并建议设立专项基金,重点解决所辖地区污水和生活垃圾的处理。有条件的乡镇应该征收垃圾处理费,设专(兼)职乡村环卫人员,担负一定范围的保洁和环境卫生监督职责。同时,成立专门的农村基层环保管理机构,建立农村环境保护长效机制,从源头上处理好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保护饮用水水源。要积极探索农村保洁有偿收费制度,采取政府投、乡镇帮、村级为主的方式,确保农村环卫整治和保洁工作有经费保障。
㈦ 乡村治理注意哪些问题
1.乡村社会发展缓慢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国家经济上发展迅猛,但在广大的农村确实难以显现出来,农村中发家致富还是存在于较少人的手中,这部分人一般是村干部、自主创业的中小工商户或企业家、有政府官员及其亲戚。这类人在目前的绝大部分农村中都是掌握村中资源的人,而更多的老百姓或村民则是依旧过着自给自足或者说是基本满足温饱的生活水平。
2.民主选举流于形式当下的农村基层选举乱象丛生,贿选成为普遍现象,许多人利用手中的财富进行买票,一桶油一袋面就可以买来村民的一张选票,很多乡政府对此现象也是处于默认状态以选出有利于控制农村的村主任。在 X 村,我看到乡政府工作人员和公安人员都在村委大院进行监督选举,但是进行票款发放(拿选票就可以领取一定的钱)的桌子就摆在他们面前。
3.当下村委治理失效当下的乡村治理机制是由村两委进行共同治理的,但实际的情况实际上一般都是由党委大包大揽。现在的村委基本上都是到春种秋收时节才能体现出来村委的作用,平时则是很少进行学习和办公,更不用说服务村民了。由于村主任的政治素养或者说治理才能不佳,一般在村中的权威不大,有些就是靠贿选上台的,更没有权威进行有效的治理。有些村委甚至将村委办公所在地出让给他人,而后把村委办公所在地移到自己家中。
4.精英人才外流严重中国的绝大部分属于农村,农村中的绝大部分都不发达,这就注定了农村中的有才人一旦走出农村一般就不会再回农村,这也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有才人走出不回来导致没有才能但有势力的人在农村当家,有才人看到这些人治下的农村发展缓慢凋敝,就更加强化了他们一旦走出去更加不想回来的决心。
㈧ 农村规划与村庄整治的内容简介
本书是新农村建设丛书之一,该套丛书被列入新闻出版总署“十一五”国家重点规划图书,是“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村镇空间规划与土地利用关键技术研究”研究成果之一。本书从新农村建设的迫切和关键的村镇规划和村庄整治方面,就新农村总体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村庄整治和新农村建设管理等方面作了论述。
本书简明实用,适合新农村规划和建设中使用。可供新农村建设的领导者、建设者、管理者工作中参考使用,也可作为村镇建设专业的大专院校的学生学习参考书。
㈨ 土地整治的内容之一: 农村居民点整治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农村集体土地产权主体不明晰,村镇建设缺乏科学规划或规划没有得到有效实施,以及对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不够严格等原因,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在总体上比较粗放,呈现出农村居民点用地总量偏大,村庄用地规模偏小,村庄用地布局分散、集约化程度低,建新不拆旧、一户多居的特征。村庄建设用地盲目发展和无序建设占用大量农地,成为农用地面积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对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合并空心村,建设中心村,加大农村宅基地建设密度,提高建筑容积率,复垦非农建设用地,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是保护农地资源的一个重要途径。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潜力即是土地整治对农地保护贡献的表征,整治潜力越大说明对农地保护的力度越大。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土地整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主要是指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乡镇总体规划和新的用地标准的要求,对中心村、空心村、自然村的居民宅基地进行重新规划、整理合并和建设。通过迁村并点、农户搬迁和社区建设减少农村建设用地规模,增加农用地规模,以提高农村土地的集约利用程度,实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目标,同时,改善农村社区生活设施和生态环境,统筹城乡发展。
在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的根本目的是将粗放利用的建设用地(如空心村)复垦为农用地,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占补平衡的战略目标,保护农地资源。
(一)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的模式
我国地域类型复杂,社会经济条件差别很大,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应根据不同的区域特点采用不同的运作模式,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1.农村城镇化型用地整治模式
在经济水平较高的城郊结合部和集镇,有较强的农村城镇化趋势。应将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规划纳入城镇规划体系,积极提倡建公寓式楼房,集约化生产设施,规模化经营农业,一般要求统建联建,由此可以降低人均用地标准,提高土地利用率,节约农用地建设占用面积。例如浙江省海宁市马桥镇建中村按这一模式使人均农居点用地从125m2降到97m2。
2.自然村缩并型用地整治模式
自然村大多为历史上农民为方便生产而散居后逐步形成的,一般规模较小,极不利于行政管理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对于那些规模过小的自然村,应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向中心村缩并,同时对小村旧址进行复垦还耕。例如安徽六安地区霍邱县洪集镇的尚善村,土地整治前,全村2000人分散居住在128个自然村,老宅基地占地80多公顷。经过土地整理,全部居民点规划到9个居民区,宅基地由过去的80多公顷减到5.33hm2,同时将老宅基地还耕,新增耕地74.67hm2。
3.中心村内调型用地整治模式
中心村的规模一般为几十户到数百户,其用地范围较大,既不适宜合并,也不适合搬迁,必须按照合理布局、节约用地的原则,对老宅基地进行统一调整,优化布局,充分利用闲置地和废弃地,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水平。例如湖北襄阳县黄渠河镇按照这一模式改造老村庄10个,连同部分移村腾地,共净增耕地66.8hm2。
4.异地迁移型用地整治模式
分布于偏远山区的一些村落,因交通不便,自然条件差,就地改造难度大,应异地迁移到区位条件较好的中心村,并对旧宅基地进行复垦还耕。例如浙江省泰顺县,原属国家级贫困县,对于分布在偏远山区的一些贫困村,逐步采取异地迁移扶贫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的农地保护潜力测算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的农地保护潜力主要是指通过对现有农村居民点改造、迁村并点等,可增加有效农用地面积的潜力。目前来说,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主要是为了增加耕地,因此,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的农地保护潜力实则为耕地保护潜力。
根据不同的方法,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测算出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的农地保护潜力,也即土地整治可以保护的农用地面积。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下测算方法(吴小红,2006)。
1.以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标准测算农地保护潜力
根据现状居民点用地与国家规定的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所形成的理论用地面积的差值来计算农地保护潜力。按潜力的表现形式,可分为现状潜力和规划潜力。现状潜力是指按现状人口、现状用地标准计算的潜力,反映的是现状人口条件下居民点整理的农地保护潜力空间;规划潜力指按规划人口、规划用地标准计算的潜力,反映的是规划人口条件下居民点整理的农地保护的潜力空间。即一是以人均用地标准和该地区现状农村人口数来计算,二是考虑规划期内用地标准和农村人口变动这两个因素对整理潜力的影响,以规划目标年人均用地标准和农村人口数来算。
计算公式为:
农地保护层次论
式中:S———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农地保护潜力;
Sxz———现状居民点用地面积;
B0———整理后人均用地标准;
Q0———现有农村人口数;
Bt———规划目标年人均用地标准;
Qt———规划目标年人口数。
根据式(10-1),如果按照国家规定的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最高限指标150m2计,则全国可整理出农居点用地377万hm2,即可增加农用地377万hm2(现状居民点用地按照1996年1756万hm2,农村人口按照92559万计算,下同)。若能将其中的1/3复垦作耕地,则可增加耕地面积约126万hm2(折合1890万亩)。
若农民能进一步提高珍惜土地的自觉性,充分利用宅前屋后的每寸土地,据调查人均100m2用地已完全能满足农民生产和生活用地的需求,由此全国可整理出农居点用地约839万hm2,即可增加农用地839万hm2,以1/3复垦为耕地计,可新增耕地280万hm2(折合4200万亩)。
2.以户均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标准测算农地保护潜力
根据现状居民点户均用地与国家规定的户均建设用地标准所形成的理论用地面积的差值来计算农地保护潜力,亦可采取上述两种思路:用户均用地标准、该地区现状农户数以及规划目标年户均用地标准、规划农户数来计算。
计算公式为:
农地保护层次论
式中:S———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农地保护潜力;
Sxz———现状居民点用地面积;
B0———整理后户均用地标准;
Q0———现有农户总数;
Bt———规划目标年户均用地标准;
Qt———规划目标年农户总数。
3.闲置宅基地抽样调查法
选取能代表评价区域内农村居民点闲置情况的典型乡镇作为样点,调查农村居民点内部闲置土地面积,算出土地闲置率,以此测算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农地保护潜力。
计算公式为:
农地保护层次论
式中:S———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农地保护潜力;
Sxz———现状居民点用地面积;
a———土地闲置率。
4.以城市用地标准测算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农地保护潜力
针对城市近郊区的农村居民点统建联建,提倡公寓式楼房建设的整理潜力计算,不能再按照农村宅基地标准测算人均用地,因其用地布局和结构已经趋于城市用地标准,应根据城市人均建设用地标准进行计算。同时,这些村落的人口不能只计算行政村人口,要充分考虑其对城市住宅的分流功能,充分考虑外来常住人口的用地需求。
计算公式为:
农地保护层次论
式中:S———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农地保护潜力;
Sxz———现状居民点用地面积;
B———城市人均用地标准;
Q———村内常住人口数。
公寓式楼房按每套162m2,底层架空作农具设施存放,占地3.6(开间)×6(间数)×50(进深15m+日照间距)m2,可建七层12套至少供36人居住,则人均居住用地45m2,公共设施、公益事业用地按每人5m2计,公寓式楼房可按每人50m2进行潜力分析。
农村统建联建最能被农户接受的是三层砖混,占地144m2,按每户3人计,则人均居住用地48m2,公共设施、公益事业按每人5m2计,统建联建可按每人53m2计算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