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治理案例
Ⅰ 改革开放以来治理环境的事例
因为和专业相关,我选择环境领域,看看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得失。如上题所述,这
三十年的改革是一个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这个过程在私人领域非常成功,
极大地增加了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人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但是在环境这个公共领域,
却积累了很多问题,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至今为止没有改变。
1 中国三十年的环境变化情况
选取对生活影响最大的水质量、大气质量,比较直观地表现中国三十年环境变化。
1.1水质量。根据2006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全国地表水总体水质属中度污染,七大水系中
超过一半劣于三类水(不能作为饮用水源),松花江、黄河、淮河为中度污染,辽河、
海河为重度污染。2006年,27个国控重点湖(库)中,没有I类水质湖泊,满足Ⅱ类水质
的湖(库)只有千岛湖、丹江口水库这两个,Ⅴ类、劣Ⅴ类水质的湖(库)18个,占67%
。
饮水不安全。全国113个重点环保城市的222个饮用水地表水源的平均水质达标率仅
为72%,不少地区的水源地呈缩减趋势,有的城市没有备用水源,有3亿多农村人口的饮
用水存在安全问题。 一些地区甚至出现“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现象。
地下水的水质逐年恶化,浅层地下水由于工业排放和生活污染,以及不适当的开采利用
,超过一半城市的地下水污染严重。在华北、西北、华东地区,由于超采地下水,水位
逐年下降,形成了巨大的地下水降落漏斗,达到上百甚至上千平方公里。
重大污染事故屡屡进入公众视野,04年四川沱江污染,05年松花江重大水环境污染,广
州北江镉污染,06年广西钦州水污染……造成的直接损失都以亿计,间接损失更是难以
计算。
有一则民谣形象地描述了一些地区水质污染的演变:上世纪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
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90年代不洗马桶盖。
1.2大气质量。最近奥运会临近,有一条消息很吸引眼球:澳大利亚田径队运动员由于“
北京的大气污染情况严重”而不参加北京的奥运会开幕式,只在比赛期间才到北京参赛
。“运动员最多能在北京待五六天,如果超过五六天将不可避免地给运动员的呼吸系统
带来问题”(《悉尼先驱晨报》,08年6月17日)。
在中国,肺癌的发病率,在过去30年上升了465%,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22.7%,代替肝
癌成为我国恶性肿瘤首位死亡原因(08年4月29日,卫生部第三次全国居民死亡原因抽样
调查结果)肺癌发病率的大大增加,一方面和吸烟等习惯有关,另一方面也和城市空气
污染情况密切相关。
工业带来的废气逐年增加,下图是1999年以来工业废气的增加量(统计局网站目前只有1
999年以来的数据),触目惊心。
空气污染和能源消耗密切相关,下图是30年能源消耗变化趋势,3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
量提高到1978年的5倍(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而且其中煤炭增加量更大,燃烧造成
的污染比石油、天然气更加严重。
其他环境问题还有:酸雨、城市垃圾、沙漠化和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和生物多样性丧失
、矿产开发带来的生态破坏、海洋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等。由于环境污染和破坏引发
的冲突也逐年增加,从1995年的年均不到6万人次增加到2005年的60万人次,增加了10倍
。
篇幅有限,这些问题不再展开陈述。单从环境质量角度来看,中国人民面临不断恶化的
环境,付出的代价是非常巨大的。根据世界银行和中国政府2007年的一份合作研究报告
《中国环境污染损失》(Cost of Pollution in China – Economic Estimates of
Physical Damages),室外空气和水污染对于中国经济造成的健康和非健康损失的总和
就有每年约1000亿美元,相当于中国GDP的5.8%.
2 环境领域问题成因分析
2.1环境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我对经济学的理解简单说是这样几句话:资源是稀缺的(预算约束),人是理性的(追
求利益最大化),也是各不相同的(偏好曲线不同),竞争是有益的(降低成本,促进
技术进步),信息也是有益的(降低交易成本),制度是重要的(形成稳定的预期,惩
罚不守信用者)。
环境问题之所以成为环境问题,经济驱动力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较为普遍的、长期存在
的环境损害其实都有经济制度上的原因(当然也有法律、道德等因素,但经济驱动力是
最为强大和持久的)。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环境问题,可以发现环境问题有这样几个特性
:
一、环境具有公共物品属性,即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或者排他的成本非常高),比如
大气和水资源,森林的生态服务价值等等。环境物品当然是有价值的,包括使用价值、
美学价值、生命支持系统的价值等等,但是这种公共物品属性决定了环境价值很难形成
可交易的市场,往往形成了很强的外部性,无法内部化,人们对环境的真实需求无法通
过市场来体现或者显现出来。更进一步,因为没有市场,人们没有交易的锻炼,对于环
境的定价更是无所适从。
在环境基础设施的提供上,还明显地体现为区域性和垄断性。比如一个地区给排水、电
力、公共交通供应,自然保护区开放和维护等,都表现得比较明显。
解决方法,一是更加深入地使用市场化工具,尽可能地将外部性内部化,通过公权力的
强力干预来引入多元的交易主体,形成市场(比如排污权交易市场);二是通过民主制
度的建设,对自然垄断的环境物品提供进行监督监管,体现人们的环境需求。但这些都
需要很多条件支持,尤其是法律制度的完善程度和执行力。
二、环境问题具有累积性和阈值。环境污染从积累到成为环境问题有一个过程,短的可
能几小时,几天,长的可以达到数十年(比如臭氧层空洞),甚至上百年(比如核废料
);同时环境问题的爆发是有一个阈值的,污染在达到这个阈值之前不一定有明显的显
示,但一旦达到阈值就可能突然爆发形成环境问题,比如太湖的富营养化程度和蓝藻爆
发之间的关系。
由于这种属性,环境问题特别难以查找“肇事者”,因为这个“肇事者”很可能是多个
机构或个人的共同行为,甚至于已经不存在了,区分和追索责任非常困难,信息的不充
分性也造成监管的困难。一些国家对于环境问题赋予了受害者历史求偿权,能够对于历
史遗留的问题进行追索,给予大公司很大压力,也促进了大公司重视环境问题。在我国
目前还没有创立这种制度。
三、环境问题具有科学上的不确定性。人类对于自然的认识在不断进步,但是仍然有很
大的空白。比如,1970年代以前,人们对于臭氧层空洞的形成机理还完全不了解,认为
氟利昂等氟氯烃是很安全方便的制冷剂;再比如,对于全球变暖的趋势,现在人类科学
家基本达成了一致意见(IPCC气候变化研究),但是对于人类活动对于全球变暖的贡献
程度和地球生态系统对于气候变暖的反馈程度,现在还众说纷纭,无法达成一致意见。
没有确定的依据,就难以进行决策。发达国家对于有些不确定的环境影响采取谨慎原则
(precautionary principle),尽量避免可能发生的环境影响,但在我国这方面还比较
薄弱。
总的来说,环境问题是一类很特殊的经济问题,理性人假设、充分竞争、充分信息等经
济学假设都很难在现实中更加难以体现,所以对于世界各国来说,破解环境问题都具有
相当的难度,在我国更是如此。
2.2我国环境问题形成的几个重要原因。
以上分析了环境问题的一般性、普遍性的规律,但是结合我国的国情,环境问题更加严
峻。大致有这样几个因素:
一、巨大的人口压力。中国在1949年之后的短短半个多世纪中,发生了人口增长方式的
历史性转变:由传统社会的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增率过渡到20世纪60-80年代的高
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增率,再转变到快速工业化时期(90年代后)的低出生率、低
死亡率和低自增率。尤其是建国初期,在生活水平的逐渐改善中,"多子多福"的传统生
育观使得人口在摆脱了战乱、疾病、动荡、贫穷等抑制因素后迅速增长。
从50年代中期,国家开始意识到人口压力,因此开始了“服务性的计划生育”,以鼓励
、宣传为主,从60-70年代才开始逐渐强硬起来,正式从80年代初实行部分地区(主要是
城市)独生子女政策
尽管实施了严厉的计划生育政策,2005年1月6日,中国人口总数也达到13亿,人口对生
态环境的压力以各种形式显现出来。为了生产足够的粮食,需要使用大量的化肥、农药
,饲养大量牲畜,人们生活需要使用能源,在21世纪中叶建设成为中等发达国家的宏伟
目标下,人均物质消费水平也会不断提高,对环境的压力会持续不断地增加。
二、消费品快速发展阶段的影响。
从经济发展阶段来说,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认为经济发展有六个阶段:(1)传统社会阶
段;(2)起飞酝酿阶段;(3)起飞阶段;(4)成熟阶段;(5)大众化高度消费阶段
;(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他的理论并不完善,但是提供了一种视角,就是:经济发
展的不同阶段,人们的需求是不同的。在经济发展的初期,人们追求基本的营养,基本
的医疗、教育等;之后这些物品的边际效益递减,开始追求消费品数量的增长,尤其是
家电、住房、汽车;当这个社会普遍拥有这些物品之后,才进入追求生活质量的阶段,
追求个人价值,金融、文化娱乐、旅游、医药等服务性行业进一步发展。对环境质量的
需求基本也属于这一阶段。
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可以看到,追求财富是中国人改革开放之后的最大心声之一。打
开国门,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点燃了中国人追逐财富的热情,甚至于
给国际上留下了中国人“能吃苦,能赚钱什么都干”的印象。加上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
的改革,提供了无数机会,消费品行业快速发展,人们的购买力不断增强,对于大众消
费品的需求增加非常迅猛。以汽车为例,中国1999年的消费量只有100万辆,而到了2007
年,我国汽车市场产销量达830万辆,总体增长率达16.3%。中国汽车消费量占全球总消
费量的12%左右,仅次于美国占世界第二位,且有可能在2015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汽车消费大国。 空调、电视年产销量也都在数千万量级。
考虑中国的城乡二元(或加上流动人口,三元)结构,在城市和部分发达地区的农村中
,基本可以看做是进入了大众化高度消费阶段,并向追求生活质量阶段转移,而还有很
大一部分人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逐渐认同城市的生活方式,迅速进入大众高度消费阶段
的浪潮中。可以想象,短短三十年间,从传统社会迅速进入大众高度消费社会,而追求
环境质量的需求仅仅在部分较为发达的地区显现,这个过程对于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是非常巨大的。
三、出口导向发展路径的影响
我们在经济改革过程中,选择了一条出口导向型的发展道路。这在初期内需很低的时候
,是非常重要的,引入资本和技术,利用了闲置的劳动力资源,提高了经济效率。这条
道路我们一直沿用至今,低成本和低汇率的优势,以及中国人勤劳能吃苦的精神,将“
中国制造”的皮鞋、玩具、打火机、化工产品、五金、家电、机械,甚至汽车,打入全
世界的市场。
但是这条路径对于中国自己的生态环境不吝一场灾难。发达国家由于人们对环境的需求
和呼声,环境门槛逐年提高,这些淘汰落后的产能转移到中国;同时我们自己对于资源
要素的价格(能源,金属非金属矿产,土地)和人力资源的价格一直采取压低的手段。
这些对于环境的影响都是负面的:由于价格压低,鼓励了高耗能、高污染、高资源消耗
的产业迅速发展(这些产业对于就业的贡献还很小),等于说是透支了子孙后代的资源
,把将来可以用的资源在今天货币化、变现。我国钢材、水泥、部分化工产品都成为世
界产量第一,而产量第一的背后,必然也是污染的第一。而人力资源价格的压低导致工
人们难以对自己和下一代的人力资本进行投入,从而重复低端的劳动,与“以人为本”
的目标相当矛盾。
应该承认,中国处于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对于钢材、水泥等的需求是很大的,这些产业
的发展有其合理性;但是仍然需要区分那些污染留在中国,上下游却都在国外的产业,
对这些产业保持足够的警惕性,因为这些产业的中国部分处于“微笑曲线”的最底端,
利润稀少,环境污染却相当巨大。
四、中国特色的乡镇企业
中国特色的乡镇企业在环境问题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乡镇企业,最初叫社办工业,由1959年2月毛泽东称其为“社办工业”而得名,1972年改
叫社队企业,1984年改叫乡镇企业,1996年上升为正式的法律地位。从企业组织形式看
,它既有公司制,也有合伙制,更多的是个人独资;从企业规模看,既有一些大型企业
,但大部分是中型和小型企业,是我国中小企业的主体。乡镇企业的综合性可以概括为
多轮驱动、多轨运行、多元投资、多业并举这“四多”。
从经济学上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的变化可以发现,由于改革开放初期农业改革的
大大成功,极大地调动了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和生产效率,以至于1982-1984年就出现了卖
粮难的问题,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增加。在城乡二元结构的压力下,农村劳动力难以进
城,中央为了解决富余劳动力的问题,鼓励农村“离土不离乡”,举办乡镇企业。
应该说,乡镇企业在解决就业和经济创新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在改革开放初期乡镇企业
利用短缺经济迅速完成了资本快速积累,1987年乡镇企业产值就首次超过农业总产值,1
992年邓小平南巡之后进一步鼓励乡镇企业发展,到2001年,中国乡镇企业工业增加值超
过2万亿元,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47.8% ,乡镇企业的活力一方面形成了国企改革
的“参照系”,另一方面乡镇企业的巨大需求也养活了不少上游的国企们。
但是,乡镇企业的“小、散、乱”,技术水平低下的特点是农村面源污染的最重要的成
因之一,给环境管理带来了极为巨大的困难:以水污染为例,乡镇企业大部分没有污水
处理设施,直接排放到水体的污水80%没有任何处理;小造纸、五金、水泥、印染、化工
、电镀、制砖遍地开花;乡镇企业平均下来每家只有6个人,93%在农村的家中购置机器
就开工运行,工艺落后,能效低,污染高,每年造成的水污染就造成占GDP4.5%-18%的代
价。
同时,另一方面,更为致命的是,乡镇企业在成立初期就和地方基层政权有着千丝万缕
的紧密联系,形成了利益共同体,环境监管法律对其几乎不起作用,监管成本极高,逃
避处罚的动力极大,中国的近5万名环境监管人员面对73万个村庄中的2000余万家乡镇企
业,几乎无法形成有效监管 。
五、对上负责的政治体制以及中央和地方的分税体制的影响
官员考评中的唯GDP论与对上负责制对环境问题有重要的影响。政府的目标很多,但是在
优先考虑经济发展的目标激励下,官员考评过分注重经济增长和GDP指标,加之我国的对
上负责制,再有公心的官员也很难照顾底层民众的呼声和需求,涉及环境问题的决策过
程隐蔽不公开,民众只有被动接受。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在环境问题上也有重要的影响。分税制改革后,“中央收走西瓜,
给地方留下芝麻”,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分灶吃饭”,一般性转移支付的不到位,使
得地方政府在日常支出上捉襟见肘,地方政府用45%左右的财政收入,支撑着75%左右的
支出责任,如公共教育、医疗,当然也包括环境保护 。这使得下级政府成为利益主体,
不惜一切招商引资,谋取财税收入,逼迫生态比较脆弱或者不适合发展重化工业的地区
也纷纷上马此类项目。厦门的px化工就是很明显的例子,一旦上马将占整个厦门市的GDP
的2/3,大大增加当地的财税收入,促使当地政府不顾厦门旅游城市的定位和居民的诉求
,做出这个决策,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六、法制观念和执行的缺失
法制的缺失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如前所述,我国对于形成环境物品的交易市场、对环
境公共设施的监督监管、对环境损害的追溯求偿、以及对涉及环境不确定性的公共决策
等法律规定上,都存在空白。
同时,我国宪法中对于居民的环境权,至今没有明确的规定,同时宪法的地位也偏低,
并不能作为判例的直接依据。
在法律执行上,执法的精华力量集中在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在基层,尤其是经济
相对不发达地区,执法的力量极为薄弱,对于分散的乡镇企业污染、农村生活污染、农
业污染难以控制,甚至难以有足够的人手进行统计。
3 结语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就环境领域来说,问题
非常严峻,而且趋势是在恶化,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将会在不久的将来付出重大的代
价,环境问题一旦出现,治理需要很长时间和非常巨大的投入。在现阶段的主要任务应
该是正视我们所处的发展阶段,改变增长观念,将环境成本纳入增长的代价,将环境成
本体现在发展过程中,理顺中央和地方的环境责任,增加环境投入,建设完善环境法制
,并进一步进行公众参与环境决策的公共改革。经济改革取得了阶段性的巨大成功,下
一步的重要任务恐怕应该是政治体制改革,尤其在环境这个公共领域更是如此。
Ⅱ 关于环保的事例
正面:
1、田桂荣从事环保工作。
她自费9万余元,回收废旧电池65吨1998年,当她得知废旧电池对人类有强烈危害时,毅然决定自费回收废旧电池。她用绿色条幅制作了3000面三角旗,写上回收废旧电池的地址以及电话:制作了600个透明的废旧电池回收箱、5万张环保倡议书,到市内各学校发放。
在《新乡日报》上以个人名义发出了题为《不要再糟蹋地球了》的倡议书。从此,田桂荣凭着一个环保志愿者质朴的情感和对环保前前所未有的关注,走街串巷,以每年2分钱的价格回收废旧电池。她还组织了大量环保宣传活动,利用地球日,环境日,节假日开展环保宣传,并通过电视,报纸使更多的人认识到了废旧电池的危害。
五年来,她个人投入9万余元回收65吨废旧电池,使近700万平方米的土地免遭废旧电池污染。二、积极开展多种环保宣传实践和环境教育活动田桂荣利用节假日在全省各地个人自费组织大规模的环保宣传活动,仅在郑州,新乡就组织了“绿色申奥万人签名”,“生命之网爱环保”等大型活动38次,参与人数达26万人。
同时,她还义务为大学生讲授环保知识。几年来,田桂荣曾到国内的110多所学校为30多万学生宣传环保知识,讲解废旧电池的危害性,直接受众达360多万人。每逢寒暑假,田桂荣自费组织环保志愿者考察白色污染,河流污染,湿地保护等环保课题。
为了保护母亲河,田桂荣率领30多名大学生多次冒酷暑,徒步150公里沿卫河,人民胜利渠,共产主义渠,沁河和黄河考察排污口,进行水源污染,水质分析,与排污企业的违法排污行为进行面对面的斗争,并向上级环保部门递交考察报告24份,为进一步保护母亲河,净化水质源,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
2、吴庆贤——基层老党员吴庆贤的生态扶贫故事。
黎平县双江镇四寨村,一个因树而美的侗寨,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里的风雨桥、鼓楼、学校、侗家民居,以及侗家人冬天取暖的木柴,皆取材于山。村头古树虬枝,溪水淙淙。村落四周古树环绕,连绵的杉树挺拔耸立,日日年年守护着这个侗寨。
饮水思源,四寨村的美丽,饱含“贵州造林王”、共产党员吴庆贤的汗马功劳。
从不惑之年弃商造林,到年逾古稀痴心不改,30多年光阴弹指一挥,吴庆贤风雨无阻地种树护绿,在山上存了数千万元绿色财富。尽管日子清贫,他却不肯为自己轻易砍一棵树。然而,当公益事业和侗家人建房需要用木材,他又毫不犹豫地捐献和赠送。他用执著和坚守、无私和奉献,感动着乡亲,把种树护绿的事业做成奔向小康的支柱产业。
据统计,到2015年底,吴庆贤种植苗木500多万株,累计造林55000亩,木材总方量达25万方,经济价值达2500万元,并带动乡亲们造林5万多亩,使双江镇的森林覆盖率从1984年的47%增长到现在的75%。吴庆贤因造林面积贵州第一、全国第二,被誉为“贵州造林王”,获得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的“全国绿化奖章”,成为国家有关部门联合评选出的“中国生态英雄”。
反面:
1、英国伦敦的烟雾事件 。
素有雾都之称的英国伦敦,1952年12月5日—8日期间,又被浓雾笼罩。这期间许多人突然患呼吸系统疾病,一下住满了伦敦的各家医院。四天中,死亡人数较常年同期增加4000多人,死亡者以45岁以上最多,约是平时死亡人数的3倍,1岁以下的死亡较平时增加1倍。
事件发生的1周中,因支气管炎、冠心病、肺结核、心脏衰竭的死亡人数分别是平时同类病死亡人数9。3倍、2。4倍、5。5倍、2。8倍,因肺炎、肺癌、流感等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人数较平时均有成倍增长。事件后的两个月里又有8000多人死亡。
人们就此事件分析认为,这于伦敦当时大量的耗煤有关。事件期间尘粒浓度最高达4。46毫克/米3,为平时的10倍,SO2浓度最高达平时的6倍,在浓雾的特定条件下,烟雾中的Fe2O3促使SO2氧化成SO3,从而形成H2SO4,并凝在微尘上,从而形成酸雾,成为这一事件的杀手。
2、日本四日市事件 。
四日市位于日本东部海湾。1955年这里相继兴建了十多家石油化工厂,化工厂终日排放的含SO2的气体和粉尘,使昔日晴朗的天空变得污浊不堪。
1961年,呼吸系统疾病开始在这一带发生,并迅速蔓延。据报道患者中慢性支气管炎占25%,哮喘病患者占30%,肺气肿等占15%。1964年这里曾经有3天烟雾不散,哮喘病患者中不少人因此死去。1967年一些患者因不堪忍受折磨而自杀。1970年患者达500多人。
1972年全市哮喘病患者871人,死亡11人。据报道,事件期间四日市每年SO2和粉尘排放量达13万吨之多,大气中SO2浓度超过标准5—6倍,烟雾厚达500米,其中含有害的气体和金属粉尘,他们相互作用生成硫酸等物质,是造成哮喘病的主要原因。
3、日本水误事件 。
在日本南部九州湾有一个叫水误的小镇,这里居住着4万居民,以渔业为生。1939年开始,日本氮肥公司的合成醋酸厂开始生产氯乙烯,工厂的生产废水一直排放入水误湾。
该公司在生产氯乙烯和醋酸乙烯时,使用了含汞的催化剂,使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汞。这种汞在水体中,被水中的鱼食用,在鱼体内转化成有毒的甲基汞。人食用鱼后,汞在人体内聚集从而产生一种怪病:患者开始时,只是口齿不清,步履蹒跚,继而面部痴呆,全身麻木,耳聋眼瞎,最后变成神经失常,直至躬身狂叫而死。
1972年据环境厅统计,水误镇共患水误病180人,死亡50多人,就在新线县阿赫野川亦发现100多水误病患者,8人死亡。据报到,患者人数远不止此,仅水误镇的受害居民,即达万余人。
Ⅲ 中国古代的环境治理的事例 知道的大侠请说一下 论文需要 谢谢了!!!
水利工程居多
郑国渠
前 246 年(秦王政元年)秦王采纳韩国人郑国的建议,并由郑专国主持兴修的大属型灌溉渠,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 300 余里。泾河从陕西北部群山中冲出,流至礼泉就进入关中平 原。平原东西数百里,南北数十里。平原地形特点是西北略高,东南略低。郑国渠充分利用这一有利地形,在礼泉县东北的谷口开始修干渠,使干渠沿北面山脚向东伸展,很自然地把干渠分布在灌溉区最高地带,不仅最大限度地控制灌溉面积,而且形成了全部自流灌溉系统,可灌田四万余顷。郑国渠开凿以来,由于泥沙淤积,干渠首部逐渐填高,水流不能入渠,历代以来在谷口地方不断改变河水入渠处,但谷口以下的干渠渠道始终不变。
都江堰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的整体规划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
Ⅳ 生态建设的例子 生态失败的例子
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经典案例
作者 : 鞠美庭 2007年第十期
从20世纪70年代生态城市的概念提出至今,世界各国对生态城市的理论进行了不断地探索和实践。目前,美国、巴西、新西兰、澳大利亚、南非以及欧盟的一些国家都已经成功地进行了生态城市建设。这些生态城市,从土地利用模式、交通运输方式、社区管理模式、城市空间绿化等方面,为世界其他国家的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了范例,研究这些生态城市的规划和管理经验,无疑会对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产生积极的指导意义。
巴西库里蒂巴
巴西库里蒂巴是南美国家巴西东南部的一个大城市,为巴西第7大城市,环境优美,在1990年被联合国命名为“巴西生态之都”、“城市生态规划样板”。该市以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受到世界的赞誉,尤其是公共交通发展受到国际公共交通联合会的推崇,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也给予库里蒂巴极高的评价。该市的废物回收和循环使用措施以及能源节约措施也分别得到联合国环境署和国际节约能源机构的嘉奖。
美国伯克利
国际生态城市运动的创始人,美国生态学家理查德·雷吉斯特于1975年创建了“城市生态学研究会”,随后他领导该组织在美国西海岸的伯克利开展了一系列的生态城市建设活动,在其影响下美国政府非常重视发展生态农业和建设生态工业园,这有力地促进了城市可持续发展,伯克利也因此被认为是全球“生态城市”建设的样板。
根据理查德·雷吉斯的观点,生态城市应该是三维的、一体化的复合模式,而不是平面的、随意的。同生态系统一样,城市应该是紧凑的,是为人类而设计的,而不是为汽车设计的,而且在建设生态城市中,应该大幅度减少对自然的“边缘破坏”,从而防止城市蔓延,使城市回归自然。
澳大利亚阿德莱德
“影子规划”是在理查德·雷吉斯特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1992年他在阿德莱德参加第二次生态城市会议的时候,惊奇地发现澳大利亚政府的部长和内阁被称为“影子部长”和“影子内阁”,于是提出了“影子规划”的设想。“影子规划”向我们展示了在具有非常清楚的城市生态规划和发展框架情况下,应该如何创建生态城市。
阿德莱德就是“影子规划”一个成功的实践案例,它的时间跨度为300年,从1836年早期的欧洲移民来到澳大利亚,到2136年的生态城市建成,描述了300年来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地区的变化过程。整个“影子规划”由六个板块组成。
瑞典马尔默
马尔默是瑞典第三大城市,很早就是一个工业和贸易城市,但是由于受到了高科技产业的冲击,旧有工业面临关停并转,使得整个马尔默面临城市转型。基于马尔默市政府和瑞典政府对“生态可持续发展和未来福利社会”的共同认识,他们希望通过改造,使马尔默西部滨海地区成为世界领先的可持续发展地区。1996年,由马尔默、瑞典、欧盟等有关公共和私营机构一起组织了一次欧洲建筑博览会,通过地区规划、建筑、社区管理等进行持续发展的超前尝试,这个项目称为B001,也被称为“明日之城”,该项目2001年获欧盟的“推广可再生能源奖”。
日本北九州
日本北九州市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以减少垃圾、实现循环型社会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城市建设,提出了“从某种产业产生的废弃物为别的产业所利用,地区整体的废弃物排放为零”的生态城市建设构想,其具体规划包括:环境产业的建设(建设包括家电、废玻璃、废塑料等回收再利用的综合环境产业区)、环境新技术的开发(建设以开发环境新技术、并对所开发的技术进行实践研究为主的研究中心)、社会综合开发(建设以培养环境政策、环境技术方面的人才为中心的基础研究及教育基地)。
市民积极参与,政府鼓励引导,是北九州生态建设的经验之一。为了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北九州开展了各种层次的宣传活动,例如,政府组织开展的汽车“无空转活动”,制作宣传标志,控制汽车尾气排放;家庭自发的“家庭记账本”活动,将家庭生活费用与二氧化硫的削减联系起来;开展了美化环境为主题的“清洁城市活动”等。
新加坡
一提到“花园城市”,人们最先反映在脑海中的就是新加坡。新加坡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瞩目的“花园城市”,与人们对自然的关爱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追求天人合一的观念是分不开的。“园林城市”和“花园城市”的本质应是“天人合一”,而非人为第一位,无限制地向自然索取。人类社会的繁荣发展应同自然界物种的繁衍进化协调进行,最终创造一个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城市。新加坡人深深地感到,城市化高度发达的新加坡留给自然的空间越来越少,因此更要珍视自然,让他们的后代能够看到真正的动植物活体而不仅仅是标本。
新加坡城市规划中专门有一章“绿色和蓝色规划”,相当于我国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该规划为确保在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的条件下,新加坡仍拥有绿色和清洁的环境,充分利用水体和绿地提高新加坡人的生活质量。在规划和建设中特别注意到建设更多的公园和开放空间;将各主要公园用绿色廊道相连;重视保护自然环境;充分利用海岸线并使岛内的水系适合休闲的需求。在这个蓬勃发展的城市,是植物创造了凉爽的环境,弱化了钢筋混凝构架和玻璃幕墙僵硬的线条,增加了城市的色彩,新加坡城市建设的目标就是让人们在走出办公室、家或学校时,感到自己身处于一个花园式的城市之中。
Ⅳ 科学技术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最好举例子说明。
在造纸、电镀、印染等行业用水及废水处理中常常用到反渗透技术。
对内透过的物质具有选择性容的薄膜成为半透膜。一般将只能透过溶剂而不能透过溶质的薄膜视为理想的半透膜。当把相同体积的稀溶液和浓液分别置于一容器的两侧,中间用半透膜阻隔,稀溶液中的溶剂将自然的穿过半透膜,向浓溶液侧流动,浓溶液侧的液面会比稀溶液的液面高出一定高度,形成一个压力差,达到渗透平衡状态,此种压力差即为渗透压。渗透压的大小决定于浓液的种类,浓度和温度与半透膜的性质无关。若在浓溶液侧施加一个大于渗透压的压力时,浓溶液中的溶剂就会向稀溶液流动,即发生反渗透。
Ⅵ 分析鲁尔区产业结构调整与环境治理“案例的图文资料,回答(12分)鲁尔区位于德国中西部,立足于区内的优越
①丰富的煤炭资源便利的交通运输丰富的水资源市场广阔 ② ABC ③植树造林建立治污措施改组污染严重的企业 ④调整工业结构调整工业布局发展第三产业拓展交通运输 Ⅶ 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典型案例会有吗 创新企业第三方治理机制(五)培育企业污染治理新模式。在各级各类工业园区引入环境服务公司,对园区企业污染进行集中式、专业化治理,开展环境诊断、生态设计、清洁生产审核和技术改造等工作。认真总结推广神木锦界等中省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经验,合理构建企业间产业链,促进资源综合利用,降低污染治理综合成本。在电力、钢铁等行业和中小企业,鼓励推行环境绩效合同服务等方式引入第三方治理。(六)探索实施限期第三方治理。在陕北能源化工基地、渭河和汉丹江流域及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的地区,选择高污染、高环境风险行业,对因污染物超过排放标准或总量控制要求,被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限制生产、停产整治且拒不自行治理污染的企业,列出企业清单向社会公布,督促相关企业在规定期限内委托环境服务公司进行污染治理。四、落实相关方责任机制(七)落实排污单位责任。鼓励排污单位委托第三方治理企业开展污染治理工作,没有能力实施污染治理的排污单位,须委托具有相应资质和能力的第三方治理企业治理污染。排污单位承担污染治理的主体责任,按照相关合同协议约定履约排放污染物,污染物排放超出合同约定的,应依法承担排放污染的相关行政和法律责任。排污单位应对第三方治理企业治理行为实施有效监督。(八)落实第三方治理企业责任。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企业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以及排污单位委托要求,承担合同约定范围内的污染治理及达标排放等相关责任。在治理工作中,因第三方治理企业过失造成的违法排放导致环境污染的,第三方治理企业应依法承担相关责任,并对相关方依法、依约进行补偿。排污单位实际排放情况与委托内容严重不符时,第三方治理企业应当进行督促和检举。 Ⅷ 人们有哪些保护自然环境的例子 不乱占耕地、不焚烧秸杆、不吃田鸡,保蛙护农、提倡观鸟,反对关鸟、拒食野生动物。 1、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和条件。进入21世纪,人口不断增多,耕地逐渐减少,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首先要确保耕地的数量和质量。 2、秸秆是成熟农作物茎叶(穗)部分的总称。通常指小麦、水稻、玉米、薯类、油菜、棉花、甘蔗和其它农作物(通常为粗粮)在收获籽实后的剩余部分。 3、田鸡又称蛙、水鸡、坐鱼,包括普通青蛙、牛蛙等。因其肉质细嫩胜似鸡肉,故而称田鸡。田鸡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糖类、水分和少量脂肪,肉味鲜美,春天鲜、秋天香,是餐桌上的佳肴。 4、鸟类:脊椎动物亚门的一纲。体均被羽,恒温,卵生,胚胎外有羊膜。前肢成翼,有时退化。多营飞翔生活。心脏是2心房2心室。骨多空隙,内充气体。呼吸器官除肺外,有辅助呼吸的气囊。地球上的鸟类分为游禽、涉禽、攀禽、走禽、猛禽、鸣禽六大类。 5、野生动物,顾名思义,为野外环境生长繁殖的动物,一般而言,具有以下特征:野外独立生存,即不依靠外部因素(如人类力量)存活,此外还具有种群及排他性。 (8)环境治理案例扩展阅读: 防止由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化学污染,包括防治工业生产排放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粉尘、放射性物质以及产生的噪声、振动、恶臭和电磁微波辐射,交通运输活动产生的有害气体、液体、噪声,海上船舶运输排出的污染物,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使用的有毒有害化学品,城镇生活排放的烟尘、污水和垃圾等造成的污染。 防止由建设和开发活动引起的环境破坏,包括防止由大型水利工程、公路干线、大型港口码头、机场和大型工业项目等工程建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农垦和围湖造田活动、海上油田、海岸带和沼泽地的开发、森林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新工业区、新城镇的设置和建设等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Ⅸ 环境恶化典型例子5个,环境治理有明显成果的例子5个 google,.sogo 热点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