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减灾宣传周
⑴ 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听说有地震请问是真的吗
朝阳谣传6月初要有地震 朝阳市地震局:近期不会发生破坏性地震,市民对近期多项防震工作误解了
近期朝阳市出现了地震传言,一些市民购买帐篷以备“急需”,甚至有人搭起了“地震棚”。
朝阳市地震局明确表示:朝阳市近期不会发生破坏性地震。
听到传言 有市民买帐篷
最近,朝阳市出现的地震传言有鼻子有眼:地震发生的时间是6月初,应急救援部门已经待命救援等等。
朝阳市民孟先生告诉记者,他听说建平县个别居民搭起了“地震棚”,还有村民欲对自家房屋进行加固。市区内,一些市民购买帐篷以备“急需”。
“我不相信如果真的有地震。”孟先生说,但是心里还是没底,有点恐慌。
“我先后给国家地震局和朝阳市地震局打去电话咨询。”孟先生说,地震局明确否认了地震传言。
防震工作引个别市民误解
“我市近期内不会发生破坏性地震,请市民不必恐慌。”昨日,朝阳市地震局副局长李景林及检测预报科科长陈忠奇明确表示。
对传言产生的原因,李景林和陈忠奇分析,首先,5月10日朝阳市召开了《全市防震抗灾工作会议》,会议上提醒各县区提高防震抗灾意识,防患未然。但县区可能在传达贯彻中出现了误差,造成地震传言的产生。
“建平县以前一直没有地震监测台,今年经争取后,将在建平县修建两个地震监测台,其中一个已经完成。”李景林说,这本是正常的设备添加,属于防震抗灾工作的组成部分,可能因此给个别民众带来“将要地震”的心理恐慌。
“北票市长皋乡的一个村是咱们省地震部门的帮扶对象,今年省地震部门以修建一批‘抗震房’的方式对该村进行扶贫,也可能使部分民众产生了错误认识。”陈忠奇说,近两年我国汶川、玉树地区发生了地震,也给个别市民造成了心理恐惧,以至于对地震“很敏感”。
传言不符合逻辑和科学
记者了解到,朝阳市地震局的监测设备比较先进,其中地震监测台属于国家二类基准台,监测功能较为突出。朝阳市地震局每周、每月、每年都召开震情分析会商会议,并和省、国家地震部门频繁业务沟通,对朝阳市的震情动态等进行分析研讨,密切监视地震动态。在这样的工作状态下,并没有发现朝阳市有破坏性地震的迹象,因此地震传言的产生不符合逻辑和科学。
“正常的设备添加、科普宣传不意味着要地震”。李景林说,任何时候,防震减灾都是一项需要重视的工作。
“朝阳市尽管近期不会发生破坏性地震,但农村民房的建造需要提高抗震标准,抗震结构需要完善。”陈忠奇说,市民们需要提高抗震意识,补充地震发生后的自救知识等等。
⑵ 2020年防灾减灾宣传周有奖答题答案
2020年防灾减灾宣传周有奖答题答案从网络找
⑶ 请问初一科学主要学什么项目
宇宙空间第一章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第一节四季的星空1.星图上的方位判断星图上的方位:上北下南,左东右西。3.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1)地球公转产生四季更替的周期为365.2422天。(2)阳历日、月时间的依据阳历月份天数是依据四季更替的周期和地球绕日公转的速度安排的。由于四季更替周期为365.2422天,故采用大小月,大月为31天,小月为30天;2月平年为28天,闰年为29天。(3)阳历闰年的安排阳历在每400年中设97个366日的年(闰年),其余的303年为365天(平年)。公元年能被4整除的是闰年,世纪年必须能被400整除才是闰年。4.农历与月相的关系(1)月相的含义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月相。(2)月相变化的成因①月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②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地变化。(3)月相名称及其出现时间的判断①当日、月、地在同一直线上时,月球居中时为新月(朔),时间为农历初一,地球居中时为满月(望),时间为农历十五、十六。②当日、月、地三者相互垂直时,月球向日、地另一侧运动时为上弦月,时间为农历初七、八;月球向日、地中间运动时为下弦月,时间为农历二十二、二十三。③月相④月相变化的周期29.53天。(4)农历月天数的安排农历月中。大月为30天,小月为29天,大小月相间分布,所以要安排闰月的方式与公历保持一致。第二节太阳系与星际航行1.太阳和月球(1)太阳的基本概况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它是一颗能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直径约为140万千米,表面温度约6000℃,中心温度高达l500万℃,日地距离约1.5亿千米。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着太阳运动,绕着太阳旋转一周需要一年时间。(2)月球的基本概况月球是地球惟一的天然卫星。月地平均距离约为38.44万千米,月球直径约为3476千米,月球本身不发光。月面的阴暗部分是月球表面的平原、低地地区,月面的明亮部分属于月球表面的高原、山地地区。月面有众多的环形山。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大约为一个月,它同时也在不停地自转,周期恰好也是一个月,所以在地球上所看到的月球都是同一副面孔。2.太阳活动对人类的影响(1)常见的太阳活动的类型:太阳黑子、日珥和耀斑。太阳黑子发生于光球层,日珥和耀斑发生于色球层。(2)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往往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黑子最多的一年为太阳活动峰年;黑子数最少的一年为太阳活动谷年。(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地球上的短波通讯。②过多的紫外线对人体皮肤造成损伤。③影响地球的气候。④影响地球的磁场,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3.太阳系(1)太阳系的构成八大行星、小行星、彗星等天体按一定的轨道围绕太阳公转构成了太阳系。太阳是中心天体,它以自己强大的引力将太阳系里的所有天体牢牢地吸引在它的周围,使它们不离不散、井然有序地绕自己旋转。(2)八大行星距日由近及远的顺序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3)小行星带的位置小行星位于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用肉眼看不到这些小行星,它们沿着椭圆形轨道绕太阳旋转,形成了一个环状小行星带。(4)八大行星公转的方向八大行星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公转轨道几乎在同一平面上,公转轨道跟圆都很接近。(5)①流星现象太阳系中的一一些固体小块闯人大气层时,与大气摩擦燃烧发光而划亮夜空的现象,称为流星现象。②没有烧尽的流星体降落到地球表面,这些流星体叫陨星。主要由岩石构成的陨星叫陨石。它给我们带来丰富的太阳系天体形成演化的信息,是科学研究的极好素材。通过对陨石中各种元素的同位素含量测定,可以推算出陨石的年龄,从而推算太阳系开始形成的时期。著名的陨石有中国吉林陨石等。③流星雨流星体原是围绕太阳运动的,在经过地球附近时,受地球引力的作用,改变轨道,从而进入地球大气圈。许多流星从星空中某一点(辐射点)向外辐射散开,就形成流星雨。4.彗星(1)彗星是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2)彗星由岩石的碎片、固体微粒和冰晶组成的“大冰球”。(3)哈雷彗星是最著名的彗星,公转周期为76年。5.人类飞向太空的历程和人类对月球与行星的探测(1)人类飞向太空的历程6.我国航天事业的成就1.宇宙(1)银河系是由众多恒星及星际间物质组成的庞大的天体系统。(2)银河系从侧面看呈铁饼状,俯视呈旋涡状。银河系的直径约10万光年。(3)太阳系位于银河系赤道平面附近,距银河系中心约3万光年(1光年约94605亿千米),太阳系作为一颗普通的恒星绕银河系的中心运动。银河系中像太阳这样的恒星有2000多亿颗。2.宇宙的构成目前,人类所观测到的类似于银河系的天体系统就有10亿个左右。这些天体系统被称为星系,所有的星系构成了广阔无垠的宇宙。人类所观测到的宇宙部分叫总星系,它有约距地球150亿光年的时空范围。在这一范围内,由若干级别的天体系统构成,如下所示:3.宇宙的起源与演化(1)哈勃发现星系运动的特点①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②星系离我们越远,运动的速度越快。③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地扩大。(2)宇宙大爆炸论大约150亿年前,我们所处的这个宇宙全部以粒子的形式,极高的密度和温度,被挤压在一个“原始火球”中,宇宙就是在这个大火球的爆炸中诞生的。爆炸引起宇宙的膨胀一直延续至今,并仍在不断地延续下去。4.地心说到日心说的发展史时间人物主要学说理论2世纪希腊科学家托勒密创立“地心说”。该学说认为,大地是宇宙的中心,太阳和其他天体都绕地球转动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依据大量精确的观测资料,建立了“日心说”宇宙体系学说,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行星绕太阳转动18世纪康德一拉普拉斯“康德一拉普拉斯星云”说认为,太阳系是由一块星云收缩形成的,先形成的是太阳,然后剩余的星云物质进一步收缩演化,形成地球等行星5.恒星的演化(1)恒星由炽热气体组成的、自己能发光、发热的球状或类似球状的天体叫恒星。恒星与地球的距离都很远,距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它的光到达地球需要8分多钟的时间)。(2)特殊的恒星①超新星:亮度突增到原来的1000万倍以上的新星。它是恒星最激烈的爆发现象。②爆发结果是恒星完全瓦解成为星云,或抛射掉大部分质量,遗留下来的部分物质收缩为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从而进入恒星演化的终结阶段。③在银河系里,已发现四颗超新星,其中,以1054年所发现的超新星最为著名,最近发现的蟹状星云就是超新星爆发的遗迹。(3)太阳未来的演变过程(4)恒星的演变过程6.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诞生(1)地球的演化过程(2)生命的诞生过程原始大气中甲烷、氨气、水、氢气、二氧化碳等在宇宙射线、紫外线、闪电等作用下合成氨基酸、核酸、单糖等有机物,这些物质汇集在原始海洋中,经过长期而复杂的化学变化,形成蛋白质、核苷酸等大分子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经过浓缩、凝聚等作用,形成一个由多分子组成的体系,外面有一层膜,在原始海洋中又经历了漫长、复杂的变化,最终形成了原始的生命。宇宙空间2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地球是一个椭球体①地球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②地球的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2)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方法哥伦布、麦哲伦等著名航海家的环球航行及人造卫星上拍摄的地球照片等。2.地球仪和地图①经线: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就是经线。②纬线:在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的线是纬线。③赤道:赤道是最长的纬线,长约4万千米。④本初子午线:经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为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⑤经纬网:经线和纬线交织成网,称为经纬网。利用经纬网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2)在地球仪和地图上确定地理位置①一个经纬度只能确定地球表面的一个点的位置,地球表面的一个点也只有一个经纬度。②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为180。,以东的1800属于东经,通常用“E”表示(如34。E);以西的180。属于西经,通常用“w”表示(如340W)。③赤道为0。纬线,由赤道到南北两极各分为90。。赤道以北为北纬(用“N”表示),越往北北纬的纬度数值越高;赤道以南为南纬(用“S”表示),越往南南纬的纬度数值越高。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通常以300和600纬线把纬度划分为低纬度、中纬度和高纬度。3.平面示意图(1)比例尺地图上的比例尺是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用公式表示为:(2)方向地平面上的基本方向有八个。在地图上常用三种方向表达。①用经纬网表达方向:在有经纬线的地图上,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②用方向指示标表达方向:在地图上有指向标,指向标的箭头所指方向为北。③在没有经纬线和方向标的地图上,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法则确定方向。(3)图例图例是地图上表示地理事物的各种符号。1.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地球内部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2.地壳运动地壳在不断地运动。按照地壳运动的性质和方向,可以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类型。水平运动使地表岩层在有些地方发生弯曲隆起,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有些地方则断裂张开,形成裂谷或海洋。垂直运动表现为地壳的抬升或下沉,从而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3.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将地球表面划分为若干刚性的岩石圈板块,板块之间为俯冲、碰撞带,中洋脊,以及转换断层等活动带。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面的运动主要是由板块之间的断层活动来完成的,而板块边界之间的宽阔的块体变形很小,可以认为板块是刚性的。板块运动认为刚性的岩石圈(包括大陆与大洋的地壳)的薄板在上地幔中黏性较小的软流圈上移动。4.火山地震分布及地震灾害预防活动(1)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地区(2)地震灾害预防活动①工程性防御措施:加强各类工程的抗震能力。②非工程性防御措施:建立健全减灾工作体系,制定防震减灾规划,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培训、演习、科研以及推进地震灾害保险,救灾资金和物资储备等工作。5.地形(1)主要的地形特征①平原:地面广阔平坦,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起伏小。②山地:山高坡陡,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地势起伏,相对高度大。③高原:海拔多在500米以上,地面平坦,起伏不大。④盆地:四周高,中间低,中部地势较为平坦。⑤丘陵: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下,地形起伏,坡度平缓,相对高度小。(2)简单的地形等高线图①山顶:等高线封闭,由外向内,海拔增高。②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由山顶至鞍部,海拔降低。③峭壁:相邻几条等高线重叠合并处。④山脊: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凸出。⑤山谷: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凸出。第三节土壤1.土壤的结构(1)土壤的成分①土壤是由水分、空气、矿物质和腐殖质等构成的。②土壤中有大量的生物:动物、植物和微生物。(2)土壤的类型土壤颗粒质地性状对植物生长的不同影响砂土类土壤砂粒多,黏粒少颗粒较粗疏松,不易黏结通气、透水性能强,易干旱。有机质分解快,易流失黏土类土壤黏粒少,粉砂多颗粒较细黏性,湿时黏,干时硬保水保肥能力强,通气、透水性能差壤土类土壤砂粒、黏粒、粉砂粒大致等量质地较均匀不太疏松,也不太黏通气、透水,能保水、保肥、宜于耕种(3)植物对土壤的作用①有机质的积累过程。植物吸收养分,合成有机质,在母质中不断积累。②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植物根系有选择地吸收营养元素,储存在生物体内,并随生物残体的分解释放到土壤表层。随着生物循环的进行,养分元素在土壤表层不断富集。2.土壤污染及保护土壤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对它的依赖是必然的。土壤资源的最大威胁来自于土壤的污染和过度开发。现状危害治理措施水土流失水土流失面积广,流失量大。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特别严重耕地退化、沙化,洪涝加剧,生态恶化植树种草,综合治理土壤荒漠化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最为严重耕地减少,沙尘暴频发植树种草,合理开发土壤污染我国土壤污染仍在不断恶化农产品品质下降,危害人体健康预防为主,加强管理、监测和综合治理第四节地球上的水体1.水体的分类地球上的水中96.53%是海水,只有2.53%是淡水。淡水又可分为冰川水、地下淡水和其他水体。目前人类可以开发利用的淡水只占全部淡水资源的0.3%。2.水循环分布在地球各处的水通过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或地下径流等一系列环节和过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进行着持续不断的循环。通过水体的相互转化和水分交换,水资源得以不断更新。宇宙空间33.水资源①全球有60%的地区水资源缺乏,供水困难。②我国是世界“贫水国”之一,人均水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供水不足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2)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的措施①节约用水,循环用水,充分利用。②防治水体污染,保护水资源。③修建水库,进行跨流域调水,改变水资源的时空分布。1.天气与气候(1)天气的概念①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称为天气。②天气现象:晴、阴、雨、雪等。③天气要素包括:气温、气压、风、湿度和降水等。(2)气候的概念①气候是指某一地区在多年内的大气平均状况或统计状态。平均状态通常是用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的平均值或统计量来表现的。②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太阳辐射、地面状况、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等。2.人工降雨(1)冷云人工降雨①用飞机或气球把冷冻剂_一干冰喷撒到云中,使云内的温度迅速下降,这样过冷水滴极易冻结,从而可形成大量冰晶。冰晶增大增多,即可下落为雨。②云内播撒碘化银,形成大量人工冰核,从而使云中形成很多冰晶。冰晶增大增多,即可下落为雨。(2)暖云人工降雨用飞机(或高炮、火箭)向云层播撒氯化钙、氯化钠等吸湿性强的微粒,将这些微粒作为凝结核,在云中吸收小水滴,小水滴相互碰撞合并成为雨滴,降落为雨。3.空气质量报告(1)空气质量报告的概念空气质量报告是通过新闻媒体(报纸、电视台、网络等)向社会发布的环境信息,可以让人们及时了解空气质量状况,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促进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它主要包括“空气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状况”“首要污染物”等指标。(2)空气污染指数空气污染指数(API)就是将常规监测的几种空气污染物浓度简化成数值形式,分组表示空气污染程度和空气质量状况。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等。4.人类与气候(1)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气候产生影响,包括改变大气成分和水汽含量,向大气释放热量;改变地表的物理特性和生物学特性等。(2)城市“热岛”现象城市上空经常维持一个气温高于四周郊区的暖空气团,形成一种气温较高、湿度较低、云雾增多的特殊气候。
⑷ 防灾减灾宣传周由来
——民政部有关负责人就我国首个“防灾减灾日”答记者问
国家减灾委、民政部2日发布消息,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为什么要设立“防灾减灾日”?“防灾减灾日”期间全国范围内将部署开展哪些活动?目前我国防灾减灾工作还存在那些不足?……带着相关疑问,记者采访了民政部有关负责人。
问:目前已有“国际减灾日”,国家为什么还要设立“防灾减灾日”?
答:1989年,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将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确定为“国际减灾日”,旨在唤起国际社会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敦促各国政府把减轻自然灾害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在设立“国际减灾日”的同时,世界上许多国家也都设立本国的防灾减灾主题日,有针对性地推进本国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
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损失影响之大,举世震惊。设立我国的“防灾减灾日”,一方面是顺应社会各界对我国防灾减灾关注的诉求,另一方面也是提醒国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损失。国家设立“防灾减灾日”,将使我国的防灾减灾工作更有针对性,更加有效地开展防灾减灾工作。
⑸ 福建将在何时启动“防灾减灾日”宣传周
在5·12防灾减灾日即将到来之际,福建省减灾委、福建省民政厅5月7日在福建省救灾物资储备中心、福建省民政学校启动“防灾减灾日”宣传周。
今年防灾减灾日主题为“行动起来,减轻身边的灾害风险”。启动仪式现场,地震逃生、人员疏散、搜救、伤员救治等应急演练在大雨中进行。福建省蓝豹救援服务中心、福建省麒麟减防灾救援服务中心、福州市曙光救援队等18家社会组织参与此次应急演练,并对民众进行灾害救援、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和普及。
福建省民政学校学生林海明观看了应急演练,他说,通过观看这次演练,收获颇丰,以后会多多学习灾害救援、防灾减灾等知识,向家人、亲友传达相关内容,在灾害到来时减轻灾害风险。福州市曙光救援队副队长张鋆称,2015年,福州市曙光救援队成立。目前,该救援队由复员军人、爱心人士、社会人士组成。来源:中国新闻网
⑹ 福建泉州8月13日将发生大地震真的
针对网上传言泉州近期将发生破坏性地震的谣言,市地震局局长傅剑国昨晚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泉州近期不会发生破坏性地震。请广大市民不要听信和传播地震谣言,安心工作,安心生活。
最近一个时期,我市部分地区谣传将发生破坏性地震,给社会生活和生产带来了不安定因素。这一情况引起了省市地震部门的高度重视,他们组织地震专家会商。根据省地震专家会商的结果:从地质结构上看,我省陆域不存在发生大地震的构造背景;根据我省地震台网观测资料分析,近期我省地震活动和前兆观测没有出现异常情况;全省地震宏观观测网也没有发现宏观异常。因此,关于“8月8日至13日在泉州等地将要发生大地震”的传言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纯属地震谣传。希望广大群众要相信科学、相信政府,不要听信地震谣言。
针对这一情况,泉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我市相关部门也采取了多种形式进行辟谣,在报刊、电台、电视、网络等泉州主流媒体上进行辟谣,市地震局还联合相关县(市、区)地震办在谣传集中的企业中开展数十场讲座,进行面对面的宣传解释工作。此外,还通过专门制作的辟谣宣传挂图等形式加强宣传,加强识别真假地震信息的科普宣传,防止谣传蔓延,安定民心。
根据我国《地震预报管理条例》,地震预报信息只能由省级以上政府来发布,其他任何单位、个人都无权发布。我国《防震减灾法》也明确规定:对于任何恶意谣传的,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我市公安机关等相关部门还将进一步加强地震谣传信息处置工作,做好地震谣传源头调查,从源头上扼制地震谣传的传播,依法加大对散布谣言者的打击力度。(记者李凯龙 陈智勇)
了解地震预报 识别地震谣传
一、什么是地震谣传
地震谣传是指没有科学依据的所谓将要发生地震的传言。凡“预报”的地震震级很精确,发震时间、地点很具体的传闻是谣传。
二、地震谣传及其传播的危害性
地震谣传具有很大的危害性,一场范围较大的地震谣传,造成的经济损失有可能不亚于一个破坏性地震。防止地震谣传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坚信人民政府。坚持“不相信、不传播、及时报告”的原则。
三、我国地震预报发布的管理制度
地震预报是世界公认的科学难题,在国内外都处于探索阶段。目前,有关方法所观测到的各种可能与地震有关的现象,都呈现出极大的复杂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明确规定,国家对地震预报意见实行统一发布制度。
全国性的地震长期预报和地震中期预报,由国务院发布。地震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程序发布。
四、识别地震谣传的知识和方法
1.由政府(省级)发布的地震预报。应该完全相信!因为它是地震监测预报部门的科技人员通过收集监测到的大量地震异常信息,经过认真仔细综合性的研究,参照以往的成功经验,提供给政府,由政府依据防震减灾有关法规而做出的。
2.不是政府发布的,但预报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非常准确。不可信!目前的地震预报仅处于探索阶段,不可能做得非常精确。因此,那种时间精确到某天、甚至到某时某分,地点在某个很小的范围,震级也很准确的地震预报超越了目前的科学水平。
3.是某某专家预报的。不可信!根据我国《地震预报发布的管理规定》,任何个人都无权擅自向社会发布地震预报意见或消息,不管他是谁。
4.国外科学家预报我国地震。不可信!地震预测是世界性的科学难题,我国的地震预报水平处在世界领先地位,在地震预测方面,国外水平不比我国高多少。
5.看见或听说地震部门在做地震宣传或其他相关工作,是否要地震了?不是!让广大社会公众了解地震科普知识,提高减灾意识和能力,做好防震减灾工作,在任何时期都是地震工作部门的神圣职责。
6.听亲戚朋友说要发生地震了。不可信!他们又是听谁说的?因此,一般社会上的地震谣言都不应相信,否则会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甚至破坏社会安定。听到传言后应当与当地政府和地震部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