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宣传投诉 » 气象局宣传片

气象局宣传片

发布时间: 2021-02-03 09:22:41

Ⅰ 新闻联播天气预报的标志性事件

1979年,中央气象台副台长王世平随团到日本访问。日本当地一家气象台热情招待,晚餐被安排在一家极富特色的居酒屋,通往后厨的过道上,放了一台电视机,屏幕里正在播日语新闻。
突然,屏幕上走出个小伙子,指着背后的一幅日本地图认真讲解,屋里的日本人一下全不说话了,眼睛齐刷刷地盯着屏幕,几分钟后讲解结束,大家才继续喝酒聊天。这景象让王世平吃惊不已,日方代表说,这就是日本的电视天气预报,这些气象信息由国家提供,由公司加工制作成电视节目,再通过电视向公众发布。
这让中国气象人第一次见识到以电视传播气象信息的巨大效应。在回国的路上,代表团就开始讨论,中国的天气预报也应该有电视版。
1979年开始,中央气象台和中央电视台开始协商合办天气预报电视栏目,前后长达一年半的时间。既要通俗易懂,又要形式不沉闷,这一全新的节目形式,双方都没有经验,最后大家决定,先效仿国外。
当时,西方的气象节目大部分由气象专家来主持。央视本身主持人不多,对气象知识也不了解,就决定由气象台派人担任主持。很快,中央气象台内部开始“海选”主持人,最后筛出一男一女两个人选。34岁的韩建钢当时已经是气象台的预报员,专业知识扎实,人长得精神,虽然说话带点乡音,但很清楚,不妨碍观众理解,他成为最后选定的男主持人,女主持人则定为气象台职工李援。
1980年7月7日,《天气预报》节目在央视一套亮相,“跟新闻一样是直播,在国内新闻和国际新闻之间播出,时间也只有两分钟。”最初的一个半月,每天下午5点中央气象台数据一出来,韩建钢和李援就把专业术语改为通俗易懂的电视语言,半个小时后拿着墨水还没干的稿子,出发去中央电视台播音。韩建钢说,那时“直播室里没有现在的冷光灯,几盏大灯一开,足有40多度,但是为了直播录音,不能开电扇,常常是汗流浃背。”因为技术水平落后,开播初期的节目影像甚至没有留存档案。
当时的天气预报主持人,就是单纯念稿子。一个多月后,节目就改由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播报了,大家熟悉的《新闻联播》主持人邢质斌和罗京都曾经播报过。当时中央气象台通过专用电话把稿子传给中央电视台,再把制作好的天气形势图由专人送过去,那时候没有光缆,也没有专车,气象台的曲声浦每天下午骑个自行车到电视台送带子,风雨无阻。
最初,气象主持人背后是事先印好的中国地图,上面的图标都是手绘上去的。1983年3月,曲声浦制作的城市灯光显示图板,被安装在新闻联播演播室,主持人念到哪个城市,哪个城市就会亮起灯,由工作人员在幕后操作。这样观众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正在播报的城市。
《天气预报》播出初期,也有观众写信说,本来半小时的新闻时间已经很紧张,再插上一条天气信息,新闻就播得更少了。为此,央视和国家气象局还联合搞了一个为期两个月的民意调查,最后《天气预报》以80%的支持率得以幸存。

1985年,观众看到了由卫星拍摄的台风动画云图。之后还增加了中国责任海区天气预报,为海上航运、捕捞、勘探进行气象服务(1989年2月6日改在午间新闻(1995年4月3日改名为《新闻30分》)结束后播出;现已改在CCTV-13《新闻直播间》13点档结束后播出);另外在夏天还增加了台风预报图。以那个年代的技术水平,天气预报画面还是非常具有视觉震撼力的。
伴随着新一代广播级电视天气预报制作系统的建成,1993年电视天气预报迎来了又一次重大突破。就背景图而言,形式上出现了三维立体天气符号;内容上全国天气趋势时效由24小时延长到48小时。
跨入21世纪,新的背景画面还在继续增加或者更新。2003年3月3日预报时效再次拉长到72小时。另外根据观众对气象信息的不同需求,按季节、天气气候和配合重大活动等热点,陆续推出了一系列小栏目:如24节气、春播天气、麦收天气、各种灾害性天气成因以及防灾减灾、一周天气回顾、天气气候评述、节日天气、香港和澳门天气气候、长江三峡天气气候以及天气知识和术语等科普小栏目等等,画面想不丰富都不行了。
2004年初增加了最高气温预报,针对重大影响天气的5天天气预报;
2005年1月18日首次发布了“空间天气预警”,利用FY-2C星的监测资料向社会公众发布……
总之,既有传统意义上的短期预报预警、中期预报和展望,也有区域性的监测预警、典型城市或区域的个例分析,在针对当前热点事件进行天气解说等等。所有这些,科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由此也连带印证着气预报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天气预报的依据更多、准确性更高了。 1984年底,按照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鹏同志“电视天气预报需要改革”的指示,国家气象中心(中央气象台)开始筹建我国第一代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制作系统,具体的名称叫做“微机图形动态显示系统”(在电脑中输入代码,生成预报图)和“数字/模拟信号转换编码器”(供切换台播放)。这个系统虽然在21世纪看起来非常简陋,但却是那个年代信息显示方式上的一次飞跃,当属“科技进步”。
1985年夏天,人工手绘的预报图退出了大家的视线。而采用摄像机翻拍的方式,黑白的台风动画云图开始出现在节目中,多少给大家带来一些新鲜的视觉冲击,老百姓也能看到地球上空的模样了(卫星云图至今依然是最直观通俗的专业图形)。再后来,城市预报的画面还配上了拉洋片式的风景照片,背景音乐《渔舟唱晚》也开始家喻户晓。
1986年,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由气象部门独立制作天气预报节目的国家。
按照部门分工:《天气预报》节目由国家气象中心制作,中央电视台负责播出并进行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 从1986年10月1日开始,《天气预报》成为中国电视界最早实现“制播分离”的日播节目。 节目开播最初,正值是天气最为复杂多变的夏天,那时候中央台是派气象台的专家来播讲;后来的7年时间转为幕后配音,直到1993年3月1日,这一历史性的时刻让观众眼前一亮。因为就在这一天,气象主持人从幕后走到了台前,第一个亮相的是宋英杰。
因为《天气预报》主持人走到台前根本没有做过任何宣传,以至于后来的报道标题竟是《屏幕上“跳”出一个气象先生》。记者之所以称之为“跳”,是因为所有观众都非常意外,保密工作堪称完美。
更有意思的是,在主持人出镜后的半年左右的时间里,画面里是没有主持人姓名的。后来应广大观众的强烈要求,节目中才出现了一行通栏字幕:主持人 中央气象台 XXX。由此开始,人们一改“听”天气预报的习惯,更愿意仔细看了,收视率节节攀升,观众纷纷说“节目好看了,有人情味了”。
《天气预报》节目最早使用的地图颜色是黄色调的,看起来就是一个从 头到脚都金灿灿的节目。或许是因为这种黄色调让人总联想到“沙尘暴”, 2000年之后节目进行改版,制作人员大刀阔斧地把地图颜色改成了清新淡雅 的绿色,一来让节目显得更加环境友好,二来也给观众一种生态环境保护的 心理提示。
2012年9月11日,央视在新闻联播后首次播出钓鱼岛天气预报。
依据9月10日中国政府宣布的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领海基线,自9月11日起,中央气象台把钓鱼岛及周边海域的天气预报纳入到国内城市预报中。
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钓鱼岛附近海域也是中国的传统海疆,中国对此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中国气象局承担着管理全国陆地、江河湖泊及海上气象情报预报警报等责任,气象部门开展钓鱼岛及周边海域的气象服务在历史上由来已久。提供钓鱼岛及周边海域的天气预报是中国气象局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世界气象组织赋予作为区域专业气象中心之一的国家气象中心的一项重要责任。 2014年6月28日,中国气象频道在重播天气预报节目时改为无广告模式,开头和结尾的广告全是以公益广告为主,每个城市的图片也从原先的各种推销广告改为该城市的风景图片。
这种情况下在CCTV1香港版本也会出现(先前因植入广告等香港相关法规而未播出天气预报节目,改播大量公益广告和节目宣传片)。不过中国气象频道只会偶尔出现,大部分时段该频道仍与CCTV1内地版本、CCTV13版本一样,推销广告的情况仍然出现并一直持续至今。 2015年1月19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旗下数字电视环球购物频道联合华风集团开播全新栏目《天气预报》,开启2015年全面关注民生新起点。该档栏目分早中晚三档播出,分别为早间版、午间版和晚间版,播出时间依次为上午10:39、中午12:00以及晚上21:00。其中,早间版为8:55档即《朝闻天下》结束后,中午播《养生看今天》有关健康养生方面天气节目,晚间版为《新闻联播》后天气预报。
与CCTV1播出版本不同的是,CCTV1标清版本为切边播出,高清版本亦为左右黑色信箱模式。而环球购物频道为16:9播出形式,其播出的节目亦为纯16:9版本且无广告更改版。实际上华风气象一直以16:9制作。

Ⅱ 成都市第四十中学宣传片

7月15日不少媒体刊载新华社消息:长白山天池怪兽今年首次露面,不仅出现时间长达50分钟,而且一次出现多达20头左右,据称这还是头一回。 我也是个好奇的家伙。每次看到媒体上有关“怪兽”的新闻,都会仔细阅读,希望能了解它到底长啥样。遗憾的是,每次都以失望告终,这次也不例外。新华社消息称:“由于发现距离有二三公里远,虽然拿着50倍的望远镜,怪兽也只能看到是小白点或小黑点,但是从相对山峰倒影的明显移动的波纹,可以明显看出是活动的生物。”我清楚地记得,1999年一则报道说,当时有目击者拍下了“怪兽”现身的照片:天池中有一个小黑点,目击者说那就是“怪兽”——也是“小黑点”!我总在想:很多水下的动物浮到水面可以露出“小黑点”,随便一个什么物件浮在水面也能露出“小黑点”,站在数公里外的“目击者”根本看不清它是什么,凭什么断言它是“怪兽”呢? 与我国长白山“天池怪兽”类似,英国的尼斯湖怪兽也非常神秘。然而十几年前就有一个叫盖斯的人承认,有一次现身的所谓“怪兽”是他用洗衣机排水管、泡沫塑料和塑料桶拼接而成的。无独有偶,就在7月14日,即新华社播发“怪兽”消息的同一天,一条有关飞碟的报道也在各媒体上广为传播: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罗克维勒和苏桑山谷间一片80英亩的麦田中出现了一些神秘的“麦田怪圈”,立即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有关外星飞碟光临的说法更是层出不穷。然而7月11日,4名中学生已主动向媒体承认,那些麦田怪圈是他们闲着无聊炮制的恶作剧。 新华社消息称,天池怪兽的出现,仅见诸记载的就有三四十次,目击者多达数千人次。有的说像牛,有的说像狗,有的说像长颈龙,有的说像水獭,有的说是火山浮石,有的说是黑熊,有的说是浪木,有的说是幻觉,有的说是《山海经》中记载的“横宽兽”,有的甚至说是天外来客……不一而足。其实,关于天池怪兽的首要问题,并不是它究竟长得什么样,而是它究竟存不存在——传了一个世纪,至今还没有找到确凿证据。同时,屡屡出现的恶作剧,则不能不让人对其他“怪圈”或“怪兽”产生怀疑。 在国内,还有一个神秘之物与“怪兽”遥相呼应——神农架的“野人”。它与“怪兽”一样,也是过一段时间“露一次面”,让人总也忘不了它,但也总拿不出更有力的证据。三四年前,神农架林区曾悬赏50万元寻找野人,但国家林业局及有关权威人士当即指出,神农架此举意在炒作。那么,长白山“怪兽”此次亮相是否也是炒作?我当然也拿不出证据,因为谁也无法证明“怪兽”纯属子虚乌有。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些越传越神的传说,对当地旅游大有好处。再拿美国那个“麦田怪圈”来说,麦田的主人巴里斯特塔就怎么也不相信那四个男孩的话,因为他正在靠这个“怪圈”大发其财呢! 好了,最后让我来告诉你:“天池怪兽”到底是什么——至少到现在为止,它还只是一个“概念”,这个概念让好奇者心驰神往,让它的“主人”财源滚滚——信不信由你! (盛晟)稿件来源:中国青年报 相关新闻: 长白山天池怪兽今年首次现踪 约20头同时出现 新华网长春7月14日电(记者周长庆)刚被挂上“中国十大名山”牌匾的吉林长白山,近日爆出一则新闻:扑朔迷离的天池怪兽今年首次露面就给人们一个惊喜,不仅出现时间长达50分钟,而且一次出现20头左右。长白山天池怪兽研究权威吴广孝说,一次出现这么多怪兽,在百余年来的天池怪兽发现史上还是头一回。通常天池怪兽在夏季偶然出现,一次也只是一两头。历史上最多一次是吉林省气象局工作人员周凤嬴在20世纪60年代同时看到七八头怪兽。 7月11日,长白山风和日丽,天池水平如镜。据目击者吉林省林业厅副厅长张鲁风等人介绍,当日上午9时10分许,他们在长白山北坡发现靠近天池北侧的水面上,出现了许多呈“圆圈”形、“一”字形、串“人”字形的波纹。由于发现距离有二三公里远,众人虽然拿着50倍望远镜,也只能在湖面上看到小白点或小黑点,但相对于山峰倒影而明显移动的波纹,可以明显看出是活动的生物。在大约50分钟的时间里,怪兽共5次出现,少则一两分钟,多则二三十分钟,有时一头,有时好几头,最后一次多达20头左右。 张鲁凤说,当时一起看见这一奇景的多人轮流从不同角度观察,确认所见情形不是因视觉误差或者幻觉而造成,当时天池水面无任何人为活动,此外山峰倒影轮廓清楚,水面波纹不会是因风吹造成的。他说,怪兽目击者除他们一行外,还有3组游人同时驻足观察,几乎均异口同声表示看见怪兽。 长白山天池怪兽被称为“世界四大未解之谜”(水怪之谜、野人之谜、百慕大三角之谜、飞碟之谜)之一。上个世纪初的地方志记载,到六七十年代之后特别是近十几年来的游客目击,天池怪兽频频出现,仅见诸记载的就有三四十次,目击者多达数千人次。有的目击者说怪兽像牛,有的说像狗,有的说像水獭,有的说是火山浮石,有的说是幻觉……有人曾拍下天池怪兽的录像,还有人拍到过怪兽的照片,但由于距离过远,均不清晰。 长白山天池怪兽到底是什么,它们和世界各地的水怪如英国尼斯湖怪兽到底有没有关系,这些还没有人能说清楚。吉林省长白山文化研究会天池怪兽研究中心目前正致力于收集、整理、出版有关天池怪兽的资料、书籍。(完)

Ⅲ 极端天气什么娜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是指一定地区在一定时间内出现的历史上罕见的气象事件, 其发生概率通常小于5%或10%。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总体可以分为极端高温、极端低温、极端干旱、极端降水等几类, 一般特点是发生概率小、社会影响大。

气象原因
从气象学原理上来说,全球变暖使得地表气温升高,较高的温度引起水面蒸发加大、水循环速率加快,这将使风暴的能量更强,更多降水将在更短时间内完成,这可能增加大暴雨和极端降水事件以及局部洪涝出现的频率;个别地区龙卷风、强雷暴以及狂风和冰雹等强对流天气也会增多;另外,由于从植物、土壤、湖泊和水库的蒸发加快,水分耗损增加,再加上气温升高,一些地区将遭受更频繁、更持久或更严重的干旱;大气水分的增多,也可能使一些较寒冷地区暴风雪的强度和频率增加。

预防措施
能不能有效地做好预防灾害发生的有这么三个关键点:我们要对气象灾害作出准确的预报,这是一个前提;第二个是如何把这些信息有效地发布到人群的手里;第三点是如何让这些人提高防范水平。这些年我们在灾害预测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预报能力有所提高。这些年来气象部门都在想方设法把气象灾害的情况预报给老百姓,我们有通过实时的字幕插播,有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还可以通过广播、互联网、电话,我们也和很多地方部门做了互动的工作,就是如何把灾害信息第一时间发送给老百姓。这次“韦帕”台风来了以后,我们整个在东南沿海地区一共发布了8000多万条手机短信预警信息。这对老百姓实时地了解“韦帕”超强台风的动向、发展、影响起到关键的作用。还有一点就是老百姓得到这些信息以后怎么知道预防,采取一些防灾的措施,采取一些自救、互救的办法。所以我们现在也在加强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通过广播电视、印制的宣传手册,宣传片等广泛地宣传防灾减灾知识,让防灾减灾的基本常识到农村、到学校、到社区、到企业,使更多的老百姓了解基本的防灾减灾知识。如果这三个方面能够做得完整的话,那我们气象灾害所造成的人员伤亡损失将大大减低,这就是准确的预报;及时的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发布;老百姓具备基本的防灾减灾知识。

Ⅳ 求2016都市气象站宣传片bgm

Flight Of Dreams

Ⅳ 什么是极端天气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是指一定地区在一定时间内出现的历史上罕见的气象事件,[1]其发生概率通常小于5%或10%。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总体可以分为极端高温、极端低温、极端干旱、极端降水等几类,[1]一般特点是发生概率小、社会影响大。
中文名
极端天气
外文名
Extreme weather
释义
一定地区在一定时间内出现的历史上罕见的气象事件
概率
小于5%或10%
分类
极端高温、极端低温、极端干旱、极端降水
快速
导航
发生原因概率极端天气全球肆虐
简要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是指天气(气候)的状态严重偏离其平均态,[1]在统计意义上属于不易发生的事件。通俗地讲,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指的是50年一遇或100年一遇的小概率事件。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出现频率发生变化,呈现出增多增强的趋势。 [2]2007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公布的最新评估报告表明,过去50年中,极端天气事件特别是强降雨、高温热浪等极端事件呈现不断增多增强的趋势,预计今后这种极端事件的出现将更加频繁。世界气象组织对极端事件发表声明,不仅全球各地的极端事件明显增多,而且分布范围很广,包括东南亚地区的强降雨、6月份海湾地区发生的前所未有的强热带风暴和中国南部地区发生的强降雨及洪水、5至7月在英国发生的洪水、东南欧和俄罗斯的热浪、南非和南美一些地区非同寻常的降雪等。
发生原因
全球气候变暖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的大背景。世界气象组织指出,2007年1月份和4月份的全球地表气温分别比历史同期平均值高出1.89℃和1.37℃,都超过了1998年的最高水平,为1880年有记录以来的同期最高值。2006年,我国年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1.1℃,为1951年以来最暖的一年;2013年1~7月份,我国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偏高1.4℃,为1951年以来历史最高值,也是1997年以来的连续第11个偏高年。我国冬季气温也明显偏高,自1986年以来已连续出现21个暖冬;2013年2月5日北京的最高气温达16.0℃,创下1840年有气象资料以来历史同期最高纪录;2月6日南京最高气温达到23.9℃,也为百年来同期气温历史最高值。
共13张
极端天气
概率
从概率论上来说,如果某一地区或地点的气温在多年平均条件下呈正态分布,那么在平均温度处的天气出现的概率最大,偏冷和偏热天气出现的概率较小,极冷或极热的天气出现的可能性更小。但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该地气温的平均值增加,这时偏热天气出现的概率将明显增加,并且很少出现的极热天气也可能频繁出现,高温热浪等极端事件将变得频繁;若气温变化的方差增大,则极端天气将出现得更为频繁。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