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公开宣传
㈠ 一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宣传材料
|广济村委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宣传材料
[ 录入者:jcdj | 时间:2008-04-21 17:02:45 | 作者: | 来源: | 浏览:293次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深刻分析当前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我们党历来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采取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更有效的政策措施,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农业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重大成果,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农村呈现良好的发展局面。我国开始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的历史阶段。
一、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必须坚持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必须坚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
二、新农村建设的全新表述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在于“五句话、二十个字”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生产发展:就是要打牢物质基础,既要有较快的增长速度,更要注重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大力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农业标准化,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合理利用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生活宽裕:就是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着力点。
坚持以人为本,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采取综合措施,加大扶持力度,广泛开辟增收渠道。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扩大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生产。积极开拓农民外部增收潜力,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切实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继续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率持续达到5%以上。
乡风文明:就是要在农村形成文明健康的精神风貌,培养较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开展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建立健全农村养老、医疗、低保等社会保障体系;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制定乡规民约,破除陈规陋习,依法管理宗教活动。
村容整洁:就是要改善农村人民环境,使农村的发展得到合理规划。
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道路、安全饮水、农村能源、改厨改厕等设施的投入,完善电力、广播、通讯、电讯、电力等配套设施建设。使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供水系统快捷卫生,电力设施安全齐备;加强农村环境建设,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沟渠水塘、院落畜圈的整治,加强危旧房屋更新改造,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生活环境;搞好乡村建设规划,因地制宜地建设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的民居民宅,美观实用,节约土地。
管理民主:就是要加强和完善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
发展和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坚持群众路线,学会与群众商量办事,不断增强做好新时期农村工作的本领;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制度,搞好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和财务公开,逐步建立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机制,教育引导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不断增强集体经济服务功能,积极发展“民管、民办、民受益”的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农村法制建设,加大法制宣传和教育力度,依法办事和依法行政的理念深入人心,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三、新农村建设的“四位一体”
新农村建设的“新”在于“四位一体”全面推进的全新思路。新农村建设不是简单的修路、建房,而是按照统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这一主线,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全面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发展,努力建设繁荣、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在具体思路上,不仅注重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改善村容村貌,更注重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不仅重视在经济上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更重视在政治上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不仅强调立足于促进农业和农村自身的改革与发展,更重视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带动农村;不仅立足于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更注重谋划长远,提出了保障新农村建设持续进行的政策框架。
四、我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围绕“繁荣农村、富裕农民、提高农村综合文明程度”这个目标,以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把工业与农业、城镇与农村、城镇居民与农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结合现代新昆明南城、西城建设,突出统筹城镇和乡村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和社会事业发展等重点,推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重点,着力推进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五、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基本原则
以发展为中心的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调整农村生产关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不断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
统筹协调的原则。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及城镇和乡村发展整体性,妥善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坚持生产与生活条件同步改善,建设与管理同步推进。
科学规划的原则。要尊重农村建设的规律,统筹兼顾合理布局,扬长避短、突出特色,搞好总体规划和具体布置,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
从实际出发的原则。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协商,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
分类指导原则。要根据乡(镇)、村的资源、区位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采取多种方式,探索实践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多种建设方式。
发展各方面积极性的原则。党委和政府要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切实加强农村公共事务管理和服务,要把广大农民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依靠农民辛勤劳动、上级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六、我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
经过十年的努力,2015年,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农村经济稳步健康发展,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良,农村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全面发展,村容村貌整洁,农民素质及农村综合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5年翻一翻,达到6456元,与现代新昆明建设同步,使广大农民实实在在享受到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实惠,广大农村初步呈现环境优美、和谐安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面貌。
七、我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任务
坚持以产业化发展为支撑,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的,以深化农村配套改革、完善政策体系为保障,以农民为主体,以调动农民积极性为根本,以建立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机制为动力,努力形成资源共享、利益共得的城乡发展格局。针对我县各乡(镇)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实际,以昆阳、晋城、新街、二街、上蒜、宝峰等中心镇为重点,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思路,着力推进“三个集中”,即:工业向园区集中,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集镇集中,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以建设小康、文明、生态、和谐村为载体,着力培育产业、发展经济,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努力使产业发展形成新格局、农民生活有新提高、公共服务形成新体系、乡村面貌呈现新变化、乡风民俗形成新风尚、民主管理形成新机制。
“十一五”期间,在做好规划,统筹开展城乡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力就业和社会保障、社会事业等关乎农村发展的基础性建设的同时,确定35个村重点推进。2010年,按照城镇发展规划,使昆阳、晋城周边农村融入城镇,成为城镇社区;25%的村发展成为符合现代新农村的要求的小康示范村;大多数村有实质性进展,取得明显成效,农民纯收入显著提高。2006年,按照典型示范、逐步推开、每年集中扶持一批的工作思路和“有特色,有普遍性意义,农民有要求,有增长”的试点要求,按区域(城镇、坝区、山区、半山区),分层次(条件好、条件一般、条件较差),积极与市级对接,重点选择10个村,围绕提高农民收入、村庄规划、环境整洁、人蓄饮水、“一池三改”、乡风文明等农民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问题,开展新农村建设综合试点工作,取得经验后在全县推开。
八、生态环境建设的“一池三改”
加大扶持力度,以建设生态村模式为重点,以户为基础,村为载体,着力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扎实推进“一池三改”(沼气池、改灶、改圈、改厕),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加快推进农村沼气、省柴节能灶、秸杆汽化等农村能源建设,推动家居生活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自2007年起,与新农村规划建设相衔接,在上级补助的同时,县财政对“一池三改”的农户每户再补助500元。
九、村庄整治的“四清四化”
加快村容整治步伐,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现象。从今年起,按照整洁、卫生、文明的要求,广泛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四清四化”活动。(“四清”即:清理土堆、石堆、柴草堆,做到堆放有序;清理杂草、粪便、垃圾,做到定点存放、定期处理;清理乱挖乱围,平整地面、拓宽公共空间;清理人畜居舍混建,实行有效分离。“四化”即:修整村街巷道,清除乱搭乱建,做到村庄整洁,道路硬化;改水、改厕、整治臭水沟、死水塘,做到环境净化;在村庄四旁、主要街道两侧和空地栽树种花,进行绿化;鼓励有条件的村庄安装路灯,实现村庄亮化)。力争到2010年,全县大多数村庄较好地改变“脏、乱、差”现象。
十、广济村建设重点及建设项目
(一)主要内容:
1、在增加农民收入,培育产业方面:
①引进2--3个蔬菜新品种,进行推广种植,增收效益明显;
②建一个5亩蔬菜育苗基地,并实施规范化管理示范;
③成立广济村蔬菜种植协会;
④协助当地5个冷库进行技改和达标,巩固和发展蔬菜基地建设;
⑤进行广济村产业结构规划。
2、在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①拆除小厕所485个,修无公害公厕10个;
②修建新村至老村长220米,宽8米主的干道一条;
③支砌通过村中富有塘主要排洪沟道,长600米,宽2米,并且沟两边布置绿化带;
④支砌村边公路(昆洛路)旁沟,长150米宽1米1条;
3、加快公其事业方面:
①建村文化娱乐场所一个,700 m²;
②全面排查一次五保户,特困户,确保救济。
4、在村庄改造和环境整治方面:
①广泛开展“四清四化”村庄环境整治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②协调县规划局对村庄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完善32亩新村建设土地手续;
③粉刷村庄外墙,共计 间。
5、在农民基本素质方面:
①组建优良蔬菜科技示范60户,辐射带动农户600户;
②示范户先进实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100%,建立入户栏案和入户挂牌数到位率达100%;
③举办各类适用技术培训20期,培训1000人次;
④进行建设1700平方米科普活动中心,扩建科普活动室60平方米,新建科普宣传栏120平方米。
6、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方面:
①加强村民自治组织建设,建立健全:“两公开、四民主”机制;
②继续创建“五个好”村党支部,深入实施“云岭先峰”工程。
对不起,改造前的没有,多了发不出去!
㈡ 如何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加强新农村普法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十一五”规划勾画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伟蓝图。农村普法教育是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如何围绕“新农村建设”这个主题,切实加强宣传教育的持久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增强广大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维护农村基层稳定,尤显重要。中宣部、司法部“五五”普法工作规划已把农民确定为“五五”普法工作的重点对象。各级各部门就如何加强农民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都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措施。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农业人口所占人口比例大,因此,笔者认为必须坚定不移地把普法工作的重心放在农村,为打造全县平安和谐新农村注入生机和活力。
一要进一步巩固农村普法阵地,确保持久性。农村普法工作任重道远,非一朝一夕之功,贵在常抓不懈,持之以恒。为此,要树立“打持久战”的思想,以巩固农村普法阵地为突破口,不断推动普法教育在农村的深入持久开展。首先是要完善农村普法网络。层层成立组织领导机构,加强组织领导。巩固乡镇(区)法制分校、村(居)委会法制夜校、村组法律学习室、十户法制宣传员四级普法网络。加强人员队伍建设,每个网络安排专人负责,并落实工作经费。加强工作的检查与监督,使普法工作真正做到有人管、有人抓、有人干。要加强乡镇司法所建设,充分发挥乡镇司法所在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中的“桥头堡”、“排头兵”作用。把农村普法纳入各级综治、文明建设的考核内容,使农村普法工作渗透到农村工作的每一环节,每一个层面。其次是要调整 充实农村普法队伍。组建法律志愿者队伍。充分利用现有的人才资源,组建具有一定法律知识、热心公益事业的离退休干部、法律工作者、法学院学生为主体的法制宣传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司法行政机关法律服务的整体优势,协调联系农村,支持志愿者担任村法制夜校教师,开展经常性的“送法下乡”活动,为农民提供法制宣传教育、法律咨询、调解民间纠纷等各类方便快捷的法律服务。以乡镇干部为骨干组成普法讲师团,按照分片包干的原则,结合农民生产生活实际,进村入户讲授法律知识。明确村“两委”成员、人民调解员为法制宣传骨干,牵头组织农民学法。充分发挥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生产生活中带头学法、用法、守法。第三是要加强普法设施建设。在人口较集中、经济较活跃的农村墟场等中心区域设立普法宣传栏,坚持定期更新普法内容,面向农民宣传与农业、农村密切相关的应知应会的法律基本知识。每个村均应开辟至少一个以上的法制宣传专栏,让农民随时学习和掌握政策、法律知识。要加强村组法律学习室的建设,充实法律书籍,为农民学法提供方便。同时,普法职能部门应抓住各个时期的一些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选取典型案例,编印普法宣传资料或收集整理一些法制节目的音像资料,及时发到农村进行普法宣传。
二要抓住农村普法重点,突出针对性。围绕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突出普法重点,有的放矢地开展普法教育,增强农村普法的针对性。首先是要抓住农村普法的重点对象。“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党员和干部”。就农村而言,法制宣传教育的重点对象应是村民中的党员和村、组干部,他们的法律意识,依法办事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农民学法用法的积极性和农村法制氛围。因此,应针对重点对象,组织切实有效的法制宣传教育。其次是要明确农村普法的重点内容。大力加强与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土地承包、产品交易、劳动者权益保护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结合农村中心工作和农民关心的热点问题开展普法活动,宣传普及相关法律法规,使农民受到深刻的法制教育。要从农民的需要出发,从农民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将用法律教育群众与服务群众结合起来,将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和解决农民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工作做到农民的心坎上,力求取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普法效果,进一步激发农民参与农村法制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三是要围绕维护农村稳定开展普法。农村稳则全局稳,要针对影响农村稳定的苗头,在不同时段,选择不同的相关法律法规对农民进行普法教育,依法排查和调处农村矛盾纠纷。结合严打、禁赌、禁毒等工作,大力开展“严打”法制宣传,禁毒、禁赌法制宣传,反邪教法制宣传等活动,教育和引导农民树立权利、义务相一致的观念,依法规范言行,依法解决农村的热点问题,帮助农民依法化解纷争,依法处理事务,依法维护权益,预防违法犯罪,促进和维护农村稳定。第四是要围绕民主法治建设开展普法。以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活动为载体,以贯彻实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主线,认真落实“四民主,两公开”制度,切实保障村民的民主权利,让村民切身体会到学法、知法、用法、守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实现由“要我学法”到“我要学法”的转变。
三要创新农村普法方式,增强实效性。农村普法工作要适应农民生产生活的特点,尽量避开农忙季节,努力做到生产、普法两不误。首先是要进一步发挥传统方式方法的作用。把电影普法、文艺普法、法律咨询、普法一条街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普法方式综合在一起。通过以案说法、图片解法、旁听审判、现身说法等生动活泼的形式,把抽象的法律条文变成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墙头诗”、“快板书”、“顺口溜”,使农民群众听得懂、学得进、记得住、用得上。其次是要充分发挥现代传媒在农村法制宣传中的作用。利用网络、电视、手机短信等现代化传媒手段,充分发挥其覆盖面广、传播快、生动形象、影响大的优势开展农村普法,增加宣传的科技含量,扩大宣传效果。第三是要认真组织开展好主题法制宣传教育系列活动。抓住“农村法制宣传教育月”、“青少年法制宣传周”、“12•4法制宣传日”等一系列主题开展普法活动。同时利用专业法、部门法颁布实施纪念日的有利时机,联合税务、安监、交通、国土等职能部门开展专业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为农村普法营造浓厚的氛围。第四是要结合人民调解法律服务职能的发挥,搞好农村普法。在防调农村民间纠纷时,结合农村实际,深入透彻地宣讲有关法律法规,达到“调处一起,教育一片 ”的最佳效果。要为农村当事人提供优质法律服务,把法律服务与法制宣传有机结合起来,扩大覆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