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骇实不符
发布时间: 2020-12-29 02:59:29
① 怎样看待长恨歌中不符史实的部分
白居易写的是文学创作,属于艺术类的范畴,有虚构的成分可以增加故事的美感,也有讽喻的意义。
白居易以为,一个封建君王,要能够做到像前期的唐明皇那样,关键在于:“不惑”。因为“不惑”是任用贤人的条件和前提。这就需要以唐明皇的后半生为鉴。
白居易正是通过塑造这样一个令人同情的、悲剧性的君王来警示今王引以为戒的。写杨贵妃是“养在深闺人未识”,而避唐明皇抢儿媳的史实不谈,将他们的爱情描写得纯真。
后来写唐明皇至国破妃亡之时仍不悟,还要上演“人鬼情未了”的标准爱情悲剧,把一个何等痴情的君皇展现在读者面前。然而正因为他是君主,所以他的“痴情”和“重色”才导致了国家的倾亡。
如此看来,当了解了白居易对唐明皇的看法及他的写作目的之后,便不难看出,表面上的矛盾实非矛盾,而是作者的匠心所在。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长恨歌》的主题是讽喻更为合理。
(1)举报骇实不符扩展阅读
《长恨歌》中说“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事实是,杨玉环是唐明皇的儿媳,先叫她做道士又接进宫成了自己的妃子。诗中写临邛道士在海上仙山见到杨玉环当然是虚构。
白居易《长恨歌》作品这是写唐玄宗和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故事。作为帝王却保护不了自己心爱的人,两人虽相爱却只能留下长长的遗恨。
《长恨歌》是一篇长篇叙事诗,所咏的是历史上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古人的评论就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这首诗的主题是讽喻,“讥明皇迷于色而不悟也”。另一种则认为它只是在写李、杨的爱情,“不过述明皇追怆贵妃始末,无他激扬”。
而今人在这两种观点的激烈争论中又产生了双重主题说,即认为该诗既有对明皇的讽刺批判,又有对李、杨爱情的同情歌颂。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