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宣传
1. 佛教问题:哪些书是佛教修禅定专业书籍
从中国论述,是智者大师的《童蒙止观》和《摩诃止观》,
如果是印度和西内域的论述及经典,在阿含经中容就有很多介绍,专门的经典主要有后汉所译,宣传大乘禅观方法的《般舟三昧经》,杂揉大小乘禅观方法的后秦鸠摩罗什所译《坐禅三昧经》、《禅秘要法经》。
2. 内观禅修是真的吗 有人知道吗谢谢
我想问下内观禅修分阶段吗?如果有是哪几个层次?内观禅和四念处有啥关系吗?还有有的回说要注意腹部有答的说注意呼吸,到底是什么情况呢,?还有我理解不了“知息长,知息短!”“觉知”用通俗,简单明白的话给我讲下吧··,因为我在试着看看,可老捉摸不到,体会不了,还希望能说说!!具体方法又如何去修呢?
3. 如何通过修禅定修出神通或者其他方法!要真实有效的,试过有用之后。追加1000分!分不是问题。只要
三明六通是众生本有的,不必求,清净心现前自然得到。有求的念头心就不清内净,即得神通容也不大。而且修行人倘执重此事,即成法门之害,恐为捏怪者的籍口,后患甚多。得之之后,也不必宣传,轻则卖弄生害,重则着魔发狂。
4. 少林寺释延奥,成禅定道,明心见性,真有还是宣传口号,让人疑惑
你好:耶稣爱你!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靠着得救,只有耶稣能救我专们,使我们有永生的属盼望——天堂 ,免受地狱之苦——火煳。其它的都是假神、偶像,它把人带向灭亡之路地狱。
【约3章】16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
5. 来个少年禅修班怎么样
~~~你就问一句怎么样,我们哪知道怎么样啊?
你的定位是什么(人群,价格,位置),怎么宣传,同行情况
谁管理,谁教?
6. 爱心公益活动有哪些
公益活动的包括社区服务,环境保护,知识传播,公共福利,帮助他人,社会援助,社会治安,紧急援助,青年服务,慈善等等。例如:
1、体育赞助
赞助体育活动,往往是社会组织公益活动的重要选择。常见的有赞助某一项体育运动、赞助某一次体育比赛和赞助体育设施的购置等多种方式;
2、文化赞助
组织进行文化生活方面的赞大型文艺公益活动助,不仅可以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丰富公众的生活内容,而且可以培养与公众的良好感情,大大提高组织的知名度。这类赞助方式有:
一是对文化活动的赞助,如对大型联欢晚会、文艺演出、电视节目的制作和电影的拍摄等赞助;
二是对文化事业的赞助,如对科学与艺术研究、图书的出版和文化艺术团体等赞助。
(6)禅修宣传扩展阅读:
一、公益目的
组织开展公益活动的目的,有两方面:
1、显示爱心,为本组织树立起关心社会公益事业、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良好形象;
2、一次比商业广告更具说服力的宣传机会,有利于提高组织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公益作用
组织开展公益活动,体现了组织助人为乐的高贵品质和关心公益事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为社会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能够给公众留下可以信任的美好印象,从而赢得公众的赞美和良好的声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公益活动
7. 禅修和灵修有区别吗
我感觉上面几个答案似乎都还有一些需要探讨。
一般来说,这两个不能去区别与否。本来这都是名相,不能从这些名字来区别。现在很多禅修营或班什么的,都是一些可能有些有什么感应啊,见光啊,什么的来说的。我个人认为这种修法,可能不一定是最究竟的。虽然,我没参加过这类班,本身来说,不能从外面去主观判断这类是否真的好或不好。不过,我觉得,在禅修方面,这个佛法里讲得最彻底。如果按照佛法里来讲,这些至少从那些禅修营或禅修班什么的广告或宣传语来说,都是不究竟的,甚至可能是个魔境。从感情来说,大家可能更希望我们中国道家的禅修会更究竟。但,如果从究竟来说,我们就不能这样分评论。既然是说究竟,那一定要解决根本之法才是最究竟的:即能解决一切烦恼,即能开智慧。所以,不要就认为哪个派是最究竟,这样来说,是说不清楚。因为大家都认为自己现在修的是最好的。如果不是,肯定大家都不会一直修到现在。从外表来说,所有的禅修和灵修的宣传都一定说自己的才能帮助解决烦恼和痛苦。所以一下想区分出来是不容易的。不过,如果一定有强烈想找一条解脱之路的话,确实可以这样:从禅修和灵修的名字的产生来说。到底为何人家喜欢用禅修和灵修来命名?因为这个名字在中国是从佛教里才最先出现。但是,也不是佛教最先有这个词,禅修这个词是佛教从婆罗门教里拿来的。解释方法也部分借鉴了婆罗门教的方法。但正因为佛陀修行了婆罗门的这些方法,并且达到最高层次,但最终还是没有解决他的问题,所以才继续修炼,最终突破了这些方法,才最后解脱,并开始教大家这些方法。而道教虽然也用这些方法,并且是性命双修。但其实对我们来说,大家更希望修身,能真正达到性命双修的,非常少。但事实是,修身养性,至少目的应该直接取修心性。心性修好了,身体修持只是一个附加的产品。这个从很多身体生病的人,直接从修心做,都能达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相反从修身开始,则很多粘附在身体上,反而影响进一步的修持。很多人会说,身体不好,怎么修心?如果有这个担心,就更能说明为何要修心开始了。因为,不管身体是好还是不好,大家如果在关注身体的时候,自己那个关注就是念头。你难道说那个念头是身体的一部分?自己每个一念头的产生,都是妄念。这个如果不知道来去,哪来的修身与修心的区别?所以不管先修身再修心,或者性命双修,这个本来就是伪命题。修行,就只有修心这个概念。
大家都不要有什么自家不自家,地球就是我们的家,跳出去了,宇宙就是我们的家。要不被烦恼所困,得智慧真明了,最好可以考虑被模仿的对像,为何大家都拿这个对像来说?
现在社会还不断地自己创造很多新名词,包括灵修什么的,这个是不是真的究竟?大家可以考虑一下。创造这些词的人,他们是不是真的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只是有一些感应或者神通什么的,就以为自己已经见法了,开智慧了?那可能什么都不是。这就象,如果有一个世界,那里的人眼睛的眼皮粘住了,所以什么都看不见,然后突然有一个人眼皮被什么东西切开了,能看见东西了,大家都把这个人当做神了?那是不是那个人就真的是神了?显然不是!如果因为自己有了一双眼睛,而把自己当做是神的人,显然已经中邪了,自己产生了自己是神的幻觉。那只是因为别人没办法看见,而不是自己增加了什么。并且很明显,这个人除了好象能看见一些别人看不见的东西外,什么也没比别人强多少。甚至,因为自己产生的神的幻觉,而反而失去了一些不需要眼睛也能知道的东西,这个就是为何一些盲人往往的能听到我们这些有眼睛的人不能听见的东西。所以谁是神?
因此不要别这些东西迷惑,就能知道自己是不是在真正修正法了。我所说的,可能更多人会困惑,这个不奇怪的,因为我们本来一直就迷惑,只是自己以为自己知道而已。一切唯心造,也许对大家来说,不是一开始就去禅修或灵修,而是去分别为何自己能从这些里找到自己的答案。而不是听别人说那个就是答案,到头来还是一直迷惑。可能给我们指路的人,本来他们就不知道答案。佛陀是不是真正智者?我们没办法直接问他找我们要的答案,但他说的一些经书,却已经足够指导我们找到答案的方法。但,那只是方法,要得到并享用,只有自己,没任何人可以帮助到。就象饿了要吃饭,只能自饱,不能帮吃。
8. 佛教如何与时代接轨
佛教中利他的精神是每一个时代都需要的 所以 佛教与任何时代都接轨
科学在一步步证明佛陀所说过的话
9. 佛教在中国的重要意义.
略谈佛教在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净慧02/11/4
改革开放的二十年,也是加快法制建设的二十—年。经过这二十多年的努力,“依法治国”的理念正在深入人心。人们的法制观念有增强。但同时人们也逐渐地发现,法律的作用固然非常重大,但是它并不万能的。法律通过强制性的手段,可以保证社会的表面秩序,但是无法保证社会人心的内在秩序和凝聚力。比如,它无法解决道德水平下降的问题,无法解决人心涣散的问题,无法解决人的价值信仰危机问题。
江总书记提出的“以德治国”思想,正好弥补了“依法治国”的不足。道德的本质是自律。它基于个体对某种超越于一已之利害的普遍性的社会行为价值理念的自觉和认同,并以此作为调控行为的标准。它要调节的是义与利、部分与整体、个体与国家等多方面的关系,它既是个体行为的心理尺度,同时也是个体价值追求的目标。它不仅具有防非止恶的作用,同时它还具有引导人心、安顿人心、凝聚人心的作用。它能够为社会提供真正的最深刻的稳定——人心的稳定和人心的凝聚。
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国经济将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被纳入世界经济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将不可避免地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受到其它国家、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影响。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过程当中,如何保证我们国家在政治上和文化上不被全盘西化,从而保持中华民族的个性和尊严?这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以德治国”的思想正是为适应这一挑战而提出来的。
把德作为一种治国方针提出来,在解放后似乎还是第一次。应该说这一提法体现了第三代领导人的高瞻远瞩。“以德治国”最终的目的就是要让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只有同心同德了,社会才能长治久安,国家的凝聚力才能增强,防止西化的安全系数才会增长。从这个意义上讲,继承和发扬以“德化”为核心的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提高我们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谈到综合国力的竞争,人们往往只看到经济、科技和国防等方面的力量。实际上,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综合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体现为对内的凝聚力、对外的摄受力、革故鼎新的创造力、不屈不挠的意志力和乐观向上、自强不息的精进精神。因此综合国力的较量同时也就是民族精神力量之间的较量。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既有强大的适应能力和自我更新能力,同时又体现了人类文明向上向善发展的总趋势,不仅对内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同时对外也有一种强大的摄受力。可以想象,高度发达的经济、科技和国防力量,一旦与具有这种品质的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它所产生的综合力量是无法用数字计算的。
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唯一的一个没有被中断过的古老文明;中华民族在历史上之所以具有那么强大的凝聚力,这与我们祖先创造出了世界其它民族罕能相比的优秀的“德”文化有相当的关系。因此,落实“以德治国”思想,其中有一个很主要的内容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文化。如果我们真正地继承了这份文化遗产,在全世界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中,我们的民族将持久地占有精神上的优势,我们就不用担心被“全盘西化”。
从这样一个高度来理解江总书记提出的“以德治国”思想,我们就会发现,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以德治国”的方针具有非常深远的战略意义。
“以德治国”决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也决不仅仅是一种政府行为。它需要调动全社会的教化力量,如各个学校、各个宣传媒体、各个文化团体等等,来共同参与。它是一场持久的全民化的教育活动,也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伟大复兴运动(因为,五四运动以来,我们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在这里,我们各宗教团体也应当自觉地发掘本宗教的教义、教规、教仪中所蕴含的道德教化资源,来为这一活动服务。这既宗教的本分事,也是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一种具体表现。
作者: 弟惠普 2006-2-27 19:32 回复此发言
--------------------------------------------------------------------------------
2 略谈佛教在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记得1999年春天,我在接受“海峡之声”记者采访的时候,曾经提山了一个观点——“宗教是人类良心的保证”。后来在教内外的其它场合,我又多次重复了这个观点。这个观点得到了教内外不少朋友的认同。在帮助政府施行道德教化方面,宗教是非常有潜力可挖的。在这里,我想简单地就佛教在当前道德建设中的作用谈谈自己的看法。
大体说来,道德建设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要为道德确立坚固的基础:二是要揭示出普遍性的道德原则;三是要提高公众的道德自觉意识。关于这三个方面,佛教都有自己非常圆满、非常独到的解答,这些解答对我们今天的道德建设来说,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
佛教的经典非常多,义理也非常渊深,不过从大的方面来讲,不外乎是教人“信仰佛法僧(三宝)、勤修戒定慧(三学)、息灭贪嗔痴(三毒)、清净身口意(三业)”。这四句话比较全面地概括出了佛教关于人生修养的基本思想;信仰佛法僧是道德修养的基本保证,勤修戒定慧是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息灭贪嗔痴是道德修养的基本内容,清净身口意是道德修养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这当中既有丰富的道德哲学内容,同时又有非常明确而具体的道德修养方法、修养内容、修养目标以及修养的入手处,可操作性极强,完全不同于一般的道德说教。
下面,我想相应地也从三个方面对佛教的道德思想作一点说明。
一、关于道德的哲学基础
在道德建设中,最困难的是如何建立起坚固的道德价值体系。这当中有两个难点:—是道德的基础是什么。问答这个问题,既要避免落入断见,又要避免落入常见。断见否定了道德基础的客观性,常见否定了道德主体的意志自由。这两者都会导致道德价值体系的崩溃。二是如何把社会对个体的道德要求同个体对幸福和自由解脱的追求统一起来。回答这个问题,既要避免只顾及社会对个体的道德要求,漠视个体的幸福和解脱,又要避免不顾社会要求、片面追求个人幸福和自由的做法。前者会导致空洞的道德说教,对公众缺乏感染力利亲和力,后者会导致极端的个人主义,为社会所不齿。换句话来说,作为道德基础的东西,必须有充足的理由,把道德解释为既是社会对个体的外在要求,同时又是个体追求自由和幸福的内在需要;既是个体获得现世利的必然选择,同时又是获得后世利的充要条件。唯有如此,道德才有持久的教化力。否则,它很难经受人们日益深重的功利主义思想的诘难:“我为什么要讲道德?”“道德值几个钱?”“讲道德能给我带来什么好处?”
那么,佛教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佛教的道德观足以对三世因果规律的自觉为基础的。因果和觉性(也就是佛性)是道德的两大基石。三世因果规律是宇宙人生的根本**,人的一切善恶行为都逃不出因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每个人好都是为自己好,坏都是为自己坏,善都是为自己善,恶都是为自己恶,他人代替不得半分。这是其一。另外一方面,没有人会喜欢烦恼和痛苦的,人人都希望幸福和解脱,人人都具有厌苦求乐的本能和以及对自己行为的反省能力,这可以说是人的最原始的觉性。因为有了这个觉性,于是人就有了贪嗔痴等不好的心态,同样也因为有了这个觉性,人才有解脱的可能。厌苦求乐作为愿望是一回事,能不能实际地离苦得乐又是另外一回事。这里的关键在于,人是否能通过自己的反省认识到了宇宙人生的根本规律,也就是三世因果规律。当一个人对三世因果规律有了觉悟并且信受的时候,那么他就从根本上摆脱了断见和常见的束缚,不会再陷入虚无主义和纵欲主义的泥沼,他的厌苦求乐的觉性就会驱动他迈向真正的幸福和解脱。相反当一个人不信解三世因果规律、逆因果规律而行的时候,那么他的厌苦求乐的本能不仅不能给他带来快乐,反而会使他在痛苦中越陷越深。佛教认为,这正是道德的最好也是最真实、最亲切的生长点。
佛陀在世的时候,为广大在家和出家的弟子们制定了很多的道德戒条(如五戒十善)和具体的修养方法(如四摄、六度、四无量心)。这些道德戒条和修养方法都是佛陀为了帮助弟子们获得真正的幸福和解脱,根据自己对三世因果规律的觉悟以及对人性的洞察而制订出来的。这些道德戒条的基础没有任何形而上学的色彩;它不需要借助任何外在超自然的权威命令或者假设,它就植根在我们每个人生命的深处;它是可以实证的。虽然道德存在的形式往往表现为社会对个体的普遍要求,但是,它存在的充足理由却不是由别外社会给定的,而是完全基于个体对因果规律的自觉。对因果规律的自觉使人们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正因为我希望幸福和解脱,所以我必须遵守道德规范;我之所以要遵守道德规范,恰恰是因为我想获得真正的幸福和解脱。在这里,道德真正实现了它自律的本性。
作者: 弟惠普 2006-2-27 19:32 回复此发言
--------------------------------------------------------------------------------
3 略谈佛教在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由于道德不再是纯粹的外在的社会要求,它同时也是个体获得幸福和自由的自觉选择,因此,当个体依道德行事的时候,自然也就是心甘情愿,没有任何外在强制性,这时的道德行为本身同时就是个体向幸福和自由的迈进,乃至当下就是对生命的受用。正因为如此,这样的道德才有很强的说服力,非常易于为人所接受。它没有任何高调子,它充分理解人的我执(自私)的本性,它只不过是非常智慧地利用了这一本性而已。世间有很多的道德理论,之所以不能长期地对人发挥作用,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有一个因素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那就是该道德理论本身还不坚固,还不圆满,大多数还停留在“你应该如何如何”的说教方面,至于“为什么应该如此这般”则很少作充分地说明。即使说明了,也不能令人真正地从内心里信服。
二、关于道德的基本原则
佛教的道德理论虽然是建立在对三世因果规律的自觉上面,但是佛陀在教化大众的时候,并不仅止于纯粹地宣讲抽象的因果道理,他还根据众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把因果的道理直接转化为在现实生活中可具体操作的道德戒条。这些道德戒条决不是凭空虚拟的,它包含了佛陀对三世因果规律的透彻把握,同时又是完全针对大众的烦恼习气而来的,并且以引导大众最终离苦得乐为终极目的。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佛门中的道德戒条,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佛制戒律就是为了引导我们认识因果,顺应因果,作因果的主人,迈向生命的圆满,而并不是要故意束缚我们。
佛门里的戒条有很多,且层次不同。但总的说来,可分成“性戒”和“遮戒”两大类,或者分成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三大类。性戒、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完全是属于道德修养方面的,摄律仪戒中也有一部分是属道德范畴,这些内容对于我们今天的道德建设来说是很有借鉴意义的。佛制戒律虽有在家出家之分,但是也有共通的部分——就是五戒十善。这五戒十善,在今天看来,仍然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它基本上囊括了现行世间道德的全部内容。
五戒的内容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洒。十善的内容是在五戒的基础上再加上不绮语、不恶口、不两舌、不贪、不嗔、不痴。不杀生就是要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不偷盗就是要尊重他人的财产所有权,包括不贪国家财产。不妄语就是要不骗人,不造假货坑人。不饮酒的本义就是不吸饮能麻醉神经、使人丧失理智的物品,包括不吸毒、不贩毒。不邪淫就是要不包二奶,不当第三者,不涉足淫乱的场所。这几条,每一条都跟我们的现实非常合拍,都具有极强针对性,都是我们的政府一再宣讲的。不绮语就是不说无意义的话,不吹牛,不哗众取宠。不恶口就是不骂人。不两舌就是不挑拨离间,不搬弄是非,不破坏团结。这三条也是我们全社会所认同的。不贪、不嗔、不痴这三条的要求更高一些,是对我们精神世界的净化,它是道德修养最关键、是根本的地方。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饮酒,是对我们身业方面的要求。不妄语、不绮语、不恶口、不两舌这四条是对我们口业方面的要求。不贪、不嗔、不痴这最后三条是对我们意业方面的要求。
佛陀所制订的这十善原则,非常有概括性,非常有针对性,它把我们的身口意三个方面的内容全都包含进去了。如果大家都能认同这十善,尽量按这十善去做,杀人越货的就少了,偷盗抢劫的就少了,包二奶当第三者的就少了,吸毒贩毒的就少了,吵架斗殴的就少了,制假售假的就少了,贪污腐败的少了,如此一来,我们的社会风气一定会发生根本性的好转。
中国信教的人数,我想不会很少。我们先不谈一般的公众,我们先把自己的信众教化好。如果我们所有信教的人都能力行十善,然后这些信教的人再去影响周围的朋友、同事,可想而知,它对社会所产生的净化力量将是不可思议的。南北朝时期的何尚之曾经说过一段意味深长的话:“百家之乡,十人持五戒,则十人淳谨矣。千室之邑.百人修十善,则百人和厚矣。传此讽训以遍宇内.编户千万,则仁人百万矣。”
作者: 弟惠普 2006-2-27 19:32 回复此发言
--------------------------------------------------------------------------------
4 略谈佛教在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这段话很鼓舞人心.值此“以德治国”大好形式之际,我们宗教界的朋友,应当秉持爱国爱教的旗帜,加强对国家和民族的使命感,树立信心,当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只要大家坚持下去,我想,要不了十年,我们国家的社会风气会有一个质的好转。
三、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
建立了完整的道德理论和系统的道德戒条之后,要把这些理论和戒条直接变成公众的道德行为,还需要一个环节。那就是公众对道德的自觉和自律能力。道德自觉决不是一种先天的品质,它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修养逐渐形成的。那种认为只要一宣传,公众的道德水平马上就会提高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在这个方面,佛教的做法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佛教不仅有完善的道德理论和系统的道德戒条,它还有一整套关于道德修养的具体方法。这些具体方法就体现“三学”当中。
三学是戒学、定学、慧学。这里的戒学就是我们所说的道德修养。三学是互相含摄的,一中有三,三中有一,举一全收。所以佛教里把它们称之为“三学增上”。要持戒,当然离不开觉照,这里的觉照就属于慧学;也离不开对善法的抉择和专一,这里的专一就是定学。人有很多不好的习气,一时很难扭转过来,要持好戒很不容易,必须具有对外能战胜善恶诸境界的诱惑、对内能主宰自己各种情绪和心念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非借助定和慧的力量不可。从这个角度来讲,修定和修慧同时也就是在修戒。另外,慧学中有很多的具体观法,如慈观、悲观、喜观、舍观,等等,它们本身就是道德的修养。
佛教关于这方面的内容非常丰富,讲一辈子都讲不完。总之,佛教认为,不仅持戒是道德修养,修定和修慧同时也是道德修养。慧力和定力的提高,同时就是道德的自觉和自律力量的提高。道德的本质——自律,既是戒(远离恶法,持行善法),又是定(安住善法,心不动摇),又是慧(念念观照,处处自觉),是戒定慧的统一。离开了定和慧的修养,持戒将会成为一句空话。世间有很多人不是不懂道德,但是遇到善恶境界的时候,因为缺少定力和慧力,往往把持不住自己,跟着外境转了,结果践踏了道德。所以,要把道德修养落到实处,非常有必要吸收佛教中的定学和慧学,这样道德才有保障。以往的道德宣传,之所以不能持久,没有明显的效果,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定和慧的修养作基础,流于空洞,不能落在实处。
以上我从三个方面简要地构勒了一下佛教的道德体系,希望它能够对眼前的道德建设有一点启发。
10. 怎么修道
人往往将修道看作是神秘莫测、高不可攀的东西,而且总爱将之跟炼丹、辟谷、入定之类联系起来。其实,说难,修道也许是世上最难的事;说易,也可说是世上最易的事。说它难,是因为它简单得令人难以置信,结果连什么是道都搞不清,又谈得上如何去修呢?此外,由于后天俗念繁杂,即便明道,如无良师益友的指点相助,单*自己个人的力量是难以战胜自我的。因此,芸芸众生,得道成佛的为数毕竟极少。说它易,是因为修道不象研究一门学问或掌握一种技术,需要用尽心机,苦心钻研,刻苦习练,不断积累;相反,它只要求你离俗去浊,放下自我,抛掉后天俗念。只要不是舍不得,扔掉还不容易吗? 修道首先得明道。什么是道?自从老子说了“道可道,非常道”,道一直成为一种扑朔迷离、捉摸不定的东西。其实,简单地说,道即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宇宙万物变迁化生的枢机。人作为宇宙之一分子,自然也源于道,即人的本性本来就合乎道。那么,人为什么还要修道呢?原来人是真性与假体的统一体。由于我们肉身存在世俗中,便随之产生了七情六欲,由于有了七情六欲,我们便有了种种业障,而这种种业障如一层层灰尘将我们的本性掩埋起来,使我们离道越来越远。符合本性的道心是和谐 统一的,如如不动的,无私无我的,而由执着、依从肉身而产生的妄心则是骚动不安的,自我中心的,贪得无厌的,两者的方向正好相反。真性要求我们无私奉献,而妄心怂恿我们自私索取。这两种相反的力量一直在我们身上较量着、争斗着,不断地撕裂着我们,破坏了我们内在的安宁统一,因而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痛苦烦恼。因此,要解除痛苦烦恼,唯一的办法就是舍妄住真,使真假合一,而决不能认仆为主,一切听凭贪欲行事,因为贪欲是盲目的,不计后果的,永远难以满足的。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一个人越是无私,其痛苦烦恼也就越少;越是自私,其痛苦烦恼必定越多。至此,我们明白了,人为何还要修道?是因为道心与凡心相背的缘故,修道即是使凡心与道心相合。 首先得明白,就本性而言,所有的众生都是平等一致、不分你我的,因此,利他与利己,害人与害己永远是一致的。有人也许会说,既然利他与利己是一致的,那么,我可以通过利己而利他,自私又有什么可以责备的呢?这里牵涉到一个出发点的问题。当我们说利他与利己是一致的时候,我们是指只要做好利他,自己也在其中了,也就是说要以利他作为自己行为的出发点。而要做到这一点,自己首先必须变得无私无我,一个人能做到无私无我,即与道合一了,也就得到了永恒的自由与幸福。利他与利己就这样统一起来了。相反,如以利己作为行为的出发点,就产生了人我对立的局面。他也许会有一些利他的举动,但他的利他是有条件的――以利己为前提,由于有我,便有了得失之心,得时尽管能快意一时,失时难免怏怏不乐,而且,由于产生了人我对立的局面,损人与利己又会挂起钩来,终于走向了另一条定律:损人与害己一致,即损人必然导致害己。因此,合道的行为必定是利他的行为,不合道的行为一定是害己的行为。这个道理搞明白了,道该怎么修也就解决了。 从形式上说,修道可分为禅修与活炼。禅修是指静态的、有一定姿势与时间限制的修炼,如站桩、打坐之类。活炼是指在日常生活中修炼,或叫历境修炼,它将修炼与日常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无固定的姿势与时间限制。历来修道者或强调禅修,或力倡活炼。其实二者不可偏废,而是相互为用的。禅修有助于认妄识真,明心见性。初修者都有这个体会,平时倒不觉得有什么杂念,一静坐反倒觉得妄念纷飞。其实,这妄念不是静坐带来的,而是本来就在,只是平时习以为常,没有觉察罢了。这种现象是由于真性被掩埋,因而使妄心缺乏参照物的缘故,这就叫无明。譬如一间没有光线的房子,尽管尘土飞扬,我们还是视而不见,待射进一缕阳光,纤尘顿时毕现。因此,静坐中觉得妄念纷飞,恰恰证明你的真性之光已开始显现。关键在于如何对付妄念。有的修道者把妄念看作是修道的大敌,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对妄念不是恼羞成怒,便是恨之入骨。于是想方设法,或数息、或意守、或导引,企图将妄念灭掉。可妄念偏偏有个怪癖:你越跟它过不去,它也越跟你过不去;你越想除它,它来得越勤;你越想离开它,它偏爱追着你不放。殊不知,妄念是除不掉的,也是不可除的。这是由于没有悟到“妄心、真心因心而生”的缘故。“因心而生”的“心”是指凡心,凡心存而道心隐,道心显而凡心去。我们只能以先天道心破后天凡心,而不能以后天凡心获先天道心。无论真妄,皆由后天分别之心所生,只有彻底破解凡心,做到勿妄勿真,先天道心才能显现。不认识这一点,练功中就会出现以妄逐妄,愈逐愈妄的现象。因此,一切以妄逐妄的修炼法都不属于正修。 那么,如何有效地破解凡心呢?一般地说,练功中妄念最难打消的,往往是自己最贪着、最不愿舍去的东西,单*禅修,往往收效不大,这就用得着活炼了,即通过禅修,明白了自身的不足与缺陷,然后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有针对性地加以修炼、弥补。财、色、名、利、味如五种狂风,它们强劲地、一刻不停地掀起我们的妄心之波。你如果敢于迎风习练,不为所动,那在避风禅修时就更影响不了你,妄念也就不止自息了。 从某种角度上说,活炼比禅修更重要、更有意义。从修炼时间上讲,禅修一小时是一小时,几天是几天,是有限制的,而活炼则无论坐住卧行,担水劈柴,吃饭拉屎,时时刻刻皆可修炼。从功用来说,执着禅修的往往只求自了,而只求自了,结果是自了不了的。活炼却能随时发挥大道无私、利益有情的功用,在度人中度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