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政执法 » 地方行政建置

地方行政建置

发布时间: 2020-12-07 00:55:12

① 由哪个机关决定特别行政区的设立与建置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特别行政区的设立与建置,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回况由全国人民代表答大会以法律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六十二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下列职权的规定,在其第十四项明确规定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决定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及其制度的职权。

(1)地方行政建置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一条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

第三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保护在中国境内的外国人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在中国境内的外国人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因为政治原因要求避难的外国人,可以给予受庇护的权利。

② 都司的建置区划

都司镇辖23个行政村,58个自然村。分别是:都司行政村(都司自然村);北马庄行政村(北回马庄、吴楼、七垄答庙自然村);葛黄庄行政村(葛庄、黄庄自然村);教门庄行政村(东任庄、西任庄、教门庄自然村);黄堂行政村(黄堂、武庄自然村);白刘庄行政村(白庄、刘庄、尹双河自然村);唐庙李行政村(李庄、王庄、郭油庄自然村);西马垓行政村(西马垓、齐庄自然村,该村为回民村);尹楼行政村(南尹楼、北尹楼自然村);宝珠口行政村(宝珠口自然村);郭塘坊行政村(郭塘坊、王海、花园、从庄自然村);周楼行政村(周楼、黄庄、于庄、张庄自然村);张楼行政村(侯楼、张楼、南北李庄自然村);李桥行政村(李桥自然村);郭塘李行政村(李庄、郭堂自然村);靳楼行政村(靳楼、焦庄自然村);纸坊行政村(纸坊自然村);孔楼行政村(孔楼自然村);南刘庄行政村(汪司庙、南刘庄、南马庄、胡庄、范庄、田庄自然村);骆屯行政村(辛庄、骆屯、闫鲁、王庄自然村);朱屯行政村(吴庄、朱屯、李文庄自然村);邵庄行政村(王庄、邵庄自然村);周庄行政村(范屯、周庄自然村)。

③ 急急急~~~请问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的建置和区域划分是哪个行政机关决定的

行政区划变更的审批权限​​、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决定的: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设立、撤销、更名。

2、由国务院审批的:
(1)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行政区域界线的变更,省、自治区人民政府驻地的迁移;
(2)自治州、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的设立、撤销、更名、隶属关系的变更以及自治州、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驻地的迁移;
(3)自治州、自治县的行政区域界线的变更,县、市的行政区域界线的重大变更;
(4)凡涉及海岸线、海岛、边疆要地、重要资源地区及特殊情况地区的隶属关系或行政区域界线的变更。

3、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同时报送民政部备案的:
县、市、市辖区的部分行政区域界线的变更。

4、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的:
乡、民族乡、镇的设立、撤销、更名和行政区域界线的变更,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驻地的迁移。

5、由依法批准设立各派出机关的人民政府审批的:
行政公署、区公所、街道办事处的撤销、更名、驻地迁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规定:市辖区、不设区的市的人民政府,经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设立若干街道办事处,作为它的派出机关。因此,我市街道办事处的设立、撤销、更名、驻地迁移,由市人民政府审批。)

④ 选项中哪个有权决定乡,民族乡,镇的建置和区域划分

省、直辖市的人民政府有权决定乡,民族乡,镇的建置和区域划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百零七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城乡建设事业和财政、民政、公安、民族事务、司法行政、计划生育等行政工作,发布决定和命令,任免、培训、考核和奖惩行政工作人员。

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执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和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行政工作。省、直辖市的人民政府决定乡、民族乡、镇的建置和区域划分。

(4)地方行政建置扩展阅读:

《行政区划管理条例》第三条行政区划的设立、撤销以及变更隶属关系或者行政区域界线时,应当考虑经济发展、资源环境、人文历史、地形地貌、治理能力等情况;变更人民政府驻地时,应当优化资源配置、便于提供公共服务;变更行政区划名称时,应当体现当地历史、文化和地理特征。

第四条国务院民政部门负责全国行政区划的具体管理工作。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全国行政区划相关的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行政区划的具体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本行政区域行政区划相关的管理工作。

⑤ 建置沿革与行政区划

一、建置沿革

据史书记载,秦代牧居在这里的部落是由今甘肃省河西走廊一带迁来的塞种人。公元前60年,西汉时期,这里属西域都护府管辖。此后,历代中央政府在此设行政管理机构。

清朝前期、中期,本地区都是蒙古各部的封地,归属于清朝委派的科布多参赞大臣管辖岘一里雅苏台定边左副将军节制,实行的是军府制度,即由历朝沿袭下来的大体相同的治理边塞的军政制度,主要职责是边防军务、兼管屯垦。

辛亥革命后,阿尔泰改设办事长官,直隶中央。1919年改设置阿山道,阿尔泰正式归并新疆。

1949年12月改称阿山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4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改称为阿勒泰专区,隶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1979年称阿勒泰地区行政公署至今。

阿勒泰地区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北部,阿尔泰山南麓。位于东经85°31′57"~ 91°01′15",北纬45°00′00"~49°10′45"之间。东西长402千米,南北宽464千米,国土面积11.797万平方千米,约占全疆总面积的7.10%。南部和昌吉回族自治州接界,西南部与塔城地区相连,西部和北部分别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共和国接壤,东部与蒙古毗邻,边境线长1197千米。

二、行政区划与人口

阿勒泰地区下辖阿勒泰市、布尔津县、哈巴河县、吉不乃县、福海县、富蕴县、青河县1市6县,共41个乡,13个镇,3个国营农牧场(表5-2)。境内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十师10个团场,自治区驻阿单位和驻阿部队。2010年全地区人口密度衡乎仅5.10人/平方千米,呈现地广人稀的特点。中共阿勒泰地委和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勒泰地区行政公署驻阿勒泰市。阿勒泰市区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棚胡670千米。

表5-2 2010年新疆阿勒泰地区各区县情况

资料来源:阿勒泰地区统计局,《新疆阿勒泰地区统计年鉴》(2011)。

阿勒泰地区是个多民族聚居区,由哈萨克、汉、回、维吾尔、蒙古等36个民族构成。截至2011年底,阿链拦拦勒泰地区总人口66.8891万人(其中:兵团农十师人口63035人),相比上年增长 1.01%,其中:非农业人口 332299人,占总人口的49.68%,农业人口336592人,占总人口的50.32%;男性人口338135 人,女性人口330756 人,性别比为102.23;汉族人口275587人,占总人口的41.20%,少数民族人口393304人,占总人口的58.80%;在总人口中,哈萨克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1.67%。

2011年出生人口9278人,出生率14.04‰;死亡人口2856人,死亡率4.32‰;人口自然增长率9.72‰。

阿勒泰地区的区位地缘优势明显。地区所辖6县1市均为边境县(市),国家已批准开放4个一类口岸,即对蒙古的塔克什肯口岸(青河县)和红山嘴口岸(阿勒泰市),对哈萨克斯坦国的吉木乃口岸(吉木乃县)和阿黑吐别克口岸(哈巴河县)。阿勒泰还是我国西北唯一与俄罗斯接壤的地区,是西部地区建立直接对俄开放口岸的必经之地,具有开拓中亚、西亚和独联体国际市场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十师10个团场在阿勒泰地区境内,农十师的师部位于2011年12月28日成立的北屯市,该市是进入21世纪以来新疆新建的第4座城市,也是一座年轻的兵团城市。

⑥ 隋唐时期东北的行政建置

先秦时期
自有文字时起,东北作为一个地区就已载入典籍。最早把东北载入典籍,当推《尚书·禹贡》,把远古中国划分“九州”,其中“冀州”,已涵盖今辽宁省西部地区;“青州”则把今辽宁南部主要是辽东半岛置于州的辖境之内。相传“九州”为禹治水后所设,而舜又析“九州”为“十二州”,其中分冀州“东北”为幽州,即辽宁北镇以西地区简称辽西;分青州“东北”为营州,即今北镇以东地区称辽东。
尚书·禹贡
辽西东之分,大抵以今辽河为限隔。除《禹贡》,还有《尔雅·释地》、《周礼·职方》及《吕氏春秋·有始览》等书,都做了相类似的记载。其实,所谓“九州”、“十二州”之设,不过是春秋战国之际或稍晚时文化人把远古时代的理想化,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地理概念。
因 为尧舜禹三代还不具备形成国家的条件,自然也就不会有“州”的行政区划与设置。尽管如此,至少在春秋战国之际,在人们的地理概念中,已把今辽宁省境分别概 括在冀州、青州、幽州、营州的辖境之内。此四州之设,并不包括今吉林与黑龙江两省之地,仅以方位“东北”指称今辽宁省地。
考之史,春秋以前,尚未在东北地区设制,仅以边疆民族朝贡来确认其土地与居民同中原王朝的政治隶属关系。据《史记·五帝本记》载:早在舜时,北方朝贡的民族有“山戎、北发、息慎”。息慎即肃慎,在尧舜时代就居住在白山黑水之间。
所 以,周继承了尧舜时的遗产,称:“隶慎、燕、毫,吾北土也。”周时,肃慎继续朝贡,孔子曾亲眼见过其贡品――楛矢石砮,并为陈国惠公做了鉴定。《山海经· 大荒北经》也有关于肃慎的记载“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不咸即今长白山,肃慎族居于长白山地区又得到了确证。
以上所证,已超出冀州等四州的地理概念,把它扩展至白山黑水即相当今之吉林、黑龙江两省之境。此时,因无明确的行政区划,仍以方位“东北”代称本地区,同时,又把民族作为地区的代名称。
东北是华夏民族的传统聚居地,在中国的周代(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21年) ,周天子分封诸侯以屏藩王畿,赐周召公姬奭以东北之地,是为燕国的始祖。周召公姬奭(前十一世纪 又作“邵公”、“召康公”、“太保召公”。姓姬名奭(音「是」shì),周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
先秦时期
燕国是西周至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封国。关于它的始封,《史记》卷34《燕召公世家》有明确的记载,称:“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史记》卷4《周本纪》也说武王伐纣之后,“封召公奭于燕”。召公名奭,姬姓,是与周室同姓的贵族,因食邑于召,称为召公。他和周公旦、太公望,都是西周开国奠业的重臣,也是周文王、武王最为信任、倚重的人。燕昭襄王(?—前279年)在位的时候,向东袭破东胡修筑长城,向南讨伐齐国,燕国达到极盛。
燕王喜三十三年(公元前222年), 秦灭韩、魏、楚后,再遣王贲攻燕辽东,燕军战败,燕王喜被俘,燕国灭亡。秦军回师攻代,代王嘉被俘。燕辽东故地和代地被秦分别设为辽东郡和代郡。汉四郡(公元前108年~公元313年),汉武帝在公元前109年至公元前108年间剿灭卫满朝鲜后在朝鲜半岛北部和中部设立的乐浪郡、玄菟郡、真番郡、临屯郡四个郡的总称,对朝鲜半岛南部也有很大的影响力。

高句丽渤海国
公元前37年,高句丽在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建立政权,创建者是夫余王子朱蒙,都城是纥升骨城(今辽宁省本溪市桓仁县五女山城),后琉璃王迁都国内城和丸都城(均在今吉林省集安市)。高句丽是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地方政权(共历705年),统治最盛时一度将朝鲜半岛大半纳入版图,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对东北地区东部的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高句丽的位置
西晋时,慕容鲜卑迁到辽西地区,公元337年称燕王,建乎府于龙城(今朝阳市),史称前燕,前燕亦重视发展生产,兴修水利,规定租税,非工商人口归农等等。使辽西地区的农业生产得到发展。
公元668年(唐高宗总章元年),高句丽在唐军和新罗(今天朝鲜、韩国祖先)的夹击之下灭亡,第27代国王宝藏王高藏被唐军俘虏,高句丽人口余众绝大部被唐朝政府内迁中原融于中土,融入渤海国的人民里。
渤海国
668年高句丽灭亡后,勿吉王国七部之一的粟末靺鞨部首领大祚荣于698年在今吉林省敦化市建立震国(后改称渤海国),初为唐朝的一个羁縻州,后改为唐朝的藩属国。渤海国鼎盛时,疆土方圆5000里,人口十万户,胜兵数万人,史称“海东盛国”。

辽金元时期

辽金元时期,先后有居住在辽河上游的契丹族建立辽朝(907年~1125年);居住在黑龙江、松花江流域的女真族入主中原建立金朝(1115年~1234年)。这对于各民族的融合和发展,对于东北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契丹国地理图
唐朝末年,契丹在首领耶律阿保机把两大部落统一起来,自立为王。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称帝,国号契丹。阿保机逝世后,其子耶律德光继位,公元947年改国号为辽,改皇都为上京。辽朝鼎盛时的疆域,东至当今的色楞格河、石勒喀河一带;东北到外兴安岭和鄂霍次克海;南抵今天的天津市、河北省霸县、山西省雁门关一带,与北宋对峙。
五代十国,此为营州、平州之地。梁和唐时,在卢龙城设平州、卢龙县治。同光三年(公元925年),契丹占据了营、平等州,晋、汉、周时,一直为契丹所据,后契丹改国号辽。
公元1113年,肃慎族系女真完颜部首领阿骨打举兵夺取松花江流域,南下占领辽东半岛。1115年称帝,国号金,建都会宁(今黑龙江阿城以南)。建国后继续征战,1125年灭辽,1127年灭北宋。大金最盛时超过极盛时期的辽国,囊有当时的北方。大金骑兵向亚洲东北部海岸线纵横驰骋几乎拥有肃慎族系全部故地,西以河套、陕西横山、甘肃东部和西夏交界,向南一直到秦岭淮河与南宋对峙。
大金
1287年,元朝设立辽阳行省,统辖东北全境。

明代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市)称帝,建立明朝,同年灭元。在辽东都司,农业、手工业都得到很大发展。辽阳地区,明朝时是“岁有羡余,数千里阡陌相连,屯堡相望的富饶地方。当时,辽东都司的冶铁、制盐等手工业也很发达。辽东的三万卫与四川的龙州、顺天的遵化,是当时全国闻名的三大冶铁中心。吉林市是明朝设在东北的造船基地。
明代东北地区图(上北下南)
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军攻占大都(即北京),元朝灭亡。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消灭盘踞东北,负隅顽抗的故元残余势力,一方面派黄俦等人前往辽东,“诏谕辽阳诸处官民率众归附”;另一方面派兵从山东渡海,向辽东进军,迫使故元辽阳行省平章刘益投降。于是洪武四年(1371年)明在辽东设置定辽卫都卫,洪武八年(1375年)明改定辽卫都卫为辽东都指挥使司,管辖辽东二十五卫,一百三十八所,二州,一盟。
朱元璋为了向北推进,在“慎固边防,翼卫王室”的思想指导下,把自己的儿子分封在北方和东北,如封燕王于北平、封韩王于开原、封宁王于大宁(今赤峰宁城)、封辽王于广宁, 其目的是“据名藩,控要害,以分制海内”。当时故元太尉纳哈出占据金山(即吉林省农安县)一带,与辽东高家奴、哈喇张、也速之等故元残余势力,“彼此相 依,互为声援”,企图继续顽抗。明朝要统一东北,就必须消灭东北境内的“故元遗兵”。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派冯胜、傅友德率领明军进攻金山,纳哈出兵败投降,其他“故元遗兵”也纷纷归降,蒙元在东北地区的残余势力被肃清。

“卫 所”是按照明朝政治制度设置的地方军事行政机构,它和内地有所不同的是除了军事职能外,还要管理地方行政事务,所谓“抚绥属部”,“看守地方”。“卫所” 官员都是明朝中央政府直接委任的,采取“因其部族,官其酋长为都督、都指挥、指挥、千百户,镇抚等职,给与印信,俾仍旧俗,各统其属”的政策。他们的官职 是世袭的,父死子继、父老子替都必须得到明政府的批准。如果要求晋升官爵、更换敕书(委任状)、增加赏赐等,则要呈报明朝政府,不得擅自行动,否则要受到处罚。明朝授给奴儿干都司属下卫所的官印,不断有所发现,如有《毛怜卫指挥使司之印》、《木答里山卫指挥使司印》、《禾屯吉卫指挥使司印》、《囊哈儿卫指挥使司印》、《塔山左卫之印》以上的“印信”,清楚表明了明朝在东北地区设置地方行政机构,进行管理最好的历史物证。

由于女真和明朝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关系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密切,因此东北地区的水陆交通也随之发展起来了。明朝在蒙元设置驿站的基础上,大力扩建和新建驿站,延长或新辟驿站的线路,据《辽东志》记载,当时从辽东通往东北各地区共有六条交通干线,开原城是六条干线的起点。东到朝鲜,西达蒙古,东北抵达特林地区的满泾;西北通往满洲里以北,形成四通八达的驿站交通网。
特别是对黑龙江、松花江一 带,明廷为了保证辽东同奴儿干地区的交通运输,永乐十年(1412年)自松花江到黑龙江下游,就设了满泾等四十五站。永乐十八年(1420年)又在今吉林 市的松花江畔建立了造船厂,担负“造船运粮”和运送军队的任务。正因为明朝积极发展东北地区的交通运输,增设驿站,建立船厂,更加强了女真和辽东及中原地 区的联系。

然而明朝中期以后国力衰退,无力再维持对北方边疆的统治,1435年(明宣德十年),奴儿干都司被撤销,但下属的卫所则继续存在。随着鞑靼和女真的兴起,明朝在东北地区的有效控制区退缩到辽东地区。

清代
16世纪末,女真再次崛起强大。1616年建州女真领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大汗,重建大金国,史称“后金”。
后金攻明
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改女真族号为“满洲”。1644年李自成军队攻入北京,明朝灭亡。清军趁机入关,经过血腥屠杀攻伐统一全国。为了巩固满洲贵族的统治,清朝实施“首崇满洲”政策严防汉人,使得八旗迅速腐化。为了从外表上防止汉人知识分子产生华夷之辨和反清复明思想,清政府广泛实行剃发易服和文字狱,对汉民族的民族自尊心造成空前摧残,中国社会思想文化更加封闭保守,客观上造成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倒退,形成近代积贫积弱的局面
清取得政权以后,以东北为“龙兴之地”,定盛京为“陪都”,对东北实行“特别之制”的治理办法。从17世纪中叶起,沙俄侵略军越过外兴安岭,侵入中国黑龙江流域,烧毁村庄,杀掠人口,抢夺粮食和貂皮。之后清军与俄罗斯多次爆发冲突或战争,直到1685年雅克萨之战后,在康熙帝的授意下清军乘胜求和签约。于 1689年签定《中俄尼布楚条约》(尼布楚议界条约),在条约签订之前,清朝在东北地区疆域西括内外蒙古,尽有中、东西伯利亚,东临太平洋,包括库页岛、千岛群岛,北滨北冰洋,东北方向直到堪察加半岛和白令海峡。1689年《
尼布楚议界条约签订以后的东北
尼布楚条约》后东北地区疆域逐渐退至外兴安岭、乌第河、贝加尔湖南岸一线以南地域。清末民初中国衰弱,库页岛、千岛群岛丧失,外蒙古独立,东北版图最后缩至今日模样。
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开垦,中原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东北农业生产的基本轮廓大致形成。在农业发展的同时,商业、手工业随之兴起,出现了沈阳、吉林、齐齐哈尔、辽阳、锦州、长春、宁安、辽源、哈尔滨等经济中心。
清军入关后,于清朝初年,在东北设置了盛京将军、宁古塔(吉林)将军和黑龙江将军,三将军的辖区在管理方式、行政制度及土地占有形式方面有别于中原地区。多尔衮就 在1644年下令严令禁止汉人进入所谓的“龙兴之地”垦殖。这就是“禁关令”。虽然清朝于1692年开始向东北地区派遣八旗及汉军移民,但清初满族人倾族 入关后东北人口更加稀少,清朝统治者视东北为“祖宗肇迹兴王之所”,借口保护“参山珠河之利”,长期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
柳条边
与“禁关令”相关的词汇除了“禁关令”外,还有两个:“柳条边”和“闯关东”。为了严格执行“禁关令”,从顺治年间开始,清朝政府不惜代价于东北境内分段修筑了一千多公里名为“柳条边”的篱笆墙,也称柳条边墙、柳墙、柳城、条子边,至康熙中期完成。
从山海关经开原、新宾至凤城南的柳条边为“老边”;自开原东北至至今吉林北的为“新边”。边墙以东的东北严禁越界垦殖,边墙以西则作为清朝的同盟者蒙古贵族的驻牧地。清朝对东北的封禁造成了东北人口稀薄,最终为俄国对中国东北的蚕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闯关东
晚清边疆危机日甚,清朝被迫开放边禁,采取“移民实边”的政策。1861年至1880年代陆续开放了吉林围场、阿勒楚喀围场、大凌河牧场等官地和旗地。1882年(光绪八年)首先在吉林招垦,设立珲春招垦总局,此后又开放了黑龙江地区的土地开垦。并且在1907年,清廷裁撤盛京、吉林、黑龙江三将军,改置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设巡抚,并设东三省总督。
前引《周礼》中的幽州为辽宁北镇,管辖河北省东部及今辽宁,统称为“东北”。
辽东,关外,是在明初修成山海关及相连的长城,人们便有了内外之分的新的概念:把山海关以东的地方所称辽东,即今辽宁省境,统称〃关外〃,而把山海关以西亦即长城内侧,统称〃关内〃,后又渐称〃关里〃,有山东人、河北人、山西人,乃至江南地区的人流寓关外,往往不直说省名,而泛称为〃关里人〃。在明代官方文件及官书如《明实录》中,又把关外称为〃畿东〃、〃京东〃,与〃关外〃具有同等的含义。明朝辽宁的行政区也是辽东都司,所以明朝多用辽东代指东北;秦皇岛历史上行政区和地理一直属于东北,山海关只是分割的行政区,把秦皇岛从大宁路划归京师北直隶永平府,而秦皇岛的地理文化人员民族构成仍然属于东北;
关东,关东这一称为来至清朝民国时期的闯关东,清朝废长城,却不废山海关。这座雄关,对于清朝来说,仍有重大的意义。它保留山海关,一是稽察往来商旅,抽取税收,对国家有利,二是为保护它的〃龙兴之地〃,严禁内地人通过山海关进入东北,免致破坏了它的风水〃龙脉〃。自康熙时就实行封禁,为后世的遵循,厉行封禁长达200年左右。山海关就成了清朝封禁东北的一个不可逾越的关口。在19世纪,中国黄河下游连年遭灾,老黄河故道下游的山西、河南、皖北、山东、苏北的中原百姓开始闯入东北,大部分需要经过山海关放行,所以叫闯关东,关东这个称为才流行起来,闯关东到关外,只是闯关东的关东指代东北,而山海关以东的地理关东,并不能代表东北全境,因为蒙东和秦皇岛并不在山海关外;
1945年至1954年的东北人民政府,管辖包括原察哈尔省的内蒙古自治区、热河省、辽西省、辽东省、吉林省、松江省、黑龙江省7省区

中国东北地区
中国东北地区,是中国的一个地理文化大区和经济大区。“东北”一词,最早发见于《周礼·职方氏》。“东北曰幽州,其镇山曰医巫闾。”《山海经》中,“东北海之外, 大荒之中”, “有山, 名曰不咸, 有肃慎氏之国”。

元朝《大元一统志》说:〃开元路,南镇长白之山,北浸鲸川之海,三京故国,五国旧城,亦东北一都会也。〃
清朝康熙说“东北”是“中国地方”——《清实录康熙朝实录》 “谕朕前特差能算善画之人、将 东北一带山川地里、俱照天上度数推算、详加绘图视之。此皆系中国地方。
1945年至1954年中共中央设东北局和东北人民政府,以辖辽东、辽西、热河、内蒙古自治区、吉林、松江省、黑龙江7个省区。
东北地区本身不是行政区划 。只有个别时期,东北地区才与东北所处的行政区重合。比如元朝辽阳行省、清朝1636--1644年盛京总管、1947--1954年东北人民政府管辖的7省区就是现在东北地区的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五盟市(呼伦贝尔市、通辽市、赤峰市、兴安盟、锡林郭勒盟)、河北省承德市、秦皇岛市,东北地区是文化地理区域,相对于东北文化区的地理范围
四季分明的东北地区坐拥中国最大的平原,是资源丰富、文化繁荣、经济实力雄厚、以汉族为主多民族文化深度融合的区域,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⑦ 谁知道西宁地区行政建置的历史沿革

西宁,是一座迄今有二千一百多年历史的城市,是古丝绸之路青海道和唐蕃古道上的重要历史文化名城。世人对这方高与天齐而又风姿绰约的厚土顶礼与倾心,不仅因这方热土多娇,更因其神秘和神奇。数千年来,西宁各族儿女在这块吉祥美丽的地方繁衍生息,历经沧桑,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西宁恰似一颗璀璨的高原明珠镶嵌在河湟之滨。
灿烂的史前文化 历史悠久的西宁有着丰富的古文化遗存,它是我国古文化发祥地之一黄河流域文化的组成部分。近、现代以来,先后在西宁发现和发掘的大堡子乡朱南村和朱北村之间的朱家寨遗址、马坊乡小桥村北自然台地上的沈那遗址、西杏园村的西杏园遗址、大通后子河乡的上孙家寨遗址等,都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陶器、骨器等生产、生活用具。这些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马家窑文化(距今约5000——4000年);相当于铜石并用时代的齐家文化(距今4000——3600年);相当于青铜器时代辛店文化和卡约文化(距今约3600——2500年)类型,证明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先民们就在西宁这块土地上生产生活,繁衍生息,并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
羌人开拓湟中 古代因“湟水流经其中”,所以称湟水流域为湟中,西宁是古湟中的一部分,是我国古民族之一羌人生活的地方。羌人在殷商时代就和中原地区有着联系。春秋战国时期一位名叫无戈爰剑的羌人被秦国掠去为奴,后逃亡到河湟地区,被羌人推举为首领。那时的河湟地区“少五谷,多禽兽”,人们主要依靠狩猎为生。爰剑把从秦国学到的农牧业生产技术传授给羌人,促进了河湟地区农牧业生产的发展,他也受到了羌人的尊重与爱戴。约在公元前384年,爰剑的玄孙忍为避秦献公的扩张势力,率部落向西方和南方迁徙“出赐,支河曲西数千里”,忍和其弟舞留在湟中地区,多娶妻妇,发展人口,忍生九子分为九个部落,舞生十七子分为十七个部落,一直生活在湟水流域。秦孝公(前316——前338年)时羌、狄等九十二个部族朝会周显王,使羌人和中原地区保持了友好关系。 西汉始设西平亭 西汉初,匈奴阴断中原与西域的通道河西走廊。公元前121年(武帝元狩二年)西汉派遣骠骑将军霍去病击败匈奴右部,收复了河西走廊,恢复了中西交通,汉朝的势力进入湟水流域,并在险隘要地置障、塞、亭、燧等军事防御设施。公元前111年(元鼎六年)西汉将军李息,郎中令徐自为率军进入湟水流域,同年设护羌校尉管理今甘肃、青海地区羌人。大约在此期间,西汉在今西宁设置了西平亭。西平亭既是军事防御体系和邮传系统,还具有一级地方基层政权的性质。与此先后,还在今西宁郊下乐家湾建有东亭,在大通长宁建有长宁亭。西平亭的设立,标志着今西宁正式纳入了西汉的版图,纳入了西汉的军事防卫体系和行政管辖范围。 东汉置西平郡 三国魏修筑西平郡城 公元220年东汉亡,魏、蜀、吴三国鼎立。今西宁属曹魏的统治范围。公元221年(魏黄初二年)凉州刺史张既平定在西平举事反对曹魏的西平人麹光,222年(黄初三年)魏在今西宁市修筑了西平郡城。西平郡城近靠西平亭城,增长了南、西、北三面城墙,建成西平郡城,作为西平郡的郡治所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魏黄初中立西平郡,凭倚故亭,增筑南、西、北三城,以为郡治。”三国时期虽然发生过多次西平人反魏的事件和蜀汉争夺湟水流域的战争,全西平一直是曹魏的统治范围。 西晋统一河湟 公元263年蜀汉亡,265年司马炎取代魏国建立晋朝,史称西晋。280年(咸宁六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河湟地区统一于西晋的版图。西晋今湟水流域仍置西平郡(治今平安)、长宁(治今大通长宁)四县,属凉州刺史统辖。西晋王朝任命马隆(字孝兴,今山西省平陆县人)为西平太守。马隆采取措施维护地方的安定,深受群众的拥护,在任期间,西平地区一直处于安定的社会环境。 前凉经营西平 公元301年西晋任命张轨(今甘肃平凉人)为护羌校尉、凉州刺史。西晋亡后张氏世守凉州,建立地方割据政权,史称前凉,今西宁属前凉的统治范围。前凉政权采取安定社会,发展农业生产,兴办学校,选拔人才,统一货币等政策措施,包括西平在内的凉州地区的经济、文化有了大的发展。“八王之乱”后中原大乱,凉州地区却日益安定,当时流传的民谣说:“秦川中,血没腕,惟有凉州倚柱观”,因而关中和中原地区的大量流民相继到凉州避难。自张轨以后,张实、张茂继位,继续励精图治,国势日盛。张骏继位(公元324——345年)分西平郡地置晋兴郡(治今民和上川口),西平郡(治今西宁市)辖西都(治今西宁市)、临羌(治今湟中多巴)、安夷(治今平安)、长宁(治今大通长宁)四县,并节制今海北州地。其中西都县辖今西宁及湟中、互助的部分地区。公元376年前凉被前秦所灭,青海东部名义上归前秦的控制范围,实际上被当地羌族各部落占据。 后凉改置西河郡 公元385年,前秦将领吕光拥兵占据凉州,建都姑臧(今甘肃武威)建立凉国,史称后凉。公元392年(东晋太元十七年)吕光率兵南下,打败南羌彭奚念部,后凉势力进入今青海省东部,后凉一度改西平郡为西河郡(治今西宁),辖西都、临羌、长宁、安夷四县,以程肇为西河郡太守。 南凉建都西平 十六国时期,鲜卑族秃发部据今甘肃西部,青海东部地区,建立地方割据政权南凉,曾一度建都西平(今西宁)。南凉在西平聚集兵马,多次打败后凉和西秦。今西宁虎台地区的“虎台”,相传就是南凉的阅兵台。南凉共历三主,延续了18年。从公元399年利鹿孤建都西平,402年落檀再迁乐都,南凉在今西宁建都三年时间。公元414年,南凉被西秦乞伏炽盘攻灭。南凉亡后今西宁地区先后归西秦、化凉统治,西秦一度在西宁置沙州。沙州辖西平、河湟、三河三郡,治西治(今西宁市)。
北魏设鄯州 公元4世纪初,鲜卑族拓跋部建立魏国,史称北魏。北魏与控制我国南部地区的刘宋政权形成对峙局面,我国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公元439年(北魏太延五年)北凉投降北魏。北魏镇北将军封沓率兵进入乐都,湟水流域归北魏统治,今西宁等地由十六国时期的战乱纷争进入了社会相对稳定时期,北魏遂改西平郡为鄯善镇(治今西宁)。公元526年(北魏都昌二年)又改鄯善镇为鄯州,辖西平(治今西宁市)、浇河(治今贵德东南)二郡,是北魏在今青海的最高行政建置。 隋炀帝西巡西平 隋统一全国后,自东晋以来常被阻塞的河西走廊畅通,西域商人云集张掖,然而西突厥和吐谷浑南北夹峙,阴歇中西陆路交通,危及河西走廊通道的安全。到隋炀帝时,西突厥臣服隋朝,炀帝决心降服吐谷浑。派使臣裴矩策动游牧在新疆东南部的铁勒人由西北进入柴达木盆地进攻吐谷浑。吐谷浑战败退入西平境内向隋朝求救,炀帝乘机出兵进入青海今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共和、兴海县境内,吐谷浑首领伏允避开隋军走雪山(阿尼玛卿山)。当隋军撤离后伏允又回到故地,为此,好大喜功的隋炀帝于公元609年(大业五年)春亲征吐谷浑。这年三月炀帝率军从长安(今陕西西安)出发,越陇山,经狄道(今甘肃临洮),四月出临津关(今甘肃积石山县大河家)渡黄河,至西平(今乐都)陈兵讲武,五月围猎于拔延山(今乐都南山、化隆北山),以宣扬武力。之后,经由今西宁进入长宁谷(今西宁北川)度星岭(达坂山)在金山大宴群臣。隋军分数路进兵,在覆袁川(今祁连县永安河谷一带)击败吐谷浑王伏允。六月经由大斗拔谷(宁张公路祁连山要隘扁都口)进入河西回长安。隋在吐谷浑故地设置了西海、河源、且末、鄯善四郡,迁徙内地经罪犯人到这里居住,青海境内中原王朝直接统辖地区扩大到了今青海省的北部。 唐置鄯城县 公元618年(唐武德元年)隋亡,唐朝建立,先后平定了薛举的儿子薛仁果和李轨,在青海东部设鄯、廓二州。鄯州(治今乐都碾伯)辖龙支(治今民和古鄯)、湟水(治今乐都碾伯)二县,今西宁为湟水县辖地。公元678年(唐仪凤三年)从湟水县划出西部地置鄯城县,在今西宁城东筑鄯城。鄯城县的辖地大致包括今西宁、湟中、湟源、大通、互助等地。至此,唐鄯州辖湟水、龙支、鄯城三县。 北宋置西宁州 公元1068年(熙宁元年)北宋根据“欲取西夏,当先复河湟”的战略思想,准备进取青海东部,由中央王朝直接掌握河湟地区。1099年(元符二年)北宋王朝派遣王瞻率军至河湟地区,一度进占邈川、青唐等地,改青唐为郡州,改邈川为湟州。王瞻孤军深入,后援无继,又纵部抢掠,因而已经归宋朝的吐蕃又反叛,青唐主瞎征在西夏的支援下夺回青唐。公元1100年(元符三年)王瞻被迫退出鄯州。公元1102年(崇宁元年)宋军再次进兵湟水流域,第二年宋将王厚率军攻克湟州,公元1104年(崇宁三年)北宋收复了青唐,改鄯州为西宁州(治今西宁市),隶属于陇右都护府。从此,“西宁”这一名称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金、夏争夺西宁 北宋亡后,南宋无力西顾,封厮后裔益麻党征为安化郡王赐名赵怀恩,委派他统辖鄯、湟二州。公元1131年(南宋绍兴元年、金太宗天会九年)女真族建立的金国军队进入青海东部,赵怀恩逃往阆州(今四川阆中),西宁归入金的统治。金在今西宁仍置西宁州。在金占领青海东部期间经常受到西夏的攻击,公元1136年(南宋绍兴六年、西夏大德二年)七月,西夏出兵攻占西宁州、乐州(宋湟州,1118年改称乐州),第二年西夏给金国送去重金,要求金国割让土地。金国为了全力对付南宋,同意将西宁州(治今西宁)、乐州(治今民和)、积石州(治今循化)和廊州(治今化隆)四州割让给西夏。后来,除黄河以南的积石州事实上划给西夏以外,其余三州发西夏统治,湟水流域以至今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的门源一带都属西宁州的辖地。公元1210年至1215年间金军又先后攻取西宁州、乐州、廊州等地,但为时不久,又被西夏占领了。从公元12世纪初到13世纪初的八、九十年里,西宁等地常处于金、夏的争夺中。 元朝统治西宁 公元1227年太祖成吉思汗亲率蒙古军队南渡黄河攻占积石州,三月占领西宁州,从此,西宁并入蒙古帝国(即后来的元朝)的统治。元代除凉师附近地区直隶中书省外,在全国设十一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为地方最高行政建置,西宁州隶属于甘肃行省所辖七路二州之一。元朝撤消金、夏时的乐州,将原乐州所辖地区并入西宁州。这样,整个湟水流域统由西宁州管辖。公元1286年(元至元二十三年)元朝政府在今西宁设立西宁枸榷课程所,负责管理西宁等地赋税征收、市场贸易及钱粮转运等。 明朝置西宁卫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推翻元朝的统治。第二年明军占领陕西,大将耿秉文即镇守陕西,并开拓西宁地区。1371年(明洪武四年)西宁州同知李南哥归附明朝,西宁归入明朝的版图。明朝为了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统治,公元1373年(洪武六年)改西宁州为西宁卫(治今西宁)。西宁卫辖左、右、前、后、中五个千户所,除右千户所设在碾伯以外,其余都设在西宁城内。西宁卫隶属于陕西布政使司,同时又受分巡西宁道(驻今甘肃张掖)和分守西宁道(驻今甘肃武威)的节制。西宁卫不仅管辖西宁及其附近地区,而且还控制着青海湖、柴达木及新疆南部的一些地区。到1488年(明弘治元年)又在西宁置抚治西宁兵备道,直接管辖蒙藏民族事务和负责西宁卫的军事防务。 清代设置西宁府、西宁县 公元1645年(清顺治二年)清军进入西宁。清朝初年西宁行政建制仍沿袭明朝。1724年(雍正二年)清政府平定了发生在青海境内的罗卜藏丹津叛乱事件,第二年改西宁卫为西宁府(治今西宁),辖西宁(治今西宁市)、碾伯(治今乐都碾伯镇)二县及大通卫(治今门源县城)。1761年(清乾隆二十六年)改大通卫为大通县(治今大通城关)。以后又相继建立了巴燕戎格厅(治今化隆)、贵德厅(治今贵德)、丹噶尔厅(治今湟源)和循化厅(治今循化),到1829年(清道光九年),西宁府辖三县四厅,辖境包括东部农业区及黄南藏族自治州的大部分地区。西宁县的辖地除今西宁市外,还包括今湟源、湟中、大通、互助、平安等,西宁一直处于河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和军事重镇的地位。 民国始置青海省设立西宁市 公元1913年(民国2年)北洋政府改革清代建制,废西宁府,保留西宁道,辖西宁、大通、碾伯、贵德、巴戎、循化、湟源七县和玉树、都兰二理事,西宁是道府所在地。1927年(民国16年)裁撤西宁道,设西宁行政区长官。1928年(民国17年)国民军孙连仲部进入青海,第二年,根据南京政府的决定,从甘肃省区划内将原西宁道所属的七县及玉树、都兰二理事等青海牧区划出,设立青海省,以西宁县为青海省省会,孙连仲就任青海省主席。随着青海省的建立,行政区划作了一些相应的调整,先后设立了门源县,分西宁县东北及北川部分地区置互助县。1943年(民国32年)成立西宁市政筹备处,将西宁县治迁移到文化镇(湟中县鲁沙尔镇),在西宁城区设特种区,隶属于西宁县,随后改西宁县为湟中县。公元1946年(民国35年)6月11日,西宁市正式成立。西宁市辖区东至小峡,西至小桥和杨家寨,南至红庄,北至朝阳及盘子山。市区总面积30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3平方公里。全市人口7万余人。 马氏家庭统治青海 公元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原任清朝循化参将的马麒被委任为镇守西宁等处总兵官。马麒坐镇西宁后,便以自己的亲属为骨干,组织了“宁海军”,建立武装,自树势力,成为了甘、青地区一支举足轻重的武装力量。1914年(民国3年)青海办事长官廉兴去职,办事长官一职由马麒代理。1915年(民国4年)北洋政府改青海办事长官为青海蒙番宣慰使,改西宁总兵为甘边宁海镇守使,马麒身兼二职,集军政大权一身,从此开始了马氏家庭统治青海的历史。青海省成立,孙连仲任省政府主席,马麒、马麟、九世班禅额尔德尼等五人为省府委员。马麒大权旁落,马氏家庭很不甘心。马麒族侄马仲英在河州组织反抗国民军的“黑虎吸冯军”,1928年流窜到青海境内,制造了洗劫同仁保安,攻陷贵德县城,屠杀湟源丹噶尔的“河湟事变”。1929年(民国18年)9月,国民军奉命东下,马麒暂代青海省主席,以其子马步芳任青海暂编第一师师长,弟马麟任甘肃骑兵暂编第一师师长,马氏家庭的势力扩及到甘肃境内。1930年(民国19年)马麒病死,马麟接任代理青海省政府主席。马麟主政后与马步芳叔侄之间争夺权力的矛盾日益激化。马麟滥发纸币,引起物价暴涨,社会危机四伏,统治地位陷于窘境。马步芳利用这一机会,迫使马麟辞职离开青海。1936年(民国25年)蒋介石命令马步芳代理青海省政府主席。1949年5月,全国解放在即,大势已去的国民党政府任命马步芳为西北军政长官。中国人民解放军以排山倒海之势,横扫陇东,解放兰州,挺进青海。兰州战役中马步芳“青海兵团”主力数万人被解放军歼灭殆尽,马步芳及其子马继援等携带数十年来搜刮的金银珠宝,先后乘飞机由西宁仓惶逃往重庆,后又逃到台湾,马氏家庭在青海近四十年的统治被彻底推翻。 西宁解放,西宁市人民政府成立 1949年9月5日,一军先遣骑兵侦察队600人抵达西宁,西宁解放。6日,二师五团部队在一军副军长兼二师师长王尚荣的率领下到达西宁,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入城式,受到西宁各族各界群众两万多人的热烈欢迎。 1949年9月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宁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市人民政府同时成立,冼恒汉任军管会主任,张国声任副主任;刘枫、钱平任市长、副市长。9月26日青海省人民军政委员会成立,代行省人民政府职权,1950年1月1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成立,西宁市为青海省的省会。

⑧ 兴梅专区的近代的行政建置

民国循州道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废潮州府,原府属各县一律归省政府管辖。同年,镇平县更名蕉岭县、长乐县更名五华县。民国三年(1914年)设潮循道管辖原潮州府、惠州府地。民国廿五年(1936年)分设行政督察区,今兴宁、梅县区、龙川、大埔、蕉岭、平远、连平、和平县等九县属第六行政督察区,后正式定名为循州地区,因治所兴宁县旧为循州地,故名。此时丰顺县则归属第五行政督察区,即潮汕地区,并为该区实际的行政驻所所在(1937年抗战爆发,潮汕各县沦陷仅余丰顺,故潮汕各县国民政府均迁往丰顺办公)。
尝隶汕头市
建国后,1949年设置兴梅专区(今梅州地区),1950年增辖原潮汕地区的丰顺县,1952年又将兴梅专区(今梅州地区)省入粤东行政区。1956年撤销粤东行政区,将韩江上游(七个县域)全部划归汕头市管辖;原属粤中行政区的增城、龙门、宝安、东莞等县,及海丰、陆丰则归属惠阳专区。1959年撤销丰顺县,将其西南部(旧揭岭属地)并入揭阳县,东北部(旧丰政都地)并入大埔县。同年,海丰、陆丰两县亦划入汕头市管辖;1983年9月,海丰、陆丰两县又回归惠阳地区(今惠州市惠阳区)专署管辖。
擢升梅州市
1965年析汕头市设立梅县(今梅州市梅县区)专区,1970年设立梅县专区更名梅县(今梅县区)地区。1978年12月30日,原梅县(今梅县区)县城设立为梅州市(镇级),作为梅县(今梅县区)地区的行政中心,辖今梅县区、兴宁、大埔、五华、蕉岭、平远等六个区县,及复置的丰顺县(此前割属揭阳片的西南部//割属大埔县的东北部,重置为丰顺县,县治驻汤坑镇)。1988年,原梅县(今梅县区)地区升格为梅州市(地级)。1994年原兴宁县升格为兴宁市(县级),仍交梅州市代管。

⑨ 哪个机构行政行使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建置

根据我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省、自治区与直辖市的建置。

中华人民共和内国全国人民代表大容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它的常设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与军队选出的代表组成。各少数民族都应当有适当名额的代表。(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5年,每年举行一次会议。假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认为必要,或有五分之一之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能够临时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于每年第一季度举行,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的时候,选举主席团主持会议。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