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政策
Ⅰ 关于央行的货币政策
其实在我们国家才有这么多讲究,我们的政府对文字都很严谨的。西方内经济学中,适度容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货币政策统称为扩张的货币政策。若一定要加以区别,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也可归结为积极的货币政策,只是讲究“度”。
货币政策的措施无外乎有四个:1.调整再贴现率。2.调整存款准备金率。3.公开市场业务操作。4.道义劝告(也可说是“窗口指导”)。
稳健的货币政策与这两者应该有一定区别,稳健的货币政策不一定是扩张的,也有可能是紧缩的,稳健的货币政策就是在有通胀预期的时候,适当地收缩银根,而当经济有衰退预期的时候,适当地放松银根。既是稳健,一定是适度的,并且是附加预期的。
而三者的目的都是调节经济,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具体来说:1.充分就业。2.物价稳定。3.经济增长。4.国际收支平衡(但是,固定汇率下货币政策是无效的。)
以上是我的理解,希望有所帮助。
Ⅱ 2018年中国人民银行出台的政策
2018 年上半年,中国经济保持平稳增长,结构调整深入推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新兴产业蓬勃发展,质量效益保持在较好水平。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就业形势向好,物价基本稳定。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6.8%,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2.0%。
2018 年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中国人民银行继续实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加强前瞻性预调微调,适度对冲部分领域出现的信用资源配置不足,引导和稳定市场预期,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尤其是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一是适度增加中长期流动性供应,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1 月、4 月、7 月三次定向降准,并搭配中期借贷便利、抵押补充贷款等工具投放中长期流动性。二是积极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工作。通过定向降准,鼓励金融机构按市场化原则实施债转股。三是加大对小微企业等金融支持。会同相关部委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意见》,增加支小支农再贷款和再贴现额度,下调支小再贷款利率0.5 个百分点。四是扩大中期借贷便利和再贷款担保品范围,将AA+、AA 级公司信用类债券、优质的小微企业贷款和绿色贷款等纳入担保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绿色经济等领域的支持力度。五是适时调整和完善宏观审慎政策。启动金融机构评级工作,加强对金融机构经营情况和风险状态的监测。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评估(MPA),将同业存单纳入MPA 同业负债占比指标,适当调整MPA 参数设置,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和符合条件的表外资产回表。六是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发挥好宏观审慎政策的逆周期调节作用,人民币汇率在市场力量推动下有升有贬,市场预期总体稳定。七是及时主动发声,引导市场预期。通过多种方式加强与市场沟通,6 月19 日和7 月3 日,在股市、汇市出现较大波动时,主动发声稳
Ⅲ 央行的财政政策通常是指哪些政策
央行的货币政策非财政政策:
调整存贷款利率;
调整法定准备金率;
控制货币供应量;
控制国债发行量。
Ⅳ 央行调控货币政策的手段有哪些
政策手段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公开市场业务。这是发的国家最常用版也是最有效的办法权。公开市场业务就是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从而达到减少获增加市场流动性的目的。若流动性过剩,那么央行在公开市场卖出有价证券收回现金,这属于紧缩性货币政策,若流动性不足,则在公开市场买进有价证券,从而增加市场流动性,这属于宽松货币政策,由于操作上的主动性,也称作扩张性货币政策;
第二,法定准备金率。这在我国使用比较多,法定准备金率是银行收到一笔存款所需要存入中央银行的比例。法定准备金率和货币创造乘数直接相关,法定准备金率越高,货币创作乘数越小,起到收拢资金的作用,反之则反是;
第三,银行贴现率。银行贴现率事实上就是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利率,提高贴现率,银行借款成本增加,流动性减少;贴现率降低,银行借款成本下降,流动性增加。当然这都是理论上的说法,在现实中,商业银行很少向中央银行借款,因为这将影响到商业银行的声誉,导致客户流失,如果商业银行资金非常紧缺,必须向中央银行借款时,利率再高也是要借的,因此贴现率对货币的控制作用并不明显;
第四,道德劝说。就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的警示等。
Ⅳ 中央银行三大基本政策工具是哪几个
中央银行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再贴现率(利率),准备金,公开市场操作即国债操作。
再贴现率的调节其实就是利率的调节,它面向的是全社会,对百姓影响很大,也是货币政策里最直接、最立竿见影也是最主要的操作,
提高准备金是指主要作用于银行的,用来控制贷款量,降低货币乘数效应,效果比较温和。主要影响企业,对一般百姓影响不大。
公开市场市场操作,发行国债,就是收回一部分的流动货币。赎回国债就是发放一定数量的流通货币。由于中国的国债比率相对不高,公开市场的操作的效果不是很明显。
Ⅵ 央行的职能及其三大货币政策目标
中央银行的职能
●发行的银行:对调控货币数量、稳定币值有重要作用.
●银行的银行:对维护金融机构的正常运作、保持安全有重要作用.
●国家的银行:对宏观经济调控管理、协调国际金融活动有重要作用.
货币政策目标
指通过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所期望达到的最终目的,这是作为货币政策制定者的中央银行的最高行为准则。
当代各国的货币政策一般可以概括为五项:
1、稳定物价
2、充分就业
3、经济增长
4、国际收支平衡
5、金融稳定
货币政策诸目标之间的关系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一致性。
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具有相对独立性。
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之间有矛盾。
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有矛盾。
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
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
Ⅶ 央行最新政策
央行近日召开货币政策委员会2008年第二季度例会提出,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坚持有保有压,增加对小企业的资金支持。同时,关于货币政策取向的表述中,并没有出现“从紧”二字。
去年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的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都表示要坚决贯彻从紧的货币政策。
关于下一阶段货币政策的取向,会议提出,要保持货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金融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灵活性,把握好调控的重点、节奏和力度,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创造良好的货币环境。
关于信贷政策,会议称,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坚持有保有压,加大对“三农”、灾后重建、助学、消费、带动就业多且特别困难行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支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引导金融机构为小企业提供合适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增加对小企业的资金支持。合理发挥利率杠杆的作用,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会议认为,应进一步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产业、外贸、金融监管等政策的协调配合,加快结构调整步伐,促进国际收支趋于基本平衡。
今年中国经济面临诸多不利因素。央行在日前召开的年中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提出,要正确处理好总量调控与结构优化的关系,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支持和促进中小企业和对外经济平稳发展。
摩根大通在最近一份评论中称,预期中国宏观政策将保持现状,监管部门不会进一步出台宏观调控政策,并且会放松某些部门的调控,例如增加出口退税以帮助出口企业,以及鼓励批出更多的中小型企业贷款等。该投行认为,一旦预期的价格上调及放开即将完成,监管部门可能于第四季度放松信贷控制。
同时,一些市场分析人士纷纷预期,今年下半年至明年,人民币升值速度将较今年上半年明显放慢。渣打银行在一份报告中称,下半年无论是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还是兑美元汇率,升值速度都将放缓,预计人民币兑美元在今年底将升至6.6。
Ⅷ 央行究竟出台了哪些政策啊
1、2007年第一次加息 时间: 2007年3月18日 此次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上调为2007年第一次,引起了许多购房者的关注。这次央行将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2.52%提高到2.79%;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6.12%提高到6.39%。有部分购房者认为这次加息会使得开发商成本加大,从而导致开发商会将部分增加的成本转移到房产市场上来,引起房价上涨。 2、2007年第二次加息 时间: 2007年5月19日 这是近年来在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银行信贷增长过猛、流动性过剩问题依然突出的大背景下,央行本年度以来进行的第二次加息。央行将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提高到3.06%,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提高到6.57%。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进行相应调整。 3、2007年第三次加息 时间: 2007年7月21日 本次加息为央行在2007年内进行的第三次加息,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提高到3.33%;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提高到6.84%。其中活期存款利率是2002年2月以来的首次上调。 4、2007年第四次加息 时间: 2007年8月22日 为了合理调控货币信贷投放,稳定通货膨胀预期,央行对存款基准利率进行了第四次调整,将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提高到3.60%;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提高到7.02%。 5、2007年第五次加息 时间: 2007年9月15日 此次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上调为本年度第五次,其中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提高到3.87%;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提高到7.29%。此次央行加息是为了预防经济过热和警惕通货膨胀,抑制货币过快增长和控制流动性过剩,是解决内部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主要货币手段之一。 1、2007年第一次上调 时间: 2007年1月15日 2007年初,中国人民银行对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进行了第一次上调,此次上调幅度不大,由现行的9%调高至9.5%。由此说明央行继续沿用不使用猛烈手段、但维持小步调整的策略。也有相关人士认为,这是为了巩固上一个年度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两次上调贷款利率的调控成果,以进一步控制银行流动性过剩。 2、2007年第二次上调 时间: 2007年2月25日 此次将存款准备金率上调至10%,是根据当前国际收支顺差矛盾仍较突出,贷款扩张压力较大所采取的相应措施,以便巩固宏观调控成效。从2006年以来,人民银行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大力回收银行体系多余流动性,取得一定成效。 3、2007年第三次上调 时间: 2007年4月16日 本次上调是央行应对流动性过剩局面采取的最新举措,将存款准备金率上调至10.5%,旨在控制由此造成的信贷扩张和投资反弹。综合运用多种工具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保持流动性水平基本适度,防止货币信贷过快增长,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4、2007年第四次上调 时间: 2007年5月15日 本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是央行今年第4次动用这一货币政策工具,也是自2006年以来第7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央行将存款准备金率上调至11%,是为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 5、2007年第五次上调 时间: 007年6月5日 这已经是央行在年内对存款准备金率进行的第五次上调,上调幅度为0.5%,由11%上调至11.5%。据了解,在以往动用存款准备金率一般被视为货币调控的一剂“猛药”。不过,从去年开始,面对银行体系不断增长的流动性,央行如此频繁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进行调控已渐成常态。 6、2007年第六次上调 时间: 2007年8月15日 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主要作用是减少银行的可用资金,控制贷款增速,减少全社会的流动性。此次将存款准备金率上调至12%已经是央行在2007年进行的第六次调整。央行明确表示,如今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已属于“微调”政策。 7、2007年第七次上调 时间: 2007年9月25日 这已是今年以来央行连续7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上调至12.5%。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意味着央行将再次深度冻结银行约千亿元资金。 8、2007年第八次上调 时间: 2007年10月25日 对照近几次上调时间可以发现,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频率逐步在加快。此次央行将存款准备金率上调至13%。市场分析人士认为第八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可冻结银行体系资金超过1800亿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解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局面。 9、2007年第九次上调 时间: 2007年11月26日 本次为2007年央行对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进行的第九次调整。此次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幅度为0.5个百分点,由现行的13%调高至13.5%。 注:自2007年12月25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将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由现行的13.5%调高至14.5%。该标准将创20余年历史新高。这将意味着2008年的调控手段和力度将进一步加大,本次的紧缩政策只是开始,未来加息、再次提升存款准备金率等紧缩手段仍将进行。
Ⅸ 中央银行的一般政策性工具包括哪些,各自优缺点
你好啊,最近我在准备货币银行学的考试,刚好对这部分比较熟悉,就第一次帮别人回答这个问题啦~
中央银行有三样看家“法宝”: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非常规武器,它们被称作选择性政策工具和补充性政策工具。高居金融金字塔顶端的中央银行,若能娴熟地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便可闲庭信步,处变不惊了。
有人说,货币是现代经济社会的血液,不可或缺,无处不在。中央银行则好比心脏,吞吐万象,举足重轻。它不以赢利为目的,也不经营普通银行业务,其主要职能之一,就是运用一定的政策工具,控制货币供应量,影响信贷总规模,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提起货币供给,人们很容易想到“发票子”。其实,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不仅指流通中的现金,而且包括存款。不同的货币资产,流动性殊异。比如,活期存款比定期存款提现方便,用现金进行交易,又比活期存款少了许多麻烦。各国根据货币资产的流动性,将货币供给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在我国,将流通中的现金称为M0,它与消费物价水平变动密切相关,流动性最强。M0加上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通称M1,也叫狭义货币供应量,其数量变化,反映企业资金松紧状况。在M1的基础上,加上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以及居民储蓄存款,构成广义货币供应量,通称M2,它的流动性最弱,但反映社会总需求的变化,是宏观调控的重要参考指标。当经济萧条时,央行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刺激经济复苏;经济过热时,则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给,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有三样看家“法宝”: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各国的金融法规都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必须将吸纳存款的一部分存到央行,这部分资金与存款总额的比率,就是存款准备金率。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流通中的货币会成倍缩减。这里边的道理不难理解:商业银行往中央银行交的准备金多了,自身可支配的资金便少了,于是银行对企业的贷款减少,企业在银行的存款相应地会更少,“存款—贷款”级级递减,整个社会的货币总量大大降低。这很像我们调试音响——降低功放机的功率,输出的音量自然会减小。反之,如果央行调低存款准备金率,流通中的货币量便会成倍增加。中央银行作为“银行的银行”,充当着最后贷款人的角色。也就是说,商业银行囊中羞涩,最后往往要向中央银行求借。借钱不是空手套白狼,总得有所付出。企业向商业银行求贷时,经常将未到期的商业票据转让给银行,取得贷款,这称为贴现。商业银行如法炮制,将手中的商业票据转让给央行,称为再贴现。中央银行接受商业银行的票据,要在原价基础上打折,折扣率即再贴现率。显然,央行改变再贴现率,相当于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的贷款成本,对其信用扩张积极性或抑或扬,货币供应量便也相应地收缩或膨胀。
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有一个相似的特点,就是力度大,显效强。1999年3月,我国人民银行将存款准备金率降了两个百分点,商业银行一下子便多出了2000多亿元的用资金。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改革再贴现率生成机制,在内需不足的情况下,三年时间里连续四次调低再贴现率,使商业银行和企业有了大量的活钱可用。以上两项大动作,大大增加了货币供应量,对刺激投资,拉动经济,作用不可低估。但是,药猛伤身,正由于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对一国金融影响至深,所以,不到重要关头,中央银行并不轻易动用。央行“三大法宝”中,使用最多的还是公开市场业务。它是指央行在金融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如国债)的活动。当央行买进有价证券时,向出卖者支付货币,从而增加了流通中的货币量。反之,则减少货币量。公开市场业务最大的优点,是央行可以经常运用它,对经济进行微调,操作灵活方便,对经济的震动小。所以,从20世纪50年代起,美联储90%的货币吞吐通过公开市场业务进行,德、法等国也大量采用公开市场业务调节货币供应量。但公开市场业务有效地发挥作用,需要一些重要的前提,比如央行要有雄厚的实力、利率要实行市场化、国内金融市场发达、可供操作的证券种类齐全等。
在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箱里,“三大法宝”威力无边,使用频繁,被称为一般性政策工具。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非常规武器,它们被称作选择性政策工具和补充性政策工具。前者指央行对某些特殊领域的信用进行调控。比如,为防止房地产投机,央行对金融机构不动产放款作出专门规定;通货膨胀时期,央行对耐用消费品信贷消费作出限制,可以抑制消费需求,缓解物价上扬;提高证券保证金率等证券市场信用控制措施,可以遏制证券市场的过度投机;要求进口商预缴进口商品总值一定比例的存款,能够控制进口的过快增长;对国家重点发展的产业和经济部门,实行优惠的利率政策,则为多数国家所采用。补充性政策工具大致可分为直接信用控制与间接信用指导两类。美国在1980年以前,有一个Q条例,规定了商业银行存贷款最高利率限制,防止银行抬高利率吸储,从事高风险融资活动。规定商业银行的流动资产对存款的比率,也是限制信用扩张的强制措施。信用配额、直接干预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等,虽然仅在特殊情况下使用,但其直接、强制性的信用控制,对于问题的解决往往立竿见影,收效神速。
中央银行采取选择性政策工具,或者使用直接信用控制时,象严厉的父亲管教不听话的孩子。而间接信用指导,则像慈母苦口婆心循循善诱。其中,道义劝告是各国央行最经常使用的工具之一。央行行长与金融巨子们见面恳谈,共进晚餐,在握手举杯之间,点明央行货币政策意图,求得理解与合作。例如,当国际收支出现赤字,央行会劝告金融机构减少海外贷款;房地产与证券市场过热时,又会要求商业银行缩减对这些市场的信贷。战后的日本,长期盛行窗口指导。中央银行根据产业行情、物价趋势和金融市场动向,规定商业银行的利率、贷款额,并要求其执行。如果商业银行不听招呼,央行则会削减向该行的贷款额度,甚至停止提供信用。从二战结束到1974年,日本通过严格规范和高度管制的窗口指导,维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但是,间接信用指导毕竟没有法律约束力,这种货币政策工具要发挥作用,中央银行要有较高的威望和控制力,否则商业银行便难免会为一己之利,与央行意愿背道而驰。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只有合理搭配,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调控效果。比如央行试图提高再贴现率控制信用膨胀,有些商业银行却会通过同行拆借、发行票据、国外市场筹资等获得资金,而无须向央行求借。如果央行辅以公开市场业务,以市场上低价卖出证券,则商业银行便会见利而购,紧缩性货币政策目标便得以实现。由此看来,高居金融金字塔顶端的中央银行,若能娴熟地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便可闲庭信步,处变不惊了。
Ⅹ 中国现在的央行有哪些常用的货币政策
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如下:
常规工具
①存款准备金制度
②再贴现政策
③公开市场业务
被称为中央银行的 “三大法宝”。主要是从总量上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进行调节。
选择工具
①消费者信用控制;
货币政策工具
②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③不动产信用控制;
④优惠利率;
⑤特种存款
补充工具
①信用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银行依法对商业银行创造信用的业务进行直接干预而采取的各种措施,主要有信用分配、直接干预、流动性比率、利率限制、特种贷款;
②信用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银行凭借其在金融体制中的特殊地位,通过与金融机构之间的磋商、宣传等,指导其信用活动,以控制信用,其方式主要有窗口指导、道义劝告。
新工具
2013年11月6日,我国央行网站新增“常备借贷便利(SLF)”栏目,标志着这一新的货币政策工具的正式使用。央行于2013年初创设这一工具。
所谓常备借贷便利就是商业银行或金融机构根据自身的流动性需求,通过资产抵押的方式向中央银行申请授信额度的一种更加直接的融资方式。由于常备借贷便利提供的是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一对一”的模式,因此,这种货币操作方式更像是定制化融资和结构化融资。
常备借贷便利的主要特点:一是由金融机构主动发起,金融机构可根据自身流动性需求申请常备借贷便利;二是常备借贷便利是中央银行与金融机构“一对一”交易,针对性强。三是常备借贷便利的交易对手覆盖面广,通常覆盖存款金融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