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植物命名法规
1. 丛化柃有几种学名
学名是指一个类别的科学名称。
学名按字面意思即为科学名称,即一个事物在科学领域,譬如生物学、化学上专门使用的名称;学名使用拉丁文文法,为学界广泛使用。例如,广为人所接受的植物(生物)名称,受到国际植物命名法规(ICBN)之规范。
2. 风景园林树木拉丁名是如何命名的,国际植物命名法规有哪些主要内容
国际植物命名法规是专门处理化石或非化石植物(包括高等植物、藻类、真菌、粘菌、地衣、光合原生生物(protists)以及与其在分类上近缘的非光合类群)命名的法规,由国际植物学会议制定。
3. ncbi怎么找每个物种分类的代表生物
生物分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动物:有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
原生动物、棘皮动物、腔肠动物、节肢动物、软体动物、
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哺乳动物
植物: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包括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
占主导地位的分类法是林奈氏分类系统(Linnaean),它包括一个属名和种加词。关于如何为生物命名的原则有很多国际协议,例如《国际植物命名法规》(International Code of Botanical Nomenclature,简称ICBN)、《国际动物命名法规》(International Code of Zoological Nomenclature,简称ICZN)以及《国际细菌命名法规》(International Code of Nomenclature of Bacteria,简称ICNB)。第四版的生物命名法规(BioCode)草案在1997年出版,它试图在三个领域标准化命名,但现在还没有被正式。《国际病毒命名和分类法规》(International Code of Virus Classification and Nomenclature,简称ICVCN)是不属于生物命名法规的。
传统上,生物被划分为五界,它是由Sahn等于1949年提出的:
原核生物界 -- 原生生物界 -- 真菌界 -- 植物界 -- 动物界
Copeland提出过四界说:
菌界(细菌和蓝藻) -- 原生生物界 -- 植物界 -- 动物界
也有人使用三域说。这种分类方法反映了细胞是否有核以及细胞膜和细胞壁的差异。
古细菌 -- 真细菌 -- 真核生物
区别生物和非生物是困难的,因为存在一些细胞内的“寄生虫”(即“病毒”),而它们在细胞外并不表现出活跃的生命形式。
病毒 -- 类病毒 -- 朊病毒
生物分类总表:(以NCBI Taxonomy上的分类为基础,但目前其它中文维基分类表可能依照其它标准,请注意其区别)
1 古菌域(Archaea) (包含嗜盐菌、一些超嗜热菌、嗜酸菌等。)
2 细菌域(Bacteria) (包含蓝藻、放线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等。)
3 真核生物域(Eukarya)
3.1 植物界(Plantae) (包含绿藻、轮藻、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等。)
3.2 真菌/后生动物组 (真菌/后生动物组除动物界和真菌外,还包含领鞭毛虫、鱼醉菌等。)
3.2.1 动物界(Metazoa)
3.2.2 真菌界(Fungi) (包括子囊菌、担子菌、接合菌、壶菌、聚合菌和微孢子虫。)
3.3 其余真核生物(原生生物和真核藻类)
4 病毒和类病毒
4. 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的介绍
国际植物命名法规(International Code of Botanical Nomenclature, ICBN)是专门处理化石或非化石植物(包括高等植物、藻类、真菌、粘菌、地衣、光合原生生物(protists)以及与其在分类上近缘的非光合类群)命名的法规,由国际植物学会议(International Botanical Congress, IBC)制定。
5. 4418901090 申报要素 拉丁文怎么报
不是拉丁文是植物的拉丁学名也是植物学名,它是用拉丁文书写的符合《国际植物命名法规》各项原则的科学名称,每种植物只有一个,也只能有一个学名。
6. 国际植物病毒分类命名规则有哪些
国际病毒分类系统采用目(order)、科(family)、亚科(subfamily)、属(genus)、种(species)分类阶元。并不是所有病毒科都必须隶属一个目,在没有适当目的情况下,科可以是最高的分类阶元。病毒的分类和命名不遵守优先法则,所用的命名应该便于使用和记忆,在设立新分类阶元时,不能使用人名命名,上标和下标字符、连字符、斜线、希腊字母在新命名中不能使用。如果缩拼字对这一领域的病毒学研究工作者是有意义的,经过几个国际病毒研究小组建议,缩拼字命名可以被接受作为分类阶元的名称。现有的病毒分类名称只要是有用的就应保留,新的命名不能与已经承认的病毒名称重复。人工产生的病毒和实验室的杂种病毒在分类学上不予考虑。
1 病毒种的定义和命名
病毒种是指构成一个复制谱系(replicating lineage)、占据一个特定小生境(ecological niche)、具有多原则分类(polythetic class)特性的病毒。多原则分类强调病毒种的分类不是单纯由某一个鉴别特征决定的,而是由多个特征来决定的,包括病毒的基因组成、病毒粒子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性和血清学特性等。病毒种的一个复制谱系强调了病毒种的系统进化特性,即现今所有的病毒种可能起源于共同的病毒祖先。病毒种所占有的小生境是指某种病毒的特定生物学特性、地理分布、寄主范围、媒介的嗜亲性、致病机理等。
病毒种的命名由几个有实际意义的词组成,但不是单独以寄主名加“virus”构成,当ICTV下属委员会不能肯定一个新的病毒种分类地位时,新的病毒种可以作为暂定种列在适宜的属和科中。在不考虑病毒属和科的情况下,病毒种名与病毒株系均应有明确的含义。如果数字和字母已经用于某一特定病毒种的命名,其数字、字母或其组合可作为病毒种的形容词,植物病毒种的命名一般是由寄主名加症状名和“virus”构成。
2 病毒属的命名
病毒属是一群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种。属名的词尾为“virus”,设立一个新的病毒属时必须有一个同时被承认的代表种(type species)。
病毒科是一群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属。科名的词尾为“viridae”,科下面可以设立或不设立亚科,亚科名的词尾为“virinae”。
4 病毒目的命名
病毒目是一群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科。目名的词尾为“virales”。
5 亚病毒感染因子的命名
有关病毒分类的规则也适用于类病毒的分类,类病毒种的末尾词是“viroid”,属的词尾是“viroid”,亚科的词尾是“viroinae”,科的词尾是“viroidae”。逆转录转座子在分类中被考虑作为病毒。卫星和阮病毒不是按病毒分类,而是采用人为分类(arbitrary classification),此分类对专门领域的研究工作者有用。
7. 植物命名一般采用那两个系统
目前国际上有标准的“国际植物命名法规”,,为植物学界所普遍遵守。1900年第版一届巴黎国际植物学大权会为命名法规的诞生奠定了基础,1905年第二届维也纳国际植物学大会产生了第一版“国际植物命名法规”,其中法规一词用的是“code”一词,有法典、法规和代码等含义。
现行的拉丁文为生物命名的体系是由林奈在250年前提出来的双名制
植物分类的阶层系统(双名制)由高到低,植物分类的阶层系统表示如下:
植物界vegnum vegetable(拉丁名),vegetable kingdom(英文名)
门divisio, phylum
纲classis, class
目ordo, order
科familia, family
属genus, genus
种species, species
8. 动物命名法和植物命名法的区别
在国际动物命名法规中,种名是一个种的双名中的第二个词,相当于国际植物命名法规中的种加词。种名不能单独使用,必须附在它所从属的属名之后,否则在命名法中没有意义。在国际植物命名法规中,种名指种的双名。在动物命名法中,也有将种名用于代表种的双名,而将双名中的第二个词称为种本名。
生物命名法中一条重要原则是优先律(law of priority),即生物的有效学名是符合国际动物、植物命名法所规定的最早正式刊出的名称。遇到同一生物由两个或更多名称即构成异名(synonym),或不同生物共有一个名称即同名(homomym),应以优先律选取最早正式发表的名称。例如,横板珊瑚一个属Tetrapora(方管珊瑚)原为矢部长克(H.Yabe)和早坂一郎(I.hayasaka)于1915年所首创(Tetrapora Yabe et Hayasaka,1915)。到了1940年,古生物研究者发现,该属名早在1857年用于苔藓动物一个属方管苔藓虫(Tetrapora Queenstedt,1857)。横坂珊瑚Tetrapora 事后定的,依优先律应予废弃,而用另一新的属名Hayasakaia(早坂珊瑚)来代替。
色彩斑斓的横板珊瑚摄影
9. 为什么生物命名要用拉丁文
1.拉丁语是学习拉丁语系语言的基础
2.拉丁语是了解中世纪欧洲历史的桥梁
3.拉丁语是学习英语的重要工具,英语的很多词汇都来源于拉丁语
4.拉丁语是学习生物学的基础:国际上为了保持动植物名称的统一,制定了国际植物命名法规和国际动物命名法规。规定发表新的分类群(新种、新变种、新属等)都要用拉丁文来命名和描述,拉丁文是各国动植物学家在进行新分群的命名和描述中通用的国际语言。
10. 关于生物物种的划分标准
生物分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动物:有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
原生动物、棘皮动物、腔肠动物、节肢动物、软体动物、
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哺乳动物
植物: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包括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
占主导地位的分类法是林奈氏分类系统(Linnaean),它包括一个属名和种加词。关于如何为生物命名的原则有很多国际协议,例如《国际植物命名法规》(International Code of Botanical Nomenclature,简称ICBN)、《国际动物命名法规》(International Code of Zoological Nomenclature,简称ICZN)以及《国际细菌命名法规》(International Code of Nomenclature of Bacteria,简称ICNB)。第四版的生物命名法规(BioCode)草案在1997年出版,它试图在三个领域标准化命名,但现在还没有被正式采纳。《国际病毒命名和分类法规》(International Code of Virus Classification and Nomenclature,简称ICVCN)是不属于生物命名法规的。
传统上,生物被划分为五界,它是由Sahn等于1949年提出的:
原核生物界 -- 原生生物界 -- 真菌界 -- 植物界 -- 动物界
Copeland提出过四界说:
菌界(细菌和蓝藻) -- 原生生物界 -- 植物界 -- 动物界
也有人使用三域说。这种分类方法反映了细胞是否有核以及细胞膜和细胞壁的差异。
古细菌 -- 真细菌 -- 真核生物
区别生物和非生物是困难的,因为存在一些细胞内的“寄生虫”(即“病毒”),而它们在细胞外并不表现出活跃的生命形式。
病毒 -- 类病毒 -- 朊病毒
生物分类总表:(以NCBI Taxonomy上的分类为基础,但目前其它中文维基分类表可能依照其它标准,请注意其区别)
1 古菌域(Archaea) (包含嗜盐菌、一些超嗜热菌、嗜酸菌等。)
2 细菌域(Bacteria) (包含蓝藻、放线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等。)
3 真核生物域(Eukarya)
3.1 植物界(Plantae) (包含绿藻、轮藻、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等。)
3.2 真菌/后生动物组 (真菌/后生动物组除动物界和真菌外,还包含领鞭毛虫、鱼醉菌等。)
3.2.1 动物界(Metazoa)
3.2.2 真菌界(Fungi) (包括子囊菌、担子菌、接合菌、壶菌、聚合菌和微孢子虫。)
3.3 其余真核生物(原生生物和真核藻类)
4 病毒和类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