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执法华经
㈠ 孙悟空为什么要归依佛门他是学道的,难道这就是道学的没落道学是本土的。佛是外来的和尚原因吗
皈依是被迫的,不皈依则依然压在五行山下。道学与佛学同源,非道学没落。道学非俗人所能理解,佛学入俗,然高深佛学也非俗人所能理解。道学尽管是本土的,佛学尽管是外来的,只要出于人类,无须分别本土或国外。现实已进入世界经济一体化时代,必然带来思想、学术、宗教等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㈡ 请介绍佛家修心著作
佛家的修心格言(100句)
( 1 ) 人之所以痛苦,在於追求错误的东西。
( 2 ) 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 3 ) 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只因你执著放不下。
( 4 ) 不宽恕别人,是苦了你自己。
( 5 ) 学佛是对自己的良心交待,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 6 ) 修行是点滴的工夫。
( 7 ) 在顺境中修行,永远不能成佛。
( 8 ) 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人 . 因为他成就你.
( 9 ) 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痛苦的,没有人是例外的。
( 10 ) 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 11 ) 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 12 ) 今日的执著,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 13 ) 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著,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 14 ) 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 15 ) 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 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
( 16 ) 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你应该一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 17 ) 当你未学佛的时候,你看什麼都不顺眼。当你学佛以后,你要看什麼都很顺眼。
( 18 ) 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子日子比较好过。你要是一直想改变 , 那样子你会很痛苦。要学学怎样忍受他才是。你要学学怎样包容他才是。
( 19 ) 承认自己的伟大,就是认同自己的愚痴。
( 20 ) 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观念与行为。
( 21 ) 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
( 22 ) 心中装满著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 23 ) 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 24 ) 当你劝告别人时,若不顾及别人的自尊心,那麼再好的言语都没有用的。
( 25 ) 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夹杂著傲慢。不要使你的谦虚心缺乏智慧。
( 26 ) 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
( 27 ) 恋爱不是慈善事业,不能随便施舍的。感情是没有公式,没有原则,
没有道理可循的.可是人们至死都还在执著与追求。
( 28 ) 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把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就容易接受。
( 29 ) 创造机会的人是勇者。等待机会的人是愚者。
( 30 ) 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 31 ) 多用心去倾听别人怎麼说,不要急著表达你自己的看法。
( 32 ) 同样的瓶子,你为什麼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理,你为什麼要充满著烦恼呢?
( 33 ) 得不到的东西,我们会一直以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为你对他了解太少。
没有时间与他相处在一起。当有一天,你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麼美好。
( 34 ) 修行要有耐性_,要能甘於淡泊,乐於寂寞。
( 35 ) 活著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
( 36 ) 憎恨别人对自己是一种很大的损失。
( 37 ) 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於珍惜生命。
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
( 38 ) 自以为拥有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
( 39 ) 情执是苦恼的原因,放下情执,你才能得到自在。
( 40 ) 随缘不是得过且过,因循苟且,而是尽人事听天命。
( 41 ) 用伤害别人的手段来掩饰自己缺点的人,是可耻的。
( 42 ) 世间的人要对法律负责任。修行的人要对因果负责任。
( 43 ) 在你贫穷的时候,那你就用身体去布施,譬如说扫地、洒水、搬东西等,这也是一种布施。
( 44 ) 内心充满忌妒,心中不坦白,言语不正的人,不能算是一位五官端正的人。
( 45 ) 默默的关怀与祝福别人,那是一种无形的布施。
( 46 ) 多讲点笑话,以幽默的态度处事,这样子日子会好过一点。
( 47 ) 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没有智慧与经验的正确判断, 通常都会有错误的。
( 48 ) 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要看他的出发点与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 49 ) 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无味之中。
( 50 ) 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会香的。名声与尊贵,是来自於真才实学的。有德自然香。
( 51 ) 与其你去排斥它已成的事实,你不如去接受它,这个叫做认命。
( 52 ) 逆境是成长必经的过程,能勇於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会日渐的茁壮。
( 53 ) 你要感谢告诉你缺点的人。
( 54 ) 能为别人设想的人,永远不寂寞。
( 55 ) 如果你能像看别人缺点一样,如此准确般的发现自己的缺点,那麼你的生命将会不平凡。
( 56 ) 原谅别人,就是给自己心中留下空间,以便回旋。
( 57 ) 你硬要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 58 ) 永远扭曲别人善意的人,无药可救。
( 59 ) 人不是坏的,只是习气罢了,每个人都有习气,只是深浅不同罢了。
只要他有向道的心,能原谅的就原谅他,不要把他看做是坏人。
( 60 ) 说一句谎话,要编造十句谎话来弥补,何必呢?
( 61 ) 世界上没有一个永远不被毁谤的人,也没有一个永远被赞叹的人。
当你话多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话少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沈默的时候,别人还是要批评你.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不被批评的。
( 62 ) 夸奖我们,赞叹我们的,这都不是名师。会讲我们,指示我们的,这才是善知识.有了他们我们才会进步。
( 63 ) 你目前所拥有的都将随著你的死亡而成为他人的,那为何不现在就布施给真正需要的人呢 ?
( 64 ) 沈默是毁谤最好的答覆。
( 65 ) 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你自己。
( 66 ) 仇恨永远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这是永恒的至理。
( 67 ) 你认命比抱怨还要好,对於不可改变的事实,你除了认命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 68 ) 别人讲我们不好,不用生气、难过。说我们好也不用高兴,这不好中有好,
好中有坏,就看你会不会用?
( 69 ) 如果你自己明明对,别人硬说你不对,你也要向人忏悔,修行就是修这些。
你什麼事都能忍下来,才会进步。
就是明明是你对,你也要向他人求忏悔,那就是修行了。
( 70 ) 不要常常觉得自己很不幸,世界上比我们痛苦的人还更多。
( 71 ) 愚痴的人,一直想要别人了解他。有智慧的人,却努力的了解自己。
( 72 ) 来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须,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 73 ) 慈悲是你最好的武器。
( 74 ) 只要面对现实,你才能超越现实。
( 75 ) 良心是每一个人最公正的审判官,你骗得了别人,却永远骗不了你自己的良心。
( 76 ) 不懂得自爱的人,是没有能力去爱别人的。
( 77 ) 学佛就是在学做人而已。
( 78 ) 有时候我们要冷静问问自已,我们在追求什麼?我们活著为了什麼?
( 79 ) 不要因为小小的争执,远离了你至亲的好友,
也不要因为小小的怨恨,忘记了别人的大恩 .
( 80 ) 勇於接受别人的批评,正好可以调整自己的缺点。
( 81 ) 感谢上苍我所拥有的,感谢上苍我所没有的。
( 82 ) 凡是能站在别人的角度为他人著想,这个就是慈悲。
( 83 ) 学佛不是对死亡的一种寄托,而是当下就活得自在和超越。
( 84 ) 佛陀从不勉强别人去做他不喜欢的事情,佛陀只是告诉众生,何者是善?
何者是恶?善恶还是要自己去选择,生命还是要自己去掌握。
( 85 ) 所谓的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别心、是非心、得失心、执著心。
( 86 ) 说话不要有攻击性_,不要有杀伤力,不夸已能,不扬人恶,自然能化敌为友。
( 87 ) 一个常常看别人缺点的人,自己本身就不够好,因为他没有时间检讨他自己。
( 88 ) 真正的布施,就是把你的烦恼、忧虑、分别和执著心通通放下。
( 89 ) 如果你真的爱他,那麼你必须容忍他部份的缺点。
( 90 ) 要克服对死亡的恐惧,你必须要接受世上所有的人,都会死去的观念。
( 91 ) 了解永恒真理的人,就不会为任何的生离死别而哀伤悲泣,因为生离死别是必然的。
( 92 ) 希望你常对自己说,闻到了佛法,我是最幸福的人,除了这幸福外,再没有别的了。
( 93 ) 我的财富并不是因为我拥有很多,而是我要求的很少。
( 94 ) 如果你准备结婚的话,告诉你一句非常重要的哲学名言
「你一定要忍耐包容对方的缺点,世界上没有绝对幸福圆满的婚姻,幸福只是来自於无限的容忍与互相尊重。」
( 95 ) 如果你能够平平安安的渡过一天,那就是一种福气了。
多少人在今天已经见不到明天的太阳.多少人在今天已经成了残废,多少人在今天已经失去了自由,多少人在今天已经家破人亡。
( 96 ) 是非和得失,要到最后的结果,才能评定。
( 97 ) 你不要常常觉得自己很委曲,你应该要想,他对我这样已经很好了,这就是修行的功夫。
( 98 ) 如果一个人没有苦难的感受,就不容易对他人给予同情。你要学救苦救难的精神,就得先受苦受难。
( 99 ) 世界原本就不是属於你,因此你用不著抛弃,要抛弃的是一切的执著。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属。
( 100 ) 虽然我们不能改变周遭的世界,我们就只好改变自己,用慈悲心和智慧心来面对这一切。
㈢ 我在读研究生,女朋友高中学历
爱情与学历是两个牛马不相及的事情
只要沟通没有障碍就可以
给你推荐一篇文章
佛眼看“爱情”——索达吉堪布
〄爱的讴歌
世间对爱情颇多溢美之辞,如“只羡鸳鸯不羡仙”。意思是,只羡慕像鸳鸯一样,与爱人携手同老,相伴终身。除此,就算是天上的神仙,超越三界的佛陀,给我,我也不羡慕。
欲界生命都耽著情爱,有一首词说:“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
这句话出自元朝词人元好问的《摸鱼儿-雁丘词》。公元1205年,16岁的元好问赶赴并州应试,途中遇到一个捕雁人。捕雁人告诉元好问,他今天设网捕雁,捕得一只,另一只脱网而飞,岂料并不飞走,而是在他上空久久盘旋,最后竟从空中直冲而下,坠地而死。
元好问听后心绪难平,便花钱买下这两只雁,将它们葬在汾河岸边,垒上石头做为记号,名“雁丘”,并作了流传至今的《雁丘词》。
不仅世间之人都期望值遇这样一位知音:与他(她)生死与共。即使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中,一切密宗的教主、国王恩扎布德也是如此。当释迦牟尼佛告诉恩扎布德:“国王,如果你要成佛,就要舍弃一切妙欲,勤修戒定慧三学,行持六度。”
国王回答说:“赡部花园极惬意,宁可我成为狐狸,释迦佛位永不欲,愿具妙欲共解脱。”
除了国王恩扎布德,第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也扮演着一位世俗之人的角色,入于世间。
经常有一些大学老师和学生问我:“你读过仓央嘉措的情歌吗?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我回答:“还未出家之时,我在读甘孜师范学校时读过,出家以后也看过。原因是,仓央嘉措是一位非常著名的诗学家,深谙诗学的精髓,用词非常之美,一般人无法效仿。
我理解他的诗有内外密三层意义。从外义而言,它阐述了男女之情,但它的内义和密义,多数人却无从了解。比如,他在一首诗中写道:
白色的仙鹤啊
不会去远方
有一天
它会从理塘归来
当时,人们不知道白色仙鹤之义,以为又是一首情歌。后来才发现,第七世达赖喇嘛降生于理塘。所以,仓央嘉措在寺院时,表面上,他一直在思念远方的情人,实际上,他的每一首诗,都隐含着对当时藏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预言,并对未来的变异作了授记。
他在一首流传甚广的诗中写道:
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人们可能奇怪,这样的诗怎么会出自一位藏传佛教著名大德之手?事实上,他的这种特殊的显现,对世人具有一定的意义:欲界中人,都难免对异性的贪恋,通过他的情诗,人们被引入他的世界,由此因缘,缓缓种下解脱的善根。”
综上所述,自古以来,多少人赞美爱情!为之讴歌,为之伤怀。尤其在人们年轻时,会认为这是人生中最有意义的事,为之深深向往。
〄爱的分类
爱有几种,在一切有部的经典中,爱分为贪爱和敬爱。贪爱是以烦恼染污的心、以贪欲和渴望来爱一个人;敬爱是对佛菩萨、对法宝、四谛与解脱道的希求和渴望。
《大般涅槃经》也说:“爱有二种。一者饿鬼爱。二者法爱。真解脱者离饿鬼爱。怜愍众生故有法爱。如是法爱即真解脱。”爱有凡夫的爱,又叫饿鬼爱,是充满欲求、永无餍足的爱;还有一种叫法爱,法爱和敬爱相同,是清净、没有烦恼染污的、通往解脱的爱,它是完全的付出,没有丝毫的占有欲,又称之为大爱。
古人说:“爱的感觉,是温暖;爱的语言,是正直;爱的心地,是无私;爱的行为,是成全。”但事实上,爱,究竟是否正直无私?在经历了从少年到老年的人生历程后,每个人都可以扪心自问。
人与人之间所谓的爱情,归根结底,它不是无私的,而是自私的;不是为了他人的福祉,而是为了自己的需要和快乐;它不是正直、温暖的,而是有条件的、痛苦的;它建立在对方对我的行为上,一旦这个前提条件变化,自己的情感就随之变化。
但人们对此视而不见,依然被世间对爱的赞美所迷,徒然追寻着永恒的爱。
按照巴利文和梵文,爱有多层涵义;在藏文中,爱和喜欢难分伯仲。因为历史、文化和传统的迥异,藏汉两地对爱的观点不同。在汉地一些电视、电影和小说中,将爱渲染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认为如果没有了爱,生命已然失去了意义;而在藏地的传统中,对爱的概念却非常模糊、不确定,鲜少对情爱的赞美,所以由执著产生的痛苦也较小。
从小,人们受媒体的影响,在心中种下深深的、特殊的种子。等他们长大之后,它就会发芽,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和整个人生。它就像《俱舍论》中所说的无表色——一种无形无色、看不见、却真实存在的色法,唯有通过人们渴望爱的言行,才可以窥视到它在人们的心中存在。
世人真的非常可怜,所谓的爱只是一种虚妄、颠倒的幻觉,一种自心的执著。除此之外,并不存在一个真实的爱。
〄爱的作用
爱的作用,有以下两点:
首先,它让人痛苦。为什么说它让人痛苦?最初,人们彼此迷恋、贪执,这种感情一旦成熟,就会结婚成家。有人分析,“结”的右边是“吉”,左边是“丝”,吉祥一旦被丝缠裹,头绪万端,剪不断,理还乱时,就叫“结”。“婚”是说见到女人头就发昏,头脑已不再清醒,不见真相。
所以,男女成婚,本是吉祥,然而,有诸多执著之丝将其捆绑,情绪和心智受其影响,失去了辨别和取舍的能力。就这样,一天又一天混混沌沌地过着,直至吉祥和快乐一去不返。
人们最初可能不承认这个事实,他们认为,结婚是人生最快乐、美好、令人憧憬的事。我到城市坐出租车,司机看见我上车,就说:“啊,你是出家人!那你很痛苦啊,你不能结婚啊!”
我在香港遭遇过,在广东遭遇过,在东北沈阳也经历同样的情景。那是1994年,有一天,我坐出租车去买药,出租车司机一直问我:“你怎么不痛苦,怎么能受得了呢?!你们出家人好痛苦啊!”
买药回来的路上,我坐上另一辆出租车,那个出租车的司机一看见我,又向我提出同样的问题。我当时想,世间人对这件事如是执著啊!事情已经过去了十多年,但那时的景象,还在我眼前历历再现。
前不久,我遇见一位名人。他是一个佛教徒,各方面都很优秀,对佛理也有一定的领悟能力。但是他说,某某日是我结婚的日子,我一直盼望着这一天的到来。我很重视、很珍惜、很……
我心想,到了那天,他会不会快乐呢?但愿他能快乐。由此可见,世人把男女之情当作一生中是最光荣的、最伟大的、最重要的一件事,为了这一天的到来,他们殚精竭虑。
爱的另一个作用,如佛经中所说:“增上贪欲者,不知利非利。”
贪欲炽盛之人,即使是在三宝面前发的誓愿,他也会抛之脑后;世间基本的伦理道德,他也会置之不理;自己的生活规律和准则,他也会彻底改变。在爱的驱使之下,有些人如梦如醉,浑浑噩噩,不辨是非,不知方向。
不久前,我和一位校长商谈,我问:“是不是有一些刚刚毕业的年轻老师,因为感情问题,对学生借机发泄,行为不太合理?”
校长说:“有、有、有啊!现在的有些年轻老师一天到晚都在打电话,有时,就像发疯了一样,跑到教室里,把所有学生都痛打一顿。”
学生也反映:“我们的老师这几天不知怎么了,心情很不好。”
我在一家医院住院时,有一个护士心情特别恶劣。已经三天了,她的男友没有给她来电。她每天给她男朋友打电话,但一直打不通。即使在给我们配药时,她也在按电话号码。我们都特别担心,怕她配错了药。配完药,她过来给我们打针,打的时候,恶狠狠地,“啪”地一下扎进去。
很多人和她一样,生活在可怕的噩梦中,但是,他们无力自拔。他们不了解爱的本质。有些人即使理论上知道,但遇到对境时,还是难以把握自己,尤其是年轻人。也许,人到了四五十岁,才知道所谓的爱原来就是那么一回事,并非如电影、小说中所说的那样。
〄爱的本质
首先,爱是无常的。但我们以为它是永恒的,一旦它变化了,我们就会感受到巨大的挫败,如同一种神圣的信念被摧毁了一样。
世间有一句话叫:“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佛陀也说:“三界之中,独来独去。”三界中的生命,都是独来独往,随业风飘荡。只有业力如影随形,伴随着我们离开此世,除此之外,我们不可能与任何人同生死、共病痛。人们虽然信誓旦旦,要白头偕老,但实际上,他们更多的是在一起争吵不休、感受痛苦,直到无常到来。
《红楼梦》中,林黛玉一边扫花,一边唱着《葬花歌》:“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这是一首非常好的无常歌。春花初放之时虽然芬芳美丽,到了秋天却枯叶遍地;青年时代虽然红颜貌美,但很快就会满面皱纹、白发苍苍。终有一日,会花落人亡。但人们还年轻时,似乎完全忘记了他们会死。
前一段时间,我在微博上发了一张花的图片,说:“我的花就要开了。”另一个人跟帖说:“他的花开了,我的人死了。”
佛陀在《长阿含经》里说:“恩爱无常,会合有离。”但世人没有无常的观念,总觉得,你原先对我很好,为什么现在变成了这样?
从前你青春红颜,为什么现在不复是从前的模样?
从前新车出炉价值昂贵,现在为什么不值那么些钱了?
佛经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佛陀在因地时,为度化众生化现为一个嫖客。第一天,他赐予一位名妓无价之宝;第二天,他付给黄金饰品;第三天,他仅付白银。妓女不服,状告国王。佛陀说:
“她出卖的娇躯,在一天天衰败,价值当然一跌再跌。如同鲜花已经凋零,蜜蜂不再汇聚。人们的爱恋之情也是如此,哪一个人不是喜新厌旧?一切因缘所生法都是刹那生灭的本性。年少翩翩,会被衰老磨蚀,最终,寿命也会被死亡侵夺。万法无常,那些不知生老病死之痛苦、徒然毁坏自己肉身的愚者,所迷恋的女人的身躯,无非是筋络下一堆骨架而已。有智之人,谁不知晓贪恋女人身体的过失和愚痴?”
听了这番话,国王赞叹不已,妓女也从此终止了卖笑生涯。
著名摇滚乐歌星猫王说过:“我经历过世间的一切,到最后,一切都不过是仅此而已。”
歌星李娜出家之时也说:“该尝试的都尝试过了,我拥有过爱情,谈过恋爱,只是没有结婚生子而已。”
的确如此,人到了四五十岁时,才可能基本了解爱的真相;六七十岁时,已经非常明白了;到了八九十岁,已经彻底洞穿了它的本性。但那时,他已将离开人世。回顾人生,想起他二三十岁时,曾经那么癫狂、那么愚痴,对他年轻时的心行,他可能会深深地悔恨并呵斥。
其次,爱的本质是憎恨。
佛陀在《增支部》中说过:“爱可生爱,亦可生憎。”表面上,它是一种爱,但这种爱,会产生一种深刻的仇恨。为什么人们对所爱之人会有强烈的执著和控制欲?在他们的情感中,对所爱对境的嗔恨之心,也许远远超过关爱之情。如果没有感情的纠结,他们的关系也许平和如水;一旦爱恨交加,则今天欣喜若狂,明天可能会堕入痛苦的深渊。乃至他们的关系依然持续,这样的日子就不会终结。
爱和恨之间,相隔只有一瞬间。莎士比亚在《英雄叛国记》中说:“最亲密的朋友,一瞬间就变成不共戴天的敌人。”
的确,原来海誓山盟之人,可以以爱的名义,拔刀相向、毁容、把所爱之人变成残疾。这样的新闻,在各个国家的媒体中都时有耳闻。所以说,爱的背后,隐藏着一种特别可怕的憎恨。
这种仇恨,不仅对所爱之人,还会对所有阻止他获得满足的人产生。佛经中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男孩迷恋一个女孩,被他母亲知道了,不让他去见那个姑娘。他盛怒之下,杀了母亲,造下了死后无间堕入地狱的罪业。
每个人在成长之初,都会暗暗地幻想、期盼他的另一半在人生舞台上出现。可是,一旦那个人出现,充满纠结和烦恼的生活也就从此开始。只有依靠自己,才能在漫长的生活中,渐渐领悟爱的真谛。
第三、爱的本质是痛苦。佛陀在《法句譬喻经》中说:“愚以贪自缚,不求度彼岸。”愚蠢之人用贪欲作茧自缚,不求真理,不求解脱的彼岸。以前,我的很多同学充满了求知精神,后来结婚成家,除了人民币以外,他们已别无所求。
年轻人不懂感情的痛苦本质,以为它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快乐、永恒和具有意义的,其实不然。很多人无法忍受它带来的悲伤、沮丧和绝望,最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楞严经》云:“如不断淫,必落魔道。”如果不断淫欲,即使修行,最终,也必定落入魔道之中,不可能解脱。所以,我们应该了解,不仅在现世,人们会感受它的痛苦,未来,它还会带给我们生生世世的轮回之苦。
第四,它是心的幻象。当分别心的执着越来越严重时,本来是虚幻之法,却被视为真实不虚;本来不美,却视为美好;本来是遗憾和缺漏的,却视为完美;本来无有任何意义,在我们的眼里,却意义非凡。
所以,它是我们心中所现的虚假、颠倒的幻象,是我们的心念一手缔造的产物。所谓的感情,完全是心的一种幻化,而心的真实本性,犹如虚空一样,远离了一切概念。我们分别念捏造的情感,乃至整个世界,都不在心的光明本性中存在。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老密咒士与月亮童子》中,叙述了一个密咒士和月亮童子的故事。密咒士偶遇一位年轻美女,对她的贪爱之心如熊熊烈火一般燃烧。后来,美女与人私奔,他心里的痛苦和嫉恨无以言表。此时,文殊菩萨化现为月亮童子,出现在其前,带给他无比的荫凉。
月亮童子让他了解,感情是无常的,就像春天的花朵一样,最初的甜蜜,注定会腐烂变质;任何一种情感带来的唯一只有痛苦,而非欢乐;并且,它只是自心的一种执著,而非真实。
〄爱的对治
佛陀在《法华经》中说:“诸苦所因,贪欲为本,若灭贪欲,无所依止。”
一切痛苦的根源就是贪欲,如果灭尽了贪欲,痛苦就会烟消云散。就像墙已经颓倒,墙上的花纹不复存在一样。但是,要了解并运用灭除爱欲的方法,就要学习和修持前辈高僧大德甚深的教言。
很多人对感情特别耽执,实际上你所执著的,只是对方的肉身。在《毗奈耶经》、《大智度论》、《中观宝鬘论》和《入菩萨行论》等诸多经论中,对人体的构成和心灵的颠倒执著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提供了不净观等多种修法,来疗愈我们的痼疾。
我去泰国时,见到泰国人对尸骨修不净观。刚开始时,人们不一定有明显的感受。但如果经常对着尸骨,观想它的构成,它慢慢腐烂,终成一具白骨的过程,渐渐地,你会意识到:噢!我对他人身体的爱欲其实是非常愚昧、盲目和不合理的,这种执著是我一生中最大的错误。通过修行不净观,许多人生起了一切事物均为无常变化、痛苦不净、无有真实本质的理念。
在《中观根本慧论》等无相法门的经论中,则通过理证将一切万法抉择为空性,并在空性的见解中安住的方法来对治贪欲等烦恼。此时,能耽执之心和所耽执的对境都无有丝毫真实、固有、无条件的自性。至此,万法展露出其缘起性空的本性。
尤其是在密法中,有许多殊胜的窍诀:或是观察心的本质,了解它犹如虚空一样,显现的当下即是空性的真理;或是在爱欲心生起时,观察它的本体是妙观察智,是无有任何所依的智慧的妙用。一旦用尖锐的教言来观察,所谓的爱就会显露出没有些微值得贪执的本面。
有些人过去对感情特别执著,通过学习诸法无常、痛苦、不净、空性的真理后,行为与前判若两人,面对对境,可以完全无动于衷。也有个别人因为前世以来,在无数时日中,在这方面的串习相当严重,不能立即断除贪欲。但是,依靠上师三宝的加持,在对自心的烦恼进行观察,对所贪的对境加以剖析之后,也能将烦恼转为道用。
佛法中确实有许多熄灭烦恼的方法。而在其他一些宗教中,虽然也有对治烦恼的方法,比如不能偷窥异性的面容,不能接触异性等,但基本上只是一种戒条,是暂时的自我克制,并没有佛教那样完整的理论体系,也没有从根本上颠覆的修行。
无论在任何一所大学,任何一位知识分子面前,如果要谈修行境界,我有点不敢说。你有没有见到过本尊啊?有没有神通神变?我只有像念《心经》一样:无眼耳鼻舌身、无神通、无神变、无……
但如果从佛教理论上和我辩论,我还是有一套的。如果有人举手说:感情是美好的、合理的、值得执着和追求的。那我根本不怕。任何一位理论家的智慧,都无法超越佛教的真理。
我会问他,既然是正确、美好的,为什么会让人痛苦?只要按照大乘论典的方法一一剖析,谁都会承认:任何一个人,从上到下,从内到外,都没有值得迷恋的地方。所谓的爱是无常的、是憎恨、是痛苦、是虚妄颠倒,不值得希求。“爱”只是一种传统、一种习惯、一种恶业执著、一种习气而已。
从道理上明白这一点至关重要。如果在座的佛教徒发现:“啊!佛陀所说千真万确,只不过众生的迷惑和实执太深重了,无始以来,人们都把爱执为实有啊。”这样,他们就不会沉迷于它,不会追逐它。无始以来,有无数成就者断尽了情执,获得了自由和自在、洒脱和欢乐,抵达了心性光明的终极境界。
〄能否有爱
有些人以前世今生的因缘,此生出家为僧。比如,学院里有一个十四岁的小居士,前一段时间,她对我说:“如果不让我出家,我天天不吃饭。我父亲不同意我出家,我七天不吃饭,后来,父亲实在没办法,就同意了。现在我到了学院,你如果不同意的话,我照样不吃饭。”
我说:“如果你不吃饭,我就不同意;如果你吃饭,我就同意你出家。”
也许,她出家的因缘已经成熟,此时,谁也阻挡不了,也没有必要阻挡。但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如此。
既然按照佛教的见解,感情是颠倒,是一个错误。那居家之人是否不能拥有夫妻生活呢?也不是。首先,我们要洞察它的本质,但过正常的夫妻生活是允许的。对此,佛陀在《大宝积经》、《优婆塞戒经》,尤其是在《善生经》中,详细宣说了妻子应该怎么对待丈夫,丈夫应如何善待妻子的内容,前者约有十三条,后者有五条。
《华严经》也说:“在家宅中,与妻子俱,未曾暂舍菩提之心。”作为居家之人,和妻子儿女一起时,不能舍弃为了一切众生的究竟解脱,求证菩提之心。
所以,我们并非一概排斥,也不要求所有人都出家。而且,一个特别和合、孝顺父母的佛化家庭,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良好的作用。
《大般涅槃经》说:“在家之人。有四种法。宜应修习。一者恭敬父母。尽心孝养。二者恒以善法。训导妻子。三者愍念僮仆。知其有无。四者近善知识。远离恶人。汝等若恒行此四法。现世为人之所爱敬。将来所生。常在善处。”
当今世界的离婚率越来越高,国家民政部在一份资料中说,1990年时,中国离婚人口约有80万对,2010年,增至196.1万对,二十年中,翻了两倍之多。有的佛教徒在听闻轮回痛苦、寿命无常等教言后,立马与家人离婚,出家后却又很快还俗,这样轻率、不合理的行为,佛教决不会赞叹和允许。
华智仁波切在《莲苑歌舞》里写道:金蜂的妻子死了以后,他到莲喜尊者面前准备出家,尊者对他说:“偶尔厌离天王所幻化,君岂不知此心不久长?”
我的原则是,在家人有自己的命运。你还是过一种清净的居家生活,一边学佛,一边做丈夫、妻子的善知识。
《杂阿含经》中,有一位天子问佛陀:“什么人能做商人的善知识?什么人能做居家的善知识?什么人能做通财的善知识?什么人能做后世的善知识?”
佛陀回答:“商人之导师,游行善知识;贞祥贤良妻,居家善知识;宗亲相习近,通财善知识。自所修功德,后世善知识。”
有个又学佛、又心地善良、行持善法的妻室,是让丈夫从无始以来的轮回中得以解脱的人。所以,一个非常贤良、贞洁的妻子,是丈夫的善知识。在世间中,我们也看到一些特别美满的佛化家庭,夫妻相敬相爱,一生行持善法,非常圆满。
按照现代医学和心理学的观点,胃癌等癌症百分之五十的病因,源于我们心情焦虑、抑郁、急躁、怨恨等缘起。所以,家人和睦、谅解、过清净的生活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佛教的观点。
大城市中学佛的人很多,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即生中不一定能出家,也没有必要出家。佛陀在众多典籍中,为在家人宣说了不同层次的居士戒,让他们以此方式行持善法。只要能如理如法依教奉行,通过上述修行方法断除心中的贪欲,也会有解脱的机会。
《毗奈耶经》中说,在服丧期间,由于过于哀伤,丧失了生活的勇气,此时,不能开许其出家;与家人剧烈争执之后,尤为痛苦厌世,此时,也不能同意其出家。否则,时过境迁,他会重又想起世间,想起他的家人。
由此可见,佛教并非完全提倡离欲。对大多数在家人来说,正常的夫妻生活是合情合理的。
于喇荣2011.5
㈣ 梦见如来,佛附身在我身上,我说:我是如来,让我看到了不可思义的事。求解梦,求解
阿弥陀佛!
你能够经受得住外界的考验,并有足够的勇气和坚定的意志来使自己不被迷惑。很果断的做出行动!符就是你久远劫来修持的佛法。
当你遇到很棘手的问题是,会有有缘人拉你一把,是你摆脱困境。这个有缘人除了佛主外,有可能是你身边认识的某个人。耳朵里面流出很多的虫子和眼睛可看到很远的世界景象
我要是没有猜错的话。你今后修持精进的话,不出多少时日就会天眼通。天耳通。
好好精进的修习佛法。不要辜负佛菩萨对你的期望啊!
阿弥陀佛!
㈤ “六根不净,四大皆空。”是哪六根哪四大
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眼是视根,耳是听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触根,意是念虑之根。
眼、耳、鼻、舌、身、意,从心理与物理的媒介功能上说,称为六根,也就是生理学上的神经官能。眼有视神经,耳有听神经,鼻有嗅神经,舌有味神经,身有感触神经,意有脑神经,这些都是心与物的媒介的根本,所以称为六根。
四大指地、水、火、风的四大物质因素。
四大皆空是指道空、天空、地空、人空。
四大皆空是哪四大,其实《道德经》里面给出来标准答案。“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5)情执法华经扩展阅读
“四大皆空”是指世间的森罗万象,无论有情、无情,动物或植物,大至宇宙、人生,小至一花一草,都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和合而成。
“地”大,以坚硬为性,能支持万物,如人的毛发齿爪、皮骨筋肉、脑髓等属于地大。“水”大,以潮湿为性,能收摄万物,如人的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便尿等属于水大。
“火”大,以温暖为性,能成熟万物,如人的体温暖气等属于火大。“风”大,以流动为性,能生长万物,如人的一呼一吸属于风大。
譬如:一朵花的绽放,一定要有肥沃的土“地”,适宜的“水”分,温暖如“火”的阳光,以及流动的微“风”,倘缺少一大,便无法开花结果。人所以能生存,也是假四大和合而成,若是四大不调,必定生病,甚至四大分散,便离死亡不远了。所谓缘聚则成,缘散则灭,就是这个道理。
所谓“皆空”,意指万物由众缘所生,若缺少因缘和合,则不生万物。四大皆空,不仅在众缘离散时才说空,当人健康的时候,花正开放的时候,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也就是宇宙万有均无实体的真理。要说“有”,就是如实的“空性”。
㈥ 楞严经、华严经、法华经、金刚经分别在讲什么
净空法师---佛经没有意思,没有意思你慢慢去学习,会看到里头无量意思
这些法身菩萨能够在六道、能够在十法界现身说法,完全随众生的意思,众生想佛,他现佛;众生想菩萨,他现菩萨。像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你看他多自在。虽然现身说法,他没有起心动念,他也没有分别执着。
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就是这种身,这是应化身。他有没有起心动念?没有。有没有分别执着?没有。所以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他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一个字也没说,谁要说他说法叫谤佛,为什么?没有起心动念说什么法?!原来所有一切法都是感应,像我们击鼓,我们槌下去,鼓自然就响了。它并没有去思考一下,你敲我了,敲得多重,我要怎样来应你,没有,完全没有。所以我们知道,佛菩萨如是,小乘圣者亦如是。无说而说,说而无说,统统是众生疑惑,众生的见解引出自性的反应,是这么来的。
所以佛经没有意思,这是说真话。没有意思里面你慢慢去学习,会看到里头无量意思,字字句句都无量义,说不尽;每一个字都无量义,其味无穷,所以它有法味,真正让你生欢喜心。这个欢喜心里头没有情执,是法喜,跟世间人的欢喜不一样。世间人欢喜的有情,佛法欢喜里头充满了智慧,所以“照穷法界”,入常寂光了。常寂光在哪里?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我们全都在常寂光里头,没有离开常寂光,佛知道我们,我们不知道他,我们能信能愿跟他就相应,就能感得他现身,感得阿弥陀佛帮我们一把,把我们拉出去,接引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超越十法界了,把我们从六道十法界拉出去。
“非下情所测”,“下”就是二乘以下的三贤二乘,他们没法子知道,只有法身菩萨才知道,知道得不圆满,到最后一品的习气断尽了,证妙觉位,他就圆满了。证妙觉位,那就是实报庄严土不见了,真的像《金刚经》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一真法界”是对“十法界”说的,比较说他是真的,实际呢?实际它也没有,实际是常寂光,常寂光里头没有一真法界。常寂光里头一法不立,它不是物质现象,它也不是心理现象,它也不是自然现象,它什么都不是,你没有办法去说它,但是这个里面,就像能大师说的,它具足清净、具足不生不灭、具足无量功德智慧德相,它是永远不动,没有动摇的。能大师说“本无动摇”,叫自性本定。所以你要有定功,你才能够契入境界;你没有定功,那你完全迷失,不是在十法界,就在六道。要以甚深禅定回归自性本定,就成佛了、就成正觉了。所以这个正觉不是普通的正觉,意思很深。
一个小庙有几个人不识字的老实念佛人出现,这个地方没有灾难。
㈦ 各位居士,我想学习佛教知识,如何入门
阿弥陀佛!随喜赞叹师兄的正心正念!
师兄若是想皈依,许多寺院都可以为师兄授皈依,受皈依并不分男众女众,只要依一颗诚挚恭敬心,愿意皈依佛、法、僧三宝,即可!皈依并非出家,所以男众女众皆可一起皈依!师兄可以先了解一下,附近哪里有正法寺院,找一位戒行清净的师父,为授皈依。许多寺院,皈依仪式有各自特定的日子,可以提前去了解一下,再做决定!
师兄说得有道理,我们皈依之前,是需要对佛法有一些了解的!对佛法深入了解之后,再行皈依,心也更诚敬,更坚定明确!
师兄,学习佛法,首先要知道佛所讲的基本和核心是什么。不论修行任何法门,这些都是基础!其中包括:
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四念处是非常实用的修行方法,果能依次第如理观照,深悟其理,则看破一切虚妄颠倒,必定解脱六道!
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三法印是佛留与我们末世众生验证佛法与否的标准和依据。
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八正道是佛为我们总结的修行顺序和次第。此八正道依次生起。我们要学习佛法,必须先有正见,有了正见,才可能有正的思维。有了正的思维才能产生正语、正业及正命。有了正命才是真正的正精进,否则,没有正的方向,就算是再精进,也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必不能导至正念,不能得以正定!
四依止:依智不依识,识义不依言,依法不依人,依了义不依不了义。此四依止,如果我们能深刻体悟,如实依止,能保证我们不入邪途,不堕险坑!
可以网络视频搜索:普愿讲堂
里面有《佛陀的三法印》、《心经讲解》、《如何逐渐步入佛法解脱》等系列可供师兄观看。深入浅出,比较容易懂!
㈧ 在菏泽去哪里请本佛教早晚课本 我的那一本结缘全部结出去了
如果对佛学有兴趣看这个你会有大发现,这才是佛教终极秘密!
1.佛成佛以后,首先直接的给众生开示了“次第一心三藏”,即《华严经》,准备讲明“次第一心三藏”的当下开示“一心三藏”就可以圆满。但是发现事与愿违,许多人不能接受。他们有的执着苦修苦证,有的执着自然外道,有的执着求神通术。。。当时印度就有96种外道。无奈之下佛只有一步步引导,不与这些外道打成一片就意味着没有人会听佛的开示。2.为了破这些外道,佛讲了《阿含经》,十二因缘法等进行接引,用因缘法来破自然外道法等,欲使小乘人得到他们的“果位”。这个果位即小乘人的阿罗汉,辟支佛。属于不了义二乘人的果位。所谓不了义是指这个所证是有漏的菩提。3.佛又针对众生不同的喜好执着,比如有的人喜欢执相修行,有的人喜欢执空修行等,都为他们讲各自的经典进行进一步的引导:藏教菩萨 → 他们的发心很大,执着在事相上来行持,也就是说他们是执相修行,行有为法,比如念佛念咒,拜佛拜忏,只懂得拜有形相的佛,不懂得拜法界佛,天天有为的去行善,这叫有为法,有为法是生灭法,不能成佛。因为佛法不讲善只讲真。但是他们会得到很大的人天福报!但是因只有福德没有功德(功德是必须明心见性开悟)我们修行人学佛目的不是为了得福报,那叫三世冤,第一世受苦,第二世享用自己的福报所得,第三世往下落至三恶道等,因此是白修一场不出轮回。 佛为了接引有缘众生先入佛门再说,总比闻不到法强,因此为这部分执相才愿意修行的众生开示了《无量寿经》《地藏经》等,这是藏教菩萨所修经典。所以我们可以与古代的梁武帝比较一下,梁武帝建了四百八十座庙,度了十几万人出家,到最后还不得好死,达摩祖师直接告他说:“你没有功德”。通教菩萨 → 这了接引藏教菩萨放弃有为修行更上一个层次,也为了把喜欢执空修行的人接引进佛门,佛用《金刚经》《六百部般若》来破执相修行的有为法,《金刚经》就是把有为法判为邪法,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讲《金刚经》就是来接换《无量寿经》《地藏经》的。《金刚经》讲得很清楚,“若人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 ”是人怎么了? 行邪法不能见如来。这是佛讲的,所以我们念佛,拜佛,供养舍利,建寺庙有什么用啊?!这些与成佛与你明心见性没有关系,这些是修行而不是修心。所谓那些念佛 拜佛 供养舍利,只能做为佛法形式上的有缘辅助接引众生的工具而已,不是成佛的方法,与成佛无关。想成佛要明理,深入经藏开了智慧才行。所以当今多少人在盲修瞎练一看便知,而且往往大家都去做的事就觉得是对的也跟风去做,不会理智的用智慧去分析,从而占用自己大量的学法时间去跑佛事啊等,还觉得这是自己往生的资粮,这不是与佛做交易吗?用世间人的想法与佛再做交换吗?佛啊你看我今天放生放了多少了,念了几千声佛号啊,还念经咒多少遍啊,我一定能往生了,是不是佛啊?就是这种心理啊。因此造成“求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凤毛麟角”,而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这个通教就是指禅宗的修行,执空修行,破一切相归空相,连佛的三十二相他都判为无明相,这叫禅宗的无为法。他执在空相里不出来了,他却不知道空是对有而讲的,空本身也是一种相,是空相。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非有相,非空相,但他能现有相,现空相,随缘自在变现。真心本来面目是非有为,非无为,非不有为,非不无为. 禅宗所认为的这个“无为法”,通过禅定的功夫来修成的,是不是以有为之心 修无为之法?!所以仍然判为是有为法,以有为之心修无为之法,仍然是邪法。《楞严经》第六卷中文殊菩萨就把月光童子还有孙陀罗难陀一些人修的禅宗判为不能成就。禅宗五祖弘忍大师在《最上乘论》中讲:修此法门“恒沙莫一,亿劫希成”,就是讲修行这个法门能成就的人是恒河沙数的人中难有一个人有这样的根基,这个银河系可能还没有恒河沙数的修行人,即使有这么一个人修行,他还是亿劫希成。可见是甚难成就的法门。别教菩萨 → 因此为了破掉众生在有相与空相两个相上的执着,接引众生继续探求真理,这个时候通过《华严经》,《圆觉经》开示众生从亦空亦有两个门而入,在禅宗见空性的基础上,从空出有,比藏教通教更加圆融。这里的破掉不是世间法里的破,世间法讲破是破掉不要了,佛法里的破是在相见性而不是破相见性。明白这个道理就是破了,并不是要把它破除掉不要。《华严经》,《圆觉经》为代表经典,来接换《金刚经》。所以从开始讲“次第一心三藏”难以被人理解到绕了一大圈,众生撞到南墙又撞到北墙,路都行不通,这才发现原来真的不能执着于一部经,人的境界在提升,就如上台阶一样,需要一个认知过程。这样众生就容易放下情执心,不再抱有先入为主的老观念,解放思想,比较开明了。就像我们要过河,只能乘船,过了河,还要船吗?有的人就是不肯丢下船,扛着船继续行,以至于障碍了自己前行的进程。这时再看《华严经》,《圆觉经》那就比以前效果要好得多了,这才理解佛之前讲的那些经那些法门啊是针对当时自己的根机而讲,是应机施教。并不究竟。当时自己就那样的境界,不能接受更深的指导。圆教菩萨 → 到了法华涅盘时,佛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对弟子们说:【世尊法久后,要当说真实】,又讲【唯此一真实,余二则非真】(《请见法华经原文》):唯有这部经是真的,第二部就是假的。也就是认定这部《法华经》才是我佛所要讲的,前面那些经典是引导你们最终流入此《法华经》的,也就是说,《法华经》是前面藏教,通教,别教里任何一部经的接换经,这是方便说,究竟说为:《法华经》为十法界任何一个国土中佛讲的无量经中任何一部的最终接换经。此经破前的小乘因缘经及不了义大乘经。其实佛在成佛后当下就可以讲此《法华经》的,《法华经》即前面所提到的“一心三藏”法理。佛就为了开示众生一心三藏法理,但是当时没有正法氛围,讲了人家也不接受反而会破法毁谤。因而佛讲了这么多经往“次第一心三藏”上引导,因“次第一心三藏”就是为了最后讲清“一心三藏”的辅助跳板!所以,如果你没有学过三藏十二部经能接受这个《法华经》的话,那就不必先前的一大圈子的弯路,可以直取佛法精髓“一心三藏”,直取家园,回归如来藏妙真如性。其实佛在之前41年的传法中,无时不在讲《法华经》只不过那时是旁敲侧击,暗示着讲,给弟子们心里留下一个痕迹。到了法华涅盘时,佛才全面的讲,正式的讲,直接的讲,真话真说,指出弟子们必须受持此《法华经》这样我才与授记成佛,这时佛已不问根性,只讲唯一佛乘。。《法华经》全名称为《大乘妙法莲华经》,佛最后七年就为了讲这部《法华经》。《无量义经》为《法华经》打前阵,《涅盘经》为《法华经》收尾。《楞严经》原名《妙法莲华王》,与《法华经》是同一部经,《法华经》是总讲,正面直接讲,《楞严经》是细讲,是从正反两面讲,把《法华经》要讲的道理全面展开着讲。主经就是《法华经》《楞严经》两部大经。圆教佛法是从非空非有而入,遇有说空,遇空说有,非空非有当下即空即有。圆融圆满圆通十法界万法为当人当下一念当下随缘变现。此法不立修证,不立阶梯,无修无证,一步登天,印光祖师遗训说为:“法华奥典,妙冠群经,闻即往生,位齐等觉”!等觉菩萨就是像观音菩萨那样的大菩萨的果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