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执法流程
『壹』 土地执法人员有哪些权利和义务
目前土地监察兼具执法和监督性质,但行政执法权和行政监督权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权利,不能集中于同一主体,应将两者进行分离。土地监察权应逐步还原为单一的土地执法权,其改革方向为剥离土地监察权中的部分行政监督权,做到职权明确,并赋予其一定的强制执行权。本文从机构设置、职责和职权配置、土地执法权运行程序设计、土地执法权运行动力保障等方面对土地执法制度进行改革创新。
一、机构设置
现行的土地监察机构包括执法监察局(处、科)和执法监察队,执法监察局属于机关内设处室,执法监察队属于机关直属事业单位。改革后的机构只具备执法职权,机构名称可定为土地执法监察局(处、科),人事编制不变,可以考虑实行省、市、县三级国土资源执法垂直体制,建立违法信息共享机制。
二、职责和职权
1.职责:
与原先土地监察部门的职责相比,土地执法监察局(处、科)的职责中不包含对国家工作人员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督。具体如下:
(1)组织对执行和遵守国家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法律、法规情况进行检查;
(2)拟定土地执法和土地违法案件查处的规定;
(3)依法组织查处土地违法案件。
2.职权:
与原先土地监察部门的职责相比,土地执法监察局(处、科)的职权中不包含对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国家工作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给予行政处分的建议;但被赋予了一定的强制执行权,包括要求当事人配合调查的权力,强制没收、拆除违法构筑物、建筑物的权力。具体如下:
(1)监督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遵守、执行情况;
(2)受理对土地违法案件的检举、控告;
(3)调查处理土地违法案件,有权要求当事人配合调查;
(4)依法制止土地违法行为,可以强制没收、拆除违法构筑物、建筑物;
(5)对土地违法行为依法实施行政处罚。
(6)对涉嫌土地犯罪的案件,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三、土地执法权运行程序设计
(一)程序制度
在现代法治国家中,行政程序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每一种程序的作用是不同的、总结国内外行政程序制度,以下几类程序制度对督促自由裁量权的公正、合理行使有着重要作用。
1.信息公开制度。所谓信息公开制度,是指凡是涉及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的,只要是不属于法律法规规定应予保密的范围,都应一律向社会公开,依法允许公众查阅、复制。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在法律上对信息公开制度都作了相应的规定,如信息公开的范围、形式等。我国的法律法规尚无对信息公开作统一的、明确的、详细的规定。但有关法律已作了部分规定,如《行政处罚法》第4条规定,对违法行为给予行政处罚的规定,必须予以公布,未经公布的规定,不得作为行政处罚的依据。信息公开制度公开了行政主体据以作出行政决定的相关材料,使公众知晓哪些是行政主体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什么是自己能做的,什么是自己不能做的。从而有利于公众行使和实现自己的权利,有利于扼制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滥用和腐败的产生。目前,大部分地区的土地部门都实行了执法公示制度,将执法依据、程序、标准、时限等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2.中立制度。“任何人不得当自己的法官”,这是英美司法的古老信条,这也是英美普通法上最基本的程序规则。因此,当执法人员在实施行政处罚行使自由裁量权时,如执法人员与当事人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则不能参与该事项的处理。我国行政立法借鉴这一法例,将这一程序规则引入行政立法,并作为行政执法的原则。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36条规定,执法人员与当事人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中立制度的价值在于防止偏私,保障公正,既保障实体的结果公正,又保障程序的形式公正。
3.告知并说明理由制度。这是一项基本的行政程序制度,该制度要求当行政主体作出影响行政相对人权益的决定时,应当告知行政决定的内容,并说明其事实根据和法律依据。许多国家的行政程序法都规定了这项制度,如《葡萄牙行政程序法》第55条、124条,第3条,《行政程序法》第14条,荷兰的《基本行政法典》第31条等等。我国的《行政处罚法》也明确规定告知及说明理由制度,该法第31条及第39条规定,行政主体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告知相应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告知行政相对人依法享有的权利,并载明在行政处罚决定书中。该项制度可以尽可能地防止行政主体不当行政行为的发生。
4.听取意见制度。土地执法监察部门拟实施的行政处罚行为,如果涉及到某一行政相对人,必须事先征求意见。同样,土地部门在实施自由裁量行政行为时,应认真听取行政相对人的意见,并加以认真、充分地考虑。如果没有充分听取意见,而是随意裁量,且损害了行政相对人的利益,这是不公正的。为此,许多国家的行政法都规定了这一制度。如德国《行政程序法》第58条,日本《行政程序法》第13条等等。我国《行政处罚法》第32条规定,行政主体对行政相对人实施行政处罚时,相对人有权进行陈述和申辩,行政主体应认真听取,核实行政相对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论据,采纳成立的意见。行政主体不得因当事人申辩而加重处罚。此项制度的设定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行政错误的发生,保证土地执法监察部门在行使自由裁量的合理性。
5.职能分离制度。职能分离制度系调整行政主体内部的机构和人员之间的关系。该制度要求对行政主体内部的某些互相联系的职能加以分离,使之分别属于不同的机构及工作人员掌管和行使。我国《行政处罚法》规定了行政主体行使调查权能的工作人员与主持听证程序的工作人员相分离,实施处罚决定的行政主体与进行收缴罚款的机构相分离的制度,明确了行政处罚案件的调查人员不得主持听证会,作出罚款决定的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不得自行收缴罚款。建立职能分离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扼制腐败和预防权力滥用。
6.时效制度。该制度是指法律法规对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的时间限制。在行政效率几乎成为行政活动生命的当今社会中,各国在行政程序立法中都毫无例外地在行政程序各阶段规定了时效、时限的内容,明确了违反时效的法律后果,我国《行政处罚法》共64条,其中关于时效、时限的规定有7条。可见,时效制度在行政活动中的重要性。
除上述制度外,还应当设立督查督办制度、案件受理制度、案件审议、会审制度、案件评议制度、自由裁量权行使标准等,用以规范案件办理工作,制约自由裁量权的不当行使,维护程序的正确运行,这些制度都对土地部门执法监察自由裁量权的滥用起着不可忽视的控制或限制作用。行政程序是防止行政自由裁量权滥用的一个重要法律控制要素。我们必须重点建立以下两个科学的执法程序:土地违法案件查处程序和案件移送程序。
(二)土地违法案件查处程序
建立科学的执法程序是控制自由裁量权的滥用,促进土地执法权有效运行的保障,依照法定程序办事是依法行政的要求。在当前我国尚未制定统一的行政程序法的情况下,土地执法部门应当在《行政处罚法》的基本原则和框架体系下,结合土地执法监察工作实际和特点,通过建立和完善执法监察工作程序,以保障土地执法监察权的正确行使,防止自由裁量权的滥用。土地违法案件查处程序应当包括以下环节:
1.受理
根据群众举报、信访、新闻披露、上级交办督办、其他部门移送、土地管理人员巡查发现等进行案件分类,审查资料,决定是否受理。
2.立案
对于具有下列条件的进行立案处理:
有明确的行为人;有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事实;依照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应当追究法律责任的;属于本级管辖处理的。
立案程序:审查材料,是否符合立案条件;填写《土地违法案件立案呈批表》送主管领导审批立案;领导审批立案后,指定两名以上案件承办人员,并向土地违法当事人发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通知书》,要求有关当事人提供土地使用有关资料和证明材料,必要时,向有关当事人发出《责令停止土地违法行为通知书》,责令当事人立即停止土地违法行为,听候处理。
3.调查取证
对当事人和证人进行询问调查,制作调查笔录;查阅、复制与土地违法有关的文件、资料;现场勘测、拍照,制作《土地违法案件现场勘验笔录》;对需要相关部门协助配合的,致函有关单位协助调查。案件调查工作一般在立案后两个月内完成,调查终结后,案件承办人员应当起草《调查报告》,详细阐述土地违法事实及证据,适用的法律及理由,提出处理意见,经调查部门负责同志批准后呈报案件审理部门审理。
4.案件审理
案件审理工作应指定人员负责。审理人员经审理认为需要补充调查取证的,退回调查部门补充调查。认为调查部门认定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的,提交案件审议会集体讨论。
5.集体审议
土地管理部门应当成立由相关人员组成的案件审议小组,对调查部门提交的案件不定期进行审议讨论,决定案件的处理意见,案件审议应制作审议记录。重大、疑难案件还应提交局相关部门集体会审或由局长办公会讨论决定。
6.行政处罚告知
在作出行政处罚之前,向当事人发出《行政处罚告知书》,将拟作出处罚的事实、理由及法律依据告知当事人,并赋予当事人陈述、申辩的权利,重大行政处罚,还应当赋予当事人享有听证的权利。当事人提出陈述、申辩的,土地部门要认真研究,对合理意见应当采纳,当事人申请听证的,土地部门的法制机构应当组织听证。
7.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
行政处罚告知后,当事人在规定时间内不提出陈述、申辩意见、不申请听证,或提出的陈述、申辩意见,听证申请意见不能成立未被行政机关采纳的,维持原告知内容,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并依法送达给当事人。
8.执行
执行的方式有两种:督促违法行为人自觉履行;土地执法监察部门依法强制执行。
9.结案
填写《土地违法案件结案报告》,然后结案归档。重大案件需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和上级国土部门备案。
(三)案件移送程序
为了保证行政执法机关向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及时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线索。国务院发布的《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对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移送程序作了明确规定。该《规定》也是土地执法监察部门发现涉嫌犯罪案件向有关机关移送时应当遵循的规范。按照该《规定》,土地执法监察部门发现涉嫌犯罪案件向有关机关移送时,应当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1)保存所收集的与违法行为有关的证据程序。在执法检查过程中,发现涉罪的土地违法案件的犯罪线索,要认真梳理证据清单。
(2)组成专案人员负责案件移送工作程序。发现涉嫌犯罪案件,取得充分的证据后,土地执法监察部门要立即指定2名或者2名以上人员对案件专门负责承办,承办人员要认真核实违法事实及过程。提出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书面报告。报经本机关正职负责人或者主持工作的负责人审批。
(3)负责人审批程序。土地执法监察部门负责人要对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书面报告进行认真审核,并在收到报告之日起3日内作出批准移送或者不移送的决定。这里明确了土地执法监察部门负责人审批报告的时限。
(4)移送时限的规定。经土地执法监察部门负责人批准移送的,专案组要认真填写《土地执法监察部门移送处理书》将《土地执法监察部门移送处理书》和有关的材料在24小时内,移送同级检察机关或者公安机关。案件移送后,检察机关或者公安机关对于土地执法监察部门移送的犯罪案件线索,要填写《土地执法监察部门移送处理书回执》。检察机关或者公安机关决定立案的,土地执法监察部门要在3日内将涉案物品以及与案件有关的其他材料移交检察机关或者公安机关。
检察机关或者公安机关对土地监察部门移送的涉嫌犯罪案件,按规定应当在土地执法监察部门移送书的回执上签字。不属于本机关管理的,要在24小时内转送有管辖权的机关,并告知移送的土地执法监察部门。检察机关或者公安机关经审查,依法不予立案的,要说明理由,书面通知土地执法监察部门。
(5)移送复议程序。土地执法监察部门接到检察机关或者公安机关不予立案的通知书后,认为依法应当由检察机关或者公安机关决定立案的,要在自接到不予立案的通知书之日起3日内,提请作出不予立案的机关复议。移送公安机关不予立案的,还可以建议人民检察院依法进行立案监督。经土地执法监察部门负责人批准移送的,承办人员要认真填写《土地执法监察部门移送处理书》,并将《土地执法监察部门移送处理书》和有关的材料在24小时内,移送同级监察机关。案件移送后,监察机关对于土地执法监察部门移送的犯罪案件线索,要填写《土地执法监察部门移送处理书回执》。监察机关决定立案的,土地执法监察部门要在3日内将与案件有关的其他材料移交监察机关。
四、土地执法权运行动力保障
1、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素质
执法者的素质不高是执法监察工作理论探讨深度、力度不够的主要表现。要提高执法者素质就要通过一个比较完善的机制去进行培训、激励、制约和规范。一是建立严格的选拔制度和土地执法人员竞争上岗、优胜劣汰的机制,积极鼓励和引导一批年纪轻、素质强的同志充实到执法队伍中来。二是要建立健全培训机制,土地执法人员实施资格证和执法证管理,通过培训实行持证上岗,为依法行政奠定基础。三是实行廉政教育与学习相结合,切实增强土地执法人员的廉政自律意识,严格遵守党纪国法,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做到秉公执法、保持清正廉洁,一身正气,使人民群众能够支持土地执法检查部门的工作。
2、建立办案规范机制
查处案件在依法和严格按程序操作的前提下,开展比较规范的案件质量互查、互纠机制,通过案件互查互审工作,提高办案技能,使所办理的案件经得起法律和历史的考验,减少失误和诉讼。对案件的立案、调查、处罚的各个环节既要相互分离,又要相互制约,落实终身负责制,把案件办成铁案。开展办案质量评查和疑难案件分析研讨活动、组织对案件查处工作的检查,及时解决和纠正案件查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办案质量。
3、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
第一,内部考核机制。在国土资源系统内部推行执法目标管理责任制,建立以机构设置、队伍建设、巡查防范、案件查处、办案质量为主要内容的指标考核体系,年度考核,奖优罚劣,把执法的责任真正落实到各基层。第二,外部考核机制。引入执法人员考核公示制,每个违法案件都由指定的工作人员负责,并将处理结果定期向社会公布,接受舆论和公众监督,将社会群众意见作为考核执法人员的重要指标。这种科学系统的考核机制既能确保行政权的正确、有效和规范行使,又能增强执法者的工作动力。
4、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基本框架应当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公务员晋升制度;第二,表彰奖励制度;第三,建立医疗、养老保险金等物质保障制度;第四,人身权利保障制度。这种激励机制能够为土地执法权的运行提供持续动力。
5、做好对土地执法权的监督
一项权力的设置是否完善,还要看对其自身的监督机制是否健全,即权力的相互制约及社会监督问题。从长远来看,缺少监督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土地资源的保护不仅是政府的责任,更是广大公民的责任。因此,作为国家管理职权的土地行政执法权一方面要接受监察、审计等国家职能机构的监督,另一方面更要充分发挥社会媒体及群众等非政府组织(NGO,比如日本建立的绿色地球网络组织)的作用,确保土地执法权合法、有效的运行。
五、土地执法权与司法权的衔接
2001年7月9日国务院公布施行了《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结合上述《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于2002年1月发布了《人民检察院办理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2004年3月1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安部根据上述两个规定的精神,发布了《关于加强行政执法机关与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工作联系的意见》。以上三个文件表明各级各类国家机关已经对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相衔接的重要性有了充分的认识,标志着国家在全国范围内正式提出了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衔接机制的任务。但是这一衔接机制还不够完善,表现为,在土地监察部门与司法部门的工作中还存在信息沟通不畅、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较少、案件移送不及时、协作配合不规范、移送后最终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较少等问题,影响了对日益增多的破坏耕地等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和效果。为此应建立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相衔接机制。
机制的有效运转依靠行政机关与司法机关的相互配合,比如行政机关有可能不主动发现涉罪案件,或者发现了不移送;司法机关对于行政机关移送的涉罪案件不查处或者随意撤案。因此我们应该从两个主体角度来建立一个相互协调制约的机制。
第一,畅通信息传递制度。当有土地违法涉罪的案件发生时,土地执法监察机关就有法律上的义务向检察机关或公安机关移送,而检察机关或公安机关在对案件作出追诉决定时并没有义务将案件的处理情况反馈给土地执法监察机关,只是当案件不构成犯罪而仅需要给予行政处罚时检察机关或公安机关才有义务将案件送还土地执法监察机关。这是一个单向的信息传递过程,而不存在什么信息共享的问题。当然,检察机关或公安机关可以向土地执法监察机关及时传递有关刑法规定及司法解释的信息,而这种信息传递已超出衔接机制所要求的信息传递的范畴。在这里,问题的关键在于:怎样才能发现涉罪案件?土地执法监察机关没有发现(包括真的没有发现和假的没有发现)怎么办?发现了不移送又怎么办?我们认为,可以建立这样几项规则:(1)规定立法机关必须及时将刑法立法的最新内容根据职能划分抄送相关行政机关,土地执法监察机关必须及时在本系统内组织对这些立法信息的学习,并将公务员对这些立法信息的掌握程度纳入本系统的奖罚制度中。(2)在上述规则的前提下,应建立不移送刑事案件的责任追究规则。(3)推进行政公开制度,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土地执法监察机关与公安机关、检察院之间信息网络的一体化,保证执法信息传递的便捷、规范、透明、高效。
第二,完善立案监督制度。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衔接是一种实质上的衔接,衔接的标志是案件的相关信息由行政机关向检察机关的流动。实践中,由于我国大多数案件的侦查终结权完全控制在公安机关手中,加之对其立案之前受案和初查活动监督的缺失,致使公安机关立案与撤案行为随意,一部分行政机关移送的案件无法真正进入公诉轨道,实质衔接异化为形式衔接。在土地违法涉罪案件的受理过程中也会出现这种情况。为此,应从以下几方面完善现有的立案监督制度:(1)确立案件并行移送规定。土地执法监察机关向公安机关移送涉罪案件时,统一制作一式三份的移送书,第一联存档,第二联交付公安机关,第三联送达检察院立案监督部门备案,使检察院有针对性地开展立案监督工作。(2)扩大立案监督的范围。立案监督不仅限于公安机关立案之后的行为,还包括立案之前的受案与初查行为,增强检察立案监督的主动性与有效性。(3)取消公安机关撤销案件的处分权。赋予公安机关案件撤销权等于分割了检察院的公诉权,故规定检察机关拥有案件撤销的最终决定权,防止行政程序随意取代刑事程序,督促公安机关慎重立案,防止任意立案、随意立案。(4)规范案件退回的处理程序。国务院《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第9条明确规定:行政执法机关接到公安机关不予立案的通知书后,认为依法应当由公安机关决定立案的,可以提请作出不予立案决定的公安机关复议,也可以建议人民检察院依法进行立案监督。行政执法机关对公安机关的复议决定仍有异议的,应当建议人民检察院依法进行立案监督。但在实际工作中,无论以何种形式退回的案件,很少有案件立案,行政机关提出过异议,而是转回本机关依照行政管理法规进行处理。这其中自然有不构成犯罪,未达到移送标准的案件,但还有一部分是由于公安机关不规范的处理而退回的案件。我们认为:上述第9条规定不仅是土地执法监察机关的一项权利,也是其一项职责。职责的规范实施前提在于职责内容和相应法律后果规定的明确化,所以在进一步细化案件退回处理程序的同时,要确立相应的责任追究机制,尤其是对那些公安机关明显处理不规范和重大、疑难、复杂的案件,规定土地执法监察机关必须启动相关救济程序,并将对于这一规定的执行情况作为土地执法检查机关年终考核的重要指标,以此构筑立案监督的外在制约屏障。
『贰』 土地违法案件行政处罚告知书制作程序是怎样的
告知书是在对土地违法案件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将单位或个人违法的事实,以及根据土版地管权理法律、法规的规定应作的处罚告诉违法的当事人,并告诉当事人有进行陈述和申辩的权利(包括听证权利)的文书。其主要内容和制作程序是:
(1)标题(×××行政处罚告知书)。
(2)编号。
(3)单位或个人名称。
(4)当事人主要违法事实,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条款及依据法律法规条款拟作出的处罚事项。
(5)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31条、第42条规定,当事人享有的权利(陈述、申辩、听证)。如要求听证,应在接到本通知后3日内提出,否则视为放弃听证权利。
(6)制发单位印章、日期。
最后注明本告知书一式的份数。
『叁』 县国土执法监督大队的管理岗位的工作内容是什么啊流程是怎样的急需,谢谢!
工作内容有六项:一、宣传贯彻国家和省、市、有关土地、矿产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监督检查执行情况。二、受委托权限对土地、矿产资源规划、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整理和权属变更进行监督。三、对辖区国土资源进行全面巡查,对基层国土资源的巡查情况和效果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制止国土资源违法行为。四、依法查处我县土地、矿产资源的违法行为。五、协助调查处理土地、矿产资源纠纷;依法对土地、矿产资源市场实施监督和检查。六、完成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赋予的其他职能及领导交办的其他各项工作。
工作流程如下:
(一)巡查准备。巡查人员应当准备巡查工作所需相关图件及装备,装备包括车辆、通讯工具、照明工具、防身器械、GPS、摄像机或照相机、计算机、电池等巡查工作的必备器材;
(二)实地巡查。巡查人员按照巡查工作计划,对巡查责任区域内的拟建、在建、新建成项目和矿产资源开发活动进行检查;
(三)发现违法。巡查人员检查发现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的行为时,应当对涉嫌违法主体、项目名称、用地位置、面积、用途、审批和施工进展情况、无证勘查或者开采矿产资源等情况进行初步核查,依法取证及收集相关材料。对发现和核查的违法行为,巡查人员要积极向当事人宣传国土资源管理法律法规,说明其行为将产生的严重后果,促使当事人自觉终止、纠正其违法行为,或责令当事人停止违法行为,限期自行改正。
(四)现场处置。对确认的国土资源违法行为,巡查人员应当按照本办法第四章的规定,及时予以制止,填写违法行为报告单,同时向上级报告。对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经巡查第一责任人审查后,可不予行政处罚。纠正情况应如实记录在动态巡查台帐中。对拒不纠正的,按本条第二款处理。
违法行为依法应当追究法律责任的,巡查人员应责令当事人停止违法行为,向当事人、相关单位和知情人员询问有关情况,对违法现场进行初步勘测,将相关情况记录在动态巡查台帐中。并在发现或初步核实后的2个工作日内,填报《动态巡查违法行为报告表》,经巡查第一责任人审核和巡查实施主体负责人签署意见后,报国土资源监察大队立案查处。
受案部门应依法及时审查。对符合立案标准的,应及时予以立案查处。对不符合立案标准的,应及时告知上报单位。
(五)巡查信息记录。巡查任务结束后,巡查人员应当及时填写巡查台帐,将巡查台帐内容录入巡查信息系统,及时跟踪后续情况,更新有关信息。
『肆』 土地管理所执法时候,一个人可以去执法吗
土地管理所执法时候,一个也可以执法。土地管理所是代表政府管理土地,他的执法是执法行为,是对所管理的土地负责,只要有违法行为,都可以执法。
『伍』 土地征地流程有哪些
1、拟订征用土地方案:由拟征用土地所在地市、县人民政府或其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拟订。
2、审查报批:报有批准权限的上级政府批准。
3、方案公告:由市、县人民政府对经批准的征地方案在被征用土地所在地的乡(镇)、村予以公告。
4、征地补偿登记
被征用土地的所有权人和使用权人应当在公告规定的期限内,持土地权属证书到当地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征地 补偿登记。
5、制定征地补偿、安置方案
由市、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批准的征用土地的方案及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登记情况(经核实)制定,即把征地方案中确定的各种补偿的总费用分配到各所有者和使用者,以及具体落实人员的安置方案。
6、公告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并组织实施
征地补偿费用应当自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批准之日起3个月内全部支付。
7、清理土地
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实施后,由市、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有关单位对被征用的土地进行清理。
(5)土地执法流程扩展阅读
集体土地使用权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以及符合法律规定的其他组织和个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对集体所有的土地享有的用益物权。
集体土地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但是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依法取得建设用地的企业因破产、兼并等情形致使土地使用权依法发生转移的除外。
集体土地使用权的主体为特殊民事主体,主要为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集体经济组织设立的企业和公益性组织,只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允许的个别情况下,才可包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和个人。
『陆』 县级国土资源行政执法包括哪些内容
第一条 为规范国土资源行政处罚的实施,保障和监督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依法履行职责,保护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等国土资源管理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对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违反国土资源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实施行政处罚,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实施行政处罚,遵循公正、公开的原则,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依据正确,程序合法,处罚适当。
第四条 国土资源行政处罚包括:
(一)警告;
(二)罚款;
(三)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
(四)限期拆除;
(五)吊销勘查许可证和采矿许可证;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
第二章 管 辖
第五条 国土资源违法案件由土地、矿产资源所在地的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管辖,但法律法规以及本办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六条 省级、市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管辖本行政区域内重大、复杂和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由其管辖的国土资源违法案件。
第七条 国土资源部管辖全国范围内重大、复杂和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由其管辖的国土资源违法案件。
第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上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有权管辖下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管辖的案件:
(一)下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立案调查而不予立案调查的;
(二)案情复杂,情节恶劣,有重大影响的。
上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可以将本级管辖的案件交由下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管辖,但是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由其管辖的除外。
第九条 有管辖权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由于特殊原因不能行使管辖权的,可以报请上一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指定管辖。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之间因管辖权发生争议的,报请共同的上一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指定管辖。
上一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在接到指定管辖申请之日起七个工作日内,作出管辖决定。
第十条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发现违法案件不属于本部门管辖的,应当移送有管辖权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或者其他部门。受移送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对管辖权有异议的,应当报请上一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指定管辖,不得再自行移送。
第三章 立案、调查和审理
第十一条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发现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行为涉嫌违法的,应当及时核查。对正在实施的违法行为,应当依法及时下达《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予以制止。
《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应当记载下列内容:
(一)违法行为人的姓名或者名称;
(二)违法事实和依据;
(三)其他应当记载的事项。
第十二条 符合下列条件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在十个工作日内予以立案:
(一)有明确的行为人;
(二)有违反国土资源管理法律法规的事实;
(三)依照国土资源管理法律法规应当追究法律责任;
(四)属于本部门管辖;
(五)违法行为没有超过追诉时效。
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可以不予立案。
第十三条 立案后,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指定案件承办人员,及时组织调查取证。调查取证时,案件调查人员应当不少于二人,并应当向被调查人出示执法证件。
第十四条 调查人员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第十五条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进行调查取证,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要求被调查的单位或者个人提供有关文件和资料,并就与案件有关的问题作出说明;
(二)询问当事人以及相关人员,进入违法现场进行检查、勘测、拍照、录音、摄像,查阅和复印相关材料;
(三)依法可以采取的其他措施。
第十六条 当事人拒绝调查取证或者采取暴力、威胁的方式阻碍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调查取证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可以提请公安机关、检察机关、监察机关或者相关部门协助,并向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告。
第十七条 依法取得并能够证明案件事实情况的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计算机数据、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询问笔录、现场勘测笔录、鉴定结论、认定结论等,作为国土资源行政处罚的证据。
第十八条 调查人员应当收集、调取与案件有关的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计算机数据的原件、原物、原始载体;收集、调取原件、原物、原始载体确有困难的,可以收集、调取复印件、复制件、节录本、照片、录像等。声音资料应当附有该声音内容的文字记录。
第十九条 证人证言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注明证人的姓名、年龄、性别、职业、住址、联系方式等基本情况;
(二)有证人的签名,不能签名的,应当按手印或者盖章;
(三)注明出具日期;
(四)附有居民身份证复印件等证明证人身份的文件。
第二十条 当事人请求自行提供陈述材料的,应当准许。必要时,调查人员也可以要求当事人自行书写。当事人应当在其提供的陈述材料上签名、按手印或者盖章。
第二十一条 询问应当个别进行,并制作询问笔录。询问笔录应当记载询问的时间、地点和询问情况等。
第二十二条 现场勘测一般由案件调查人实施,也可以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实施。现场勘测应当制作现场勘测笔录。
第二十三条 为查明事实,需要对案件中的有关问题进行检验鉴定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可以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机构进行。
第二十四条 案件调查终结,案件承办人员应当提交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应当包括当事人的基本情况、违法事实以及法律依据、相关证据、违法性质、违法情节、违法后果,并提出依法应当不予行政处罚或者给予行政处罚以及给予何种行政处罚的处理意见。
涉及需要追究党纪、政纪或者刑事责任的,应当提出移送有权机关的建议。
第二十五条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审理案件调查报告时,应当就下列事项进行审理:
(一)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凿;
(二)定性是否准确;
(三)适用法律是否正确;
(四)程序是否合法;
(五)拟定的处理意见是否适当。
经审理发现调查报告存在问题的,可以要求调查人员重新调查或者补充调查。
『柒』 土地纠纷综合执法移交法院的程序
土地管理部门对受理的土地权属争议案件,调解是必要程序,其应当在查清事实、分清责任的基础上先行调解,依行政权力化解此类纠纷;行政调解也是行政机关处理土地权属争议的必经程序,否则即属程序违法,对于行政调解或裁定不服的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土地争议处理暂行办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土地管理部门对受理的土地权属争议案件,应当在查清事实、分清责任的基础上先行调解”
『捌』 土地执法监察公文《送达回证》制作程序是怎样的
送达是依一定方式和手续将特定文件送交收件人的一项活动。在行政管理中,国土资源管理公文的送达对于保证行政管理的顺利进行,保护行政管理相对人的权利如申请复议权、起诉权等具有重要意义。送达回证对于日期的计算,行政管理相对人权利的行使具有凭证的作用,它是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送达非诉讼法律文书的凭证。
国土资源管理公文送达回证是一种填写式文书。其内容和制作程序是:
(1)受送达人。
(2)送达地点。
(3)送达文件名称。
(4)签发人。
(5)收件人签章,注明年、月、日。
(6)受送达人拒收事由,注明年、月、日。这一栏内容由送达人填写。
(7)受送达人拒收时见证人签章,注明年、月、日。
(8)不能送达理由,注明年、月、日。
(9)备注。注明其他事项。
收件人既可以是国土资源管理公文收件人本人,也可以是其成年家属或者所在单位的负责人。而对于后者,只有收件人本人不在时方可代替收件本人成为收件人。至于受送达人,则只能是收件人本人。
收件人或者代收人拒绝接收或者拒绝签章时,送达人可以邀请他的邻居或者其他见证人到场,说明情况,把文件留在他的住处,在送达回证上说明拒收事由,送达日期,送达人签名,即认为已经送达。同时,见证人亦应签名盖章,注明日期。这种送达,即为留置送达,与收件人本人或代收人接收文件产生同样的法律后果。
如果由于特殊情况或者其他原因,如自然灾害,意外事件,不可抗力等致使文件不能送达的,应注明不能送达的理由及日期。
此外,为了使收件人了解国土资源管理公文的内容及送达后的法律后果,送达人如有可能,还可以向他们作适当的解释。
『玖』 土地行政执法的手段有哪些
土地管理行政处罚的种类主要有:
(
1
)没收违法所得;
(
2
)限期拆除新建的建筑物和其它设施;
(
3
)没收新建的建筑物和其它设施;
(
4
)罚款;
(
5
)资令限期改正或者治理;
(
6
)责令退还土地
『拾』 国土执法四制具体内容是哪些
大兴安岭地区国土资源执法大清查工作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执行国土资源管理法律、法规、政策和制度,规范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秩序,进一步落实省厅“双保行动”工作及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清查工作会议精神。行署局党组决定,结合我区实际,全面开展全区国土资源执法大清查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推进依法行政,保护资源,保障发展,强化监管。通过开展国土资源执法大清查,全面了解掌握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的基本情况,及时主动整改存在的问题,遏制违法案件上升趋势,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规范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秩序,推进“双保行动”深入开展,切实提高国土资源工作水平。
二、清查范围、重点及责任分工
(一)全面清查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情况
1、清查执法监察工作目标落实情况:(1)各县区落实执法监察动态巡查机制是否到位?具体动态巡查次数、巡查范围及发现的主要问题;(2)动态巡查机制落实还存在哪些问题?原因何在?(3)“三个体系”建设、标准化建设、联动机制建设还存在何种问题?(4)执法监管长效机制建立和落实的具体情况,存在何种问题?落实监管有力符合本地实际的长效机制,取得的主要经验是什么?(5)行政执法责任制落实情况如何?
2、清查对国土资源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情况:(1)已经发现但尚未依法查处的国土资源违法违规积案有多少件?未依法查处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本年度发现的国土资源违法违规案件有多少件?查处件数、查处率、结案件数、结案率各是多少? (3)通过本次执法大清查新发现的违法违规案件有多少件?主要问题是什么?
审查方式及要求:要对违法违规行为(违法批地、违法用地、低价出让土地、随意减免地价、欠交土地出让金、违法采矿、探矿、违法转让矿业权等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违法违规案件)逐类、逐件进行调查、登记。
要查清违法责任人、违法事实。(1)对土地违法案件的调查登记,要逐件、逐项如实填报违法单位或个人名称、违法时间、具体位置、违法占地、用地面积(㎡)、地类、用途、建设现状;(2)对违法采矿(含超采、超层越界开采)、违法探矿、违法转让矿业权的调查登记,要逐件、逐项如实填报违法单位或个人名称、违法时间、具体位置、违法采矿矿种、采矿量,违法探矿矿种、工作量,违法转让矿业权矿种、交易金额。(3)已经依法查处的违法违规案件,同时要逐件填报处罚决定内容和处罚执行到位情况。
本次清查工作,要在依法依规查清违法事实的基础上,及时、严肃进行整改,结合贯彻“15号令” 依法严肃处理违法违规案件。 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坚决杜绝漏案不查、有案不办、瞒案不报等渎职行为的发生。
责任单位:各县区国土资源局
督办领导:薄其诚
督导责任单位:地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局
(二)全面清查建设用地情况
对国发[2006]31号文下发以后发生的各类各项建设用地进行审查、清理。要对具体建设项目用地重点审查以下两方面的情况:
1、各类各项建设用地(含矿山企业用地)是否依法依规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否办理用地预审、农用地转用、补充耕地等相关手续,以何种方式供地);
2、是否存在越权批地、少批多占、违法占地等问题。
审查方式及要求:各县区国土资源局要结合落实“双保行动”督察阶段的工作,对2006年1月1日以来的各项建设用地的用地单位、用地时间、位置、面积、地类、用途、批准用地机关、批准文号等逐一进行审查、登记。加区局要同时结合正在开展的卫片执法检查,搞好清查。各地要按建设用地项目逐件审查,逐项登记并进行汇总。
责任单位:各县区国土资源局
督办领导:薄其诚(督办违法违规用地清查)
仲伯坚(督办新增建设用地清查)
蔡铁生(督办存量建设用地清查)
督导及责任科室、单位: 执法监察局(督导违法违规用地清查)
耕保科(督导新增建设用地清查)
土地利用管理科(督导存量建设用地清查)
(三)全面清查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情况
1、各县区国土资源局要对本辖区内的探矿权、采矿权逐项进行审查、清理,并对矿业权单位和个人进行调查摸底,登记造册。
2、要对本行政辖区内禁采砂金工作情况进行全面清理。国土资源部门的职责是否明晰?是否开展检查清理工作?具体工作情况如何?是否存在开采砂金的问题?
审查方式及要求:矿业权清查工作,要区分采矿权和探矿权逐一对矿业权人(单位或个人),矿业权范围,批准生产规模、设计年生产量、实际年生产量,开采、勘探矿种,矿业权批准机关、文件、文号,批准的采矿、探矿详实范围(面积、坐标)及方式,批准的勘探投资金额,实际勘探资金投入,勘探工作程度等进行审查,按矿业权逐件登记。禁采砂金工作情况要形成专题报告。
责任单位:各县区国土资源局。
督办领导:王炳金
督导及责任科室:矿产开发科 、地质勘查储量科
(四)全面清查常规性土地利用、耕地保护、土地整理复垦、规划管理、地籍管理等专项工作情况
1、土地利用管理工作专项清查重点
对俄经济贸易合作园区入园项目用地情况:(1)对入园项目是否依法依规供地,用地单位是否依法依规用地?(2)入园项目用地是否欠交土地出让金?是否供而未用闲置土地?
供地方式及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和招拍挂执行情况:(1)划拨用地、协议出让土地是否符合国家和省规定的划拨用地、协议出让土地范围和规范程序;(2)经营性用地供应是否存在规避招拍挂、虚假招拍挂及欠交出让金问题;(3)是否存在低价出让土地、随意减免土地出让金和欠交土地出让金的问题;(4)划拨供地或协议出让土地是否执行集体会审制度,动态监测制度落实情况如何。
审查方式及要求:对具体建设项目用地供地方式、出让金缴纳情况进行重点审查。逐项审查批件、出让方案、出让合同、交款票据等资料,将用地单位、位置、面积、地类、用途、批准用地机关、批准文号(或合同编号)应交土地出让金、实际缴纳土地出让金等逐一进行审查、登记,并进行汇总。
责任单位:各县区国土局
督办领导:蔡铁生
督导及责任科室: 土地利用管理科
2、耕地保护、土地整理复垦工作专项清查重点
耕地及基本农田保护情况:(1)各县区基本农田划定情况、指标分解情况、修编或补划情况,具体落实在哪里?图表册是否及时变更、保护牌和界桩是否更改到位?保护标志是否设立?(2)耕地保护责任制是否层层建立?是否落实到户和具体地块?(3)建设项目占用耕地是否严格执行占补平衡制度?是否按要求补划基本农田?具体建设项目占用耕地的以何种方式补充耕地?
农用地转用及土地征用工作情况:(1)建设用地涉及农用地转用、土地征用的,是否执行集体会审制度?是否依法依规报批? (2)征地工作中是否按制度及规定程序进行听证、公示?(3)对被征地单位是否依法依规进行补偿?补偿是否及时足额到位?有无强行动工占地现象?。
土地整理复垦工作情况:(1)是否存在虚报项目、挪用项目资金问题?(2)是否按“四制”要求组织施工?(3)是否按设计要求及进度进行施工?是否存在未经批准擅自变更设计施工问题?(4)增加的耕地数量和质量是否符合要求,后期管理是否到位?
审查方式及要求:各县区局要对基本农田保护制度落实情况进行逐项审查,涉及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用的,按批次或按具体建设用地项目逐批次逐件审查用地单位、用地面积(批次转用征用面积)、报批时间、批准机关及批准文号、补充耕地方式、面积,对被占耕地单位应补偿和实际补偿到位情况,并进行登记造册。 对土地整理复垦项目的项目实施单位、项目规模、投资额度、增加耕地面积、到位资金、拨付资金及工程进度逐项进行登记汇总。
责任单位:各县区国土资源局
督办领导:仲伯坚
督导及责任科室:耕地保护地质环境科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执行情况专项清查重点
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情况:(1)是否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否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制度?(2)需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建设项目用地是否及时依法依规报批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否存在擅自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问题?
土地利用计划执行情况:(1)是否严格编报并落实土地利用年度计划?(2)具体建设项目用地是否纳入用地计划指标管理?(3)存量建设用地是否纳入用地计划管理?重点建设项目用地是否已落实并保障用地计划指标?
用地预审工作情况:(1)单独选址项目是否依法依规进行用地预审?是否执行用地预审会审制度?(2)存量建设用地是否执行用地预审制度?
审查方式及要求:对具体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情况逐件逐项按用地单位、面积、地类、用途、预审机关、批复文件及文号进行登记。
责任单位:各县区国土资源局
督办领导:薄其诚
督导及责任科室:规划科
4、地籍管理工作专项清查重点
(1)第二次土地调查内、外业工作实际进度,县区政府计划投入工作经费,实际拨付到位经费;(2)土地证书发放工作:实际发证数、发证率,是否存在已申请并符合规定登记发证条件而无正当理由不予受理登记发证或者超过规定期限未予登记发证的问题?(3)是否存在违反法定条件进行土地登记、颁发或者更换土地证书的问题?(4)是否存在对未经依法处理的违法用地颁发土地证书的问题?(4)是否存在支持违规利用土地进行抵押登记套取银行贷款的问题?
清查方式及要求:梳理问题,专项总结,推进二调工作,优化办证程序,提高办证效率和发证率。
责任单位:各县区国土局
督办领导:蔡铁生
督导及责任科室:地籍科
三、清查步骤
本次清查分动员准备、审核核查、整理分析、整改总结、检查验收五个步骤进行
动员及准备(8月28日—8月30日)
各县区国土资源局要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成立领导机构,进行统一部署,并认真组织学习、宣传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和制度,做好动员工作。要制定可行操作性强的工作计划,确定工作人员,明确责任分工。同时要收集相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年度计划资料及文件,地籍管理、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预审、审批、土地出让、划拨供地审批卷宗;动态巡查记录、台帐,土地违法案件查处案卷;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审批及企业情况相关文件、图件、违法违规案件等资料,切实做好执法大清查准备工作。
(二)审核核查(9月1日—9月25日)
各县区国土资源局自9月1日起,要认真组织,严格按本方案开展清查工作。清查中要坚持内业审核与外业核查相结合,将相关国土资源管理、审批、查处等档案和卷宗,按业务种类逐件、逐项进行审核登记,并依法依规对被检查单位开发利用土地、矿产资源的行为进行审查,对存在的问题逐项进行登记,并注明法律、政策依据。
在搞好内业审核的同时,实地进行外业核查,重点核查用地单位实际用地与批准用地面积是否相符,是否存在少批多占、违法占地、擅自改变用途、闲置土地等问题;矿山企业是否存在一证多井、超层越界开采、乱采滥挖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违法违规行为;探矿权单位是否按批准设计、进度和要求进行探矿,矿业权单位是否存在破坏土地、破坏地质环境的违法违规行为。
(三)整理分析(9月26日—9月30日)
对审核核查的结果及有关情况进行整理,并根据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认定是否违法违规,要做到条理清楚,登记全面准确,统计、汇总无遗漏,要实事求是进行科学比较分析,理清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工作各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和产生原因,有针对性的拟定推进工作、解决问题的措施及办法。
(四)整改总结(10月 1日—10月20日)
针对执法大清查中发现的问题,依法依规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确定整改措施,采取边清查边整改与集中整改相结合的方式,对涉地涉矿的国土资源开发(含勘探)、利用违法违规问题,要积极主动依法依规进行查处整改;对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结合实际,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落实相关制度,及时纠正问题,规范办事程序,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切实优化服务,保障发展,强化监管。
全面总结国土资源执法大清查工作,梳理、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总结好经验、好做法。总结工作要分专项总结和全面总结两种方式,要形成正式完整的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情况大清查工作报告并上报行署局。
(五)检查验收(10月20日—10 月30 )
全区国土资源执法大清查工作启动后,行署局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力量对各县区国土局开展国土资源执法大清查工作进行督导和不定期抽查。
各县区局要分阶段向地区执法大清查办公室和督导责任科室报告本地清查情况。各地完成国土资源执法大清查工作后,要及时提出检查验收申请,由省地联合组织力量进行验收,通过检查验收的单位结束清查工作,未通过检查验收的单位需按要求进行整改,直至达到省厅、行署局要求后方可结束清查工作。
四、 组织领导
为了组织开展好此次国土资源执法大清查工作,按照统一部署、明确分工、具体负责、协调行动的原则,行署国土局成立国土资源执法大清查领导小组,负责部署、组织清查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协调、督导清查工作的开展。
组 长:姜明辉
负责组织领导国土资源执法大清查工作的开展。
副组长:王炳金、薄其诚、仲伯坚、蔡铁生
按职责分工,负责督办、协调相关清查工作的开展,对相关专项清查工作质量负责。
领导小组办公室:
主任:薄其诚
按领导小组组长要求,组织协调开展执法大清查工作。
成员:刘道勤、顾洪岚、杨晓琦、蔡新伟、盛立新、邹永东、马春红
按职责分工,监督指导县区国土资源局开展相关专项清查工作,对清查工作质量具体负责。
五、具体要求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本次清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是涉及国土资源工作业务面、业务量和检查对象最多、最广的一次全面清理审查,各县区国土局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明确分工、精心组织、密切配合,周密安排部署开展好清查工作。要真正做到:认识明确清醒、清查深入细致、分析深刻透彻、整改严肃到位、总结及时全面。要通过全面、深入开展执法大清查工作,详细了解和掌握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的全面情况,发现并解决国土资源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监管不到位的问题,要针对存在的问题,分析研究其特点、规律和产生的原因,提出符合实际、解决问题、推进工作的对策和建议,切实提高水平,增强能力,提升形象。
(二)依法处理、严格整改
各县区国土资源局要对国土资源开发、利用违法违规行为,及时主动依法依规进行查处,对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严格进行纠错整改。查处违法违规行为要做到:该拆除的拆除,该没收的没收,该吊销矿业权许可证件的要及时吊销许可证,该处罚的处罚,该处理人的处理人。要加强与纪检监察、司法机关的联系,该移送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处理的要及时移送相关部门处理。地、县国土资源纪检监察机构也要加强内部监管,应依规、依纪追究相关责任的,必须追究责任。
(三)严谨作风、严肃纪律。这次清查工作既是业务工作的全面清查,也是对各县区国土局领导班子及领导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的一次考核和检验。清查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严,各局领导班子要切实把思想统一到执法大清查的要求上来,统一到省厅和行署局保护资源、保障发展、加强监管的要求上来,集中精力,以端正的态度,严谨的作风,扎扎实实搞清查,认认真真搞整改,要切忌走过场、玩游戏、做表面文章。查处违法违规案件必须坚持依法依规处理和集体决策的原则,决不能擅立标准、擅改程序、擅作处理。凡有案不查、压案不办、瞒案不报的,一经发现行署局将依法依规追究相关责任。重大案件县区国土资源局确实处理不了的,要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以书面报告的形式报行署局,行署局将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独立办案、联合办案、异地办案等方式进行查处。
(四)各负其责,总结上报。本次国土资源执法大清查,涉及国土资源管理多项业务,是对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的综合性清查,行署局各督办领导及督导责任科室、单位要按各自分工主动做好督办、督导工作,要服务大局,密切协作,各负其责。
各县区国土资源局要于10月22日前分别将相关清查情况及分类登记汇总材料、专项总结和全面总结材料以书面和电子文档形式,报行署局执法大清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时抄报行署局相关督导及责任科室、单位(全面总结材料只报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报登记、汇总材料必须由填报人签名、单位主要负责人审核签字、加盖单位公章;各督导及责任科室、单位,要按职责分工对各县区专项清查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于10月25日前经主管领导签字后,报执法大清查领导小组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