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行政公署
㈠ 民国时期江苏省镇江县政府的地址在哪里
概 述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皇朝的封建统治,镇江地方政府的名称由清末的县署先后改为民政署、知事公署、县政府,主持县政的官员由清末的知县先后改为民政长、县知事、县长,但县政的实质未变,仍维护封建剥削制度和帝国主义的在华特权。由于军阀混战,政局动荡,自民国元年至民国16年(1912-1927年)间,主持县政的官员更迭达13人之多。
民国16年3月,北伐军占领镇江,群众对政府当局曾寄予很大的希望。同年4月,蒋介石集团发动反革命政变,县政府也执行国民党反共反人民的反动政策,参与杀害大批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多次镇压工人罢工和农民反抗丈量土地的斗争。民国18年江苏省政府迁镇后,对省会建设有所兴举,同时加强了党、政、军、宪、特的反动统治。
民国26年12月,镇江沦陷,日伪在城区建立伪政权,经常“清乡”掠夺,屠杀人民群众。国民政府任命的镇江县县长,无工作机构,无固定治所,流动于镇江南乡及苏皖边境,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多次与新四军摩擦。民国28年11月,国民政府镇江县县长庄梅芳在镇江南乡西麓一带,利用地方势力,残杀了新四军特务营营长马峰。活跃于茅山地区的新四军,自民国29年起,先后在镇江及其毗邻地区建立6个县级抗日民主政府,带领人民群众进行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镇江县政府接收了日伪财产,但以反共为要务,对经济建设无所建树。
1949年4月镇江解放,建立市人民政府,人民当家做主,政权性质起了根本的变化。市人民政府遵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按照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和各个时期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带领全市人民,经过30多年的努力,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市政府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纠正失误,加强自身建设,完善决策程序,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作风。由党政不分逐步做到党政分工;由政企不分逐步实行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由一般行政布置逐步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每年为市民多办实事。
1983年3月实行市管县体制后,镇江市为省辖市,下辖丹阳、丹徒、句容、扬中四县和城(京口)、郊(润州)两区。市政府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注意发挥城市的中心作用,加强所属县、区政府的领导,统一协调县、区政府工作,组织支援茅山老区,促进城乡两个文明建设同步、协调发展。
第一章 民国时期镇江地方政府
清末,镇江府辖丹徒、丹阳、金坛、溧阳4县和太平厅(今扬中县),丹徒县为镇江府首邑。民国成立后,地方政府称丹徒县民政署,翌年改称知事公署,先后由民政长、县知事主持县政。民国16年(1927年)改称丹徒县政府,由县长执掌。民国17年改名镇江县政府。民国26年镇江沦陷后,建立日伪政权;四乡先后成立抗日民主政府。民国34年日本投降后,镇江县政府还治,直至镇江解放。
第一节 丹徒县民政署、知事公署
宣统三年(1911年)10月,在武昌起义影响下,镇江革命党人林述庆、李竞成等组织新军起义,11月8日(农历九月十八)镇江光复,成立镇江军政府,公举林述庆为都督;内设军政部、民政部等部门。不久,江苏都督府成立于南京,镇江军政府改称镇江军政分府。
民国元年(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江苏省临时议会议决,撤府存县。同年2月,镇江军政分府撤销,建立丹徒县民政署,由民政长主持,设总务、警务、学务、实业、主计、典狱6课。同年,民国政府发布县知事公署组织法,划一地方官吏名称,县民政长改称县知事。民国2年1月,丹徒县民政署改称县知事公署,设第一、二、三、四4科。民国5年起,县先后设警察、教育、实业等局。
县民政署、县知事公署均设在清代县衙门内(现中山东路三五九医院西部,日军侵占镇江时毁于战火)。
1912-1927年丹徒县民政长、知事名单
机构 姓 名 籍 贯 职 务 任 期
丹徒县
民政署 杨邦彦(震声) 江苏丹徒 民政长 1912.2-1912.4
张 鹏(翼云) 江苏丹徒 民政长 1912.4-1912.12
丹徒县
知 事
公 署 于定一(怀瑾) 江苏武进 知 事 1913.1-1913.7
杨邦彦(震声) 江苏丹徒 知 事 1913.7-1913.12
刘鸣复(梅舫) 江西南城 知 事 1913.12-1914.11
张凤瑞 知 事 1914.11-1915.3
章 同(觐瀛) 知 事 1915.3-1917.4
倪曾蓥(和甫) 浙江平湖 知 事 1917.4-1919.8
张玉藻(子青) 天 津 知 事 1919.9-1923.5
翁有成(志吾) 浙江杭州 知 事 1923.6-1925.1
赵 鳌(永和) 知 事 1925.2-1925.4
傅文通(达泉) 知 事 1925.4-1926.9
卢鸿钧(子衡) 知 事 1926.10-1927.2
谭 谧 湖 南 知 事 1927.3 -1927.10
第二节 丹徒、镇江县政府
民国16年(1927年)3月23日,国民革命军抵达镇江。同年10月,丹徒县知事公署改称丹徒县政府,知事改称县长,设民治、财政、总务3科;后增设秘书一职,协助县长督促各科工作。
民国17年7月,江苏省府委员会第90次会议议决,省政府由南京迁驻镇江(翌年迁来);丹徒县改称镇江县,列一等县。县政府设秘书及一、二2科,下设公安、财政、教育、实业、土地等局。此后机构时有变动,至民国25年,县政府设4科:一科司行政总务,二科司财政,三科司禁烟,四科司公安。另设教育、建设、地政等局。
民国26年12月日军侵占镇江前夕,县政府撤离。民国27年9月至民国33年8月,江苏省政府江南行署先后委庄梅芳、钟钟山、沈务本、马跃先、李守之等为镇江县县长,流动于镇江南乡一带及苏皖边境,县政府无具体办事机构,有名无实。
民国34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原伪镇江县县长黄香谷忽以南京先遣军政治特派员的身份,率其伪班底维持局面,等待接收。与此同时,流动于安徽省境内的江苏省第一行政区督察专员顾大荣也回到镇江自兼县长,在钱家山挂牌办公,但没有掌握实权,未能开展工作。短期内,镇江处于混乱状态。同年9月,国民党镇江县政府重建,省府任命丁松林为县长,接收伪政权,实行新制组府,设秘书室和民政、财政、建设、教育、军事、社会、地政、田粮等科,后陆续设公安局(后改警察局),卫生院、农业推广所、税捐稽征处等机构。民国36年,田粮科改为田赋粮食管理处,县政府内又增设会计室及人事管理员、统计员、合作指导员、军法承审员等。民国38年4月镇江解放前夕,县政府官员撤逃、溃散。
抗日战争前,县府治所在县知事公署原址,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县府治所,初设于原江苏省政府大院内(现市政路),不久迁至道署街(现丹徒县人民政府所在地)。
1927-1949年丹徒县、镇江县县长名单
机 构 姓 名 籍 贯 职 务 任职年月
丹徒县
政 府 陈峻云(绍禹) 广 西 县长 1927.10-1928.7
镇江县
政 府 陆龙翔 县长(代) 1928.9-1928.12
沈 昌(立孙) 县长 1928.12-1929.3
孔宪铿(琴后) 广东南海 县长(代) 1929.4-1929.12
谢 震 县长(兼) 1929.12-1930.1
张 鹏(翼云) 江苏丹徒 县长(兼) 1930.1-1934.7
叶震东 福建闽侯 县长 1934.7-1935.7
张清源 河 北 县长 1935.7-1937.12
庄梅芳 湖 南 县长 1938.9-1940.4
钟钟山 湖南邵县 县长 1940.8-1941.3
沈务本 江苏沐阳 县长 1941.10-1943.7
马跃山 县长 1943.8-1943.秋
李守之 江苏武进 县长 1943.冬-1945.7
丁松林(筠香) 江苏江阴 县长 1945.9-1946.2
张孟陶 安 徽 县长 1946.3-1947.2
周 天(浩如) 江 西 县长 1947.3-1947.11
谢 泌(承邺) 江苏武进 县长 1947.11-1949.4
第三节 抗日民主政府
民国27年(1938年)5、6月间,陈毅、粟裕率领新四军一支队及先遣支队到达茅山地区。7月7日,在新四军的领导与发动下,于镇江县宝堰镇成立了镇(江)句(容)丹(阳)金(坛)四县抗敌自卫委员会(筹)。民国29年4月,又在沪宁铁路以北成立镇(江)丹(阳)武(进)扬(中)四县抗敌自卫委员会。后在两个"四抗会"基础上,分别建立了苏南第四区(丹北地区)和第五区(茅山地区)两个专署级机构,并在镇江县四乡及其毗邻地区先后建6个县级抗日民主政府。由于处于敌后,环境复杂,随着对敌斗争形势的发展和变化,县级抗日民主政府的辖区及名称时有变更,也无固定治所。民国34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苏中第五行政区专员公署任命王龙为镇江市市长,准备接收被日本侵略军占领的镇江市区。9月上旬,王龙在丹徒镇附近与伪军遭遇,不幸牺牲。同年10月,根据国共两党在重庆谈判签订的"双十协定",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撤退苏南抗日根据地的抗日武装,抗日民主政府亦随之撤销。
一、山北县政府
山北县政府建于民国29年(1940年)12月,始称镇江县政府。翌年3月,改称山北县政府。隶属于镇澄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后改名江南第四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苏南第四行政区专员公署、苏中第五行政区专员公署)。民国34年7月复称镇江县政府。辖区大体为原镇江县第四区、第五区,丹阳县第八区。
1940-1945年山北县政府历任正副县长名单
机构 姓别 性别 籍贯 职务 任职年月
备注
镇江县政府 韦永义 男 江苏丹阳 县长(兼) 1940.12-1941.1 未到职秘书长代行县长职务
李培根 男 江苏丹徒 县长(代) 1940.12-1941.1
陈云阁 男 江苏丹阳 县长 1941.1 —1941.3
山北县政府 陈云阁 男 江苏丹阳 县长 1941.3-1941.5
赵文豹 男 江苏丹徒 县长 1941.6-1945.6
郑竹波 男 江苏丹阳 县长 1941.5-1942.春
戎 藩 男 江苏丹阳 县长 1942.春-1942.9
镇江县政府 赵文豹 男 江苏丹徒 县长 1945.7-1945.9
二、山南县政府
山南县政府建于民国30年(1941年)3月,上级隶属关系与山北县同。民国34年6月改称丹阳县政府。辖区大体为原丹阳县第五区、第六区、第七区,武进县第三区,镇江县第四区一部分。
1941-1945年山南县政府历任正副县长名单
机 构 姓 名 性 别 籍 贯 职 务 任职年月
山南县政府 张 光 男 安徽宿县 县 长 1941.3-1941.5
赵文豹 男 江苏丹徒 县 长 1941.5-1941.6
王 龙 男 江苏扬中 县 长 1941.7-1941.9
戎 藩 男 江苏丹阳 副县长 1941.7-1941.9
陈云阁 男 江苏丹阳 县 长 1941.9-1941.12
虞荣和 男 江苏丹阳 副县长 1941.9-1941.10
吴 翼 男 江苏武进 县 长 1942.2-1942.12
王 鹏 男 江苏江阴 副县长 1942.12-1945.6
丹阳县政府 王 鹏 男 江苏江阴 县 长 1945.6-1945.9
高俊杰 男 江苏南通 副县长 1945.6-1945.9
三、江镇办事处
江镇地区是江中沙洲,系新四军南下北上之交通要道。民国27年(1938年)10月,江南抗日义勇军挺进纵队在该地区曾建立区级抗日民主政权。翌年4月,该地区划给江都县。民国30年1月归苏南第四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直接领导。翌年2月15日,在原区级政权基础上建立县级抗日民主政府,辖原镇江县第七区和江都县第三区。
1942-1945年江镇办事处(县级)历任正副主任名单
机构 姓 名 性 别 籍 贯 职 务 任 期
江 镇
办事处 陈 辉 男 江苏丹徒 主 任 1942.2-1942.10
虞荣和 男 江苏丹阳 副主任 1942.3-1942.7
戎 藩 男 江苏丹阳 主 任 1942.10-1943.10
徐桐秀 男 江苏丹阳 副主任 1943.7-1944.秋
吴 翼 男 江苏武进 主 任 1943.10-1945.6
陈 骥 男 江苏扬州 主任(兼) 1945.6-1945.9
陈东曙 男 江苏丹阳 副主任 1945.5-1945.9
四、茅东县政府
茅东县政府于民国30年(1941年)6月建立,始称镇江县政府,隶属于江南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后合并为苏南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苏南区行政公署第一行政区),其辖区最初包括原镇江县第三区、第六区,丹阳县第二区、第三区,以及金坛县第六区。翌年5月改称茅东县政府。在此前后,丹阳二区、三区曾属丹南办事处(丹阳县政府);镇江三区及镇江六区北部曾划归镇丹县政府。民国32年,丹阳县政府撤销,所属丹阳二区、三区复归茅东县政府领导。武进、句容一度有部分毗邻地区也划给茅东县。
1941-1945年茅东县政府历任正副县长名单
机构 姓 名 性 别 籍 贯 职 务 任 期
镇江县
政 府 樊玉琳 男 江苏句容 县长(兼) 1941.6-1942.5
蒋铁如 男 江苏武进 副县长 1941.6-1942.5
茅东县
政 府 徐公鲁 男 江苏溧阳 县 长 1942.5-1943.1
蒋铁如 男 江苏武进 副县长 1942.5-1943.1
蒋铁如 男 江苏武进 县 长 1943.1-1943.4
凌海波 男 江苏丹徒 副县长 1943.1—1943.4
凌海波 男 江苏丹徒 县 长 1943.4 -1945.9
薛 斌 男 江苏金坛 副县长 1945.3-1945.9
五、镇丹县政府
民国30年(1941年)8月建立丹南办事处,上级隶属关系与茅东县政府同。翌年2月改称丹阳县政府。同年10月,划出原镇江三区、六区宝堰镇以北和丹阳一区,成立镇丹县政府。民国33年1月,撤销镇丹县建制,所属镇江三区、丹阳一区合并为镇丹区,由镇句县管辖。其余则划归茅东县。
1941-1943年镇丹县政府历任正副县长名单
机构 姓 名 性 别 籍 贯 职 务 任 期 备 注
丹南办事处 强 博 男 江苏丹阳 主 任 1941.8-1942.2
丹阳县政府 包建华 男 江苏句容 县 长 1942.2-1942.10 1943.1撤销
马玉亭 男 江苏丹阳 副县长 1942.8—1942.10
马玉亭 男 江苏丹阳 县 长 1942.10-1943.1
镇丹县政府 包建华 男 江苏句容 县 长 1942.10-1943.5 1944.1年撤销
江辅华 男 江苏丹阳 副县长 1942.10-1943.8
杨知方 男 江苏丹徒 县长(代) 1943.5-1943.11
六、镇句县政府
民国31年(1942年)10月,建立镇句办事处,行使县级行政职权。翌年1月,正式成立镇句县政府,管辖原镇江二区,句容一区、七区及九区。民国33年1月,镇丹县撤销,所属镇江三区、丹阳一区亦划入镇句县。上级隶属关系先属于苏南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后改称苏南区行政公署),民国33年12月改属苏中第五行政区专员公署领导。
1942-1945年镇句县政府历任正副县长名单
机 构 姓 名 性 别 籍 贯 职 务 任 期
镇句办事处 巫孔玺 男 江苏句容 主任 1942.10-1943.1
范 坚 男 江苏句容 副主任 1942.10-1943.1
镇句县政府 洪天寿 男 江苏句容 县长(兼) 1943.1-1945.6
洪天诚 男 江苏句容 县长(兼) 1945.6-1945.9
第四节 日伪政权
民国26年(1937年)12月8日,镇江沦陷。在日本侵略军“宣抚班”策划下,民国27年1月建立镇江自治委员会,委员12人,柳衍斋为委员长,郭志诚为副委员长,并请日本顾问一人。委员会下设总务主任1人及文书、司法、庶务、公安、商务、金融、救济、会计、文化9科。同年8月,改镇江县为丹徒县,自治委员会改称丹徒县公署,郭志诚为县知事。下设秘书室及民政、财政、建设、教育4科。民国29年9月,丹徒县公署改称丹徒县政府,同年12月复改名镇江县政府,郭志诚为县长。民国32年3月,日伪实行“清乡”,改组镇江县政府为镇江清乡特别区公署,县长改署长,由张修明担任。不久,镇江清乡特别区公署复名镇江县政府,张修明任县长。民国33年11月,张修明调离,黄香谷继任县长。翌年8月,日伪政权随着日本无条件投降而覆灭。
伪自治委员会设于现中山路五条街小学内,伪县政府设在市政路原国民政府江苏省政府大院。
附:驻镇的江苏省政府及第一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
一、江苏省政府
民国18年(1929年),江苏省政府由南京迁驻镇江,治所在将军巷旧都统署内(今市政路),民国26年12月镇江沦陷前夕,省政府迁往苏北。这期间,历任江苏省政府主席的有纽永建、叶楚伧、顾祝同、陈果夫。
抗日战争胜利后,江苏省政府还治镇江。民国38年2月镇江解放前夕,江苏省政府迁往苏州。这期间,担任江苏省政府主席的有王懋功、丁治磐。
二、第一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
民国22年(1933年)3月,江苏省政府委员会第570次会议通过,全省分13个行政区,各区设置督察专员公署。镇江为第一行政区,辖镇江、丹阳、金坛、句容、溧水、高淳、扬中七县,专署驻镇江。同年12月,第一行政区改为第六行政区,增辖溧阳、宜兴2县,专署驻溧阳,翌年第六行政区撤销。抗日战争胜利后,重建第一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辖丹阳、镇江、金坛、句容、溧水、高淳、溧阳、宜兴、江宁9县,专署驻丹阳,直至解放。
附:抗日战争时期镇江境内专署级机构(抗日民主政权)
一、茅山地区专署级机构
民国27年(1938年)7月,茅山地区镇江县宝堰镇成立镇(江)句(容)丹(阳)金(坛)四县抗敌自卫委员会(筹),主任纪振纲(民主人士),未到职,由副主任樊玉琳代理主任。该会于民国30年5月撤销,建立江南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巫恒通为专员,下辖句容、镇江、江宁等县抗日民主政府和丹南办事处。同年9月,巫恒被捕牺牲,樊玉林为专员。同年10月,江南第五、第六两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合并为苏南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朱春苑为专员,下辖句容、镇江、江宁、溧水、溧阳等县抗日民主政府和丹南、丹金武两个办事处。民国32年3月,苏南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苏南区行政公署。民国33年2月,苏南区行政公署改为苏南第一行政区专员公署,樊玉琳为专员,下辖江宁、镇句、茅东、句容四县抗日民主政府。民国34年2月,苏南第一、第三行政区专员公署合并,仍称苏南第一行政区专员公署,樊玉琳仍为专员,下辖句容、镇句、茅东、江宁、溧阳、溧水、横山、高淳8县抗日民主政府,直至日本投降。
二、丹北地区专署级机构
民国29年(1940年)4月,丹北地区成立镇(江)丹(阳)武(进)扬(中)四县抗敌委员会,主任管寒涛。民国30年2月,镇丹武扬四县抗敌委员会与澄(江阴)武(进)锡(无锡)三县抗敌委员会合并,成立镇澄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吴仲超为主任,下辖扬中、丹阳、镇江、武进、澄西5县抗日民主政府。同年4月,镇澄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为江南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先后由韦永义、管寒涛为专员,下辖山南、山北、扬中、武进、澄西5县抗日民主政府。民国31年5月,江南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苏南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寒涛为专员,辖区增江镇办事处。民国33年12月,苏南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为苏中第五行政区专员公署,金柯、韦永义先后为专员,下辖山南、山北、扬中、澄西、武进、镇句等县抗日民主政府和江镇办事处,直至日本投降。
㈡ 江苏车牌字母含义
我国目前使用的九二式机动车号牌前两位用省、自治区、直辖市汉字简称和一位英文字母代表号牌发牌机关代码。各省这个英文字母的排列顺序所遵循的规则各不相同,但大多数省份是按1992年的地级行政区划代码排序排列的。地级行政区划代码我们可以从我们身份证的前四位看得到。如南京市—3201、无锡市—3202、徐州市—3203、常州市—3204、苏州市—3205、南通市—3206、连云港市—3207、淮安市—3208、盐城市—3209、扬州市—3210、镇江市—3211、泰州市—3212、宿迁市—3213。可以看出来,江苏省的机动车发牌机关代码和地级行政区划代码排序完全一致。
而一个省内的地级行政区划排序又是按照什么确定的呢?首先大原则是省会排在最前,地级市排在其次,接着是地区行署,后面是自治州、最后是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对于江苏省来讲,只存在前两项,而各地级市的排列顺序其实是按最后设立地级市的时间先后来排列的。1953年1月1日重建江苏省后(建国初设立的苏南、苏北行署区合并),无锡市就是省辖地级市,一直未变动过,因此在行政区划排序中排在省会南京之后居第二位;1953年徐州市也是省辖地级市,但后来降格归徐州地区行署管辖,1962年才恢复,因此徐州市排在第三;常州市也是1962年升为省辖地级市,因此排在徐州市这个老牌地级市之后,……,镇江市一直属于镇江地区行署管辖,1983年才撤消镇江地区设立地级镇江市,因此排位很靠后,泰州市、宿迁市是1996年7月19日同时自扬州市、淮阴市(今淮安市)析置,因此排在最后。
其它省份有和江苏一样完全按行政区划排序的,如辽宁省、浙江省等,还有一些省份是按1992年的行政区划排序,但当时还有地区行政公署,后来各地区行政公署撤地改市的顺序改变了,导致了行政区划排序产生变化,和发牌机关代码不相对应。有的省份在行政区划代码基础上作了少许改动,如广东省,深圳、珠海两市行政区划排序本来靠后的(改革开放后才设立的地级市),但人们习惯了将广州、深圳、珠海三市排在前面,因此深珠两市也就用了粤B、粤C代码。江西省是将当时的地区行政公署排在地级市前面,因此当时的赣州地区(现赣州市)排到赣B,而九江市排到赣G了。福建省最特殊,是按地理位置排列的,自省会福州市起,顺海边南下,到漳州转向闽西再折向闽北,在省内转了一圈,因此大家都以为厦门一定是闽B的却是闽D。
㈢ 车牌号是怎样规定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机动车号牌》,车牌号具体规定如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动车号牌》中规定:
5.8发牌机关代号
5.8.1发牌机关即车辆登记机关,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和地、市、州、盟公安局、处车辆管理所。发牌机关代号见附录A。
5.8.2直辖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车辆管理所的发牌机关代号为A至Z,报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备案后,可依次使用。
5.8.3设区的市或者相当于同级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车辆管理所报经公安部交通管理局批准同意后可启用新的发牌机关代号。
5.9序号编码规则和使用规则
5.9.1序号编码规则
序号编码规则有三种,分别是:
(a)序号的每一位都使用阿拉伯数字;
(b)序号的每一位可单独使用英文字母,26个英文字母中O和I不能使用;
(c)序号中允许出现2位英文字母,26个英文字母中O和I不能使用。
5.9.2序号使用规则
(a)序号用数字和字母组合方式的使用应按规定依次有序使用。序号的使用率超过60%后,应经省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批准并报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备案后,依次启用下一种组合方式;
(b)机动车登记中收回的号牌,其机动车登记编号6个月后可重新使用。
(3)镇江行政公署扩展阅读
部分城市的车牌代码:
1、天津市:津A(包括公交,警车)、津B、津C、津D、津E(出租车)、津F 、津G 、津H 、津J、津K、津L、津M、津N、津P、津Q、津R。
2、福建省:闽A福州(除平潭县),闽B莆田,闽C泉州,闽D厦门,闽E漳州,闽F龙岩,闽G三明,闽H南平, 闽J宁德,闽K省直系统,平潭综合实验区。
3、江苏省:苏A南京,苏B无锡,苏C徐州,苏D常州,苏E苏州,苏F南通,苏G连云港,苏H淮安, 苏J盐城,苏K扬州,苏L镇江,苏M泰州,苏N宿迁,苏U苏州增补。
4、贵州省:贵A贵阳,贵B六盘水,贵C遵义,贵D铜仁,贵E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贵F毕节, 贵G安顺,贵H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贵J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5、西藏自治区:藏A拉萨,藏B昌都,藏C山南,藏D日喀则,藏E那曲, 藏F阿里地区,藏G林芝,藏H 西藏驻四川天全县车辆管理所,藏J西藏驻青海格尔木市车辆管理所。
㈣ 句容什么时候正式划给南京
9月21号金陵晚报登载:句容划归南京
㈤ 句容现在属于哪镇江还是南京
是属于镇江的,如果南京划为直辖市的话可能会划到南京去
㈥ 句容到底是属于镇江市还是属于南京市
句容属于镇江市。
句容是江苏省镇江市代管的县级市,地处苏南,东连镇江,西接南京,是南京的东南门户,是南京都市圈成员县级城市,素有“南京新东郊、金陵御花园”之美誉,是长江三角洲一座集港口、工业、商贸、旅游为一体的新兴城市。
抗日战争时期,句容属江南行署第一行政督察区。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句容重归江苏省第一行政督察区。民国38年(1949年)4月23日句容解放,4月26日句容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属苏南行政公署镇江专员公署。
1949年12月2日中共中央华东局决定将句容划归南京市所辖,1950年1月仍划归镇江专员公署。1953年江苏建省后属镇江专区。1958年镇江专区改为常州专区,后又改为镇江专区,句容仍属之。1983年3月,江苏省实行市管县后,句容属镇江市。
(6)镇江行政公署扩展阅读
截至2019年,句容市辖3个街道办事处(崇明街道,华阳街道,黄梅街道),7个镇(下蜀镇、宝华镇、边城镇、白兔镇、郭庄镇、后白镇、天王镇、茅山镇),3个开发区管委会(句容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赤山湖管理委员会、茅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具体介绍以下几个镇:
1、宝华镇隶属于江苏省镇江句容市,位于句容市西北部,西距南京23公里,紧邻南京仙林大学城。南至南京禄口国际机场30公里,北至长江龙潭港6公里。辖区总面积100平方公里。
2、江苏省句容市白兔镇是一个千年古镇,地处江苏省句容市东郊,东连镇江,西邻南京。交通便捷,沪宁高速公路、122省道穿境而过。
3、天王镇隶属于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位于句容市的南部,始建于唐中和二年,总面积140.9平方公里。地处长江下游南岸,坐落于道教圣地茅山脚下,东临常州,西濒南京,距上海240公里。
㈦ 镇江属于苏南还是苏中
因为镇江属沿江城市,也算是在江苏中部地区。
您称呼为苏中,也不惟错.因为任内何叫法都是人容叫出来的嘛!也从不习惯,而后慢慢习惯的!
㈧ 请问整个民国时期江苏省省会在哪些地方(包括汪伪政府时期伪江苏省会城市),基于怎样的历史原因
辛亥革命以后,江苏省宣布独立,江苏省都督府设苏州府城。
民国元年(1912)元旦,裁府、州、厅,保留县级区划,江苏省都督府及民政长行政公署依旧驻吴县(苏州)。此时的江苏省会为苏州。
民国二年九月二十四日,江苏省都督府及民政长行政公署由吴县(苏州)迁往江宁县(南京),南京遂代替苏州成为江苏省会。
民国十六年,南京成立特别市,不再受江苏管辖,但江苏省会依旧寄治南京;直到民国十八年二月,江苏省会自南京移至镇江,镇江第一次成为了江苏省会。
抗战爆发不久,江苏省境大部分沦陷。民国二十六年十一月,江苏省省会由镇江县暂迁至江都县;十二月,再迁至淮阴县;民国二十八年三月,再迁至兴化县;民国三十年四月,因日军入侵,江苏省政府迁至淮安县车桥;民国三十二年十月,江苏省政府暂迁安徽省太和县办公;民国三十三年江苏省政府暂迁安徽省阜阳县李寨办公。
在伪政权方面,民国二十七年,汪伪江苏省成立于苏州。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苏北行营民国三十年九月成立于泰县,民国三十二年五月裁撤并入江苏省;民国三十三年十月,苏北行政公署再由江苏省及淮海省阜宁县划出设立,行政公署驻泰县。苏淮特别行政区公署民国三十一年一月由原江苏省1市15县及苏北行营2县以及原安徽省4县设置,民国三十三年一月改置为淮海省,省会徐州。
民国三十四年抗战胜利,九月江苏省政府从阜阳迁回镇江,镇江再次成为江苏省会。
附表:
江苏“省会”变迁表
时间
“省会”性质
驻地
康熙六年(1667)
——乾隆二十五年(1760)
江苏布政使驻地、江苏巡抚驻地
苏州府城
乾隆二十五年(1760)——光绪三十一年(1905)一月;
光绪三十一年三月——1911年11月
江苏巡抚驻地、江苏布政使驻地
苏州府城
江宁布政使驻地
江宁府城
(今南京)
咸丰三年(1853)
——同治三年(1864)
太平天国天京(江南)省驻地
天京(今南京)
太平天国天浦省驻地
江浦县(今浦口区)
太平天国苏福(馥)省驻地
苏州府城
光绪三十一年(1905)一月——三月
江苏巡抚驻地、江苏布政使驻地
苏州府城
江淮巡抚驻地
清河县(今淮安)
江淮布政使驻地
江宁府城(今南京)
1911年11月
江苏省都督府驻地
苏州府城
民国元年(1912)
——民国二年(1913)九月
江苏省都督府、民政长行政公署驻地
吴县(今苏州)
民国二年(1913)九月——民国十八年(1929)二月
江苏省都督府、民政长行政公署驻地/江苏省政府驻地
江宁县(今南京)/
南京特别市
民国十八年(1929)二月
——民国二十六年(1937)十一月
江苏省政府驻地
镇江县
民国二十六年(1937)
十一月
——民国二十六年十二月
江苏省政府临时驻地
江都县(今扬州)
民国二十六年(1937)十二月——民国二十八年(1939)三月
江苏省政府临时驻地
淮阴县(今淮安)
民国二十七年(1938)
——民国三十四年(1945)
伪江苏省政府驻地
苏州市
民国二十八年(1939)三月
——民国三十年(1941)
四月
江苏省政府临时驻地
兴化县
民国三十年(1941)四月
——民国三十年十月
江苏省政府临时驻地
淮安县车桥
民国三十年(1941)九月
——民国三十二年(1943)五月
伪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苏北行营驻地
泰县(今泰州)
民国三十年(1941)十月
——民国三十四年(1944)
九月
江苏省政府临时驻地
安徽省太和县
——安徽省阜阳县李寨
民国三十一年(1942)一月
——民国三十三年(1944)一月
伪苏淮特别行政区公署驻地
徐州市
民国三十三年(1944)一月
一—民国三十四年(1945)
伪淮海省政府驻地
徐州市
民国三十三年(1944)十月
——民国三十四年(1945)
伪苏北行政公署驻地
泰县(今泰州)
民国三十四年(1945)九月
——民国三十八年(1949)四月
江苏省政府驻地
镇江县
1949年4月
——1950年1月
苏北行政公署驻地
泰州市
苏南行政公署驻地
无锡市
1950年1月
——1952年11月
苏北行政公署驻地
扬州市
苏南行政公署驻地
无锡市
1952年11月
——1953年1月
江苏省人民政府临时驻地
镇江市
1953年1月至今
江苏省人民政府驻地
南京市
分享:
㈨ 句容是南京的还是镇江的
句容属于镇江地区!
㈩ 苏南1983区划大调整,谁是大赢家
苏南1983区划大调整,谁是大赢家?
历史长河中,有一些特殊年份会被格外的铭记。比如对于中国来说,1840、1937、1945、1949、1976等等年份,无疑就都不是普通的数字。
如果缩小到苏南区域的话,那1983年就是一个尚未远去的、特殊重要的年份。1983年1月,江苏省在全国率先全面实施“地改市”。地盘大、大城市少的苏北设置了六个市,这里略过不谈。地盘小、大城市多的苏南设置了五个市,这是本帖要解析的内容。
时光飞逝,转眼间30年过去了。可以说,苏南五市除了原有的基础(行政地位、城市规模、科教文卫等),1983年分配地盘的大小、人口的多少,以及与之相关的质量,是影响各市政治地位、经济发展、文化融合等各领域的最大关键点。期间,虽也有些变数,但苏南五市如今的整体格局,主要就奠定于1983年大调整确定的行政区域。
由于苏南地盘小、大城市多,当初分配时捉襟见肘,苏南的行政区划版图颇有些怪异之处。多年来,网上常有质疑当初分配合理性、甚至要求重新调整的言论。那么,当初为什么这样分配?真的不合理吗?谁是赢家,谁是输家?以下为一家之言,欢迎批评指正。
一,“政治力”与“潜规则”奠定基本格局
先列一下当初是怎么分的吧,1983年1月18日国务院【国函字1号】批复:
1. 撤销苏州地区行政公署,撤销常熟县,设立常熟市。将苏州地区的吴县、吴江、昆山、太仓、沙洲、常熟6县(市)划归苏州市;江阴、无锡两县划归无锡市。
2. 撤销镇江地区行政公署,将原镇江地区的高淳,溧水两县划归南京市;宜兴县划归无锡市;武进、金坛、溧阳3县划归常州市;丹徒、丹阳、扬中、句容4县划归镇江市。镇江市改由省管辖。
再列一下大调整前苏南五市的基础情况:1,南京市:江苏省会,省辖市,非地区行署所在城市,建国后已陆续划入江宁、江浦、六合3个县;2,镇江市:地区辖市,地区行署所在城市;3,苏州市:省辖市,地区行署所在城市;4,常州市:省辖市,非地区行署所在城市;5,无锡市:省辖市,非地区行署所在城市。
请各位网友务必看清楚上面的基本信息,因为非常重要!1983年的大调整,苏州市是省辖市、地区行署所在城市,工商业较好,在调整、划入地盘的问题上,拥有最强的“政治力”;无锡市是省辖市、不是地区行署所在城市,工商业较好,名列第二强;常州市是省辖市、不是地区行署所在城市,工商业较好,但弱于无锡,名列第三强;镇江市是地区辖市、地区行署所在城市,工商业一般,只能名列第四;南京贵为省会,但不是地区行署所在城市,并且建国后已陆续划入与其关系较密切的3个县,缺少再次划入较多地盘的理由,因此只能名列第五。
鉴于有些网友容易混淆概念,我再强调一下,这里提出的“政治力”,只是针对1983年苏南五市划入地盘的能力,绝不是说苏州市最强、南京市最弱。
有些网友或许要质疑,镇江市作为地区行署所在城市,为什么“政治力”不如无锡、常州?很简单,因为“地改市”的核心理念之一,是要让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市发挥带动周边县(市)的作用。镇江市作为一个地区辖市,规模小、实力弱,并且区位也不够好,因此当然不如无锡、常州。其实镇江已经很幸运了,如果大调整前不是地区行署所在城市,那结局真的很难说会如何。
除了“政治力”,还有一条重要的“潜规则”与其共同奠定了1983年大调整后的格局。那就是:1983年大调整时,苏南“非地区行政公署所在城市”最多只分配3个县!
想必有网友会问,证据何在?抱歉,我无法提供证据。但是:1,我听多位江苏省的相关人士说起这一规则;2,最终划归各市的辖县数量,完全符合这条规则。
无锡市、常州市这两个之前无辖县的“光杆省辖市”,都用足了政策,都分到了3个县;南京贵为省会,但不是“地区行署所在城市”,并且种种因素导致其未能用足政策,最终只分到了高淳、溧水2个县;镇江市是规模小、级别低的“地区辖市”,但作为地区行署所在城市,可以不受3个县的限制,因此分到了4个县;苏州市是省辖市,作为地区行署所在城市,也不受名额限制,最终分到了6个县(市)。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不能给出证据,但我相信,江苏省在大调整前应该会有些“规定”,或者有文件,或者有默契。如果什么“规定”都没有,那苏南地区的区划调整,将乱成一锅粥,斗得头破血流,这可能吗?
有些网友质疑,苏南五市为什么分得不“均匀”?这种质疑真的是滑稽透顶,地球上各国的大小“均匀”吗?中国各省的大小“均匀”吗?周边省份的各市大小“均匀”吗?不均匀才是正常的啊。不均匀的背后,是各自的力量大小、地理位置、历史渊源等因素在起核心作用,同时,也有些时代机遇等偶然因素。
细致分析后,很让我惊讶的是:镇江分到了4个县,但扬中县极小且在长江中,如果把“长江岸线以南定为苏南”的话,镇江在“苏南”等于也只分到3个县;南京1983年后有5个县,但2个县在“苏北”,“苏南”同样只有3个县。也就是说,除了苏州市,南京市、镇江市、常州市、无锡市在长江以南统统都只有3个县!这是巧合吗?有巧合,但也是难以分配的情况下,大家都“凑凑数”的结果。
唯有苏州市,地处苏南最东部,不像无锡、常州、镇江那样夹杂在中间,位置最超脱;是地区行政公署所在地,不受3个县的名额限制;拥有历史悠久的“府县体系”根基,并且“苏州府”境内没有可挑战苏州市的其他城市。这些因素,导致了苏州市可以拥有苏南6个县。“苏南”的每一个县,都来之不易啊!当时的苏州,也真是天时、地利、人和都齐备,才有了这个最理想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