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行政
『壹』 元朝行政区划的介绍
元朝开始实行行中书省制。“行中书省”的全称为“某某等处行中书省”,简版称权“某某行中书省”或“某某行省”。元代的行省制是沿袭自金国的行尚书省。开始它和金国一样,只是一种中央政府派遣在外的临时机构。后来由于战争等各种因素,行省也开始干预地方政务,逐渐变成了最高一级的地方行政区域。元朝初年的行省管辖范围很大,改变也比较频繁。到了中叶,开始稳定下来,将全国分为中书省直辖区、宣政院辖地,以及10个行中书省。省下有路、府、州、县,路归省管。府和州有的归路管,有的归省管,还有的州归府管。县有的归路管,有的归府管,有的归州管。
自元代开始,中国又出现了一种新的行政区划制度,其最高一级的行政区划单位为行省(简称为省),因此称为行省制时期,该时期从13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历经元、明、清三代。
『贰』 元朝地方行政机构分为几级及特点
元代地方行政机构分四级:行省、路、府(州)、县。
行省下辖路,路领府、州,府、州辖县。但也有不辖县的路、府、州;不隶于路的府、州,而直隶于行省。直隶于行省的府、州称为直隶府、直隶州;隶于路的府、州,称为散府、散州。当时与路平级的直隶州、直隶府为数不少。另外,元仿宋的“军”行政区划,置有军和安抚司,为数不多,都在边境少数民族的区域内置设。军有直隶于行省的,也有归路统辖的;安抚司都直隶于路。元代在一个中书省、11个行中书省下,置路185,府33,州559,军4,安抚司15,县1127。
主要特点:
地方设行中书省作为地方行政机构。特点在于行省长官由中央直接委派官员担任, 目的是有效管辖空前辽阔 的疆域, 成为明清以后地方行政区划的典范。 行省制是古代郡县制的 发展,是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成功尝试,同时又是加强中央集权的 新举措。
行省制度形成的原因:
(1)从历史上看,金因地方上战争的 需要,设尚书省以分任军民之事。而历史上,魏晋时期也曾推行过尚书台制度。
(2)从现实原因看,元朝统一中国后,疆域辽阔,需要加 强中央对全国的有效管辖和统治。
(3)根本目的是元朝统治者为加强 对全国的统治而采取的。
行省制度的历史影响: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统一,使中央集 权在行政体制方面得到保证,是中国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便利了中 央对地方的管理, 对于加强中央集权, 特别是 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 系,具有重要的意义。行省制是古代郡县制的发展,是巩固统一多民 族国家的成功尝试,同时又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对后世的政治 制度尤其是地方行政区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叁』 元朝实行什么地方行政制度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
行省制是13世纪以来中国的主要行政模式,起源于元朝,明清两朝得到发展,最终影响了现代中国的行政体制。
蒙古族在大蒙古国时期,燕京、别失八里、阿母河三断事官及归降的金朝官吏、军阀等,也称为行尚书省或行省。不过,这些都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行省。忽必烈建元朝后,正式在朝廷设置中书省总领全国政务,时称“都省”。元朝在全国共设10个行省,即岭北、辽阳、河南江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省、江西、湖广。而山东、山西、河北和内蒙古等地则称为“腹里”,由中书省直辖。
『肆』 元朝时期地方到中央的行政机构有哪些
中央机构:中书省:最高行政机关,主管六部,分别为吏、户、礼、兵、刑、工; 尚书省:负责财政事务;枢密院:军事管理机关;御史台:最高监察机关;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地方机构: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行省由中央委派官员到各地署事,行省下有道、路、府、州、县、社。因河北、山东、山西是由中书省直接管辖,所以不包含在地方机构。
『伍』 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其内容是什么其作用和影响是什么
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是行省制度。
内容:除河北、山东、山西由中书省内直接管理外,元朝容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行省是由中央委派官员到各地署事,行使中书省职权的派出机构。
行省下有道、路、府、州、县、社。
特点
1行省的二元化特点有利于中央集权
2中央政府对行省的有效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
3行省内部权力的相互牵制有利于中央集权
4行省大权的归属有利于中央集权
5行省的划分特点有利于中央集权
影响:行省制度虽然与唐宋以来汉族社会日益强化的中央集权观念确实有很大的抵触,但它作为元代社会发展的产物,还是起到了它在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的目的,同时也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尤其是地方行政区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陆』 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及影响
设问:元朝实行中书省制的目的和影响各是什么?元朝为加强中央集权还实行了哪些措施?(专在学生看书的基础属上,进行提问、总结分析)
目的:为了吸取宋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教训,加强中央集权,有效地管辖和统治辽阔的国家,元朝实行了行省制度。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的省臣被派往地方执政,称为行中书省事。“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元史·百官志》)行省成为常设的地方行政机构,其辖区逐渐稳定下来,进而成为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
影响:行省制的确立,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上得到了保证。这是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对后世有巨大的影响。明清沿用此制,一直保留到今天。
其它措施:对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
『柒』 元朝政治制度
元朝政治制度
自然是中书省是核心
中书省,领六部,主持全国政务。
枢密院,执掌军事。
地方行政机构
行省,行省是朝廷委派重臣到各地署事,行使中书省职权的派出机构,“行中书省”的简称,后面会详细介绍。
军事机构
宿卫军队,由皇帝或亲信大臣直接节制。担任京城(大都和上都)防卫的军队是侍卫亲军。
三十馀卫,卫设都指挥使或率使,隶属于枢密院。
镇戍军,负责镇守全国各地。军队包括蒙古军、探马赤军、汉军、新附军等。
因为唐朝的中书省是三省六部中三省之一,是政治官制。 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命令 而到了元朝,创立了行省制度,是行政区划制度,也是今天我们现在省份划分的基础 元朝的中书省分为行中书省和中书省,前者是管理地方的,而后者是上承天子,下总百司的最高行政机关。
御史台,负责督察。
『捌』 元朝的地方行政区划
元朝开始实行行省制。它的全称为某某等处行中书省,简称某某行中书省或某某行省。元朝的行省制是沿袭自金朝的行尚书省。开始它和金朝一样,只是一种中央政府派遣在外的临时机构。后来由于战争等各种因素,行省也开始干预地方政务,逐渐变成了最高一级的地方行政区域。元朝初年的行省管辖范围很大,改变也很频繁。到了中叶,开始稳定下来,将全国分为1个中书省直辖区和10个行中书省,以及宣政院辖地。省下有路、府、州、县,路归省管。府和州有的归路管,有的归省管,还有的州归府管。县有的归路管,有的归府管,有的归州管。
直辖地区
元朝将首都大都及附近的地区称作“腹里”(即中心之地),包括河北、山东、山西,以及河南和内蒙古的一部分,由中书省直接管辖,不属于任何行省。此外,元朝设立了宣政院(初为总制院),除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外,还负责统辖吐蕃(今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
行中书省
元朝行省列表
名称 首府 主要管辖范围
甘肃等处行中书省 张掖 今宁夏、甘肃东北部
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 开封 今河南南部、湖北东北部、江苏、江西东北部
湖广等处行中书省 武汉 今湖北东南部、湖南、广西、贵州大部、广东西南部
江西等处行中书省 南昌 今江西、广东大部
江浙等处行中书省 杭州 今江苏大部、安徽、浙江、福建
辽阳等处行中书省 辽阳 今中国东北、朝鲜东北部
岭北等处行中书省 和林 今内蒙古北部、蒙古国、西伯利亚南部
陕西等处行中书省 西安 今陕西大部、内蒙古西南部、甘肃东南部、四川西北部
四川等处行中书省 成都 今四川大部、陕西西南部
云南等处行中书省 昆明 今云南、贵州西部
另外,元朝曾以朝鲜半岛的高丽王国置征东行省,行省丞相由高丽国王兼任,自辟官属,财赋不入都省,与元朝其他行省性质不同。
『玖』 元朝设立哪些行政制度
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领六部,为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中书省下有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尚书省,主要负责财政事务,不过时置时废。 枢密院: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 御史台:最高监察机关。 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地方机构 除河北、山东、山西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元朝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行省是由中央委派官员到各地署事,行使中书省职权的派出机构。 行省下有道、路、府、州、县、社。
『拾』 元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
行省制度
即
行省制
。
蒙古国时期,燕京、别失八里、阿母河三断事官及归降的金朝官吏、军阀等,也称为行尚书省或行省。不过,这些都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行省。忽必烈建元朝后,正式在朝廷设置中书省总领全国政务,时称“都省”。不久,又沿用前朝旧例,频繁派中书省宰执带相衔临时到某一地区负责行政或征伐事务。如中统和至元前期的陕西四川行省、河东行省、北京行省、山东行省、西夏中兴行省、南京河南府等路行省、云南行省、平宋战争前后的荆湖行省、江淮行省等。
行省制度源于魏晋时的行台,当时为中央政权处理军国大事时的临时派出机构。金朝曾在边境广置行台尚书省。蒙古人入主中原时仿金制,设行尚书省统辖一个大区的路府州县,演变成地方最高政治机构。元世
祖中
统年间,尚书省并入中书省,地方机构也改称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从此,地方政治制度进入划省而治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