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民主
⑴ 如何实现我国行政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
决策作为管理活动的关键环节,就是根据客观实际对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论证、优选并作出抉择的过程。实践告诉我们: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事业所取得的成就,总是与正确的决策相联系;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事业所遭受的挫折,总是与错误的决策相伴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建设取得的显著成就,都与重大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进程分不开。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等决策上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我们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以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和轨道前进。
一、建立决策系统
二、确立决策原则
三、完善决策程序
四、健全决策制度
⑵ 什么是行政决策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实现行政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一、行政决策、行政决策体制
行政决策是政府机关及国家公务员为履行国家的行政职能,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出主意作决定的活动。
行政决策是管理决策中的一种,具有一切管理决策的共性:针对性、目标性、实施性、选择性、优化性和预测性,但行政决策是政府机关的决策,所以又具有不同于其他管理决策的特性,具体表现在决策主体、决策内容、决策所代表的利益、决策依据和决策所约束的范围上。
行政决策的主体主要是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及其行政人员;行政决策内容涉及到整个国家和社会范围的一切公共事务;行政决策所代表的利益是整个国家和广大人民的利益,反映国家和人民的意志;行政决策必须根据党和国家的政策法律来制定;行政决策所约束的范围很广,是整个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
行政决策是行政管理中的中心环节,其正确与否直接决定行政管理的成败。为了保证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可行性,制定决策时应遵循预测原则、系统原则、信息原则、可行原则、择优原则、动态原则、服务原则和民主原则。制定行政决策大致需四个步骤:首先是发现问题,确定目标,接着是拟定方案,寻求达到决策目标的途径,再下来就是评选审批决策方案,最后是局部试验验证确定的决策方案。
承担行政决策工作的机构、人员所形成的组织体系及制度就是行政决策体制。它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现代行政决策体制一般由中枢系统、咨询系统和信息系统三部分组成。
二、行政执行
行政执行是行政机关和公务员实施决策指令,以达到预期目标的全部活动,它具有经常性、实务性、强制性、果断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行政执行不同于行政管理,也不同于行政决策。行政执行和行政决策是行政管理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环节,它们是不同的、不能相互替代的两种活动。虽然这样,它们之间还是有密切联系的,行政决策是行政执行的依据,行政执行是行政决策的落实。
行政执行是行政决策达到预测目标的实现途径,为了使其能够忠实、有效地得以实现,应该遵循民主原则、准备原则、迅速原则、创造性原则、跟踪检查原则、毅力原则和条理原则。
一个行政执行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1) 行政执行的准备工作:主要是编制行动计划、做好思想动员、组织落实、财物准备
(2) 行政执行中的指挥、沟通、协调和控制
(3) 行政执行活动的总结:主要是对行政执行情况的全面检查,实事求是地对行政执行的情况进行评定,对行政执行情况总结经验教训。
三、行政信息、行政信息系统
行政信息是反映行政管理活动和行政对象的特征及其发展变化情况的信息、情报、数据、资料等的总称。行政信息和其他信息一样,具有广泛性、无限性、共享性、时效性和可开发性的特点。
行政管理要求信息要准确、及时、完整、适用和经济,为了满足这些要求,就得对信息进行科学处理,即进行行政信息的收集、加工、传递和存储。
现代社会各种信息加速膨胀,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必须建立一个统一的、有效的、与行政系统相适应的行政信息系统,才能及时为行政管理部门提供所需的、准确的、可靠的信息。建立行政信息系统的原则有:系统原则、效益原则、适应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
我国现有的行政信息系统还很落后,必须加强建设,这就要做到信息收集制度化、信息形式标准化、信息内容系统化、信息储存档案化。
http://www.hongen.com/proe/zxks/kcfd/xzglx/html/xzg60505.htm
⑶ 行政决策体制民主化和科学化的关系是什么
行政决策体制民主化,指行政机构作出的行政决策要符合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专,从群众的利益出属发来作为行政决策的依据。
科学化指行政决策从客观实际和事物发展规律出发,作出符合客观实际的行政决策。
民主化是科学化的前提和基础,科学化是民主化的本质和归宿。科学化决策的作出以民主化为前提,首先做到民主化才能向科学化方向发展。而民主化的目标和目的是为了最终作出科学化的决策。
⑷ 传统民本思想与公共行政的民主取向
传统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思想的异同
(一)不同点
只有在比较中才能认识到不同事物的内在区别。比较发现,民本论与现代民主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权利承担主体不同。传统民本论认为君主的权利是神授予的,君主是权利的源泉,主张为民做主。受这种思想的影响,民众认为自己命运的福祉完全来源于统治者,因此把A己的命运交给父母官做主,并形成对他们的期盼与依赖。现代民主不承认“君权神授”说,而认为君主的权利来源于人民,统治者只是受人民的委托为人民办事.民众的命运应由民众自己把握。民本论把君主作为权利的承担主体,而现代民主把人民大众作为权利的承担主体。民本论的实质是由君为民作主,而民主思想的本质则是由民自己作主,即人民当家作主,实现人民的统治。
(2)价值目的不同。民本论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追求的价值目的是稳定、巩固封建专制政权。传统民本论的重民.爱民、利民等思想都是站在君主的立场上讲的。如程颢说:“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管仲说:“知予只为取者。政之宝也。”其目的都是为了巩固君权,而非拥护民权。而现代民主思想的提出是为了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实现人民自治。显然,两者所建构的价值目的是截然不同的。传统民本论下的爱护民众之举,只是统治者的一种手段,它是在豢养人民,以使人民为他们做出更大的牺牲与贡献。现代民主所追求的则是实现个人的真正价值,实现民权,即实现人民自治。
(3)实现方式及途径不同。民本的实现靠的是人治.而民主的实现靠的是法治。民本思想是为了让统治者懂得民众的巨大历史决定作用,从而自觉地去重民、爱民、利民。不做有害于人民的事,以此来巩固自己的政权。它的施政主体是君主以及各级官员,因此对统治阶级的自身道德素质也有一定的要求,讲究以德感化天下。由此可见,民本的实现方式是人治。现代民主思想的主旨是为了防止统治阶级内部的个人独裁和专权,这靠统治者的自身道德是无效的,必须通过法律的方式才能实现。因为法律可以认定民众的权利和权威.从而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前提下有效地保障民众的利益。所以说,民主的实现途径是法治。
(4)依存的经济基础不同。民本以封建小农经济为基础,而民主则以商业经济为基础。在封建小农经济下,小农人口数量固然众多,但他们都是自给自足,彼此间不经常进行商品交换,因此民众之间形不成一定的经济联系.从而在政治结构中也形不成目标一致的政治团体。而商品经济不同,“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它否定了以往以血缘、门第等观念所划分的高底贵贱,只承认交换者之间的平等关系;它奉行的是等价交换原则,反映在社会关系上,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协作。因此,在封建小农经济基础上开不出现代民主的花朵.现代民主只能生长在商品经济的土壤里。
(二)相同点
民本与民主虽然有着本质的区别,但两者之间也存在一些内在的一致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民本论与现代民主都体现了重民思想。由于统治阶级认识到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一统治真理,所以中国历代的统治者们在其统治过程中.不管是情愿还是不情愿,都极其重视民众的利益,把爱民、利民等作为其善政措施的指导思想。如明成祖朱棣所言:“朕惟事天以诚敬为本,爱民以实惠为先。《书》日‘惟天惠民’,又日‘安民则惠’,然天子视听皆因于民,能爱人即所以事天。”现代民主的使命就是推翻封建专制政权,实现民众的自由与平等,显然也是把民众的利益放在了首位。
(2)民本与民主都有反对专权、专利的思想。反对专权、专利这一思想,很早就被提出来了。如成书与战国时期的《商君书》中就说:“今乱世之君、臣,区区然皆擅一国之利而管一官之重,以便其私,此国之所以危也。”擅一国之利是专利,管一官之重是专权,两者都是对国家的危害。民本论者看到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从而提出一些学说来限制王权。现代民主的首要内涵是要求主权在民,因此它最基本的要求就是限制统治者的权利,因为只有有效的限制王权,才能真正保障民众的基本权利。
⑸ 民主管理属不属于行政管理
不一定,比如有些企业也实行民主管理,却不是行政管理,而是企业管理。
⑹ 中国行政决策民主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是行政决策根本利益取向的民主化。即以反映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作为行政决策的根本宗旨,要求在决策过程中,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深入了解人民群众就国家机关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的意向和愿望,作出符合人民利益的抉择。
二是行政决策社会参与机制的民主化。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享有管理国家、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利,人民群众对行政决策的广泛参与,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行政决策符合人民利益的保证。
三是行政决策制定和执行程序的民主化。即要求在整个决策过程中体现民主,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在民主的基础上形成正确决策,让民主决策成为民众共识,变成民众行动。在行政决策执行中,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立足于民众实践,不断补充和完善行政决策方案,以实现决策主体和客体的统一,有效解决行政管理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现代政府决策越来越要求采用民主方式并吸取社会的广泛意见而制定,以公务员为主体的政府和以公民为主体的社会之间,必须相互商讨和协调,共同发挥管理国家事务的能力和作用,提高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建立政府和公众合作制定公共政策的机制,必然要有法律规范做保障才能实现。这就要求制定专门的法律,从而固定一些重要的公众参与决策的方式和环节。
以建立法治规范下的公共政策听证制度而言,用法律的形式对参加公开听证会的人数和与此项政策有着密切关联的公众代表,以及从事专门研究工作的专家代表组成等作出明确规定,并且对听证会的讨论程序和最终决策的内容向公众解释等环节都作出具体的要求,让公共决策沿着民主法制的轨道进行。
要培养公务员法律责任意识,就要让公务员了解到民众对其决策制定及行政执行的每一环节都享有知情权,这样既有利于监督公务员执法行为本身是否合法,又能适时检查公共政策实施后的实际效果,从而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对公共决策及时调整。
⑺ 当代社会要求依法行政和民主行政指的都有哪些
当代社会要求依法行政和民主行政,所以通过法律规定的领导者角色也越来越为公众所重视。而且,公共部门的领导角色应该是表现性角色,即不以获得经济利益为目的,而是以表现法律制度与秩序为目的。公共部门的领导者角色要求他们全心全意为公众服务,奉公守法,勤政廉洁。
⑻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可以行使行政决策权吗
不可以的,公民参与民主决策,只能发表各方面的意见,意见汇总后,最终决定权还是在政府手中,也就是说还是由政府中少数掌权者做最终决策。
⑼ 如何实现行政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着力完善行政决策程序
1.决策调研,确定目标
为制定正确的政策,决策者必须善于分析、诊断问题的症结所在,判断问题产生的原因和问题的性质、影响范围、程序,搞清楚问题的界限,从而有的放矢地决策。正确的决策来源于对问题的正确判断,来源于大量的调查研究和信息的收集整理,只有在充分掌握了各方面情况后,才能做出科学准确的判断,确定科学合理的决策目标。
2.集思广益,优化决策
决策目标拟定后,必须研究和拟定实现目标的办法和途径,即提出决策方案,决策的制定要做到前瞻性和可行性相结合,注意决策方案对全局工作的影响,尽可能保持与先前决策的延续性,同时应充分考虑对社会、效益、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一般来说,在做决策方案过程中,应有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为领导者最后“拍板”定夺选择、比较和鉴别。
3.决策监督,点面推广
坚持民主集中的原则。充分发挥各个职能部门监督、参与的作用,然后集体讨论,提出意见与建议,再由政府主管做出决策。最后还要规范 “公示”等制度,使公众能了解监督决策的全决策民主化就是作决策时,既充分重视决策集体中所有成员的意见和判断,反对独断专行和个人说了算,又重视智囊机构的意见和判断,并且尽量使所有利益关系人都有机会参与决策过程。在此前提下,根据最能反映民意的规则做出决断,使决策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对于某些重要的决策、一时无法做出准确判断的决策,必须进行局部试点,因地适宜,取得成功经验后再全面推开。
4.决策反馈、及时调整
当一个政府决策做出后,决策活动并没有完结,应对决策的效果进行跟踪,广泛搜集对该决策的社会评价,并根据决策实施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适时进行修正完善,从而使决策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
(三)强化监督机制,将各种权力制约与民主监督制度建构成一个有效的制度体系
目前,我们建立的相关监督制度出了尚不成熟外,还存在自我体系、缺乏协调、管理不力、效率不高等问题。究其原因,是我们按党政部门、按管理职能建立的纵向组织体系,自上而下有一条线,但线与线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缺乏横向的沟通和协调,因此导致在对政府决策监督的过程之中发生相互推诿、扯皮打架的“踢皮球”现象。因此,只有充分发挥权力相互监督制约的整体功能,才能切实发挥民主监督的作用,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四)推进电子政务决策。
电子政务直接要求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执行和反馈过程,将会促进这样一种民主决策机制的形成。但在“官僚体制内的专家无法获得制定政策所需的全部信息,甚至得不到正确信息,因此如果排除公众对决策的重要参与,将造成政策上的失误”。而电子政务则弥补了这种缺陷,它极大地改善传统的决策机制,使基层公务员或公众借助于网络可将信息直接、迅速、及时地传至决策层,为决策者输送完整、全面的信息,改善决策者的有限理性,使决策者在全面了解决策所需信息的前提下进行决策,避免了依靠经验决策和决策信息不完备性导致的决策的盲目性, 从而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⑽ 民主国家的特征
民主制国家有4个基本特征:
第1个基本民主国家特征是,权力的行使必须体现大多数人的意志和利益,一是不得以权谋私,二是决定问题要符合实际,这是民主制的根本属性。
民主制把人民作为主体,强调人民是国家权力的主人。但是,民主制采取间接民主制的形式时,人民的主体地位往往容易受到损害。在间接民主制度下,一些权力行使者在行使国家权力的时候,往往背离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他们或者以权谋私,或者决定问题脱离实际,主观主义,官僚主义。为什么人民的主体地位在直接民主制度下能够彰显,而在间接民主制度下不容易保证呢?这是因为,在直接民主制度下,人们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体大会,权力行使者和权力所有者是同一个主体,权力的行使不会背离权力所有者的意志,而且决定问题是从实际需要出发,不搞形象工程,也不会主观主义,官僚主义。而在间接民主制度下,情况就不同了。在这里,人民虽是权力的主人,但权力的行使者是选举产生的立法机关和从立法机关产生的行政机关(政府),权力的行使者和权力的所有者成了两个主体。当代表机关的代表候选人是依靠上级领导的安排才得以当选的时候,他们尚且会以为自己行使的权力是上级给的,而行政环节的权力行使者要经过转手才接到权力,就更难认识到,自己行使的权力是属于人民的了。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社会公仆”变成了“社会主人”,“人民是国家权力的主人”在他们那里成了一句空话。民主制一间接,权力的行使就可能背离权力所有者的意志和利益,而且权力的行使愈间接,权力愈容易异化。可是间接民主制又势在必行。能不能够两全其美,既要实行间接民主制,又不让权力的行使脱离正规呢?这正是世界上所有实行间接民主制的国家和地区曾经或正在致力于解决的问题。人们的做法,大体说来,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就是,在一切可能的场合或在特别重大的问题上,实行直接民主制,如在基层政权选举中实行直选、海选,在解决国家是独立还是结为联邦之类的问题时实行全民公决,在总统选举中实行多人竞选,全民票决。采用这些做法的考虑是,直接民主制能直接体现大多数人的意志,投票结果具有更高的公信力。其二就是,在必须实行间接民主制的场合,采取各种切实有效的措施对权力的行使进行规范和制约,如改进选举制度,认真行使选民的罢免权,立法机关完善对政府的监督、检查、质询和问责,政府透明施政,如此等等。实践表明,民主制的形式可以变,民主制的根本属性不能变,无论是实行直接民主制还是实行间接民主制,权力的行使都必须体现大多数人的意志和利益,不得以权谋私,决定问题要符合实际。
第2个民主国家基本特征是,权力机关集体决定重大问题,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这是民主制的权力运作方式。人类历史上有过多种权力运作方式不同的政体,其中主要的有3种,即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列宁说:“君主制是一人掌握权力”,“贵族制是很少一部分人掌握权力”,“民主制是人民掌握权力”。(《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37卷,第67页)换句话说,君主制是一切问题由君主个人说了算,“君无戏言”,他说的话都是法律;贵族制是很少一部分人决定重大问题,他们的决定同样也是法律;民主制是整个权力机关(全体大会或代表机关)集体决定重大问题,集体的决定才是法律。根据列宁的定义,是个人决定重大问题,还是很少一部分人决定重大问题,抑或是整个集体决定重大问题,这是区分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根本标志。我们经常说:实行集体领导,反对个人专断。实际上就是说:实行民主制,反对君主制。
第3个民主国家基本特征是选举制,这是代表式民主制的启动方式。列宁谈到民主制时,非常强调选举制,他把公开性和选举制作为民主制的两个标志。列宁强调选举制对于民主制的意义,是因为选举制是实行代表式民主制的必要条件,代表式民主制的代表机关必须选举产生。这就是选举制和代表式民主制总是形影不离的原因。后世所说的民主制,就是建立在选举制基础上的代表式民主制。
第4个民主国家基本特征是,人民作为国家权力的主人,对权力的行使享有知情权和监督权,人民还享有作为公民应当享有的权利。人民作为国家权力的主人对权力的行使享有知情权和监督权,是因为在代表式民主制度下,权力的行使者和权力的所有者不再是同一个主体,当人民把权力交给另一个主体去行使的时候,必须保证自己不会失去对权力的控制。诚然,为了防止人民的权力发生异化,首先要对权力的行使进行规范和制约,要求权力的行使必须体现大多数人的意志和利益。但仅仅这样要求还不够。人民作为国家权力的主人,还应当对权力行使者如何行使权力享有知情权和监督权。就像一个企业老板在把企业交给别人经营后,不会仅靠经营者自律而自己对经营状况不闻不问一样。其次,人民还享有作为公民应当享有的各种权利。争取人权和自由,是资产阶级革命初期就提出的口号。今天世界上所有取得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并在实行民主制度的国家,都把规定公民享有各种民主权利和自由作为宪法必备的条款,这是实行民主制度最起码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