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乡镇行政管理作业4
A. 谁有电大的乡镇行政管理课程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作业3
一、单项选择题
CBBCC ACBAC
二、多项选择题
BCD CDE ACE ABCE BCD BCDE AE ABCDE ADE ABD
三、判断题
错 对 错 错 对 错 对 对 错 错
四、理论要点题
1.企业集团融资决策权的配置原则是什么?
答:(1)统一规划
(2)重点决策
(3)授权管理
2.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有哪些具体模式
答:(1)总部财务统收统支模式
(2)总部财务备用金拨付模式
(3)总部结算中心或内部银行模式
(4)财务公司模式
3.怎样处理预算决策权限与集团治理规则的模式
答:(1)全资子公司
(2)控股子公司
(3)参股公司
4.怎样进行企业集团预算调整
答:预算调整应严格遵循调整规则及相关规范
预算调整程序:(1)调整申请(2)调整审议(3)调整批复及下达
五、计算及案例分析题
1.案例分析题
2003年,TCL集团………
答:1.(1)集团公司股东利益最大化(2)上市彻底
2.特点:一、股权结构已趋稳定,大股东无意减持
二、市场机制严重低估,股东套现弱冲动
三、品牌价值魅力无限,核心竞争显优势
四、行业介入门槛较高,长跑能力展身手
3.宝钢股份整体上市给市场的影响就有所不同,整体上市后,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利润由原来的29%降至21%单就上市公司主业的盈利能力来说,整体上市并没有起到更多的积极作用。
2.计算题
甲公司2009年12月31日………
解:外部融资需要量=(100/12*1.5)-(50/12*1.5)-13.5*12%*(1-50%)
=12.5-7.06
=5.44亿元
3.计算题
某企业集团是一家控股投资公司,自身的总资产为2000万元,资产负债率为30%。该公司现有甲、乙、丙三家控股子公司,母公司对三家子公司的投资总额为1000万元,对各子公司的投资及所占股份见下表:
子公司 母公司投资额(万元) 母公司所占股份(%)
甲公司 400 100%
乙公司 350 80%
丙公司 250 65%
假定母公司要求达到的权益资本报酬率为12%,且母公司的收益的80%来源于子公司的投资收益,各子公司资产报酬率及税负相同。要求:
(1)计算母公司税后目标利润;
(2)计算子公司对母公司的收益贡献份额;
(3)假设少数权益股东与大股东具有相同的收益期望,试确定三个子公司自身的税后目标利润。
解:(1)母公司税后目标利润=2000×(1-30%)×12%=168万元
(2)子公司的贡献份额:
甲公司的贡献份额=168×80%×(400/1000)=53.76万元
乙公司的贡献份额=168×80%×(350/1000)=47.04万元
丙公司的贡献份额=168×80%×(250/1000)=33.60万元
(3)三个子公司的税后目标利润:
甲公司税后目标利润=53.76÷100%=53.76万元
乙公司税后目标利润=47.04÷80%=58.80万元
丙公司税后目标利润=33.6÷65%=51.69万元
B. 乡镇行政管理作业3
我想说,既然你打算考,那就好好准备吧,至于谁难这个问题,还是得看个人,每版个人的程度不同,做权题的感觉也不一样……
有人就觉得今年三支的题比平时做的省考卷子要难,但是我身边有好几个人去年还是裸考考上的,这个不好说的……
祝运~
C. 那位高人知道 中央电大职业技能实训平台单机版2.0版农村行政专业的答案有吗能不能给乙方呀,谢谢了!
我有答案
作业也可以帮到你
找我直接拿
D. 来一个电大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电大行政管理毕业论文、电大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这方面。电大要求近年来也高了很多,有的学生自己写多少次还过不了,原因,主要求有抄袭,非原创的,还是太理论化,没有学术价值的,等等,因此,要写达到专业水准,对电大生有点难,因此,你自己也寻找出路,想办法,否则影响毕业!
E. 急求小城镇建设 乡镇行政管理 作业答案。(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我刚下完的我还没写呢,再找论文.......
小城镇建设作业1
一、小城镇的概念:小城镇指的是一种正在从乡村性的社会向着多种产业并存的现代城市转变中的过渡性社区。 广义的小城镇包括了2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国家批准的建制镇、尚未设镇建制的乡政府所在地的集镇(乡集镇)和纯属集市贸易的集镇。它区别于大中城市和乡村,具有一定规模的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人口聚集的居民点。 狭义的小城镇包括县城以下建制镇和集镇。
二、小城镇的分类:依照行政建制分类: 地方驻地 、县城 、县以下建制镇 、集镇
依照形成原因分类:经济发达;交通发达;自然资源利用型的小城镇;
依照职能特征分类: 工矿城镇 、以交通运输功能为主的小城镇 、旅游城镇 、卫星城镇。
三、小城镇建设的意义
发展小城镇战略提出的背景:中国将驶入城镇化的“快车道”,预计到2030年左右全国城镇化水平将提到50%以上,基本完成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转型的社会结构变迁过程。
1.小城镇建设与“三农”问题: 小城镇的发展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变时期,它对于城乡统筹解决“三农”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着重要贡献。
2.小城镇与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 要以特大城市、大城市为龙头和中心,小城市、小城镇为基础,中等城市为纽带,使它们之间形成一个相互依托,相互协调、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
3.发展小城镇是我国现阶段城市化道路的一种必然选择
四、小城镇的功能
1.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蓄水池”和“节流闸”
目前我国农村大约有2亿富余劳动力,有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70多个,安排这样庞大的富余劳动力难度很大。发展小城镇,让富裕起来的农民到小城镇投资办厂经商,发展第二三产业,可以增加就业空间,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突破口。
2.小城镇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平衡杆”
没有小城镇的充分发展,就不会出现城乡协调发展,小城镇处于城乡融合的交汇点,兼有城乡特点。具有承上启下作用,把城市的思想观念、技术信息、管理经验传播到广大农村,成为我国亿万农民接触城市文明的媒介,既加强了城乡联系,也避免了许多发展中国家大城市膨胀、农村不断衰落的“发展的陷阱”。因此,发展建设小城镇,是实现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的必然进程。
3.小城镇是城市化的“推进剂”
4.小城镇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承载体”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紧密联系、互相促进。农村工业化、城市化有利于居民的素质提高。在小城镇建设具有一定水平的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信息服务设施,可对农村的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等各个方面具有示范和指导作用,可以有效地将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科技知识向农村扩散,成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
五、 小城镇建设的原则: 尊重规律,循序渐进;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突出重点 ; 深化改革,创新机制;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六、费孝通的小城镇理论
费孝通最早注意到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中国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他实地调查了乡镇企业发展与小城镇发展进程对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影响,进行了社会学的研究,研究了农村、农民和农业发展与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的关系,研究了现代小城镇成长和变化的动力。 费孝通把发展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在地方经济社会体系中的影响,作为他构思乡村工业化、城市化的基本构架。
小城镇为主,大中城市为辅,是费孝通主张的中国城市化的道路;农村工业化是小城镇发展的直接推动力; 费孝通主张“做活人口这盘棋”,两个棋眼:“一是发展内地的小城镇这种人口蓄水池,一是疏散人口到地广人稀的边区开发资源。 1983年《小城镇•再探索》一文中,提出了“经济发展模式”的概念,即从整体出发,探索每个地区发展的背景、条件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与其他地区相区别的发展特色。 费孝通指出,经济发展具有地理上的区域基础。不同地区因不同地形、资源、交通和所处方位等自然、人文和历史因素,因而在经济发展上有不同的特点。
七、小城镇发展动力?
农村工业化是小城镇发展的直接推动力;要走发展农村特色工业之路。
作业2
1、 中国小城镇建设面临的挑战包括哪些方面?
答:中国小城镇建设将面临着以下挑战:
1)小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如何改变城镇化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局面;
2)小城镇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如何绕过生态环境的破坏;
3)小城镇建设与资源短缺;如何建立节能型小城镇;
4)小城镇建设与贫困、住房、交通、犯罪的矛盾;
5)小城镇建设与就业:如何解决就业问题。
2、 中国小城镇建设面临的机遇是在哪些方面?
答:中国小城镇建设面临的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中国加入WTO将加快我国小城镇。①经济全球化给小城镇注入发展的资金;②加快西部地区小城镇建设。
2)农产品的丰富有助于小城镇建设突破发展“瓶颈”。农产品的流通超越了国界,打破了农产品短缺的局面。
3)城乡隔离壁垒的打破有助于小城镇建设取得实质性的突破。由城乡分离、城乡对立变成城乡融合、城乡一体化。
3、 小城镇的发展趋势如何?
答:未来中国小城镇建设将显现出以下趋势:
1)小城镇数量减少,质量提高和规模扩大。
2)现有的小城镇将出现分化,有的将发展成为新兴的小城市或中等城市,而有的将消失。
3)东西部小城镇建设的差距将缩小。
4)乡镇企业在小城镇建设中的地位将出现历史性的变化。
总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城乡壁垒的打破、国家政策的有利导向等等,我国小城镇建设将走向纵深发展,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完成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
4、 简要说明我国不同地区的小城镇建设模式。
答:1)东部地区的小城镇建设模式。我国东部地区的小城镇建设在全国最为成功。最为典型的有江苏省的苏南模式、浙江省的温州模式和广东省的珠江三角洲模式。
2)中部地区的东部地区的小城镇建设模式。我国中部经济发达地区的某些省份,小城镇建设正处在起步阶段。具有代表性的是河南省南阳市和湖北省襄樊市的“双阳模式”。
3)西部地区的小城镇建设模式。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差距甚大。西部小城镇建设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农业商品化牵引型、工矿主导型、旅游开发型、商贸中心型、交通枢纽型、边境口岸型、城郊型、地域文化促导型、综合发展型、兵团屯垦型等。
5、 按发生机制分,我国小城镇有哪些建设模式?
答:1)政府主导模式。
2)城市辐射模式。
3)资源开发推动模式。
4)市场带动模式。
5)旅游文化推动模式。
6、 分析当地的一个小城镇建设模式。
答:瑶琳镇属于旅游文化推动模式。原瑶琳镇的前身是“至南人民公社”,其所在地是在至南大桥的南端,那是一个不上一百户人家的农村,根本谈不上小城镇。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瑶琳仙境开发初,现瑶琳镇所在地名叫“洞前村”,当时仅有十几间破破烂烂的泥墙屋,零零散散地居住着十几家农户。随着瑶琳仙境的开发,游客日益增多,促进了餐饮、旅馆、交通、旅游商品等行业的发展,居住人口尤其是非农业人口迅速增多,至南人民公社改为瑶琳镇,所在地移到原“洞前村”。经过二十几年的建设和发展,逐步发展成现在这样的集镇,成为该镇政治、经济、文化等的中心。镇党委、政府按照“主攻工业、综合开发农业和旅游业”的思路,依托旅游资源优势,先后推出了全国诸洞之冠的瑶琳仙境和集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红灯笼乡村家园、红灯笼外婆家等一批享誉海内外的知名景点,年游客达100万以上。全镇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形成了印刷包装、食品饮料、针织服装、电线电缆、五金机械等块状特色经济,年甲鱼饲养超过400万只,2001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6.5亿元,财政收入1305万元,连续三年被县政府确定为工业重点乡镇。进入新世纪,镇党委、政府以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为目标,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同心同德,争创一流,正朝着“工业重镇、旅游强镇、区域中心镇”的发展目标迈进,瑶琳人民正在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现瑶琳镇是在2004年行政区划调整时由原瑶琳镇、毕浦乡、高翔乡合并而成的。
富春江镇属于资源开发推动模式。
7、 推动小城镇发展动力因素有哪些?阻碍小城镇发展阻力因素有哪些?
答:动力因素有:
1)农业的基本动力:①食物贡献;②原料贡献;③劳动贡献;④土地贡献。
2)工业的核心动力:资本、人力、技术、资源等生产要素在有限空间的聚集,促进了小城镇的形成与发展。
3)第三产业的动力:交通运输业、商业、餐饮服务业促进了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观念更新、生活方式转变、生活质量提高)。
4)集聚经济的动力:企业、居民的空间集中而产生的经济利益或成本节约,是小城镇规模扩张的内在动力;产业聚集促进人口聚集,从边远、贫穷的地方向交通便利、富裕的地方流动。
5)比较利益的动力:农业是比较利益较低的产业,在比较利益的驱动下,通过非农业部门外在拉力和农业部门内在推力,农业生产要素必然流向非农业部门。
6)政策的动力:①国家宏观政策(小城镇发展的方向和道路);②国家专项政策(土地、户籍、产业等政策);③地方性政策(税收、用地、产业等政策)。
7)区位优势的推动力:交通便利、距离市场较近、距离资源较近等。
阻力因素有:
1)农村劳动力素质的阻力(文化、技术、观念)。
2)乡镇企业与小城镇互动不协调的阻力(企业布局分散导致小城镇分布过密、过散、规模过小,生产销售不景气等)。
3)传统文化的阻力(单家独户、自然分散、处处分割,与生产和生活无有机联系)。
4)体制和政策环境的外部阻力(自给半自给的传统旧体制与市场经济的新体制之间的冲突;“离土不离乡”的制约;行政管理体制的制约)。
8、 分析你所在的小城镇发展的阻碍因素,并提出解决对策。答题要点和思路:(发挥个人主观意志,不做统一答案)
1)你所在的小城镇概况简介:例如:瑶琳镇地处桐庐县中部,由原瑶琳镇、毕浦乡、高翔乡合并而成,距杭州85公里,05省道穿境而过,是杭州至千岛湖、黄山旅游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有著名的瑶琳仙境、红灯笼外婆家、天目溪漂流等景区,被誉为中国旅游第一镇。全镇总面积64.23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1.26万人口,是省综治先进镇、省级卫生城镇、省级教育强镇、省级绿色小城镇,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镇。
原瑶琳镇的前身是“至南公社”,所在地是大桥南端。现镇所在地原名“洞前村”,瑶琳仙境开发时仅有十几间泥墙屋,零零散散居住着十几户农户。随着瑶琳仙境的开发,逐步发展成现在这样的集镇,成为该镇政治、经济、文化等的中心。
改革开放以来,镇党委、政府按照“主攻工业、综合开发农业和旅游业”的思路,依托旅游资源优势,先后推出了全国诸洞之冠的瑶琳仙境和集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红灯笼乡村家园、红灯笼外婆家等一批享誉海内外的知名景点,年游客达100万以上。全镇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形成了印刷包装、食品饮料、针织服装、电线电缆、五金机械等块状特色经济,年甲鱼饲养超过400万只,2001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6.5亿元,财政收入1305万元,连续三年被县政府确定为工业重点乡镇。进入新世纪,镇党委、政府以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为目标,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同心同德,争创一流,正朝着“工业重镇、旅游强镇、区域中心镇”的发展目标迈进,瑶琳人民正在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2)按照第7题中阻力因素的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3)按照第7题中动力因素的七个方面提出对策。(注意:要抓住重点)
1、小城镇建设规划的概念
小城镇建设规划是在小城镇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对小城镇的近期建设和长远发展目标作出具体规划。小城镇建设规划的任务是以小城镇总体规划为依据,确定小城镇的性质和发展方向,预测人口和用地规模、结构,进行用地布局,合理配置各项基础设施和主要公共建筑,安排主要建设项目的时间顺序,并具体落实近期建设项目。
2、小城镇建设规划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第一,在分析土地资源状况、建设用地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根据《村镇规划标准》确定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计算用地总量,再确定各项用地的构成比例和具体数量; 第二,进行用地布局,确定居住、公共建筑、生产、公用工程、道路交通系统、仓储、绿地等建筑与设施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做到联系方便、分工明确,划清各项不同使用性质用地的界线;
第三,根据小城镇总体规划提出的原则要求,对规划范围的供水、排水、供热、供电、电讯、燃气等设施及其工程管线进行具体安排,按照各专业标准规定,确定空中线路、地下管线的走向与布置,并进行综合协调;
第四,确定旧镇区改造和用地调整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第五,对中心地区和其他重要地段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提出原则性要求;
第六,确定道路红线宽度、断面形式和控制点坐标标高,进行竖向设计,保证地面排水顺利,尽量减少土石方量;
第七,综合安排环保和防灾等方面的设施;
第八,编制镇区近期建设规划,估算近期建设投资。
3、小城镇发展沿用“工业文明”的规划设计原则,产生了那些弊端,如何克服这种弊端?
这种设计原则指导下的规划设计带来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向郊区的延伸,导致城市郊区无遮挡的向外发展,导致大都市间已经不存在开放的自然空间网络。
第二、随着土地扩展型的城市发展,城市蔓延以惊人的规模和速度在郊区展开,造成环境的恶化与资源的过度使用。
第三、随着高速公路和汽车的发展,郊区村庄的尺度正在超出人的尺度,郊区村庄的传统社区特征正在逐渐消失。
“工业文明”设计下的小城镇建设弊端很多,在小城镇发展中,沿用“工业文明”的规划设计原则,是一种“削足适履”的选择。今后小城镇发展要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具体来说要把小城镇与大自然联系在一起,小城镇里的村庄应该有一个民主选举产生的村民委员会,自治管理村庄的各项经济和社会事务,还要有一个村民正式聚会的场所,通过积极开展小城镇建设规划,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4、发达国家在建设城镇中的主要教训是什么?
在小城镇建设方面,主要有欧洲模式和美国模式
美国没有给城镇划线,除非接近或遇到了其它的城镇,否则可以随意发展。从七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末的二十年间,美国城市蔓延所引起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同时,美国城镇没有在布局上和基础设施方面没有给后续发展留下余地。美国甚至没有控制开发场地的相关法规,所以,规划工作常常遇到困难。在规划设计中,没有注意保存那些肥沃的农田,保存那些环境资源,如河流、湖泊、小溪、沼泽、山坡,林木等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英国的乡村居民点,小城镇或村庄,都是很小的。它们有可能向各个方向扩张它们区域。因此,他们在给小城镇或村庄做规划时,就特别考虑了它们扩张的可供选择的地理方向,确定他们的选择是否可以保护高质量的农田。他们也要考虑哪一个小城镇或村庄有发展潜力,如水源、学校、公共交通、等等。在英格兰的乡村,农业所需要的劳动力越来越少,农民需要越来越大的农场以实现规模经营,才能得到殷实的收入。事实上,农民现在已经不再是英格兰乡村的人口主体了,只有很少的人从事农业活动。于是,他们几十年前面临与我们今天相同的问题。有时,他们需要就地为人们安排工作,有时,他们需要把他们带到其它的地方就业。在英格兰,直到现在都在推行了一个称之为“集镇”的政策,它鼓励发展集镇,以便为离开土地的农民提供就业机会。每个集镇有2 000到20 000人不等。当他们选择一个村庄,把它规划为一个集镇时,这个地方是不是一个“集”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这个村庄是否具有支持乡村腹地的潜力。
5、发达国家的小城镇建设有什么经验
主要经验有:具体考虑小城镇与乡村人口的关系,它是否能够成为地方服务中心,它是否能够推进就业增长。另一方面,它是否有水源,是否有适合于发展工业的土地,是否有便捷的公路,是否是它周围村庄的公共交通枢纽,在那里的人是否可以得到基本的社会服务,如商业、卫生、教育、污水处理等。因此,在英格兰,这种可供开发成集镇的地方是有限的。今天的英格兰,大约有1030个这样的集镇。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工业成为集镇的重心,具有继续发展工业的潜力,不对周围环境具有潜在的威胁。
欧美规划师在做小城镇和乡村居民点规划时,特别注意了小城镇和乡村居民点周围的环境和资源,特别仔细地保存那些肥沃的农田,保存那些环境资源,如河流、湖泊、小溪、沼泽、山坡,林木等等。
小城镇和乡村规划师的确面对不同于城市规划师的问题:他们必须在小城镇和乡村扩张的方向上有更多的选择;他们必须更多地关注小城镇和乡村发展所引起的环境灾害;他们必须熟悉小城镇和乡村居民点各个规划要素的尺度、布局和功能。村镇的布局、地理环境、历史、经济、文化和功能变化多端,所以没有一种规划与设计原理可以保证村镇的新发展一定就适合于村镇原有的形体布局。居民参与小城镇的规划设计已经成为英国和美国乡村地区小城镇规划的基本模式。他们在英国和美国乡村地区规划小城镇时,总是要花大量的时间与那里的居民进行讨论,让他们充分表达他们的愿望和需求。
6、解释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建设一般价值取向
1.维持自然生态过程的完整性和持续性;主要有:服从和不割断自然生态过程;保持原始的自然地貌;保持自然物种的多样性。2.保证人类的消耗是在自然再生范围之内的;主要表现为:降低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把人类的废弃物变为其它物种的营养,被其它的生物物种再利用;使我们的消耗在物理或化学上为自然所承受。3.阻止人为的灾难4.满足人的社会需求5.居民参与
作业4
1、专家认为小城镇建设发展中主要存在哪三方面的问题?一、小城镇发展动力不足 二、非农化与城市化未能实现同步发展 三、小城镇总体建设水平不高主要表现为:规模偏小;规划管理不科学;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城镇功能不完备;城镇建设缺乏特色。
2、小城镇发展动力不足表现在哪些方面?一.小城镇自身经济实力薄弱;一些小城镇经济基础薄弱,一些地方的领导无视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不切实际地推进城镇化,只重视城镇的硬件建设不培育城镇的经济增长点,致使一些小城镇成为一座座“空壳城”,出现硬件设施浪费、土地闲置、楼宇关闭、“高楼大厦乞丐住”的现象,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二.对人力资源的吸引力缺乏;在一些地区,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的“门槛”很高,买房或建房的价格或成本很高,在小城镇落户要交纳各种费用,并且由于包括土地在内的集体资产的产权不清晰,使得农民不愿完全放弃土地进入城镇,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农村劳动力进入小城镇的积极性。三.乡镇企业支持力度下降;乡镇企业出现增长速度放慢、吸收劳动力能力下降和经济效益下滑等问题。使乡镇企业在广大农村过度分散的问题难以克服。进而影响小城镇第三产业的发展,难以促进有效公共需求的形成和扩展,使小城镇的发展失去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产业推动力。
3、有什么样的政策选择来推进小城镇的发展?一、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要逐步建立有利于农民成为永久性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三、引导乡镇企业的集聚;四、加强小城镇的规划和管理;五、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六、改革财政体制
F. 一村一乡镇行政管理历年考试答题答案
网络搜搜
G. 乡镇行政管理作业什么是乡镇机构设置及其职能
乡镇国土资源所是行政机关。现在,国土资源系统以条管为主,属于行政机关。
H. 乡镇行政管理的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5 条
[1]朱建波. 当前村民自治改革的制度变迁困境[J].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3) .
[2]赵海龙,拓宏伟. 2001年以来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研究综述[J]. 党史文苑, 2008,(02) .
[3]韩玲梅,张霞,黄祖辉. 制度视角下的村民自治:现状、发展及途径[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09) .
[4]潘丽萍. 村民自治进程中乡镇政府的政治与道德责任[J]. 闽江学院学报, 2006,(04) .
[5]郑立新. 创新乡镇行政管理机制的做法、成效和启示[J]. 福建理论学习, 2007,(04) .
[6]杨康. 试论转型时期我国乡镇行政体制[J]. 法制与社会, 2008,(30) .
[7]王素云. 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发展的反思与展望[J].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06) .
[8]张海燕,周游. 传统政治文化下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相关问题研究[J].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06,(06) .
[9]徐兴华. 我国村民自治现状的个案调查研究与分析——以山东省广饶县央上五个村的村民自治为个案[J].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07,(11) .
[10]宋瑞芝. 全球视野下的民主化研究:当代民主化浪潮研究述评[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7,(05) .
[1] 朱秦. 取消农业税后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J].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09,(03) .
[2] 郭靖. 论如何建构现代乡镇行政管理体制[J]. 现代农业, 2008,(11) .
[3] 张新光. 如何构建现代乡镇行政管理体制[J]. 农村工作通讯, 2007,(04) .
[4] 麦佶妍. 浅析乡镇行政管理与村民自治的关系[J]. 岭南学刊, 2008,(03) .
[5] 寇凤超,麻福水. 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七个问题[J]. 新东方, 2006,(08) .
[6] 张新光. 20世纪以来我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展望[J]. 兰州学刊, 2007,(01) .
[7] 张新光. 中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模式的历史沿革与反思[J]. 理论与现代化, 2007,(01) .
[8] 谢开勇,童敬党,王秀梅. 创新乡镇行政管理机制 促进新农村建设[J]. 理论导刊, 2009,(04) .
[9] 张怀平. 改革创新乡镇行政管理体制[J]. 学习月刊, 2004,(09) .
[10] 杨顺湘. 我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J]. 人文杂志, 2009,(06) .
I. 2010电大乡镇行政管理作业4的论文
乡镇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公共行政文化创新的意义、转变及其理念 摘要:公共行政文化创新对于推进公共行政制度变迁,降低公共政策执行成本和塑造现代政府形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就要求公共行政文化创新必须实现参与型、服务型和法治型行政文化的根本转变,通过树立效益、服务、公开、信用和团队学习等基本理念,以构筑我国21世纪全新的公共行政文化。 关键词:行政文化;公共行政制度;创新 一、公共行政文化创新的现实意义 公共行政文化是公共行政管理之魂,是指导、规范、约束行政主体或行政客体的动机与行为的内在力量,是人们在从事公共行政活动过程中所具有的行政心理、行政思想和行政道德等的总和。公共行政文化必须随着行政环境与系统的变化而作回应或改进性的调整与变革,即实现公共行政文化创新。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和加人世贸组织,我国公共行政内外部环境的全球化、知识化和信息化等发展变化,加强公共行政文化创新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1、公共行政文化创新是推进行政制度变迁的心理基础。道格拉斯诺思认为,制度是调整人类行为的规则,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作为世贸组织成员国的中国,竞争的存在迫使行政组织为改善本身的竞争地位而修正制度性架构,也就是要进行行政制度变迁,即一种效率更高的行政制度对另一种行政制度的替代、转换和交易过程。然而诺思还认为,信仰体系决定人们的价值观念,影响着人们制度选择,要使制度变迁成功,必须使信仰体系随制度发生变化。行政制度变迁离不开行政文化的创新,它是推进行政制度变迁的心理基础。人们只有认清旧有行政制度的弊端,以及理想行政制度的优越性,并且及时转变行政思想、价值观、行政情感和行政态度,进行行政文化的创新与转变,才会使人们积极主动地去观察、选择、采纳和制定新的行政制度与政策,才会使行政制度变迁更为科学,更为有效,才会使行政制度变迁更易于人们的理解与支持。否则,人们的观念、价值取向没有得到创新,就无法推进行政制度变迁,甚至“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抵制行政制度的变迁与推进,增加行政制度变迁的交易成本。 2、公共行政文化创新是降低公共政策执行成本的有效手段。所谓公共政策执行成本指在政策整个执行过程中,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费用的总和,也称之为“政策运行成本”,它既包括直接的实际耗费,也包含间接的财富损失,尤其是执行部门在实施政策中因宣传、解释、传达等所消耗的资源,以及政策对象抵制和削弱执行效率,加大政策投入而引起的损耗部分。加强行政文化创新就有利于降低政策执行成本。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能及时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认清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现时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科学地制定合理的有效的公共政策,有利于加深政策执行者对公共政策的理解程度,从而增加政策执行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有效性;有利于降低政策执行的宣传、解释和传达成本;有利于人们群体主动抛弃传统封建残留如官本位、依附、保守等陋习,民本位、参与意识得到增强,从而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对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参与度和支持度,使人们思想紧跟时代步伐,认清实际情况,增加对政策及其执行的理解和配合,从而有效地降低了政策的执行成本。 3、公共行政文化创新是塑造现代政府形象的重要途径。 政府形象作为人们对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直观评价和内心体验;作为人们对政府客观存在的整体印象和自我认同;作为人们对公共行政的信任度和支持度。良好的政府形象是政府宏观调控、市场监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可资利用的重要资源,是减少政策制定压力和政策执行阻力,提高政策评估动力和政策实施效益的取之不尽的源泉。但是受传统行政文化的影响,在集权、专制思想的控制下,人们被视为政府当局的属民,在政府权力面前俯首帖耳、任其摆布,形成对政府公共行政的冷漠和逆来顺受的思想,被动地接受来自政府施加的影响,并对其有着强烈的依顺心理。然而在信息社会的今天,政府将由权力行政转变为服务行政,人们的意愿和利益要求成为政府行政的出发点和归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