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行政区划
1. 太原市下辖几个县区分别是哪些
六个市辖区:杏花岭区 小店区 迎泽区 尖草坪区 万柏林区 晋源区
三个县:清徐县,阳曲县,娄烦县
一个县级市:古交市
2. 太原的行政区划
至1996年,太原市辖古交一个县级市,清徐、阳曲、娄烦三个县,市区分南城、北城、河西、南郊、北郊五区。
1997年5月8日,太原市调整行政区划,市区分为杏花岭区、迎泽区、小店区、尖草坪区、万柏林区和晋源区,形成了6区3县1市的格局。其中地处建设路以西、滨河路以东、北大街以南、南内环街以北的杏花岭区、迎泽区两个区是传统上的内城区,而随着城市的扩张,万柏林区、小店区、尖草坪区和晋源区也被认为是城内地区,形成了“城六区”的概念。 太原市行政区划信息表名称行政区划代码面积
(平方千米) 六普人口
(万人) 邮政编码下设街道-镇-乡个数下设社区-行政村个数太原市1401006909420.159103008254-21-31594-924小店区14010529075.01020300327-1-294-62迎泽区14010610558.85330300026-1-095-19杏花岭区14010714663.448203000910-0-2115-32尖草坪区14010829641.57050300239-2-362-84万柏林区14010928974.925503002414-0-1104-49晋源区14011029022.14310300253-3-036-78※高新区※//0.9914//1-0※经济区※//4.4521//10-0※民营区※//1.2579//0-7○城区统计/1416342.6522/49-7-8517-331清徐县14012160834.38610304001-4-524-188阳曲县140122208412.02280301000-4-610-117娄烦县140123128910.58410303000-3-56-142古交市140181151220.51390302004-3-737-146○郊县统计/549377.5069/5-14-2377-593备注:本表列出的带有“※”标志的高新区、经济区、民营区均不属于行政区划,其面积已经分别汇入其所在市辖区面积中;六普人口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下设各级行政区划数量统计截止到2013年底
参考资料:行政区划代码、面积、邮政编码等信息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网站; 六普人口来源于太原市人民政府网站; 下设各级行政区划数量来源于太原市民政信息网 工业、农业是太原市国民经济的主要产业。1949年,太原市工农业总产值(1980年不变价格,下同)为10718万元。1950年~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工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工农业总产值快速增长。1952年,太原市工农业总产值上升到24362万元,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均超过了解放前太原市历史最高水平。
1953年~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工农业总产值逐年快速增长,1957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达到63497万元。
1958年~1960年,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太原市工农业总产值急速增长,1958年达到110544万元,1959年上升为146127万元,1960年达到203304万元。但是,由于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了太原市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财政开支过大,粮食及其他农副产品匮乏,加之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撕毁合同,造成1961年~1962年工农业总产值的大滑坡。1961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降至102532万元,1962年降至94534万元。之后经过三年调整,工农业生产逐步恢复发展,到1965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又升至181359万元。1966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17436万元。
1966年,太原市经济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开展形势恶化。1967年、1968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分别下降为174096万元、86679万元。1969年~1970年,政治局势相对好转,工农业生产总值开始回升,1969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为125653万元,1970年上升为239658万元,1973年达到305894万元。1974年,“四人帮”掀起的“批林批孔”运动使太原市的经济再次遭到破坏,当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降至236286万元。1975年,贯彻中共中央整顿精神,全市工农业总产值又回升至275357万元。然而1976年初掀起的“反击右倾翻案风”使全市的工农业总产值又降至216067万元。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太原经济迅速恢复。1977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为287351万元,1978年达到363650万元。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的改革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太原市的工农业总产值开始突飞猛进地增长。1980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达到406384万元,1985年达到663713万元,1990年达到1036956万元。
2014年,太原市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31.09亿元,比2013年增长3.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8.93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012.31亿元,增长1.0%;第三产业增加值1479.85亿元,增长5.1%。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26.94亿元,增长1.1%;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增加值441.30亿元,增长3.4%;金融业增加值307.05亿元,增长4.9%;房地产业增加值139.91亿元,增长6.8%;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262.26亿元,增长11.0%;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200.80亿元,增长3.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9023元,比2013年增长2.8%,按2014年平均汇率计算达到9606美元。三次产业比重为1.5%、40.0%、58.5%,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06、0.47和2.77个百分点。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持平,第二产业比重下降1.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1.7个百分点。 太原是中国建国初期的重要工业基地之一。20世纪末以来,在山西省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中,太原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承担起山西省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转化的重任。以不锈钢生产基地、新型装备制造工业基地和镁铝合金加工制造基地“三大基地”为代表的优势产业发展态势良好。经过50多年的建设,已形成了以能源、冶金、机械、化工为支柱,纺织、轻工、医药、电子、食品、建材精密仪器等门类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2014年,太原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47.24亿元,比2013年增长0.4%。其中:中央企业增加值72.53亿元,下降8.2%;省属企业增加值259.65亿元,下降4.8%;市属及以下企业增加值315.06亿元,增长7.4%。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5.3%的十大行业中,增加值比上年增长的有5个。新兴接替产业增加值387.28亿元,增长9.3%,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9.8%。其中:装备制造业增加值268.96亿元,增长15.1%,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1.6%。煤炭、钢铁、炼焦、电力等传统行业增加值259.96亿元,下降10.1%,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0.2%。其中:占比18.9%的钢铁行业增加值下降10.0%,占比14.9%的煤炭行业增加值下降7.4%,占比2.7%的电力行业增加值下降18.9%,占比2.1%的炼焦行业增加值下降9.8%。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3279.40亿元,下降0.5%。利税总额108.30亿元,增长3.0%。利润总额19.66亿元,增长151.1%。亏损企业亏损额49.82亿元,增长1.2%。 邮电和旅游
2014年太原全年邮电业务总量90.58亿元,比2013年增长13.8%,其中:邮政业务总量5.64亿元,增长8.3%;电信业务总量84.94亿元,增长14.2%。年末市话到达116.37万户。农话到达4.6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742.66万户,其中3G、4G移动电话用户分别为229.19万户和43.08万户。全市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863.69万户。每百人拥有电话201部,其中: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普及率分别达到28部/百人和173部/百人。计算机互联网用户150.79万户,净增加7.31万户,其中:宽带网用户144.45万户,增加11.33万户。
2014年,太原全市接待海内外游客4196.51万人次,比2013年增长14.5%。其中:国内游客4176.44万人次,增长14.6%;海外游客20.07万人次,增长5.0%。海外游客中:外国人14.14万人次,香港同胞3.32万人次,澳门同胞0.39万人次,台湾同胞2.22万人次。全年旅游总收入500.01亿元,增长16.0%。其中:国内旅游收入495.33亿元,增长16.8%;旅游外汇收入0.77亿美元,增长4.5%。
金融保险
2014年,太原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0144.00亿元,比年初增长2.0%;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8054.64亿元,增长10.8%。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0011.26亿元,增长2.0%,其中:个人储蓄存款余额3325.78亿元,增长0.5%。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7945.33亿元,增长11.0%。人民币贷款中,中长期贷款余额4906.03亿元,增长11.0%;短期贷款余额2475.19亿元,增长1.4%。
2014年太原市原保险保费收入113.96亿元,增长16.8%。其中:寿险业务保费收入62.89亿元,增长18.9%;健康险业务保费收入7.55亿元,增长25.6%;意外伤害险业务保费收入2.76亿元,增长17.8%;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40.76亿元,增长12.4%。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41.17亿元,增长16.7%。其中:寿险业务给付17.23亿元,增长23.2%;健康险业务赔款及给付2.33亿元,增长4.2%;意外伤害险业务赔款0.92亿元,增长61.9%;财产险业务赔款20.69亿元,增长11.9%。
国内贸易
2014年,太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11.13亿元,比2013年增长10.1%。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382.58亿元,增长10.0%;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8.55亿元,增长14.7%。限额以上贸易企业零售额840.26亿元,比上年增长0.5%,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9.5%。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企业通过互联网实现商品零售额5.26亿元,增长2.1倍。
对外贸易
2014年,太原市外贸进出口总额106.71亿美元,比2013年增长16.5%。其中:出口额65.70亿美元,增长24.1%;进口额41.01亿美元,增长6.0%。出口商品中,煤炭、焦炭、金属镁分别为0.52亿美元、1.28亿美元、1.13亿美元,占出口额的4.5%。不锈钢材、机电产品分别为14.49亿美元、41.14亿美元,占出口额的84.7%。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151个。年进出口额在千万美元以上的国家和地区54个,比上年增加2个。全年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0家。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10.77亿美元,增长14.0%。
3. 太原市行政区范围
杏花岭区
尖草坪区
万柏林区
小店区
迎泽区
晋源区
古交市
清徐县
阳曲县
娄烦县
马上榆次也是太原,叫榆次区
4. 太原哪些区属于城区,哪些属于郊区啊
2005年,太原市辖6个市辖区、4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即:迎泽区、杏花岭区、万柏林区、尖草坪区、晋源区、小店区六个区,古交市,清徐、阳曲、娄烦三个县。
5. 山西太原的行政区划分,每个区包括哪些街道
上市政府网站不就可以看到了?
6. 太原有几个行政区了!
太原是山抄西的省会,位于省境中央,太原盆地北端,地处南北同蒲和石太铁路线的交汇处,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中国主要的重工业城市之一。全市辖清徐、阳曲、娄烦三个郊区县和古交市,城区和近郊划设迎泽区、杏花岭区、万柏林区、尖草坪区、晋源区、小店区六个区,计22镇61乡和50个街道办事处。市政府驻新建路。
7. 太原市下辖几个区
1997年5月8日,太原市调整行政区划,市区分为杏花岭区、迎泽区、小店区、尖草坪区、万柏林区和晋源区,形成了6区3县1市的格局。
http://ke..com/link?url=IVJmele--_4M3JFSiUz_DiPcCdaVOisoFI--wiqsg_5inhIxwnSrN6e1JsfJdvuJ2lZcvTQ_#2
8. 介绍太原市的概况
太原市概况
行政区划
太原市是山西省的省会,简称并。太原市地处山西省的中部,市东西两面群山夹峙,中部为汾河冲积扇平原,汾河自北而南穿市而过,把全市化为东西两半。市境总面积6988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460公里。全市辖3个城区:南城区、北城区、河西区;2个郊区:南郊区、北郊区;3个县:清徐县、阳曲县、娄烦县;1个县级市:古交市。
历史渊源
太原市是一座历史名城,古称晋阳,大约创建于公元前497年,为早期的赵国都城。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分天下为36郡,初置太原郡,从此始有太原之称。之后,北朝、隋、唐时期,太原一直为历代重镇。到了五代,晋阳曾先后为后晋、后汉、北汉之都城。公元960年,赵匡胤推翻后周,建立北宋后,派其弟赵光义于公元979年攻克晋阳,火烧全城,一代名城化为灰烬。公元982年,赵光义又委派部将潘美重建太原城。这样一直到民国初期的军阀阎锡山统治山西,以太原为首府,上下两千多年,古城太原,历经战乱,迭遭更替。1949年4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太原,才最终使这座古城回到人民手中,从此获得了新生。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太原曾以其发达的手工业和商业闻名遐迩。早在唐、宋时期,太原就已成为一个手工业比较发达的城市。宋代太原陶瓷中的“木理纹瓷”在全国独树一帜。元代以后,太原是全国武器制造中心。唐、宋以来,太原的商业发展迅速。特别是到了明代,当时的太原大南关作坊、商店星罗棋布,盛况空前,古人曾有“蔽天光、发地脉”之赞。
地理资源
太原的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其中尤以矿产资源蕴藏为最。主要金属矿物有铁、锰、铜、铝、铅等;非金属矿物有煤、硫磺、石灰石、石膏、耐火粘土、明矾、白云石、石英砂等。在诸多的矿物资源中,以煤炭为首。据探测表明,太原煤炭的总储量在245亿吨以上。其次是铁矿,目前已探明储量为1.7亿吨。石膏矿是太原的第三大矿产,以其质地优良驰名全国。
历史文化
太原又是一座名人辈出的历史古城:三国时的曹魏名将郭淮,西晋时“枕戈待旦、闻鸡起舞”的并州刺史刘琨,盛唐政治家狄仁杰、著名诗人王之涣,北宋爱国名将杨业,元末明初著名作家罗贯中,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文学家、医学家傅山,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高君宇等都出生在太原或为这座古城立下了不朽的功业。同时,悠久的历史,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在众多的文物古迹中,晋祠,以其悠久的历史,完善的造型,宏阔的气势,高超的艺术造诣,优美的自然环境,吸引了千千万万的中外游客。
经济发展
解放前,太原的社会、经济发展十分落后,在旧军阀阎锡山的统治下,加上多年的战乱,城市破蔽不堪,人民衣食无着,作为北方工业重镇的太原,解放前夕的工业总产值仅4000多万元。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太原跨入了有史以来最兴盛的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各行各业欣欣向荣,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全市人民正在改革开放的历史大潮中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
作为山西省能源重化工基地的中心城市太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全市工业发展迅速。
改革开放以来,太原市的农业和乡镇企业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994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5亿元,全市粮食总产量达38.48万吨,为历史上第二个高产年。农业生产条件持续改善,各类农业机械应有尽有,耕作机械化程度达到65%以上。与此同时,从旧体制束缚下解放出来的农民,为了早日实现小康,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农村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目前,全市共有乡镇企业48252个,从业人数29.38万,占到农村劳动力总数的65.42%。乡镇企业总产值131.27亿元,总收入117.03亿元。涌现出产值达亿元乡镇11个,产值千万元村185个,产值千万元企业80个。组建成21个工业小区,20个专业市场,28个企业集团,为太原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城市建设
作为山西省的省会,太原市的城市建设更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昔日的低矮房屋被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所代替,宽阔整洁的街道四通八达,一座座花园式住宅小区恰似颗颗明珠。各种商业、文化设施星罗棋布,使人目不暇接。今日的太原,城市道路长达553公里,其中高级道路453公里,公路桥梁80座。公共汽车、无轨电车、出租汽车达数千辆,穿梭于大街小巷,迎接着南来北往的旅客。城市煤气生产能力达63.5万立方米/日,用户达30.66万户,用气人口达121.4万人,普及率达74%。市民住宅情况日益改善,目前,全市每人平均居住面积已达7.97平方米,水、暖、电、气、卫设备齐全,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太原市的商品房和安居工程都有了较快的发展,较好地满足了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要。特别是安居工程,目前已有25万平方米的住宅竣工,并投入使用,深受广大工薪阶层的称赞和好评。
交通通讯
太原市是华北地区的重要城市,为了使太原市早日跻身于国际大都市的行列,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都十分重视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经过重新扩建的太原火车站,气势宏伟,设施先进,客容量成倍扩大,成为华北地区名副其实的第二大客运站。太原车站是山西最大的货物集散站。境内有石太线、南北同蒲线、太焦线、京原线、太古岗线等铁路干线纵横交错。有通往北京、上海、天津、成都、青岛、武汉、济南、西安、石家庄、包头等城市的直达列车,太原已成为华北重要的铁路枢纽。公路交通运输客货兼营,以太原为中心,呈辐射状,连接省内外城市、乡村、名胜古迹。特别是太原至旧关高速公路的建设和部分通车,为太原经济的腾飞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重新扩建改造的太原飞机场,使太原民航的发展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从此,大型客机可以在太原机场直接起落,通航能力大大提高,太原同全国各大城市乃至世界各地的交往将变得更加快捷便利。通讯邮政业务迅速发展。目前,太原市的市话交换机总容量已达30.4万门,自动长途交换机达3.8万路,市话户数达12万户,已与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日本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岛屿)开办了国际双边邮政业务。据1994年统计,太原地区的铁路、公路、航空旅客运输量已达1620.6万人次,货场运输量达9804.1万吨,邮电业务总量(计费)达3.06亿元。交通邮电事业的发展,大大改善了太原的投资环境。
科教文卫
今日的太原,已经不再是过去意义上的那种简单的重工业城市,随着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方面的迅速发展,太原的生活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到1994年末,全市共有独立科研机构120所,工作人员1.47万人。高等院校12所,中等专业学校48所,技工学校38所,普通中学228所,农、职业中学49所,小学1610所,成人高等学校22所。全市共有卫生机构967个,市民每千人拥有病床9张和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1人。特别是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事业发展较快,全市共有各类电影放映单位227个,影剧院31个,艺术表演团体16个,文化馆11个,博物馆2个,公共图书馆7个,广播电台4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和转播台1座,电视台4座,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和转播台4座,全市广播人口覆盖率91.28%,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2.86%。特别是近年来悄然兴起的各类卡拉OK歌厅、舞厅、消夏文艺晚会等,给人民的生活增添了许多情趣,进一步丰富了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同时,各类商业、饮食、服务业的繁荣兴盛,更加方便了群众的生活。全市共有商业零售网点20274个,集市贸易市场224个,餐饮业网点9456个。
改革开放
走出山西,走向世界,把太原建设成现代化的国际大城市,这是300万太原人民的共同心愿。自1991年以来,太原市先后被国务院批准为内陆省会开放城市、环渤海地区开放城市。同时,太原又是欧亚大陆桥沿线城市,对外开放条件相对优越。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太原市努力改善自身的投资环境,积极引资招商,参与国际协商合作,对外开放取得了显著成绩。截至1994年,共有三资企业415个,当年出口商品供货总值50.7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7998万美元。当年成立三资企业100家,总投资1.7亿美元,合同引进外资7019万美元。当年来太原旅游的国际人士、华侨、港澳同胞1.88万人。太原市还同一百余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友好贸易关系,同英国纽卡斯尔市、日本琦玉县等结成了友好城市。
改革开放使古城太原焕发出勃勃生机,21世纪的曙光正在向我们招手。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太原市委、市政府决心带领300万太原人民,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基本路线,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开放步伐,紧紧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太原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尽快把太原市建设成为社会现代化大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