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置行政边界
㈠ ArcGIS里怎么画边界线。比如地级市的地图。合并成一个省级界线地图。
首先我假设你拥有某个省所有地级市行政界线的矢量数据,拷贝一份该数据,加载版到ArcMap,在Editor工具条权中Start Editing,将那些除省界外的地级市的界线删掉,完成后再将剩下的线选中后,点击在Editor那个小三角,有个Merge,将线合成为一根线即可。还有一种方法如果你的地级市界线中有关于省界的属性字段,直接Selection后输出就完事啦
㈡ 武都区的行政区划
1950年武都县建政,武都县设9区,85乡。
1953年由9区分为14区,即:城关、两水、角弓、金厂、安化、杨坝、甘泉、汉王、三河、透防、坪头、琵琶、洛塘、木马区,共辖138个乡。
1954年3月26日,坪垭乡划归舟曲县管辖。
1955年,由14区合并为10区:两水、金厂、安化、杨坝、汉王、三河、透防、坪头、洛塘、五马。设立城关镇由县直属。辖10区、1镇、99乡。
1956年,乡的建制由99个合并为70个。8月16日大院、励志、东坪3乡划归宕昌县管辖;康县的龙坝、麻滩乡划归武都县。11月14日将解板乡划归康县。
1957年10月29日,太平乡划归康县。
1958年3月22日,设1区 (洛塘区)43乡,撤销两水、金厂、安化、杨坝、汉王、三河、透防等7区,坪头和五马区并入洛塘区,由70个乡镇并为43个。9月26日,撤销洛塘区,并将43个乡镇合为35个。11月17日,35个公社合并为17个。12月20日,撤销康县,除江浪公社划归徽县外,其余10个公社并入武都县。同时撤销宕昌县,将沙湾、新寨公社划归武都县。至此武都县为29个公社。
1961年11月,恢复武都专区建制。12月15日,武都县分出原康县,恢复宕昌县。同年17个公社分为45个,设立10个区工委,即两水、金厂、安化、隆兴、佛崖、汉王、透防、三仓、洛塘、五马。
1962年,将沙湾、新寨两个公社划归宕昌县管辖。同年又从姚寨公社分出部分大队成立了东江公社。
1963年,由城关分出部分大队成立了五凤公社。同年,将舟曲县坪垭公社划归武都县管辖,至此武都县共辖48个公社。
1966年,部分公社合并,同时撤销了两水、汉王、透防、安化、金厂区工委。佛崖、隆兴区合并为甘泉区工委;五马、洛塘、三仓区合并成立了洛塘区公所。武都县共辖有2个区、41个社镇。
1968年,撤销了甘泉、洛塘区,公社管委会一律改为公社革命委员会。
1972年,恢复原柏林公社建制。1975年又恢复洛塘区。1979年恢复原汉林公社建制。
1980年11月,公社革命委员会一律改为公社管理委员会。
1981年底,武都县共辖1区、1镇、42公社,即洛塘区,城关镇,城郊、锦屏、坪垭藏族、角弓、石门、两水、蒲池、庞磨、池坝、金厂、汉林、马街、柏林、安化、隆兴、龙坝、鱼龙、佛崖、熊池、黄坪、甘泉、龙凤、东江、汉王、桔柑、外纳、透防、三河、郭河、玉皇、琵琶、月照、五库、三仓、草河、盘底、洛塘、枫相、渭河、西支、五马、裕河等四十二个公社。
1983年,撤销洛塘区、42个公社全部撤社建乡。至此武都县辖1镇、41乡、1民族乡。
1984年,庞磨乡更名为马营乡(乡政府由庞磨村迁至马营村)。
1985年,两水撤乡设镇。
1986年,洛塘、汉王、东江、安化撤乡设镇;从桔柑乡分置磨坝藏族乡,
1996年,武都县辖6镇,36乡,2民族乡。
2004年1月,国务院批准撤销陇南地区和武都县,设立甘肃省陇南市和武都区。
2004年6月,撤销锦屏、金厂、熊池、透防、草河、盘底、渭河、西支8乡,同时建立马街、角弓、鱼龙、琵琶、三河、甘泉6镇。至此武都区辖12镇、22乡、2民族乡。
2014年8月,撤销外纳乡、马营乡、柏林乡,设立外纳镇、马营镇、柏林镇。 武都区位于甘肃省东南部,陕西、甘肃、四川交界地带,长江流域嘉陵江中游,秦巴山系结合部,陕、甘、川三省交通要道,陇南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和军事重镇,是陇南市委、市政府所在地。
武都区东与本市康县相接,南连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和本市文县,西接本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和本市文县、宕昌县,北邻本市宕昌县、礼县和西和县,东北与本市成县隔水相望。
武都区地理坐标为北纬32°47’~33°42’、东经104°34’~105°38’,总面积为4683平方公里。 武都地处甘肃南部,秦岭和岷山两大山系的支脉东西向横贯全境,境内高山、河谷、溶洞、丘陵、盆地交错,峰峦叠嶂,沟壑纵横,气候垂直分布,地理差异明显,被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誉为“宝贝的复杂地带”。
武都区境内海拔667—3600米,城区海拔998米。最低处为裕河乡曲家庵,海拔667;最高处为城郊乡擂鼓山(史书称为露骨山),主峰海拔3600米。相对高差2933米,垂直差异明显。根据立地条件,可分为川坝河谷区、半山干旱区、高寒阴湿区和林缘区,具有“七山二林一分田”的特点。 武都区境内有水杉、红豆杉和大熊猫、金丝猴等国家级保护动植物。拥有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铜河流域)、裕河金丝猴自然保护区和武都裕河大熊猫自然保护区3个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
武都有“千年药乡”、“千年椒乡”之美称,有各类动植物1300多种,各类中药材1200多种,有花椒、橘柑、油橄榄等经济林果百余种,其中有“米仓红芪”、“武都黄连”、“大红袍”花椒、油橄榄;白龙江河谷地带则被专家认为是全国油橄榄最佳适生地。建成了花椒、油橄榄、茶叶、核桃、中药材、蔬菜及山野菜、畜禽水产养殖和优质小杂粮等特色产业基地和产品基地。
㈢ 哪里有乡镇村的行政边界
这么细的行政区划是很难找的,尤其是村界,全国得有多大,得有多少个村啊,这个应该是不好找,致于乡镇的行政边界的话,据说水经注软件公司有全国的乡镇边界,我买过他们软件,好说歹说才同时送了我一个镇的边界,叠加非常准,你可以自己去问下。
㈣ 矢量数据叠置与栅格数据叠置有何不同
参考文献多紧紧围绕削减基于网格的矢量数据转换方法研究这一问题,矢内量数据,删除对现容状和格鲁吉亚的分析和总结应用的发展趋势,全方位的数据网格削减了一些转换算法矢量数据转换,并比较其运算速度的优势和劣势,以及改善方法。地理信息系统开发和优化的空间数据结构紧密,光栅和矢量数据之间的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的有效转换的关键技术之一。由于栅格数据是非常有利于空间叠加分析,通常需要将矢量数据转换成栅格数据的分析。对地理信息系统文本的对比分析两种结构的基本数据,在总结关于多边形的边界代数算法的基础上过去的矢量数据栅格数据转换的方法填充图形的操作使用,加上基本原则或减,提出一个破线,以改善边境(数据系列)跟踪方法。该算法原理简单,而不是从相对复杂的操作,速度快,简单的判断点,保证了灌装精度。
㈤ 结合实际举一个应用叠置分析的实例
叠置分析(Overlay Analysis)
覆盖叠置分析是将两层或多层地图要素进行叠加产生一个新要素层的操作,其结果将原来要素分割生成新的要素,新要素综合了原来两层或多层要素所具有的属性。也就是说,覆盖叠置分析不仅生成了新的空间关系,还将输入数据层的属性联系起来产生了新的属性关系。覆盖叠置分析是对新要素的属性按一定的数学模型进行计算分析,进而产生用户需要的结果或回答用户提出的问题。
1)多边形叠置
这个过程是将两层中的多边形要素叠加,产生输出层中的新多边形要素,同时它们的属性也将联系起来,以满足建立分析模型的需要。一般GIS软件都提供了三种多边形叠置:
(1)多边形之和(UNION):输出保留了两个输入的所有多边形。
(2)多边形之积(INTERSECT):输出保留了两个输入的共同覆盖区域。
(3)多边形叠合(IDENTITY):以一个输入的边界为准,而将另一个多边形与之相匹配,输出内容是第一个多边形区域内二个输入层所有多边形。
多边形叠置是个非常有用的分析功能,例如,人口普查区和校区图叠加,结果表示了每一学校及其对应的普查区,由此就可以查到作为校区新属性的重叠普查区的人口数。
2)点与多边形叠加
点与多边形叠加,实质是计算包含关系。叠加的结果是为每点产生一个新的属性。例如,井位与规划区叠加,可找到包含每个井的区域。
㈥ 层序边界的识别
层序边界的识别是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基础,只有将层序边界找准,其后所进行的层序对比、层序内部细分及层序演化特征的研究才具有可靠性。据陆相层序边界识别标志和级别划分(表2.1、表2.2)。可以归纳出3种方法,即地震剖面识别标志、钻井层序界面识别标志、层序地层框架建立。
表2.1 陆相盆地层序边界的识别标志
表2.2 陆相层序地层划分级别
2.2.2.1 地震剖面识别标志
鄂尔多斯盆地勘探程度较高,并积累了丰富的地震资料,特别是重点地区如靖边-安塞、陇东地区等二维测网、三维连片面积覆盖面大,这为选择一个骨干剖面图,并从不同方位追索识别地震层序提供了可靠的基础。地震层序边界主要根据反射波的终止类型(削截、上超、下超和顶超)来确定,这些终止类型它不但是划分层序的主要依据,也是追踪地层几何体终止方式的关键标志。为了了解时代地层的分布,首先分析地震剖面上各标准反射波组的地质属性(即层位标定),然后分析不整合面特征、划分层序界面级别。
根据不整合面在地震剖面上表现的削截程度,延伸范围和沉积间断时间长短,可将不整合界面划分两级:一级不整合面一个,即Tj,与印支晚期构造事件相吻合,代表盆地基底隆升或收缩时的古风化剥蚀面,是构造旋回划分的标志,为盆地内可作区域追踪对比的不整合面(图2.2,图2.3);二级不整合面一个,即T10,与印支早期构造事件相吻合,代表盆地短暂的抬升或收缩形成的古侵蚀面,属区域性平行不整合面。
图2.2 延长组顶部古地貌剖面图
图2.3 延长组顶部侵蚀面地震反射特征典型剖面
2.2.2.2 钻井层序界面识别标志
钻井包括测井和录井资料,后者结合岩心与露头观察组合岩性剖面。岩性剖面与其对应的测井曲线,能够灵敏地反映出由基准面变化所引起的地层旋回变化,它与地表资料相比,具有纵向上高分辨率的独特优势。因此它是识别层序界面与分辨高精度层序的重要手段。
(1)岩性剖面界面识别标志
1)古风化暴露面。主要包括古土壤和植物根土层,它往往代表无沉积作用或沉积间断、不整合面标志。古风化暴露面上的杂色泥岩或风化壳常代表沉积物沉积水下又暴露地表或接近地表遭受淋滤作用的产物。在露头区内蒙古准格尔旗一带,三叠系顶与侏罗系构成不整合接触处(并可能发生过褶曲现象),延长组颜色由棕红变淡,结构松软的土壤化程度增高,顶面见氧化铁质薄膜分布,并与上覆巨厚的砾岩、砂砾岩层接触,砾岩中所含赤山组砂岩,砾石表面也局部可见被氧化铁质薄膜包覆(图2.41;另外,盆地内部经大量钻井揭露在延长组顶部与上覆侏罗系底的河道冲刷接触处,也见到类似的古风化暴露面。
图2.4 内蒙古准格尔旗五字湾构造横剖面图
(示侏罗系与三叠系的不整合接触)
2)河道滞留沉积。地层剖面中的冲刷现象及其上覆的滞留沉积物,一般代表基准面下降于地表之下的侵蚀冲刷作用,常具明显的冲刷面,是层序边界的标志。但这种界面要还可细分出两种:①基准面下降产生的河道切割不整合面,河道改道(自旋回作用)产生的不整合面,较高级的旋回界面常是区域分布、规模较大的河道冲刷切割面,如盆地内的T3/J和T3T/2接触边界;它们多发育在构造强烈剥蚀区(图2.5);较次一级旋回滞留界面如长8段/长9段、长7段/长8段、长3段/长(4+ 5)段,它们多发育在斜坡部位,基准面下降受到切割情况下形成的。②自旋回作用河道冲刷或基准面上升水进冲刷面,它的特征是冲刷滞留物多见盆内屑,一般幅度较小,分布范围有限,前者在地层长1段、长2段、长3段和长9段、长10段地层中,即辫状或曲流河-三角洲体系内部多见,后者仅在长7段较大的水进期中分布。
(2)岩性、岩相标志
作为层序边界面的滨岸上超向下迁移,在岩性或录井剖面中常表现为沉积相朝盆地方向移动,如浅水沉积物直接覆盖于较深水沉积物之上,如河流-三角洲沉积直接覆于深水泥岩之上,两类沉积之间往往缺失过渡环境沉积。这在盆地内长6段与长7段的横向对比剖面中表现得很突出。
岩相类型或相组合在垂向剖面的转换位置,如水体向上变深的相序或相组合向水体逐渐变浅的相序或相组合转换处往往是界面位置。如盆地内长7段深水相(或浊积岩)与长6段三角洲前缘相接触,由深水到浅水形成的相组合转换点。延长组上部长1段属湖泊萎缩后的泥沼或湖沼沉积,与其上覆的延安组河流沉积接触,且两者之间呈冲刷接触或区域不整合接触,形成湖沼与河流冲积相组合的转换处;以及长9段顶部的水退层位与上覆长8段底的水进层位所组成的相序转换点,均构成重要的界面位置。
图2.5 延河长10段油层组底部河道冲刷界面(SBl)
(据李文厚等,1999)
1.冲刷面;2.细砂岩;3. 粉砂岩;4.滞留沉积;5.粉砂质泥岩
(3)基准面旋回标志
在河流相地层中,辫状河道发育或砂体纵向上相互切割,彼此叠置(如盆地北部与西部边缘长10段),往往反映较低的可容纳空间,因此位于基准面旋回上升的早期;低弯度或曲流河发育的孤立的向上变细的河道砂体出现,可意味着可容空间增加,表明处于基准面上升期。基准面的上升,常伴随着地下水面的上升,在河间地区发育差的泄水盆地,形成河间湖泊(或称洪泛湖、蓄水洼地),如处于盆地北缘的长(4+5)段中上部出现的以暗色泥岩发育为特征的洪泛湖,它相当“最大洪泛面”,处于基准面上升向基准面下降的转换位置。并基于上述可容空间的变化,进而划分基准面旋回和界面。另外,当湖盆处于广阔盆地时,湖面宽、水体浅,强大的风暴浪导致形成风暴沉积。在记录中已发现多处风暴沉积,如长6段油层组的风暴沉积物(A7井)和长(4+ 5)段油层组的风暴沉积物(耿56井)等,它不仅指示继长7期大规模水进(湖侵)之后古斜坡上的水深,而且也可以指示一个准层序(或组)的顶界。
(4)测井曲线界面识别标志
①准层序叠置方式或测井曲线形态突变。准层序叠置方式或测井曲线形态突变,而在大范围或区域上有共性反映,往往是层序边界识别标志。如盆地内长10段/r2界面处测井曲线发生突变,自然电位曲线在界面以下为大段平直或退积叠置方式,而界面以上为箱状呈加积-进积叠置方式,两者之间呈突变关系;长8段/长9段油层组分界处,在盆地南部界面之下,自然电位曲线呈大段平直段落,反映泥质为主的三角洲平原沉积;界面之上自然电位曲线为箱状、钟状或复式钟状,呈加积与进积叠置方式;两者之间呈一明显的冲刷面,局部地段冲刷面起伏可达5m以上;再如,长3段/长(4+ 5)段油层组分界处,界面之下自然电位曲线呈“细脖子”段,反映泥质、粉砂质泥岩沉积并夹有煤线,界面之上为箱状,呈加积-进积叠置方式。②层序组或体系域界面。Ⅳ级准层序组或体系域边界的识别,关键是要识别出凝缩层或生油密集段。它在测井曲线上通常以高自然伽马、高声波时差、高电阻率、自然电位偏正等(长7段中上部)为特征,全盆地分布稳定。凝缩层通常与沉积层序间最大水深相伴生,代表湖平面达到最高、湖岸上超点达到向陆最大时期,即最大湖泛面形成时期,而最大湖泛面是层序内的重要界面,该界面以下是湖侵体系域,界面以上是高位体系域。在测井曲线上该界面以下为退积型准层序组,界面以上随着可容空间由最大逐渐减小或准层序组由退积型转为进积型准层序组。低位体系域与海相不同,海相低位体系域中往往发育重力流(或浊流)沉积,如盆底扇、斜坡扇沉积体系与相组合,而在湖盆中由于低位期湖域小、水体浅、近源碎屑物供应相对充分,多形成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缓坡带)、冲积扇-扇三角洲-辫状三角洲沉积体系(陡坡带),在测井曲线上表现为加积和退积型为主的两种准层序组。准层序组的边界,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有一个或两个边界是层序边界,同时也可以利用识别出的凝缩层和层序边界的配置关系,划分出层序边界。
(5)古生物层序界面识别标志
①生物碎屑层。主要指分布在晚三叠世不同时期湖盆中的介形类以及双壳、腹足类等生物,它们生活在浅水环境中,死亡后壳体经湖浪作用搬运至岸线附近,后期受湖水的不断破碎,形成杂乱堆积的壳体碎屑层,因此它可以反映滨岸环境,当其上地层为反映水体逐渐或突然加深的沉积相类型时,这些碎屑层便可以近似代表准层序或准层序组顶界。②遗迹化石。遗迹化石在盆地不同沉积时期中均有较好的保存或记录,研究较多的是长6段和长(4+5)段油层组各门类。它既是生物行为习性的反映,也是它们赖以生存底质的反映,而这两者直接受环境因素的控制,因而与环境关系十分密切。利用生物遗迹对环境条件如水深、沉积速率、水动能条件和供气状况的敏感性,可以反映出在岩性剖面上表现出来的沉积间断面。③生物数量和种属的变化。层序是某一控制因素作用下所形成的一套地层,其中所含生物数量从下到上应该是渐变的,从多到少或从少到多因沉积环境不同而定。但是层序边界上下地层,由于环境发生很大差异,生物数量差别很大,发生突变,从而利用地层中相邻两层中生物数量突变而分析是否存在层序界面。如果上、下地层中的生物化石不但数量突变,而且所代表的时代相差较远,或古生物化石群发生突变,出现生物演化的不连续或生物种属的突变,这就更说明地层之间发生过沉积间断或长时间的侵蚀风化,是不整合层序边界存在的证据。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延长组生物地层研究工作开展较早,而且结合地层时代划分,沉积环境对各门类化石的地层分布、种属与数量的变化、生物演变都作了较深入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上三叠统延长组所含的古植物群、孢粉组合、介形类组合、双壳类及叶肢介类组合,即不同于上覆侏罗系,也与下伏中三叠统有明显差别,甚至大多数生物门类的种属与上覆侏罗系或与下伏中三叠统之间均明显出现生物演化不连续或断代现象,说明延长组顶、底界面发生过沉积间断或不整合。其次,延长组内部不同油层组或段,生物数量与种属也有明显变化,如长7段—长8段/长9段—长10段之间,在长7段—长8段油层组,随着湖盆扩张,湖面上升,水体扩大,生物的种属明显增多,甚至有些种属分异度极高,达到全盛时期,形成中生代最重要的生油层段,也是凝缩层的重要标志。
表2.3 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层序地层的基本框架
2.2.2.3 层序地层框架建立
综合分析地震与构造不整合面资料,测井与岩性剖面资料及古生物资料,依据在我国东部陆相油气勘探中应用层序地层学分析所采用的层序级别划分意见;遵循由大到小原则,首先进行不整合界面在宏观上确定其三级层序以上的地层等时性;其次,随时间间隔缩短,可用古生物,岩性与岩相标志等确定四级层序地层等时性,然后以更小一级的层序地层标志层,分析其沉积的旋回性,确定其准层序。与其同时,对远离湖盆地或河流冲积相地层应用了基准面旋回分析方法进行了分析,或采用两种方法共同探讨了层序地层的结构特点。
结果,将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统延长组划分为一个Ⅱ级层序;其内部划分为五个Ⅲ级层序,它们由下而上分别是Ⅲ1(长10段)、Ⅲ2(长9段—长82亚段)、Ⅲ3(长81亚段—长63亚段)、Ⅲ4(长62亚段—长3亚段)、Ⅲ5(长32亚段—长1段),对应的层序边界分别是SB1、SB2、SB3、SB4、SB5(表2.3)。
㈦ 分水镇的行政区划
明清时期
本区域行政区划,明以前无考。明清设里甲制度,甲以下设团、甲、牌三级,民国《万县志》记述“甲大者两分之,曰前后某甲,甲之长谓之团总。视甲之大小设团若干,置团首。团以下十家为牌,牌有首,十牌为甲,甲有长”。这一时期大二甲辖分水、黄泥、大兴、三元、王家、瑞池6个场,设团若干。
民国时期
1927年,国民政府改行政管理体制,甲改乡镇,甲以下实行保甲制度,即改团为保,大二甲改为黄泥乡,设保50个。
1929年推行城乡自治后成立的第二区辖龙凤乡等10个乡镇。
1929年由黄泥乡析出部分保设立培文乡、三元乡。
1931年撤销培文乡、三元乡、黄泥乡,并入大二镇。
1935年改设第三区,乡镇改为联保,辖12个联保。
1938年改联保为乡镇,培文乡与三元乡合并,辖10个乡镇,
1941年调整乡镇建制,辖14个乡镇,此后直到民国38年没有大的变化。
解放以后
1949年12月建立高升区,辖培文乡、三元乡、孙家乡、分水乡、三正乡、高梁乡、石马乡、五梁乡、顺溪乡、高升乡10乡。
1950年3月置分水区,辖培文乡、孙家乡、分水乡、三元乡4乡。1951年1月改分水区为五区,划出三元乡至14区,划入三正乡,辖三正、分水、培文、孙家4个乡,71个保(其中三正乡19个保,分水乡15个保,培文乡19个保,孙家乡18个保)。
1951年后,废除保甲制,建立村政权,71个保全部改为行政村。
1952年9月划出孙家乡(见《万县组织史》),辖三正、分水、培文三乡。
1953年行政区划大调整,1月,从分水析出龙门村建立分水镇,辖2个段1个村;从培文乡析出青云山、铧头嘴、袁家山、大兴场、楠木寺、金狮岭等6个村成立兴安乡。2月,响水乡高兴村(原响水乡13保)3个队划归分水,后设五马村;响水乡付家村(此前为八胜宫村)并入石杠村划归分水乡管辖;甘宁乡三角村划归分水乡,分水乡石杠、石梯2村划入新成立的易家乡归第14区管辖。6月,从三正乡析出四方、兰花、红椿、杨柳、新屋、新民等6个村建立枣园乡;从分水乡析出石燕、黄泥、礼福、白果、红豆、凤凰、清坪等7个村建立黄泥乡;从培文乡析出龚家山、八角、向庙等5个村成立向庙乡;从三正乡析出上石孔、下石孔、石龙、白果、麻柳,分水乡析出五马、智德等村组建新石乡。
1953年7月后,分水区管辖三正、分水、培文、新石、枣园、黄泥、向庙、兴安、分水镇等9个乡镇。
1955年12月恢复五区为分水区、撤销8个小乡,恢复为三正、分水、培文3乡(其中新石乡的智德、五马划归分水乡,其余村划入三正乡;黄泥乡所辖村分别并入分水、三元、易家乡);保留分水镇,改辖3个段,1个村;划入高升乡、石马乡、三元乡(此前,1953年7月划出易家、瑞池、笔峰、三更、小弯、双河、新村等7个村组建了瑞池乡)、易家乡、孙家乡。被撤销的高石乡(1953年11月成立,办公地点望月岭)的回龙村(后与中坝村合并)划入分水乡;被撤销的大梁乡(1953年1月成立,办公地点新屋院子)的永角、王兴2村划入三正乡;甘宁乡辣子坪村与高升乡小城村1队合并为辣子村划归三正乡管辖;被撤销的高洞乡(1953年1月成立)的茶坪、牟家2村划入三正乡;三元乡的红豆村划归分水乡。被撤销的新石乡的五马村与高兴村合并成立新的五马村。全区辖乡镇9个,行政村72个,农业生产合作社364个。
1956年6月,撤销易家乡,其石杠、中坝两村划归分水乡管辖。1958年搞人民公社,11月改乡为公社,适当合并或改村为管理区队。全区辖公社7个,镇1个,共设区队152个。
1961年4月划出石马公社。改公社管理的区队为生产大队,并新增设组建了双丰、红寨、五马、砂坪、青龙、楠木寺等生产大队。4月,从高升公社中析出荆竹、杨见、蒲团、帽合等4个生产大队,并将杨见分出毛坝,蒲团分出白羊、荆竹分出双河共7个生产大队,复置毛坝公社;从三正公社中分出四方、兰花、新民、新屋、茶坪、牟家、永角、王兴等8个生产大队并将茶坪分出砂坪,永角分出青龙共10个生产大队复置枣园公社。7月,从分水公社析出礼福、三角等生产大队复置黄泥公社。12月,从培文公社析出大兴场、金狮岭、袁家山3个生产大队并将大兴场分出楠木、青云山共5个生产大队成立大兴公社。全区辖10个公社1个镇,106个生产大队,804个生产队。
1966年11月,全区5个公社在“破四旧”时期更名,高升改为光辉、枣园改为红花、培文改为文武、三元改为灯塔、孙家改为太阳,同时43个生产大队也更名。
1975年11月全部恢复原名。1979年培文公社红古大队划出花果园大队,全区增划53个生产队,1980年再次增划190个生产队。
1981年地名普查毛坝公社更名为茅坪公社,另有38个大队更名,分水镇3个居民小组组建成1个社区,全区辖10个公社1个镇,107个大队,1个社区,1047个生产队。
1984年4月,全区公社改为乡。7月,分水乡并入分水镇,直到1992年未有变动,全区辖9乡1镇,107个村,1个社区。
1992年10月,分水区建制撤销,辖区合并组建了三正镇、培文镇、分水镇、这一时期辖区有3个镇,72个村,6个社区,775个村民小组。
1998年11月,分水镇析出三角、石梯、金凤、红寨、杉林、石杠、礼福、白果、红豆、清坪等10个村和黄泥社区设立黄泥乡。培文镇析出邓家、梨子、高楼、张家山、大冲、老观、石硖、花屋、油寨等9个村和三元社区设立三元乡;析出楠木寺、大兴、金狮岭、青云山、袁家山等5个村设立大兴乡。1998年12月,经原万州区天城管委会批准,撤销分水镇下坝村、双丰村,建立敬家河、双丰、下坝3个社区。这一时期辖区有3乡3镇,70个村,9个社区,732个村民(居民)小组。
2004年9月,三正镇、分水镇、培文镇、黄泥乡、三元乡、大兴乡合并组建成分水镇。10月,调整村居规模,合并村、居民小组。
2005年12月,分水镇辖分水岭社区、三正埠社区、张家嘴社区三个社区和石碾村、大地村、五马村、川心村、竹山村、双红村、辣子村、四方村、枣园村、茶坪村、王兴村、黄泥村、三角村、红豆村、培文村、郎家村、龚家湾村、八角村、红古村、大冲村、三元村、花屋村、大兴村等23个村,198个村民小组,27个居民小组。 分水镇地处渝东平行岭谷区与山地过渡地带,地貌以丘陵为主,四周山峦重叠,深丘峡谷纵横,地质复杂,地形多样,海拔在200~850米之间。
地貌
境内地质复杂,地貌多样,以低山、丘陵为主,次为低中山。全境最高点为北部悦君山马鬃岭,海拔1373米;最低点为西南部的王场河沟,海拔240米,境内相对高差1133米。全境低山、丘陵面积约占三分之二,低中山和山间平地面积约占五分之一,极少的平坝和台地零星散布。
地质
境内地质构造线属于新华夏系第三巨型隆起带武陵山褶皱带西缘与大巴山弧形褶皱带控制的四川菱形构造盆地的北东三角区一隅。多为小褶皱,呈雁形排列,纽状起伏。其褶皱以铁峰山背斜和万县向斜为主。铁峰山背斜在白庙入境,境内全长10公里,地层为三叠纪须家河组和中、下侏罗纪。万县向斜核心地层为上侏罗纪,由东北向西南在红古村陈明岩进入忠县境。
山脉
境内北部为铁峰山脉,约呈东西走向,在境内东起于荆竹沟,西止于白庙梁,长约10公里,宽约3.5公里。在境内称为悦君山(地名办确认)。
㈧ 如何巧记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
这部分知识具有量大、难度低的特点,需要记忆的内容很多。在高考中这部分知识直接出现的概率很小。但是它却是学习整个中国地理的纲、基础、知识的落脚点。
1、中国的位置:
半球位置:北半球、东半球
海陆位置: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纬度位置:南北跨纬度近50°,大部分在温带,南部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
2、中国的疆域:
⑴面积广大,陆地面积有960万平方千米(还有37万平方千米的海洋国土、300万平方千米经济专属区)。在世界各国中,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是世界第三大国。
⑵领土四至
最北端:黑龙江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主线
最南端:南海南沙群岛上的曾母暗沙]附近)
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汇合处([img,45,21]多)
最西端:新疆帕米尔高原附近
南北跨纬度近约5500千米,东西跨经度多、约5000千米,是一个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差异十分显著的国度。
3、疆界和邻国
⑴陆界和邻国:
我国陆上国界长达2万多千米,共有14个陆上邻国,从鸭绿江口开始到北仑河口依次为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参照地图册)。
[注意]我国已于2004年3月承认锡金是印度的一个邦。
邻国名称所属区域
与中国相邻的省
地理特征
朝鲜
东亚
辽宁、吉林
半岛国
俄罗斯
相邻部分属北亚
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新疆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
蒙古
东亚
内蒙古、甘肃、新疆
内陆国
哈萨克斯坦
中亚
新疆
均为内陆国,哈萨克斯坦为世界最大的内陆国
吉尔吉斯斯坦
塔吉克斯坦
阿富汗
西亚
新疆
内陆国(目前世界热点)
巴基斯坦
南亚
新疆
临海国、与我国相邻的是克什米尔的巴控区
印度
南亚
新疆、西藏
临海国(重点国家)
尼泊尔
南亚
西藏
内陆山国,以喜马拉雅山与中国分界,珠穆朗玛峰位于中尼边界
不丹
缅甸
东南亚
西藏、云南
临海国,怒江流入缅甸后为萨尔温江
老挝
东南亚
云南
内陆国,澜沧江流入缅甸、老挝后为湄公河
越南
东南亚
云南、广西
临海国
⑵海上疆界和隔海相望国家:
我国有18000千米长的海岸线,对于我国的海上疆界同学们应了解如下几个概念:
临海:和大陆直接相临的海域。我国的临海有渤海、黄海、东海、太平洋、南海。这里应注意我国台湾岛的东部与太平洋直接相临。(广阔的太平洋给我国带来了大量的水汽,对我国的工农业生产及海洋运输、海洋资源开发产生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领海:国家领土在海中的延伸,属于国家领土的一部分。领海的范围是从大陆海岸基线向海上延伸12海里。国家对领海行使主权。
内海:如果边缘海或海峡完全属于我国领海,则为我国内海。我国的内海有渤海和琼州海峡。
专属经济区:从大陆海岸基线向海中延伸200海里。专属经济区所属国家具有勘探、开发、使用、养护、管理海床和底土及其上覆水域自然资源的权利,对人工设施的建造使用、科研、环保等的权利。其它国家仍然享有航行和飞越的自由,以及与这些自由有关的其他符合国际法的用途(铺设海底电缆、管道等)。
海峡:台湾海峡、琼州海峡、渤海海峡
半岛:我国的半岛自北向南有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雷州半岛。
岛屿:我国是世界上岛屿众多的国家之一。我国90%的岛屿分布在东海和南海。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分别是我国第一、第二、第三大岛。舟山群岛、庙岛群岛、澎湖列岛、南海诸岛是我国的四大群岛。浙江省是我国岛屿分布最多的省。
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注意]关注“海岛争端”
在东海、黄海地区,我国与朝鲜、韩国、日本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划界问题一直没有解决,我国的钓鱼岛则仍被日本占据着。
南海地区的形势更为复杂。目前,在南海地区,各国的专属经济区相互重叠交叉,我国的海洋权益受损最严重。
目前,日本不但在东海钓鱼岛问题上态度蛮横,而且其海上自卫队走出国门,南下与东盟国家在马六甲海峡开展联合巡逻和联合军演,插手南海地区事务。
近年来,印度的军事战略有所调整,以“控制印度洋”为中心,同时开始执行“向东看”政策。印度加紧建设远洋海军,并已经“东进”南海海域,与越南等国进行联合军事演习,颇令周边感到不安。
4、我国的行政区划
三级行政区:我国疆域辽阔,为了便于行政管理,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全国的行政区域,基本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县(自治县、市)、乡(镇)三级,我国拥有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
[注意]这是我们学习的难点,建议同学们通过经常看电视(天气预报)、报刊、多看地图、多做填图练习和拼图游戏等方式,熟练掌握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位置、大小、轮廓特征等以及他们的简称、省会所在地城市等。
㈨ 如何合并这两张图,我像把他俩叠加在一起,在地形图的基础上有行政区域划分
使用Photoshop就可以合并,也不太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