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政执法 » 万法规律

万法规律

发布时间: 2021-02-12 14:14:34

❶ 万法皆生是什么意思

万法抄皆生的意思就是,世间万袭物的法则,大都建立在活在世间的万物的基础上,以及他们感悟出来的东西,所以被称之为万法皆生。因为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产生的,并没有单独、固定、恒常的存在。所以在究竟上,是不可得的。这里讲的一切事物,就是万法。包括了看得见的实物,也包括了看不见的思想、甚至也包括了佛法本身。所以是一切一切的事物。都是遵循这个规律(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产生的)。

❷ 请问有谁知道什么叫做万法归自然

这是一种气功界的论述.有“万法归自然”,“练功贵乎自然”
在少林武功中也提及了这以境界,详述如下
1.第一境界——外五行与精气神力
研习少林传统武术和其他门派一样,先练其形。少林传统武术的形又分为外五行与内五行。这里主要要讲的外五行,即眼、手、身、法、步。
所谓眼者为见性,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洞穿力。盯其目标,待其变化,对其一丝一毫亦不放过。只有仔细的观察、正确的判断才能果断出击,一击即中。武术上常用的指上而打下、声东而击西,这就是眼的妙用。古谱上有云:动作之始眼为先。练习第一境界者首先要从练眼开始。
手,手是人身上的一样兵器。可拳、可掌,可攻、可守。可以根据进攻或防守的不同需求变换不同的手法去应对。少林拳的每一个动作都有起、随、追三势伏在内,所谓的起、随、追就是梢节起、中节随、根节追。手臂在人体的三大节中为梢节,其起势是滚出滚入,这也是少林拳出拳有别与其他拳种的特点之一。而人的手臂亦可分为三节:掌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他也包含起、随、追三势,即手起、肘随、肩追,这也是出手进攻的三个阶段。在防守时,手要随势滚落、贴身而防,弥补破绽。
身,身是人体的枢纽,力量传发的主宰。古谱上有云:出手以手为妙,进步以步为奇。但无论是出手还是进步都要以身为要。身以滚而进,手才能以滚而出。身为身体三节之中节,如中节不明,全身皆空。动、静、急、徐,闪、展、腾、挪、尽在身法。
法即为方法,练习方法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着练习的效果。眼法、手法、身法、步法等方法的相互协调、相互结合,这才构成了少林拳。少林拳的练习方法分为定势练习法和不定势练习法。所谓的定势练习就是沿着套路一招一势的去练习,练习的过程是一个定势。而在实战运用时就是一个不定势。定势是不定势的雏形与基础,我们练习定势也是为了将来不定势的需要。从定势到不定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通过扎扎实实的练习,才能从定势逐渐向不定势转变。
步,三节中的根节,乃人体万力之源。顾名思义,步也就是人体基础的基础。少林拳中的桩功就淋漓尽致的体现这一点,它要求步之出入、落地、进攻、进退都稳如泰山。弓、马、扑、虚、歇等步行要轻盈敏捷、变换灵活。少林拳的步还讲究“向前一进踩,后退一回跺”,这也是少林拳步法的独到之处。
练习外五行,主要是练习动作的协调与配合、练习少林拳法中身法八要:起落进退、翻侧收纵。起就是起横落顺,起要展身而起,落要缩身而落。起如举鼎,落如分砖。进步就踩,退步就跺。进步要低,退步要高,步到身到,偎身靠打。翻身要砸,侧身要快。翻身顾前后,侧身顾左右。收要缩身,纵要猛发。收如伏猫,纵如猛虎。每个动作都要按照身法的八要去练。在眼、手、身、法、步中,眼为旌旗,手要开合,身要转动,法要变化,步要进退。练习第一境界者,此为首要。
精、气、神、力也是少林拳第一境界练习者需要练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精即精神,少林拳的精神主要是从身体的四个方面体现出来,这四个方面就是“四梢”。即:发为血梢、牙为骨梢、舌为肉梢、指甲为筋梢,在出拳的同时必须四梢齐。发,要怒发冲冠;牙,牙可断金;舌,舌可摧劲;指,指如钢钉。
气即为气息。少林拳谱中有:一气通天地,二气隔山河之说。何为一气,一呼一吸为一气。呼吸与动作的开合收发是相互照应、相辅相成的。吸为合落,呼为开起。在收发中,收为吸,呼为发。吸时犹如万道钢绳缠身,呼时用万均之力抖身而发,挣断钢锁。呼吸调整的是否得当,运用的是否正确,直接决定着你的出拳的力量和速度。影响着你全身的协调和动作的规范性。古人云:练拳先练气。因此说练气也是练习少林拳的一个重组成部分。我们在练拳前,首先要气沉丹田。何为气沉丹田,就是用意识引导气感下行而获得的一种对丹田的刺激,并使身体重心下降,步架稳沉。气沉丹田后还要意守,就是排除杂念,全副精神注意到丹田之内,耳无闻、目不见。心不外驰、锁心猿、栓意马,一心一意体会真气之活动。少林拳的八段锦在练气上就有着其独到之处。
神,神及为神韵。练其行,需有其神,是为韵。少林古拳谱有云:头如猴行,身如龙行,步如鸡行。也就是说在练习少林拳时,头要有灵猴般的灵敏、多变。身要有神龙般的矫捷、灵活。步要有雄鸡般的轻盈和沉稳。练拳时,大,要有大江之水汹涌澎湃、一泻千里之磅礴。小,要有清风拂细水般的静逸。用身法练其行,用心云体其韵。
力,是为力量。少林拳在发力上也有其独到之处,有其独特的发力方法。这也是少林武术在我国武术界一直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原因。其有三大发力阶段:一,通过练习桩功,外五行有机配合而发出的力量是为本力。二,在动作正确规范的前提下,经过长期的刻苦练习,靠身体灵活多变产生的力量叫巧力。三,在围身靠打短兵相接时,用潜意识带动全身各个部位,将力量凝聚于一点而发出的力,叫寸力。在此境界中,力量在进攻变化时要形成一种自然之力。是为外五行与精气神气合为一体崩发出人体潜伏的力量。
第一境界的外五行与精气神力是练习少林武术的基础与根本。只有通过刻苦的练习,你才能对少林传统武术有初步的认识,才能体会到“心为君、胆为帅、手足为兵、目为旌旗、气为先行”之内涵。

2.第二境界——内外五行与大自然的结合

在少林传统拳的第一境界中,我们已详尽而全面的介绍了少林拳的外五行与精气神力。练习第一境界,刚开始就得扎扎实实的练习老师教的套路,其中每一招一势都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师傅教你的主法,是他多年积累的结果。要以此为跳台,用你自己的思想去理解、去实践,形成你自己的风格,向更高的层次、更高的境界跃进。
这个阶段对于习武者来说,既是一个收获的阶段,也是一个自足阶段。大多数习武者到了这一阶段,觉得自己小有所成,也有了一些成就,被随之而来的鲜花和金钱冲昏了头脑。就练不下去了,觉得自己可以了,甚至认为这就是练武的结果,也就止步不前了……。但经过时间的考验、春夏秋冬的洗礼,你的思想就开始慢慢地转变,你就会觉得自己练过的不过尔尔。
我们练习武术,练的就是自己的开合、自己的空隙。每一动是开,每一静是合,开与合是动作的过程。在开合之际就暴露出了自己的缺点,也就是空隙。为了更快、更好的弥补自己的空隙,就要将外五行与内五行进行充分融合,将自己的精气神提到最高,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这就到了品味的阶段。就像什么样的茶用什么样的水,什么地方的茶什么季节最好喝,什么样的茶用多高温度的水才好。茶具的运用、倒茶的艺术等,综合在一起,方见你品茶的水平与喝茶的功夫。这个阶段是你对武功品味的阶段,你就会发现你的思想可以超越人。但超越不了武功,更超越不了禅的境界。此时,在你的心里便开始思索圆的理论,“除栽不离锁,起随追中行,字字八分势,尽在一圆中。”在第二境界中我们首先要透彻了解内五行,然后将其与外五行有机的结合,使其融为一体,才能将其与大自然相联系。离锁,起随追中行,字字八分势,尽在一圆中。”在第二境界中我们首先要透彻了解内五行,然后将其与外五行有机的结合,使其融为一体,才能将其与大自然相联系。
古人云:君子修身养性,内外兼修。我们习练少林传统拳也是如此。外五行者:眼手身法步,内五行:心肝脾肺肾。外为阳,内为阴,外五行是外在的,可以直接用形体表现出来的东西。而内五行则内在的,无法用形体去表现。但它最深入、更实质的去接触人体内在的思想和意识。因此说,它就要比外五行更高一个层次,也就更难练。
练习内五行是充分利用大脑的意识,精气神气拧为一体,让意识逐个通过内五行。其顺序是:肝木生火攻心,明目发脾行肺气,入肾水动其步。其意是说:练拳时,固肝壮胆、二目出神、呼吸自然、心动带身、身领手脚。这就是歌雇中所说:身心一动手脚随,要将两拳并一腿,前手起,后手随,两手互换一气摧。在练拳时要用大脑的意识去引导内五行内在的转动,要其如长江之水,绵绵不绝。
内五行再带动外五行从而完成一系列的动作。完成这一系列动作的过程也是外五行的阳与内五行阴相互平衡、相互支配的过程,从而达到阴阳平衡。古拳谱有云:起要横,落要顺,起横落顺人难近。其要求是:起横不见横,落顺不见顺。练拳的起落就是法,世界万物有法才能变。法的本身就是自然,那么拳法中的横为阳,顺就为阴,阴阳结合才有变化,这样就吻合了自然变化的规律。
眼前无敌似有敌,就是说在练功时,要将身体全身心的投入到练功当中去,把自己的意识和思想高度集中。用意识把自己放入到一个四面楚歌之境地,不允许自己出现一丝一毫的松懈和失误。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是我们练习武术目的。这个目标不但是初学者的目标,又是所有习练者共同追求的目标,所有的人都在这个目标里面转,让你揣摩不透也领悟不透,这也就是少林拳的奥妙之处和神秘之处,叫你想超越但又无超越、不能超越。
在此境界中我们还必须掌握“六合”。少林古拳谱有:少林六合无双传,多少玄妙在此间。六合分为外三合和内三合。外三合即手与足合、肘有膝合、肩与胯合;内三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功合。外三合是外在的,用形体、形态随意可以表现出来。因此在练拳的时候要一丝不苟,随时注意自己的外三合有没有合住。而内三合则是内在的,需用用自己的大脑、自己的意识去感觉。用自己的意识将内三合合住并与外三合融汇一处,让其强大限度的辅助自己的动作。外三合练表,内三合练意念。也就是说内三合的练习也就是智慧的开发。少林拳的每一招一式都在六合之中。一开一合,一起一落,一进一退,一呼一吸,一动一静,无不在六合之中。
武术有内外五行。外五行:手法身法步;内五行:心肝脾肺肾。自然也有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相生相克,形成了天、地、人缺一不可的空间,自然生、自然灭的轮回,是阴阳自然变化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五行的相生相克才是千变万化之源。武术也是其中一分子,外五行的眼手身法步和内五行的心肝脾肺肾与大自然的水木金火土的结合,才能达到最高境界,想要讲通力之源、法之源,就得领会五行及五行的生克制化关系,用心去开支,用心去领悟。
到了这个阶段,招势的奇妙不再是这个境界所追求的目标,你才会感到道的高低不平,道的漫长,道的艰难。此时拳情、武趣、法门顿开。练其道,动其圆,舞其情,知其妙,悟其禅,动如千斤重,静如清泉水,五行内合劲,万法归自然。

3.第三境界——拳与禅的结合

通过内外五行与自然五行的结合,也就是拳法与自然的结合。我们了解到拳是大自然的产物。人类为了生存,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向大自然讨生命,向大自然要生活。挥全力运巨斧与天博命,劈雨雾扫障碍欲寻归踪。人类经历了艰难而又漫长的历程,在这艰难而又漫长的历程中,人类逐渐的摸清了大自然的脾气,了解了天地阴阳自然变化的规律。也就知道如何去顺其自然,如何将自己融入自然。人类也就积累了一整套的与大自然或斗或顺的生存经验和本领,而武术就是其中本领之一。
少林寺是禅宗祖庭,决定了少林拳和禅必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少林拳从南北朝流传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这一千多年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一直为世人所瞩目,并非是其单单能打能杀,而是其与禅紧密相连,相互融洽,“以禅入武,以武悟禅。”少林拳是我国历史文化与佛学完美相结合其内涵不断升华的必然产物,其意义已远远超出了只在战场的拼杀,它已形成了一种古老文化,成为了一种国粹,它与禅的至高思想融为一体。为了弥补拳法中动作开合的缺陷,就与内三合:心、意、气、力,内五行:心、肝、脾、肺、肾有机的结合,练习智慧的开发。武术与禅的结合也就研成了“武术禅”。禅,是虚无飘渺、似有似无、似空非空的空头概念,你看不见也抓不着,更无从着手去理解和深究。只有将其与武术相结合,将其从虚无飘渺转变成为一个实体,让武术成为其代言人。我们才能从实际出发,从根本出发,用禅去弥补拳,用拳去全现禅。
人们常说的“禅拳归一”也好,还是“禅武宗风”也好,无疑都是说禅与拳是密不可分的。它们是相互依靠、相互生存的。武学研习者素质的高低,人品的高低,对武学目的的认识,对武学人生观的认识,都直接影响着你能达到武术境界的高低。这也就是我们需要学习、需要修的禅。而你认识的错误或认识的偏差就是你修禅道路上的魔,我们只有用智慧、用真理去消除魔障、斩荆拔棘,才能攀上武学之颠峰。刚柔相济是拳,清澈见底是禅。我们只有在清澈见底的禅水之中找到自我,看清自然,超越自我,才能将拳之底蕴,拳之内涵发挥到极至。要想达到这个境界,就必须先让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意识提高一个层次,提高一个境界。将禅与拳揉为一体,达到拳理禅慧的境界。这也是练习少林拳者最终要达到心境。
人类要想超越自然,就必须先看清自我、了解自我。只有看清了、了解了自己的面目、自己的本质,才能让你的思想进一步开始转变,更深在去理解人体的本能和人体的潜能、结构、气血、运行的规律、穴位时间的定论、天气和人心情的变化。到了这个时候,你才会觉得人是如此的简单,如此的平常。
思想境界的提高,自然离不开古文化、兵法、书法、棋趣的熏陶,谈禅论武,使你的思想情操达到上乘。到此,有很多的武术疑问、难点便会迎仞而解,思想突然转变。古文化和武术的结合,兵法、棋趣、书法好象无武不能。琴棋书画都是拳,行动坐卧皆是禅。武术与兵法、与计谋、与阴阳的结合构成了古代战争的灵魂。元代的福裕禅师在任方丈期间,能支派周边三个省的兵马。明代的小山和尚曾三次挂帅平倭。这就是将武术禅的理论充分融会到战争当中去,用武术为战争的实体,用禅为战争的理论。两者相互协调、相互支配,构成战争的主体。禅与拳搭配的是否合理,运用的是否得当,就直接决定着战争的成功与失败。
少林拳从内五行到外五行,从外三合到内三合,直到禅武归一,它把健体强身、报国安良、修心养性从头至尾做了一个统筹。从求动作、求招式到求思想,求品位至明自理、悟禅慧,真正的体现了少林拳的博大精深,不愧为武术之至尊、中华之瑰宝。
能达到第三境界的人,除了先天要有很好的资质外,还要经过后天的不断学习、不断磨练、不断积累,具备很高的武德,很高的文化修养,才能从古文化中吸取营养,去观察世事,观悟人生。
拳在意中练,随机应心变,三节分明妙,六合求机玄。内外五行固,法能生万变。禅武融一体,自然是圆理。苦磨持久中,佛祖即成全

❸ 万法皆空是什么

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字面的意思大致如下:万法皆空,就是一切法都是空。但唯有因果不空。这句话是方便说。其中有内在的含义。
万法皆空,这句话是经典,也是大家公认的。因为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产生的,并没有单独、固定、恒常的存在。所以在究竟上,是不可得的。这里讲的一切事物,就是万法。包括了看得见的实物,也包括了看不见的思想、甚至也包括了佛法本身。所以是一切一切的事物。都是遵循这个规律(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产生的)。正因为遵循了这个规律,所以万法缘起缘灭。其实缘起缘灭就是因果。因为因,所以果。
换句话来说,其实这两句话就是一句话。万法皆空就是万法缘起缘灭。因果不空也是万法缘起缘灭。
我们的法师方便说这句话,是为了慈悲发心,想告诉三界有情众生。万法缘起缘灭。万法因缘生。这样的道理。第一、是为了让众生看破万法存在的本质是空。因为是有条件的。条件一旦变,则万法变。也可以说是诸行无常。第二、佛开示的四谛。苦集灭道。这是苦,我已离。这是集,我已断。这是灭,我已证。这是道,我已修。也是因果。知道这是苦,就必须知道苦的因。苦的因就是集。那怎么消灭集呢,就是灭。那么修行灭的道路是什么呢。就是道。这些话逻辑贯通也是因果。
因果的道理在我们所知道的这个娑婆世界、其他世界都是必定存在的。要知道我们的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也是因地发愿,修行菩萨道,果地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佛位。所以也就可以来推算:在我们所能知道世界中,万法皆空,因为万法都是因缘生。因果不空,也是因为万法因缘生。

❹ 道家万法归一什么意思

道家万法归一的意思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创造天地万物的原始之母,因此人要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此句出自《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一切都最终归于道,无论是什么,他们的源都是道。起于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复终又归于道。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全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

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译文:

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寂静而空虚,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

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强把它叫做“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

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又返回本原。

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

宇宙间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

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纯任自然。

(4)万法规律扩展阅读:

“道法自然”的本体论意义

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河上公注:“人当法地安静柔和也,种之得五谷,掘之得甘泉,劳而不怨也,有功而不制也。天湛泊不动,施而不求报,生长万物,无所收取。道清静不言,阴行精气,万物自成也。道性自然,无所法也。”

王弼注:“法,法则也。人不违地,乃得全安;法地也。地不违天,乃得全载;法天也。天不违道,乃得全覆也;法道也。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

自然者,无称之言,穷极之辞也。用智不及无知,而形魄不及精象,精象不及无形,有仪不及无仪,故转相法也。道顺自然,无故资焉;地法于天,人故象焉,所以为主,其一之者,主也。

可见,“法”此处并非法令制度,而作动词“效法”之意。《道德经》第25节中,老子第一次提到“法”字,据帛书记载,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通俗理解为,道是创造天地万物的原始之母,因此人要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

“道法自然”并不是把道与自然对立起来,道是终极的、绝对的,没有“外”,所以“道”就是“自然”。“自然”这一概念在老子的学说中一般有三方面构成,即一是不干预,自由发展,二是不勉强,三是出于天然,不假人工造作者。

由此可以看见,老子所言之道,即因循自然之规律达致“无为而无不为”之境。此处,“法”一词在句中作为动词,即效法、因循、遵守之意,而无法则、法律之意。

当然,法“道”也有超越世俗法律之上的自然法则之意,即遵循社会常理、常识、常情,而这些既是“道”的引申义,从而也可作为世俗法律之根基与合理性之评判。

老子认为,“国中有四大”即“道大、天大、地大、君王大”。

天、地、王三者都要依循道来成就,他们之间的关系就在于道是根基、母体之所在。而王作为国家的统治者要治理国家,也应遵循老子所言之道,而此道运用到政治治理之中,也即法律、伦理、政策、规则等都应顺应道的发展规律。

2、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由于古书一般没有标点与分段,所以后人在加注的时候,囿于不同的学识,从而对此句话产生不同的意义理解。这种划分是由唐代李约在《道德真经新注》断句而成,他将“人”改为“王”而衔接上句国中四大之君王大。

李约注:“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是谓“域中四大”。王者“法地”“法天”“法道”之三自然而理天下也。天下得之而安,故谓之“德”。凡言人属者耳,其义云“法地地”如地之无私载。

“法天天”,如天之无私覆。“法道道”,如道之无私生成而已。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例也。后之字者谬妄相传,皆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则域中有五大非四大矣。

岂王者只得“法地”,而不得“法天”,“法道”乎?天地无心,而亦可转相法乎?又况“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道为天地之父,自然之子,支离决裂,义理疏远矣。

高明也在《帛书老子校注》中认为,李说虽辨,而历代学者多弃之不用或谓“乃小儿牙牙学语”单词重叠,非老子之。虽说不词,但确为古之一说,况且如今尚有信从者。

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所言非王者只得“法地”而不得“法天”“法道”,而谓人,地,天皆法于道也。若此句法如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此虽谓“三生万物”不言而喻,生万物者当为“道”绝不会理解为生万物者“三”耳。

古棣在《老子校诂》中解释此四句说:“法地地”,是说以地之所以为地者,为法,地之所以为地,即地无私载;“法天天”,是说以天之所以为天者,为法,天之所以为天,即天无私覆;“法道道”,是说以道之所以为道者,为法。

道之所以为道者的特质,即“道法自然” 。“自然”便是自己如此,即自因、自成、自本、自根,“道法自然”,即道以自己如此,自成、自因为法,而不横加干预,亦即“无为”。

这里“法”字有法则之意,君王要以大地的无私载、谦卑无争为法,以天之无私藏为法,以道之自然为法,从而道与自然归一。

此处之法乃道之法,对道的遵循可以使得天、地、人三界秩序井然,得以理治。高定彝认为,此句表达了古人的系统论的观点, 宇宙万物是一个整体,人、天、地、自然等构成了一个有层次、结构、整体的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当然由王到地、天,最后到道、自然,叶海烟认为,这一层层递进之中也有超越之意在其中,也即“法”可以扩充为“归向”、“超越”的意蕴,而不止于“依循”、“效仿” 。

❺ 一切皆有法,万法皆有宗。知足常乐!是啥意思

世间万物都有自己来的生存法则,也就自是自然法则。简单讲就是 生老病死。人在世间只是短暂的停留。逃脱不了自然法则的约束。
自然法则有它的规律,那就是生死循环。这样的规律也就是所说的世间万物根本,也就是宗。无论是科学角度讲的宇宙诞生,还是无数宗教形式的创建者对教义的渲染。都掌握了一定的真理。结果都是想让大部分人遵循生存的规律,在宗教形式的宣扬中,传播着信仰与宗教所履行的教义。
其实,一切很简单,各种宗教形式大多以行善助人为主,如果人没有那么多欲望,当然没有那么多烦恼,自然会坦荡开怀,也是"乐"字的诠释。
无论,我们信佛或是基督。都改变不了生死循环。直到万物毁灭,所有宗教和科学也就同时毁灭了.迎接这个浩瀚宇宙的会是新的天地。

❻ 万法唯一体,

盖闻流万法唯一理,贯万古唯一心,心者万法之源众妙之体,灵明不昧,清净空寂.
观经说版:「是心作佛权,是心是佛,故心心不异,佛佛相通.
十世古今,始终不离当念,无边刹海,自他不隔于毫端.
心佛一如,名异而体同.
“万法唯一理”容易理《道德经》的“道”、《易经》中的“太极”,尽管名字不同,但“道”和“太极”都是指宇宙组成的“终极元素”,其实质是一样的.而《易经》就是讲“太极”的运动规律——阴阳的运动规律,所以“一理”就是“阴阳的运动规律”.道家、佛家只是从不同的侧面来研究“阴阳的运动规律”.
“万古唯一心”应该是从时间空间、非时间非空间的角度来说的,即根据阴阳理论,有时间空间就必然有非时间非空间,而这种“时间空间、非时间非空间”的核心规律就应该是“心”的运动规律.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故心心不异,佛佛相通”:从上面可以看出,“一理”和“一心”可以看成“一理”为阳、“一心”为阴,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个人理解,仅供参考)

❼ 世间规律 空生万物 万法必竟空 这句话怎么理解。是什么意思

你好!
什么都是空的,包括宇宙来自空,看看霍金的书就知道这些意思了
如有疑问,请追问。

❽ 万法皆因果

世事无常,变化不定,缘聚缘散,神秘莫测。但万事皆有其因,所谓万法皆空而因果不空,其根源在于无明。无明造业,有业因就有果报,业因是种子,种子遇缘就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是以一切法都不出因果。既然是业因果报,为什么佛法说缘生?因为缘是条件,条件具足才能生,条件不具备,虽有业因种子,也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种子是因,但如果没有缘,如阳光、土壤、雨水、肥料,千年种子也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所以因虽然是生的根本,但什么时候生,结果如何,则全由缘是否具备而定。有缘才能生,无缘纵然有种也不生。所以佛法说缘生。
缘生是众缘和合而生的意思。众缘和合,非常复杂,不是一个条件,而是多个条件。如布施,须施者、受施、施物三者具足,才能完成。这是从粗的方面而说,这三方面因缘已是千差万别,说之无尽。如从细的方面而说,每一个缘里面又有无量缘。施者、受施、施物每一缘里,如果不在同一地方、同一时间出现,这一布施的行为便不能发生。而这些缘的聚合又非缘不可。聚合是缘份,人与人聚会是缘份,人与物的聚会也是缘份。两个不相识的人,对面相遇,目光交错,莞尔一笑,就是缘份。你在大街上摔倒了,有人扶你起来,也是缘份。四年同窗,那是多生的缘份。如是家人眷属,更是多生多世缘份深厚。所谓偶然,出乎意外,神秘莫测,其实都是必然,无不是缘聚而现。由此可见,一切法莫非众缘聚合而生。大到世界,小到微尘,无不是无量缘合。但我们并没有细心去观察过,甚至于根本就不曾想过这椿事。不知道缘合是如此之复杂。它的复杂程度与尽虚空遍法界相等,与众生识心中妄想分别执着的念头无异。所以佛法说缘生,有多层含义:一是说明一切现相都是缘合,没有自体,当体即空。诸法缘生,诸法不过是因果果因的变化而已。缘生无自体,皆是虚幻不实,并非真实的存在。这是宇宙世间一切万物的真相。十法界依正庄严的真相是什么?就是刹那九百生灭业因果报的相续相。哪里有真实?哪里有实在?所以在一切万法之中要想得到,只是妄想。故应无所住,一切法皆不能执着。但法虽非实,却是无始劫来遇缘即起,因果果因,不曾断绝。凡夫执以为实,故自生缠缚,不得自在。二是说明能现相之性体空寂,了不可得,但能生万法。性体虽空,却不是无。有体就有用,遇缘即起用,起用就现相。一切诸法、万事万物都是自性所变,故自性是真实存在。三界内的无色界天人与三界之外的二乘人不明白随缘之理,乃一味执着空,故不能托胜缘结胜果,佛说二乘人堕偏真涅槃,是焦芽败种。大乘菩萨不执有不执空,于一切法应无所住,故能超越六道十界。三是说明缘生无常,因缘聚合无有定法,缺少了任何一缘,皆不能生。何时因缘成熟,哪些因缘聚合,皆无有定法,所以万事万物变化莫测。所谓“有缘千里来相会”,就是巧遇。还有巧得,如新疆和田玉就常现奇缘。有的在河床里小坐,无意间搬来一块石头作板凳,感觉石头冰凉,结果发现是一块玉。有的把车开到河床里,搬一块石头垫车轮,感觉石头不一般,结果又是一块玉。缘生无常,命运也可改变,所以要而生其心。生善心造善业得善果,生恶心造恶业遭恶报。故虽缘生无常,而因果报应却有定法。
所谓缘生缘灭,其实并无生灭,只是缘聚缘散而已,缘聚则生,缘散则灭。世出世间一切现象都是众缘和合而生。人生由四大五蕴六根聚合而生,四大五蕴六根都具有各自功能,互相不能代替。如六根中眼耳鼻舌,一个功能失去了,并不影响其他功能作用。四大五蕴六根聚合就得人身,缘散了四大分离,五蕴六根败坏,人身不存,是为空。所以说五蕴皆空,蕴就是聚集的意思。不仅缘散了是空,缘聚时缘本身也是空。《心经》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此理。色身由细胞组成,而细胞又是由各种物质元素构成,物质穷究到底,是波动现象。受想行识是心的总称,心是念念生灭,前念灭,后念生,三心不可得。身心俱不可得,故又说“诸法无我”。有情众生如是,无情众生亦然。前面说世界、微尘都是波动现象。所以说万法皆空。
缘与因是一体的,众缘和合,说到底是因缘和合。因是主体,没有因,就没有缘生,正如没有种子,谁生根发芽?缘其实也是因,是众生一生中造的多种业因和多生多劫造的业因。因缘是偏正关系,主者为因,辅者为缘;正者为因,依者为缘;亲者为因,疏者为缘。人生得此身,五戒十善是业因,父母是缘。缘深者为父母爱人,缘浅者是亲戚。世间一切众生之间关系很复杂,概括起来却不外是报恩、报怨、讨债、还债四种缘。所有缘都是自己造的因,故佛教导我们要随缘,因为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亦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人间善恶都是缘,譬如被人骂、遭人打,不要心生怨恨,因为可能是你前世伤过他、骂过他。心生怨恨,不但此缘未了,还会越结越深。随缘才能消旧业,得自在。随缘是无住,无住是不执着。不论善缘恶缘现前,都安忍受报,心中若无其事,纵然是恶报,也没有苦受。无住还要生心,生心要造善缘。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报恩要多报一些,还债要多还一点。此生一定要了尘缘,结法缘,为众生造增上缘。 善学者,当以缘生之理,随机感缘,示种种法,以拔众生之苦,予众生之乐。缘生之理,说到底就是内三心不可得、外缘起性空不可得,明白了此道理就能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随机感缘,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证本非缘生之性,超然于一切缘生法之外,解缠缚之苦,得自在之乐。自度化他,禅缘至上,净缘至殊,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道契居士

❾ 万法由心造,诸相由心生什么意思怎么理解

“唯心"本身就是一种唯心论,世间万物由心而生,万法自然,境由心生,这句话应该是指见版到的感权受到的都是心中所想的意思,心中有则有,心中无则无。

更深层的意思你的心会影响你的行为举止,形成习惯、性格和外貌;心不再为外界所纷扰,却因自己的本性而变得善、美好、乐观、积极即可转换你的环境,简单说你的认知变了,这个世界也不同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人看日落很美,有人会很凄凉。

(9)万法规律扩展阅读

这句话的启示:

一切唯心造,谓一切的物境,均由吾人的心念所感得,作恶行善,皆由心为主宰,善恶的报应,也就是由于心的主宰造业,所感得的业果。

按照佛教徒的说法,这个心就是我们人的心。对于人的心能否产生万有万法,能否产生神仙鬼怪、佛菩萨,佛教徒是这么解释的:

万法唯心造,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假若离了自心,就无法可说。而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心有如画家,画佛成佛,画魔成魔,画鬼成鬼,画众生成众生。所以心生法生,心灭法灭。心就是法,法就是心。离心无法,离法无心。

❿ 万法井然有序,这个佛法应该如何解释

因果律是宇宙规律之一 是自动自觉的完成的 不需要干预 当然是需要有序了 不然怎么提现公平公正公开啊啊啊~~~~~~~~~~儒家的子思在《中庸》一书的开篇写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将子思的话翻译出来,便是先天赋予生命的的灵魂叫做性,统率性合的宇宙叫做道,遵循宇宙规律叫做宗教。这是子思对性命、宗教的非常正确的见解。要遵宇宙规律,首先要认识宇宙规律。那么,宇宙到底有哪些规律呢?
任何宗教都在探索和揭示宇宙万物的起源、存在方式及规律。截至目前,任何宗教都还没有揭示出宇宙的起源,我在破译《德道经》的过程中却发现道这创始人老子在《德道经》中揭示了宇宙万物的七大规律:一、宇宙无同在律。二、宇宙有无作用律。三宇宙万物相依相律。四、宇宙圆满混同律。五、宇宙自身调节律。六、宇宙无限循环律。七、宇宙无极存在律。下面将分别予以简要的阐述。
一、宇宙有无同在律。
《德道经》第一章中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少;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所说的“道”,佛陀所说的“世界”,耶酥所说的“上帝(或神)”穆罕默德所说的“真主”,其实都是对同一宇宙的不同称谓,名词虽异实质则同。老子所说的“无”,便晚们通常说的虚体存在或阴性存在或隐态存在;老子所说的“有”,则是我们通常说的实全存在或阳性存在或显态存在。“有”、“无”两种存在,其实是同时出现的,只不过辽述时用了不同的名称而已。为了让我们更好地领悟“有”“无”两种存在同时出现同时存在的现象,老子则用白昼、黑夜举例说明;我们习惯上认为白昼只是白昼,黑夜只是黑夜,老子却认为白昼黑夜同时出现同时存在,白昼就是黑夜,黑夜就是白昼。老子却认为白昼黑夜是可以同时出现、同时存在,白昼之时有黑夜,黑夜之时有白昼。只不过我们看到白昼时,黑夜隐藏在地球的另一侧而已;实际上只要脱离太阳系去看白昼和黑夜,那只是太阳光照地球的特异性造成的。不只白昼黑夜这样存在,宇宙万物都这样存在。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生中有死,死中有生。这不是我们认识各种存在的窍门儿。哲学家喜欢下定义,老子却说,对宇宙万物的存在,只能阵述,无法定义,因为定义总是片面的。
二、宇宙有无作用律。
《德道经》第十一章中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在这一章中,老子用车子、容器、房屋这些我们熟悉的事物,形象地揭示了宇宙万物“有”、“无”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老子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就是说“有”依靠“无”创造利益,“无”依靠“有”发挥效用。佛陀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佛陀说的“色”,就是老子说的“有”,是我们所谓的身体;佛陀说的“空”,就是老子说的“无”,是我们所谓的灵魂。生命存在时,身体离不开灵魂,灵魂离不开身体,身体就是灵魂,灵魂就是身体,二者相依存、相互作用,密不可分。不仅人的“有”“无”,“色”“空”这样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万物的“有”“无”、“色”“空”,都这样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三、宇宙万物相依律。
《德道经》第二章中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所说的相生、相成、相形、相倾、相和、相随,便是宇宙万物相互依存的规律。我们常说万物生长靠太阳,这话虽然有一定道理,从真理的高度看,却不是这样。万物生长虽然要依靠太阳,太阳生存也要靠万物,万物之间总是相互依存的。我们认为相互矛盾的事物,其实并不矛盾,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和谐。
四、宇宙圆满混同律。
《德道经》第四章中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或存。”在这一章中,老子揭示了宇宙圆满混同的规律;宇宙既虚空又盈满,既混沌又清澈,顿挫万物的尖锐,调解万物的纠纷,谐和万物的光芒,混同万物尘埃。佛陀所说的菩萨不住人我相、不生分别心,耶酥所说的太阳照好人也照坏人,其实都是觉悟者重新回归圆满混同的宇宙境界。
五、宇宙自身调节律。
《德道经》第二十五章中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实就是宇宙自身调节律。老子所说的“法”,就是依法或归依的意思。因为宇宙有其自身的存在、运动规律,并不以任何人甚至神的意志为转移,不仅人类、而且万物,都必须归依宇宙,顺应宇宙规律。顺道者昌,逆道者亡。
六、宇宙无限循环律。
《德道经》第四十章中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所说的“反者,道之动”,其实就是宇宙的无限循环运动;“弱者,道之用”,其实就是宇宙之“无”生生不息的作用。万物虽然产生于实有的天地,天地却产生于宇宙的虚无子宫。实有的天地万物虽然会停止运动、循环,宇宙母亲却会以其无法毁灭的“无”创造出新的“有”,无限运动、循环。
七、宇宙无极存在律。
《德道经》第三十二章中,老子先说:“道常无名之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意思是宇宙永远隐藏自身地纯朴,即使微小地存在着,天地之间谁也不能使它臣服,这便是宇宙存在的无极之小。接着,老子又说“道之在天下,犹谷川之于江海。”意思是说宇宙虽然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天地万物对宇宙却又象百谷百川之水永远向江海汇聚,这便是宇宙存在的无极之大。所以,宇宙存在,即是极小存在,又是极大存在。这种存在的实质其小无内,其大无外,宇宙即万物,万物即宇宙,便是极好的说明,因为万物都是宇宙的化身。

热点内容
影视转载限制分钟 发布:2024-08-19 09:13:14 浏览:319
韩国电影伤口上纹身找心里辅导 发布:2024-08-19 09:07:27 浏览:156
韩国电影集合3小时 发布:2024-08-19 08:36:11 浏览:783
有母乳场景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8:32:55 浏览:451
我准备再看一场电影英语 发布:2024-08-19 08:14:08 浏览:996
奥迪a8电影叫什么三个女救人 发布:2024-08-19 07:56:14 浏览:513
邱淑芬风月片全部 发布:2024-08-19 07:53:22 浏览:341
善良妈妈的朋友李采潭 发布:2024-08-19 07:33:09 浏览:760
哪里还可以看查理九世 发布:2024-08-19 07:29:07 浏览:143
看电影需要多少帧数 发布:2024-08-19 07:23:14 浏览:121